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06|回复: 3

太極拳對什麽問題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4-2011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極拳對什麽問題好?通常可以治療什麽問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4-2011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健康功效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说:“外练筋骨膜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练,必须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着一个人能否把拳练好,特别是能否“拳练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年不辍地拳练一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自然会终身获益。

  能否坚持终年不辍地练拳,这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磨练和考验。一般地说,这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凡是武德、武风、心地、涵养,都属内练的范围。这就是“练拳炼人,拳练一生”的道理。换句话说,这里包含了“人练拳,拳练人”,“既炼身,更炼心”,即:通过长期练习太极拳时的“慢中求功”、心平气和、全神贯注等具体要求,逐渐地磨练出日常处事的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养成“诚以待人,毅以治技”,心地宽阔,富有涵养等等良好习惯,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经常保持平衡和坦荡长乐。所有这些拳外功夫,无疑也是要百炼成钢的。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常言道:“练拳容易,炼人难。”所以,对“练拳炼人,拳练一生”的道理,切不可等闲视之。(注:练、炼二字有着不同含义)。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就曾指出,调摄精神对于增进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王冰注:“恬淡虚无,静也。”)

  太极拳历来非常强调心静气顺,精神贯注。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势歌》说:“静中触动动犹静”,“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等句便是。再如清代李亦畲《五字诀》的条目:“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其中心静、气敛、神聚,都与上述所引《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句的精神相合。尽管一为医理,一为拳理,但两者之间确有其相通之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谈到了“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摄生方法。总之,其调摄精神是为了使人保持恬愉宁静的生活,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七情伤身,从而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在练功过程中,要求做到“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摒弃杂念,精神内守,思想集中,虑淡思清,意注动作,气沉丹田。这样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就能通过练习太极拳获得恬愉宁静的时刻,借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减少不良刺激。如此锻练日久,自能积精全神,增强免疫能力,使虚邪之气难于为害了。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则正如《十三势歌》所说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常言道:“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上工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一种防重于治的思想,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也就是“预防为主”

  这里“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为防患于未然,即未病而预防疾病;一为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如扩散或并发其他疾病。前者属养生保健范围,这正好使太极拳的健身(身心保健)、娱身(欢娱身心)、寿身(延缓衰老)等功能获得充分发挥。当然,防病手段绝不限于太极拳一种。  后者则属于医疗范围,即在既病之后,应当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借以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对此,太极拳只能退居辅助地位。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参与一部分适应症的综合治疗,主要是通过练拳活动,帮助患者渐渐地增强身心(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抵抗力,与疾病作顽强斗争。但不是所有的病症都能适应的,尤其是一些急性病和重症患者,或者因身体过分虚弱一时不宜学练太极拳的,都不可勉强。总而言之,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以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准。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凡适合用练太极拳进行辅助医疗的患者,要能获得实效和长效,是务须待之以恒的。常见为疗病而练拳的人,有的往往急于求成,企图在短时间内没愈疾病,练了一阵子,在达不到目的时,就不再练了。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练,并依靠综合疗法(如配合药物等各种疗法)治好了疾病,达到了目的,也就不再坚练拳了。但这种人获得的也仅仅是小效、近效,而不是大效、远效。

  拳谚说:“学拳三年,丢拳三天。”又说:“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百日空。”说明“拳靠练”,而没有坚持练拳的决心,不把太极拳当作“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养生之道来勤学基练的人,其“丢拳率”确实是很高的。练与不练确是大不相同的,一旦因丢拳后百病丛生,就后悔莫及了。
“ 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血脉体自健。”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而拳谚说:“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血脉体自健。”上述两种说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气血畅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般不常运动或老弱病残的人,其气血运行往往存在着滞迟或局部受阻的现象,这是造成体弱、患病、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坚持打太极拳则能引活气血,使血脉流畅无阻,从而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

  由于太极拳的运动量可大可小,架式可高可低,速度可快可慢,因此,可以说是老少妇孺无不相宜的。就养生保健而言,应该是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积极地参与锻练,这样积功既久,到了中老年的时候,既养成了锻练终身的习惯,在体质上也必然会较不爱运动的同龄人高出一筹。广而言之,这对增强民族体质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也表现在它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上。它与步行活动一样,只要你有“诚、毅”二字在胸间,就能以此成为维持终其一生的健身运动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似可把太极拳譬喻为一座宝山,如能够坚持练到老,你就能获得无价之宝。反之,如学而无恒,中途放弃,那引用前辈太极拳家的话来说就是“宝山空回”了。

  但如今能坚持锻练到老的人,实在是“百不得一”、“千不得一”的。这就需要提倡一种坚韧不拔的拳风,在养生保健领域应该提倡“拳练一生,是为真能”!而不是为凑热闹地练上一阵子。如能用“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生命不息,练拳不止”来自我勉励,太极拳必然会在日后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而一个人身心健康,无疑是能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无形资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4-2011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極拳是完美的運動–身心皆健康

在西醫醫學文獻(Medline)中,以太極(Tai Chi, Tai Ji)為字彙查詢至2004年2月,共有130篇文章,比前年(2002年4月)多了50篇。對於太極拳的認識,也比以往更清楚,有關太極拳的功效,也有更深入的探討。比如去年我們想探討的題目 ”太極拳是否會影響心跳的變異度? 是否會影響微血管的通暢性? “ 也已經各有一篇文章發表,證實練完太極拳拳架會增加心跳的變異度15,會增加副交感神經功能,可以維持身心的平靜狀態。而微血管的實驗,發現太極拳會增加皮膚微血管的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14。由此推論身體器官在練太極拳的鬆靜緩長的動作中,其實是在增加微循環的功能,加強細胞組織的修補維護作用,維持各器官在穩定完善的情況下,保持身體健康。微循環是供應各個組織器官最基本的血路通道,組織器官功能的維持全賴於此,休克或敗血症引起的器官衰竭,也是因為微循環血量不足所致。但是直到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真正改善微循環功能。只有在完善的循環系統下,細胞組織器官身體才能完全健康。

2002年的Time雜誌,推崇太極拳是完美的運動13。太極拳的運動定位,其實是屬於”中度的有氧運動” ,氧氣消耗35-55%,乳酸堆積少,有助於慢性心肺疾病者的復健5-7。由於太極拳的演練,有上有下、有前進後退、有轉身、有伸展及彎曲,對於平衡感的訓練及骨骼肌肉功能的加強,有很好的效果6,8,11,可以防止老年人摔跤10,並且有助於防止停經婦女的骨質疏鬆12,16。去年香港大學,替一位太極拳老師,在練”擠與按”的架勢,做了肌電圖及肌力的測試,發現前進後退力量的來源,其實是在後背的背直肌,股四頭肌等”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而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弓式的彎曲及身體離心式或向心式的運轉,也對於下肢的穩定度,有加成作用的訓練4。吳老師時時訓誨 ”發勁其實只是背脊、丹田及湧泉的配合,再加落胯、不動手” 這個理論,在這篇文章得到部分的驗證1,2。

太極拳強調的是「鬆、定、靜」,在清醒的狀態日常活動中,保持安詳平靜,是要訓練人在任何的活動中,保有自我清醒、安然自在,這也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達到的境界。要安定又要清醒,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那有鎮定劑吃了還是清醒的,但是吸煙似乎可以辦得到。藝術家、作家在寫作畫畫時,最愛抽根煙,清醒自己並尋求靈感,尼古丁是可以讓人安定而清醒的。但是煙容易上癮,而且煙害驚人,又是支氣管炎、肺氣腫、又是肺癌、胃癌、膀胱癌,得其一利卻禍害無窮。打坐、修禪、練內功,亦可以達到定靜安詳的境界。但是人是動物,只在靜態練習定靜,而外在的筋骨肌肉,卻沒有伸展活動,修得的只是精神上的平靜,而形體的活動度受到限制,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太極拳動靜之間,時時強調全身的鬆定,以緩慢協調的動作,配合專注的思緒,使得身心全然融入和諧平靜的狀態,達到天人合一、禪的境界。

其他的運動,對於身體的健康一樣有效,人只要動,循環順暢,基本的活力就可以維持。為什麼防止摔跤,是老年預防醫學很重要的課題,其實是老年人在摔倒後容易骨折,一躺下來不動,身體就垮了。人不動,消化不好,胃排空延長,食慾變差,排便不順,消化系統第一個瓦解。接著營養不良,免疫機能也會受到影響。沒有活動,養份供應不足,肌肉會萎縮,人更不想動,造成惡性循環。躺在床上,無法做有效的深呼吸,肺部會有局部塌陷,痰液排除受到限制,容易得到肺炎。而且血液循環不良,各器官功能的維持,嚴重受到威脅,從而百病叢生,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人要動,身體才會好,跑步、快走,每天走一萬步,都是不必學就會的運動,做了就會有效果,身體活力就會增加。而球類活動、游泳、武術,除了基本的運動功能外,又加輸贏的觀念,使得球賽有可看性,運動員有拼勁,這些活動對於身體健康,不見得有好處,老是使用特定的關節肌肉,上了年紀多有一定的運動傷害,而且回歸到基本面,運動的本質應該是在舒筋活骨、增加肺活量、加強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得到身心平衡以延年益壽。但是縱觀這些運動,似乎反其道而行,肌肉是等長收縮,反而造成心臟的負荷,而輸贏的壓力,更引起情緒的焦慮緊張,交感神經的興奮,造成身體機能更深的傷害。倒是小白球-高爾夫球的運動,老少咸宜,常常看到八十幾歲老翁,身體依然硬朗,一樣可以走完十八洞。仔細瞭解高爾夫球運動的精神與原理,會發現與太極拳有許多異曲同功之處,相當有趣。

“發球如發勁”

(1)    桿子在手如手的延伸

(2)    桿頭是全身力量的集中

(3)    揮桿時手要打直不能彎 – “不動手”

(4)    揮桿時由腰啟動,連接手臂、手腕,直到桿頭,合而為一,由身體直接帶動桿頭擊球

(5)    要忘記肩膀的存在

(6)    後腳往前後臀挺進轉腰是擊遠球的關鍵是最大的後座力

(7)    球要打的遠身體反而要更放鬆 – “反向思考”

(8)    打到球要有將球打穿的意念 – “發勁要發到對方的後面”

(9)    站姿是微蹲,髖關節、膝關節微彎 – “落胯”

(10) 兩腳踩在地上,要踩得穩、抓得緊

要打好高爾夫球,必須眼睛看著球,手不能亂動,全身放鬆,腳步踩穩,身體協調好,揮桿才能流暢。強調的還是「鬆、定」,只是上場打高爾夫球,真正在打球的時間並不多,一場高爾夫球十八洞,差不多要走4-5公里,費時4-5小時,揮桿60-70次,短推桿40-50次,必須全神貫注打球的時間,每次頂多1-2分鐘,全場下來,只有不到1/3的時間是在打球,其他都是在等別人打或是觀察地形,走路及欣賞風景。只是高爾夫球場,多建造在風光明媚的地方,綠草茵茵,青山綠水,視野開闊,一望無際,心情會為之開朗。只是在台灣目前仍屬高消費娛樂,不若西方國家為平民運動,而且一場球要花4-5個小時,到假日球場爆滿,更要延到6-7個小時,實在不太經濟。而太極拳既有「鬆定」、也有「動靜」,運動量不大,不會乳酸囤積,為有氧運動,時間不長,一趟拳架20-30分鐘,有時間多打幾趟,一樣可以變為高運動量,高消耗性的運動,肌肉一樣會疲乏,一樣會累死人,可長可短,方便而有效。而且不只身體有鍛鍊,思想情緒的精神層面,也在合諧平靜的境界中,得到完全的舒解。無怪乎TIME雜誌會推崇太極拳,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也可以促進心理的健康,是完美的運動. – “ Tai Chi is the perfect exercis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4-2011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只要你在谷歌搜索里输入“太极拳与健康”或“太极拳与养生”就有一大堆资料可参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09:11 AM , Processed in 0.12137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