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齿苋的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老太太当家,跟前有三个儿子。老大**都娶了媳妇,只有老三年幼,但也给他买了个童养媳。
童养媳只有十四岁,整天穿破的、吃剩的,什么苦活、累活都归她一个人干。就这样婆婆还十分讨厌她,动不动就打骂一通。大哥大嫂也不善,常常拨弄是非,挑唆婆婆打童养媳,在一旁看热闹。二嫂子心眼儿不错,遇见童养媳挨打,就想法子解劝。
这一年流行痢疾,村里的人病死很多。后来,童养媳也闹开了肝子。大嫂生怕传痢疾,就对婆婆说:“这死丫头不能干活了,还留她在家干嘛?”
婆婆一听,又舍不得把花钱买来的童养媳赶出门,万一不死,还得苦使她呢,就把她赶到菜园中的茅棚里。
童养媳万分难过:婆婆不拿自己当人,未婚的丈夫又不懂事,哪还有活路啊?菜园里有一眼井,童养媳走到井边,真想一头跳进去。
这时,二嫂跑来把她拉住,说:“你年纪轻轻的,日子还长呢,可不能寻短哪!我给你端来半锅稀饭,你先吃点儿。明天让你二哥请个医生来。”
童养媳这才打消了投井的念头,住在茅棚里。可是第二天,二嫂并没来;第三天还没人影。稀饭早吃光了,童养媳饿得两眼发花。菜园里倒有可吃的东西,她怕婆婆,不敢偷吃。后来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地边上掐了许多野菜,用盛稀饭的锅煮了吃。这样,一直吃了两天野菜,没想到,她的病竟好了。
童养媳身上有了些力气,就慢慢往家走。也远远看见家门上挂着麻布;接着,又看见未婚的丈夫带着孝走出来。两人一碰面都楞住了。
童养媳问:“家里怎么啦?”
未婚的丈夫问:“怎么?你还活着?”
“你这是给谁穿孝?”
“咱妈和大哥、大嫂全闹痢疾死啦!二嫂子也躺在床上爬不起来……”
童养媳赶紧跑进屋看二嫂。
二嫂问:“你是怎么好的?”
“我也不知道。”
“嗐,我也顾不上你了,这些天饿坏了吧?”
“没有。我吃野菜来的。”
说到这儿,童养媳的心猛地一动,莫非那种野菜治肚子?她急忙跑回菜园,弄了半筐野菜,煮好了端给二嫂,说:“你吃点儿,我就是吃这个好的。”
二嫂吃了野菜,病果然也好了。
这种野菜,长着马齿样的叶子,所以人们叫它“马齿苋”。以后,人们都知道马齿苋可以治痢疾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 楂的故事:
山里有户人家,种着一些山坡地。这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前妻留下的,**是晚娘生的。晚娘把老大看做眼中钉,为了能让亲生的儿子独吞家产,她天天盘算着暗害老大。可是,该怎么下手呢?一不能拿刀杀,二不能推下河。她盘算来盘算去,想出了这么个损主意——设法让这孩子生病,活活地病死他!
凑巧,爹要出门做生意,嘱咐儿子听娘的话。爹刚出门,晚娘就对老大说:
“家里这么多活儿,你得分几样干!”
“让我干什么呀?”
“你年纪小,看山去吧。我给你做好饭带着。”
从此,老大就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到山上看庄稼。狠毒的晚娘每天故意给他做些半生不熟的饭带着。老大人又小,整天在野地里吃这种饭哪里消化得动,日久天长就闹开了胃病。他的肚子时而疼,时而胀,眼瞧着一天天变瘦了。老大跟晚娘说:“妈,这些日子我一吃这夹生饭肚子就疼得厉害!”晚娘张口就骂了他个狗血喷头:“才干了这么点活儿就挑饭!哼,就是这个,爱吃不吃!”老大不敢还口,只好坐在山上哭,山上长着许多野山楂。老大实在咽不下晚娘的夹生饭,他吃了几个野山楂,觉着这东西倒是充饥又解渴。于是,老大就天天吃起山楂来了。谁想吃来吃去,肚皮不胀了,胃也不疼,吃什么也都能消化了。晚娘很奇怪:“这小子怎么不但不死反倒胖起来了,莫非有什么神灵保护他?”
从此,她就把邪心收了,不敢再害老大了。
又过了些日子,爹回来了。老大把前后经过一学说,做生意的人脑子快,他断定山楂一定有药性,就用它制成药,卖给病人吃。后来,果然发现山楂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瘀的作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牛 膝的故事:
有位河南郎中跑到安徽来卖药行医,日子一长,人熟地熟了,也就定居在这里了。河南郎中是个光棍汉,无妻无子,孤身一人,只是收了几个徒弟。他认识一种药草,经过泡制可以强筋骨、补肝肾。郎中靠它不知治好了多少气虚血亏的痨伤病人。郎中心想,应该把这秘方传给谁呢?从大面上看,几个徒弟都不错,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真要把这秘方传给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徒弟,还得试一试。于是他就对徒弟们说:“我如今年老多病,不能再采药卖药了。你们都学会了本事,各自谋生去吧。”
大徒弟心想,师傅卖了一辈子药,准攒了不少钱,他又无儿无女,留下的钱财理应归自己。所以,他对师傅说:“我不离开师傅,师傅教我学会了本事,我该养你到老。”
别的徒弟也都这么说。
师傅一看,只好先到大徒弟家中来住。大徒弟好吃好喝地招待,使师傅十分满意。过了些日子,大徒弟趁师傅不在家,偷着把师傅的行李打开一看,原来师傅根本就没钱,只有一样多年没卖出去的药草。大徒弟好不败兴,从此对师傅再不关心了。师傅这才看透了大徒弟的心思,就离开他,搬到二徒弟家中。
二徒弟也象大徒弟一样,先是殷勤招待师傅,等发现师傅没钱时也冷下脸来。
过了些日子,师傅又去找三徒弟。三徒弟也不比两位师哥强多少。师傅最后同样住不下去了,只好背上行李卷,坐在街上哭。
这时,最小的徒弟知道了。他跑来对师傅说:“到我家去住吧。”
师傅摇摇头说:“我身上一个钱也没有,白吃你的饭行吗?”
小徒弟说:“师徒如父子,徒弟供养师傅还不该吗?”
师傅见他说得实心实意,就搬到小徒弟家中。过了不多日子,师傅突然病倒了。小徒弟整天守在床前伺候着,真象对亲生父母一样孝顺。师傅看在眼里,暗暗点头。一天,他把小徒弟叫到面前。解开贴身的小包袱,说:“这里有一种药草是个宝,用它制成药,能强筋骨、补肝肾,药到病除。我现在就传给你吧!”
不久,师傅死了。小徒弟把师傅安葬妥当。以后,他就靠师傅传下的秘方,成为一个有名的郎中。
师傅留下的药草形状很特别,茎上有棱节,很象牛的膝头。因此,小徒弟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牛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前的故事:
有一年,华佗在河南行医。
一天,他走到一个名叫白家庄的村子,正赶上下起瓢泼大雨,华佗没法赶路就住在村里一家姓白的老板开的客店里了。这天晚上华佗刚睡到半夜,就被一阵孩子的哭声惊醒,仔细听听,那孩子还咳嗽呢。华佗猛地爬起来,叫醒客店老板,说:
“这是谁家的孩子在哭啊?”
“是住在小店后边那一家的孩子。”店老板说。
华佗说:“哎呀,这孩子病得厉害,恐怕难活到明天中午啦!”
店老板很不高兴:“你这客人怎么咒人家孩子死啊?”
华佗说:“我是医生,听出这咳嗽的声音不对了。”
店老板一听他是医生,这才掉过鼓敲另一面,慌忙打躬作揖,笑着说:“那就请你快给治治吧。那孩子闹腾好几天了,怪可怜的。”
“你领我看看去。”
店老板领着华佗转到店后边,敲开一家的门,说:
“这位是医生,给你们孩子治病来啦。”
那家人急忙请华佗进屋。华佗看了看病孩子的脸色,听听咳嗽的声音,又坐下切过脉,然后说:
“要救这孩子的命,需要一种药草。如果马上找到,及时吃下,这孩子就能转危为安。”
孩子的父亲为难地说:“得吃什么药,上哪儿去找呀?”
华佗说:“你点个灯笼照亮儿,我去找找。”
“哎呀,怎么好麻烦您呢?外边又下着大雨!”
“别多说啦,救人要紧,快走吧!”
雨越下越大,满地泥水,又滑又难走。
孩子的父亲打着灯笼在前,华佗在村子的前前后后到处寻找;可是,东找西找,哪儿也没有他想找的药草。直到最后,才在客店门前一条小河沟的土坡上,找到了。华佗把它挖回来,切下根,用水洗干净,让人煎药给孩子喝;又把那药草的叶子留下来,说:
“你们拿这个做样子,天亮后再挖一些来,让孩子多吃几剂,病就除根了。这是止咳、祛痰的良药啊!”
“好啊,您放心吧。您忙了大半夜,快请先回去睡会儿。”
人们都催促好心的华佗去歇息,就没有问这种药草的名字。第二天,病孩子的父亲备了礼物,来到客店酬谢医生。不料,老板告诉他说:
“那们医生天没亮就走了。”
“哎呀,我还没好好地谢过他呢!也没问人家的姓名。”
“你知道他是谁?”
“谁?”
“华佗。”
“哎呀,怪不得医道那么高、心眼那么好,敢情是活神仙啊。”
病孩子的父亲按照华佗留下的叶子,又挖了些药草回来煎给孩子喝,不久,孩子的病全好了。白家庄的人,从此也都认得那味止咳的药草了;不过,就是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大家一想:这种药草第一次是在白老板门挖到的,就给它起了个名,叫“白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瓜 蒌 的故事:
江南有一座高山,山上有许多山洞,被云雾和密林遮掩着。人们传说,这山中有仙人居住。
有个椎夫常常进山砍柴。一天中午,他砍了满满一担柴,感到又渴又累,就寻着泉水的响声,来到一个山洞的外边。这里长着几棵又高又粗的老树,一股山泉从洞口流过。樵夫放下柴担,手捧泉水喝足了,又走进山洞。山洞很大,可往里走了几步就到头了。樵夫只好出来,在树荫下找到一块石板,躺在上面休息。正当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听有人讲话。他歪头一看,对面树底下坐着两个老头儿,一个长着白胡子,一个长着黑胡子。樵夫心想,这深山里哪来的人呀?大概是神仙吧?他就一动不动,听着两个仙人聊天。
黑胡子老头说:“今年咱们洞里结了好大的一对金瓜呀!”
白胡子老头说:“小声点儿,那边躺着一个砍柴的,让他听见就会把那宝贝偷走。”
黑胡子老头说:“怕什么?他听见也进不了山洞!除非七月七午时三刻,站在这儿念一句:‘天门开,地门开,摘金瓜的主人要进来!’”
白胡子老头说:“少说几句,咱们还是下棋吧。”
樵夫听到这儿心里一喜,没留神滚到地上,这才睁开双眼。呀,哪有什么神仙?原来是个梦。他扫兴地挑着柴担回了家。不过,他还牢牢记着那几句话。
樵夫总想试试梦中听来的话灵不灵。七月七这天,樵夫又来到山洞。他等到午时三刻,便走进洞口,嘴里念道:
“天门开,地门开,摘金瓜的主人要进来!”
只听嘎地一声,真有一扇石门在面前打开。原先的山洞中又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山洞。
樵夫走进去,看见里面长着一架碧绿的青藤,上边结着一对金瓜。他十分高兴,用柴刀把金瓜砍下来,捧在手中,一口气跑回家。谁知,到家仔细一看,哪是金瓜呀,不过是两个普普通通的瓜。樵夫以为上了当,就把它们扔到了一边。
过了些日子,樵夫上山砍柴,又来到那个山洞外边。他又躺在石板上歇息。刚闭上眼,那两个长胡子的神仙又到大树底下来啦。
白胡子神仙埋怨道:“都怪你多嘴,洞里的金瓜被人偷走啦。”
黑胡子老头说:“怕什么,他偷去也没用,又不是真金的瓜。”
“怎么没用?那可是名贵的药材呀,比金子还贵重呢。”
“嗨,那非得把它晒得皮色橙红,才有润肺、清热的作用呢。”
这时,樵夫又从梦中醒来,他急忙回家找到那两个瓜。可是,瓜全烂了,樵夫掏出瓜籽,等到第二年春天就把它们全都种在院子里。几年后,结了一大片金瓜。樵夫就用这种瓜给人治病。那些长年咳嗽痰喘的病人,吃了这种瓜,果然一个个的都好了。人们无不称奇,并纷纷议论着该给这种瓜起个什么名才好。樵夫想到这种瓜的藤茎需要披架,在高处结瓜,所以就给它取了个名叫“瓜楼”。后来人们又把它写成“瓜蒌”或“括楼”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淫羊藿的故事: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着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并由此得名“淫羊藿”。淫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主产于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中医学认为淫羊藿性味辛甘、温,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淫羊藿茎叶含有淫羊藿甙和挥发油。经证实,淫羊藿有雄性激素样的作用,其功效强于蛤蚧和海马。临床显示,它通过促进精液分泌,使精囊充满精液后,反过来又能刺激感觉神经,从而激发性欲而致阴茎勃起。同时,淫羊藿还可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并能镇咳、祛痰、平喘,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淫羊藿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生殖、骨关节、呼吸系统疾病。淫羊藿配伍熟地、当归、白术、枸杞、杜仲、仙茅、巴戟天、山茱萸、蛇床子、韭菜子、肉苁蓉、制附子、肉桂,称为“赞育丹”,可治阳痿、早泄。淫羊藿配伍威灵仙、苍耳子、川芎,可治关节疼痛。淫羊藿不拘多少,煎汤漱口,可治牙痛。取淫羊藿加矮地茶煎汤服用,可治慢性支气管炎,其祛痰镇咳作用比较明显。取淫羊藿与黄芪、党参、附子、细辛、麻黄等煎煮同用,可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但需要提醒的是,有口干、手足心发热、潮热、盗汗等症状,属中医学阴虚相火易动者,则不宜服用淫羊藿。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老婆了,你老了也没有人给你烧香火,这根藤又如此神奇,夜间它们能合起来,你何不吃一些试试呢”!田儿真把这些话记在心中了。他把此藤和根研成末泡成酒,泡好酒后,喝了七天,忽然产生了想和女人在一起的欲念。田儿又接着喝了十天,自觉身上产生了力量,走起路来也很轻松,而且有了性欲方面的要求,于是娶了一个寡妇曹氏。田儿从此每顿饭都喝上两盅这样的酒,因为经常服用,所以一百多天后,旧的疾病都痊愈了,田儿的面容也显得年轻多了,曹氏也生了个男孩,众乡亲闻讯后都觉得新鲜。在以后的十年中曹氏又生了好几个男孩,都以有这种特征的藤和根为药。 文象遇到的那位老人一天来到南河县,识得这种草藤,告诉田儿说:“这种药名为夜交藤呀!服它可以活到二百六十岁。古方《本草》都没有记载过,是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药产于河南。”僧人文象插话说:“我服了他也会得子的,但我本人出家性好静,因为夜交藤这药人服后就不能静下来,容易使人产生欲念,因此我绝对不服它。田儿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夜交藤,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人间幸福。”
因为田儿得到了夜交藤药物的好处,为了纪念其功,改名为何能嗣,后来他活到了一百六十岁,有儿女十九人。他的儿子字庭名延秀,也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并有儿子三十人。延秀的儿子首乌(田儿的孙子)也经常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三十岁,有儿女二十一人。夜交藤这个药的名声大振,后来亲邻远市的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找何能嗣的孙子何首乌讨药,所以何首乌的名子都叫熟了,一找何首乌就是讨夜交藤,这样一来二去的何首乌就成夜交藤的代名词了。夜交藤这味药物,味甘温无毒。主治疗五痔和腰腹中冷气宿疾、长筋骨补益精气,服后令人多子,还能增加饮食,补养人的力气,润肌肤,延长人的寿命啊!它还叫野苗、交茎、夜合、地精、桃柳藤等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凌草的故事: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孙思邈在王屋山采药行医已有十余年,英俊的书生脸上已挂上些许岁月的风尘。
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影下,孙思邈心沉如水:虽然医人无数,博得好名,仍有一些不算老的生命,因噎膈生生饿死,自己眼睁睁束手无策;虽然遍览古医籍,详加分析,综合利用,但那是先人之绩,哪有自己创造之功?虽然采药走遍千山万水,又有哪一味是自己所发现?
心比天高,不超前人死不休的孙思邈,怎么不心急如焚。
天寒地冻,风如刀割,执着的孙思邈仍逡巡在山坳间,千沟万壑,荒芜萧索,使人兴味全无。
面对荒凉的群山,与恩师临终时的对话隐约响在耳边:
“如何才能有超乎前人的神奇发现?”
“神奇,新奇之心与神交汇,神者,思也”。
“何为非凡?”
“毕生贯彻理想,是为非凡。唉,芸芸众生,能毕生贯彻理想,百折不回者,又有几人?”
沉思中,忽然眼前一亮,那似枯非枯的植株间,晶莹闪亮,孙思邈疾步走去,随手拔起两株一看,不过是几片冰,在这奇寒的冬季,露结为冰,有何稀奇?
随手便要抛去。
不对,冰花异状,薄如蝉翼,花状向上翻起,近日未有雨雪,气候干燥,况且只有这种植株上有冰,而其它草茎却无?
灵光闪现,冰入口中,清凉刺激,苦中带甘,被山风沙尘吹得爆裂的喉咙顿觉一爽。
兴奋不能自己,详细记录该草株形状。
孙思邈欣喜不已,这是一种神奇的药,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
山间之虎,喉有肿块,无法吞咽,跪地求治,孙思邈以该草汁灌之,速愈,甘为坐骑,故有跨虎行医之传奇故事。
山间民众,有咽疾者,饮神草之后,莫不痊愈。有噎膈者,久饮,沛然有效。
孙思邈名声大噪,民间称为“真人”。
话说唐玄宗胞妹隆昌公主,深得太后和玄宗皇帝怜爱,不想忽患疾,腹肿胀,渐长渐大,把个千娇百媚的美人折磨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几欲寻死不得,直急得太后、皇兄坐卧不宁,御医皆诊为孕疾,事关皇家声誉,被斩者不知凡几。
玄宗无奈,只得榜示天下,有能医隆昌之怪疾者,宫中至宝,尽其选用。
其时,孙思邈已名传皇都,朋友举荐,众官劝说,只得进西京揭榜。
孙思邈秘不示方,众人只知真人以一种奇苦之汤让公主服用,不多时日,隆昌腹肿渐次消去,人也出落得如出水芙蓉,明艳照人。
朝廷上,玄宗兑现榜上诺言:
“孙思邈医好公主,居功之巨,宫中宝物,尽其所选,如未婚配,可选驸马。”
孙思邈沉思片刻:“谢主隆恩,小人只需龙袍一件。”
玄宗大怒:“皇室珠宝,冠绝天下,胞妹隆昌玲珑剔透,臭道士却视同无物,只要龙袍,莫非欲得朕之天下?”
孙思邈不恐不惧,面色从容:“万岁为人王,我为药王足也。”
玄宗不违诺言,慨然允诺。孙思邈不愿久留皇室,遂回王屋山采药行医。朝廷上下,民间草莽,皆称他为药王孙真人。
却说隆昌公主,哀伤欲绝,那仙风道骨、飘飘欲仙的身影久驱不去,遣绻思絮,愈斩愈长,为时睹药王身影风姿,遂得皇兄恩准,至王屋山阳台宫修道,号“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不时帮助孙真人整理医籍药方,窥得孙思邈药方中养颜秘诀,玉真公主风华绝代,容颜永驻,疑为人间观音。药王孙思邈深得神草药力,身轻体健,年过百岁仍采药行医,直至104岁,身无疾而终。
王屋山神草,冰凌草,即济源冬凌草。其消炎抗肿、保健、美容作用十分显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薏苡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肿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1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鳖的故事:
光绪皇帝生来就命运不济,幼年时体弱多病,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到青年时愈发严重。宫中太医虽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但亦难妙手回春。
光绪皇帝生来就命运不济,幼年时体弱多病,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到青年时愈发严重。宫中太医虽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但亦难妙手回春。病中的光绪责怪太医无能,训斥道:“屡服汤剂,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不过如此,亦可叹矣!”于是,光绪皇帝传旨张榜招贤,广求天下名医进宫治病。圣旨下达,天下黎民皆知龙体欠安,然大清天下名医济济,却无一人敢于揭榜。时过数日,总算盼来了揭榜者,揭榜进宫的竟是一位个子矮小、相貌丑陋的道士。光绪见来者如此尊容,龙颜大为不悦。道士却并不介意,认真号脉,然后卷袖挥毫,寥寥数笔,只见宣纸上画了一只王八。接着,道士在旁边写下了这样的话:“将此物背甲与知母、青蒿水煎服,连服一个月病即好转。”光绪起初将信将疑,按道士的药方治疗,一个月后病情果然好转。
王八何以能治病?其实此物乃良药也。王八学名鳖,性寒,全身均可入药。具有滋阴潜阳、镇静、软坚、散痞、益肾、健骨等功效,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癥瘕积聚等,尤以消虚热疗效较佳,所以对光绪皇帝所患肺痨有益。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