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背金龍的人工繁殖歷史並不久,大約是1987左右才有人開始繁殖,由於種魚收集不易,因此產量不多,但隨著市場需求,一些民間繁殖場才開始注重過背金龍的繁殖,但過背金龍種魚有限,祗好各顯神通,以致於造成在1990~1994年要找到一尾真正過背金龍(野生除外)小龍並不簡單,加上當時對過背金龍小魚判斷常識不足,往往買到祗是高背金龍,徒呼負負,所幸往後在有心魚場的去蕪存菁改良下,回復過背特徵,相對也就產生多樣性不同形質的過背金龍。
台灣最早引進過背金龍是1985年由北部貿易商引進的武吉美拉野生過背金龍15尾,當時進口名稱是以太平紅龍(Pacific Red Arowana)進口,再以馬來西亞紅龍名稱銷售 (明明是金龙,为什么叫红龙?),曾造成水族界的轟動,1986年才改稱為過背金龍,與紅尾金龍做品質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