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4][size=+3]作者-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size=+3](Eusebius of Caesarea) [size=+3]生平簡誌
[size=+3][size=+2]在眾多知名初期教父中,該撒利亞的優西比是少數集護教家、神學家、歷史家、作家及教會監督為一身者。雖然其確實的出生時、地已無法考證,但咸認他是於主後二六○年之後生在巴勒斯坦地。他不懂拉丁文,僅熟諳敘利亞文及希臘文,幼年時在該撒利亞接受信仰教育,並在該地受浸。依據現有史料,我們無法得知他的出身背景,但由他與羅馬皇帝康士坦丁(Constantine)及康士坦丁的妹妹Constantia的良好關係來推測,他很可能出身上流社會。此外,照著他著作中流露的深厚學養來看,他應該在年輕時就在屬世哲學-尤其是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及聖經教義上,受過廣泛且嚴格的訓練。
他的摯友、也是他啟蒙恩師的Pamphilus,對他的神學思想及學術風格,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Pamphilus曾在該撒利亞作過長老,他廣蒐各類典籍,窮一生之力設立了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致立於聖經經文的抄寫並撰寫各類著作。他忠於信仰,至終也為主殉道。優西比烏曾在Pamphilus家中受教,自認受益於Pamphilus良多,因此他也以自稱Pamphilus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Pamphilus)為榮。Pamphilus極其仰慕教父俄利根(Origen),優西比烏也因此大力擁護俄利根及其神學思想。
優西比烏在該撒利亞作過長老,當戴克理先(Diocletian)與康士坦丁在主後二九六年同行征討埃及路過該地時,優西比烏已經見過康士坦丁,並有相當程度的熟識。在主後三○三年戴克理先開始極力逼迫基督徒以前,優西比烏大多在Pamphilus的圖書館中,於Pamphilus指導下研讀各類經書。因著當時環境的影響及Pamphilus的潛移默化,優西比烏強烈的護教個性逐漸成形。同時,因著他的恩師高舉俄利根,使優西比烏也成為俄利根及其思想的支持者。優西比烏雖曾飽讀在他以前眾教父的著作,堅守前人流傳下來的基要信仰。不過,俄利根生性的豪放不羈及其思想的大膽作風,多少動搖了優西比烏的信仰傳統。因此有些優西比烏的信仰判斷,便顯露出折衷主義的特質和不可避免的偏差。
戴克理先的逼迫,使巴勒斯坦地許多基督徒為主殉道,優西比烏照他所見的一切,詳盡的將殉道者的事蹟,記錄於《巴勒斯坦殉道者》(Martyrs of Palestine)一書中。到了逼迫的第三年,他的同窗Apphianus在省長Arbanus獻祭給偶像時,突然上前奮力阻擋,結果被捕殉道。優西比烏對此英勇行逕極為仰慕,甚至也企圖效法。到了逼迫第五年,他的恩師Pamphilus被捕入獄,兩年後殉道。Pamphilus在獄中時,優西比烏常入獄探訪隨侍,兩人也協力完成五冊《為俄利根辯護》(Apology for Origen),極力為俄利根的思想辯白。隨後,Pamphilus的弟子一一入獄殉道,惟獨優西比烏得以倖免。他能自由出入牢獄探望恩師,又能免於逼迫,應非因他在信仰上的妥協或變節;而是憑靠他上流社會的優勢身世,以及與掌權人士的良好關係。在大規模的逼迫結束之後,約在主後三一一至三一八年之間,優西比烏開始任巴勒斯坦地該撒利亞的監督,直到三四○年左右他離世為止。
主後三一八年,當亞歷山大(Alexander)任北非亞歷山卓城(Alexandra)監督時,亞流(Arius)事件爆發。亞歷山卓城的長老亞流,師承安提阿哲士Lucian,宣稱基督並非在永遠裏與父共存的子,乃是在時間中由神所造的受造物。此一說法導致亞歷山卓監督亞歷山大與長老亞流之間的嚴重衝突。雙方都致書各處教會和知名人士,尋求支持與奧援。優西比烏身為亞流好友,曾在衝突中致書亞歷山大,盼能平息紛爭,不過卻因此被貼上標籤,被控以亞流派。不過,從他在尼西亞大會(Council of Nicaea)之後鄭重簽署並遵守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以及他著作中的觀點看來,優西比烏確有同情亞流之舉,但他的信仰應與亞流主義毫無瓜葛。
在由羅馬皇帝康士坦丁召集的尼西亞大會中,優西比烏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的座位就在康士坦丁的寶座旁,並於會議開始時宣讀祝辭。)但在大會中,優西比烏沒有站在對立的兩造-亞流與亞他那修(Athenasius)-之間的任何一邊。他既不接受亞流學說的精神,也無法同意用聖經中所沒有、卻為羅馬皇帝所認同的『同質』(homoousia)一字,來形容父與子之間的一。不過,他尋求避免基督徒分裂的用心,卻是不可否認的。
尼西亞會議並沒有解決亞流引起的爭端,也沒有弭平安提阿學派和亞歷山卓學派間的衝突。優西比烏因著同情亞流,又因質疑亞他那修與撒伯流(Sabellius)同路,而在主後三二五年至三三○年間,受到安提阿監督Eustathius的指責。優西比烏戮力為自己信仰的正統辯白,主動指明Eustathius形態論的傾向,也擔心『同質』(homoousia)一字有形態論的嫌疑。正因為如此,他與尼西亞會議的要角亞他那修彼此不合。不過,優西比烏仍然持守尼西亞信經,直到亞流至終在康士坦丁面前承認錯誤,願意改變看法,接受尼西亞信經的信條後,優西比烏才於三三五年正式恢復與亞流公開的交通。
優西比烏的好友康士坦丁死於主後三三六年五月。優西比烏以深厚的感情及尊崇的態度,為他的皇帝朋友寫了一篇名為《康士坦丁誌》(Life of Constantine)的長篇傳記。不久,這位承繼前人傳統、一生見證基督教否極泰來的年老監督優西比烏,也於主後三四○年左右,平靜的行完他將近八十載的一生。
主要參考資料 - Frend, W. H. C.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5, pp. 384-
385, 477-479, 498-499, 502-505 - Mcgiffert, A. C. "The Church History of Eusebius" in NPNF, edited by P. Shcaff and H. Wace., Series 2, Vol. I.,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2, pp.1-56
- Schaff, P.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1, Vol. III, pp.626-628, 871-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