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64|回复: 14

早期中国电影学术交流区(附完整影片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7-2007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没有对早期中国电影(黑白无声或有声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如有,我愿意贴上几部与你分享。
欲观赏《小城之春》请移玉6楼。
《马路天使》7楼
《铁扇公主》8楼
《大路》9楼
《一江春水向東流 (上) - 八年離亂》10楼
雁过留声,希望你看完后留点儿东西。片言只语也行,大家交流交流,好吗?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4-7-2007 02: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布莱恩街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9-7-2007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这么巧,最近看着一本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的书《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第一辑就是说关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五十年代之前中国出现很多经典,但已经几乎被人遗忘。。。连电影系的学生开口闭口都是欧洲的名导演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拥有的重要遗产。。。

我100%支持楼主。。。不知版主会不会破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7-2007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觉得无所谓.
本论坛的首要目的是学术交流,当然无任欢迎。
只要是版权生效年份前的电影,都可以分享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7-2007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布莱恩街壁 的帖子

谢谢支持。也很同意你说的:自己民族的遗产应当重视。你提到的焦雄屏也是我很喜欢的作者,我现在也在读他翻译的《导演视野——遇见250位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其实我只是借花献佛而已,是一位朋友弄的视屏,我想帮忙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07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KyleMichelleGo 的帖子兼致斑主

感谢你的提醒,但是你说的“原创者生命结束才算起的50年保护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1条所示并不包括电影:(注意划线黑字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三节 权利的保护期

第二十条 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第二十一条 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因此,1956年12月31日以前出品的中国电影都已经进入公共领域了。那么在这里贴出是不违反法律的。

参考资料:http://www.edu.cn/20011105/3008137.shtml

[ 本帖最后由 KyleMichelleGo 于 13-7-2007 05: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07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场了:第一部《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 (1948)
Spring in a Small Town (1948)

地区 中国
色彩 黑白
对白 国语
片长 85 分钟
摄制 文华  
片种 故事片
类型 情节片
题材 家庭/女性/爱情/纠葛

导演 费穆  
编剧 李天济  
摄影 李生伟  

演员表
按演员表顺序
韦伟 ......玉纹
崔超明 ......老黄
石羽 ......戴礼言
张鸿眉 ......妹妹
李纬 ......章志忱

剧情简介:

 在一个小城里,年轻少妇周玉纹与丈夫戴礼言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礼言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产,也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终日郁郁寡欢。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实则已没有感情可言。这沉闷的生活被从外面闯入小城的青年医生章志忱打破。他是礼言分别八年的朋友,也是玉纹过去的情人。礼言的妹妹戴秀喜欢上了志忱,而志忱拒绝了她。志忱的心里还装着玉纹。但他心里很矛盾。当年他与玉纹未结婚是因为玉纹母亲的阻挠,现在玉纹母亲死了,玉纹又有了丈夫。玉纹虽对丈夫尽职尽责,但心里却想着志忱,为此,她觉得对不起丈夫礼言。而礼言却决定成全他们两个,他吞了安眠药想自尽,后被抢救过来。经过了这一番感情波折,玉纹重新认识了自己与丈夫戴礼言的感情,她选择了与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决定离开小城。一个春日的早晨,周玉纹、戴礼言还有妹妹戴秀在城头上为章志忱送行。他们目送志忱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业界评价:

    小城之春(费穆版)是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

    《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香港电影评论界将其推选为“有史以来中国最佳电影”,著名导演张艺谋也称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就是《小城之春》。

    回顾影片的拍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第5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壮壮在蛰伏了8年之后,复出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这部《小城之春》。
资料来源: 够多网 www.gouduo.com

如你有兴趣,点击以下链接观赏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spring_in_a_small_town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3-7-2007 10:23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KyleMichelleGo + 5 谢谢分享。继续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7-2007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马路天使

马路天使(Street Angel )


黑白故事片(90分钟)
1937年明星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袁牧之

摄影:吴印咸

主演:赵丹、周璇、魏鹤龄

年轻的吹鼓手小陈,住在上海一条弄堂的小阁楼里。他与报贩老王、水果小贩、剃头匠和一位失业者互为结拜兄弟。他们誓言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小阁楼的对面,住着小云和小红姐妹俩。她们是东北人,家乡失陷后,流落上海。为了生存,姐姐小云被房主琴师夫妇逼为暗娼,小红则跟着琴师到茶楼酒馆卖唱。小陈和小红对窗相望,你拉我唱传递情意。一天,小红在茶楼卖唱,被流氓古成龙看中。他便串通琴师,企图霸占小红。小红知道后,马上找小陈商量。在老王的建议下,他们决定找律师提出控诉。不想律师索款甚巨,打官司成了泡影。在小云、老王及其他结拜兄弟的帮助下,小陈和小红避居他处,并结为夫妻。流氓鞭打小云,逼问小红去处,小云宁死不说,被流氓关进密室。一天夜里,小云被迫上街卖笑,遭警察追捕,逃跑中遇到老王,被带到小红处躲避。在苦难的生活中,小云和老王也产生了感情。一天,小陈为一家理发店吹打,不巧被琴师发现,探得了小红的下落。琴师纠集流氓古成龙及其打手,前去抓人。这时,屋内仅姐妹俩,小云奋力抵住前门,掩护小红越墙逃走,自己则在拼斗中被流氓一刀扎中。当老王闻讯赶来时,小云已奄奄一息。

本片堪称中国30年代有声片的经典。这部被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赞美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影片,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依旧魅力不减。本片还留下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周璇曾经说过,她一生没有什么满意的电影,除了《马路天使》。
赵丹曾经说过,他真正的演员生涯是从《马路天使》开始的。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有兴趣请点击此链接: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street_angel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3-7-2007 10:38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KyleMichelleGo + 5 谢谢分享。继续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07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部《铁扇公主》Princess Iron Fan

《铁扇公主》Princess Iron Fan (1941年)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
  
简介:著名的万氏兄弟是中国动画片的开拓者,本片是根据《西游记》中有关铁扇公主的情节改编而成。是万氏兄弟带领70多名卡通班学员历时1年4个月绘制拍摄而成。是"孤岛电影"史上最灿烂的一页。如今看来,这部动画片的技艺水准或许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高超,若以历史眼光看,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美妙的奇迹。这部影片在题材和风格的民族化探索和创造,则会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和敬意。   
  
详细资料:
【国  家】中国
【类  别】动画
【中 文 名】铁扇公主
【出品年代】1941年
【出品公司】新华联合影业公司
【色别】黑白
【宽高比】1.33:1
【公映日期】1941年(上海)
【导        演】万籁鸣 万古蟾 万超尘 万涤寰
【动画设计】万籁鸣 万古蟾 万超尘 万涤寰
【监        制】张善琨
【编  剧】王乾白
【剪  辑】王金义
【影片长度】80 Mins
【DVD发行商】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
【DVD发行年份】2005年
【DVD碟片】双D9(作为《大闹天宫》花絮)
【DVD视频制式】PAL(数码修复版)
【DVD音频制式】Mono DD1.0
【DVD宽高比】4:3全屏
【对白语言】普通话
【字幕语言】无
【拍摄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好莱坞开始依靠雄厚的实力制作大型长片动画电影,并于1938年推出了投资百万元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其长度和普通故事片相当。影片推出后,风靡全球。由此,中国一些电影厂的资本家也萌生了制作大型动画的念头。当时的新华联合影业公司专门成立了“卡通部”,聘请中国动画的先驱者之一万古蟾为主管,决定拍摄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并于1941年9月最终摄制完成。
《铁扇公主》取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段故事,绘制画稿近两万幅、拍摄毛片1.8万余尺,成片长达9700英尺,可放映1小时20分钟,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影片由万籁鸣、万古蟾联合导演,他们除借鉴了美国动画片中的一些元素外,大胆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的营养,使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为扩大影响,影片由当红明星白虹、严月玲、姜明、韩兰根、殷秀岑配音。万氏兄弟在电影放映中还尝试用红色玻璃纸挡住镜头,使片中的火焰山放出红光,在黑白动画片中创造了彩色动画的效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万氏兄弟动员了100多名工作人员参加制作,费时一年半时间才制作完成。在影片进入制作的关键时期后,出现资金的短缺,几乎使制作工作夭折。后得上海财团“上元银公司”的资助,才得以最终完成。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影片摄制于抗战时期,片中体现了“全国人民联合对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隐喻意义,曾引起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
【剧情梗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来到火焰山, 被一片火海挡住去路。据说铁扇公主 的芭蕉扇能扇灭此火。因悟空与铁扇 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是师兄弟,唐僧命 悟空去借扇。悟空去芭蕉洞未遇牛魔 王,反被铁扇公主用宝扇扇了出来。 芭蕉扇法力无比,一阵风就把悟空扇 到了小须弥山下。悟空碰见灵吉菩萨 ,菩萨赠他定风珠。于是,悟空再次 去芭蕉洞借扇。铁扇公主的宝扇已扇 不动悟空,就将他拒之门外。悟空灵 机一动,变成小虫,飞进洞门,停落 在一只茶杯口上,趁公主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铁扇公主立刻肚痛难熬 ,知道是悟空作弄,就答应借扇。悟空取扇回火焰山下,结果火焰越扇越 大,悟空情知上当,只得三次去芭蕉 洞借扇。悟空得知牛魔王去碧波潭赴 宴,遂变成牛魔王,返回芭蕉洞,铁 扇公主毫不怀疑,殷勤侍候,悟空借 机骗走宝扇。归途中,悟空见八戒赶 来,要观赏宝扇,谁知八戒乃牛魔王 所变,宝扇又被骗去。孙悟空忍无可 忍,就与牛魔王大打出手,终于把他 制服,现出老牛原形。铁扇公主急忙 献出宝扇,扇灭大火,百姓欣喜,师 徒们辞别村民过山西去。
【经典场景】影片中的孙悟空采用了京剧中孙悟空的扮相,明显地突出了猴子的特征,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绘画技巧相当高超,表情也很丰富。孙悟空既是勇敢的英雄,又相当活泼,让人感到可爱可亲;同时,他既有人类性,又具有动物性。这种兼而有的特征,成功地展现了魔仙奇异的魅力,这显然是当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动画片所不具备的长处。又比如猪八戒喝了铁扇公主送来的酒后醉倒了,于是立即发出了大肥猪的声音。被化妆成某种动物外型的女妖从背后看是动物,但回过头去却又成了一个娇媚微笑着美女。牛魔王在云端被孙悟空打败,满地打滚,顿时显出牛的本相,接着夹在大树的裂缝中,被孙悟空抓住。这些情节与其说是漫画型的,不如说是凄惨的。
【评价】《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铁扇公主》的创作,标志着万氏兄弟在动画片编导、摄制技巧上达到了较完善的程度。他们吸取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的营养,使静止不动的中国山水画成功地搬上银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特点的动画片。影片塑造了许多富有民间传说色彩的生动艺术形象,是万氏兄弟在艺术风格形成初期的重要代表作。

文字资料来源:http://hexun.com/myav

影片链接: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princess_iron_fan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3-7-2007 11:00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KyleMichelleGo + 5 谢谢分享。继续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7-2007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部:大路(Big Road)

大路(Big Road)


首映时间:1934年1月
导演: 孙瑜  
主演: 黎莉莉 金焰 陈燕燕 郑君里 罗明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  
语言: 普通话  

剧情:

    有这样一群年轻的筑路工人;金哥从小便做枯力活;老张性格沉稳刚强;章大鲁莽笨拙;象个精灵似的韩小六子;小罗总幻想着机器压道车;青年大学生郑君现在只能四处流浪。这些人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生活,虽艰苦,但从未失父过信心,他们亦到各地去筑路,一起高唱由郑君写的《大路歌》。
   
    在筑路的过程中,他们偶然认识了丁香,茉莉两个姑娘。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生国人民一起抵抗。金哥等人领导筑路工建造一条十分重要的军用人路,但遭到敌人的阴谋阻挠。领导者金哥被严刑拷打。但顽强的筑路工人们却没有屈服,终把人路修筑完。而金哥等牺牲了,丁香死里逃生,幻觉中金哥等人并未牺牲,双和众人一起拉着筑路的铁滚向前方走去,《大路歌》又响起来。


演员简介:

  郑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后从事导演工作。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与蔡楚生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为出色的便是《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中,郑君里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和悲喜结合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其娴熟的导演技巧。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内景特别多,空间异常狭窄,导演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上尤其显得灵活而有表现力。郑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导演了《枯木逢春》与《林则徐》、《聂耳》。他的《枯木逢春》有着中华民族水墨画般的意蕴,而《林则徐》、《聂耳》这两部人物传记片,既真实地表现了过去年代中的历史人物,又不完全囿于历史的局限,达到了当时传记片人物创作艺术质量的高峰。
 
    金焰(1910—1983)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影坛,有“电影皇帝”之称。他首部成功之作是孙瑜在1930年导演的《野草闲花》,他以活泼淳朴的自然风度,健美匀称的体格和蓬勃的朝气,塑造了一个与当时充斥影坛那些“油头滑脑”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的英俊青年形象钱少爷,而受到广泛赞誉。其后,他主演了《恋爱与义务》、《三个摩登女性》、《黄金时代》、《母性之光》、《大路》等多部影片。这些影片的大多数都以小资产阶级反封建为主题,金焰塑造的几乎都是一些小知识分子形象,独有在《大路》中饰演的金哥是一个筑路工人。金焰以英俊潇洒的外表和真情纯朴的表演,将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坚贞不屈、乐观向上的筑路工人金哥的性格刻划得栩栩如生。金焰的表演生涯持续到五十年代末,拍过《大地重光》、《母亲》、《暴风雨中的雄鹰》等影片,就表演艺术而言,他的高峰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简评:

    孙瑜导演的《大路》是中国早期电影第一阶段的优秀作品。写一批由农村逃荒到城市的筑路工人修筑一条抗日公路的故事。这部影片对中国人民抗战热情的赞颂是激动人心的,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以斗争求生存、求自由的意志与力量通过筑路工的行动被生动地展示出来了。

    《大路》是中国电影由无声到有声发展的过渡作品。全片虽然没有对白,但是在声效上却做得十分细致,和1927年西片《TheJazzSinger》半默片半声音片的拍摄手法相似。

    孙瑜是中国三十年代重要导演之一,和罗明佑及黎民伟等电影制片家合作无间,如阮玲玉的名作《小玩意》等也是出自他们之手。此片在片种上继承了《小》片的风格,都是社会主义型式的格局,结局都不是快乐大团圆,但是却又十分写实。看此片结局顿时令人想起杜其峰的《非常突然》,虽然两片风格和构思不同,但是结局却颇为相似,不知杜其峰在制作《非常突然》时有没有受此片影响。另外一如当年其他同类电影,此片也表达了很强的爱国讯息。不过碍于当年主张息事宁人、处处忍让的中国国策,始终不能大肆评击日本人。故全片也都不能指名道性大骂日寇,最多亦只能称呼日本人为「敌人」。虽然如此,此片的爱国情绪亦很澎湃,讯息明确,加上国歌作曲家聂耳为此片作了几首歌曲,就更令人印像难忘。

    黎莉莉和陈燕燕是当年崛起的着名女演员,两人演绎风格不尽相同。黎莉莉十分活泼自然,陈燕燕则演活含蓄的少女情怀,各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代兼任导演,曾和蔡楚生合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郑君里亦在此片担当一角。虽然此片人物颇多,但是孙瑜处理群戏的功力深厚,每个人物都令人印像难忘。结局拍得感人但不煽情,也是值得一赞的地方。

文字资料来源:电影大动员

电影链接: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the_big_road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6-7-2007 08:28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KyleMichelleGo + 5 谢谢分享。继续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07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部:一江春水向東流 (上) - 八年離亂

中文名称:一江春水向东流

英文名称:Spring River Flows East
发行时间:1947年
电影导演:蔡楚生
     郑君里
电影演员:陶金
     白杨
     舒绣文
     上官云珠
     吴茵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素芬是一个纱厂的女工,与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妻。 抗日戰爭爆發,張忠良參加了救護隊,素芳則帶著婆婆和孩子逃到鄉下。抗日战争爆发,张忠良参加了救护队,素芳则带着婆婆和孩子逃到乡下。 離亂中,張忠良與素芬分別歷盡千辛萬苦。离乱中,张忠良与素芬分别历尽千辛万苦。 後來,張忠良輾轉到了重慶,碰到舊相識現成為交際花的王麗珍。后来,张忠良辗转到了重庆,碰到旧相识现成为交际花的王丽珍。 在王麗珍的引誘下,張忠良很快投懷送抱,而他漸漸走向墮落。在王丽珍的引诱下,张忠良很快投怀送抱,而他渐渐走向堕落。
  抗戰勝利,張忠良和王麗珍來到上海何文霞的家。  抗战胜利,张忠良和王丽珍来到上海何文霞的家。 沒想到,素芬恰好在何家當女傭。没想到,素芬恰好在何家当女佣。 當素芬發現與王麗珍在一起的男人竟是自己的丈夫,傷心地逃出何家。当素芬发现与王丽珍在一起的男人竟是自己的丈夫,伤心地逃出何家。 忠良方寸大亂,王麗珍逼張忠良與素芬離婚。忠良方寸大乱,王丽珍逼张忠良与素芬离婚。 對此,張忠良左右為難。对此,张忠良左右为难。 最終,受盡侮辱的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最终,受尽侮辱的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

    1947年10月,蔡楚声完成了和郑君里联合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包括《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
影片以软弱的知识分子张忠良和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的素芬为主要人物,以他们的家庭悲欢离合的遭遇为载体,以三条情节线索,讲述了人们刚刚经历过的十年(抗战八年和“惨胜”后的两年)。
影片社会背景辽阔,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楚,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它既延承了《渔光曲》等影片丰富而富于感染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又吸纳了我国传统艺术,如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显现出艺术上的成熟和大师的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辉煌的高度,成为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成功。电影起用了当时最炫目的全明星阵容,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明星们的表演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从1947年10月起在上海连映3个多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创造了解放前国产片最高的票房纪录,轰动一时。
《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也创造了艺术和商业都丰收的完美奇迹。

【导演简介】

蔡楚生(1906—1965)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这两部影片都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他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吸收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对比相结合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下转换空间,使之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深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后从事导演工作。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与蔡楚生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为出色的便是《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中,郑君里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和悲喜结合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其娴熟的导演技巧。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内景特别多,空间异常狭窄,导演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上尤其显得灵活而有表现力。郑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导演了《枯木逢春》与《林则徐》、《聂耳》。他的《枯木逢春》有着中华民族水墨画般的意蕴,而《林则徐》、《聂耳》这两部人物传记片,既真实地表现了过去年代中的历史人物,又不完全囿于历史的局限,达到了当时传记片人物创作艺术质量的高峰。

【女主角简介】
白杨(1920—1997)的成名作是1936年主演的《十字街头》。在这部影片中,她与赵丹配戏,扮演一纱厂教练员杨艺英,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充满幻想、幼稚的女资产阶级青年女性形象。四十年代,她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特别是在后一部影片中,她饰演的女主人公李素芬,举止端庄,内心充实,感情真挚,成为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典型,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白杨的艺术生涯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先后拍摄了《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冬梅》等影片。特别是1956年她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形象达到了她表演艺术的高峰。白杨在后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优美、自然、含蓄、鲜明的表现风格,她的外部动作与表情,既符合人物的性格与戏的规定情景,又使人感受到白杨所固有的那种娴静、柔和、舒适的美感,透露出东方妇女特有的神韵。

文字资料来源:天空竞技场 » 焱焱影视 »

影片链接: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the_spring_river_flows_east-part1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6-7-2007 08:32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KyleMichelleGo + 5 谢谢分享。继续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7-2007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部:一江春水向東流(下)天亮前後

一江春水向東流:天亮前後 The Spring River Flows East, Part 2: The Dawn (1947)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the_spring_river_flows_east-part2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KyleMichelleGo + 5 谢谢分享。继续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布莱恩街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7-2007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  小城之春  。。。

现时看旧片,对电影的观念是需要调整一下的,尤其看着现代片长大的我(还年轻咯 ),更需要对中国电影历史有些认识。。。结果看了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的文章至少懂了些。。。

没有想到40年代的 小城之春 ,竟然能拍得那么出色。。。我想到的是,一棵前人种得又大又美的树,平常后人都没去望它一眼,我这个后人一望才发现那棵树的壮观。。。

诗意,是这戏最美的地方了。它很多镜头角度运用都把美表现了出来。。。戏开头不久,戴少爷出现的那一幕,镜头慢慢移动到眼前墙壁的破洞,好像别有洞天,另一头就是坐着的少爷出现。。。美妙的镜头配上音乐,好到简直让我泪都流出来。。。
还有以毁了的城墙做背景的几幕,也是非常的美。。。

简简单单的人物与故事,虽然有点小闷,但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心理状态都很明确。。。甚至现今有些电影都会做不到。。。

现在我才真正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布莱恩街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7-2007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有这么一个网站存在还不知道。。。真是感谢楼主的努力。。。虽然一个星期了没人理会酱,但新一代的年青人当然是不那么容易接受旧片的。。。我除外

再一次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布莱恩街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7-2007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电影的萌芽──上海都会孳生的黄金时代     焦雄屏

    三○年代是电影初由西方传入、在中国开始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国自己的社会有相当多问题,外面是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伺机分割中国的国土(尤其是日本对东北的觊觎及染指,以及许多港口的半殖民状况),内里是军阀政党长期的分裂与战争,此外,经济的破败,天灾不断,使生存几乎变成困难的问题。
    这种社会现实对知识分子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倒过去看,三○年代也是中国多种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知识分子及艺术家受到五四新文化及新思潮的启迪,又承继中国文人自李白、杜甫、白居易以降的悲天悯人胸怀,怀抱极大的热情和理想,参与文学、话剧及电影的创作行列。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思潮均有极强的感受,许多都背负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作品中抒发阐述新旧思潮的冲击、反封建反帝国反殖民的思想、妇女受压制的命运,以及家庭伦理在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剧烈转变所担任的角色。
    电影由西方而东方,由旧的戏曲及文明戏模式中,挣出新的表现模式,在经济凋敝及战争纷乱中成长,由具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与重利润的商人共同寻求生产创作的可能性,由是,三○年代的电影,具有复杂体质,电影学术界喜欢称之为「探索的年代」。

上海和大都市为主的观众
    二○年代,夹杂着新奇及商业利益,电影迅速在中国成长。有段时期,上海每两个月就成立两家新电影公司。然而,这种成长是相当不稳定的,一时的蓬勃和硬性竞争,往往导致下一阶段的危机,比如一九二一年上海有一百四十家电影公司,一九二二年便只剩下十二家仍在运作。
    三○年代,电影继续蓬勃,然而影响实际只及于城市。由于当时经济的落后状况,戏院建立相当缓慢。根据法国电影史学者乔治・萨杜尔指出,一九三六年,全中国只有三百家戏院,也就是平均每一百万人拥有零点六六座戏院,比之当时印度是三点八,日本是三十八,美国是一百三十差之甚多。
    由此来看,电影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及经济情况而来,其中,上海是一大据点。观众也必须有相当经济条件,最起码应是中产阶级以上。至于偏远的内地,既无力建戏院,也无力至大城市看电影消费,许多人对电影是听也未听说过哩。
     创作者和观众都集中在都市中的中产阶级,由是,电影自取材至内容表达方式,自带有相当都市心态。

技巧上的外国影响
    电影中心的上海是大港口,放映的外国影片特别多。尤其三○年代的好莱坞产品相当泛滥。根据俄国史家托洛普采夫的资料,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单上海进口的美国片便有一千八百九十六部之多,数字甚为骇人。
    上海接触西方的电影和美学,但这西方不仅限于好莱坞。当时一些进步的影人也尝试了解叱咤风云的俄国蒙太奇运动。如洪深曾翻译蒙太奇理论大师艾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论文,在思潮上(尤其是意识型态)自然颇到点影响。
    根据香港影评人刘成汉的研究,所谓的外国影响在「内容取向和气质方面」不同。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而又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直接侵略,使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采取批判及积极的态度,更勇于为社会上受压迫的阶层群呐喊。比起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三○年代的中国电影更富奔放直接的勇气。

文人电影:知识分子大量参与
  三○年代的中国电影因为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而分外蓬勃。香港的黄继持教授曾将二○年代受文明戏与戏曲影响的郑正秋、张石川划为「戏人」,而三○年代文艺工作者与新文学结合,拍摄的电影与「戏人电影」不同,称之为「文人电影」。古苍梧教授以为,文人最初虽不懂电影,但能钻研西方电影理论,所以除了「注意剧本的思想性外,还加强了对电影语言的探索」。
  由于知识分子的参与,中国早期电影艺术成就异常辉煌,也培养了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电影人才。英国的影评人东尼•雷恩就指出,知识分子的参与,不但提高了电影技巧,也引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
  但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也常不脱文人气质。许多三○年代作品,在描述老百姓及低下阶层时,往往投射过度的理想与热情,使人物角色变成「形而上」的典型。同时,在创作笔法上,也较诉诸于知识分子的美学与思考态度,比如吴永刚的《神女》,为了突出妓女的高贵灵魂与牺牲的精神,会使阮玲玉角色完全神格化。阮玲玉为生活及儿子教育所付出的代价,在导演的心目中已晋升为神圣。
  这种知识分子的中产人道观,也带有相当的罪疚感。他们承继了十九世纪以降的人道立场,又受到一鳞半爪的社会主义刺激,突然对下阶层人民关怀起来,既歌颂身分低微的群众,又怀着阶级的身分自咎。《神女》如此,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应云卫的《桃李劫》亦然。

探索的精神:默片与视觉艺术的关联
  中国电影直到《歌女红牡丹》才初进入有声电影时代。然而,限于建立声音系统(包括制作的器材与放映的设备)的昂贵,默片并非立时就遭淘汰。一九三一年到三五年间,默片与有声片并行存在了数年。默片的生命延长,根据刘成汉的说明,「一方面保存了影像的丰富活力,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外国有声电影所犯错误的经验」,由是,影史家们将电影的形式开发冠以「探索的精神」,以之具有「艺术的原创性」,所以虽有「忧国忧民的共同思想」及「朴素的阶级意识」,但在艺术上的创作意念却是多元化的。
  这个阶段的电影美学,往往有令人惊骇的美学成绩,诸如大师费穆的强烈表现主义意味(台北上过的《小城之春》,以及另一部《联华交响曲》),吴永刚简约近乎抽象的描摹(如《神女》),袁牧之结合表现主义的《浪淘沙》及尚雷诺式的镜头运动(如《马路天使》),在在都显示一个电影阶段的实验精神和美学成就。

左右影人的壁垒分明
  三○及四○年代的影人许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又面临了日本的军事侵略,自然逐渐依循「现实意识型态」。相对的,此时许多电影公司仍旧以利润及娱乐为题,拍摄神怪、武侠、爱情的电影,其意识型态自与所谓进步的电影创作者产生对立。
  一九三○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一九三三年,与「左联」关系密切的中国电影联盟也成立,中国影坛的意识型态乃形成尖锐的分裂及对立。电影联盟的成员如夏衍、聂耳、沉西苓等人均一致号召进步的电影,也引起政府的严格检查制度。杜云之曾就此阶段撰文,认为左翼影人挑唆居民的抗日情绪,暴露社会黑暗,反对「旧社会」,支持「新社会」,并以「反封建、资本及土豪劣绅的幌子,挑唆阶级斗争,引起骚乱」。
  一九三六年,左右派影人之分裂发展成笔战。当时艺华公司推出喜剧《化身姑娘》,受到影评人的抨击。该片编剧黄嘉谟乃撰文反驳,因为观众是为娱乐而来,应该让他们「眼睛吃冰淇淋,心灵坐沙发椅」。至此,左右派影人被分称为「软性、硬性」电影走向。右派攻击左派电影是「内容偏重主义的畸型儿」,是「宣传」与「红色素」,又强调「为兴味而艺味」的拍片方针;左派则以「抗日影片」为号召,攻击软性电影为进步电影的毒药。
  在早期中国电影里,左翼影人这种与政治运动紧密结合的特色,也在近十年来的中共电影界延续下来。四○年代,「抗日电影」逐渐成为左翼宣传材料,对政局也有相当大影响,如《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都引起民心的震撼。
  从电影传入中国五十年来的历史来看,三○年代的电影称得上是百花齐放,大部分至今可见的经典作,诸如《春蚕》、《大路》、《马路天使》、《神女》、《十字街头》、《浪淘沙》、《桃李劫》等,都秉承了热情艺术家关怀现实的诚挚,勇于发掘社会问题,追索时代精神。其迫切的表达意图,往往掩盖了形式及主义的自觉。总结而说,这个时代既开拓了中国电影史第一个「现实主义」的精神,在美学上也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政治的开放,三○年代电影不但在中共大量出土,在世界各地影展成为回顾展宠儿,也逐渐能为台湾观众得见。电影图书馆去年首度开放《神女》,今年又打算引进《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对有兴趣了解这个电影史辉煌时期的人而言,不啻为一大福音。

原载《中时晚报》,一九八八年五月六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4-11-2007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片子都是很经典的,很喜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7-2025 01:09 PM , Processed in 0.11768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