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8-2011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捉刀人"
曹操要召见匈奴来的使者,怕自己相貌不好,不能震慑远方的国家,于是命令崔季珪假扮自己来接待,自己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私下问那使者:“魏王怎么样?”使者说:“魏王风采非常,但是座位旁边那个拿刀的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了,赶快派人追赶,杀了那个使者。
“捉刀人”现多指替人代笔。
(出自《世说新语》)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4-8-2011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飞蛾赴火"
到溉是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大臣,生活俭朴、清心寡欲。上朝的帽子和鞋子十年才换新的,朝服穿到打补丁为止。也不善交游,去世的时候,他家门前可以罗雀。
梁武帝很喜欢到溉, 一次梁武帝给他写了首诗,诗里说:“……我知道飞蛾赴火并不吝惜自己的身体(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可是你毕竟上了年纪,文章可以让孙子来代写了。”
“飞蛾赴火”现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出自《梁书•到溉传》)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4-8-2011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直捣黄龙"
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
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进去。老百姓把他们称作“岳家军”。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直捣黄龙”指将战斗进行到底。
(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1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对床夜雨"
张籍是唐朝和州(今安徽和县)人,早年家境清寒,喜欢读书,贞元十四年中了進士,8年后得到个太常寺(唐朝掌管宗庙礼仪的一个衙门)太祝的小官,当了4年太祝后,张籍患眼病,近乎失明,当时人称“穷瞎张太祝”。张籍一生官职低微,这使他很了解百姓的疾苦。 同时代的白居易和他要好,很推崇他的诗。一个夏末秋初的雨天,白居易闲来无事,很想请自己这位老朋友来叙叙旧,写道:“……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对床夜雨”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
(出自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1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戴罪立功"
明朝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守仁中了進士,被授兵部主事。提督军务的张忠很瞧不起文官,有一次张忠要王守仁射箭,不料王守仁拉弓搭箭,三发三中,众人皆服。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个文官在为明王朝平定匪乱、宁王之乱和南疆之乱中,用兵如神,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拜为兵部尚书。
明武宗时,南赣四省盗匪横行,为害千里。武宗正德十二年,朝廷派王守仁去讨贼,在攻破大帽山、长富村后,众贼退守象湖山,明军指挥覃桓、县丞纪镛战死,战斗异常激烈。王守仁在给各个指挥官的训令中说:“……查勘指挥覃桓,县丞纪镛,是否领兵夹攻,被伤身死;各官原领军兵若干,见在若干,其指挥仲钦,推官胡宁,道知事曾瑶,知县施祥等缘何不行策应,是否畏避退缩?俱要备查明白,从实开报。其覃桓等所统军兵,就仰(指挥)高伟管领,戴罪杀贼立功自赎。……”显示了一个统帅的精明和大度。
“戴罪立功”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出自《王阳明全集•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9-2011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公元208年,曹操在扫灭了中原各路诸侯之后,挥师80万南下长江赤壁,决心一统天下。
在一江之隔的东吴,少年英雄周瑜,力派众议,指出了虽然曹军人多势众,但是他们不会水战、远来疲顿、人心不齐、粮草不足等等,终于说服吴主孙权联合刘备抗曹。
因为曹操势大,周瑜决定采用火攻。为此,周瑜用反间计除去了曹操的水军都督,用连环计使曹军将战船连在一起,用苦肉计在曹军中做好了内应。做好一切准备后,周瑜站在山上眺望江南曹军大营,觉得胜券在握。这时一阵风过,军旗旗角打在周瑜脸上,周瑜才突然想起来:曹操的船在江北,自己的船在江南,这时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烧不到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
周瑜病倒了,什么药也治不好,众将士都很着急。这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来探望周瑜,诸葛亮对周瑜说:“我有个药方,能治好你的病。”写了16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递给周瑜,周瑜见诸葛亮说中了自己的心事,病也好了,赶快爬起来向诸葛亮请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9-2011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滥竽充数"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在他的代表作《韩非子•内储说上》当中有一段非常简短的文字,写到一位南郭处士。
这位南郭先生是齐国人,齐国当时在位的君王是齐宣王,宣王非常喜欢听一种古代的簧乐器竽吹奏出来的声音,而且他喜欢听合奏。他打算组织三百人的乐团,南郭先生是位读书人,他学问渊博,但是因为家境清贫,常常饿肚子。听说宣王要用丰富的口粮供养一大批吹竽的人,南郭处士于是就去央求宣王也让他加入,宣王竟然也答应了,从此南郭先生成为三百名吹竽手之一。
每当宣王要听竽合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在乐团里头装模作样一番,反正人多他不吹出声音,也没有人知道,因为他装的还挺有模有样的,就这样相安无事的过了好几年。
后来宣王去世儿子泯王继位,泯王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也喜欢竽吹出来的声音,不同的是,他不喜欢听合奏,他喜欢听独奏。于是,他就命令吹竽手一个个轮流吹给他听,这下还了得,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如果要他在君王面前独奏,肯定要露出马脚,所以在轮到他之前,就逃之夭夭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所以说,做哪一行一定要有那一行的真本事才行啊。后来用于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9-2011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本来面目"
行者是唐宋时代佛家对在家修行人的称呼,如行者孙悟空、行者武松等。
禅宗五祖弘忍和尚把衣钵传给惠能后,让他渡江南去。
几天后,众和尚才知道祖师的衣钵已经让惠能得了,几百人来追。有一个叫惠明的和尚,出家前是个四品将军,两个月后抢在众人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把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衣物只是表示信物而已,难道可以力争吗?”自己躲了起来。
惠明赶到了,想拿衣钵却拿不动,呼喊道:“行者(唐宋时代佛教对在家修行人的称呼)!行者!我是为法来的,不是为衣来的!
惠能走出来,坐在大石头上。惠明行礼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可以放弃所有的私心杂念,我说给你。”良久,惠能说:“不想好事,也不想坏事,真能这样的话,剩下的那不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了吗?(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9-2011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城下之盟"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小国绞国(今湖北郧县),一直达到了绞国的南门。楚国大臣屈瑕对楚武王说:“绞国虽然小但却很轻狂,轻狂的人就缺少谋略。我们不要派人保护砍柴的樵夫,以此来引诱绞国人出城。”楚武王同意了。
第二天,绞国人发现楚国人在山上砍柴,又没有军队保护,就出城追击,结果捉到了30个楚国人,绞国人很高兴。第二天,绞国官兵争先恐后从城里冲出来,到山里追砍柴的楚国人。这时在山上埋伏的楚兵一齐冲下来,绞国大败。楚国迫使绞国在绞国城下签订了屈辱的盟约,然后才离去。
“城下之盟” 比喻在武力逼迫下和敌人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4-9-2011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叱咤风云"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滥杀忠良,重用酷吏,引起了一些大臣和皇族的不满。
唐睿宗文明元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举事,反对武则天专政。为了扩大势力,骆宾王为他写了一篇檄文。在檄文中,骆宾王列举了武则天的种种罪状,号召大家共同起来讨伐武则天。文章中说:“……(徐敬业的讨武大军)悲愤之情叫山岳崩摧,怒喝之声使风云变色。这样的队伍来讨伐敌人,没有不取胜的。”
“叱咤风云” 形容威力极大。
(出自《为徐敬业讨武氏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4-9-2011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楚才晋用"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伍举。一次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偷偷逃跑了,有人说是伍举私下报的信。谣言一传开,伍举惊惶起来,就跑到郑国去避风。过了段时间,又想去晋国。正好此时楚国大夫声子出使晋国,路过郑国,遇上了伍举。声子知道了伍举的事后,对他说:“这样吧,你先去晋国住一段时间,我找个机会叫你早日回国。”
声子回到楚国后,和宰相子木见了面。子木问他:“晋国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哪一国的强?”声子说:“晋国有才能的大夫不少,但是大部分是从楚国去的。因为楚国不会利用人才。过去楚国几次被晋国打败,就是因为有这些人替晋国出谋划策。”子木听了若有所思。声子接着又说,伍举出逃是因为别人的谣言,假如不请回来,楚国又将失去一位人才,子木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久伍举又回到了楚国。
“楚才晋用”比喻人才外流。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9-2011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得见青天"
孟秋指阴历七月,民间信仰中,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开鬼门,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鬼节),七月望日(三十)要关鬼门。古时候,关鬼门时,处处可见超度盛会。
金光寺塔内藏有舍利佛宝,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赛国被四方敬仰,但是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场血雨,舍利佛宝不翼而飞,从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来朝圣了。国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们囚禁起来,每日里严刑拷打他们。
三年后, 唐僧一行取经经过祭赛国,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后和孙悟空前去扫塔。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捉到两个鱼精,经过师徒二人盘问,才知道兴风作怪的是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怪。两三个小和尚提着灯笼引唐僧师徒下塔。一个先跑去报告众人,说:“好了,好了!我们得见青天了!偷宝贝的妖怪捉到了!”
“得见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张。
(出自《西游记》第62回)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2-9-2011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一寒如此"
范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想为魏王效力,可是没有钱,没人引荐,就先帮魏国的中大夫须贾做事。有一次须贾出使齐国,范睢也跟着,几个月了也没有完成任务。齐襄王很佩服范睢的口才,送给范睢十斤黄金和酒,范睢没有接受。须贾知道了很生气,以为范睢出卖了魏国。回国后,告诉了魏国宰相。宰相命人鞭打范睢,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装死,被扔進厕所。在朋友的帮助下,范睢逃到了秦国,改名为张禄。
通过人引荐,范睢见到了秦昭王,秦昭王很欣赏他的才干,封他为秦国宰相。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讲和。晚上范睢穿着身旧衣服来宾馆见须贾。须贾见了范睢很吃惊他还活着,可怜他,见他如此穷困,取出一件丝绸袍子送给范睢。
后来到了秦相府,须贾这才知道张禄就是范睢,赶快下拜请求范睢的原谅。范睢念在赐袍的份上,原谅了他。
“一寒如此”形容贫困潦倒到了极点。
(出自《史记•范睢传》)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10-2011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代东莱黄县人。北海太守孔融敬重他的为人,几次派人到他家里问讯。
后来管亥率众包围攻打北海。正好太史慈从外地回家,他母亲对他说:“你不在时,孔融常常派人来照顾我,现在他有危险了,你该去帮他。”太史慈孤身一人来到北海,潜進城,见到了孔融。后来城围得更紧,攻打得更厉害了,眼看守不住了,孔融想派人突围出去求援,大家都觉得出不去,只有太史慈请求前往。最后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来到平原见到了刘备,对刘备说:“我和孔融素不相识,因为敬重他来帮他。现在孔融被管亥包围攻打,孤立无援,危在旦夕。他知道你的仁义,派我突出重围来向你求救。”刘备说:“感谢孔融知道我。”于是派了救兵和太史慈赶往北海,北海得救了。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出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10-2011 0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铸成大错"
唐朝从中叶开始,藩镇(地方省份)的势力就很强大,朝廷已经无力插手,他们有自己的军队、税收和官员任免,每一镇的首长叫节度使,往往是世袭或由镇内势力推举,唐朝皇帝也只好事后追认。
唐代宗时,田承嗣当魏博(据有魏、博、相、卫、贝、澶六州,今渤海湾迄黄河以北)节度使,从军中子弟中选了五千人,供给丰厚,组成了自己的卫队,叫牙军。过了二百年,到唐末罗绍威当节度使时,魏博的牙军势力很大,骄横无比,强买豪夺,魏博的地方官吏对他们也奈何不了,而且牙军常常发生兵变,已经驱逐、杀死了好几任节度使。唐末昭宗天祐二年,牙军李公佺作乱,罗绍威派人向当时最强大的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温求援。朱温派了七万人马進入魏博,杀了八千牙军。这使整个魏博的军队都恐惧起来,许多人起来反叛。到了第二年,散据在魏博各地的反叛势力才得以平息。
朱温的军队在魏博半年,罗绍威供给的钱财上亿,杀了牛羊近七十万,粮草无数,他们离开时,又送给钱百万。虽然罗绍威借助朱温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从此衰弱。罗绍威很后悔,说:“把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的铁聚集起来,也铸不成这么大的错!”
“铸成大错”比喻因为小事而犯了大错。
(出自《资治通鉴》)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