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00|回复: 8

文学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2008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思

  上个星期日(4日),我和姐姐一起去靠家附近的jj。我是去看书,她是去唱k,唱k,我没钱,一个人头要24零吉,既使我姐姐肯帮我出,我也不想让她破费。在大众书局坐着一整天,很少自己想要看的书,很纳闷。口渴的时候,到饮料摊买水喝,没有美禄(傍晚了,美禄都被人喝光了),就叫了杯橙汁,难喝死了,又酸又甜。


  一个人拿着杯子,走到露台,露台也有很多人在吃东西,靠墙有一排排的长凳子,选了个垃圾桶边的位子坐下。望向外面,外面是工地,印尼外劳干活的地方,我想。因为是星期日,所以没人干活,就算有,也休息了。傍晚了,工地的高草轻轻拂着,那些建筑只有框架,还没有墙壁围起来,可以看进里面,黑黝黝一片。场地上的砖,零零落落地摆着,似乎很久以来都没动过,很安静,像是在睡觉。

  心里一直被一股莫名的空虚感充斥着,望向那昏暗的天空,有稀云,一部分是蓝色的,一部分是黄色的。俯瞰下面的大道,车来车往,路灯转瞬开了,一个,两个,接着全部都开了。马来西亚的路灯7点准时开的。有些鸟飞过吸引我重新望向天空,一直想着这些小鸟多么地自由自在,心里一直被一股莫名的空虚感充斥着。

  空虚成了不断扩散的河床,忧伤像河流一般不断地随着河床淌流过去...


[ 本帖最后由 狂想诗人 于 8-6-2008 10:4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5-2008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停电 

  昨夜停电了,屋里黑漆漆一片的。我和妈妈一起躺在客厅里,她拿着本册子扇着身体,打散热气和蚊子,我用手机开了《情人的眼泪》,放在我们俩中间,姚淑蓉的声音飘荡在母子俩的耳畔,旧老的音乐旋律弥漫着宁谧的厅间。

  "安迪啊,你要不要蚊香啊?"好心的邻居,叫我妈去拿蚊香驱蚊。

  门锁打开了。开锁时,锁头,锁匙,铁门,互相碰撞,杂乱一番的。我妈就走到院子去向邻居拿蚊香了。

  "你看,月光好亮哦。"周围很静,邻居的声音显得很洪亮。

  我这么一听,就爬了起来,看看外边,确实很亮。每次看小说写着,夜晚时,皎洁的圆月将夜空照得像白天一样亮,我就很疑惑,觉得真有那么回事?于是,我走了出去,步伐是轻松而缓慢的,踏着院子的小草...

  我一抬头瞻望天空,月亮是那么地明亮,天空也是那么地明亮,就像黎明时的情景,这才相信起小说中描述的情景。月亮是半圆型的,朦胧的浅黄色光辉映照着整个黑暗的夜空,夜空有着三三两两的星星,没有闪烁,只是静静地挂着。

  昨夜又是个晴朗的夜晚,既不炎热,也不寒冷,没有刮风。夜了,一切都显得安静下来,而每户人家都是漆暗一片,更显得寂静。我望着月亮——我本来就爱观月,我前些年,每天晚上都要看看月亮,也不知怎的,就是习惯——加上夜晚一切事物格外的安恬,仿佛置身于喧嚣之外,到了某个向往已久的地方。这样看着月亮,星星,想些事情,还是挺惬意的。生命的璀璨,你能要求多少呢?

  我在院子徘徊一阵,便回到家里,继续和妈妈一起躺在客厅,我突然爱讲话起来,不过妈妈只装着听,其实她早已进入梦乡了。后来,接近11点,电源才来了。我便上楼继续读我的书了。  
写于5月15日凌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5-2008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伪文学者
 
  当然,我并没有意思讽刺他们,我只是就事论事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说,来,你为什么喜欢上文学啊,然后他带着很高兴的眼光对我说,因为我喜爱舞弄文字,驾奴笔墨。那么他的答案呼之欲出,也就是兴趣了。然而一个爱写作的人和一个爱文学的人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你很爱写东西,然后你便自称自己喜欢文学的,那也不大对吧。首先我并不指责他们写的文章好不好,因为这些无关几事,我再也不充当泼妇骂街的角色了嘛!来,你喜欢文学,那么你写篇散文给我看看,来,另一位,你写些诗篇来让我过目,之后那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小说让你来写。

  哦,我们就是很喜欢写啊,来咯,我们开始写,写自己会写的东西,写自己满意的文字,写美美的文字出来,然后给我看,谦虚地说:很烂吧。可是,我不会认为烂的,即使普通,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只是学习的价值较低了。不过对某一个人,也起着不同的效果。换句话说,你认为好,我认为不好,就是这样。

  最近,我学得一个成语,这句成语非常适合用在这篇文章中。那就是许多喜欢写作的人都多属附庸风雅的类型。显然,我之所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从那些所谓爱写作的人知道的,而是自知之明。其实自己的文章说好无法,说坏,我倒不想谦虚(有人和我说,你继续谦虚下去,你会被人当成虚伪的),至少普通还是能站得住脚的。然而,句句自己所写出来的句子,却相同犯着附庸风雅的毛病。

  我想这些还是不够自然所导致的,苏东坡,袁中郎这些中国文士,写作都是顺其自然,而不造作,无有文思便不动笔。换作那些喜爱写作的人,仿佛是寻个主题便写,谦逊者谓之练笔写写,傲慢者谓之,挑战自我,写己不曾写,才显得有才华。可是二者皆同样忽略了自然写作这重要的原则。

  既然连这都不懂,还如何谈得上爱文学呢?他们不是爱文学而是爱文字,卖弄文墨的类型,或者说得更远点是一来为了兴趣、二来为了受到注视、才努力地写啊写。但多数文章显得苍白,反而变成了那句成语:附庸风雅。 
写于5月21日



——————————————————————————————————————————————————

请原谅我撰写这篇文章,我并无意当个指导者或什么的。就是有感而发,不存在任何讽刺的针对。当然,我明白这样的文章,还是显得太引人白眼了。所以还是请原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8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乐趣

  有些时候回想起记忆中的欢乐,挺是惬意的。我记得有那么一次,我与要好的邻居一同踏着脚车出外溜达。余后,我便和他一起去他亲戚家。我一进去里面,便盘坐着,侧眼看到旁边有个"黑色毛茸茸的枕头",便想将手掌撑了过去。天哪,幸好发现那团东西微微地在呼吸,才收回伸出的手...原来那"枕头"是只在睡觉的狗啊!要是压了上去,准会没完没了,不定被追个10条8条街呢。

  又有那么一次,英语老师让我们全班学生听写。我们都知道,听写这码事儿,需要让个同学给我们念出华文,然后我们将该英文的所有字母拼了出来,然后再发音,这样练习便会牢牢记住一个个的英文了。我那时正空闲便给A同学练习,练习到"等一下"这个字眼时,突然跑来了个B同学,也要我给他练习。我一语双关地说了"等一下",右边的同学一字一顿地拼着WAIT FOR A WHILE;右边的同学则安静地等着。文字,厉害!巧合,更厉害!

  我曾经在一篇报章看过一篇逗趣散文,真是写得幽默风趣,味道十足的一篇。我用自己的记忆来说说看,该文大概是指有一种人住在严冬的一个地方,当客人来了,他们会很慷慨地招待,并且将他们的妻子给客人"享用",可是他们的妻子丑陋之至!客人这时心里还会说,要是哈尔滨美女,那该多好!可是,客人们不可以拒绝,否则主人们会不高兴。然而,后者的妻子脸如肉毡,疤痕累累,不堪入目,实难接受其"热情"。客人们面对如此尴尬的画面,表面感谢,内心则有感主人对他们着实为难。尾声,客人叹了声:真他妈的天长知地久,地久知天长啊!

  这篇真是散文之中的上乘佳作,读来真是有味,我后悔没将它剪了起来,也忘记了该专栏作者的名字。但过了三年的现在,我内心还是存在着对作者的感激。           
写于5月2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5-2008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散文

  我们读散文,一看便会觉得真好,或普普通通。这些感想总是因为我们所看的散文的出色与否。有些散文写得读来如同细嚼嫩叶,清新自然,但要做到这点,无有千锤百炼的文笔,自然流畅的笔触等是没法的。然而,我们还是会看到这种较为不满分的散文。不满分的散文就像不完全在行,所以理当地写出了让审美程度稍微高了点儿的读者,微缩双眉,直言:此文乃麻麻之作嘛!

  说到散文,有一种散文在文学中占有颇大地位,意即极受欢迎。这种散文就是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只要一写好,就会成了哲理美文。之所以美,除了文彩朴实,思想睿智,还不免是因为悟性往往一瞬而过,却能将其形诸笔墨,让读者感受到的惊奇与震撼。但是写哲理散文,却极之困难。一来要情真意切,二来要敲破智慧之蛋,再三来..四来..我们看一篇较随意的哲理散文(此时也就没了美意啦),内容多属老生常谈,仿佛新瓶旧酒之作。这时,我们就认定这人是个爱扮聪明的家伙了。

  动笔写景而不看景,随脑海之思想想象,滔滔笔墨挥洒手稿,然时,被甲君点说,怎么忘了这个;尔后,被乙君指说怎么缺了那个,还有眼光尖挑的丙君丁君,再加上他们的一指二责,该篇写景散文就无处可取啦。站不住脚嘛!但我呢,我也许正是这些家伙(或许我就是),否则便不止写出这些雕虫小技的文章了。

  当然我老早说过,自己也有爱卖弄笔墨之嫌,无法像大师们,直肠抒发,自然之余遍句潇洒。像我这等凡凡之辈,有说是装个样子的伶子,上台伊啊两声,就悄无声息地下台了。有说是自以为是之徒,然而我只是忠于诚实,尽量做得不做作,不捏造。我自写散文开始便一直都是如此,但我还是多少惭愧,倘若真有自然风范,便不会自己怀疑自己的自然了吧?
                                   写于5月23日凌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8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忧 

  说来惭愧,我这些文章写好,放在散文板块,然而这些文章并不像散文吧。其实我并不太懂散文这种东西。文学大致上有四大体裁嘛,一则戏剧;二则小说;三则散文;四则诗歌,戏剧便是莎士比亚该种五幕舞台剧类型,作有人物,对白,分有喜悲或其他类型,就像历史剧或传奇剧;小说虚构叙事,述说故事,反映生活层面或事物;诗歌就吟风叹月,讴歌人生,更多等等,常有韵脚伴诵,清新凝练为要;散文呢,委实不懂何为散文,懊恼也,悲也。

  读散文教学的文章,还是不得其解;读散文大家的作品,也是一味搔头。奈何天性不高,悟性不佳,无法领略散文是何作物,该如何写才叫散文,该用什么手法形式吗?不需手法形式?散文自由写,会否太松散呢?写出一篇感想或一篇记事便是散文了吗?这些疑问,总无法获得满意的答案。然而我仍然爱写,写小说,还是自叹没这回本事;作诗吧,作诗要没灵感委实痛苦,常常笔杆握在手稿上空,迟迟不下个字儿,又是懊恼也,悲也。

  所以写自由的文章吧,写些童年趣怪,写些生活琐事,那么这些便是散文吗?确实无法确实。毕竟无有老师前辈指点,自己看着自己的文章,自问这就是散文,我看就是了;然而声音不止一个,一会又来了第二个:我看不是罢。于是,心灵产生了两个自我,对持着,拉扯着,谁都不让谁。不过,我还是别让这两位家伙打扰我吧,是散文也罢;不是也罢,我如此写,是惬意的,是不勉强的,那么又何必在意散文是否,而搅乱心塘的池水,让自己的心绪陷入混乱呢?

  或许,我写的文章就是如同一些部落格生活记事的文章吧,然而生活记事的文章往往都是一篇篇的散文呀。我想我不需再思辨自己的文章乃散文或不乃散文,但个人性格还是执拗了点,常说写便要采用一种体裁,这写什么呢?连自己都无法告诉自己,顿时语塞而又惭愧。语塞少说几句话也就算了;说来惭愧让内心抚平安慰下也又就算了;奈何整夜辗转难眠,子夜虫唧声也已无息,还迟迟无法入睡,在想着散文该如何写,何物是散文?如果说我心里有一湖平静的水,想必也已混浊不清了吧。真是...真是...真是懊恼也,悲也啊!

写于5月24日凌晨
—————————————————
请朋友们,告诉我,我写的是散文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4-5-2008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蚂蚁

  有看过一种东西,会全身起疙瘩,颤抖连连。那种东西一包包的,紧紧粘在了绿叶群中。绿叶旁边有花,花朵很小,密密麻麻地几十朵形成一大朵。摘个其中一朵来,花茎还没拇指的十分之一大,将花茎的尾部放进舌头,吸一下,便尝到淡甜的蜜汁了。这是一个邻居教我给我的。


  那一包包的东西是红蚂蚁包,爬得杂乱快速,看起来挺骇人的。总是想到,要不小心,手啊,脚啊触到那包东西,肯定会被咬被爬,一想象到就颤抖,就赶快逃离。这些咬起人来肯定顶辣疼一番的红蚂蚁怎么在绿叶间"筑巢"呢?

  它们也许吃叶子吧,当然你去碰它,它连你也吃。脚很贴人的,贴住你的衣服,贴住你头发,你抖啊抖,以为全部都抖掉了。一会儿过后,身子上又有什么东西在爬着搔着,你尽管乱动吧,它咬你,咬下去了,今晚你妈妈的驱风油涂多少也搞不定,还肿大起来,又痛又痒,痒较多些,你无法忍受,你又尽管去搔痒吧,越搔越痒,最后皮不止火热般烧,还捉得皮都破了罢。

  就是这种东西,每次看到就害怕。喜欢树下的荫凉,但是要仔细检查树上树下有没有这些家伙。还有一种呢,更加惊人,叫作白蚁的。白蚁比红蚂蚁怕人的地方是,总在一处角落突然涌现出来,一来就几千几万只。在你毫无防备时,突然在你脚下跑了这“一队大军”来,逃都不及,还被吓住止住脚步,一会又迅速跑掉。仿佛逃过了海啸洪水似的。

  我朋友拿了火柴来,点火烧它们。一看到天降火来,蚂蚁赶快跑,有些被灼了一下,装死,没再理会它时,它又爬了起来,往别边走去;有些触角都被烧成黑灰,死了;有些进行报复,爬到我们的拖鞋来。就跺脚再跺脚,只求赶走家伙们。我朋友一气之下,将拖鞋踏在了蚂蚁洞穴处,也不怕会被咬吗,就这样一直踩啊踩。这样的画面,像是怪兽来到家园大闹吧。

  我有吃肉,但我不杀生,杀生不是我干的,我朋友点火,我甚至将他的火柴盒拿走,只是他点在报纸,一张接一张的,火没能停下。看着一只只蚂蚁死在火神的肆虐之下,我也没能怎么作,就暗地的叫道:“蚂蚁啊,快走啊,快走啊,白色的,大头的,快,快,快走!”
写于5月2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朝花夕拾》读后有感

  最近读完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读来颇感一番风味,笔调清新而自然,语句委实凝练而流畅。周先生的散文写得深沉隽永,娓娓道来的笔触让读者有一种分外亲切的感觉。当然《朝花夕拾》10篇散文皆是鲁迅先生的回忆录,理应会有回想往去的事的感触罢。

  这书我分为三个阶段读完,先头是读了《范爱农》与《二十四孝图》,当时便有一股遇上大师的感觉了。可后来搁住,转过头去看《巴金选集》,又不知为何地,一连几天里也不拿起这本在书局奔走几日才找到买回的好书了。然而在一个凌晨里,突然心血来潮,也就找来只读了两篇散文的《朝花夕拾》了。这次一读便是四篇,读得如同细嚼嫩叶,又何止是嫩叶,看是读书时能享受到的,都一一享受到了吧。要不是就快天明,兴许我还是会看下去的。我老是不爱睡眠而爱阅读,又则黑眼圈前来拜访我,就让它来吧。

  结果就在第二天醒来,读完最后四篇,连后记也啃掉了,但后记没什么东西,虽然写得不短。要读不读也可,可读也就最好,但不读确实也没什么,毕竟省下时间看看别本书,也划得来的。读《朝花夕拾》需要选文阅读,如按开文读至最后一页,难免会失去些味道的。倘若稍微安排下来读,便能感觉到10篇散文确又能组成一篇长长的回忆录了,但该书编排并没此意,例如其中一篇说到作者的开始求学过程,该文却放在了后边点,而记载在日本求学的《藤野先生》却放在了前头些,以此可见,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散文中出现了几位形象人物,文笔生动地描绘许多事物,无论是物是人皆描写得有声有色。文中偶尔提些民间故事或以史作鉴,加强可看性及精彩性,也相应地显出作者深厚的知识。在一些篇章看来,很大的程度上,能明晰地瞧见鲁迅先生本身的内心世界,他丰富真实的感情,他独特的想法,全都体现在字行间,循其记叙读去,切实会融入作者的过了往事,如此之匠人手笔,确难一见。

  鲁迅先生的文采斐然,其文章着实经典,可供模范。但有许多年轻人认为周先生的作品离他们太远,而且直说其作屡见白话文,难懂费解,却也不尝试打开看看,不信于掩卷有益之道。周先生贵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文学造诣可想而知,却惊异地遭目下所谓的爱阅读之流的遗弃,不明之不明,难信之难信。关于时代久远吗,了解到古文名著乃是文化瑰宝的人,也就会觉得此为无稽之谈了。
  
写于5月28日初写
5月29日改好


  后记:说写后记,确实可笑,但这点口水,不说开来总压抑住的。28日初写完成的时候,标题为《朝花夕拾·琐记》,琐记在我意为琐碎的记文或杂记吧,然而却忘却了《朝花夕拾》的其中一篇散文,正有着一片题为《琐记》的。如果照原定题目,准会让大家以为我贴《琐记》的原文上来呢。所以于更改文章些许错误之处时改成现在的题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6-2008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国名家的一些感想》

  
  我近来看了些中国名家的文学作品,每看一些心里都有一些感想,这些感想就一点一点地积累在脑袋中。我在夜里就寝之前老是习惯地想了又想,这些琐碎的感想,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下子鲁迅先生啦,一下子志摩前辈啦,如此反反复复,结果又是一夜难以入眠。

  这么看来,我是得把它们形诸笔墨,我才能不必受到如此困扰吧。也许正是这原因,所以我才冒昧地,或者如人所谓的愚蠢地对神州大国的文学大家们进行评论或是什么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冒着被喻为蠢蛋瓜或"识少少,扮代表"之类的家伙的风险,来写些字出来的。

  鲁迅是个非常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看他的散文不被影响的,却是直觉性地不被影响比强制性的不被影响来得少的。他是个杂文高手,也是个梁实秋那样的散文大师,他的文笔不仅深沉,而且具有感染力。如果把他比喻成一位木匠,那么他所造出来的木具,都是近乎上乘的,因为他懂得基本上所有造木的技巧——文学的技巧。他同时具有小说家的洞悉力及编著字典者的文字造诣。(尽管文学毋需比较)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始终不是后来的沈从文,汪曾祺所能匹比的。

  有位长寿的大作家非常崇拜鲁迅,他就是写了高超艺术品《寒夜》的巴金。巴金的品格无疑是高尚的,否则他写不出那些高尚的作品,如同一位诗人的心灵如果不够纯洁,那么他的诗也就无法如野花般的纯洁。在写作时,我们很难相信他是用什么热情来赋予作品以强烈而难朽的生命力。他的字句如流水般那么通畅,感情是如此的丰富细腻,而他的作品往往正是二者和谐地融合——流畅的感情描绘。以至于有学者说他的心理描绘堪比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那位写了一部全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及全世界最完美的小说的列夫·托尔斯泰)。巴金不是追求文字之精美而是追求文字之感情的人,所以他的文字是浅显易懂但却不失文学的味道。

  作为首先是一位诗人的徐志摩,他写的散文明显没有他的诗那么卓越。他的散文欠缺自然而流于精雕细刻,这也许与他的诗人气质有关吧。他总爱在文中散播诗的花粉,然而散文一向以纯朴自然为要,那么飘荡在志摩前辈的字行间上的香气也就让人觉得多余了,甚至是华而不实的。然而徐志摩仍然是一位极具诗才的诗人,毕竟他并不是打从一开始便写诗而是突然爆发的。而这突然爆发的写诗天份让许多经年学诗的人黯然失色,这一点也就无法不认同他的天赋之才了。尽管许多人(我指马来西亚!)不知道徐志摩(中国的海子,顾城等大诗人也是少人问津),然而流行的《再别康桥》却让人留下了印象: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有资格角逐世界文坛上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贾平凹笔下的散文可谓出神入化。他是个乡下人,他的散文也如同乡村气息朴实自然,令人神往。他的散文之美在于他的自然不造作,语句通畅得如水银泻地,夹杂哲理,幽默等。他的散文在追求艺术性的表现,却没有过分地让人感觉到他有着遣词造句的弊病。有人说贾平凹的小说不及他的散文好,因为他的小说犯了散文没有犯的错。尽管如此,他的散文证明了自己的超高地位,也许梁实秋还略输他一些,鲁迅则与他持平。毕竟炉火纯青的作家也无法写出像他如此的散文。

  在这里谈论周国平是比较没道理的,因为他是个学者,研究哲学的。但他用文学的方式来讨论哲学则让人爱戴,也让许许多多人受到感悟与智慧的渲染。他并不像某些励志作家,学些古人的智慧,用较让人明白的方式阐述出让人感到惊奇的知识与感悟(因为古人的智慧没人要看),以让大家急着买他们的书。周国平是个特别爱阅读,爱思考的作家,他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哲学家的智慧,然而他并不是用些技巧让这些智慧如旧酒新瓶那般推出去,而是对这些智慧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悟,通过通俗的,理趣的,感人的,发人深思的笔触写下来,而那些想法与感悟往往能与大家引起共鸣。他是个有自主性的作家,也是个让大家有自主性想法的作家。

  全球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学者,作家余秋雨写的散文真的让人惊叹。他的文笔确实非常好,文字造诣极高,笔锋光芒四射。他的散文尽量在通俗易懂的同时作得不失高尚的,让人叹服的文学魅力。他写历史,谈文化,说地区,述哲理,无一不能。确实很难相信一个写文学——被咱们马来西亚人说为硬性读品——的作家竟然会如此受欢迎,他的魅力是难以道明的,但无可置疑的是他写的东西没有什么让人失望的地方。或许我们也逐渐不爱看编著得已经很有趣,很有味道的历史书籍了,于是我们都被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吸引住。在他的文章,就是在文学与历史,文化中悠然漫步。也许因为读了他的文章而对历史产生兴趣的人,后来会非常感谢这位中国作者,于是因此,他所具有的这些影响力,同样地,会让他与他的作品流传下去。无论如何,我得知中国某些读者是不喜欢《行者无疆》的作者的。然而,我一向对对自己具有价值的,颇感不错的作家,并不会因为他人的讨厌而抛弃,毕竟与我无关。而你们也如此看书,相信是不会损失什么的。

  谈到文学,有点余力,就将以下的一些写下去了。马来西亚人不爱看文学作品,喜欢看通俗,言情,科幻,奇幻等小说。首先,我不会评论这些书是平庸的,是坏书;这些读者是愚蠢的。因为如果那本书对他来说有它独特的价值,那么既是《红楼梦》摆在他面前也会显得渺小或是“多余的”,因为一本书的好坏都源由于读者的判决,在此情况下,它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提倡选择自己爱读的作品,不要接触那些自己不愿意接触的作品。然而基本上大部分人是对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入主为先的心态的,“不,死都不看,那么难读!”,那么也就难免文学作品无法获得青睐了。我尽快地和你们说,因为我不想浪费口舌之余,也怕你们说我唠叨。

  那些所谓爱阅读的人,他们从所谓的书籍中多数是为了得到乐趣,然而读过就忘,或当作消遣,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无法让自己增值的。不是为了一定要让自己变成个大文人什么的,而是需要让自己活得有智慧。但如果你这也反驳,或许证明你已经拥有不需智慧的智慧了罢。

  文学作品所带出来的知识,智慧,比另外的书籍更容易让读者启迪心灵。文学作品具有高尚的品质,我们阅读的同时受到熏陶,我们自然而然的,人品也会随着提升,如此一来,人一好了,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好,身边的人跟着好了,社会就会跟着好,社会跟着好了,世界也就跟着好,如此以此类推运行得到的结果,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8-2025 08:18 PM , Processed in 0.11856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