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德源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 - 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九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6-2008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N 55:1 转轮王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祗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转轮王具足七宝,统理四天下,身坏命终之後生於天上,成为忉利天的朋友。他住在欢喜园内,被众天女所围绕而伺候著,具备了富足的天上五欲之乐,然而他仍然未能解脱地狱,未能解脱畜生,未能解脱饿鬼趣,未能解脱堕落於恶生、恶趣的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转轮王对於佛、法、僧和圣戒并未具备四种不动摇的纯净信念。

「比丘啊!圣弟子虽然吃著粗糙的饭食,穿著破旧的衣服,睡卧在草席床蓐上,然而他们却已经解脱了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的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圣弟子对於佛、法、僧和圣戒已经具备了不动摇的纯净信念。

「什么是四种不动摇的纯净信念呢? 比丘们,这里有圣弟子,对於佛陀,他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应予供养的圣者--阿罗汉,真正完美的自觉者,智慧和德行兼备的成就者,善巧地断除贪 痴者,洞悉世间真相者,可调教者的最佳教练,诸天和人类的老师,自觉觉他的佛陀,世间至尊的圣者。』
「对於法,他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说,此时此地即可亲见,当下远离种种炽热的燃烧。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请亲自前来观察验证,通达内明之道,智者当会自行证知。』

「对於僧伽,他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世尊的声闻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实、完善的方法修习。向须陀洹道,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道,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双八士才是世尊的声闻僧伽,应该布施、礼遇、供养、尊重,这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他对於圣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毁坏、不缺断、不玷污、不杂染,进而脱离轮回恶道的恐怖,为智者所赞叹。不执取世间的贪爱,循序导向於禅定。这就是四种不动摇的纯净信念。

「比丘们,统理四天下比起具备四种不动摇的纯净信念来,前者不及後者的十六分之一。」
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08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N 55:53 达摩提那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段时期,世尊住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的鹿野苑。

那时,优婆塞达摩提那与五百位优婆塞一起来到世尊的住处,敬礼世尊之後,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优婆塞就禀告世尊说:「世尊!请教导我们,世尊!请教导我们,让我们在漫漫长夜中能够得到利益安乐。」

世尊说:「达摩提那!你们应当要这样学习——如来所说的经典意义深奥,远离世间的苦恼而与空性相应,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要记住。达摩提那!你们应当要这样学习。

达摩提那说:「世尊!我们居住在儿女成群、嘻笑愦闹的家庭里,穿著轻软细致、光鲜亮丽的迦尸衣,受用著旃檀的薰香,配戴著花缦、香料、香水等装饰品,享用著金怠钱财的乐趣,对於世尊所说的意义深奥、远离世间苦恼而与空性相应的经典,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记住,实在是很不容易。请世尊为持守五戒的我们,开示上妙的法门。」

世尊说:「达摩提那!那么你们就应当如是学习—这里有圣弟子,对於佛陀,他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应予供养的圣者--阿罗汉,真正完美的自觉者,智慧和德行兼备的成就者,善巧地断除贪 痴者,洞悉世间真相者,可调教者的最佳教练,诸天和人类的老师,自觉觉他的佛陀,世间至尊的圣者。』
「对於法,他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说,此时此地即可亲见,当下远离种种炽热的燃烧。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请亲自前来观察验证,通达内明之道,智者当会自行证知。』

「对於僧伽,他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世尊的声闻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实、完善的方法修习。向须陀洹道,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道,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双八士才是世尊的声闻僧伽,应该布施、礼遇、供养、尊重,这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他对於圣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毁坏、不缺断、不玷污、不杂染,进而脱离轮回恶道的恐怖,为智者所赞叹。不执取世间的贪爱,循序导向於禅定。

「达摩提那!你们应当如是学习。」

达摩提那说:「您所说的四项须陀洹之法我们都具备了,我们在有生之年将永远保持此法。」(复诵四证净,本文节略)

世尊说:「达摩提那!你们很幸运啊!达摩提那!你们很有福气啊!你们当可记别为须陀洹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像粪虫一样

有只粪虫,它吃粪、肠里充塞于粪、为粪所埋,在它面前有一大堆粪。因为这样的缘故,它鄙视其它的粪虫。它这么想:“我是吃粪虫、肠里充塞于粪、为粪所埋,在我面前还有一大堆粪。”
同样的,诸比丘!如果一个比丘,他的心被“利得、供养与名誉”打败,心为所眩惑。当清晨时,他着袈裟持钵,入村或街去托钵。在那儿,他尽情地吃,并接受第二天的邀请供养,他的钵充满了食物。
当回到寺院,他向其它的比丘们夸耀说:我刚才尽情地吃,并接受第二天的邀请供养,我的钵充满了食物。我得到四资具(衣食住药)的供养。然而,这些其它的比丘们,因功德少、影响力少、他们得不到四资具的供养。
就是如此,他的心被利得、供养与名誉征服,心生眩惑,对其它优秀的比丘生贱视。这样的举动将会给这愚痴人带来长久的不利与痛苦。

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是很可怕的、卑劣的、恶毒的,它是到达无上安稳的障碍。因此,你们应如是学:“我应放舍已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也不会让它执于心中。



-----《相应部17.5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6-6-2008 04: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聞利養--烏龜的譬喻

从前,在某湖中住着一大群乌龟。它们的家族住在那儿很久了。有天,一只龟向另一只龟说:“亲爱的,别到那个地方。”但是那只乌龟却不听,依然到那个地方去,结果被猎人以以绳索所附之鱼叉所射。过后,这只龟游向其它的龟。远远看到这只龟游过来,其它的龟就说:
“亲爱的,我希望你没到那个地方。”--“没有,我没过去。”
“我希望你没被刺射或射中。”--“亲爱的,我没被没被刺射或射中,只是有条绳索一直跟随在我后面。”--
“啊!亲爱的,其实你已经被刺射中了。因为这个猎人,你父亲与与祖父都陷于灾祸。去吧!亲爱的,你已不再是我们的一分子了。”

诸比丘,故事中的猎人就是魔罗。附于绳索系之鱼叉,代表利得、供养与名誉。那条绳索意为喜贪。任何比丘,若他对所得到的利得、供养与名誉,放不下并对它感到欢喜,这样的人即绑于绳索之鱼叉、他陷于祸害中,任由魔罗为所欲为了。
        因此,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是很可怕的、卑劣的、恶毒的,它是到达无上安稳的障碍。因此,你们应如是学:“我应放舍已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也不会让它执于心中。                              ---《相应部1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浑身不自在

“诸比丘!你们在于深夜里有听到豺的鸣叫声吗?”“有,大德。”
“这只老豺被疥疮疾病所恼,不管它在山洞、树下、露地,它都感到不自在。不管它走着、站着、坐着或躺着,它都觉得很痛苦。”
“诸比丘!同样的,若一个比丘被利得、供养与名誉征服,心生眩惑,无论他到空屋、树下或露地,他都会觉得很痛苦。”
因此,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是很可怕的、卑劣的、恶毒的,它是到达无上安稳的障碍。因此,你们应如是学:“我应放舍已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也不会让它执于心中。
-----《相应部17.8》

粗绳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割截皮肤,再割截皮膜,再割截肉、再割截腱,再割截骨,到最后割截至骨髓。比如说:有个力强之人,以马毛粗绳绑紧摩擦一个人的脚部。这粗绳将截其皮肤,即截擦真皮肤,亦将截摩其皮膜,即截擦其皮膜,亦将截擦肉,即截擦其肉,亦将截擦腱,即截擦其腱将截擦其骨,即截擦其骨一直到骨髓。”
“诸比丘!同样的,利得、供养与名誉,为截擦皮肤,…….. 到最后割截至骨髓。
因此,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是很可怕的、卑劣的、恶毒的,它是到达无上安稳的障碍。因此,你们应如是学:“我应放舍已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也不会让它执于心中。
-----《相应部17.29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6-6-2008 04:5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8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九经

042.在竹竿上特技表演的啟示
  有一次,佛陀告訴比丘們:
  「從前,有在竹竿上表演特技的師徒兩人,老師以肩膀頂著一根長竹竿,徒弟則在竹竿上作表演。
  表演前,老師對徒弟說:
  『你在竹竿上頭表演時,要時時向下留意我、護著我,我在下面也會隨時留意你、護著你,這樣,我們上下彼此留意,彼此護著對方,在互相扶持之下,我們的表演必定萬無一失,如此一來,就能財源滾滾而來了。』
  但,徒弟卻對老師說:
  『老師,這樣不對!老師!你應當專心護著你自己,將您應當作的做好,而我也應當專心護著我自己,做好我應當作的,我們各自做好自己的動作,這樣,表演才能完美,觀眾給的賞錢才會多,我也才能安全地做完表演下來,這樣才有道理。』
  老師聽了,覺得也有道理,對徒弟說:
  『你說我們應當各自護著自己,我同意,但我的意思也是這樣,因為護著自己,就不會妨礙別人,這就等於護著他人,如果他人都能自護,就不會來妨礙我,也等於是護著我。』
  所以,比丘們!要像那位徒弟所說的,應當以『自護』之心來修習四念處,也應以『護他』之心來修習四念處,比丘們!自護的人能夠護他,護他的人也必定自護。
  比丘們!怎樣才是做到自護而後護他呢?那是要依著努力修習、多修習去實踐,這樣,自己修得好了,必然不會去傷害別人,這就是自護而能護他。
  比丘們!怎樣才是為了護他而實踐自護呢?那是依著忍他人之辱、不傷害他人、慈愛他人、悲憫他人,這樣,為了護著他人,就實踐了自護。
  比丘們!為了自護,則應當修四念處,為了護他,也應當修四念處,自護則能護他,護他則能自護。」

Sedaka Sutta (SN47.19)

I have heard that on one occasion the Blessed One was living among the Sumbhas. Now there is a Sumbhan town named Sedaka. There the Blessed One addressed the monks, "Monks!"

"Yes, lord," the monks responded.

The Blessed One said, "Once upon a time, monks, a bamboo acrobat, having erected a bamboo pole, addressed his assistant, Frying Pan: 'Come, my dear Frying Pan. Climb up the bamboo pole and stand on my shoulders.'

"'As you say, Master,' Frying Pan answered the bamboo acrobat and, climbing the bamboo pole, stood on his shoulders.

"So then the bamboo acrobat said to his assistant, 'Now you watch after me, my dear Frying Pan, and I'll watch after you. Thus, protecting one another, watching after one another, we'll show off our skill, receive our reward, and come down safely from the bamboo pole.'

"When he had said this, Frying Pan said to him, 'But that won't do at all, Master. You watch after yourself, and I'll watch after myself, and thus with each of us protecting ourselves, watching after ourselves, we'll show off our skill, receive our reward, and come down safely from the bamboo pole.'

"What Frying Pan, the assistant, said to her Master was the right way in that case.

"Monks, a frame of reference is to be practiced with the thought, 'I'll watch after myself.' A frame of reference is to be practiced with the thought, 'I'll watch after others.' When watching after oneself, one watches after others. When watching after others, one watches after oneself.

"And how does one, when watching after oneself, watch after others? Through pursuing [the practice], through developing it, through devoting oneself to it. This is how one, when watching after oneself, watches after others.

"And how does one, when watching after others, watch after oneself? Through endurance, through harmlessness, and through a mind of kindness & sympathy. This is how one, when watching after others, watches after oneself.

"A frame of reference is to be practiced with the thought, 'I'll watch after myself.' A frame of reference is to be practiced with the thought, 'I'll watch after others.' When watching after oneself, one watches after others. When watching after others, one watches after oneself."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9-6-2008 08: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0-6-2008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6-6-2008 04:36 PM 发表
浑身不自在                                                                                                                                                                                                                                                                                                                        “诸比丘!你们在于深夜里有听到豺的鸣叫声吗?”“有,大德。”
“这只老豺被疥疮疾病所恼,不管它在山洞、树下、露地,它都感到不自在。不管它走着、站着、坐着或躺着,它都觉得很痛苦。”
“诸比丘!同样的,若一个比丘被利得、供养与名誉征服,心生眩惑,无论他到空屋、树下或露地,他都会觉得很痛苦。”
因此,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是很可怕的、卑劣的、恶毒的,它是到达无上安稳的障碍。因此,你们应如是学:“我应放舍已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也不会让它执于心中。
-----《相应部17.8》

粗绳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割截皮肤,再割截皮膜,再割截肉、再割截腱,再割截骨,到最后割截至骨髓。比如说:有个力强之人,以马毛粗绳绑紧摩擦一个人的脚部。这粗绳将截其皮肤,即截擦真皮肤,亦将截摩其皮膜,即截擦其皮膜,亦将截擦肉,即截擦其肉,亦将截擦腱,即截擦其腱将截擦其骨,即截擦其骨一直到骨髓。”
“诸比丘!同样的,利得、供养与名誉,为截擦皮肤,…….. 到最后割截至骨髓。
因此,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是很可怕的、卑劣的、恶毒的,它是到达无上安稳的障碍。因此,你们应如是学:“我应放舍已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也不会让它执于心中。
-----《相应部17.29


利得和名譽有沒有包括對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7-2008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myutta Nikaya II.19的Uttara Sutta

At Rajagaha. As he was standing to one side, Uttara the deva's son recited this verse in the Blessed One's presence:
Life is swept along,
next-to-nothing its span.
For one swept on by aging
no shelters exist.
Perceiving this danger in death,
one should do deeds of merit
that bring about bliss.


[The Buddha:]
Life is swept along,
next-to-nothing its span.
For one swept to old age
no shelters exist.
Perceiving this danger in death,
one should drop the world's bait
and look for peace.

因缘在王舍城。已站立在一边的优多罗天子,
在世尊的附近说此偈:

生命終會結束,壽命極短;及到老年,沒有任何庇護。
看到了死亡的這種恐懼, 應該(及時)行善!它們(善行)將會帶來(生命的)安樂!


世尊說:
生命終會結束,壽命極短;及到老年,沒有任何庇護。
看到了死亡的這種恐懼,尋求寂靜者應捨下世間的慾樂。

--SN 2.19(PTS: S i 54)


从这经文,佛陀已经清楚指出,修福报重要,但是禅修更重要。我们在这难得的人身,要努力禅修,不要错过机会,这样才能摆脱苦和无常的纠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7-2008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ajira 于 17-7-2008 02:47 PM 发表
Samyutta Nikaya II.19的Uttara Sutta

At Rajagaha. As he was standing to one side, Uttara the deva's son recited this verse in the Blessed One's presence:
Life is swept along,
next-to-nothing its s ...


善哉,善哉。

福报再多也会有用完的一天,而且福报再多也无法使众生脱离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9-2008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08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一下这些经你们是从哪里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08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好帖,希望大家能一起学习佛陀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3-2009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个脚印,有机会再慢慢品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09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泪水经》



于舍卫城附近:



「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不可知的。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那一者比较多?是在这漫长的轮回里来来去去,而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所流(而积下)的泪水比较多,还是四大洋之水比较多?」



「世尊,依我们从世尊处所接受到的教导,在这漫长的轮回里来来去去,而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所流(而积下)的泪水比四大洋之水还多。」



「说得好,说得好,诸比丘。你们已善于接受我所给予的教导。的确是在这漫长的轮回里……。



长久以来,你们都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伤痛,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



为什么呢?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不可知的。所以,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一切,以获取解脱。」

──《相应部 因缘品 无始轮回相应 泪水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10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7-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佛陀的教导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4-2012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痴者 于 6-4-2012 05:48 PM 编辑

Saṃyutta Nikāya 10. Yakkhasaṃyuttaṃ 12. Āḷavakasuttaṃ
相应部10:12

有一天傍晚,当阿拉瓦加参加在雪山举行的夜叉聚会时,佛陀来到阿拉威(Āḷavī),坐在阿拉瓦加夜叉的宫殿里。当阿拉瓦加接到他的守门者及两个夜叉朋友的通知,知道佛陀正坐在他的宫殿里时,他非常生气。他回到宫殿,并且用九种武器攻击佛陀,但是全部都无效。然后他率领由四个师组成的可怕军团,掺杂着手持武器的各种鬼怪,花了半个夜晚的时间去惊吓佛陀。如此做无法惊吓佛陀之后,他心里想:「我要投掷无敌的白神衣这项武器。」据说,如果阿拉瓦加夜叉暴怒而将他的白神衣投掷到天空的话,就会有十二年的旱灾发生。如果白神衣被投掷到地上,所有的树木、植物与其它物品都会干枯,并且会有十二年的时间大地空无植物。如果白神衣被投入海洋,所有的海水会像热锅里的水滴那般地干掉。如果白神衣被投在像须弥山那样的高山,那高山就会倒塌、裂成碎片。

于是阿拉瓦加绕着佛陀飞升,越飞越高,然后将他的白神衣投向佛陀。白神衣在天空中发出雷震一般的可怕响声,四处放射烟雾与火焰,向着佛陀飞来。但是当它飞到接近佛陀的时候,却变成了一块擦脚布,掉落在佛陀的脚上。

看到这一幕时,阿拉瓦加夜叉变得软弱无力,他感到自己完全失去了骄傲,就像犄角已经折断的牛或毒牙已被拔除的眼镜蛇一样。他心里想:「为什么白神衣会无效呢?」然后他猜想:「一定是因为沙门乔达摩安住于慈心的缘故。现在我要用令人厌烦的言语来使他丧失慈心。」所以他说:「沙门,出去!」佛陀和蔼地回答说:「好的,朋友阿拉瓦加。」并且照着他的命令而走到宫殿外面去。那时阿拉瓦加心里想:「原来沙门乔达摩这样听话,我只下了一次命令他就出去了。我却无缘无故地跟他斗了整个晚上。」如此想了之后,阿拉瓦加的心开始软化。为了再试验佛陀,他再次对佛陀说:「进来,沙门!」佛陀再次和蔼地回答说:「好的,朋友阿拉瓦加。」而走进了宫殿。

如此,阿拉瓦加要佛陀走出与走进宫殿,反复下命令三次,佛陀都照着做了。于是阿拉瓦加心里想:「我要让他整夜疲累,然后抓住他的双脚,将他丢到恒河对岸去。」所以他第四次命令佛陀说:「出去,沙门!」佛陀知道阿拉瓦加内心的计划,因此回答说:「我知道你心里的邪恶计划,所以我不出去了。你要怎么做就尽管做吧。」

那时夜叉心里想:「现在我要问沙门乔达摩一些问题。如果他不能给我满意的答案,我就要使他疯狂,挖出他的心脏,抓住他的双脚而将他丢到恒河对岸去。」因此他对佛陀说:「沙门,我要问你几个问题。如果你不回答我,我就要使你疯狂,或挖出你的心脏,或抓住你的双脚而将你丢过恒河。」佛陀说:「朋友,在这个包括诸天、诸魔、诸梵天的世间,在包括诸沙门与婆罗门、诸天与人的众生中,我见不到有任何人能使我疯狂,或挖出我的心脏,或抓住我的双脚而将我丢过恒河。不过,你尽管问吧。」于是阿拉瓦加夜叉以偈问佛陀说:

世间人最好的财富是什么?

善修行什么能够带来快乐?

各种味中最甜蜜的是什么?

如何生活可称最好的生活?

佛陀回答说:

信是世间人最好的财富。

善修行正道能带来快乐。

诸味中最甜蜜的是真理。

以智而活可称最佳生活。

阿拉瓦加再问说:

如何渡洪流?如何渡海洋?

如何越灾殃?如何得净化?

佛陀回答说:

以信渡洪流。警惕渡海洋。

精进越灾殃。以智得净化。

听完佛陀的回答之后,阿拉瓦加证悟了须陀洹果。

如此,即使阿拉瓦加具足了只听闻佛法就能证悟圣果的充分波罗蜜,然而只要他的瞋恨还未消除,他就还不能证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善巧地使他的心软化的缘故。在去除对佛陀的瞋心并且以恭敬心听闻佛法之后,他证得了初果须陀洹。

本故事摘自正念之道第78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7-2012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
Devata Samyutta Sutta 1.71 (天神相应 1.71经)
Ghatva Sutta

As she was standing to one side, a devata recited this verse to the Blessed One:
一位女天神站在佛陀旁边,然后问佛陀道:

"Having killed what do you sleep in ease?
杀了什么能让我们安稳入睡?
Having killed what do you not grieve?
杀了什么能让我们不再伤悲?
Of the slaying of what one thing does Gotama approve? "
杀什么东西是佛陀所允许的?

[The Buddha:佛陀回答]

"Having killed anger you sleep in ease.
杀了嗔恨能让我们安稳入睡
Having killed anger you do not grieve.
杀了嗔恨能让我们不再伤悲
The noble ones praise the slaying of anger — with its honeyed crest & poison root — for having killed it you do not grieve. "
圣者赞扬杀灭披着糖衣却其毒无比的嗔恨,因为杀灭了嗔心,我们便不再悲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2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
Devata Samyutta Sutta 1.71 (天神相应 1.71经)
Ghatva Sutta

As she was sta ...
Vajira 发表于 15-7-2012 06:32 AM
萨度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5:23 AM , Processed in 0.1142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