查看: 1488|回复: 14
|
理性主義优缺是什么?
[复制链接]
|
|
理性主義优缺是什么?可以列出来吗?
和给个例子吗? |
|
|
|
|
|
|
|
发表于 22-6-2011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加州的阳光
理性主義是哲學的基礎入門.
它有如武術中的"扎馬步". |
|
|
|
|
|
|
|
发表于 29-6-2011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缺点必须在一个更完美的境界的对照下才能体现出来,既然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的定义与如何达到真正/公认的更完美,公认即是事实?,这些前提之下,即使有一个人告诉你优缺点但是你却不知道何为优的情况下,你只不过会认为这个人在假厉害。假设一个水泥工人和一位老师告诉你理性主义的优缺点,你会相信哪个?假设你听信了权威,那么你的经验导致你进入了水泥公认的道,那么谁究竟是事实?
有很多时候由于事实无法被对照出来,就出现了很多能够符合事实规律的推测,假设这些推测对事物的解释都一样好,那么哪一个是事实? |
|
|
|
|
|
|
|
发表于 14-7-2011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主义的优点;使人类重复犯错率减低。
理性主义的缺点;局限性,人类只能知人类本身所知的东西。 |
|
|
|
|
|
|
|
发表于 15-7-2011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15-7-2011 10:31 AM 编辑
回复 3# DEADslayerDARK
DEADslayerDARK 網友您好,
依您之見,要如何辨別您提及的『事實』?或是說必須具備何種條件後,才有足夠的能力擺脫種種假象,辨別『事實』呢?
理性主義優缺點『更完美的境界的對照』通常在什麼時候能遇上呢?
謝謝。 |
|
|
|
|
|
|
|
发表于 15-7-2011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ADslayerDARK 于 15-7-2011 01:03 PM 编辑
回复 DEADslayerDARK
DEADslayerDARK 網友您好,
依您之見,要如何辨別您提及的『事實』?或是說 ...
吉祥 发表于 15-7-2011 10:28 AM
为什么要以这种‘客套’的语气,这样反而产生了疏离感
一个人选择理性主义或与之相对立的主义完全是由于个人喜好/经验问题,根本不是由于事实。因为事实尚未被证实,那么既然选择主义的道路上,每个人并不是一致的。那么当一个人站在理性主义者的立场之上,或站在对面的立场之上,所看到的,所批判的是不一样的,衡量的工具已经不同。事实不过是建立在共识上----即每个人都认为如此,那即是事实。
那么既然在真理尚未被发现之下,我们以‘什么’来批判理性主义的优缺?我的经验与楼主的不同,我自己的批判,也不等于楼主的批判。我在说‘更完美’的时候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何为‘更完美’?,更完美不过是在人们‘主观’的对于两种事物的衡量之下,产生出的结果,那即代表,两个不同经验的人可能产生’A先生:我认为蓝宝石比较美,B小姐:我认为钻石比较美’的情况之下,那么何者才是真正的更完美?对于这两颗宝石,除非全世界都拥有共识,并且后人也必然产生同样的共识,那么才能够拥有优缺点即‘事实’。 |
|
|
|
|
|
|
|
发表于 16-7-2011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7-2011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7-7-2011 01:13 AM 编辑
當每一種生活習慣,甚至生活細節都是經由理性主義過濾後而被採用,人們就有機會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下生存了-可以說是烏托邦吧。但是,如果過度的理性,將會給人類情感上的壓抑。舉例而言,站在理性的角度來說,某人是不應該以任何理由去影響任何人,反而是應該更尊敬任何人的存在與存在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堅持以這種方式待人處事,那麼世界上自然會少蠻多不必要的紛爭與人禍。無奈的是,人類是感情豐富的生物,理性是沒有辦法完全壓制這天生的情感。當理性的一群在管理感性的另一群時,往往會讓彼此間的相對性產生摩擦。因為過度的理性,在不知不覺中會消減『自願精神』的出現率。當這種『自願精神』以負面的管道被輸出時,就會造成了一種被定義為『不自願』或『不自由』的現象了。
吉祥 发表于 16-7-2011 11:13 PM
非常欣赏吉祥兄的精辟见地,心中有若干感思。请兄原谅小弟不请自来,加入你们的交流之中,希望不扫几位的雅兴。
理性主义是什么?我以为理性有关逻辑,逻辑则是因两分性而开始,但在两分之前,逻辑是不存在的;在两分发生作用之前,只有纯粹的经验,没有主义,更没有经验主义。所以理性的源头来自经验,脱离经验的理性主义,好象癌细胞毫无自控的自我复制,更象脱离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变得扑朔迷离、复杂难解。例如人人都知道金钱很好用,每个人知道要赚很多的钱,但是很少人知道金钱是个怎样的一种概念,理性主义亦是如此。那么感性主义呢?感性又是什么?感性是比理性更难掌握的一种品质,只知道感性和审美、抽象、情绪、表现、艺术、自由的概念有关,但是感性不可能是概念,因为感性并不等于感性主义,任何以主义形式的存在仍然是概念之物,而感性主义其实是针对“非理性心灵”进行理性阐述的一种尝试。所以我们能谈论的感性主义,不可能是感性自身。因为感性也是一种经验行为,落入语言的表述以后,我们只能接触到感性被理性化以后的样子,那已经是某种变质了的东西。所以我们对事情的探索永远会有两个方向,向上探求我们就会落入为概念(假说)为主的高楼建设,我们永远追求某种更高的理念形式,而无暇顾及基础深入发掘。反之向下发掘,我们就无法在摸清根基(本源)之前去顾及哲学的概念(假说)建设。而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来到一个逻辑(两分)产生之前的纯经验区域,那里感性和理性模糊了,思想的界线都模糊了,只存在经验自身。所以探索有两个方向,向上发展促成思想的演进和堆积,其表现形式为科学和哲学;向下探掘则是回归心灵经验,其表现形式为宗教和艺术。两者其实是一个币的两面,其实是一个树身向上扩展为旁支绿叶、向下深扎则散为根丝和土壤。所以我觉得无论是科学、宗教、哲学、艺术最极致的终点形式必然是互相联结合一为不再区分的母体系统。以上是一些浅见,请吉详兄指教。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7-7-2011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麼說,理性主義很可能是內建於個人喜好或經驗中了。如果理性主義是內建的,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理性主義』被個人化呢?
我们思考的结果,即逻辑归纳的结果,是建立在某一条件之下所产生的结果,既然我们所谓的‘社会制度’(以我看来),是为了保存‘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所谓理性所创造的结果,不过是取决于‘如何让人们感到快乐’,但是对于理性而言,快乐除了能够让机体更为健康之外似乎毫无价值,然而快乐的产生却大多数是由于我们的机体,潜意识,对于某种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我能够吃拉面,我感到快乐,这是建立在非理性之下的,理性不过是为了满足非理性而带来的结果。
理性主義是支柱博愛、合乎道德規範的事實(共識)主要力量之一。缺乏理性統治權威的社會,將會是一個被迂腐或陋習俘虜的文明。人的『自由意識』在一個沒有理性統治權的社會中,是受到逼迫的。理性主義對這些文明而言,即是一種解放『自由意識』的力量。
我完全同意理性创造了现代这个近乎完美的世界,理性的世界让多数人都能享有舒适的生活。
现代的‘完美的道德观’,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并不代表人们的‘自由意识’就有生存的空间,我却看到更多人在职场上为了自身的生存被迫抛弃道德。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才能适合现代社会?然而道德的普遍发展,如流感一般,创造了千律一变的人们,人们不再是由于自身的天才之处而从事适合自身的行为,而是到这个流感的权威的压迫之下被迫‘透过别人的眼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便能够隐藏在角落中不被人叫做异端,那么也就不会变成‘众人’的敌人,难道我们要了解自己还需透过镜子吗?我在镜中看到的不过是‘别人为了自己更加舒适’施予我的批判,我的菱角在社会中被磨滑,以便不摩擦到别人,但是我也失去了我的特色及潜力。
我们在现在的年代看过去的年代自然会有相比之情,认为过去的,在现在‘更完美的道德观’之下,以前的行为都是陋习。但是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更完美是很主观的。由于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价值体系(就如大多数时代一样),就把这个‘共识’奉为真理。并以此批判未来与过去。小学我们所学的道德教育,有几个人是真正明白的呢?现代的人不再爱世人了,而是更偏向于爱自己。这导致了二元分裂的道德观,对陌生人毫不关心,道德只使用于保护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
當每一種生活習慣,甚至生活細節都是經由理性主義過濾後而被採用,人們就有機會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下生存了-可以說是烏托邦吧。但是,如果過度的理性,將會給人類情感上的壓抑。舉例而言,站在理性的角度來說,某人是不應該以任何理由去影響任何人,反而是應該更尊敬任何人的存在與存在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堅持以這種方式待人處事,那麼世界上自然會少蠻多不必要的紛爭與人禍。無奈的是,人類是感情豐富的生物,理性是沒有辦法完全壓制這天生的情感。當理性的一群在管理感性的另一群時,往往會讓彼此間的相對性產生摩擦。因為過度的理性,在不知不覺中會消減『自願精神』的出現率。當這種『自願精神』以負面的管道被輸出時,就會造成了一種被定義為『不自願』或『不自由』的現象了。
感性是人的天生本性之一,在與理性產生協同作用當時,會有很大的機會造成烏托邦的出現。但是,一旦失衡了,就會給文明或人類帶入滅亡的領域了。
这倒是令我很烦恼的一个问题,究竟人是什么?机体?意识?还是二者?
究竟所谓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与共,和谐的社会。理性会不会就此满足呢?还是说究竟人是必须在一个激烈的环境下生活,才能抛开慵懒的睡衣,抛开理所当然的舒适生活,去不断的超越自身呢?
哈哈哈,现代社会就是二者并存啊。有战争,有和平,有竞争,有和谐。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7-7-2011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主义是什么?谷歌一下,从维基百科知道: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於並獨立於感官感知[1]。相对于理性主义的是另一种哲学方法,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經驗主義中的一派),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假如按照字面上解,把理性主义直接看成是理智主义,并且拿感性对比对理性,振振有词的发言,就跟原本的Rationalism定义差十万八千里!!
理性主义的优点在于其依据几条原理,原则,就能推导出新的知识,在学术界中成果丰硕。这些新的知识很难从经验中认知。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依据相对性原理,光速一定原理,推导出一系列新的知识,物体速度越接近光速,长度会变短,时间会变慢等等。这类新知识无法从经验中延伸出来。
理性主义的缺点在于其理论构架局限于原本的几条原理或原则。假如所依据的原则不全面,所推导出来的知识就有缺陷或不完整。又假如本来公认的原则被发现不正确,或该原则仅仅有效于某个状态,这样推导出来的知识就会被推翻,或局限在某客观状态。
话不需要多,最重要是正确,明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9-7-2011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19-7-2011 09:51 AM 编辑
理性主义是什么?我以为理性有关逻辑,逻辑则是因两分性而开始,但在两分之前,逻辑是不存在的;在两分发生作用之前,只有纯粹的经验,没有主义,更没有经验主义。所以理性的源头来自经验,脱离经验的理性主义,好象癌细胞毫无自控的自我复制,更象脱离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变得扑朔迷离、复杂难解。例如人人都知道金钱很好用,每个人知道要赚很多的钱,但是很少人知道金钱是个怎样的一种概念,理性主义亦是如此。那么感性主义呢?感性又是什么?感性是比理性更难掌握的一种品质,只知道感性和审美、抽象、情绪、表现、艺术、自由的概念有关,但是感性不可能是概念,因为感性并不等于感性主义,任何以主义形式的存在仍然是概念之物,而感性主义其实是针对“非理性心灵”进行理性阐述的一种尝试。所以我们能谈论的感性主义,不可能是感性自身。因为感性也是一种经验行为,落入语言的表述以后,我们只能接触到感性被理性化以后的样子,那已经是某种变质了的东西。所以我们对事情的探索永远会有两个方向,向上探求我们就会落入为概念(假说)为主的高楼建设,我们永远追求某种更高的理念形式,而无暇顾及基础深入发掘。反之向下发掘,我们就无法在摸清根基(本源)之前去顾及哲学的概念(假说)建设。而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来到一个逻辑(两分)产生之前的纯经验区域,那里感性和理性模糊了,思想的界线都模糊了,只存在经验自身。所以探索有两个方向,向上发展促成思想的演进和堆积,其表现形式为科学和哲学;向下探掘则是回归心灵经验,其表现形式为宗教和艺术。两者其实是一个币的两面,其实是一个树身向上扩展为旁支绿叶、向下深扎则散为根丝和土壤。所以我觉得无论是科学、宗教、哲学、艺术最极致的终点形式必然是互相联结合一为不再区分的母体系统。以上是一些浅见,请吉详兄指教。
谷成 发表于 17-7-2011 12:36 AM
谷成兄客氣了。有你的參與,想必這話題會變得更有意義。
謝謝你的分享。
我在想:
當一種思想或概念進入了人的思考領域的時候,都會經過不同層次的探討-我的解讀是:探索討論-之後,人對某種思想概念的認知程度會不斷更新提升。這就好比抽絲剝繭,原有的學識背景在與哲理交錯的時候,把自己對某些概念的觀念沿著哲理的輪廓從外到內,一絲絲地抽開,之後就真相大白了。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難免會卡在論證短缺的瓶頸上,這是因為受承認的『證據/論據』的數量還不足用在證實所有的論題上。再說,大部分的論據都處於不穩定性中,隨時都會被推翻。
例如人人都知道金钱很好用,每个人知道要赚很多的钱,但是很少人知道金钱是个怎样的一种概念,理性主义亦是如此。
這句話,很美。很多人都有著吸取前人的經驗來塑造自己的未來,但是卻沒有求證前人從經驗中建立的概念。對自己從小就目擩耳染的思想概念如果缺乏了推理的過程,就很容易變成了世襲性的陋習。錢是很重要,但是賺錢、存錢、花錢等等的概念更加重要,但是如果金錢的概念沒經過審核就運用在日常生活上,很可能就會讓人不得事半功倍了,甚至失敗。
感性與理性模糊區域這塊,蠻有意思的。引用:『而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来到一个逻辑(两分)产生之前的纯经验区域,那里感性和理性模糊了,思想的界线都模糊了,只存在经验自身。』當所謂的思想界限模糊後,經驗是否會變成了抉擇的標準?
如果經驗沒有經歷推理的過程而被直接採用,即使是成功把某些事情處理好,但是該處理未必是一種接近妥善的處理,很可能是一種顧此失彼的處理也說不定。
引用:『我们就无法在摸清根基(本源)之前去顾及哲学的概念(假说)建设。而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来到一个逻辑(两分)产生之前的纯经验区域,那里感性和理性模糊了,思想的界线都模糊了,』
你說的『本源』處,我認為那是一個推理無法立足之地,但是卻是推理的根源;這種矛盾中的產生的衝擊或相輔的各種情況,衍生了科學,宗教,藝術,甚至哲學。再進一步,要證實這個地方的種種,恐怕需要打破推理的偏見才有可能,想到這裡,我也卡住了。。。
指教就不敢當,一起分享研究,我還可以撐得住。 |
|
|
|
|
|
|
|
发表于 19-7-2011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7-2011 01:02 PM 编辑
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難免會卡在論證短缺的瓶頸上,這是因為受承認的『證據/論據』的數量還不足用在證實所有的論題上。再說,大部分的論據都處於不穩定性中,隨時都會被推翻。
吉祥 发表于 19-7-2011 09:49 AM
依小弟之见,我们的见识是一道飘摇不平的意识洋面,交流其实是一种打通两道意识洋的努力,为了让各种奇思灵感流向你并流向我。不能说太平洋比较广大,必是大西洋博闻;也不能说德雷克海峡比马六甲海峡深,就是比较有深度。每个意识领域都有各自的精彩,不同的色彩斑斓及幽光奇思:有川行海面的逻辑舰艇,也有潜游在水下的传说生物。打通两道意识洋的努力,就是让各自精彩的部分游入对方的海域,促成思想的多样性及包容性,而不是为了达致什么终极的结论。为自己预设太多立场,只能对通道的窗口设限,甚至加上重重闸门滤网,结果只有小鱼小虾游得过来,一番对话之后双方就开始结论对方的水平不外如此,草草收场,各自“乘胜”而归。对这些人我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所以我认为交流的首要前提是双方能够开放自己的意识,允许更多的吉光片羽毛进行思想的交融,并没有所谓输赢高下的问题,没有所谓的优劣。只要见识彼此的不同性(多样性),足以让我们产生对自身的更多理解,从而平衡内心偏颇的斜见,提升自我的思想高度,进而达致意识的和谐和幸福。因此只有害怕交融(交流)的学者才会强说强辩,只开一个老鼠洞,却想挑战对方走进来。
依我的劣见,世间并没什么是可以被推翻或是被成立的事情,只是存在不同角度(定义)产生的差异而已,例如我们不能说橙必是橙色的,因为橙色只是为了区分表面属性而创出来的假想词,只存在概念的世界之中;实际上,这个假想词虽然具有用来沟通经验的功用,但不代表假想词是实际存在的;所谓“理性”或“感性”的定义也不外如此。既然是顺应不同出境不同功能而各自创造出来的假想词,自然是千变万化,不可能有一个稳定不变的语义。严格来说,即使所谓“普世定义”,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普及。让十个人来解释同一个语词,结果得到的是十种不同的说法。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意思得到片断性的承载。也许我可能对你使用的语义感到模糊,但是仍然可以循着你使用语句的习惯、排列文章的方式、举的例子、譬喻、类说等等,得到局部的瞥见(你的意思)。正是这种局部的可瞥性,让有沟通变得有可能,前提是允许一个开放的思想频率。所以交流之中,除了需要大量内容,还要有对等的自觉,避免断章取义。一个开发性的沟通将促成更宽阔的理解,而非狭隘的诠译。因此小弟认为,能够灵活的放松哲学的立场(不等于放弃),对促成有效交流是一个要素。
感性與理性模糊區域這塊,蠻有意思的。引用:『而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来到一个逻辑(两分)产生之前的纯经验区域,那里感性和理性模糊了,思想的界线都模糊了,只存在经验自身。』當所謂的思想界限模糊後,經驗是否會變成了抉擇的標準?
吉祥 发表于 19-7-2011 09:49 AM
抉择只能存在两分的思想之中,在纯经验的区域里(例如佛家说的禅定经验),只剩下经验自身,而不存在任何思想评断或取舍的问题,连标准也不复存在。虽然这是一个推理无法企及的意识前沿的领域,但是古来已有足够的先贤及文献可以证实这种纯经验意识的存在。我认为对哲学的探索不能只是满足于推理的范畴之中,应该也扩及到推理范畴以外的领域,只有这样的人类对心物的认知才有可能进一步蜕变。
小弟素来漫想素行,没有明确的思想线条,想到哪就写到那里,往往是文不切题。还请吉祥兄原谅。 |
|
|
|
|
|
|
|
发表于 22-7-2011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思考的结果,即逻辑归纳的结果,是建立在某一条件之下所产生的结果,既然我们所谓的‘社会制度’(以我看来),是为了保存‘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所谓理性所创造的结果,不过是取决于‘如何让人们感到快乐’,但是对于理性而言,快乐除了能够让机体更为健康之外似乎毫无价值,然而快乐的产生却大多数是由于我们的机体,潜意识,对于某种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我能够吃拉面,我感到快乐,这是建立在非理性之下的,理性不过是为了满足非理性而带来的结果。
DEADslayerDARK 发表于 17-7-2011 01:57 AM
『理性不过是为了满足非理性而带来的结果。』
這句有意思。看了這句,讓我非理性式地感覺到,理性與非理性是以互相合作的方式來完整一個整體。『红、橙、黄、绿、蓝、靛、紫』與彩虹:『顏色』與『美的象徵相輔』完整了一個『美』。看起來,理性擁有的或缺少的與非理性擁有的或缺少的是為了另一方面而存在。顏色在光學中的有特定的含義,但是這些含義把顏色的『美』約束、牽制著了:顏色變成了數據。在數據中,顏色的美被僵硬化了,活不起來。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情況並不是一種威脅,而是另一種空間的開拓。理性的極限是非理性的開端;非理性的層面畫出了理性的輪廓。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並存有極大的可能把人類的思想領域素質提升到極點:這或許是當彼二者共存時,理性主義或非理性主義中的偏見無法產生作用的關係。
现代的‘完美的道德观’,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并不代表人们的‘自由意识’就有生存的空间,我却看到更多人在职场上为了自身的生存被迫抛弃道德。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才能适合现代社会?然而道德的普遍发展,如流感一般,创造了千律一变的人们,人们不再是由于自身的天才之处而从事适合自身的行为,而是到这个流感的权威的压迫之下被迫‘透过别人的眼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便能够隐藏在角落中不被人叫做异端,那么也就不会变成‘众人’的敌人,难道我们要了解自己还需透过镜子吗?我在镜中看到的不过是‘别人为了自己更加舒适’施予我的批判,我的菱角在社会中被磨滑,以便不摩擦到别人,但是我也失去了我的特色及潜力。
『理性』與『道德』,在我目前的看法中,這兩種東西比較難和平相處,往往會顧此失彼。『理性主義』中究竟能讓多少分的『道德』存在呢?當一個人活在你提及的社會中,他會因為是『理性主義』支持者而不被當成是異類?應該很困難,畢竟社會都以強欺壓弱的形式運行。即使是一件罪案經過理性分析,到最後犯案者能否罪名成立,還得要看當時社會是以什麼作為基準。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看『道德』的時候,『道德』所能捍衛的或許就不是道德了。
引用:『我在镜中看到的不过是‘别人为了自己更加舒适’施予我的批判,我的菱角在社会中被磨滑,以便不摩擦到别人,但是我也失去了我的特色及潜力。』
這句讓我有蠻深的感觸,非常實在切實。我需要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人嗎?還是我應該成為別人眼中所不認知的那位?跟著別人的腳步,走上別人的道,活在別人的眼光下,這些或許是造成心靈素質成長的一種障礙。也許,推理的方式有助於把因上述遭遇而生起的不滿或委屈的情緒管道出去,讓自己更加有機會看到事情的全面。看不清楚事情的時候,貿然磨滑菱角或許會讓別人更加難與自己相處也說不准。
我们在现在的年代看过去的年代自然会有相比之情,认为过去的,在现在‘更完美的道德观’之下,以前的行为都是陋习。但是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更完美是很主观的。由于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价值体系(就如大多数时代一样),就把这个‘共识’奉为真理。并以此批判未来与过去。小学我们所学的道德教育,有几个人是真正明白的呢?现代的人不再爱世人了,而是更偏向于爱自己。这导致了二元分裂的道德观,对陌生人毫不关心,道德只使用于保护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
言之有理。迷昧地重複某些習慣會是一種危機。理想中,社會中所認同的道德觀經過推理性的過濾,能消除其身上的菱角,再由非理性主義來拋光打滑,應該可以應付處理很多本家家難唸的經了。
这倒是令我很烦恼的一个问题,究竟人是什么?机体?意识?还是二者?
究竟所谓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与共,和谐的社会。理性会不会就此满足呢?还是说究竟人是必须在一个激烈的环境下生活,才能抛开慵懒的睡衣,抛开理所当然的舒适生活,去不断的超越自身呢?
哈哈哈,现代社会就是二者并存啊。有战争,有和平,有竞争,有和谐。
人其實什麼也不是,卻是會做夢的一團雜肉,呵呵,探討嚴肅課題時,難免會卡著,所以輕鬆一下。
人或許是某一個主體的影子,而這個影子卻不能代表主體的全部。影子需要接著推理或感官來探討種種,主體本身也許就是本身即是了。以理性主義推理出來的人與非理性主義中呈現的人都是人的部份,真正的人說不定就是在操作這兩個主義的那個。
戰爭或許就是在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制衡中而存在。在我目前的了解中,演繹往往是偏向以『去除過濾』為方針,而信仰卻是傾向以『接納保存』為主。同一件事情,如果遇上這兩者,也許會在相峙不下中,開拓了新文明也說不定。兩峰之間,溪水長流;生剋之中,難免會有新的演化,而這些演化往往是犧牲的慰勉。烏托邦也許是因為人的視野從偏見中移出再凝眸远望之際而呈現出來的一個隱境。
筆有點銹了,所以要寫很久才寫得出字。。。。 |
|
|
|
|
|
|
|
发表于 23-7-2011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小弟之见,我们的见识是一道飘摇不平的意识洋面,交流其实是一种打通两道意识洋的努力,为了让各种奇思灵感流向你并流向我。不能说太平洋比较广大,必是大西洋博闻;也不能说德雷克海峡比马六甲海峡深,就是比较有深度。每个意识领域都有各自的精彩,不同的色彩斑斓及幽光奇思:有川行海面的逻辑舰艇,也有潜游在水下的传说生物。打通两道意识洋的努力,就是让各自精彩的部分游入对方的海域,促成思想的多样性及包容性,而不是为了达致什么终极的结论。为自己预设太多立场,只能对通道的窗口设限,甚至加上重重闸门滤网,结果只有小鱼小虾游得过来,一番对话之后双方就开始结论对方的水平不外如此,草草收场,各自“乘胜”而归。对这些人我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谷成 发表于 19-7-2011 11:22 AM
^^ 谷成兄所言有理。思想在交流中產生的閃爍火苗,正具足燃起愛智慧熱誠的力量。
世间并没什么是可以被推翻或是被成立的事情,只是存在不同角度(定义)产生的差异而已,例如我们不能说橙必是橙色的,因为橙色只是为了区分表面属性而创出来的假想词,只存在概念的世界之中;实际上,这个假想词虽然具有用来沟通经验的功用,但不代表假想词是实际存在的;所谓“理性”或“感性”的定义也不外如此。既然是顺应不同出境不同功能而各自创造出来的假想词,自然是千变万化,不可能有一个稳定不变的语义。严格来说,即使所谓“普世定义”,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普及。让十个人来解释同一个语词,结果得到的是十种不同的说法。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意思得到片断性的承载。也许我可能对你使用的语义感到模糊,但是仍然可以循着你使用语句的习惯、排列文章的方式、举的例子、譬喻、类说等等,得到局部的瞥见(你的意思)。正是这种局部的可瞥性,让有沟通变得有可能,前提是允许一个开放的思想频率。所以交流之中,除了需要大量内容,还要有对等的自觉,避免断章取义。一个开发性的沟通将促成更宽阔的理解,而非狭隘的诠译。因此小弟认为,能够灵活的放松哲学的立场(不等于放弃),对促成有效交流是一个要素。
嗯, 你說的,我理解到的是接受度的問題。接受度的問題直接或間接都會被理性或非理性主義支撐的社會影響。文字的框框、思維模式的框框、人生種種的框框都是造成取得智慧的屏障,同時也是接受度的規範。一個物體在不同的時空,都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因此不同的人也會在不同的時空看到該物體的不同層面。是始是終,很難說,畢竟人的思維還沒能力到達時間的盡頭。通過推理的模式,人會更能了解物體的個體部分,再經歷非理性主義的拋光,該物體的完整面就更加地清晰了。當然,如果可以在關鍵時刻,離開偏見,那麼彼此會更加全面性地顯示其存在的真義。
抉择只能存在两分的思想之中,在纯经验的区域里(例如佛家说的禅定经验),只剩下经验自身,而不存在任何思想评断或取舍的问题,连标准也不复存在。虽然这是一个推理无法企及的意识前沿的领域,但是古来已有足够的先贤及文献可以证实这种纯经验意识的存在。我认为对哲学的探索不能只是满足于推理的范畴之中,应该也扩及到推理范畴以外的领域,只有这样的人类对心物的认知才有可能进一步蜕变。
說到宗教經驗,這應該是該二主義的處女地了。以理性看你所說的宗教經驗的時候,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學術報告;非理性很容易把莫明的覺受解釋成上述的宗教經驗。過於學術性質的宗教觀,是會把宗教的理性方面凸顯、抑制了宗教迷思,同時也會讓宗教的真正含義偏移。另一方面,宗教組織會因為非理性主義的操縱而在短時間內膨脹成長;由於要統一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信奉者,宣導者在領導信奉過程中,隱隱約約釋放出含有希望性質的迷思見解。甚至,邏輯思考的人在身心疲乏及無助的情況下,往往會耐不住被迫背棄理性,選擇迷思來當自己的避難所或是休息處。當然,在這種情況中,種種自生的或是外來的迷思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被正解為某宗教原有的宗教經驗了。似乎人認識世界所能依靠的兩個途徑並不能真正切入宗教界的領域,反而讓某些人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對宗教望而卻步或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成為宗教徒。然後,人很容易就在不經心的情況下把自我認知的宗教變成各自的家教,很自然地世襲傳承下去。 |
|
|
|
|
|
|
|
发表于 28-7-2011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