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5-5-2004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
教主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西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二百公里處),其父是該城的城主,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小諸侯。釋迦(Sakya)為族名,意為“能仁”;牟尼(Mani)意為“賢人”或“寂默”。釋迦牟尼即意為“釋迦族賢人”。釋迦自幼接受婆羅門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15歲被立為繼承人,17歲結婚,一妻二妾。據說釋迦出生時,有人預言,他將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但若他見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這四件人、事,他就會放棄對塵世的統治而去追求拯救人類之途。釋迦的父親希望他繼承王位,讓釋迦在一座與外界隔絕的宮殿中長大。
但有一天,當釋迦騎馬經過王宮邊緣的園地時,他看到了一個被疾病折磨的人、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樂的面容一直浮現在他腦海裏。他開始思索人生中是否還有比宮中的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對沉睡的嬌妻和孩子投下最後一瞥,便永遠高開了他的王宮,時年29歲。
他剃光頭、披黃袍,雲遊四方,成為一個行乞的修行者。此後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尋求拯救。他極其刻苦,幾乎餓死,但並沒有獲得屬靈的光照和內心的平安。追隨他的五個子弟也相繼離開了他。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坐在那裏不動,直到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40晝夜中,他終於獲得了一種稱之為“開悟”的經驗。這種臨到他的內覺使他認定人類苦難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擺脫一切欲念,即可獲取屬靈的平安,去涅盤之路于此開通。此後,釋迦即被稱為“佛陀”(Buddha),即“悟者”、“覺者”
那次經驗之後,釋迦吸取婆羅門教一些教義,創立了佛教,設立了僧侶制度。此後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傳道,在最後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兩千人。佛陀80歲高齡去世時,已有成千上萬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論。釋迦病逝於西元前486年。遺體火化後被分成八份,由八個地區、國家分別建塔紀念。火化後骨頭的剩餘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頭”),中譯為“舍利於”
佛教的教義十分複雜,但大體可分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類。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系指釋迦牟尼本人所講的根本教訓,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後的一百年為止。按龔天民牧師所著《佛教綱要》,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幾方面。
第一,四聖締。聖締即“真理”之意。四聖締為苦締、集締、道締和滅締。苦締說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然煩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和所欲不得苦等八苦。人從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
集締是因緣論,認為一切事物並無實體,只不過是因緣的組合而已。釋迦的“十二因緣”是說明人為什麼會有痛苦。他認為一切皆起源於“無明”(Avija),“無明”是一切惡事的根源。如果通過修行,把“無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會再生、再死,得以從生死輪回中超脫、釋放。但“無明”從何而生?並無清楚答案。在佛教論著《大乘起信論》中較含糊地論道,“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道締主要講人如何才能脫離因緣的束縛而超脫輪回之苦。釋迦講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見(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正思惟(化正見為求道的理想)、正話(不妄言)、正業(不殺、不偷、不姦淫)、正命(過有規律的佛教生活)、正精進(斷惡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禪定)。通過修行,可產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見生、死輪回)、天耳通(聽遠近一切聲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過去、未來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來於梵天界和世俗之間)和漏盡通(漏盡一切,使心靈解脫)
四聖締的最後一締是滅締。滅締說人道修成功後,死了便可進入“涅盤”境界。涅盤(梵文為Nirvana,意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後的理想去處,是一個沒有再生而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稱為“大般涅盤”,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則稱為“圓寂”、“涅盤”等。
第二,六道輪回說。釋迦把婆羅門教的三道輪回擴充,成為六道輪回,人要按其前世的作為,分別在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道中輪回。
第三,業力說。業力(Karma,意為“行為”)分身業、口業和意業三種。人及牲畜都要根據其生前的業力的善惡好壞,死後輪回,重新投胎。業力說也源於婆羅門教。
第四,五蘊說。“蘊”(Shandhas)是“集合”之意,認為人由物質(色蘊)和精神部分(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組成。
第五,須彌山說。釋迦繼承婆羅門教的信仰,認為宇宙間有一座須彌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圍繞,由風輪、火輪和金輪托住。須彌山住有四大天主,越過須彌山到空中,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後到達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二十八夭,又稱“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一千個須彌山世界成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為一個“大千世界”
第六,三法印。這是釋迦牟尼制定的鑒定佛教教理的法則。一為“諸行無常”,一切現象都在變遷轉化,無常不定。其二是“諸法無我”,“我”指“常一主宰”,萬事皆由因緣所生,本無實體,是空的。第三是“涅盤靜寂”,不再生、不再死的涅盤境界極其靜寂。佛教主張若與其三法印相違,即為假冒之說;相反,不論是誰講的教義與此三法印相符,即為真佛說。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說。
總的說來,釋迦的根本教訓的本質是無神的心理學上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佛陀並不象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欲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為讚美書,含詩歌一千多首,寫於主前800年一筆者注)以及祭司制度是毫無價值的。” |
|
|
|
|
|
|
|
发表于 25-5-2004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er 于 25-5-2004 10:54 AM 说 :
總的說來,釋迦的根本教訓的本質是無神的心理學上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佛陀並不象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欲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為讚美書,含詩歌一千多首,寫於主前800年一筆者注)以及祭司制度是毫無價值的。”
很感恩你的发帖。。。
为何你的文章从来都没有"出处"?
希望你上面那句不要有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5-2004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er 于 25-5-2004 10:54 AM 说 :
—、佛教
教主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西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二百公里處),其父是該城的城主,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小諸侯。釋迦(Sakya)為族名, ...
别乱贴,
你这个帖子跟在这个主题上,是不适合的。
这整篇文章,随便拿写历史什么的,参杂在里面就来贬低然后抹黑。
为写的人,感到可悲。 |
|
|
|
|
|
|
|
发表于 25-5-2004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er 于 25-5-2004 10:54 AM 说 :
—、佛教
教主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西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二百公里處),其父是該城的城主,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小諸侯。釋迦(Sakya)為族名, ...
壇主,我建議把這一帖增刪掉.shanghai_noodle很用心的在這裡耕耘,必須受到尊重. |
|
|
|
|
|
|
|
发表于 25-5-2004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er 于 25-5-2004 10:54 AM 说 :
總的說來,釋迦的根本教訓的本質是無神的心理學上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佛陀並不象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欲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為讚美書,含詩歌一千多首,寫於主前800年一筆者注)以及祭司制度是毫無價值的。”
tianer这回引述的文章是出自基督教传教士里程的《游子吟》里头探讨“谁是真神”的一个段落。里程在这段篇章中主要的目的是证明基督教是唯一的“神”教,而其中将之佛教归于“人创立的宗教”,并且极为狭隘的将“佛教”归类为一门“心理学”。这明显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文章前段引用了片面的佛教教义(当中有不少都是很片面的理解,海神兄已经为此作出回应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 ... ghlight=&page=3),接着里程在最后一段将佛教“错缪归类”,为的只是想误导读者只将佛教当作一种“人在寻找真理,解脱痛苦的一种消极心理尝试”。完全无视佛教本身博大精深的教义和理论实践基础。西湖也觉得tianer兄这篇帖文极具误导性。 |
|
|
|
|
|
|
|
发表于 25-5-2004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安静 于 2004/5/25 20:28 说 :
tianer这回引述的文章是出自基督教传教士里程的《游子吟》里头探讨“谁是真神”的一个段落。里程在这段篇章中主要的目的是证明基督教是唯一的“神”教,而其中将之佛教归于“人创立的宗教”,并且极为狭隘的将“ ...
误导也好,让我们可以"知错"。 |
|
|
|
|
|
|
|
发表于 8-9-2011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還要介紹嗎?當然還是要的,最近來的“訪客”那麽多,起碼可以看看一下 |
|
|
|
|
|
|
|
发表于 8-9-2011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9-12-2011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缘巧合一下,我有心入佛门,可是不知从何入门?
这些分享很有帮助,先盖下脚印。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