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87|回复: 11

此诗的意思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5-2011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各位大恩大德,以下的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十方世界任优游
从地倒还从地起
平地风波信笔收
本无一事可思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5-2011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字面的意思,好像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1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禅宗10牛图的总颂,真奇怪,我正思量着要把10牛图贴上,就来有人问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11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懂吗?对我来说很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1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懂吗?对我来说很重要的?
文质彬彬 发表于 19-5-2011 10:12 PM



十牛图是修行从开始寻找到解脱的境界, 这里谁依文而解也只是片面,而不到位。若师兄自己要知道,可以去看看十牛图的资料和诗文。
而善知识南怀瑾的十牛图可以作为你的参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3/13/522307_4335699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1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10牛图全贴出来,师兄自己参吧。


虚云和尚牧牛颂十一首

一拨草寻牛


欲将白棒碎虚空,借比牧牛吼六通。逐涧沿山寻觅去,不知行迹遍西东。



二蓦然见迹


寻遍山边与水边,东西南北亦徒然。谁知只在此山内,彷佛低头自在眠。




三逐步见牛
  
野性疏慵恣懒眠。溪边林下露尖尖。微痕一线知寻觅。寻到无寻头角全。




四得牛贯鼻


蓦直当前把鼻穿,任随?孛跳与狂颠。饥餐渴饮无亏欠,吩咐牧童仔细牵。






五牧护调驯


养汝辛勤岁月深,不耕泥水只耕云。晨昏有草天然足,露地高眠伴主人。





六骑牛归家


云山何处不吾家,两岸青青尽物华。随分不侵苗与稼,倒骑牛背胜灵槎。




七念牛存人


始自郊原遍海涯,归来倒驾白牛车。画堂深处红轮展,新妇原来是阿家。




八人牛双忘


忆昔寒炉拨死灰,杳无踪迹枉徘徊。而今冻破梅花蕊,虎啸龙吟总异才。




九返本还元


物物头头别有天,此中消息几人传。忽然怒作狮子吼,独露须眉照大千。






十入廛垂手


拽转乾坤眼界宽,聊将一手挽狂澜。高悬日月超罗网,聋瞶偏邪返本端。




十一总颂
本无一事可思求,平地风波信笔收。从地倒还从地起,十方世界任优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5-2011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此诗的意思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miaoyin 于 20-5-2011 12:53 AM 编辑

回复 1# 文质彬彬

  
请问各位大恩大德,以下的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十方世界任优游
从地倒还从地起
平地风波信笔收
本无一事可思求




您好,以下回覆未知正確否。
以上四行字乃出自中國禪宗其中一位高僧大德-虛雲老和尚的《牧牛圖》總頌偈中。
這四行字與禪宗第三祖僧璨大師所著的《信心銘》里的一句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意思是一致的。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三祖 僧璨大師



僧璨大師信心銘略解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們一句一句來研究。這兩句話是全篇文章的綱要,也是這篇文章的宗旨的所在,我們可以這麼說,向下他所說的這個文章都是這兩句話的註解,離不開這兩句。


那麼心這一個字很難,難在什麼地方呢?必須要證悟才能建立信心。要不然佛在金剛經裡面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那個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實相就是見性、實相就是真如、實相就是如來藏。那麼換一句話說,你見到實相,實相現前,你就成佛了。當然這個佛不指究竟佛,而是指分證位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這四十一位次,都叫做分證佛,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正成佛了。那麼由此可知,這個心是指什麼地位?是指圓初住的地位,這個地位太高了。我們要一聽說這個地位太高,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這一失掉了你這一生永遠達不到這個地位。知道這個地位而能夠生起超凡入聖的心,就是信心。因此不是我們常常講你要信佛,你要信這個,信那個,不是這個信,因為這種信不會生實相。


我們在法華經裡面也能看到一個例子,信解品是在譬喻品後面,你們想想看那個信解品為什麼不列在第一,列在會權入實之後,這個意思是很顯然的,信解品裡頭才真正的把自己信心說出來,真正相信了,為什麼?見道了,沒有見道,光是聽說,這個信心沒建立,要你自己親自見道了,信心建立了。


大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二住以後到等覺,叫修道位,這四十個位子叫修道位,妙覺就是如來果位,那叫證道位,信道修證。這是這個見啊!信是見道。見道、修道、證道,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的這個階級,小乘,小乘須陀洹見道證初果,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是證道。


那我們是沒有見道修行,當然是盲修瞎練,話說的是不好聽,但我們自己也曉得真的是盲修瞎練,不要一聽到人說盲修瞎練,就生氣了,那你更糟糕,你自己的毛病不敢勇於承當,還要文過飾非,那不就更糟糕了,曉得自己的毛病,唉呀!我現在的確是在盲修瞎練,你還有辦法改,還能夠力爭上游,還可以改過自新,如果自以為是,那就沒辦法了,那是真正的自暴自棄,諸佛菩薩來也救不了你了。那麼這個地方的信心,要曉得這個信心,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一個層次、什麼樣的境界?層次、境界是相當的高度,佛祖都希望我們自己能夠直下承當,如果我們自己,唉呀!那個太高了,我們做不到,那佛菩薩還說什麼法?那就不必說了嘛!既然說出來,就是我們人人都有份,問題就是你敢不敢承當,你敢不敢相信?不能承當、不能相信那就行了嘛!雖然我們沒有見道,那果然有這樣堅定的信心,你與這個見道就相去不遠了。那麼換句話說,底下這個文章都是教你怎樣去見道,也就是說幫助你建立信心,那麼這個兩句就是宗旨,所以說『至道無難』啊!


你看這一句話就是說的不難,那我們要先問問,什麼叫『至道』?這兩個字要搞清楚,倓虛大師在這著作裡說:「至道者理之極也。」理是什麼呢?真理,就是經裡面講的真如理體,也就是自性清淨心;它的名目很多,在佛經裡面至少有幾十種名詞,又叫真如、又叫如如、又叫一心。這個華嚴經裡面叫一真法界,法華裡面叫平等、實際。楞嚴裡面叫如來藏、叫常住真心、叫第一義諦,都是這個東西。我們淨土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也是這個東西。那麼簡單的說,在如來果證上叫大菩提,就是他,在我們六道凡夫裡面叫根本無明也是他,也就是他,在佛教學的術語裡面講,像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就是他。本覺如果你覺了就叫菩提,本覺迷了就叫無明。那麼可以說菩提跟無明是一樁事情,悟了本覺就叫菩提,迷了本覺就叫無明。所以古來祖師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他是一不是二,煩惱就是無明,迷了本覺就是煩惱,悟了本覺就是菩提,是從一樁事情上發生的,不是兩樁事情。菩提的本體是本覺,無明的本體也是本覺,是從一樁事情上發生的,換一句話說,不管你怎麼個說法,都是一心,我們可以說佛所講的幾十種名稱,都是一心的別名。


所以,不但在中國大乘八大宗的祖師都提倡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在世,也不例外,四十九年的說法,可以說完全是提倡淨土法門。你不相信可以把這個經典去查查看,最初說的華嚴經,華嚴經是不是提倡淨土的?華嚴經是提倡淨土,因為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還有什麼話說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善友,就是老師,教給他的念佛法門,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賢菩薩直接了當帶他到極樂世界去了。為什麼提倡淨土呢?因為淨土直接了當就是修一心,一心不亂,你看這一切經典裡面一切法門拐彎抹角的說一心,淨土是直接了當的說一心,那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的可貴之處,所以一心,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名相,全是一心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除了一心之外,沒有別的東西,佛與眾生只不過是在一心當中,顯示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不同之外,還有什麼差別呢?體是一心,相有千差萬別,體是一,相豈有異呢?沒有兩樣啊!要在一切相裡面去分好去分醜,那是妄心啊!那是錯誤的,不是真誠的。


就像古德給我們做比喻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器上去看千差萬別,從體上去看,從價值上去看它相等。譬如說我們以黃金做個例子,重量完全相同,成色完全相同,做出樣子而已啊!你要是著了相了,唉呀!這個樣子很好看,那個不好,那個不好給你這個看中意的一樣價值,決不會說你看中的這個價值高,那個價值低,不是的,同樣價值、同樣成分、同樣的重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這樣子,所以佛與眾生是同樣的,等於上是相不一樣那個體是一樣的,就像黃金一樣,同樣的成色同樣的重量,無二無別,只要不著相,萬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一如的見解是正知正見。


諸位如果能夠入了這個境界,你的貢高我慢的心沒有了,輕視別人的心也沒有了,為什麼呢?都一樣嘛!所以禪宗祖師勘驗學人,所謂的「三觀」,他舉出一個手給你看,問你:「我手可似佛手?」我的手跟佛的手一樣不一樣?上與諸佛平等,再襯出一個覺,「我覺何如驢覺」,驢是畜生,我的覺跟驢的覺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下與畜生平等,無二無別,這叫正知正見。如果我們覺得我總比別人高人一點,那人不如我,你這是凡夫,邪知邪見,所以邪知邪見就是不平等。正知正見是平等,平等見是真實的,邪知見決定是虛妄、是錯誤的。


佛說一切經;祖師無量無邊的論說,無非是顯明這個事實真相而已,但是如果是不善讀經,不善聽話的人,那個麻煩就大了,大在哪裡?會把佛、祖師的語錄都變成了邪知邪見,你們為什麼變成邪知邪見?因為你執著他的言說,就變成邪知邪見,所以剛才講的「不立文字」,佛祖提出這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就是防止你執著於文字,你一執著文字,就墮在邪知邪見裡面,唯有大徹大悟的人,他心平等,他不落在文字裡。沒有到這個程度,他有門戶之見,就以六祖大師來說,能大師在南方,秀大師在北方,他們兩個人境界都很高,沒有門戶之見,可是他們的徒眾就不行了,我比你高,神秀大師的徒眾說:「惠能有什麼了不起,不認識字,鄉下來的,我們的師父了不起,國師,皇帝的老師。」他生起貢高我慢的心了。能大師的徒眾也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雖然是國師,我們五祖不傳法給他,傳法給我們的老師,我們老師是真正師祖。」徒眾在打架,這就是什麼呢?心不入道啊!都是邪知邪見,這種邪知邪見,祖師對他也無可奈何,天天在那裡開導,要他們自己覺悟,他自己不覺悟,那有什麼用處?祖庭尚且如此,何況末法時期鬥爭堅固的今天,今天這個佛門,這個毀謗那個,那個毀謗這個,這個你一聽點點頭,應該如此,應該如此嘛!如果要不是這個現象那就覺得很奇怪了,為什麼呢?那正法了嘛!那不叫末法了嘛!應當解脫堅固了,怎麼可以說鬥爭堅固了?


那麼換句話說,誰不鬥爭呢?見了道的人不鬥爭了,不見道的人不會不鬥爭的,不見道的人心不平,見了道的人心平了,那麼像這些地方最要緊的,我們自己要常常提出來反省,反省自己還有沒有鬥爭的心,如果自己還有,自己要警覺自己還沒有見道,這一念要是提起來了,你那個鬥爭的心就熄掉了,為什麼呢?慚愧心生起來了,我學道,我現在還沒有見道,我怎麼可以有鬥爭的心?


那麼由此可知,佛說經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翻成中國文的這個經典,在梵文經典裡不到一半啊!不到一半,就是以華嚴經來說,華嚴經的原文,印度的梵文本是十萬頌,四十八品,我們今天看看華嚴經,圖書館現在印的那個本子是最完整的本子,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合起來是最完整的本子,這四萬五千頌,豈不是一半都不到嗎?四十八品現在只有三十九品,一半都不到,其餘這一切經,比起梵文,也是如此,一半不到。每一種經,如果這個經大家都歡喜的,你看歷代註解幾十種之多,華嚴經是太大了!太大了,註的人就少了,所以自古以來,註解的只有兩家,華嚴是最少的,只有兩家,這兩個人都是唐朝人,一個是在家,李通玄居士,一個是清涼大師,出家人。像法華經的註解就有一百多種,楞嚴經的註解也有一百多種,說這幹什麼呢?因為這底下有一句話說:『唯嫌揀擇。』

~摘自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一卷)淨空法師講述



未完以下8樓繼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11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aoyin 于 20-5-2011 12:55 AM 编辑

繼續7樓。。。

『揀擇』在什麼,在裡頭選擇,為什麼選擇?你選擇你就有分別心了嘛!一切經都是講的至道,就好比剛才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還在那兒挑選,你不叫自找麻煩嗎?你要的是什麼?是金不是器嘛!如果要的是器,你在這裡可以選擇,如果要的是金那就沒有選擇的必要,隨便拿來就是嘛!譬如說我們以這個黃金,等量的,剛才講了等量重、等成色,做成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樣子,我今天要的是金,隨便拿就可以了嘛!無需要選擇,拈來就是,如果你要在那邊選擇還這個不好,那個樣子不好,那個樣子又中意了,你選了一天都沒有選中意,都沒有選到,你這不叫冤枉嗎?這就是你修道你成佛,真是垂手就得到了嘛!你要在這裡操這個心,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你還沒學好啦!麻煩就在這個地方,諸位從這個比喻上,你就可以想到我們今天道業為什麼不成就?就是什麼呢?最喜歡的就是選擇,就是在選擇上用功夫,挑來挑去,這一切經論裡看看,這個經不錯,這個經很好啊!看到別人學的那個經也不錯,你這個一生光景不多啊!選來選去,到後來一樣也沒學好,年歲老了,歲月不饒人,再想要選擇,沒有時光了,一生空過。那個修學的行門也是如此,老是在念佛,看到人家參禪也不錯啊!禪比念佛還要高,再看到學密的,那個密更不錯,今生成佛啊!好啦!你就選去。選來選去選到最後一場空,所以僧璨大師,一劈頭就提醒你,『唯嫌揀擇』,不選擇怎麼樣呢?就得道了,就見道了,就得道了,一選擇就失掉了。諸位曉得,選擇是什麼?是用你的妄心,真心裡頭那有選擇呢?妄心才有選擇,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諸位,如果用真心你就沒有煩惱了,煩惱都在選來選去才有煩惱,沒有選擇,煩惱從那裡生?這個道理我想不難懂,你只要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是不是無量無邊的煩惱業,生死業,都是從選擇裡頭發生的,沒有選擇就沒有分別心,就沒有執著心。沒有分別,就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沒有執著就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豈不是現成的嗎?


所以,古德講智道兩個字,你要用你意識去理解,很難明瞭他的真實義,要到什麼時候才能了解真實義?心開意解,心開就是開悟了,真正明白了,無難的種智,不難。如果我們從境界上說,我們六根對六塵的境界;六塵的境界千差萬別,只要離開,當處解脫,你們想想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那麼換句話說,你所以不能夠解脫,你迷在這個六塵境界上,你被六塵境界所繫縛,毛病就在揀擇。底下這個話就容易懂了,這兩句話是綱領。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我們從大處來看,這都是有選擇嘛!厭惡娑婆世界的生死輪迴,羨慕西方極樂淨土。試問問你,你有沒有揀擇?你有揀擇,厭惡煩惱希望證大菩提,你有沒有憎愛?你能做得到嗎?做不到。為什麼呢?你有這個選擇的心,你就不能見道,所以世出世間法裡面,你還有一絲毫厭惡羨慕的這個心就錯了。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這不是在講帶業往生的,這個是把你的境界提到理一心不亂,你要想證得理一心不亂,你有這個心不行。你如果想,我帶業往生就可以了,那行!你可以厭離娑婆,信願極樂,那是什麼?帶業往生的人,不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人不行,要跟禪家功夫的人一樣,對極樂世界沒有一點羨慕,對娑婆世界沒有一絲毫厭惡,平等心,才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才是真正上品上生。我心裡頭很羨慕上品上生,我這一生一定要上品上生,古人所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為什麼呢?為什麼不能得到上呢?因為你這個心裡有嘛!上品上生要無心,你還有心,有心怎麼樣?你只有中品下品,你得不到上品,道理在此地。


信願之心,我說的是兩樁大的,你要是明白了,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從今天起,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對於惡的不要討厭,對於好的不要歡喜,現在這個心就平了,才是真平,是佛法裡我要平啊!世間法裡頭那還是不平啊!那怎麼行呢?這裡頭那有世間、出世間的?沒有,你有世間、出世間,你還是有揀擇,還是有分別、有執著,那麼換句話說,你的自信心,依舊沒有建立起來?末後兩句說。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這個意思是講佛門廣大,雖然說迷悟一如,如果你要是有憎愛、揀擇的心,縱然有那麼一毫一釐,去證得真心理體,那就是天壤之隔了,天地之隔,距離就太遠太遠了,所以菩提心裡面第一個,我說的很淺,因為什麼呢?佛在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我們也很難懂,什麼叫至誠?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到直心,那個心什麼叫直?我們也很難懂,所以我把這個名詞變一變,我變做平等心,無非是要教諸位懂得這個意思,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都能夠起平等心,做平等觀,就離開選擇了,你們想想,不平裡面才有選擇,平等裡頭你選擇個什麼?你就沒有選擇了,平等心是要利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至道無難,你要不用平等心,這個大道就太難太難了,諸位現在多半都是修淨土的,一心不亂,太難太難了。你要是一切不選擇,用平等心的話,理一心不亂,就在現前,現前就是的嘛!你要是參禪的你要有揀擇心,在一切法門裡頭有高下的心,有所選擇,你要想開悟,要想明心見性,永遠辦不到,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當下就明心見性。所以頭兩句是全文的綱要,下面一句是給我們細細說明這個道理,幫助我們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揀擇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妄想,換一句話說,幫助我們除妄證真,幫助我們達到信心清淨,實相現前,這是祖師的一番苦心。這一段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

~摘自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一卷)淨空法師講述


回覆完畢,末學不才,若有錯誤請原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5-2011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那么深奥的?我不明白勒。

我是询问菩萨关于我找工的事情,所以才抽到此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1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aoyin 于 22-5-2011 04:35 PM 编辑

回复 9# 文质彬彬

怎么那么深奥的?我不明白勒。

我是询问菩萨关于我找工的事情,所以才抽到此诗的。
   




原來如此。。。那麼請不必看末學以上回覆 對不起未能幫到你。
不過末學有找到星雲法師對此詩歌的解釋,未知對否。

請看以下

.本無一事可思求,平地風波信筆收;從地倒還從地起,十方世界任悠遊。--古德
世間上,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斤斤計較。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無用的人才會製造是非,有用的人消滅是非;有才能的人,大事可以化小事,小事可以變無事。沒有用的人,小事會變成大事,大事則越發不可收拾。我們為人處事,要能但從柔處不從剛,但從慈心不從瞋恨。

過去亞歷山大帝領導百萬雄兵征服世界,一路上,衝鋒廝殺,所向無敵,一日到達陸地的邊界,面對著汪洋大海,亞歷山大面洋興嘆道:唉!人是沒有辦法征服世界的!

人沒有辦法征服世界,卻可以征服自己!跟自己的私欲戰鬥,跟自己的瞋心戰鬥,跟自己的貪欲戰鬥。能把貪瞋痴征服了,你就可以得救了!所以佛門常勸人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

「本無一事可思求,平地風波信筆收」,生活上,難免會有平地風波,風波不可怕,要懂得化解,懂得轉彎,懂得把風波是非大而化小,小而化無,進而口中不說,筆下不寫,心裡不想,自內而外不管它。

「從地倒還從地起」,人在世間奮鬥,向前時,難免會遇到挫折、困難,只要能立志、立願,重新站起來,在曾經跌倒的地方,再奮發前進!有很多例子都是因為不怕失敗而成功的,像國父孫中山先生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敗,他不灰心,一直奮鬥不懈,終能成功!

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也能如此精進不懈,就可以降伏煩惱魔軍了。到那時候,自然能夠「十方世界任悠遊」了。

網頁: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poem/02/02-7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11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miaoyin


哦。以上的,我大概大概知道他的意思。是不是说,不要放弃,继续努力这样。对吗?还有其他的涵义吗?

无论如何谢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文质彬彬
  
回复  miaoyin

回复 10# miaoyin


哦。以上的,我大概大概知道他的意思。是不是说,不要放弃,继续努力这样。对吗?还有其他的涵义吗?

无论如何谢谢你。
文质彬彬 发表于 22-5-2011 08:15 PM

啊對不起,太遲回覆您了。其實我也不太懂這個籤文的意思。我只是從比較有學問有德有修的人們找來一些資料,然後自己做解釋的。

其實,只要您所從事的事業,盡量尋找與清靜心比較相應的工作
清靜心就是,盡量從事與五戒十善相應的工作,換句話說就是盡量避免從事與殺盜淫妄酒的職業,尤其是殺業的工作(盡量避免從事跟打打殺殺電子遊戲機或宰殺動物有關的行業)。

平日做工以真誠心待人處世接物,要做到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當然,根據佛經,條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都是活潑運用的。
在家要孝順父母,孝道能感動天地,過後把孝道擴而大之對待其他人們,進而為您自己一家人積德積福。
不求財,財自自然然得到。多看了凡四訓或者俞静意公遇灶神记改造命運如理如法地求財富例子。

其實,當您求籤時,比如求觀音靈簽問事業或其他前,應當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千遍,抽出來的簽很靈的。
這個方法是近代已故大德印光大師所教的。


不能確切回答您的問題。希望以上能幫到您。南無阿彌陀佛。


------------
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菠蘿蜜

南無阿彌陀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0-2025 02:08 AM , Processed in 0.10959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