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usen

戒律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11 09: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4820 于 28-4-2011 09:22 AM 编辑

个人的清净层次还没到那个境界,觉得只要我开开心心地守好八戒,已经感谢天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4-2011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有分在家、出家。出家者因爲是个人专业修行,也须承担如来家业,属佛法僧三宝之一,戒律会比较严格;在家者平日则只需守持五戒,或参加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持守八条戒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在家居士长期接触佛法之后,才会生起出家念头,

在家居士有必要了解出家人的戒律,并要把这些节律广泛流传,
也许,出家的不是我,而是任何一位在家修行人有缘看见这一片比丘戒律,

居士们无法100%持守这些比丘戒律,因为因缘不足而导致不能出家修行。

如果有一天因缘具足了,那么,他们的出家,将会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来面对这种比丘戒律。

佛陀曾经说:
三(一) 时,长老舍利弗于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
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如是,长老舍利弗于哺时从静坐处起,至世尊
处,敬礼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长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于
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 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
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不
久住,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久住也。”
8 (二)“世尊!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舍
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疲厌而不广为声闻弟子说法,虽彼等有少数
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但
不为弟子制立学处,不教示波罗提木叉。此等诸佛世尊,及随佛觉悟之大声闻等灭
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
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不以线串摄,则风将吹散破碎之。其因由为何?
乃不以线串摄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诸佛世尊、大声闻灭后,由种种名、种
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也。然此等诸佛以
其心,知声闻弟子之心,不疲厌教诫。舍利弗!往昔毗舍浮佛、应供、等正觉,于
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众之心,而教诫之:‘应如是思惟,不应如是思惟;
应如是作意,不应如是作意;此应舍,此应具足而住。’舍利弗!受毗舍浮佛、应
供、等正觉如是教诫之千比丘众,离执着,由诸漏解脱其心。舍利弗!其时,对于
怖畏林之恐惧,凡未离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竖。舍利弗!此是毗婆尸佛、尸弃
佛、毗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缘也。”
(三) “世尊!然而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
缘耶?”“舍利弗!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疲厌为声闻弟子广说正法,
多为彼等说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
方等经,为弟子制立学处,教示波罗提木叉。此诸佛世尊、随佛觉悟之声闻等灭后,
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
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以线串摄,则风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
是以线串摄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
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舍利弗!此是拘楼
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梵行久住之因缘也。”
(四) 尔时,长老舍利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处合掌而白曰:“世尊!
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世尊!为诸弟子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如此,
能使梵行久住也。”“舍利弗!汝应待之!舍利弗!汝应待之!如来自知其时。舍利
弗!于僧众中尚未发生何等有漏法时,如来不为声闻弟子制立学处,不教诫波罗提
木叉。舍利弗!僧众中若生起某一类有漏法时,是时,如来当为声闻弟子,为彼等
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历久 8 而庞大时,僧
众中尚不生起某一类有漏法。舍利弗!若僧众已历久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某一
类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
舍利弗!僧众尚未〔于地域上〕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
僧众已〔于地域上〕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当为诸弟
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大利养
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利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
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
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多闻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多
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
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比丘僧实无垢秽、无过患、离黑法、住于纯
净之真实地者。舍利弗!实然!此等五百比丘众中,最劣者亦证入须陀洹,不堕恶
趣,已决定趣向正觉者。”


以上经文告诉我们,比丘戒律的坚持,才能让佛法流传得更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5-2011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戒律】69.波逸提二〇〔有虫水戒〕

简介: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将有生命的水倒掉,或指使人倒。犯 波逸提.

--------------------------------------------------------------------------------

波逸提 二〇
一 尔时,佛世尊在阿罗毗邑阿伽罗婆塔庙。其时,阿罗毗邑之诸比丘修葺房屋,
知而将有虫水浇于草土,或令浇。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阿罗毗邑之诸
比丘,知水中有虫……又令浇耶?”于是,彼诸比丘……白……乃至……“诸比丘!
汝等实知而将有虫水……又令浇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
何以知而将有虫水……又令浇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
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知而将有虫水,浇于草或土上,或使浇之者,波逸提。”
二(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而”者,自知或由他人告知。
“浇”者,若自浇者,波逸提。
“使浇”者,令他浇,亦波逸提。被命令一次而屡屡浇者,〔一〕波逸提。
(二) 于有虫水而有有虫水想,浇于草上或令浇者,波逸提。于有虫水而有疑想
……令浇之,突吉罗。于有虫水而有无虫水想者……浇之者,不犯也。于无虫水而
有有虫水想者,突吉罗。于无虫水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无虫水而有无虫水想者,
不犯也。
(三) 非故意者、无念者、无知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草木品---------
摄颂
草木与异语 讥嫌并出时
彼之二戒者 先来及拖出
脱脚?坐卧 门窗有虫水
  佛在憍闪毗瞿师罗园。尔时具寿阐陀。以有虫水浇草土牛粪等。诸苾刍见告云。具寿阐陀勿以有虫水浇草土牛粪等。阐陀报曰。岂诸生命我唤将来。岂复有人数以相付。岂可欲去我不听行。四海宽长因何不去。江河池沼盎瓮瓶瓨何不走入。诸有少欲苾刍闻是语已共生嫌贱。云何苾刍以有虫水将浇草等。自作使人不顾生命。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以此缘集诸苾刍。问阐陀曰。汝实用虫水及以教人浇草等耶。实尔大德。世尊。以种种呵责。非出家人所应作事。赞叹少欲尊重戒者。广说如前。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知水有虫。自浇草土若和牛粪。及教人浇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是阐陀。余义如上。知者或自知或他告语。水谓井池等水。虫有二种。一为眼所见。二为罗所得。若自用若使他浇草浇土。若和牛粪等者。得波逸底迦。义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于有虫水作有虫想。若自用若教人用浇草等。得波逸底迦。疑亦如是。若水无虫作有虫想用时。得恶作罪。疑亦如是。若苾刍河池水处多有虫鱼。苾刍杀心决去其水。随有虫鱼命断之时。皆得堕罪。若不死者皆得恶作。若于此水处偃之令断。于其下畔随虫命断。或时不死。得罪同前。若无杀心者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佛在拘舍弥国。尔时阐陀作大房舍。用有虫水浇于泥草亦使人浇。优陀夷用有虫水饮食浇浴。诸居士见阐陀用有虫水浇于泥草。从优陀夷索饮以虫水与之。居士语言。此水有虫。答言。但饮水勿饮虫。诸居士言。大德既饮水。如何不饮虫。便不复答。诸居士讥呵言。此等沙门常说慈愍护念众生。而今以虫水浇泥饮食浇浴。无怜愍心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阐陀优陀夷。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知水有虫。若取浇泥若饮食诸用波逸提。有虫水者囊漉所得。肉眼所见。若浇泥若饮食。虫虫波逸提。若有虫虫想有虫疑皆波逸提。无虫虫想无虫疑皆突吉罗。用虫水有内外用。内用者。饮食之属。外用者。浇泥洗浴浣濯之属。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若谛视不见囊漉不得不犯(二十竟)。

————————————

看了以上的戒律,出家人不可以把有虫的水倒弃,不可以内用和外用有虫的水,

我记得有人说佛使用布来过滤水,今天想找这片经文来对证,
结果只能在大莊嚴論經里面看到

說是偈已,尋憶昔者為比丘時,造作諸行,念先所誦經名曰:《苦聚欲過欲味》。思憶此已,即以肉稱遠投於地,於生死中深生厭患,語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說偈言:



欲味及欲過,何者為最多,

我以慚愧鞙,捉持智慧秤,

思量如此事,心已有通達。

不見其有利,純睹欲衰患,

以是故我今,宜應捨離欲,

往詣於僧坊,復還求出家。

我今為欲作,身苦極下賤,

雖是現在身,即如墮惡道。

我昔出家時,濾水而後飲,

悲愍護他命,無有傷害心。

今日如惡鬼,食人精血者,

我今樂殺害,習而不能捨。

善哉佛所說,親近於欲者,

無惡而不造,我今為欲使,

衰苦乃至此。一切種智說,

四諦我未證,從今日已去,

終不更放逸。十方尊所說,

前為放逸者,後止更不作,

如月離雲翳,明照于世間,

是故我今當,專心持禁戒。

設頭上火然,衣服亦焚燒,

我當堅精進,修行調順法,

斷難伏結使,必令有寂滅。

假毀絕筋脈,形體皆枯乾,

不見四諦者,我終不休息,

先滅結使怨,得勝報施恩。。。。

还会继续寻找南传经文是否也支持“濾水而後飲”。。。

我们都知道河水,甚至已经被消毒的自来水,都会有微生物,

那么,出家人应该喝什么水呢?
难道只是雨水??

也许,出家人只能向在家人乞讨水喝?不能自己取水喝,因为四周的水都会有微生物。

出家人如果不能内用有虫的水,如何能够在森林过隐士的生活?

出家人也不可以储蓄食物,那么,每天早上都必须要乞食过活,而且,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乞食,造成了出家人必须要不断游行。。

他过午不食,我不知道是否过午之后也不可以喝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5-2011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喝水,出家人能否挖井??

井水有微生物,当然不可内用,外用呢?
冲凉如何?
难道只能把身子走入河中,这样就不会把伤害河里的微生物?

以下提到出家人不可以掘地,虽然是针对建造屋子,但是,挖井也属于同类,如何看??

【比丘戒律】59.波逸提一〇〔掘地戒〕

简介:任何比丘挖土或指使人挖。犯 波逸提.

--------------------------------------------------------------------------------

波逸提 一〇
一 尔时,佛世尊在阿罗毗邑阿伽罗婆塔庙。其时,阿罗毗邑之诸比丘为修治讲堂
而自掘地又令掘,诸人讥嫌非难:“何以沙门释子自掘地又令掘耶?沙门释子伤一
根之命。”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阿罗毗邑之诸比丘,自掘地又令掘耶?”
乃至……“诸比丘!汝等实自掘地又令掘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
人!汝等何以自掘地又令掘耶?愚人!诸人于地谓有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自掘地或令掘者,波逸提。”
二(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地”者,有二种地:生地与不生地。言生地者纯壤纯土,少有砂石瓦砾,大
部份为土壤。非烧土亦言生地。又土壤之积聚,而瀑雨13四月以上,亦言生地。不
生地者,言纯石、纯砂、纯瓦、纯砾,土壤少而砂石瓦砾多。烧土亦言不生地。又
土壤之积聚,瀑雨四月以下,亦言不生地。
“若〔……〕掘”者,自掘者,波逸提。“令掘”者,命他掘者,波逸提。命令
一次,而屡屡掘者,〔一〕 波逸提。
(二) 于地有地想,而掘之或令掘,破坏或使破坏,取或令取者,波逸提。于地
有疑想,而掘或……令取者,突吉罗。于地有非地想,而掘或……令取者,不犯也。
于非地有地想者,突吉罗。于非地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地有非地想者,不犯也。
(三) 言:“知此!与此!运此!欲此!以此作净!”者,不犯也。非故意者、
无念者、无知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妄语品---------
摄颂
妄语骂离间 句宿有二种
除有智者外 实有粗罪掘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自手掘地或教人掘。或造堤防或损蚁封等。诸外道见皆共讥嫌。云何出家苾刍作诸俗务。掘地害命情无悲愍。少欲苾刍闻已白佛。佛集苾刍以种种方便赞叹持戒少欲知足。呵责多欲作无益事。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是六众。余义如上。自他同前。地者有其二种。谓生地非生地。云何生地。谓性是生地。或因发掘于三月中经天大雨。是名生地。若无雨者。经六月后方名为生。释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摄颂曰。

 生想举地皮  钉橛并画地
 牛粪崩河岸  泥墙湿性连
 画壁青衣损  砂石土相和
 吉辰无净人  钉杙深四指

  若苾刍掘损生地。得波逸底迦。若非生地者得恶作罪。若苾刍举地皮时。若与地性相连者。波逸底迦。若不相连者得恶作罪。若苾刍钉橛者波逸底迦。若拔橛者得恶作罪。若苾刍辄画地者得恶作罪。若轻为记数者无犯。若苾刍牛粪着地而发起者。得恶作罪。若但取牛粪者无犯。若苾刍崩河岸时损生地者。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而崩堕者。得恶作罪。若苾刍摇动河池中泥者。得恶作罪。若瓨在泥处而擎起者。得恶作罪。若墙上钉杙者。波逸底迦。若牛粪着墙发举者。得恶作罪。若推墙壁与湿性相连者。得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者得恶作罪。若画壁得恶作罪。若作记数想者无犯。若墙上生青衣损动者。得恶作罪。若掘石地石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罪。若土少者得恶作罪。若纯石者无犯。若掘砂地砂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若砂多者得恶作。若纯砂者无犯。若营作苾刍欲定基时。得好星候吉辰无有净人。应自以橛钉地欲记疆界。深四指者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如上。
  佛在拘萨罗国。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向阿荼脾邑。时彼诸比丘闻佛当来。无有堂舍。便共自作伐草掘地。乃至佛种种呵责。如上作讲堂中说。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自掘地取土波逸提。时六群比丘使守园人沙弥掘地取土。诸比丘见言。佛制不得掘地。汝今云何作此恶业。答言我使人掘。诸比丘言。使人掘自掘有何等异。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自掘地若使人掘波逸提。有诸白衣送物为僧作房。久久来视见房不成。问作房比丘。何不为我速成此福。答言。佛不听我等自掘地使人掘。云何得成。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须土应语净人言。知是看是。我须是与我是。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自掘地若使人掘言掘是波逸提。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无事掘地突吉罗。若取燥土不犯(五十九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5-2011 07: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不要谈论或传播关于比丘戒律的问提,只字别提!!

    师兄们请注意,有人认知错误,到处传播某行为及做法是违反了比丘戒的戒律,其实比丘戒是非常严格保密的,若是告诉别人或公开的话罪过很大,所以在家人及没受比丘戒的出家人都无法知道,更不能去了解或猜测,所以师兄们不要相信别人的传播,不要谈论或传播关于比丘戒律的问提,罪过大,那个错误传播更是不好,对佛教很不利,若再传播多的话罪过很大,如果有师兄们被误导给别人谈论过的话,请忏悔,并请向谈论过的师兄解释清楚。阿弥陀佛!

引用·:http://bbs.foyuan.net/thread-104552-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5-2011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比丘戒是非常严格保密的,若是告诉别人或公开的话罪过很大


不大对,那只是在古代的封建不开明的时代
当今各戒律在网上的法藏都可以看到,各语言的版本都有,各学术上的讨论和不同派别的比较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1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念弥陀

以下的看法和你相同,我先贴上,
    在家人不可闻律2011-02-25 19:25:08 来自: 関白
一、白衣不得闻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比丘经典总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戒本疏行踪记》(引十住毗婆沙论)云“三藏为言,律藏胜故、蜜故、为佛独说,制必僧中,不许余众之所读诵;非所学故。”《大智度论》“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分别功德论》: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杨仁山居士在《大藏辑要》序例中说“小乘律,声闻调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检阅。”释道安在《增一阿含经》序中说:此经往往有律语,有些在外国不许沙弥与在家人阅读。“而今以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悔,幸勿藐藐听也。”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小众不得听大众的说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认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听,也不得读。《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二、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佛制黑白月,诵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盗听。盗听者,与五逆同科,永不许受比丘戒。众生堕恶道,一闻佛法便得拔苦。云何听戒,不言生福,而曰盗者,何也?未受戒者,如童蒙未定之天,宜深蓄之,故不使与作如法僧事。羯磨时,有不如法者,向如法僧前宣罪悔过,还得清净。若未受戒听之,如以利刀斩其信根,即断将来佛命,故曰与五逆同科,盖不止制盗而已。《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释广化)中说“沙弥不得盗阅比丘戒律,不得盗听比丘说戒,不得盗听比丘诵戒。若故意盗听者,得盗法重罪,而后永不许受比丘戒。”在佛世时,曾有人不怀好意,偷学比丘戒(包括各种僧团运作的法规,例如:布萨、自恣)而混进佛教僧团(盗住),造成僧团的困扰。《摩诃僧祗律》:若盗住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应驱出。释善因在《居家学佛行仪》一书中说“凡沙弥居士,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亦不得盗听比丘诵经。”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亦说: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在家二众不许听诵大戒。

三、不为未受具戒者说

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具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发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明智旭大师《毗尼后集问辩》)。《式叉摩那尼戒本》:不得与未受戒人共诵法。准本律,不听与未受大戒人共诵经法,余律不听向未具人说大戒法。今此式叉戒,亦不听向沙弥尼及在家说。《四分比丘戒本》“和合僧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经并诵者,波逸提。”《解脱戒经》:众僧和合坐,未受具戒者出。“若比丘与未受具戒人同诵,波逸提。”《鼻奈耶》:“未满五岁非持律人,未勿与之也。”时六群比丘向沙弥说毗尼语,诸比丘见白佛,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说一句戒法,犯可悔罪。《摩诃僧祗律》: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为未受具足人说五众罪。后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长老,汝犯某罪,诸比丘闻已惭愧,以是因缘白佛。佛言:汝等云何为未受具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罪?从今日后,不听向未受具足人说,若为未受具足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名者,比丘犯违教罪。《根本萨婆多部律摄》“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奈耶藏:性无所知、强生异问、不为除疑而发于问、试弄故问、求过失故问。”

四、受戒后俾可学律

比丘等出家律典,有大德认为在家研读,并无必要,有时反而会增加疑惑,甚至造成戒障,所以还是以不要研读为宜。弘一律师在《律学要略》中说“又若想将来学律,必先挂名受沙弥、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以现在人情习惯看起来,我总劝诸位受戒,受后俾可学律;不然,定遭他人诽谤之虞。”参禅者,不得先看语录;未受戒者,不得先闻律藏。因此起七参禅时,一切经书,置之高阁;诵戒说戒时,严查未受戒者,必先遣出。可见初入禅律之门,古法尚在。凡今爱乐合参,须发心受戒,然后阅律,亦未为晚。如违,得罪先圣,自取殃祸。

《弘一大師全集》第四冊P390,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其原文是:「故論云:三藏為言,律藏勝故、密故,唯佛獨說;制必僧中,不許餘眾之所讀誦,非所學故。」此中的「論」,依北宋元照《行宗記》卷一的解釋,乃《薩婆多論》,即《薩婆多毗尼毗婆沙》,是解釋《十誦律》的。《薩婆多論》的原文云:「問曰:『契經阿毗曇不以佛在初,獨律誦以佛在初?』答曰:『以勝故,秘故,佛獨制。如契經中諸弟子說法,有時如釋提桓因自說佈施為第一。何以故?我以施故,得為天王,所願如意。佛言:如是。有時化作化佛,化佛說法。律則不爾,一切佛說,是故以佛在初。有如契經,隨處隨決,律則不爾。若屋中有事,不得即結,必當出外。若白衣邊有事,必在眾結。若聚落中有事,亦在眾結。若於五眾邊有事,必當比丘、比丘尼邊結,是以佛在初。』」(《大正藏》第二十三冊P504~505)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弘一律师):"五逆、贼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难摄。已后不许出家。贼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窃入僧中共受利养、或盗听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难。若白衣偷阅僧戒律、或但闻僧中说戒、虽非障难、亦佛制所不许。如戒疏云、下从无知、多生慢习、制令耳目不属、则重法尊人、生其钦仰。是盖恐起轻易之心、故制不许。与贼住异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5-2011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wusen


    以上反对在家人阅读比丘戒律的说法都没有经文根据,

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不鼓励在家人批评出家人,

但是,这种借用佛陀的名义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似乎不大妥,

请看以下的戒律,是佛陀针对“犯戒了切不可以被批评的出家人”而制定的戒律,

如果我们这些佛弟子,禁止别人阅读比丘戒律,是否也违背了佛陀制定以下的戒律的初衷呢?

请看:
【比丘戒律】16.僧残十二〔恶口戒〕
简介:如果一个比丘因性格而难受他人训诫,在合乎戒律的规则下被他人训诫而不受,如果超过三次仍不改, 犯 僧残.
--------------------------------------------------------------------------------
僧残 十二 1
一 尔时,佛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尔时,长老阐陀为不善行。诸比丘如
是言:“友!阐陀!勿为如是,此非净法。”彼作是言:“友!汝等以为有何可言
我乎?我可教汝等也。佛是我等所有,法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得此法。譬如,
大风吹草、叶、树片之秽物,集于一处;又,犹如诸川流山间之水草、青苔,集于
一处;如是,汝等由种种名、种种姓、种种生、种种家而出家,集于一处也。汝等
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应教汝等。佛是我等所有,法亦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
证法。”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阐陀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
不可言乎?”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阐陀!汝实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
己为不可言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由诸比丘如法言之,
而以己为不可言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
此学处──
若比丘恶口性,于系属教诚中之学处,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语,
〔言:〕‘尊者!对我勿说任何事若善若恶,我对尊者亦不说任何事若善若恶。
尊者等,应禁止语我。’ 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 尊者!勿以己为不可
共语。尊者!应以己为可共语。请尊者对诸比丘亦如法语之,诸比丘亦对尊者
如法语之。如是,佛弟子众由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
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若比丘恶口性”者,恶语而具有恶语之行法,不认许、不受〔他人之〕教诫。
“于系属教诫中之学处”者,于波罗提木叉中所含之学处。
“由诸比丘”者,由其他之诸比丘。
“如法”者,依世尊所说之学处名为如法。
由彼等言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言:〕“诸尊者!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我,
我亦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诸尊者等。诸尊者!应禁止语我。”之谓。
a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
可共语。尊者!己应可共语。尊者亦可如法语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语尊者。如是,
佛弟子众实应如此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应二次言……乃至……三次言……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
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劝告:“大德!勿以己为不可共语 ……乃至……
大增。”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
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总明贤能之比丘
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彼不舍
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
语偷兰遮外。
a'“彼比丘”者,彼恶口性之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 J )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
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1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有一些出家人因为不满意戒律的约束,所以鼓吹戒律不重要,
这些事情在佛陀时代已经出现,
所以,佛陀也针对这些人而制定了以下的戒律:

【比丘戒律】121.波逸提七二〔疑惑戒〕

简介:任何比丘,当律藏被重述时,批评较不重要和较低的戒律时,犯 波逸提.

--------------------------------------------------------------------------------


波逸提 七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律、
赞叹律、赞叹通达律者,再三赞叹具寿优波离。诸比丘曰:“世尊以种种方便……
赞叹优波离。友!我等当至具寿优波离处学律。”彼等众多之上座、中座、下座比
丘至具寿优波离处学律。
其时,六群比丘作如是思惟:“友!今众多之上座比丘……学律。若彼等精通
戒律,不论何处、何事、如何小事将要对我〔说:〔有罪。’〕而引出。然,友!我
等当诽谤律。”于是,六群比丘至诸比丘处,而作如是言:“说示此小小戒有何用?
唯导致疑惑、苦恼、混乱而已!”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诽谤
戒律耶?”乃至……“诸比丘!据云,汝等实诽谤戒律耶?“实然!世尊!”佛世
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诽谤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
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若作如是言:‘ 说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导
致疑惑、苦恼、混乱而已!’而诽谤戒〔律〕者,波逸提。
二(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者,诵或令诵或学习时。
“若作如是言”者,言:“说示此小小戒……唯导致……。”〔又言:“凡是
学此者,有疑惑、有苦恼、有混乱。不学此者,无疑惑、无苦恼、无混乱。不诵此
者胜、不取此者胜、不学此者胜,律〔宜〕消灭之!此诸比丘应不通
晓律。”如此对受具戒者诽谤律者,波逸提。
(二) 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诽谤律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
于受具戒者有非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诽谤其他之法者,突吉罗。对未受具戒者
诽谤律或其他之法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
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 非欲诽谤而言:“来!汝学经、伽陀或论,〔而〕后学律。”痴狂者、最初
之犯行者,不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1 1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僧祗律,全名《摩诃僧祗律》,意思是《大众律》。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40卷。为大众部所传的戒律。。《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以上的僧祗律,不是来自南传,所以,我不会相信,
除非能在南传戒律中找到同样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8-2025 03:29 PM , Processed in 0.1144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