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28|回复: 13

砂华族文化地方化 & 砂华文学纯朴真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09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砂华族文化地方化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文化(Culture)系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文化或文明,采取这个字汇的广义民族志意议来看,是做为社会成员的人们习得的复杂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的能力与习性。”
   文化,不仅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更是个人在生命历程中依其际遇及生活经验,不断学习、实践与创造的。因此,在探讨华族文化的特色时,不仅探究华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更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华族究竟如何实践与再造自己的文化。  
   由砂州政府资助的砂拉越华族文化研讨会,5年才举办一次。今年以主题“45年文化汇合及族群团结”探讨了砂州华族文化,5名研究背景迥异的主讲人,从不同面向探讨了砂拉越华族的本土人文结构及面貌。
   从全球化及地方化角度,剖析砂华族人文结构的徐雨村,是加拿大亚伯达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他是个台湾人,旅居砂州诗巫。为完成博士论文,以观察者角度,从过往文献及今日砂华人生活中,看见自十九世纪起迁移砂州定居的华人,保存至今的文化意识。这群华人以华语或方言交谈、华报及华文书籍杂志广为流传,维持传统农历庆典与宗教信仰,积极参与华人社团、教会及政党,到现在,揉合其他族群文化要素,衍生具砂拉越特色的华族文化。
   然则,1990年后的全球化脚步在加速。航空交通、电子通讯、电脑网络以及冷战结束,使全球资讯流通快而频繁并相互影响。人们比以往更常旅行,形成跨国与跨地区的关系网络。全球化延伸了地方化,凝聚了一个殖民或后殖民脉络、同一种社会认同或阶级认同的跨国连结。砂华人文化也因此形成了深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2# : 各族交融 ,砂华地方化色彩浓郁

3# : 新生代华语罗惹式

4# : 砂州华文报特色

5# : 文化意识情结难割舍 , 砂华大中华文化互动

6# : 关注全球“华人事务”

~


砂华文学纯朴真实

2008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受访时曾说: “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技术性,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如地方性,技术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份被理性所掩盖了。正是这种认识,促使我转向其他文明。 “
   砂拉越华人文学界深具代表性的文人田思认为,上述谈话同时言明砂华文学的特质, “或许正是它较少受到西方文明中某些负面的影响,而表现了人类世界中纯朴真实的一面。这也是砂拉越本土文化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

7# :从椰风蕉雨的乡土 , 转目至书写婆罗洲

8# :确立明确乡土观念

9# :“拉让文艺”具影响力

10# :砂华文学蓬勃发展

11# :半世纪出现4文学史

12# :书写内涵超越族群

13# :列婆罗洲系列丛书

14# :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 , 深化砂本土文学特质
~

[ 本帖最后由 L.Y.H.I.N.E.T 于 30-4-2009 03:1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4-2009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雨村:各族交融 ,砂华地方化色彩浓郁

徐雨村从观察中看到了砂华族文化的地方化。所谓地方化(localization),指的是砂华以来自中国原乡的文化根基,揉合当地族群文化,再加上南洋地区华人的相互往来,所产生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诸如传统文化、地景塑造、语言交流、食物、华文报纸,都凸显了地方化色彩。
   他说,“某些华族文化内容强调传统,有些揉合世界文化要素,而全国与本州的族群文化,也对砂拉越华族文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堪称传统典范的莫过于各庙宇与宗教团体,依据农历举办的岁时庆典。例如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在送神、除夕、接神、天公诞、元宵节,以及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各神明诞辰等时间进行传统祭典。
   而基督教会对于不涉及鬼神崇拜的华族文化传统包括农历新年、清明节都抱持开放气氛,而华人新年期间,教堂、教友也会在家里挂灯笼或贴门联。清明节则不分信仰,是华族感怀先人的共同日子,家族、公会、校友会也借此机会聚餐相会。
公会传承传统扮要角
   公会社团在传承传统的上扮演重要角色。乡属公会举办春节、公祭等节庆活动;艺文爱好者会以华乐、书法、诗词、狮队、龙队、武术等活动来传承传统。除了岁时庆典及传统艺文活动,砂华还会透过地理景观(地景)的塑造,强化对于乡土、国家及族群的认同。在诗巫,官民合作公园成为华族文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的官民合作公园是指由合作机构集资建构公园,完成后交由市议会管理。且其公园多具历史纪念价值,如纪念历任漳泉属侨长之“漳泉园”、纪念福洲属港主黄乃裳的“乃裳公园”,让古田吉祥塔、思源亭等“从中国复制到诗巫”的古田公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9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生代华语罗惹式

在语言方面,砂华族因州内不同民族众多,多半具备多语能力,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及多种方言。谈话时常混用几种语言,且将不同语言的调性划为一致,通称为“罗惹式(Rojak)”语言。
   徐雨村表示,“迁移过来的第一代可能终生都能使用纯正乡音或方言交谈,其后代则具备多语能力,且习惯用‘罗惹式’华语,这就是华族与友族共同生活后的自然产物。”
方言面对流失危机
   至于正式场合与广播电视节目,则采用接近中国或台湾腔调用法的标准化华语。不过,由于教育制度以学习国语、华语、英语为主,再加以通婚普遍,华族方言正面对流失危机,即便是人口最占优势的福州人也深感危机,使得乡属公会开始推广方言话剧或歌唱作等表演节目。
   食物,是展现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从砂州饮食更可窥见文化之发展脉络。砂华人在饮食上,有着浓厚的地方化色彩。砂州外食餐饮以咖啡茶餐室为主,提供的食物包括乡属风味,例如福州干盘面、潮州粿什、海南鸡饭;南洋风味之叻沙、马来风味之咖喱鱼饭、罗惹等。无论何种族群或宗教,都可在同一家咖啡茶餐室用餐。在华族餐会或节庆中,虽仍备有传统华族年菜或菜色,但友族传统食物包括咖喱、沙嗲也成为餐点之一,而马来族或伊班族过年,华族同样参与其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9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砂州华文报特色

华文报纸是砂拉越华族社会日常生活的缩影,尤其地方新闻最能促进同一区域人民的共同意识。也因此,销售节围遍及砂州各地的华文报纸包括诗华日报、星洲日报、联合日报等,虽于南、中、北砂各有设厂编印发行,也都很注重当地的地方新闻。在国际新闻方面,华文报纸也很重视其他国家之华人社会政经、娱乐时尚资讯、外报评论等。
人情广告华报特色
    “人情广告是砂华文报的大特色。指的是以夫妇、个人或团体名义刊登广告,祝贺亲友结婚、获颁衔头、当选社团要职、大学毕业,或哀悼亲友去世等。这在国外譬如台湾就没有这样的广告。”
   徐雨村表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华族从中国迁移并定居于砂州。在商业及农业经营上站稳脚步,进而在战后的都市化与专业化浪潮中加速发展。在此期间,砂华人持续维持与大中华地区的文化互动、商业及政治互动。尤其在地方化上,华族因与本地各族群的长期互动,而产生深具砂拉越特色的华族文化,这是砂华族长久耕耘的成果,也是参与砂拉越多元社会与公民社会的资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9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意识情结难割舍 , 砂华大中华文化互动

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往往是跨国力量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包括地方社群、中国的文化中心城市,以及地主国政府,所以自中国迁移而来的砂华人,和以华人文化为主流社会的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拥有难以割舍的文化意识情结。
   影响砂华人与大中华地区互动的两个关键年代是1949年及1990年。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者为冷战结束,跨国经贸结盟关系,于此后取代意识形态挂帅的对垒。 1955年周恩来并在英隆会议表示,他希望华侨在外落地生根,争取当地公民权,参与当地政治活动,砂华人开始由客居身份变为主人翁,“华侨”逐渐被华人、华族或华裔取代。 1989年,英马政府禁止砂公民前往中国,定居中国者将无法入境砂州。
港澳双边交通媒介
   在此期间,香港及澳门贸易商持续供应中国商品,并协助砂华人寄送礼物至故乡,成为砂华与中国的交通媒介。 1974年,马中建立外交关系,65岁以上公民得以探亲名义,赴中探亲。 1989年,马来西亚开放公民往中国探亲、旅游及经商。时值中国开放,外侨投资受到重视,砂华贸易商业重心大幅移向中国。 1994年,砂首府设立中国驻砂领事馆,关系更形密切。
   由乡属公会力促的世界乡属籍贯大会,也使散居海外华人得以联系,并开始了中、砂学生交流计划。中国商品更自由输入砂州,成为砂华人家居主要布置之一。
南大成砂华教育摇篮
   在中国与南洋华人阻断交往期间,新加坡华社于1956年设立的南洋大学成为砂华教育摇篮之一。它以华语为教学媒介,欲维持南洋华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华语教育体系。唯1975年,南大改制,完整的小学至大学的理想华文教育体系,宣告破裂。而台湾政府因极力落实反共与侨胞政策,并鼓励全球华人留学台湾,遂成为砂华文中学毕业生重要升学管道。尤其80年代,砂木材业鼎盛时期,砂台贸易关系也达高峰。
    1989年到2000年间,虽高喊回归中国寻根,但台政府坚持华侨文化政策,再加以留台校友在医疗、商业、华教、新闻媒体及社团组织产生的影响力,双方往来无碍。但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侨胞政策对象从华侨转为台侨,影响海外华人对台政府的信任。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侨务工作回复初始。在中国与台湾均加强海外华人工作下,砂华社团取得更多样文化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9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全球“华人事务”

由于历史背景使然,砂华对全球“华人事务”尤其政局发展抱持高度关注。加以州内可透过卫星天线,接收来自中国、台湾及香港中文节目,以及主流华文报章及华语广播也提供大量大中华讯息,砂华早已生活中落实“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不仅政局评论或时事议题,就连中国、台湾、香港制作的人文地理或娱乐时尚节目,也已占据砂华生活之一席。使人玩味不已的还包括,砂华人对台湾乡土闽南语长寿的狂热。
乡属地方化与跨国连结
   砂华族多来自中国东南地区的方言群,随着华族在砂扎根,乡属公会以传统地缘籍贯概念为基础,融合拉者布律克政府的社团制度,成为砂华族典型社会组织。
   砂华族社会普遍用的方言群分类有七乡属,即福州、兴化、福建、潮州、广惠肇、海南、客家,后来陆续又成立了姓氏公会、同业公会、宗教慈善团体、文娱团体,其组织形式多与乡属公会雷同。他们具备自主独立的人力资源,其组织结构除了理事会,也有青年团(男)、妇女组(女)及乐龄组,以应和不同的年龄及姓别族群需求。
社团进行地方性整合
   在各社团组织运作成熟后,他们会进行地方性整合,由各城镇社团,派遣代表参与当地的华人社团联合会如华团或中华工商总会等。目前华团成员包括地缘、血缘与业缘团体,也就是所谓的乡属、姓氏与同业公会。
   除了地方性整合,还有跨区域整合,各个公会社团,如华团、华总、独中董联会等均采以联邦体制架构,派遗代表筹组参与全州、全国甚至世界相关组织。
   以诗巫福州人为例,散居砂州各地的福州人经筹组成立福州公会,如诗巫福州公会、古晋福州公会。而州内各福州公会又会联合成立砂福州社团联合总会,而大马各地福州公会又会成立筹组马来西亚福州社团联合总会。各组织成熟后,又续组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成为海外福州人的共同组织,建立起乡属公会的跨国连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椰风蕉雨的乡土 , 转目至书写婆罗洲

   砂华文学,是砂拉越华文文学的简称,比起马来亚和新加坡,慢起步二,三十年。砂拉越开放大学讲师暨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田思表示, “砂拉越青年尤其受华文教育者,受二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参与反殖反帝社会运动,通过组织政党与公会,唤醒民族团结意识,摆脱英殖民统治。当时的华文报章多辟有文艺副刊,创作与阅读文学作品蔚为风气,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华裔文学作者,就在这时涌现。这也是砂华文学的成长期,以及奠定后砂华文学本土特质的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确立明确乡土观念

砂华文学先行者如砂耶,巍萌,吴岸等与新马作者有个共同点,都受中国五四文学影响,服膺“为人生而艺术” ,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尤其重要的是, “这批先行者,确立了明确的乡土观念,把自己立足札根于椰风蕉雨的土地上,有意识地和父辈那种眷恋唐山的情意结区分开来。 “这从吴岸于1957年发表之诗作“祖国” ,可窥知一二。
    “祖国”一诗描述在砂长大的华裔青年,送别“回国”的母亲,在码头依依不舍,而又毅然决定留下,为脚下土地奋斗的心情: “你的祖国曾是我梦里的天堂,你一次又一次地要我记住,那里的泥土里埋着祖宗的枯骨,我永远记得-可是母亲,再见了!我的祖国也在向我呼唤,她在我脚下,不在彼岸,这椰风蕉雨的炎热的土地呵!这狂涛冲击着的阴暗的海岛呵! “

此诗即写明对砂拉越乡土的深挚感情,也言明1956年至1962年期间,新兴写作者处于萌芽状态的乡土观念和爱国思想。这与当时“北归” (回到大陆参与新中国的建设)的思想比较,无疑具有时代性的进步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拉让文艺”具影响力

反殖运动的开展,使得具有进步思想的文艺青年,即向新马文艺刊物投稿,也组织文艺小组,学习写作和文艺理论,并在报章主编文艺副刊。在砂拉越反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副刊“拉让文艺”创刊编前小语即言: “文艺,不论在任何地方,都应作为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工具。我们学习写作,就是在学习如何掌握这种工作... ...我们希望这副刊能为大家所爱惜,并且至少它应些微地反映砂拉越人民气息,砂拉越的景色。 “
   所谓“反映砂拉越人民的气息,砂拉越的景色” ,是当时比较朴实的乡土文学观念。而“拉让江”与另一个意象“犀鸟”也似乎成为砂文学常用的符码,代表着某种本土特质。然而,刚萌芽的文种,却因十年动乱,引致衰蔽。
    1963年后,左翼政党浮起台面,加上前后发生的汶莱起义,印民政变,马印对抗,砂设三新村等重大事件,政府与地下份子斗争持续十年。而当局对文网监控也越严厉,报纸被查封屡屡发生,作者纷纷搁笔,新秀不见冒起,文坛逐淍蔽,为砂华文学黑暗期。
85年后政局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砂华文学蓬勃发展

1974年斯里阿曼行动后,砂拉越基本进入发展政治的稳定阶段,但砂华文学却到1985年后才迈入蓬勃阶段。由各地华人社团总会发起的检讨十年国家文化政策呼声,引起大气候的激荡。砂拉越重要的华文文学团体纷纷成立,包括1986年成立的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1988年诗巫中华文艺社, 1993年美里笔会。加上1971年砂拉越星座诗社,都大振旗鼓,引进具有创作与活动能力的新血。
   其中活动面最广的要属以诗巫为基地的中华文艺社。不仅与古晋,美里甚至西马作家保持联系,还在网络上设立“犀鸟文学”与“犀鸟天地”网站,广泛登载收集砂华文学各种资料。
   田思表示, “每五年举办一次的砂拉越民族文化研讨会的诞生,也于1990年的年催生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这几个团体诞生后,纷纷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创作比赛,出版刊物与丛书,以及在报章上主持主艺版位,一时文风鼎盛,提携各地的写作新秀,老作家也纷纷归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世纪出现4文学史

由于上述文学团体的推动,砂华文学变得活动与蓬勃,文艺副刊与期刊的出现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多,结集单本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另一项更大的成就是:砂华文学半世纪的实绩中,竟出现了四部文学史,即田农的“砂华文学史初稿” ,黄妃“反殖时期的砂华文学” ,周翠娟“砂华文学团体简介” ,沉庆旺“雨林文学回响” ,田思形容“这是马来西亚其他局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成绩。 ”
    2002年12月,中华文艺社主办了文学讲座会,并由田思本人提出了“书写婆罗洲”理念。他说, “ 50年代起,砂华文学的名称就沿用至今,由于历史因素,我们认为砂华文学颇能结合我们砂拉越特殊的情况,在历史地理和人文方面,有别于西马。至于书写婆罗洲,是种文学策略。
   婆罗洲的文化特色就是多元民族,文化,生态,景观,它还拥有仅次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第二大雨林... ...在这样时空背景下,若以婆罗洲为重点,进行文学创作,它将形成中文阅读世界很受瞩目的卖点。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写内涵超越族群

书写婆罗洲,可说是砂华文学的延伸。写作的文学语言尽管是华文,但其内涵却超越族群。 “书写婆罗洲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深入了解各民族生活范围,把他们失去的传统,在他们的民族与文化所存在的优质物找出来,我们需要去挖掘原住民的生活本质,所以我们也在学习,接触很多原始资料,对友族同胞,带着更大的关怀心情。 “
   由田思,石问亭,沈庆旺,蓝波等人提出的“书写婆罗洲”理念,受到不少砂华作者的认同,他们更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强调婆罗洲的本土特质,西马和中国台湾等地评论家也相当关注这个课题,迄今为止,十余篇相关主题的学术性文章已被发表。杨艺雄“猎钓婆罗洲” ,沈庆旺“蜕变的山林” ,蓝波“寻找不达大”与“砂拉越雨林食谱”等大将出版文物,都被列为婆罗洲系列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婆罗洲系列丛书

另外列入出版计划的还有石问亭“梦萦巴里奥” ,梦羔子“新村纪事” ,李振源“砂拉越左手港探源” ,田思编的“婆罗洲乡土说选” ,石问亭编的“砂拉越原住民的一天” ,杨贻钫“砂拉越草木花卉图鉴” 。
   砂华文学体现文人对犀鸟乡的强烈归属感与感情,其文学内涵,不仅反映时代,更从演变体现本土特质,与中国,台湾,北美等国,甚至也与西马文学风格大不同。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提倡种族和谐与关怀弱势者,尊重传统,维护环境,提示人性真善美。正如鲁迅所说, “越乡土的,就越是世界” ,所以砂华文学有条件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09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 , 深化砂本土文学特质

50年代“反殖反帝”的民族意识,力求摆脱宿命及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风气,浇贯了砂华文学根芽,也壮大了乡土意识及爱国思想。但60年代的政治势力对立,关上社会现实创作题材的大门, “完全忠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成为砂州文学新派“ ,勇于标新立异”的文学青年,与服膺现实主义文学派各有坚持。
   早期星座诗社文人发表文章,多著重表现内心意识和技巧,不易寻找本土特质。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黄泽荣,林离,林武聪与沈庆旺等人才带出突破。等到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遂在以下不同面向,深化砂文学的本土文学特质:
(一)猎钓文学:以山林为背景,以山猎海钓作为写作题材,以杨艺雄“猎钓婆罗洲”为代表作。
(二)山水文学:将砂州景观与人文荟萃结合,进行诗意与翔实并容的记录,如吴岸“美哉古晋” ,房汉佳“世界著名摄影家黄杰夫” ,黄孟礼“情系拉让江“ 。此外还有报社专题之小镇风光系列,包括杨善”犀鸟乡跑透透“ ,杨贻钫”小镇故事系列“ 。
(三)街巷写实:集合城镇街巷活动和市井佚闻的正史轶闻,具代表性的有郭良“猫城‧古城古意‧情” ,蔡宗贤“在老街五脚基上看外阳“ 。报社刊载特稿则有李振源之”串街走向系列“ , ”古晋古今系列“ , ”闽潮波澜系列“ ,温晓和”走进浮罗岸系列“ 。
(四)种族探俗:出于共饮一江水的感情,探讨兄弟民族风俗习惯与反映实境,如蔡宗祥“伊班族历史与民俗” , “砂拉越华族民间信仰” , “民俗探寻” ;沈庆旺“蜕变的山林” ,林青青“砂拉越伊班族的民俗” , “说唱艺术及其文化色彩”等。
(五)关怀弱势:关怀弱势的原住民,反映其受现代化冲击的困境,如沈庆旺诗集“哭乡的图腾” ,黄泽荣“奴英的抉摆”夏秋冬“刺青” , “曼索的世界“ ,宣扬种族和谐的有英仪”璀璨的人生“ ,梁放”森林之火“ , ”龙吐珠“等。
(六)历史反思:以历史真实事件,加以文学想像,以衬托时代特性,如黄顺柳“天地悠悠” ,杨锦扬“晨兴圣歌” ;梁放“锌片屋顶上的月光” ,凡民“流民”等。
(七)田园讴歌:早期砂州华人多是务农,有不少与土地相关的记载文字,使得许多出身农家砂华文学作,都能以饱满情感书写田园生活,如华雁“人间有情” ,晨露“荒野里的璀灿。 ”另梦羔子的田园诗,风格独树,被称为砂华文学界的田园诗人。
(八)雨林美食:以热带特有食材结合民间烹制方法,将别具雨林风味的美食,采用散文笔法书写,为砂华文坛异数,代表人物为蓝波,著作有“寻找不达大” “砂拉越雨林食谱” 。
(九)自然环保:重视环保题材是砂华文坛特色之一。由于砂州的发展与母亲河拉让江有密切关系,使砂华文人对于森林滥伐,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及江河污染课题特别敏感,散文著作有林离“水印” ,黄孟礼“情系拉让江” ;诗歌方面,田思,蓝波,李笙,万川,田风,雁程,蔡羽都有著作,但以田风所著之“环保童诗”最别开生面,还有田思的学术论著“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 ”
(十)草木有情:婆罗洲的多元景观,生态,民族,文化是文学上的灵感泉源,在草木花卉方面,各有习性,因此衍生以草木花卉为主要写作题材的文人,包括黄叶时,蓝波和杨贻钫,著作有黄叶时“有情天地有情人”蓝波“寻找不达大” ,至于杨贻钫则于报萃撰写特稿“行道树系列”及“雨林果树采风系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8-2025 05:17 AM , Processed in 0.1277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