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虽然是万圣节黑色的代表,但多出现于喜剧片中 大约三百年前,三个女巫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被诅咒了,当黑色的火焰在万圣节燃起的时候,她们复活了。影片《女巫也疯狂》是一部喜剧片,三个专门捉小孩的女巫偏偏遇上了不信邪的小孩,其中的笑料是可想而知了。孩子其实一直就是万圣节的主角。在西方,万圣节最有名的恶作剧就是“不请吃就捣蛋”,每一个小孩子可以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可以想象,这样的习俗无疑增加了邻里间的相互关系,当然也令孩子们兴奋不已。
《小熊维尼之长鼻怪万圣节》虽然很温馨有趣,但其假设颇有西方的恐怖意味 动画影片《小熊维尼之长鼻怪万圣节》中的小动物们便打算将“不请吃糖就捣蛋”的习俗进行到底。但很显然,这个习俗不利于故事的讲述,于是新的设定便产生了,动物们决定进森林抓怪物,据说万圣节抓到森林中的怪物就会愿望成真,但失败了就会被做成南瓜灯。这个故事虽然很有趣,但多少有些哥特式的假设,于是,恐怖变成了自欺欺人。在诸多万圣节的影片中,以假设做为前提创意的有许多,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而这些喜欢假设的人大多是一群青年学生。
从台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做主角的意义在于成长 世界上绝大多数恐怖影片的主角都是青年学生,万圣节电影也不例外。学生有自主能动性,但对世界却还处于一种朦胧的认识,所以他们是最适合担当被惊吓或被杀死的角色,当然最终一般来说都有某个学生战胜恐惧,于是便步入成年了。《血溅万圣劫》便是这样一部影片,一群学生假设某鬼屋,于是在万圣节那天意气风发地闯鬼屋,但这种假设却变成了现实。这是很传统的青春恐怖片。无论是“万圣节”,还是“鬼屋”这两个恐怖元素都足够编出一部戏剧来,但编剧却将这两个元素结合了起来,于是产生了1+1>1的数学效果。
狂欢走向难以控制之时,恶魔便出现了,这是一个小孩子成长的故事 没有人希望碰到真正的鬼魂,但有些人却在无意中成为了恶鬼的帮凶,此时影片便开始向人们内心中的善恶渗透了。《撒旦的小助手》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影片,九岁的霍利无意中成为变态杀人狂的助手,在万圣节之夜疯狂地胡闹,当他意识到所有的胡闹都是真实的犯罪时,他的家人开始成为变态杀人狂的目标了。而在《制造偶像的手》中,无所事事的安东尼发现自己的父母被恶魔斩首并制成了万圣节的装饰,而更可怕的是恶魔附身在安东尼的右臂上,于是意志与行为的较量开始了。
意志与行动的较量实际就是善与恶的对峙 毫无疑问,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抗的不仅仅是恶魔,更要对抗自己,要对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负责,这种成长比起那些仅用血腥与暴力斩杀恶魔的影片要深刻了许多。不过美国人似乎对此并不买帐,这种类型的影片远没有“万圣节”系列来的卖座。而在笔者看来,万圣节题材影片中最好的莫过于《变种女狼》。
狼人也是万圣节重要的黑色象征之一 《变种女狼》其实是涉及到狼人题材的。前面说过了,万圣节有两种特别的色彩,橙色与黑色,橙色往往是丰收的色彩,有种欢快的意味,所以万圣节又是一种狂欢节,因此也产生了不少有关万圣节的喜剧片。而黑色则代表了邪恶,包括许多黑暗元素,诅咒,女巫,黑猫等等,而狼人也是黑暗的代表。一个女孩由于受到怪物的袭击而逐渐变成了狼人,在万圣节之夜,她将成为灾难的象征,而她的姐妹则要挽救她,阻止她。这里不但涉及到人物在善与恶之间的自我控制,自我心理的斗争,更涉及到亲情的延续。影片中其实并没有仇恨,有的就是选择与拯救。
《变种女狼》中加入的情感线索无疑为万圣节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万圣节的传统由来已久,据说最早是为了庆祝丰收而产生的节日,被称作赞美秋天的节日,更有“圣夜”之称,但由于历史的演变,万圣节具有了一种双重性,狂欢与恐怖的结合体,但人类的狂欢本身是不是就容易造就出恐怖呢?这其实也是一个疑问!由于这个节日的特殊性,所以一般万圣节题材的影片只有两个类型,橙色的喜剧片与黑色的恐怖片。但毫无疑问,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是那些惊悚恐怖的镜像,于是,头罩南瓜手持利刃的家伙开始敲响了每一户的家门。
下辑预告:
有一种啮齿类动物,身材渺小,尖嘴长尾,肚大腰圆,一般来说十分令人讨厌,并且被冠以各种不好的称谓,甚至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但离开了现实,来到虚幻的银屏之上,它仿佛一下子接受过了高等教育一般,其受欢迎的程度比它的天敌更甚,这个现象极为奇特。(敬请关注《拉片室第二十三辑:老鼠,最会出镜的黑暗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