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1-8-2010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1-8-2010 08:17 PM 编辑
南传:
三相/三特相(Pali: tilakkhaṇa; Sanskrit: trilakṣaṇa), 是(anicca,無常), (dukkhā,苦) 和not-self (anattā,无我)
南传的‘涅槃‘为第四是后来才加上的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ree_marks_of_existence
北传:是(anicca,無常), not-self (anattā,无我), nirvanan ( nirvanan, 涅槃)
小乘是以《雜阿含經》卷十:“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大乘是以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論》:“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http://zh.wikipedia.org/zh/%E4%B8%89%E6%B3%95%E5%8D%B0
巴利語系經典未見此語, 南传早期不说涅槃 - 只包括世间法
因为北传有大乘思想,有说涅槃 , 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The Three Marks (tilakkhana) The formula of the three marks (also referred to as 'signs of being', 'signata', etc.) is found in many places (in expanded verisified form Dhammapada 277-9). It runs:
1. 'All sankharas (compounded things) are impermanent': Sabbe sankhara anicca
2. 'All sankharas are unsatisfactory': Sabba sankhara dukkha
3. 'All dhammas (all things including the unconditioned) are without self': Sabbe dhamma anatta
The first and second of these marks apply to all mundane things, everything that 'exists' (sankhara in its widest sense). The third refers in addition to the unconditioned element (a-sankhata, that is, not a sankhara, thus Nibbana). This does not 'exist' (relatively), but IS http://www.knowbuddhism.info/2009/01/three-marks-tilakkhana.html
|
|
|
|
|
|
|
|
发表于 12-8-2010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三法印
看来你还不明白你"身世"的来源!
这就是佛教历史的盲点!
研究佛教历史吧!
别盲修瞎练! |
|
|
|
|
|
|
|
发表于 12-8-2010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三法印
另分别观者把色身分析为最微小单位----色聚!
这在原始经典中同样是找不到!
这就是部派佛教的思想!~ |
|
|
|
|
|
|
|
发表于 12-8-2010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三法印
因南传是部派佛教,故修行方法五花八门!
各都说是佛说的!
请问师兄您要修那一种呢? |
|
|
|
|
|
|
|
发表于 12-8-2010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也叫做‘一切有’说,所以是世间法,不讲出世间法, 如[涅槃寂滅]的事
所以它的三法印只有:無常,苦 和无我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ks123 和 清池 朋友,
你们不断拿佛教历史来说,
那么,你们不妨告诉我,四圣谛,在历史的演变之下,有什么不同的版本?
你们那么了解历史,请问不同宗派的四圣谛有什么不同的根据?说来听听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wusen
The earliest period of Buddhism was unified, with no clearly defined separate schools. This period lasted until roughly the time of Asoka, say 200 years after the Parinibbāna .The early Buddhist community gradually fragmented into the various ‘schools’, traditionally numbered as ‘18’. The school we know as ‘Theravāda’ was one of these ‘18’ schools, while the school we know as ‘Mahāyāna’ was formed later. All the texts as we have them today were edited into their current form by the schools, using the shared mass of textual material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Early Buddhist community. The early material is primarily found in the Suttas as collected inthe four or five āgamas/Nikāyas, which I will refer to as the āgama Suttas.
摘录自 Ven Bhikkhu Sujāto 的文章 <<Rebirth and the In-between State in Early Buddhism >>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8-2010 01:03 PM 编辑
那么,你们不妨告诉我,四圣谛,在历史的演变之下,有什么不同的版本?
你们那么了解历史,请问不同宗派的四圣谛有什么不同的根据?说来听听
我们同意有如学者的观点,理解为佛陀在世间说法的时间有五十多年,所教导的人也有很多类型,(如山中隐士,在家修士,王族,出家修士, 等),所应用的教法程度不同,
原始上座部的出家修士就偏向物质方面去修证宇宙的实相,但又与他们的方法没相关的教学给放弃了,
所以留给后世的印象是有如佛陀在世间五十多年的说法只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缘起观,这样有限
但学者发现有很多古老的证据显露佛陀的说法有很多型种的,
而南传上座部的典实际上是非常新的,无法进一步追踪到独特的古老的证据, 是近代十多世纪由锡兰文转向巴利文的,
并且和原始上座部相比较,原理上他们不是完全相同的。南传上座部有更多的偏择。
四圣谛是从物质方面去探讨实相, 并不是唯一的真理,也不是圆满的解说宇宙实相。
但在结集典文时是由偏向物质部的出家修士来做,所以先放编进集典
四圣谛不同的版本的解说,是因为不同的部派对法(宇宙实相)的解说不同。
很多的部派不是只用物质部方面去修证宇宙的实相,在它们的论典很明显地说明
看天台的四种四圣谛,就能更明显的了解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清池,
你这种形容是没有根据的,
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到底有什么变动?你根本就找不到不同宗派的版本,
你不断说历史改变了四圣谛的原味,你不断说南传的四圣谛不能被认同为原始佛法,
如果你能够把四圣谛的版本经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动拿出来讨论,还可以相信,
要不然,你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四圣谛随着北传杂阿含经以及南传相应部两个不同的语言流传下来的遗迹,都是一致说明缘起无我,
所以,你不能说四圣谛缘起无我只属于南传独有的内容。
佛法中的经典,杂阿含经以及南传相应部能够经过两种源流,最后南北对证,是很值得信赖的一部佛经。
而如今,你们不断借用历史的变更来质疑四圣谛,但却拿不出什么变更的版本,实在是空口说白话。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8-2010 02:07 PM 编辑
wusen朋友,
四圣谛如果是唯一的真理, 那就是唯有一法: 无漏法。
但不同的部派对法(宇宙实相)的解说不同, 有无漏法, 有有漏法, 有无为法,有有为法, 等等
因为他们探讨的法不只向物质方面,也有在性质和本质的方面。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8-2010 02:13 PM 编辑
不同的部派对法(宇宙实相)的解说不同,
i) 苦、集二谛是无漏的,
ii) 苦、集二谛是有漏的,
iii) 因缘生灭是无为的,
iv) 因缘生灭是有为的,
等等
引用
有漏法 在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至于缘灭、道二谛所生之诸漏,因其互不随增,故灭、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
据俱舍论光记卷一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炎罗缚蠋国有法胜论师,于所著之阿毗昙心论中,以‘随生’解释有漏。其后,法救论师著作杂阿毗昙心论,以续补法胜之说。法救认为灭、道二谛虽亦能生诸漏,然此漏非有漏,故以‘随生’之‘生’义为不当,而将之改为‘随增’,今随增之说,即根据法救之说而来。随增可分为二种:(一)相应随增,即烦恼与其相应之心所互相随顺增长。(二)所缘随增,即烦恼与其所缘之境互相随顺增长。
此外,据俱舍论卷一所举,有漏之异称有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多种,而有漏法则为世间三有中苦、集之因果的总称。又同书卷二中,以十八界中之五根、五境、五识等十五界为有漏,其余之意、法、意识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
关于有漏法之解说,诸部派有不同之看法,玆略述如下:(一)说一切有部以随增为有漏之义,故认为苦、集二谛为有漏法。然自相续中的六识之烦恼,不与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俱起,此乃无随增之义,故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不应为有漏法。(二)分别论者及大众部之诸师以随眠为不相应法,在所缘之境及相应法中不随增,然以其相续现起之故,而认为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亦为有漏法。此外,诸师并认为,有部以五根等十五界为有漏,而佛身属于十五界中,故佛身亦为有漏之说不当,而以佛永断随眠,其身即是无漏之说反驳之。(三)经部诸师认为自身中有有漏之种子,由此种子能生善及无覆无记之心,故此心即是有漏。(四)唯识大乘则破斥上述诸说,而以第七末那之我执为漏之体,凡与之俱转者,皆称为有漏法。亦即与六识相应之烦恼,虽有‘漏’之义,然第七识为诸识之染净依,恒常相续而不间断,故以之为漏之体,而与之俱转者,称为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七十六、卷八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十三、卷十九、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成唯识论卷五、卷十、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卷十末、法华经玄赞卷一](参阅‘无漏法’5129)
无漏法 在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梵语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一下):‘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及七觉支、八正道等道圣谛之法,皆无‘随增’烦恼,故称无漏法。其中,择灭无为,为灭谛涅槃之道果,以离系(远离烦恼之系缚)为性;非择灭无为,由于缘缺,永远障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无为,仅以无碍为性,皆无作用,非诸漏随增之依处,故皆为无漏法。此即无为之无漏法。又道谛三十七品为有为法,其中,唯有七觉支、八正道属于无漏法,其余之四念住等皆通于有漏与无漏之法。
此外,说一切有部于十八界中,以意、法、意识等后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法,而以五根、五境、五识等前十五界为有漏法;此部并认为,佛之生身为他所缘,起随增烦恼,故为有漏法,而非无漏法。然于大众部等,则认为佛身永断烦恼习气,与十八界同为无漏法。[顺正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七十六、卷一七三、俱舍论卷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参阅‘有漏法’2453)
无为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中的 解释: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有为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中的 解释: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你说:不同的部派对法(宇宙实相)的解说不同,
i) 苦、集二谛是无漏的,
ii) 苦、集二谛是有漏的,
iii) 因缘生灭是无为的,
iv) 因缘生灭是有为的,
等等
你能代表这些部派说话吗?请把这些部派的原文带上。要不然,每个人都是开空头支票。佛法就变成ROJAK 了。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部派,都有各自的经和论。
经文是固定的,论则是变动的。
清池朋友,你还是努力去寻找经文吧!论文是不足为信的。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8-2010 04:28 PM 编辑
不用,我相信大乘辞典, 你去要得话,自便
你又有什么有力的证据他们不是依论实际实践运用?
要知道大乘的论师(龙树,天亲)他们以前也是小乘论的作者。
大乘的论是跟随部派的论而来的
每个部派,都有各自的经和论。
经文是固定的,论则是变动的
不对,经是基本文面
论才是各部派的实际实践运用。
我们大乘就是跟随这传统
( 所以有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等)
我们又不是原教旨主义的对严密跟随在经文,经是指南
佛陀的教导是要第子们自探讨实相,又不是要把佛陀的话当神言
再说,各部派和大乘也有共同的教导,但南传没有包括在里面
而各部派的分家,就是各部论的原点不同, 包括上座部和一切有部,和在锡南的五六个派
大家的经部大慨相同,但论部是不同的。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s123 于 13-8-2010 04:33 PM 编辑
回复 46# wusen
四圣谛是佛陀独一无二的教法.
与外道是不共之处!
佛陀正觉后45年来都宣说四圣谛! 是修行解脱生死轮回的总纲与方针!
好,让我们看杂阿含379经/相应部56.11经,
这是转法轮经, 是第一部经, 为最古老!
经文恕我不转贴, 请师兄阅后再对照目前南传各系的修行法,
你会明白经文虽无大改娈, 总纲与道次第已不一样了!
我不是空口说白话, 事实在眼前!
大乘我们就免谈吧! 反正四圣谛在佛灭500年后就已被贬为小乘佛法!~ |
|
|
|
|
|
|
|
发表于 3-11-2010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三法印
友,谢谢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9-1-2011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9-1-2011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