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炫^.^

《釋迦牟尼佛傳》-1-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0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釋迦牟尼佛傳》-32- 最初的比丘尼

作者:星雲大師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佛陀暫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約有五百人之多的釋迦種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樹林中拜訪佛陀,並以兩件新織的衣服供奉給佛陀。


佛陀接受下來以後,對她說道:


『我來替你施僧,以此布施功德,你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


『不!佛陀!』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


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份拒絕,就讓步說道:


『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的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


『佛陀!我願您能慈悲承允我們一件事,就是讓我們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求受具足戒。』


佛陀聽後,不假思索,堅決的拒絕道:


『妳這個要求我不能承認,請妳也不要這麼想和這麼說。過去的諸佛,都不允許女人出家。女人在家學道,披搭袈裟,勤行精進,是可以得到正覺的,但不可以出家。未來的佛陀,他們一定也是實行這個法制。妳能奉行我的教法,你就在家中修行,正覺的道果,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對佛陀的答覆,甚感不能滿足,她曾三度請求,都給佛陀三度拒絕。每當佛陀回絕她的時候,她就哭泣,五百女人也陪著哭泣,哭聲震動原野,淚水像秋雨點滴不停。


佛陀怕她們再來糾纏,因此即帶領弟子往那摩提犍尼精舍去教化。


這時,佛陀在教化的區域中,甚多的精舍或講堂都順利的建築起來。鹿母講堂、重閣講堂,瞿師多講堂等都相繼完成。


女人心中所發出的一念,不是簡單的就可以拒絕。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到佛陀行化到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她和五百志同道合的女人商談以後,立定最大的決心,把頭髮剃去,披起袈裟,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趕佛陀。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到達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疲倦的坐在門外休息,恰巧此刻什麼也不知道的阿難從裏面出來,他看到她們女人都把頭髮剃去,感到十二分的驚奇!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到阿難時,雖然疲倦,但她站起來對阿難說道:


『阿難尊者!你來得正好,你能知道我們此刻的處境和我們的決心。我們拜託你去見佛陀,告訴他說我們來了,希望你要盡心的對佛陀說請他收留我們出家,否則我們就死在這裏也不回去!』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著哭著,阿難也不忍心的流著同情的眼淚,他對她們說道:


『你們安心,不要妳說,我看到妳們的情形,心中就異常難過。請妳們稍為坐一會,我一定盡心把妳們的意思報告給佛陀。』


年輕的阿難生起對這一群女人的同情心、俠義心,但他不懂得女人的心,更不知道佛陀的心,和佛陀的法制。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見到阿難肯出力幫忙,叩頭作揖的千恩萬謝。


阿難走到佛陀的座前,為了女人的事,他很感到難以啟口,可是終於鼓大了勇氣說道:


『佛陀!有一件事我想要報告您,並請您的指示,就是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五百女人已經來到門口了。』


『她們不是為請法來的,你去替我拒絕她們!』


『佛陀!她們已經把頭髮都剃去了,像是要作比丘尼的樣子,我知道佛陀的教團中沒有比丘尼的制度,但她們說,佛陀拒絕她們,她們也不肯回去,我看她們實在可憐得很。』


『我也可憐她們,但我更可憐一切眾生,更要正法永傳,無論怎麼樣你還是去回絕她們好。』


『別人都可以回絕她,但對方是佛陀的姨母,有辛苦撫育佛陀的恩德,我是怎樣也不忍心去拒絕她們,假使佛陀一定要拒絕的話,可能會發生很不幸的後果!』


『我也不能忘懷她的恩德,但是我的僧團中,是不能讓女人加入!』


阿難見到佛陀這麼堅決的不允諾,而且佛陀反覆的申說僧團中不能讓女人加入的理由,阿難低頭沉思,不敢再向佛陀有所表示。但她又想到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以及那可憐的五百女人,她們的愁容,她們的哭聲,而且自己承諾他們盡心向佛陀要求,他不能不再向佛陀說道:


『佛陀!你說僧團中不讓女人加入,難道佛陀的教法中有男女的區別嗎?』


佛陀耐心的向阿難解釋道:


『阿難!我的教法中沒有男女的區別,當初我才成道時就說過一切眾生皆可以成佛的話,佛法是不揀別任何人的。我不但說男女應該平等,而且我更說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不過,雖然是這麼說,你也知道我的教法仍是以人類為本。在人為本的立場說,無論是男子或女人,修功德、智慧、自利利人、斷除煩惱,都是一樣可以證得聖果的。當我在祇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妃的愛女勝鬘夫人,她修學我指示的教法,她能說非常深奧、圓滿、究竟的法理,妙慧童女只有八歲,她了解我的教法也並不亞於別人。我在第一年傳道的時候,我就接受耶舍母親的皈依,做在家的優婆夷弟子。


『阿難,你要知道修學我的教法,不一定要出家,就是我所現的出家相,這也不過是適應時代文明而權巧的示現,這並不是我佛陀的真實相。當然我也知道像姨母這樣的女子出家,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德的大丈夫,證得尊貴的聖果,不過是為著未來的教法,開放女子加入僧團的例子,好像良田中生長了稗草,是會傷害收穫的,想到這裏,所以我不能允許女人出家!』


阿難聆聽佛陀說後,頂禮流淚說道:


『佛陀!難道你忍心見她們白白的死去,而不伸出援救之手嗎?』


佛陀很感到難以應付,佛陀知道這是眾緣和共業的關係,世間上沒有清淨常住不壞的法,佛陀沉默一會,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難說道:


『實在是沒有辦法,你去叫她們來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難擦乾眼淚,歡喜得急急忙忙的出去傳報這個喜訊。


佛陀用沉默的眼光看阿難走後,跟平常不一樣,佛陀像是有一個掛心。


五百個女人,聽說佛陀准予接見他們,歡歡喜喜的由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領先,來拜見佛陀。她們雖然細語低聲的說話,但那聲音中是旁若無人的樣子。


當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參見佛陀的時候,知道佛陀的心的人只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數人,他們苦著臉皺著眉,另外的人都很歡喜很高興。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跪在佛陀的座前,頂禮說道:


『慈悲的佛陀,我們像遊子回到故鄉,像盲人見到光明,謝謝你,我們沒有比佛陀允許我們出家的事再高興。』


『妳們要加入我的教團出家,必須要奉行八個條件!』


『無論什麼條件,我們都會遵守,敬請佛陀放心。』


佛陀威嚴的講說八敬法道:


『第一、做比丘尼的應當依止比丘求受具足戒。


『第二、做比丘尼的應於每月月半往比丘眾所,依其布薩,受其教誡。


『第三、做比丘尼的應當往比丘眾所,受雨安居,若住所附近無比丘,比丘尼不得受夏座。


『第四、做比丘尼的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得檢舉比丘尼之過。


『第五、做比丘尼的若犯誹謗罪時,應於半月內,在二部眾中自行請罪。


『第六、做比丘尼的求受具足大戒雖至百歲,應當要向始受具足比丘,恭敬頂禮,承事合掌。

『第七、做比丘尼的安居以後,得於比丘之前,自說比丘尼不相應行或見或聞或疑三事。


『第八、做比丘尼的若有問於比丘,比丘不聽,比丘尼不得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9-2010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說完八敬法後,又再叮嚀摩訶波闍波提等五百女人道:


『妳們對我這尊師重道的八敬法,一定要盡形壽的奉行,假若有所毀犯,妳們固然失去清淨的梵行,我的正法也會將因此而紊亂。此八敬法,猶如農夫作堤,預防水患,我也是為防止正法變成濁流。妳們如能誓願奉行,我今聽許於正法律中受具足戒出家學道。』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後,恭謹的答道:


『佛陀!我們好像年輕美貌的女子,頭戴華鬘,兩手維護著,我們一定歡喜這樣來奉行佛陀的教法。』


佛陀雖聽到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這樣說,心中並沒有表示什麼高興。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出家以後的不久,一天,有一年輕的比丘請問佛陀道:


『佛陀!像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的五百女人出家,她們剃髮染衣,現出僧相,我們可以不把她看作女人,但對社會上的那些婦女,我們應該抱持一種什麼態度對待她們呢?』


佛陀回答道:


『最好是能避開她們,不要看她們;假使不能避開的話,要像沒有看到她們,不要講話;假若不能不講話,對她們講話一定要有純潔的心,要想到自己已經出家,好像污泥中的蓮花,雖然污穢,但蓮花畢竟是清淨無垢的。世間是罪惡的淵藪,應該要讓身心清淨無垢的來生活其中。見到年老的女人時,要把她當母親看待;見到年輕的女人時,要把她當姊妹看待。


『在人間最強大的就是煩惱色欲的力,最可怖畏的也是煩惱色欲的力,人要想戰勝煩惱色欲的話,那就得要用誠實忍耐的弓,銳利智慧的箭,頭戴正思和正念的盔,身披無我的甲,方能戰勝煩惱五欲的世間。


『學道的男子,沉迷於美麗的女人;學道的女人,醉心於英俊的男子,淫欲就會關閉人們的智慧心,對於真理就不易明白。


『生在這個世間上的女人,無論在走路的時候,站立的時候,坐著的時候,睡眠的時候,都希望別人注視她的姿勢。她們畫眉爭姘,薰衣競俏,一切都像花瓶似的為了給別人觀賞。別人讚揚的是衣履美觀,其實與她並無關係,她也引為歡喜榮耀。有時她們讓人家畫像,有時從人家面前經過,都想用自己的魅力能囚縛對方,她們對不動心的僧侶,也是同樣有如此企圖!


『生在這個世間上的男人,無論見到什麼女人,他也歡喜看上幾眼,他們的眼睛好像就是專為看女人而生長的。女人的一句話,能使他生命和名譽都願付之一炬,做一切事情好像也是為女人而才做的。你問我關於學道的人,應當怎樣來守身安心,應用甚麼態度來對待女人,那麼我再告訴你,你務必記好:


『女人的眼淚,女人的微笑,要看做和敵人一樣;女人俯下去的姿勢,垂下去的手腕,要看做是收魂攝魄的鐵鉤;女人的秀髮,化裝的面容,要看做是綑縛人的鐵鏈。謹慎管制自己的心,不要允許心放肆!』


講這話的佛陀,也知道教團中有比丘尼加入的結果,但這已成為事實,無論怎樣,誰也不能違背事實的。


不久,耶輸陀羅也加入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比丘尼教團中出家了。


耶輸陀羅出家這一回事,佛陀的心中並沒有和過去一樣的不高興,他像把心上的一個很重的包袱放下一般。佛陀不是不知道人情的人,而是知道得過多人情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0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釋迦牟尼佛傳》-33- 制戒的因緣

作者:星雲大師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緣》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們都具備聖賢的條件,這是錯誤的想法。佛弟子終究是佛弟子,他們並不是佛陀,自有種種賢愚不肖的分別。


佛陀的教化越廣,信奉皈依的人越多,尤以僧團中的份子複雜,自是意料中的事情。


當佛陀在毘舍離國獮猴河邊的重閣講堂說法的時候,迦蘭陀村有一位長者因為有事帶領他的兒子名叫須提那的到重閣講堂的附近來,他聞知佛陀正在重閣講堂說法,因此就順便帶領他的孩子前去聽聞佛陀的說法。


他的兒子須提那聽完佛陀的話後,深受感動,想要依照佛陀的戒法,脫去恩愛的束縛,遠離煩悶和執著,讓生命像虛空那麼自由,讓生活像碧波那麼清淨,所以當佛陀說完法後,他就向佛陀提出出家的要求。


佛陀注目看看他說道:


『你的發心很好,不過,你應該要徵求你雙親的許可,方能在我的僧團中得度;假若你已經結婚,你還要得到你妻子的同意。』


須提那聽佛陀這麼說後,沒有辦法,只得回到家中,要求父母聽許他出家,但是須提那是獨生子,他的父母就生養他一個,無論如何,也不允許他出家,並且須提那是有妻室的人,他的父母總叫他不要再有出家的念頭。


可是,須提那出家的念頭非常堅固,夢寐之間,他都在想著出家的事,最後,他甚至以絕食來要挾他的父母,他說如不准許他出家,他就絕食餓死。


是須提那絕食到第六天的時候,父母見到愛子不進飲食,實在不忍心,因此請來很多親戚朋友勸說須提那放棄出家的念頭,但須提那總把這些話當為耳邊一陣風,他根本就沒有聽到。


請來的親戚朋友們,看到須提那這樣繼續絕食下去,一定會餓死,他們反過來為須提那勸說他的父母。他們說讓須提那出家可以保全他的生命,仍然是自己的兒子,不然,無謂的死去,實在很是可惜。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聽了親戚朋友勸諫以後,無可奈何的只得允許承認他出家,須提那就很歡喜的去出家作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僧團中,對於須提那出家的意志這麼堅決,大家都非常佩服,就在須提那出家的不久以後,毘舍離的全國忽然遭遇到饑饉之年,因此比丘們托缽乞食就成了嚴重的問題。


須提那此刻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故鄉,他的故鄉迦蘭陀村是一個有名的產物豐富的地區,他想把比丘們帶去自己的故鄉,藉此機會能讓父母供養同學比丘們,在他以為是再好沒有的事。


須提那帶領一群比丘回到故鄉迦蘭陀村的時候,父母聞訊之下,歡喜異常,他們請求須提那務要抽空回家一次。


離開和合的僧團,獨自的回到家裏去,須提那為這個問題躊躇起來。他後來想起聽說佛陀當初也回王宮訪問過父王,現在他回家探訪雙親,當然也是尋常的事。同時,他也想到能夠回家一次,雙親一定很歡喜以更多的食物供養給同學的師兄師弟。


因此須提那就決定歸家,家中的父母聞訊大喜,特別叫須提那的妻子化裝,要她打扮得像個千嬌百媚的美人,並教她一些甜蜜的言詞,以便能打動須提那的心。


須提那歸家以後,全家所有的人都加倍的奉承,須提那已經離家很久,他意外的感到家庭的溫暖,家人的親切,終於他又給家庭的恩愛束縛起來。


他和佛陀不一樣,他不能和佛陀相比,佛陀是有修行的解脫的超人,佛陀是遠離榮辱的觀念,佛陀的心是不會為聲色的外境誘惑。當初佛陀回宮的時候,父王的慈愛,耶輸陀羅的美貌溫柔,佛陀絲毫沒有放在心上。現在須提那給家人的奉承,不知不覺的生起榮耀的心來,他經過了一段長久時間的禁慾生活,他終於禁不住妻子那溫柔多情的誘惑。


他的妻子柔媚的坐在須提那身旁細聲嬌語的說道:


『賢夫!你的出家學道,並不是甚麼不好的事,但是,你應該想到你我還沒有孩子,將來誰來繼承宗嗣呢?而且父母見到我們沒有為他們添一孫兒,心中怎不煩悶不安呢?自從你離家以後,我孤衾獨宿,想到你我當初的恩愛,往往從初更流著淚坐到天明。有時,夜闌人靜,明月照進窗來,想到你出家過那寂寞枯燥的生活,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旁,侍候你的一切,我就感到我沒有能善盡妻子的責任。人間的快樂,是沒有再超過夫妻的恩愛,你如果能一方面出家學道,一方面再享受夫妻間的恩愛之樂,那多麼的好呢?為了我們家族的宗嗣,為了我們需要一個孩子繼承財產權,你當然懂得你心愛的妻子的苦心。』


須提那禁不起他妻子這些甜言蜜語的挑撥,結果,他的心被搖動。為著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慾的奴隸,妻子的俘虜,因此犯下波羅夷罪。


須提那事後也很後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怨怪自己沒有堅決的意志,不能控制住奔放的情感。事後他回到僧團中的時候,已失去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誘惑,因此責難就紛紛而來,甚至有人就把此事報告佛陀。


佛陀把須提那叫到座前,問道:


『須提那!你要照實說,你出家以後,是不是又再和妻子同宿了?』


須提那老實的回答佛陀說:


『是的,佛陀!他們對我的責難和批評並不冤枉。』


佛陀很慈和的訓斥道:


『你給愚癡迷失了智慧的心靈,你有這樣行為實在不好。出家學道是超脫生死,你卻仍然為生死的根源絆住,你這不能算是清淨行,不是沙門的法,不能叫做依教奉行。你有這種俗情的行為,使未信者不能生信,使已信者容易退心,你不是知道我常常教誡你們要遠離愛慾嗎?我常常教你們要斷除慾的想、慾的覺、慾的熱,你難道沒有聽到我常常讚歎離開慾的想、斷除慾的覺、滅去慾的熱的人嗎?』


佛陀加重語氣斥責須提那,隨後集合大家,制定戒律,並對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道:


『守戒有十種利益,要作出家的沙門就不能不守戒:


一、僧團和合故

二、接引僧眾故

三、調伏惡人故

四、慚愧者能安樂故

五、沒有現世的煩悶故

六、沒有未來的煩悶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進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淨心不失故


諸比丘!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吃酒,是為根本大戒,如有毀犯者,名波羅夷罪(棄罪),就不能和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從僧團退出。如果不能守戒,還俗並不算罪過!』


佛陀發出制戒的宣言,這就是正法中制戒之始。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後,仍然有少數的弟子做出違背佛陀教誡的事來,佛陀經過很長的時間,很多的事實,制定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夷提舍尼、七滅諍、百眾學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則有三百五十條戒。菩薩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皈依三寶的弟子,則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而作優婆塞及優婆夷。


戒,維繫了僧團的清淨,各人遵照戒律而行,過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徵,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之中長養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0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梵豫王指著身旁的長生童子說道:「這就是長生童子!」


『大臣們非常的驚奇,一個個都劍拔弩張,準備殺害長生童子。『不要動手!』梵豫王遏阻著,他把長生童子以德報怨的話一一講給大臣們聽,大臣都很感動,梵豫王並吩咐以後無論是誰,不准對長生童子再懷惡意。


『大臣們非常悅服,回城進宮之後,梵豫王請長生童子香湯沐浴,以王者的服裝為他穿著,讓出自己的宮殿,請長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後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長生童子為妻,派了很多的軍隊車馬,護送長生童子回國。


『諸比丘!你們聽了此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憍賞彌國的國王長壽王,自己行忍辱,具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給他的讎人,你們應該也這樣去用功。你們以真心的信仰,背井離鄉,割愛辭親,來探討宇宙的真理,求證人生的實相,你們就應該要行忍辱,讚歎忍辱;行慈悲,讚歎慈悲;將恩惠布施一切眾生,宇宙的實相是一體的,不應該有你我的爭執!』


佛陀雖然這麼慈悲的引事實來勸解大家不要爭執,但一些喜好爭執的比丘的心裏,仍然像有一大塊不能溶解,有一位比丘對佛陀說道:


『佛陀!別人譏嘲辱罵我,對我持相反的意見,叫我一句話不說,我做不來。』


佛陀看看這位講話的比丘,隨即從座位上站起來,威嚴的說道:


『做一個世間上的國王,給人家弄得國破家亡,尚且能夠忍辱,只有你們口頭要爭,為甚麼不能和合呢?以爭止爭,永沒有止的時候。果真你們是為著解救眾生,為著多數人的利益著想,用力量代替慈愛去折服對方,這也未嘗不可。但你們之間的爭執,全是從自我執著的私念出發。自我的一己之見,不應去爭,應該要忍,忍之道才是寶貴的。諸比丘!假若你們有人不把大家當作師友看待,不肯共同的虛心學習,有如狂象獨居曠野,堅持己意,以為自己最賢能善良,那就不要和他認為惡的人住在一起!』


佛陀說後,就吩咐各人散去,不能改變壞脾氣的人仍然不能改,佛陀對無緣沒有善根的人,也只好由他去。有善根而給佛陀的話感動了改往修行的也很多。


佛陀等大家散後,心中沒有不快樂,因為他是佛陀,要講的講過以後,心中沒有絲毫的執著。佛陀知道人間爭的結很難解,自己不覺悟誰也沒有辦法。佛陀感到這個世間需要宣揚慈悲、自由、平等、緣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佛陀獨自一人信步走著,漸漸的走到波利耶沙羅林來,這座森林裏正住著阿那律、跋提、金毘羅三人在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0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三個伯仲兄弟,在家時感情很好,出家後感情也是很好,他們三人有一盟約,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都遵照佛陀的戒法而行。若是出外乞食最初回來的人,先要敷床,次要汲水,再次要拿出洗足的器具和抹腳的布巾,安置水瓶,能夠吃的東西把肚子吃飽,剩餘的收藏於涼爽的地方,放在沒有蟲子的水中,留給後回來的人吃。收拾以後,淨手洗足,整好尼師壇,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坐禪。再回來的洗足後,水如不足,要去再補,洗乾淨布巾,為後回來的人預備。吃飯的時候,如果感到不足,把前人剩下來的拿來吃,然後又再收好,淨手洗足,整好尼師壇,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靜坐。他們就這樣過著律儀的生活,等到漸漸黃昏將要晚的時候,最初的人從禪定起來汲水,力量不足時,舉手示意,叫人幫忙,但不可說話,默默的靜靜的生活。五天召開一次會議,商討一些問題,以及報告各人修行的心得。這樣平和的、美滿的生活,他們都感到非常快樂。


佛陀走到這裏來,心中很是歡喜,但這兒有一位守林的人,他不認識佛陀,因為平時佛陀行化在各地,總是帶領了許多的弟子,而今天是獨自的一人,不留意時都不知道這是佛陀的光臨。因此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這裏有三位聖者住著修行,您不能進去!』


佛陀微笑著,靜靜的答道:『他們三人見到我,大概也很歡喜!』


守林的人就把此話前去報告,三個人見到是佛陀的光臨,真是喜出望外,阿那律來接佛陀的衣缽,跋提去敷好床蓆,金毘羅趕緊汲水給佛陀洗足。佛陀見到他們三人,很歡喜的向他們說道:


『你們在平和的修道,過著無爭的安樂生活,一心一德,一師一道,水乳交融似的和合,實在美滿得很!』


佛陀在這裏說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道理,更增加三人對這美滿生活的信心!他們感到天上的快樂、天上的歡喜,也不如他們的清淨,他們的實在!


以後,喜歡爭的人,佛陀就不理睬他們,這風聲傳出去以後,他們還有甚麼可以自尊呢?


非法喜爭的人,一部份反省覺悟,一部份大家共同壓制他,他們這才懺悔,才知道大海流出的百川,是不能分的。


世間上爭執的煩惱,和樂的安靜,原是各人自找的,僧團中的學道者,在大聖佛陀的德化之下,因為根機的不同也有著聖凡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0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釋迦牟尼佛傳》-35- 毘舍佉大心布施

作者:星雲大師

《第卅五章 毘舍佉大心布施》

佛陀在祇園精舍教化的時候,一天,當佛陀托缽經過街道,有一對夫婦供養佛陀一缽飯,佛陀說:



『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收萬,你們以此一缽飯的布施功德,將獲得無量的福報。』



佛陀說後,正想離開,但那對夫婦懷疑的問道:



『佛陀!我們凡愚的人真不了解,僅僅一缽飯的布施,那能獲得多大的福報?』



佛陀解釋道:



『你見過尼拘陀樹嗎?一樹茂盛到四五里路之遠,每年落下的果實有數萬斛之多。當初,尼拘陀樹的種子,也只是一粒果實。』



佛陀簡單的比喻,這一對夫婦聽後才懂得布施獲報的意義,才懂得佛語的真實不虛。



從此,舍衛城的人民,對佛陀及比丘們都更歡喜踴躍的供養布施。



有一天,一個家庭主婦似的女人到祇園精舍來拜見佛陀,她頂禮以後,就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的名字叫毘舍佉,就住在這舍衛城中,假若佛陀慈悲肯庇佑我的話,明天請帶諸比丘們到我的家中受供,讓我種一點福田。』



佛陀知道毘舍佉真摯的心,當即答應,毘舍佉很歡喜的回家準備。



這一天晚上,落了很大的雨,第二天仍然是落著,佛陀和弟子們在毘舍佉家中吃飯以後,毘舍佉前來感謝佛陀的光臨,並且提出要求來說道:



『佛陀!我有八件事情,請求您慈悲答應!』



佛陀很莊嚴的回答道:



『毘舍佉!在我沒有知道你的本意以前,我是不能答應你的要求。』



『我的希望不是惡意,希望佛陀能夠答應!』



『假若不是惡意,你說出來,我聽聽也可以。』



『佛陀一定要答應!』



『不一定!』



毘舍佉無法,只得先照自己的意思說道:



『我的八個希望,就是:

『第一、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比丘們下雨時所穿的雨衣。

『第二、我希望佛陀允許我供養初加入僧團的比丘。

『第三、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出外旅行比丘的食物與金錢。

『第四、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生病比丘們的湯藥。

『第五、我希望佛陀允許我供養生病比丘們的適當食物。

『第六、我希望佛陀允許我供養看護病人的比丘。

『第七、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常常以稀粥到僧院中去供養比丘。

『第八、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比丘尼們的浴衣。



『佛陀!這八事布施是我的願心,是我懇切至誠的希望,佛陀看我,不知夠不夠資格這樣來行這八項布施?祈求佛陀,千萬答應我的要求!』



佛陀知道毘舍佉所要求的八事以後,他又問道:



『毘舍佉!布施者是沒有資格的限制,但你有什麼理由要行這八項布施呢?』毘舍佉回答道:



『佛陀!我老實稟告您,我今天預備好了飯菜以後,我就叫我家中的女僕前去恭請佛陀和諸比丘,她去後不久回來說沒有逢到佛陀和諸比丘,我很感到奇怪,佛陀在室內靜坐是不要說,但諸比丘到那兒去了呢?後來我聽說諸比丘沒有雨中的著物,每逢到下雨的時候,在精舍裏把上衣脫去,僕女怕羞,所以回來說沒有看到。沒有雨中衣服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布施比丘們雨中特別穿著的衣服,這是我第一個願望布施的理由。



『第二個願望,初加入僧團中做比丘的人,怎麼樣去托缽乞食,到什麼地方才有人供養,他們是不知道的,為了一餐飲食,免得辛辛苦苦的要走很多的路,所以我想到要布施他們。



『第三個願望,出外旅行的比丘,為了托缽,想到的地方要很遲才能到,沒有金錢,走路是多麼不便,所以我願布施他們。



『第四個願望,比丘們有病,沒有醫藥,身體不容易很快的痊癒,因此我歡喜布施他們的醫藥。



『第五個願望,比丘們有病,沒有適當調養的食物,這對以後的身體很有影響,這也不能不注意。



『第六個願望,看護病人的比丘,又要忙看病,又要忙乞食,這是顧不來的,為了讓看病的比丘一心的看病,不要為飲食煩心,所以我願意布施供養。



『第七個願望,常聽佛陀讚歎粥有十種利益,比丘晚上不出外乞食,我供養他們一點稀飯,調調心,可以增長他們的健康。



『第八個願望,我們在河川的水邊洗浴,常常見到比丘尼也裸著體和我們女人在一起洗浴,有時很多賣淫的娼婦,也同在一起洗浴,她們嘲笑說:「比丘尼們!你們年輕美貌,守著清淨的生活有什麼利益呢?不如年輕的時候享受紅塵的快樂,老年再去出家過清淨的生活,這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你們為什麼要那麼傻呢?」佛陀!在光天化日之下,裸著體和娼婦們一起洗浴很不美觀。不若穿起浴衣,和我們一樣的洗浴比較好看。這是我希望行此八項布施的理由,希望佛陀慈悲答應!』



佛陀對毘舍佉的願望,沒有加以可否,又再問道:



『毘舍佉!你這樣的發心,我已知道,但這與你有什麼利益呢?』



毘舍佉回答道:



『佛陀!假若將來有一天,我見到某一比丘逝世的時候,能夠聽到佛陀說,這個比丘進入涅槃,是開悟證果的阿羅漢。我就靜靜的想,不知他在舍衛城有住過嗎?其實有人告訴我,他就是祇園精舍的比丘,我就會知道,這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下雨的時候,穿過我的雨衣;旅行的時候,受過我的布施;有病的時候,我供養過適當的飲食和湯藥,他是聖人,我和他結過緣,我一定仰仗他的功德,得到無上的安心和幸福,佛陀!為著我自己,我願行這八項布施。』



佛陀聽後,很歡喜的讚嘆道:



『你的願望很好,我很歡喜的答應你這八項布施,這也是你的歡喜。真正的布施,要心生歡喜,要尊敬受施者,不可以有可惜的心,不望受施者感謝和報答,如能這樣布施,自己可以得到幸福的果報,受施者也同時可以得到幸福的果報。毘舍佉!你已瞭解到你不捨財,財亦要捨你,不如捨財,令作功德堅財!』



毘舍佉聽佛陀的開示以及讚歎和答應以後,生大歡喜,她像見到佛陀的光明已庇照到他的四週,他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身心都感到非常的安樂和自在。



佛陀的僧團中,比丘和比丘尼過的什麼生活,不難想像而知。



不過,他們的物質生活雖很貧乏,但心內卻充滿歡喜,因為他們是已接觸到佛陀的愛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7-2025 03:10 AM , Processed in 0.10434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