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Rong8878

成功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2008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25-10-2007 01:24 AM 发表
有一个博物馆被盗了,丢失了十件珍贵的文物,好在一枚珍贵的钻戒没有被盗。
警方经过多次努力也找不到线索,这时一直很冷静的博物馆馆长却提议让电视台采访他。
于是电视上播出记者采访博物馆馆长的镜头。记者问: ...


谢谢喔... 这个帖引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008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20-12-2007 01:36 AM 发表
人世间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无求而自得”的道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施恩而不求回报,那他就远远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偶尔读到朱子家训中的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字句,内心很受感动。在现实生活中如 ...


对,做善事自己也会开心,这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8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當無助時.請閉上眼感覺呼吸

人的一生何其長?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當生命多采多姿時
你會覺得生命短暫.
當一生多苦多難時
你會覺得生命漫長.
但哪有人出生就註定多采多姿的?
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
背負著期望與溺愛
也許終其一生都要活在陰影中
而那些孤苦無依的人
背負著莫名的自卑
也許終其一生自怨自唉.
你可以選擇的.不是嗎?
大多數的人
出生在小康家庭.
"正常受教育"四肢健全"父母健在"
這麼好的條件下
仍是貪心的想要"貌美"富有"自由"等等需索無度的期待.
伴隨著"等待"希望"藉口"等等的理由
不去追尋自己所該做的事
一昧的幻想"機會"運氣"

小時候.女生總希望有一天白馬王子出現.英俊瀟灑.風度翩翩.
小時候.男生總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大事業.功成名就.英名永留.
男生跟女生的希望多麼不同!
有一天女孩長大了.白馬王子沒有出現.身邊僅是些平凡的男人.
她們心裡想著:現實真殘酷.於是有人選擇了麵包.有人選擇了愛情.
一樣的結局.在人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是新鮮的.都是相同的路.只是不同的人在重複的出生.相遇.繁衍.死亡.
男孩也長大了.事業沒有大成就.死後也沒什麼人記得.
他們心裡想著:現實真殘酷.於是有人選擇了放縱.有人選擇了放棄.
一樣的結局.不就是人嗎?

親愛的朋友.
你可以在這一生放棄你的生命.這是你唯一擁有的權利.
但你卻沒有權利及能力去放棄輪迴的前進.
受傷的感情也許很痛.
但是如果自殺可以解除痛苦那就是妄想.
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死亡哀弔悲傷.
世界更不可能因為你的消失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反向的認為
世界不會因你消失而不同.那為何還需要存在?
我可以深切的告訴你
人是因為自己而活.
沒有人能改變你自己的決定.除了你自己.
其他的"恐懼"害怕失去"都只是藉口
不想承認自己是個生來就是孤獨的人

人從一出生就是孤獨的.不是嗎?
病.痛.喜怒哀樂.都是自己才知道的自己承受的.不是嗎?
沒有人能替你痛.沒有人能替你生病.
那為何還要依賴別人的想法活著?

感情受挫.不至於痛到死掉.你只是"想死掉"而不會因為心痛真的死掉.
順帶一說
呼吸困難.心臟快要停止..這些都只是幻覺.一種自己催眠自己的幻覺.
可惜.大多數的男女都喜歡這種幻覺.
因為他們以為只有這樣讓自己痛的想死掉.才叫真愛.
那是小時候"悲劇式英雄愛情故事"腐蝕人心.

如果你還活著.
恭喜你.
有一天你會發現
所有的事都很簡單.
只要你想.你放下.
沒有什麼是沉重的.
有一種很輕又很重的.
叫做自由
出生就存在
可惜
與生俱來的自由.
只有人才會視若無睹.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原本就存在的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8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得什麼時候不要說話,是一種智慧

每個戀人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經濟上的危機。

如果你的家人精明一世、糊塗一時,運氣不好被倒會,
或為朋友作保受牽連,你當然也會跟著不開心,
但懂的相處之道的人,自然得避免在這時製造雙方的裂痕,不該有話直說的埋怨道:
「我早就知道,你這麼貪財一定會遭到報應!」

「我早就告訴你那個人不可靠了,你偏要相信他,這下好了吧,知道我的話是對的了吧?」
這些話比直截了當罵「你這個白癡!」更難聽。

這時候沉默是最好的支持,其實犯錯者本身必然從失敗中的到教訓,不必再送給他一頓鞭子。
對方在度過難關以後,會終身感激你的支持。
甚至,你什麼都沒做,他也會對你感激涕零的。

懂得什麼時候不要說話,是一種智慧。
當朋友也是一樣。
在別人哀慟欲絕的時候,你還要追根究底,
就像人家的傷疤好不容易在結痂,你還來撥人家的痂。
最好的安慰是無言的微笑,和傾聽。

有智慧的父母也是孩子福份。

在英國遊學的時候,住宿家庭隔壁就住了一對很有智慧的夫妻。
他們剛好度過七年之癢。
有一次我在院子看書,目睹隔壁院子發生的事情。
布朗先生正在教他五歲的兒子安迪使用剪草機,父子兩剪得正高興時,父親進門去接電話。
接著我看到一幕慘劇;
五歲的安迪把剪草機推向父親最愛的鬱金香花園,不一會,已經有兩公尺長的花圃糟殃。

布朗先生出來,鐵青著一張臉。眼看他的拳頭已經高高的舉起......
忽然,布朗太太出來了,她看見滿目狼藉的花圃,馬上知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她小聲、溫柔地對先生笑道:「喂,我們現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養孩子,不是在養鬱金香。」
三秒鐘後,他們交換一個吻,一切歸於平靜。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好友,她是個家庭主婦。後來她告訴我,很感激我跟她說這個故事。

「以前孩子打破東西,我少不了罵他兩聲,
現在我會告訴自己,對我重要的是孩子,不是碗。
哪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不會打破東西呢?」

情緒智商高的人懂得分輕重。
如果你真的珍視感情的價值,就該懂得在他倒霉的時候施小惠。
也許我們都沒有聰明到「一句解千愁」的地步。
但傾聽卻是人人做得到的施恩行為。

傾聽,常比替他義憤填膺或替他擔起一切聰明一百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8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覺察自己的偏執

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 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

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 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的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 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
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的。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的微細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8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有如果,只有如此

對我來說,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如此。

我一直相信,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生命中的大事小事,之所以會變成今日模樣,我想,總是其來有自。

也許有時事過境遷後,我會對某些事情,某些決定感覺遺憾,或者不甘心:如果那時知道如何如何就好了!然而,說這話的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以那時的智慧與擁有的資源,可能我們所能夠做的最佳決策,也就是那樣了。

但,事後我們常常忘了當時的心境,忘了當時的情境,用此刻的生命歷練去觀照當時,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與不解:唉,那時怎麼那麼傻呀!這種懊悔,不過是徒勞。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而是--人生沒有走過後來的萬水千山,那時的我們就是沒有本事看清楚生命風景的虛實與輕重。

再活一次,再回到當年,我們會更聰明,更知道該做什麼選擇?未必吧。

話說回來,如果人生打從一開始就萬事完美,我們一開始就做了最正確的決定,就不犯過錯不留憾恨,那,我們又何必再多活後來的歲月?多活一時多一時改變,多活一日多一日智慧,這樣的人生豈不更有趣些?昨天的自己比今天差勁,在我看來,理所當然。

既然人生不可能rest,主客觀情勢不變,我們再做一次決定,也不會更高明,那麼也許當年的我們就非得那麼愚蠢不可了。

<時光機器>這部電影裡,人能夠回到過去,卻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深愛未婚妻的男主角想盡辦法,搶先在歹徒開槍前就迴避,然而,未婚妻還是死了,沒有死於槍殺,卻死於車禍,死於其他任何一種男主角防不勝防的意外。

所以,生命裡,”如果”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此,已經是如此這般的人生。而我相信,這樣的人生必然已經是在各種內在與外在條件下,我所能夠擁有的最佳人生了。

作家珍妮特。溫特森(Jenette Winterson)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每當你作出一項重大選擇時,另一個自己就活在那個被你放棄的選擇裡。--沒有走的那條路,看來似乎更迷人;沒有去的那個地方,似乎更有看頭;最終沒有牽手的那個人,似乎更該是良人......,之以會這麼執著地想,大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另一個自己從虛擬的”如果....”中抽回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2-2008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

不要喧哗,不要吵闹,没有人因为你的喧哗吵闹而改变对你的看法;
不要伤心,不要哭泣,没有人因为你的伤心哭泣而让你事成心喜;
不要自暴,不要自弃,没有人因为你的自暴自弃而对你五体投地;
不要自大,不要高傲,没有人因为你的自大高傲而对你投去成功的选票。

你,无须诠释自己,留一份沉默给自己。
沉默,在你无聊孤寂时,独自去想心事,心中泛起一丝丝感情涟漪,会让你感动不已;
沉默,在别人高谈阔论时,你无须旁征博引,这样会显出你有内涵,更有魅力;
沉默,在你兴奋至极,不妨拿起笔来,挥写心中的豪情志向你会觉得生活更加有意义;
沉默,在你失败之际,你不必在乎别人的说三道四,因为你自己心里有底,下次会加倍做得具体。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你不必理会别人怎样评论你,亮出真实的你自己;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在别人争名夺利时,只须澄清你的心灵,别让浑浊的污垢沾上了你;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不要急着用华丽的外表装饰你自己,来显示“优秀”的你,那样会让你心底发虚;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生命自有独特的美丽,属于你的不会无缘无故失去,沉默也会让你的生命出现奇迹。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吧!因为沉默会让你的青春富有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08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而立”与“正、反、和”

“三十而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几乎每个年轻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我们就来说说三十而立。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可能在都市里,在一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三十岁还被很多人称为叫男孩、女孩,那么人能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而立呢?一个“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呢?其实大家知道在哲学上,黑格尔曾经提出过一种“正、反、和”三个阶段,人最早所接受的教育,人的信念都是正的,人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甚至在小学以前,看了很多的童话,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娇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光芒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忧伤。其实这就是正的阶段。但是长到十几岁时候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会觉得成人世界对自己欺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丑陋、委琐,充满了很多卑鄙和欺诈,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到了这个时候,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逆返心理。那么走到三十岁,其实三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几岁时候觉得一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候觉得一切惨淡。三十岁而立,这种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从内在的心灵独立来讲,什么样是好的学习?就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这是中国文化中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融合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个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2008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1”。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2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译文】
人不论是愚蠢还是有智慧,无不有一定的取舍。只要淡泊寡欲平静安定,没有不知道祸福的由来的。只要被喜好和厌恶的欲望所俘虏、被奢侈的消费品所引诱以后,那么思想才会变得昏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被外界的事物所引诱,被珍贵的玩物所迷惑了。淡泊寡欲有取舍的行为方式,平静安定就能知道对祸福的计较。而现在被珍贵的玩物所改变,被外物所引诱,引诱后跟随着前往,所以说:“就动摇了。”到了圣人那里就不是这样,他专一于确立自己的取舍标准,虽然看见有所喜好的物品然而不被引诱,不被引诱就称之为“不动摇”;他专一于自己的情操,虽然有可以引起欲望的但心神也不为之动荡,心神不动荡就称之为“身心不脱离”。作为人类的子孙,体悟这个道路来守护宗庙不消亡就称之为“祭祀祖先不会停止”。自己以保养精神为规律,家庭以积聚资财为规律,乡村国家天下都以民众为规律。如今治理自身而外物不能扰乱其精神,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其规律是纯真的”。纯真,是指谨慎的思想很坚固。治理家庭,没有用的东西不能动摇他的计划,那么资财就会有节余,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家庭,其规律就有余”。治理乡村的人奉行这个道理,那么家庭有积余的人家就会更多,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乡,其规律就会久长”。治理邦国的人奉行这个道理,那么乡村里有规律生活的人就会更多,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邦国,其规律就会更加丰厚”。统治天下的人奉行这个道理,那么民众的生活无不受到恩泽,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天下,其规律就会遍及天下。”所谓修身的人,就用这个道理来辨别君子与小人;治理乡间、治理邦国、统治天下的人,各以这些准则来观察他们的生息与消耗;那么就能万无一失。所以说:“要用自身的修养来观察自身,要用家庭的修养来观察家庭,要用一个乡的修养来观察这个乡,要用一个邦国的修养来观察这个邦国,要用天下的修养来观察天下。我怎么能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说明】
这是韩非解释《老子》的第五十四章,所谓的“取舍”,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行为方式就是什么。也就是说,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那么就会行为于社会主义的行为方式。有资本家的价值观,就会行为于资本家的行为方式。只是可惜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念都混乱了,人们一切都“向钱看”,价值观念也就都“市场化”了。

老子说,善于建设者其建设的东西不会动摇,这就是说基础打得好,建筑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动摇。基础打得好,所学的知识就不会丢掉,所建构的学问就不会垮塌。如果一个学问基础不牢固,或者说没有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这个学问必然是很容易就可以动摇的。

善于合住者其合住的东西不会脱离,人生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合住的,只要有好的办法,被合住的就不会脱离。比如订合同,双方都诚信守信,这样的合同会脱离吗?

做子孙的祭祀祖先时时不会停止,这其实就是表明“孝”和遵循历史的经验问题。

用这些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其规律是纯真的;这就是因为遵循了宇宙大道的道理和规律,遵循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道理,并且用这些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其规律是纯真的。

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家庭,其规律就有余;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乡,其规律就会久长;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邦国,其规律就会更加丰厚;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天下,其规律就会遍及天下。这是由己而推及人,也就是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渊源。孔子的思想从这里来,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也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要用自身的修养来观察自身,要用家庭的修养来观察家庭,要用一个乡的修养来观察这个乡,要用一个邦国的修养来观察这个邦国,要用天下的修养来观察天下。看一个家庭文明与否,发展与否,看一个乡文明与否,发展与否,看一个邦国文明与否,发展与否,看全天下文明与否,发展与否,就要看其修养程度。

我怎么能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因此,我们也要用这些准则来观察人,观察一个单位,观察一个社会,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解老”,就是对《老子》的解释,韩非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老子》的一部分章句作了解释和发挥。《解老》是我国训释《老子》的开山之作,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体倒开创了后代注疏章句的先河。韩非对《老子》的解释,虽然不免带有他主观的发挥,很多地方与《老子》的原意不相符合,但也不乏精辟之处。从这篇《解老》来看,韩非是读懂了《老子》的,由此也看出,“德”字的使用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好几种用法,不象汉以后,“德”字就单纯是“道德”了。人们都说韩非是法家,只应该谈“法”,其实不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并出,其思想都是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及《论语》,只不过各人有所偏重罢了。韩非谈“法”,也是从儒家的理论基础上延伸到着重“法治”而已。尤不应忘记的是,韩非的老师就是后期儒家的荀子。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学者,涉猎各家思想则是很自然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08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哑巴父亲

辽宁北部有一个中等城市,铁岭,在铁岭工人街街头,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你都可以看到一个老头儿推着豆腐车慢慢走着,车上的蓄电池喇叭发出清脆的女声:“卖豆腐,正宗的卤水豆腐!豆腐咧——”那声音是我的。那个老头儿,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哑吧。直到长到二十几岁的今天,我才有勇气把自己的声音放在爸爸的豆腐车上,替换下他手里摇了几十年的铜铃儿铛。
两三岁时我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吧爸爸是多么的屈辱,因此我从小就恨他。当我看到有的小孩儿被妈妈使唤着过来买豆腐却拿起豆腐不给钱不给豆儿就跑,爸爸伸直脖子也喊不出声的时候,我不会像大哥一样追上那孩子揍两拳,我伤心地看着那情景,不吱一声,我不恨那孩子,只恨爸爸是个哑吧。尽管我的两个哥哥每次帮我梳头都疼得我呲牙咧嘴,我也还是坚持不再让爸爸给我扎小辫儿了。妈妈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大幅遗像,只有出嫁前和邻居阿姨的一张合影,黑白的二寸片儿,爸爸被我冷淡的时候就翻过支架方镜的背面看***照片,直看到必须做活儿了,才默默地离开。
最可气的是别的孩子叫我“哑吧老三”(我在家中排行老三),骂不过他们的时候,我会跑回家去,对着正在磨豆腐的爸爸在地上划一个圈儿,中间唾上一口唾沫,虽然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别的孩子骂我的时候就这样做,我想,这大概是骂哑吧的最恶毒的表示了。
第一次这样骂爸爸的时候,爸爸停下手里的活儿,呆呆地看我好久,泪水像河一样淌下来,我是很少看到他哭的,但是那天他躲在豆腐坊里哭了一晚上。那是一种无声的悲泣。
因为爸爸的眼泪,我似乎终于为自己的屈辱找到了出口,以致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跑到他的跟前去,骂他,然后顾自走开,剩他一个人发一阵子呆。只是后来他已不再流泪,他会把瘦小的身子缩成更小的一团,偎在磨杆上或磨盘旁边,显出更让我瞧不起的丑陋样子。
我要好好念书,上大学,离开这个人人都知道我爸爸是个哑吧的小村子!这是当时我最大的愿望。我不知道哥哥们是如何相继成了家,不知道爸爸的豆腐坊里又换了几根新磨杆,不知道冬来夏至那磨得没了沿锋的铜铃铛响过多少村村寨寨……只知道仇恨般地对待自己,发疯地读书。
我终于考上了大学,爸爸头一次穿上1979年姑姑为他缝制的蓝褂子,坐在1992年初秋傍晚的灯下,表情喜悦而郑重地把一堆还残留着豆腐腥气的钞票送到我手上,嘴里哇啦哇啦地不停地“说”着,我茫然地听着他的热切和骄傲,茫然地看他带着满足的笑容去通知亲戚邻居。当我看到他领着二叔和哥哥们把他精心饲养了两年的大肥猪拉出来宰杀掉,请遍父老乡亲庆贺我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碰到了我坚硬的心弦,我哭了。吃饭的时候,我当着大伙儿的面儿给爸爸夹上几块猪肉,我流着眼泪叫着:“爸,爸,您吃肉。”爸爸听不到,但他知道了我的意思,眼睛里放出从未有过的光亮,泪水和着散装高梁酒大口地喝下,再吃上女儿夹过来的肉,我的爸爸,他是真的醉了,他的脸那么红,腰杆儿那么直,手语打得那么潇洒!要知道,十八年啊,十八年,他从来没见过我对着他喊“爸爸”的口型啊!
爸爸继续辛苦地做着豆腐,用带着豆腐淡淡腥气的钞票供我读完大学。1996年,我毕业分配回到了距我乡下老家40华里的铁岭。
安顿好了以后,我去接一直单独生活的爸爸来城里享受女儿迟来的亲情,可就在我坐着出租车回乡的途中,车出了事故。
我从大嫂那里知道了出事后的一切——过路的人中有人认出这是老涂家的三丫头,于是腿脚麻利的大哥二哥大嫂二嫂都来了,看着浑身是血不省人事的我哭成一团,乱了阵脚。最后赶来的爸爸拨开人群,抱起已被人们断定必死无疑的我,拦住路旁一辆大汽车,他用腿扛着我的身体,腾出手来从衣袋里摸出一大把卖豆腐的零钱塞到司机手里,然后不停地划着十字,请求司机把我送到医院抢救。嫂子说,一生懦弱的爸爸,那个时候,显出无比的坚强和力量!
在认真地清理伤口之后,医生让我转院,并暗示哥哥们,我已没有抢救价值,因为当时的我,几乎量不到血压,脑袋被撞得像个瘪葫芦。
爸爸扯碎了大哥绝望之间为我买来的丧衣,指着自己的眼睛,伸出大拇指,比划着自己的太阳穴,又伸出两个手指指着我,再伸出大拇指,摇摇手,闭闭眼,那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哭,我都没哭,你们更不要哭,你妹妹不会死的,她才20多岁,她一定行的,我们一定能救活她!”医生仍然表示无能为力,他让大哥对爸爸“说”:“这姑娘没救了,即使要救,也要花好多好多的钱,就算花了好多钱,也不一定能行。”爸爸一下子跪在地上,又马上站起来,指指我,高高扬扬手,再做着种地、喂猪、割草、推磨杆的姿势,然后掏出已经空的衣袋儿,再伸出两只手反反正正地比划着,那意思是说:“求求你们了,救救我女儿,我女儿有出息,了不起,你们一定要救她。我会挣钱交医药费的,我会喂猪、种地、做豆腐,我有钱,我现在就有四千块钱。”医生握住他的手,摇摇头,表示这四千块钱是远远不够的。爸爸急了,他指指哥哥嫂子,紧紧握起拳头,表示:“我还有他们,我们一起努力,我们能做到。”见医生不语,他又指指屋顶,低头跺跺脚,把双手合起放在头右侧,闭上眼,表示:“我有房子,可以卖,我可以睡在地上,就算是倾家荡产,我也要我女儿活过来。” 又指指医生的心口,把双手放平,表示:“医生,请您放心,我们不会赖帐的。钱,我们会想办法。”大哥把爸爸的手语哭着翻译给医生,不等译完,看惯了生生死死的医生已是泪流满面。他那疾速的手势,深切而准确的表达,谁见了都会泪下!
医生又说:“即使作了手术,也不一定能救好,万一下不来手术台……”爸爸肯定地一拍衣袋,再平比一下胸口,意思是说:“你们尽力抢救,即使不行,钱一样不少给,我没有怨言。”伟大的父爱,不仅支撑着我的生命,也支撑起医生抢救我的信心和决心。我被推上手术台。
爸爸守在手术室外,他不安地在走廊里来回走动,竟然磨穿了鞋底!他没有掉一滴眼泪,却在守候的十几个小时间起了满嘴大泡!他不停地混乱地做出拜佛、祈求天主的动作,恳求上苍给女儿生命!
天也动容!我活了下来。但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昏迷着,对爸爸的爱没有任何感应。面对已成“植物人”的我,人们都已失去信心。只有爸爸,他守在我的床边,坚定地等我醒来!
他粗糙的手小心地为我按摩着,他不会发音的嗓子一个劲儿地对着我哇啦哇啦地呼唤着,他是在叫:“云丫头,你醒醒,云丫头,爸爸在等你喝新出的豆浆!”为了让医生护士们对我好,他趁哥哥换他陪床的空档,做了一大盘热腾腾的水豆腐,几乎送遍了外科所有医护人员,尽管医院有规定不准收病人的东西,但面对如此质朴而真诚的表达和请求,他们轻轻接过去。爸爸便满足了,便更有信心了。他对他们比划着说:“你们是大好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治好我的女儿!”这期间,为了筹齐医疗费,爸爸走遍他卖过豆腐的每一个村子,他用他半生的忠厚和善良赢得了足以让他的女儿穿过生死线的支持,乡亲们纷纷拿出钱来,而父亲也毫不马虎,用记豆腐帐的铅笔歪歪扭扭却认认真真地记下来:张三柱,20元;李刚,100元;王大嫂,65元;……
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我终于睁开眼睛,我看到一个瘦得脱了形的老头,他张大嘴巴,因为看到我醒来而惊喜地哇啦哇啦大声叫着,满头白发很快被激动的汗水濡湿。爸爸,我那半个月前还黑着头发的爸爸,半个月,老去二十年!
我剃光的头发慢慢长出来了,爸爸抚摩着我的头,慈祥地笑着,曾经,这种抚摩对他而言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啊。等到半年后我的头发勉勉强强能扎成小刷子的时候,我牵过爸爸的手,让他为我梳头,爸爸变得笨拙了,他一丝一缕地梳着,却半天也梳不出他满意的样子来。我就扎着乱乱的小刷子坐上爸爸的豆腐车改成的小推车上街去。有一次爸爸停下来,转到我面前,做出抱我的姿势,又做个抛的动作,然后捻手指表示在点钱,原来他要把我当豆腐卖喽!我故意捂住脸哭,爸爸就无声地笑起来,隔着手指缝儿看他,他笑得蹲在地上。这个游戏,一直玩儿到我能够站起来走路为止。
现在,除了偶尔的头疼外,我看上去十分健康。爸爸因此得意不已!我们一起努力还完了欠债,爸爸也搬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了,只是他勤劳了一生,实在闲不下来,我就在附近为他租了一间小棚屋做豆腐坊。爸爸做的豆腐,香香嫩嫩的,块儿又大,大家都愿意吃。我给他的豆腐车装上蓄电池的喇叭,尽管爸爸听不到我清脆的叫卖声,但他是知道的,每当他按下按钮,他就会昂起头来,满脸的幸福和知足,对我当年的歧视竟然没有丝毫的记恨,以致于我都不忍向他忏悔了。
我常想:人间充满了爱的交响,我们倾听、表达、感受、震撼,然而我的哑吧父亲却让我懂得,其实,最大的音乐是无声,那是不可怀疑的力量,把我对爱的理解送到高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08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雪纷飞的夜晚

听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布朗先生独自驾车返家,不料车子却在一片四下无人的荒野中抛锚了。正当他着急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且又冷又饿之际,一个年青人正好驾车经过,当他知道布朗的遭遇后,立刻拿出绳索绑住两部车,然后拖着抛锚的车到下一个城镇去修理。

可以想见布朗对这位年青人的感激之情,他当下拿出一笔钱做为报答之意,不料年青人却摇摇头微笑地拒绝了。他告诉布朗说:“我不是为了获得报酬才做这件事,若你真想报答我,就请答应我一个要求就好。”布朗略感讶异地凝神倾听年青人所讲的要求是什么?

“希望今后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都能够尽你所能的去帮助他,若他也像你现在这样想要报答,请你把我现在告诉你的话一样的告诉他,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

时光飞逝,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这段时间布朗从没有忘记对年青人的承诺,只要遇见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义不容辞的去助人,碰上受助者想要回报他时,他也总是照着当初那个年青人告诉他的话去说。在不断帮助别人的经验中,布朗深深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真谛,日子过的充实而愉快。

有一天布朗独自驾小船出海去钓鱼,不幸遇上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海上暴风雨,小船禁不起大浪的折腾翻覆了,布朗抱着救生圈在海上载浮载沉的漂流了一天一夜,最后被冲上一座荒凉无人的小岛。

过了几天,一个来孤岛附近钓鱼的小伙子,发现了遇险已命在旦夕的布朗并救了他。对于救命之恩,布朗事后非常感激的拿出一笔钱作为答谢,没想到小伙子竟告诉他,不需要这样,只要今后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都能够尽量帮助他,并且请他跟你一样,懂得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

“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多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刹那间让布朗热泪盈眶,他突然明白,原来过去这20多年,他都自以为是自己在帮助别人,其实他真正帮助的是他自己。助人的善念在人间传递,若干年后像圆圈一样又传递回他身上,若不是有这么多的人共同传递这份善念,他今天或许不会获救。

然而,不仅善念会传递,恶念亦如是。一辆行驶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乱按喇叭的车,能够瞬间影响数十部开车者的心情,这些受影响者,若没有足够的宽容心量与智能,很可能将这份不好的情绪扩散至办公室或家庭中,让社会多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遇见令人不愉快的事,若我们搅入其中,扮演破坏人间祥和的角色,那对于这个世界的纷纷攘攘,我们谁也责怪不了,因为我们也都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反之,若我们能智能的让不愉快的事仅及自身而不波及他人,相信用不了多久,连不愉快的事你可能都会很少再能遇到。

生命充满无限的可能,让人间变成天堂或地狱,常在你我的一念间。愿我们一起努力,让恶念的涟漪不起,让善念在人间传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08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好棒!
让我领悟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009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池田大作精彩文章:谈生命。

生命的网络与有毒物质——生态学与盖亚假说

文/池田大作
  
    

啊,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
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奇迹:

不论是我漫步在曼哈顿的街道上,还是越过千家万户的屋脊遥望那高高天空,或者光脚涉步浪涛拍打的岩岸,有时伫立在森林的阴影之中。
白天与心爱的人儿交谈,夜晚与心爱的人儿一起安眠,时而与他人共进晚餐。
有时坐在马车中端详对面素不相识的人们,有时也注视夏日午前的蜜蜂。
旷野里放牧着动物,空中有奇异的鸟类与昆虫。
太阳奇异地落山,星辰静悄悄闪烁,春天的新月分外娇美、柔和。
这一切以及其它的一切,在我看来无一不是奇迹。
他们各居其位,而又互相联系。
(《惠特曼诗集》,白鸟省吾译,弥生书房版)
    


在这位造诣极深的诗人心中,响彻着人类生命与周围的动物、星辰、月亮等组成的有条不紊的旋律。惠特曼在《奇迹》一诗中,从各个角度,出色地歌颂了这些客观现象。这伟大诗人的锐利目光已发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眼睛无法看到的奇妙的连带关系。
    的确,任何生命都不是孤立地只靠自己生存。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些乍一看彼此没有联系的生物与自然之间,也有着惊人的关联。
    遍布宇宙万物间的这种微妙、精细的连带关系,我想可以用“生命网络”一词来表达吧。
    当前,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欲望,即人类的利己主义思想,已变得合法化。其结果带来了公害和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学则通过展示生物之间的这种生命网络与他们摆开对阵。
    听说当我们步入森林时,就会看到脚下有几万只微生物在为生存而奔忙。这无数的生物,彼此之间通过“生命网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求得生存。就是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有无数的生物,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在总体上,俨然维持着和谐与秩序。
    最近英国学者拉布卢克提出“盖亚假说”引起普遍关注。
    他提出的“地球为一生命体”学说,与生态学的方向迥异。他着眼于地球大气的特异性,观察以大气为首的地球上的各种类型的无机物的特性,提出一个大胆观点——不光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大气、盐分等各种成份在内的一切环境,都应看作一个生命。这就是盖亚假说。
    生态学也好,盖亚假说也好,都表明地球是一个奇异的统一体,其内部存在着奇迹般的协调与连结关系。
    人们早已指出公害中尤其引起关注的是有机水银及农药PCB和BHC。它们通过食物链①被浓缩起来,具有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险性。据说,有人在进一步研究为何该物质对人体有害时,发现它不光是个有毒物质浓缩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理问题,通过考察,更发现它关系到“生命诞生及进化和环境”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有毒物质之所以有毒是与人体内缺少相应的防御机能有关。科学不断证明:生物对未知的物质及细菌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防御能力,但这能力是有限度的。生物对自身进化过程中遇到的物质有一定防御能力,而对其它物质却很难产生防御能力。可以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类始终要带着自身诞生时环境造成的制约前进。
    镉和水银之类原来埋在地球深处,地表上几乎不存在。农药等则是人为制造的新物质。所以人类都无法适应,从根本上就是有毒物质。原子灰也是一样,人类对它没有防御机能。
    即使在自然放射阶段尚能抵御,一旦超过临界浓度,身体就要受到彻底破坏。
    由此可见,毒性本身的问题是与宇宙、地球产生生命这一根本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这难道不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吗?就是说,人为制造的新物质将会切断原本处在协调之中的“生命网络”。在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网络”不够尊重之时,便会忘记人是与自然共生的“生命的存在”,进而产生利己主义思想,认为迫令其它生物与自然界均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并被这种利己主义牵着鼻子走下去,任其捉弄自己。
    最近,日本反对公害,反对破坏环境的呼声虽暂时平静下来,并不等于问题已不存在。相反,担心整个地球的环境、生命受到破坏的呼声却越来越高涨;无法处理的放射性核废料也不断增加;人们疾呼:破坏森林将引起地球沙漠化或洪水泛滥。这些已不只是局部的有毒物质问题,而是全球性规模的危机,对此人类不应束手无策,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把无法挽回的悲惨后果留给未来,现在已到了整个地球团结一致,集中智慧,保护环境的时刻。
    佛法从深刻的生命观出发,认为关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不可分割,主张生命主体与环境虽然现象上是两个物质,但内里却是浑然一体,相互关联,不断运动着。日莲大圣人在《瑞相御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十方乃依报,众生乃正报。
    譬依报如影,正报如身。无身,则无影,无正报,则无依报,而正报又通过依报而形成。”
    此处的“十方”是指整个空间或环境而言,“依报”就是一切环境。“正报”是对依报而言,可以说是指众生的身心,即“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说,如果把正报看作人类,那么围绕我们的一切环境,就可以看作依报。
    关于正报与依报的关系,大圣人又进一步下定义道:“臂依报如影,正报如身。”就是说,依报和正报表面上是各不相同的物体,实际两者密切关联。依报如同身影,受正报这个生命主体的支配,因正报而变革。反过来,“正报又是通过依报而形成。”意思是作为生命主体的正报是受其赖以生存的国土、环境等支持才形成的。只有在考虑这些相互关系并不断加以综合分析之后,才会看清生命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人类能从自己居住的大宇宙有秩序的变化之中发现何种能动性,这是关系到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大事。如果人类能看到万物的和谐旋律,努力和一切生物共存下去,人类就会起到支持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网络”的作用,走向新的创造性道路。还可以认为,大宇宙的生命营造者反过来会把要保护和支持“无上宝贵的宇宙”有节奏运转的人类生命,作为同样“无限宝贵的一个生命体”,施以更大慈爱。
    相反,如果人类依然故我,在丑恶的贪婪、愚蠢与个人主义的支配下,我行我素,互相仇恨、撕杀,那就必然破坏其他生物与大自然环境,必将把支撑万物的“生命网络”切得七零八散。
    究竟选择哪条道路,这完全要由我们人自己决定。而且我们人本身生来就有这种能力。重要的是为把宇宙和自己引向创造生的道路,人该如何开发蕴含于自己生命之中的这种驾驭力与主动性,并把它表现出来。可以说,佛法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一个生命主体,如果驾驭力不足,即便有慈爱与信赖之心,也很难带动别人或促使生命运动;反之,即使驾驭力极强,如果内心充满疑虑、不信任、仇恨,人类和自己个人都只能走向灭亡。
    当人类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弄清“宝贵的宇宙与自己”的关系时,人找到了自己创造“生”之路的方式与宇宙节奏取得真正和谐下,经营生计的广阔领域时,佛法主张的“依正不二论”,必将作为搭救人类的实践哲理,在人们行动中发挥作用。
  
   --------
    ①食物链——农药杀虫剂等有害物在土壤里不能分解,滞留在作物中。动物吃了作物,人又吃了动物或喝其乳汁。如此循环,农药便在各生物体内积累,每经一环浓度增数十倍。最后人吸收时浓度高出数千倍。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195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009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池田大作精彩文章:谈人生 【忠实于自己 】

忠实于自己

 
文/池田大作
  
    据说当代是"饱食时代"和"空闲时代",又是"颓废的时代"和"欺诈的时代",同时又是"自私与不负责任的时代"。现实的确如此,到处弥漫着放纵的时髦风气。
  
    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自有所不同,我想这也未尝不可。但是,一想到要无所作为地度过这漫长人生,就使人感到无比的空虚无聊。
  
    《涅槃经》说:"人命之不息,过于山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知。"
  
    这就是说,人类生命流逝的速度,比滔滔而下的山溪更为迅速,转眼之间就消逝了。今天虽然平安,可谁也无法保证明日的安定。《摩耶经》中有一节谈到,人生的旅程就是"步步近死地"。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法华经》中也有一段名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充满众苦,甚可畏怖。"简单地说,所谓"三界"便是凡夫所居之现实世界,它就像失了火的房子,烦恼在里面熊熊燃烧,充满了各种苦难。正如经文所说,人生的确离不开烦恼。子女、家庭、工作等等,仔细想来,可说一切都充满了烦恼。
  
    人生被这种无常而痛苦的烦恼所束缚、所玷污,如何使人转向不变的"常乐我净"的幸福状态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从人生的悲观主义中解脱出来呢?怎样才能确立正确的法则和人生观,依靠坚韧的乐观主义生活下去呢?
  
    这个"弃暗投明"的转变正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我之所以立足于悠久的生命观,走上信奉佛法的道路,理由也就在此。从无常的世界向永恒世界的转换,正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孜孜研究的课题。
  
    小林秀雄先生在《莫扎特》一书中写道:
  
    "对强韧的精神而言,恶劣的环境也是实在的环境,既不缺什么,也不少什么。""生命力中有一种能力,能将外在的偶然看做内在的必然。这种思想是宗教式的,但它并不是空想。"
  
    这便是和环境搏斗,并战而胜之的人类能力;是精神的力量,能将外在的偶然性看做内在的必然性。这种无限的力量就蕴藏在自己生命之中,本人能切实感受并加以发挥,而真正的人生之路就在其中。
  
    这样努力下去,不为任何环境所屈,总是忠实于自己,发展自己,于是便奏响了人生的凯歌。
  
    佛法中有所谓"梅樱桃李"的命题。
  
    比如梅花,于春光初见之时,首先开出高雅的花朵;然后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它也尽显风姿;桃花、李花也都各领风骚。同样,人也应当让自己的生命开出美丽的花朵,不,生命内部本身就有催开绚丽鲜花的神力。
  
    那么,带来这种神力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便是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深刻觉悟。某些人以根本的"法则"为基准,始终坚持一定的生活道路,即将使命和责任视为非我莫属的。这样的人就会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命,就和梅、樱一样,迟早会开出灿烂的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作用,并为此感到骄傲、满足和充实。
  
    不管是哪种人,都是带着某种使命而生于世上的极其宝贵的人。这种使命并不体现于外部相对立的世界中,而体现在与自己搏斗、战胜自己、贯彻自己信念之时。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生命现象的表象,是自己生命的反映,人决不为外界而活着。我的恩师户田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说:"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千钧的分量,指出人生终极目的之所在。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047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08:55 PM , Processed in 0.12092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