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師信心銘略解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們一句一句來研究。這兩句話是全篇文章的綱要,也是這篇文章的宗旨的所在,我們可以這麼說,向下他所說的這個文章都是這兩句話的註解,離不開這兩句。
那麼心這一個字很難,難在什麼地方呢?必須要證悟才能建立信心。要不然佛在金剛經裡面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那個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實相就是見性、實相就是真如、實相就是如來藏。那麼換一句話說,你見到實相,實相現前,你就成佛了。當然這個佛不指究竟佛,而是指分證位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這四十一位次,都叫做分證佛,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正成佛了。那麼由此可知,這個心是指什麼地位?是指圓初住的地位,這個地位太高了。我們要一聽說這個地位太高,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這一失掉了你這一生永遠達不到這個地位。知道這個地位而能夠生起超凡入聖的心,就是信心。因此不是我們常常講你要信佛,你要信這個,信那個,不是這個信,因為這種信不會生實相。
我們在法華經裡面也能看到一個例子,信解品是在譬喻品後面,你們想想看那個信解品為什麼不列在第一,列在會權入實之後,這個意思是很顯然的,信解品裡頭才真正的把自己信心說出來,真正相信了,為什麼?見道了,沒有見道,光是聽說,這個信心沒建立,要你自己親自見道了,信心建立了。
大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二住以後到等覺,叫修道位,這四十個位子叫修道位,妙覺就是如來果位,那叫證道位,信道修證。這是這個見啊!信是見道。見道、修道、證道,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的這個階級,小乘,小乘須陀洹見道證初果,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是證道。
那我們是沒有見道修行,當然是盲修瞎練,話說的是不好聽,但我們自己也曉得真的是盲修瞎練,不要一聽到人說盲修瞎練,就生氣了,那你更糟糕,你自己的毛病不敢勇於承當,還要文過飾非,那不就更糟糕了,曉得自己的毛病,唉呀!我現在的確是在盲修瞎練,你還有辦法改,還能夠力爭上游,還可以改過自新,如果自以為是,那就沒辦法了,那是真正的自暴自棄,諸佛菩薩來也救不了你了。那麼這個地方的信心,要曉得這個信心,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一個層次、什麼樣的境界?層次、境界是相當的高度,佛祖都希望我們自己能夠直下承當,如果我們自己,唉呀!那個太高了,我們做不到,那佛菩薩還說什麼法?那就不必說了嘛!既然說出來,就是我們人人都有份,問題就是你敢不敢承當,你敢不敢相信?不能承當、不能相信那就行了嘛!雖然我們沒有見道,那果然有這樣堅定的信心,你與這個見道就相去不遠了。那麼換句話說,底下這個文章都是教你怎樣去見道,也就是說幫助你建立信心,那麼這個兩句就是宗旨,所以說『至道無難』啊!
你看這一句話就是說的不難,那我們要先問問,什麼叫『至道』?這兩個字要搞清楚,倓虛大師在這著作裡說:「至道者理之極也。」理是什麼呢?真理,就是經裡面講的真如理體,也就是自性清淨心;它的名目很多,在佛經裡面至少有幾十種名詞,又叫真如、又叫如如、又叫一心。這個華嚴經裡面叫一真法界,法華裡面叫平等、實際。楞嚴裡面叫如來藏、叫常住真心、叫第一義諦,都是這個東西。我們淨土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也是這個東西。那麼簡單的說,在如來果證上叫大菩提,就是他,在我們六道凡夫裡面叫根本無明也是他,也就是他,在佛教學的術語裡面講,像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就是他。本覺如果你覺了就叫菩提,本覺迷了就叫無明。那麼可以說菩提跟無明是一樁事情,悟了本覺就叫菩提,迷了本覺就叫無明。所以古來祖師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他是一不是二,煩惱就是無明,迷了本覺就是煩惱,悟了本覺就是菩提,是從一樁事情上發生的,不是兩樁事情。菩提的本體是本覺,無明的本體也是本覺,是從一樁事情上發生的,換一句話說,不管你怎麼個說法,都是一心,我們可以說佛所講的幾十種名稱,都是一心的別名。
所以,不但在中國大乘八大宗的祖師都提倡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在世,也不例外,四十九年的說法,可以說完全是提倡淨土法門。你不相信可以把這個經典去查查看,最初說的華嚴經,華嚴經是不是提倡淨土的?華嚴經是提倡淨土,因為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還有什麼話說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善友,就是老師,教給他的念佛法門,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賢菩薩直接了當帶他到極樂世界去了。為什麼提倡淨土呢?因為淨土直接了當就是修一心,一心不亂,你看這一切經典裡面一切法門拐彎抹角的說一心,淨土是直接了當的說一心,那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的可貴之處,所以一心,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名相,全是一心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除了一心之外,沒有別的東西,佛與眾生只不過是在一心當中,顯示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不同之外,還有什麼差別呢?體是一心,相有千差萬別,體是一,相豈有異呢?沒有兩樣啊!要在一切相裡面去分好去分醜,那是妄心啊!那是錯誤的,不是真誠的。
就像古德給我們做比喻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器上去看千差萬別,從體上去看,從價值上去看它相等。譬如說我們以黃金做個例子,重量完全相同,成色完全相同,做出樣子而已啊!你要是著了相了,唉呀!這個樣子很好看,那個不好,那個不好給你這個看中意的一樣價值,決不會說你看中的這個價值高,那個價值低,不是的,同樣價值、同樣成分、同樣的重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這樣子,所以佛與眾生是同樣的,等於上是相不一樣那個體是一樣的,就像黃金一樣,同樣的成色同樣的重量,無二無別,只要不著相,萬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一如的見解是正知正見。
諸位如果能夠入了這個境界,你的貢高我慢的心沒有了,輕視別人的心也沒有了,為什麼呢?都一樣嘛!所以禪宗祖師勘驗學人,所謂的「三觀」,他舉出一個手給你看,問你:「我手可似佛手?」我的手跟佛的手一樣不一樣?上與諸佛平等,再襯出一個覺,「我覺何如驢覺」,驢是畜生,我的覺跟驢的覺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下與畜生平等,無二無別,這叫正知正見。如果我們覺得我總比別人高人一點,那人不如我,你這是凡夫,邪知邪見,所以邪知邪見就是不平等。正知正見是平等,平等見是真實的,邪知見決定是虛妄、是錯誤的。
佛說一切經;祖師無量無邊的論說,無非是顯明這個事實真相而已,但是如果是不善讀經,不善聽話的人,那個麻煩就大了,大在哪裡?會把佛、祖師的語錄都變成了邪知邪見,你們為什麼變成邪知邪見?因為你執著他的言說,就變成邪知邪見,所以剛才講的「不立文字」,佛祖提出這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就是防止你執著於文字,你一執著文字,就墮在邪知邪見裡面,唯有大徹大悟的人,他心平等,他不落在文字裡。沒有到這個程度,他有門戶之見,就以六祖大師來說,能大師在南方,秀大師在北方,他們兩個人境界都很高,沒有門戶之見,可是他們的徒眾就不行了,我比你高,神秀大師的徒眾說:「惠能有什麼了不起,不認識字,鄉下來的,我們的師父了不起,國師,皇帝的老師。」他生起貢高我慢的心了。能大師的徒眾也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雖然是國師,我們五祖不傳法給他,傳法給我們的老師,我們老師是真正師祖。」徒眾在打架,這就是什麼呢?心不入道啊!都是邪知邪見,這種邪知邪見,祖師對他也無可奈何,天天在那裡開導,要他們自己覺悟,他自己不覺悟,那有什麼用處?祖庭尚且如此,何況末法時期鬥爭堅固的今天,今天這個佛門,這個毀謗那個,那個毀謗這個,這個你一聽點點頭,應該如此,應該如此嘛!如果要不是這個現象那就覺得很奇怪了,為什麼呢?那正法了嘛!那不叫末法了嘛!應當解脫堅固了,怎麼可以說鬥爭堅固了?
那麼換句話說,誰不鬥爭呢?見了道的人不鬥爭了,不見道的人不會不鬥爭的,不見道的人心不平,見了道的人心平了,那麼像這些地方最要緊的,我們自己要常常提出來反省,反省自己還有沒有鬥爭的心,如果自己還有,自己要警覺自己還沒有見道,這一念要是提起來了,你那個鬥爭的心就熄掉了,為什麼呢?慚愧心生起來了,我學道,我現在還沒有見道,我怎麼可以有鬥爭的心?
那麼由此可知,佛說經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翻成中國文的這個經典,在梵文經典裡不到一半啊!不到一半,就是以華嚴經來說,華嚴經的原文,印度的梵文本是十萬頌,四十八品,我們今天看看華嚴經,圖書館現在印的那個本子是最完整的本子,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合起來是最完整的本子,這四萬五千頌,豈不是一半都不到嗎?四十八品現在只有三十九品,一半都不到,其餘這一切經,比起梵文,也是如此,一半不到。每一種經,如果這個經大家都歡喜的,你看歷代註解幾十種之多,華嚴經是太大了!太大了,註的人就少了,所以自古以來,註解的只有兩家,華嚴是最少的,只有兩家,這兩個人都是唐朝人,一個是在家,李通玄居士,一個是清涼大師,出家人。像法華經的註解就有一百多種,楞嚴經的註解也有一百多種,說這幹什麼呢?因為這底下有一句話說:『唯嫌揀擇。』
~摘自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一卷)淨空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