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32|回复: 2

从李宇春探讨现代中国娱乐媒体变质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2-2007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2005年,李宇春横空出世。
一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小康之家,四川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通俗演唱)专业本科生,于2005年参加第二届“超级女声”。20万的短信让她成为成都赛区的冠军进而晋级。她的粉丝团玉米以350万的短信将她送上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宝座。她的粉丝团年龄跨度大,以女性为主,其中多来自高学历的白领阶级,中年女性在玉米群中比例甚高。
“超级女声”前所未有的火热更让这个当时年仅21岁的女孩登上了亚洲版《时代周刊》的封面。一夜成名,是她的代名词。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需刻意高调,就能轻而易举的成为镁光灯的焦点;甚至有人将目前的娱乐现象升级,称之为“社会现象”。06超女出炉,可她的影响力却丝毫不见减弱,她仍是媒体们聚焦的对象。李宇春与“眼球”画上了等号。
       然而,自她站在浪尖风口以来,来自各方面的诋毁、毁谤、嘲笑、人身攻击、质疑从来不曾间断,其中来自媒体的口诛笔伐更是接连不断,仿佛她做了许多罪恶滔天的坏事,恨不得置她于死地!从总决赛前在网路流传的“同性恋亲密照”到一封伪造的“爱尔兰人来信”直到了最近“无偿献血变卖血追星”和“广告毒药”,媒体们无情、无理、无根据地狙击下,使这一个年轻的女孩在一年多里虽然得到了许多人花了数十年未必得到的财富和成功,同样地也经历了许多人数十年都未必会经历的坎坷和艰辛。
       可究竟她做了什么而让媒体的变质在她身上有着了最佳体现?媒体的变质又有哪一些具体呈现?接下来,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并使用例子进行剖析。

内容: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何谓新闻?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仍无统一的答案。西方新闻学者分别给“新闻”下了以下几个定义:
1. 美国威斯康星新闻学院教授白来耶: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趣的事实。能引起最大多数读者的最大兴趣的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
2. 美国新闻学者华连:新闻就是能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纪录。
3. 美国新闻学者莫特: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

中国新闻学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有:
1. 钱震:新闻是某些事物新近而正确的报道
2. 邵飘萍: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
3. 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在中国新闻界中公认的是陆定一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闻作为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因此又有人把新闻学称为“事学” ,就是针对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言的。而新闻的基本特性概括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和公开性。(1

新闻是以事实为基础,可在今天的中国娱乐新闻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以事实为基础?在李宇春的各个新闻报道当中尤其显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真实性的新闻还是新闻吗?可为了争取眼球,即便只是一个没有知名度人在博客上发表一篇看似有根据实则无任何直接证据的营销报告,只要针对的对象是“李宇春”且是倾向负面的,也能让各家报章奉若珍宝,大篇幅地进行报道。接下来将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进一步论述
例1:《小心“产品杀手”李宇春》是来自一个号称“营销魔术师”的水木周平。他在其博客中写道:“实际上,每一个李宇春FANS周围都会围绕着成百个强烈抵触李宇春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争论导致了李宇春的走红。这样的走红不仅没有商业代言价值,反而会损害商家本身。根据一些店面的店家和超市反映,印有李宇春的可乐严重滞销,大量零售商指明不要印有李宇春包装的可乐,转而购买百事。印有李宇春的佳洁士牙膏更是严重滞销,大量零售商都拒绝进货,因为大量消费者指明反感此货。。。。。。经过李宇春的洗礼,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品牌形象终于第一次战胜了可口可乐。高露洁的正面形象也可以和佳洁士平起平坐了。。。。。”,可他是否已在文章中列出相关数据和直接证据证明他的论调是准确无误?例如:李宇春的歌迷有多少人?抵触的人数具体是多少?相关调查的商店名称、地段在哪里?与同类商品的代言人相比较的数据又在何处?调查的时间点、具体接受调查的人数、具体退货数据等等论据无一不缺,一篇充满漏洞的文章也能让娱乐媒体们争相转载和报道。这也显示了中国娱乐媒体人云亦云的情况日趋严重。而李宇春于2006年12月26日在海南举行的三亚国际广告艺术节获得了最具魅力广告代言人奖,扇了“魔术营销师”以及众媒体一个响亮的耳光。
例2:李宇春2006年9月20日首唱会之后,香港媒体以“李宇春感谢玉米卖血追星”(4)等夺人眼球的字眼作为标题。这新闻一出,大陆娱乐媒体也纷纷盲目跟风转载,然后报章的专栏也就此事大肆评论,将矛头指向李宇春。而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李宇春在9月20日当晚的确发表了感谢玉米支持的感言,文字实录如下:“一口气唱了4首歌,现在讲一段话 ,今天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作为一个歌手, 今天有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我想和很多拼搏了很多年的歌手比起来,我非常幸运。我幸运的不仅仅是在不算长的一段日子里有自己的专辑,我更幸运的是,在我的身后,一直有一帮人。这帮人一直是无怨无悔、坚持不懈的在支持和爱护李宇春。他们为我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不是每一件我都看到,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为了让自己的老师更加真实的了解李宇春,你写了一篇作文“至少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看”,我知道;为了给李宇春送一份更有意义的生日礼物,你去献血,不止一次,我知道;为了每次我的宣传活动安全,你去组织,受了委屈,我知道;你可能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安静地听完李宇春的每一首歌,我知道;你,你,你,你,你们,为我所做的,我都知道。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是因为你们的努力。你们的努力和你们的坚持,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谢谢。”(2)如果说香港娱乐媒体普通话水平有待加强,不小心把“献血”听作“卖血”又或者把这两者画上等号也情有可原,可是如果是大陆娱乐媒体以笔误、误听作为错误报道的理由难免有些牵强。倘若并非误听、误解,那为何还会出现“卖血追星”这样的错误报道?而以正义之士身份大肆口诛笔伐的人,在毫无了解真实情况下作出的评论也能刊登吗?事后澄清的报道却又少之又少。

[ 本帖最后由 水晶影子 于 3-2-2007 10: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2-2007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例3:2006年10月28日,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出席新加坡举行的“第六届全球华语排行榜”颁奖典礼。李宇春当晚夺得“最受欢迎女歌手五强”、“年度传媒推荐大奖”和“年度金曲”;周笔畅获得“全能艺人奖”、“最受欢迎女新人”以及“广州地区杰出歌手奖”;张靓颖则获得“最佳舞台演绎奖”。而第二天中国大陆的报章则以“华语歌曲排行榜春春败给笔笔” 诸如此类的标题和新闻内容铺天盖地在互联网、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传开。

以下是其中一家报章的报道:华语歌曲排行榜春春败给笔笔
天府早报 早报讯(记者吴晓铃)昨日晚,第六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在新加坡举行。由于该榜由7家华语电台联合评出,因此“杰出歌手奖”多达7个,分别是代表中国北京、中国广东、中国香港、中国上海、中国台湾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水木年华、周笔畅、刘德华、胡彦斌、蔡依林、曹格和孙燕姿。颇让人意外的是,专辑在内地销出40多万的李宇春居然在颁奖礼上空手而归,连内地最受欢迎新人奖也颁给了周笔畅。

无法想象在资讯、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竟然还有睁眼说瞎话的事情发生!28日当晚,此颁奖礼在网络上直播,几十万人同时收听,该名记者竟还能犯这样的大错,确实颇让人意外!而让人讶异的是,不仅仅只有一家报章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连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报章也陆续出现类似的报道,一再反映出中国娱乐媒体人云亦云的弊病。直到了10月31日,澄清的报道才一一刊登,可这不仅失去了真实性也失去了时效性。



       例4: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宇春考研事件,终于以“李宇春考研失败”落幕。如果这一次考研的,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大家会认为无可厚非。可偏偏是“李宇春”要考研,对于媒体和普罗大众而言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打从一开始证实李宇春要考研究生,来自各界的谩骂、质疑、猜测从未停止过。5月份一家报章刊登李宇春考研成功的新闻,其他报章、媒体不落人后地持续报道,甚至不远千里,远赴四川音乐学院“采访”和“调查”。以下是《新快报》根据“北京电视台2套节目”的采访做出的报道。


李宇春平时抽烟喝酒 英语三级都没考过
 记者走进川音,李宇春不过如此

  近段时间,关于李宇春考取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研究生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前几天,北京电视台记者专门赶到了四川音乐学院本部,对李宇春考研展开调查。尽管校方并不愿意就此接受采访,但通过几位大四声乐系同学的说法,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文化课成绩,李宇春似乎都难以考取声乐系研究生。那李宇春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究竟怎样呢?考研凭借真才实学还是有其他内幕?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招生办讳莫如深———不知道

  今年四川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录取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为了解李宇春是否已经被录取,记者直接赶到了学校招生办了解情况。

  问:请问李宇春被录取了吗?答:不知道。问:那请问李宇春的考研成绩怎么样?

  答:不知道,还没出来。谁允许你们在这采访的,出去出去……

  校长拒绝接受访问—————不开口

  采访却受到了校方的干扰,一位学校老师指着受访学生说:“我警告你们啊,学校开过会了,不准乱说话,谁要乱说话,后果自负!”

  校方的态度,同学的回避,让李宇春考研一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学校一个偏僻角落,终于有一位同学说出了实情。该学生表示:“李宇春如果考上研究生了,那对我们真的是太不公平了……”据这位同学反映,今年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毕业生大概有100名,而最终考上本系研究生的同学只有4名,录取比例非常小。所以之前关于李宇春考取了声乐系研究生的消息,让很多大四毕业生非常不满。

  川音学生有看法———不满意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位同学所反映的情况,记者决定到声乐系大四学生宿舍进行一次暗访。

  声乐系大四同学一:李宇春通俗都唱得这么差,她怎么还能考到对美声和民俗唱法要求很高的声乐系。你可以到李宇春就读的通俗学院去了解一下,平时她哪有什么时间去学习。

  声乐系大四同学二:其实学校就是通过李宇春的知名度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我们也没办法。

  同班同学———她连英语三级都没考过

  记者又走访了李宇春的同班同学。问:李宇春有没有没过的科目?答:有。问:那她平时的学习怎样?答:也就跟我们一样,抽烟喝酒,上什么课啊?

  据了解,对于考声乐系研究生的同学来说,最大的瓶颈来自于英语,而今年国家划定的英语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分,而很多同学对李宇春能否达到这个标准,也是持强烈的质疑态度。有同学透露:“单就英语来说,她连三级都没过,怎么去考考研英语?”据透露,李宇春在今年1月的研究生英语科目考试中,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考试,而且是一个人在单独的考场中进行考试,之后还连夜赶往上海参加某颁奖典礼。(据北京电视台2套节目)(5)

    回归原点,新闻是以事实为基础。该组前往采访的人,采访的对象竟然与李宇春不同院系的学生,并以他们说的话作为事实根据。这就好比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到国际传播学院询问播音系某某同学的学习情况一样可笑。再者,无论成绩好坏与否都有资格考研究生,而且当时候,成绩尚未出炉,他们却在采访里显著刻意误导受众,制造李宇春走后门以致考研成功的错觉。另外报道中透露,李宇春英语三级不过,可在中国大学教育制度里,英语四级不过意味着大学无法毕业,而李宇春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大学毕业,这说明上述报道中“李宇春英语三级不过”是错误的。事实基础如此薄弱,新闻还是新闻吗?

    最后考研事件以李宇春名落孙山告终。这与各家的报道和猜测背道而驰。每个人都因为认为她以明星的身份考研成功,对她大肆批判、谩骂如《李宇春考研有隐情》、《凭啥对李宇春考研真相讳莫如深》、《李宇春考研忽悠了谁》、《李宇春考研,骗谁也别骗自己》、《从李宇春考研看名人成“宠物”》、《从李宇春考研看“精英循环”》、《“李宇春考研真相”和资本交换游戏》、《李宇春考研成功是对所有辛苦考研学子的侮辱!》如雪片般飞来。最后证实她没考上的时候,《李宇春考研失败是中国教育的胜利》等冷言讽刺的报道和评论也一样满布网路和平面媒体。没有人指责之前以讹传讹的媒体,没有人为之前作出的错误报道而导致李宇春蒙受人身攻击道歉,有的只有接连不断的攻击。考上了就是走后门,考不上就是不自量力,这种双重标准不得不让人进退两难。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星考研错了吗?积极进修错了吗?当所有人为了公平而对她百般猜测和侮辱,事情水落石出之后才发现与事实相去甚远,那谁又把公平还给她?还是因为她是“李宇春”,所以获该受此待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2-2007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论:

    新闻学者徐宝璜曾指出:“新闻须为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故凡凭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均非新闻。”(7)若以此推论,那以上的新闻皆非新闻。而所举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但凡与“李宇春”挂钩的负面“新闻”皆如此并不能一一列举。可为何娱乐媒体乐此不疲?显而易见的,是“李宇春”与新闻价值画上了等号。如何吸引受众,赢得更多广告,增加报纸利润、收视率已经成为了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至于其“新闻”是否真实、是否有损新闻道德,已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中国娱乐媒体的变质不完全是媒体的责任,受众的好恶和心理因素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与市场原理相通:“有需求才有供应”,只要读者爱看,记者就写。人类普遍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喜欢窥探阴暗的层面。耸动负面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只要是名人越负面的消息,受众越显得兴致勃勃。于是,李宇春领养大熊猫、将上海个人演唱会个人收入以及310生日小金碟版税全数捐出等无数次的慈善举动都列为作秀或置之不顾,若真刊登了,其版面和引起的关注还没有负面“新闻”的十分之一,也没有赞扬她的举动。玉米为了送李宇春一份有意义的生日礼物,集体无偿献血却被写成卖血追星,水落石出以后人们也只将玉米这样的做法理解为“疯狂”。这将会是一种恶性循环。假设每个名人做善事都被称之为作秀,那还有多少名人愿意以他们的名气号召群众行善?新闻媒体还肩负着社会教育的责任,除了销量、收视率之外,应该还得抑恶扬善,唤起普罗大众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

    另外,脱离了事实的新闻便不再是新闻。为了继续迎合受众的需求,不断捏造故事、杜撰新闻已与新闻的定义和特性背道而驰,进而误导受众,让受众走入误区。媒体是一个社会的探照灯,引领着社会前进,错误的信息会使光线减弱,从而照错了方向。媒体应当避免人云亦云,所有新闻的都应该经过小心求证,除了要符合时效性之外更应该要符合真实性。这是目前中国娱乐媒体最需要注意以及改善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7-2025 11:36 AM , Processed in 0.33315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