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470|回复: 40

大马华人新村50年~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2-2007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新村网站><Kampung On-line>

http://www.kampung-online.com.my/


简介:由英殖民地政府所成立的<华人新村>

<华人新村>成立於马共时代,也是英殖民地遗产!! 比马来西亚还要老的遗产!

英国政府为了靳断马共游击队(大部份是由华人形成的,马共是得到中共的支持与协助的)膳食与连系...
将全部的华人赶去一个聚中点,将四周围起,只有一个出进大栅门,出入得示出准证...没多大人生自由!

<华人新村>里的华人都吃大锅饭,有农地耕也有华文小学....
如今全马<华人新村>剩存400+多个,这些<华人新村>都有委任村长....

新村是华人在马来西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华人的根,现阶段的新村资料与以往相比已大有改变。

    10余年来的新村华裔人口估计是160万人,根据最新调查,全国450个新村的人口结构已改变,部分人口已外迁,或年轻一代不与父母同居。



<华人新村>都有一个大栅门!










房地部长黄家定说,华人新村数目从452个减至450个,是因为有2个新村已被并入地方政府范围内,因此,已在新村名单中被删除。而24个已失去华人新村面貌的新村.....





452个华人新村将分为 1.先进 2.发展中 3.落后三个等级<华人新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处于紧急状态的产物....




配合獨立50年反映變遷
馬華徵求新村照片
推薦給朋友    列印
updated:2007-07-19 20:18:35 MYT


&#65279;

■葉國忠(左起)、張茂林、黎廣才、庄禱融、曾貴和黃亞照在新聞發佈會開始前,聚在一起欣賞已收集的新村照片。(放大)
■新村時代所拍攝的照片多為“排排坐”的照片,這類正忙著的照片並不容易尋找。(放大)
[/td]
吉隆坡訊)你中是否收藏了新村自1948年成立至今的照片呢?若有,歡迎你把照片提供給馬華,讓大家都能欣賞到這些珍貴的照片。

馬華全新村事務局主任拿督莊禱融今日(週四,19日)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該局決定趁大馬獨立50週年之際,展開收集有關新村的相關照片和資料,以反映新村的遷。


他說,新村是很特別,也是全世界重要的歷史產物,所謂“一圖勝千言”,有關新村的照片對當時的家庭、馬華和國家發展都是很珍貴的。

他指出,馬華自新村時代就給予村民協助,部份更是一有新村,就有馬華公會,例如馬華無拉港支會會所就是由第一任雪州州務大臣開幕,而當時的照片就保留了下來。

“因此,不管是任何形式的照片,只要有紀念性,我們都希望公眾能夠提供給馬華,並列明照片的相關資料,例如照片中的場景或人物,拍攝人的姓名或提供照片者的資料。”

電子化後1週內退還

他指出,馬華公會在收到相關照片後,將把照片電子化,並將在1個星期內退還照片正本給原主,同時也將附上紀念品。

“我們希望寄來的照片是真實的,若因照片而引起的任何不便,我們不負責。”

詢及收集了新村照片後,馬華公會接下來會有甚麼活動時,莊禱融表示,這得胥視所收到的照片數目和類型、性質才能作出決定。

他表示,該局曾通過黨員尋找新村照片,發覺這工作並不容易,因為當時候只有少數人擁有相機,並只有在節慶時才聘請攝影師照像,因此,希望擁有照片者能夠給予支持。

該局秘書黎廣才、委員兼聯邦直轄區州聯委會新村事務局主任曾貴、沙叻秀新村支會署理主席黃亞照、沙叻秀新村民眾會堂主席張茂林和總務葉國忠也出席今日的新聞發佈會。

若你擁有新村照片,歡迎你把照片寄至:
馬華新村事務局秘書處
9th Floor,Wisma MCA,163,Jln Ampang,50450 Kuala Lumpur.
聯繫人—葉靜晴
電話—03-21618044
傳真—03-21635715
電郵—chinchin@mca.org.my (星洲日報&#8226;2007.07.19)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5-10-2007 12:5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新村>族望/门? tabindex=

如今只有在<华人新村>才看见的族望/门匾

不难发现这都是来至中国城县或村名...如:南阳,西河,河源,京兆等地





不少老一辈的人都能从族望/门匾猜出这戶人是姓---->罗

笔者进屋问了这户人家,獲知他们已是第13代大马华裔了....



这一家是姓---->叶




<华人新村>新年都掛上春联..

你是否又知道这户人家姓什么吗??
廷陵该是在广东省里



江夏...我就不知是在中国那个地方了...
不过,这家人却拿出一本族谱给我看...
都已7代人了还保存的很好....
我是第6代人,上一代已把家谱搞掉了....





到现在依然有家户在家门口上方挂着牌匾.



















这户人家是客家人...姓萧



















门口上还掛上通书,八卦和毛笔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1-3-2007 06: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华人:再穷也不芮罱逃?..

中华民国四十四年秋月建立的新村唯一的华小(年龄比马来西亚还要老)...






1941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时期,绝大多数华校被迫停课,是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所经历的最黑暗的时期。及至日本投降撤军,华人社会奋力复办华校,短期内已颇具规模。以后马来亚经历紧急状态时期,“柏利斯计划”强制57万华人迁入全国480个华人新村,大多数华校因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5-3-2007 04:4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村年置装饰...



村里的居民90%是道教的...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屋前高挂红灯笼..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4-2-2007 02:3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间的新村-->大红灯笼高高掛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5-2-2007 07: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114年的华人庙宇




南洋独有的<南洋土地公>
是巫人+华人的土地神...
华巫印都来拜拜的神..




村里大大小小的庙少说也有50所...


百年的庙比比皆是...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6-2-2007 01:0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的街道与小巷口

每户人家都有两辆车以上...

回乡时连马路也泊满..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4-2-2007 02:2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失去华人新村面貌的新村..村里不再是木板屋了..




夜间村里红灯笼..








新一代华裔从盖新房楼时,巳不再掛上"族望/门匾了...
族望/门匾就因此断续了...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5-2-2007 08:2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华人新村人口加速老化,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外流...很  
多新村变成了“老人村”或退休人村了..


从1950年代到现在的人口老化过程中,华人已经从“年轻”社会转到“中年”型社会...这一点也不假..

大马华人新村人严重缺乏青少年的社会也会缺少种种的社会活动和领导能力,新村社会面对先进科技和思想的能力。在没有新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形下,一些新村的‘真空化’将会成为现实...不用到2020年...我们中华儿女来见证真空化的华人新村吧...


新村在马来西亚的历史里对经济与社会作出了50多年的贡献,它的问题又多又复杂,新村的经济和文化“边缘化”,失去海外华人的“一种特别的文化聚落和社群的特征..所以黄家定走了出来...


大马新生代的华族,如何提高新村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功能,减少外流的人数,振兴孝恩文化,孝顺父母或长辈的传统在一个老化的社会,有素质的土地运用呢?..将她成为一个人人所向往和有吸引力的住宅地区呢..????

华裔执政党,该看你的了...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5-2-2007 05: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華人新村>美化比賽---“吾愛吾新村”美化賽

“吾愛吾新村”美化賽
霹格尼市新村奪冠
(布城24日訊)財政部副部長拿督黃燕燕說,自主辦“吾愛吾新村──因為您,馬來西亞”國慶月華人新村美化比賽后,過去2年來,已不再聽到華人被指不愛國的批評。
因此,她說,她將繼續推動有關活動,且明年要做得更好。 黃燕燕也是全國新村慶典委員會主席。她今早出席“吾愛吾新村──因為您,馬來西亞”國慶月華人新村美化比賽頒獎禮時,這么表示。 她指出,根據2002年的數據,全國450個新村人口共有125萬6067人,佔全國人口21%。 她說,新村代表著華人的精神,獨立至今,新村人民在建國過程中貢獻良多,很多人想到華人就想到新村,想到新村也會想到華人,新村已成為大馬的一大特色。 “我們要確保新村獲得政府的認同,因為認同新村就等于認同華人。” 她感謝華社、村委、村長及發展官等合力推動有關比賽,讓友族看到華人的愛國精神。
2006年“吾愛吾新村--因為您,馬來西亞”國慶月華人新村美化比賽成績
冠軍
(獎金3萬令吉) [td]霹靂曼絨縣格尼市新村
亞軍
(獎金2萬令吉,2份) [td]柔佛哥打丁宜四灣新村
吉打巴眼三日新村
第4名
(獎金1萬令吉,3份) [td]霹靂近打丹那依淡新村
雪蘭莪八打靈縣白沙羅新
柔佛居鑾縣雙溪沙翁新村
安慰獎
(獎金5000令吉,5份) [td]雪蘭莪巴東新村
雪蘭莪班達馬蘭新村
柔佛豐盛港好旺新村
森美蘭武來岸新村
彭亨雙溪蘭新村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1-3-2007 10:2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03: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您,马来西亚”国庆月<华人新村?美化比赛

http://www.guangming.com.my/gmgn.phtml?sec=193&sdate=&artid=200612100813#




眼三目新村村民
自动自发美化频夺奖
推荐给朋友    列印
updated:2006-12-10 19:25:43 MYT


■吉南 眼三目新村入口处旗帜随风飘扬,煞是好看。(放大)
■村民同心协力为美化新村,终於取得成果。(放大)
(吉打· 眼三目讯) 眼三目新村占地60依格,有二千多名村民。尽管甚少获得市议会眷顾,但村民靠著自己的力量,接二连三为村庄赢得各种美化比赛奖项。新村频频得奖,让人不得不对这个位於吉南区偏远地区的小村庄另眼相看。

虽然 眼三目新村无法在2006年“吾爱吾新村──因为您,马来西亚”国庆月华人新村美化比赛中蝉连冠军,但也不负众望夺下亚军荣衔。


该新村曾於1994年、1997年及1999年获得吉打州美化新村比赛冠军、季军及亚军。此外,当地的诊疗所之友也在2003年获得吉打州州际美化比赛季军。在2005年的国庆月华人新村美化比赛中, 眼三目新村更夺下州际赛及全国赛冠军,战绩辉煌。

村长王美月受访时说,许多村民傍晚放工回家,就协助布置新村。“我们获知可以参赛时,只剩下两周的时间筹备。为了使布置工作如期完成,村民常常得拿著手电筒做到三更半夜。”

没为赶工埋怨

令她觉得欣慰的是,村民并没有因为需要赶工、减少了休息的时间而埋怨。“记得开始布置的第一天,我把缝纫机搬进礼堂,我打开礼堂的门和灯后,村民就自动自发前来帮忙了。”

她说,有者负责购买材料,有者则协助缝纫及制作工作等。大人小孩都一起为美化新村而努力,高昂的士气令人感动。

马华 眼三目新村支会主席林锦池说,政府举办这项活动,让村民有机会为新村出钱出力之馀,也从中加强联系。“大家目标一致为新村贡献,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是很可贵的,名次反而不是最重要了。”

用国旗制大红花
村民报效添经费


新村的设计以大红花为主。或许村民的缝纫技巧无法媲美专业的裁缝,但他们凡事都亲力亲为,一针一线把600面国旗及州旗,制作成120朵大大小小的大红花。这份用心及努力,让人印象深刻。

修读艺术美学博士的江成益(27岁)是美化新村设计组的主任。他说,能够将所学贡献给家乡,他感到很荣幸。

他们共用了三千多面国旗及州旗,耗费约1万令吉。政府只拨款2000令吉和赞助200面国旗,根本就不足够。如果不是村民踊跃报效,布置工作就不能顺利完成。

“我们进行布置时,最怕遇到下雨。美化所用的木条在风吹雨打下,很容易折断。大家又得花时间重做及维修。” (光明日报·2006/12/10)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1-3-2007 10:2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7 03: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延陵季子的后代---->延陵郡


这家人姓---->吴氏 = 延陵










郡望堂号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延陵吴氏族谱》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1-3-2007 10: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4-2-2007 03: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大马肉骨茶 的帖子

摟主,我知道雪隆一帶大概有77個新村,漁村,重組村
有些已經變成城鎮了,有些還和過去一樣

我想了解的是在雪隆一帶怎麽去這些新村?有什麽公共交通可以到達這些地方,電動火車,輕快鉄,巴士。。。。

新村的分佈圖在什麽地方可以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07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升为精华篇!!!

这种东西,希望华人多学学,知道自己的文化!!
我,幸亏还有妈妈教我,我们的下一代要知道这一些只有靠自己的学问了

楼主,
我想download一些你的照片,可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7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土木建築師 的帖子

房地部长黄家定上任不久时,
出版过一本<华人新村发展蓝图>里边都有你所需的资料..
你到马华公会会所/网站应该可以找到....


50多年了,很多新村已失去原貌了,也没啥东西看了...
不过华人新年还是很有气氛D...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7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treacheal 的帖子

升为精华篇??
听说<人在大马>是很难升为精华篇的..

不过无所谓,志不在精华,主要传达中华文化和大马人文给大家...


当然可以download我的照片啦!传承中华文化是不可有私心的!
不过到这些老人村照像时,还真得用上客家,福州,广东,海南,朝州,闽南话
跟当地人交谈...

我还有不少文章,照片还没上传等有空时再一一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2-2007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村出身的大马政治名人

新村出身的大马名人比比皆是...


最熟悉莫过於...

号称中国以外最大拥有百万党员的马华公会一二号人物,
黄家定与陈广才就是出身於华人新村了..
可见得华人新村是个人杰地灵地方..


华人新村以后的出路与去向相信他俩是最清楚了...



@@@@------@@@@<<新村出身的大马政治名人>>@@@@------@@@@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4-3-2007 09: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7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柏兰邦新村>


http://www.kampung-online.com.my/kgPenambang/bc_kenali.html


也称为巴眼巴西不南邦, 它位于瓜拉雪兰莪区域及雪兰莪州。柏兰邦新村是靠近雪兰莪河及瓜拉雪兰莪市镇。瓜拉雪兰莪市镇也有一个瓜拉雪兰莪政府行政中心。

柏兰邦新村是一个渔村及拥有大概六英亩地及大约有两千五百人以上的居民(一百巴仙华裔居民)。新村里的房屋也大概有191间以上。
新村里的房屋及地契分别为永久地契,短期地契与99年地契。其他的是属于私人地及政府保留地。

柏兰邦新村拥有大部份的基本设备,其中包括柏油马路, 自来水, 电源, 电话, 菜市场, 佛庙及其他,但是也有需要增加及提升部份 基本设备如新村发展及治安委员会办公室 , 民众礼堂, 学校及诊疗所。


大部份居民的职业是渔夫, 小型鱼产工业, 经营商店及海产生意和海鲜餐馆。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5-3-2007 05: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7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适耕庄渔村>
http://www.kampung-online.com.my/kgKianSit/bc_about.html

历史与新村概况简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适耕庄只是一个渔村,住着四、五十户人家。1952年政府设计了适耕庄市镇和新村,A村就在当年成立。其时正是英殖民地实施紧急法令和军法管治的年代。由于英殖民地政府献议提供土地给人们耕作,加上多方的鼓励和游说之下,於是人们从瓜拉雪兰莪县、彭亨州及霹雳州迁移到垦殖乡村来。
 
垦殖新村的面积不大,只有800公尺x200公尺的长方形土地。这里人口约1200人,全部为华人,其中有广东人、福建人、广西人、客家人及海南人等。人们日常多以华语、广东话和福建话交谈。

根据当时政府的规划,新村内分成四条道路,而村民的房屋就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每份屋地的面积相差不大,都是60尺阔乘80或100尺长。大部分居民的房屋都是三尺砖墙、木板和锌片做成;近年来不断有村民翻新他们的房屋为独立式洋房,显示出部分村民的经济能力已经提升,生活水准和素质也在改善 。



垦殖新村与其他新村一样,是英殖民地政府时代,为了对付共产党的产物。虽然我国独立了50,也得到了现今政府的照顾和发展,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缺乏商业价值和缺乏耕地的限制,垦殖新村一直以来都是进展缓慢地改变着。有受过中学以上教育或没有耕地的年轻一代,都不断的迁移到城市去求发展,造成人口老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5-3-2007 04: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5-2-2007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大马肉骨茶 的帖子

馬華的網站上,我看了

只有找到這個,沒什麽具體介紹

http://www.mca.org.my/xstory.asp ... 5%D1%DB%CC%EC%CF%C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5 02:23 AM , Processed in 0.13224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