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394|回复: 6

潛水技巧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7-2006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如果在潛水的過程中BC的充排氣閥失效了,該怎麼辦?
BC的充排氣閥失效通常有兩種狀況。如果是充氣時無法停止而造成過度膨脹,您第一個反應應該是拆除充排氣閥的低壓管接頭以防止BC的持續充氣,然後馬上拉開BC上其他的快洩閥,將多餘的氣體排出以減慢上升的速度,並終止該次潛水活動。如果是BC無法充氣,這個問題比較不是那麼嚴重,因為在OPEN WATER的課程中,我們都有學到以口對BC充氣閥充氣的方法。如果還是有問題,即可卸下一些配重來取得較大的浮力。

2.如果我在水中想要咳嗽或者是嘔吐,該怎麼辦?
咳嗽或暈船嘔吐在水面上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那水面下呢?經驗較少的潛水員通常不知道她們可以直接對著調節器咳嗽或嘔吐。當然我們可以盡量避免造成嘔吐的機會,如服用暈船藥。如果非不得以這樣做,記得在嘔吐的時候不要將二級頭拿開。嘔吐完後再將二級頭拿離嘴巴,按下出氣閥將二級頭內部的雜物清洗一下。如果還想再吐,記得把二級頭再放入口中。

3.為什麼我的氣瓶在我的潛水進行一半的時候會滑離BC?我記得在水面上已經固定的很緊了阿?
有一些氣瓶固定帶當碰到水後會伸展開來(變鬆),請記得在將氣瓶固定前先將BC的固定帶浸濕。

4.為什麼我照教練所教的方法在下潛時將排氣閥高舉洩氣,但是總是沒有辦法將氣洩光?
每一件BC的氣囊設計不同,很有可能排氣閥的位置不是在BC的最頂點導致一些空氣困在氣囊的死角。您可以旋轉你的姿勢將剩餘的空氣導到快洩閥,從快洩閥門排出,請記住光是雙手擠壓BC而不改變姿勢是沒有幫助的。

5.為什麼在潛水的時候總是會想要上一號?
這可能是因為在水中失重的狀態下,因為雙腳的懸浮造成很容易感到尿急。潛水的新手通常會對常常感到尿急的狀況很困惑,不過如果是在訓練泳池感到尿急,不妨大方的告訴教練您的需求。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是在海中,那就就地解決吧,套句資深潛水員的說法:「潛水有兩種人,一種是直接尿在濕式防寒衣內的人,另一種則是說謊的人」。

6.為什麼我上岸後正灣下腰卸裝備時,忽然有很多水從鼻子流出來?
那是因為水從鼻孔流入鼻腔底部而潛水員又以非常筆直的姿勢潛泳,如此一來鼻腔內部的水因為姿勢的關係而沒有機會排出。

7.當我剛下水潛水的前幾分鐘,為什麼我的壓力表下降的異常快速?
第一、如果氣溫(高)與水溫(低)有很大的差異時,當氣瓶浸入水中後空氣的分子因為氣溫的降低變的比較不活耀(容積便小),所以壓力就降低了。第二、有些潛水員(尤其是較資淺的)剛潛入水中的開始幾分鐘會因為興奮或緊張造成呼吸的急促,所以耗氣量自然就增加。

8.為什麼我在快結束潛水的時候感覺浮力增加了?
空氣有自己的重量。如果你在水中從調節器吸出2000公升的空氣,這些空氣大約重2.5公斤。如果你在的配重配的剛剛好,那當氣瓶的空氣快用盡時就會覺得配重不夠(尤其是使用鋁瓶時特別明顯)。

9.我要如何避免失溫症?
儘可能的去避免感冒的時候潛水,即使你認為已經快痊癒了或是很輕微。如果在潛水的時候有顫抖的情況,就應趕緊結束潛水上岸取暖。穿著適當的潛水衣及頭套是必要的。因為即使水溫很暖,你身體的熱量還是會流失。那就是為什麼即使在熱帶地區潛水,您會注意到導潛還是會穿上潛水衣的原因。

10.如果我沒有攜帶任何的發聲工具,我要如何引起潛伴的注意?
試試大聲的喊叫,對這二級頭簡短的大聲喊叫是一個引起潛伴注意的方法。一些有經驗的教練會告訴你一般人聽到自己的名字時都會特別的注意,所以就大聲的喊潛伴的名字就對啦。


參考資料: divernet.com

[ 本帖最后由 flim 于 22-7-2006 10: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7-2006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在水中多省一些氣?

很多的潛水新手,在學潛水之後一段時間,通常都有這個問題。不想再當第一個用盡空氣而被迫停止潛水的人?不想掃了大家的興?
您可以選擇用更大的氣瓶或參考下列三種技巧可以讓您在下一次潛水時有更充裕的潛水時間。

在水面停留時,潛水長一個個的紀錄檢查每一個潛水員的殘壓。您剩餘25bar的空氣,25bar的空氣的確是有一些低於安全存量。雖然您很遵守規則的進行緩慢上升及足夠時間的安全停留。但是大多數的潛水員卻剩下45Bar、60bar,甚至70Bar的氣。您也許心理有疑惑,這些人是不是都在淺處活動? 還是偷偷使用備用氣瓶? 或者是偷吸我的備用氣源? :p
合理答案應該是這些省氣的潛水員知道如何不使空氣浪費。如果您的心中常有這些疑問,這篇文章絕對可以為您省下30 bar的空氣。要達到這個目的,您只要作三件事:慢慢的動作,保持流線型及睡眠般的呼吸。

慢慢的動作
水的密度比空氣大上800倍,所以在水中如果要使前進的速度增加一倍,潛水員就必須增加4倍的力氣才可達成。
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曾經以步行的方式穿越過游泳池。水中的阻力很明顯的讓我們的前進速度減低。如果您想要加倍速度,您就會多消耗約四倍的能量。多消耗能量就等於多消耗氧氣,所以盡可能的減慢所有的水中動作,在水中儘可能的進行慢動作。如游的很慢、慢慢轉彎、檢視表組時的動作也是越慢越好。
在水中很多的動作都是影響耗氧的關鍵,其中將游泳的速度放慢最為明顯。但也不要忘記放慢手腕、手臂、頭部及身體軀幹移動的速度。請注意,除非您特別的提醒自己減慢動作的速度,否則您的身體會很自然的以陸地上的節奏移動,這就是消耗過量氧氣的原因之一。

其他減慢速度的方法
1. 避開海流,海流通常在接近水底的時候比較弱。
2. 使用雙手,在適當的時機,使用雙手抓住岩石穿越水底(當然,要小心不觸碰珊瑚或水中生物)。
3. 保持溫暖,您的身體會消耗卡洛里及氧氣來保持體溫,所以盡可能得避免體溫流失。頭部最容易流失體溫,即使在溫暖水域潛水,也儘可能使用頭套。
4. 小幅度的踢動蛙鞋。除了以慢速踢動蛙鞋外,盡可能的減小踢動的幅度。大幅度的踢動蛙鞋造成很大的水流流動,但只能增加一點點的推力。
5. 買雙好一點的蛙鞋,有些省力蛙鞋的設計很有效率的將肌肉的動能轉換成前進的動力,一雙好的蛙鞋能讓您踢動時更省力。
6. 讓身體保持結實。常上健身房鍛鍊,結實的身體絕對會讓您的能量消耗及氧氣使用更有效率。

保持流線型
減少水阻就可減少能量及氧氣的消耗。在水中的魚或海豹在外表都只有少數的附加物。相對的,潛水員的外型先天上就因必須攜帶必要的潛水設備(如氣瓶、面鏡、調節器等)而使流線型大打折扣。
這裡提供了一些方法讓一般潛水員減低水中阻力的方法,如果您只打算選擇一種,微調您的配重。微調配重的目標應是以最少的BC充氣並以水平的姿勢達到中性平衡。
這個目標動作,就好比您要穿越一個小洞穴。良好的水平中性使您只要頭部及肩膀穿過這個小洞穴,其它的部位(如軀幹、臀部、腿部及氣瓶邊緣)也就很容易就能穿過。
如果您是處於負浮力,您就必須將蛙鞋向下踢動來保持中性。這時您的身體角度就會像一部正要起飛的飛機。以上面穿越洞穴的例子來比較,潛水員如果想要順利的通過,那個洞穴就必須加大,以身體傾斜的角度前進,阻力自然加大了。
如果您是處於正浮力,身體的上浮使您就必須將蛙鞋向上踢動來保持中性。其所造成的水阻是相同的。
配帶適當的配重視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佩帶過重的鉛塊,就必須將BC多充一些氣來抵銷鉛的重量。過度充氣使BC的體積增大,也相對增加水中阻力。
一旦您已經調整好適當的配重,下一步要進行的是將鉛塊的位置分配妥當,使您能夠不踢動蛙鞋就能將身體保持水平(目前很多的BC於背部都有小配重袋,可以好好的利用)。

其它減低水阻的方法
1. 將備用氣源及錶組扣於BC上,盡可能的接近身體以減少水阻。
2. 調整管線配置,選擇適當的高壓或低壓孔讓管線盡可能的接近身體。
3. 選擇更好的BC。選擇浮力適中的BC,過大的BC尺寸或過大的氣囊會產生很大的水阻,如果不是特殊需求,適當昇舉力的BC比較適合休閒潛水使用。
4. 保持手臂貼近身邊,並且盡量不要進行大動作。
5. 將小配件都放入BC口袋,小配件如浮力袋、手電筒、手寫版等放入口袋可減少水中阻力。

睡眠般的呼吸
如果你要最快速的改善你的呼吸效能,那就是控制您的呼吸方法,就像睡眠般的呼吸(深且緩慢的呼吸),是讓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最完全的方法。
您可能會想淺淺的呼吸會減少空氣的消耗,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先將上一次呼氣時所殘留在氣管內的dead air再吸入肺中。
這些dead air含有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刺激你趕緊進行下一口呼吸。換句話說,進行深呼吸,能夠稀釋dead air並且讓足夠的氧氣進入肺部。這個動作不但加速了氧氣的交換,也減少的二氧化碳對進行下一口呼吸的刺激。
緩慢的呼吸也是很重要的方法,緩慢的呼吸讓空氣分子有足夠的時間經由肺部與血液進行交換。

其它進行睡眠般的呼吸的方法
1. 完全的呼氣。可以減少dead air的體積,進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殘留。
2. 吸氣後閉氣數秒。使用橫隔膜將氣體留在肺部並保持喉嚨通暢幾秒鐘,這個動作可以讓空氣在肺部有更充裕的時間做交換,您的呼吸節奏應該像:呼氣、吸氣、暫停數秒、呼氣、吸氣、暫停數秒、呼氣…
注意: 每次說明上述呼吸節奏時,總會有人提出疑問。“這不就是教我們要憋氣嗎?” 答案是:「不正確」
憋氣是指將空氣吸入肺部並將喉嚨關閉,並且暫停更久的時間。將喉嚨關閉使空氣留在肺部空間,當進行上升時很容易因氣體膨脹造成傷害。 這裡所說的暫停數秒是要您還是保持氣道通暢(不可將喉嚨關閉),以減少傷害。
3. 購買高效能的調節器組,較好的調節器組能夠減低呼吸的阻抗,增加氣流供應的效能。

結論
當然,我們要強調一點,氣體的使用效率並不是決定潛水員好壞的指標。只能說有經驗的潛水員有能力將空氣作最有效的運用。以上提供的三個省氣的技巧,希望能對您在下一次的潛水時有幫助,擁有更多的潛水時間,對空氣更有效的利用及更愉快的潛水經驗。

Rodale's Scuba Diving Magazine原文出處連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06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深度潛水的建議] Deep Dive

一般人從出生開始,身體就適應週遭的大氣壓力(一大氣壓)。當我們穿上潛水裝備潛入水中後,我們的身體及感覺就被迫去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水的身體感受和陸地上中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受過潛水訓練的潛水員都知道在水中每增加十公尺就增加了一大氣壓。

首先,在水中戴上潛水面鏡視野明顯的變小,在水中物體的距離及大小也比實際的距離要近且大,聽覺及平衡也會因深度壓力而受到影響。

因為介質密度的關係,在水中聲波的的傳導遠比空氣要快導致我們雖然聽到聲音卻無法判別其方向。在水中我們大多只聽到自己從調節器呼吸的聲音,嗅覺與味覺在水中幾乎是派不上用場(除非你嗆到海水)。

也因為水上與陸地的環境差異,潛水員可能會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應。尤其是進行大深度潛水的時候。潛水超過33~40公尺增加以下危險症狀的機會:減壓病、氮醉、焦慮、驚慌、暈眩、調節器的呼吸阻抗增大,導致呼吸量增大空氣消耗更快及失溫症。再者,深度越深,因急速上升造成的傷害的機會也越大。

你要如何避免這些危險呢?以下十個建議事項提供給每一位從事潛水活動的人作為參考。
1. 計畫保守的免減壓極限。
2. 減短水底停留時間,增加水面休息時間。
3. 緩慢的上昇,每分鐘不要超過10公尺。
4. 避免鋸齒狀的潛水活動。
5. 於每次潛水都於5公尺處進行 3分鐘的安全停留。
6. 盡量避免潛水超過33公尺(100英呎)深。
7. 避免在最深處停留太久。
8. 在連續潛水假期中計畫一天的休息。
9. 潛前檢查錶組及電腦錶是否都工作正常。
10.遵守及實行潛伴制度。
11. 如果是船潛,先確定是否有簡易的救生設備。

潛水計畫的規劃沒有一定的標準。依照您自己所認知的極限來規劃潛水而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有些人可能覺得潛的越深越能享受潛水的樂趣,但是大多數五顏六色的珊瑚及生物多生長於水深18公尺內 。 潛的越深無非的只是增加了整個活動的危險性,如果真的需要進行大深度的潛水(如沉船探索),請先確定隨行的潛水長或導潛有足夠的設備及能力能夠處理意外的狀況。

畢竟安全才是潛水活動最重要的事。

參考文章:Suite101.com by Linda Gettman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06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你有沒有過像這樣的潛水經驗: 沒有錨繩可以拉,也沒有礁岩可以攀附,四周只有一片深藍圍繞著你,你只能空手直接從三四十公尺深的水底直接上昇至水面,你要如何安全的回到水面呢?

只要你仔細閱讀以下這篇文章,並且照著步驟作。下次,當你碰到這種情況時,你就更有經驗了。

Step One: 停下來,冷靜一下
第一步是什麼? 跟一般處理意外的原則一樣,如果你或你的潛伴沒有立即殘壓不足的問題。建議你,停下來,深呼吸一下,讓自己腦袋先冷靜一下。一般來說,如果這次潛水是經過計畫的,你的最低限殘壓在這時候應該足夠你進行免減壓的上昇模式。

到底什麼是最低限的殘壓? 以下有一個粗略的例子可以讓你參考, Dan Patterson, 是一個技術潛水的教練,他在佛羅里達州Ocala裡一個水深73米的洞穴潛水中進行實驗,在到達44米之前,每1.8米只要花費10 psi (1 PSI = 0.069 Bar ,所以大概是0.69 Bar)的氣量。也就是說,即使在加拿大育空進行大深度的沈船潛水,最大深度以33米來看,要大概13 Bar左右的氣量,對於免減壓潛水來說,這個深度比照的殘壓量就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數值。

Step Two: 溝通
你和你的潛伴在作任何動作之前都要先溝通,你必須先澄清你的手勢代表的是什麼意思。例如,把大拇指往上翹就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手勢,在沒有事先溝通的情況下,大拇指往上翹到底是代表「很棒、很好!」、「準備好要上昇了沒?」還是「現在就上昇?」。Gary Billingsley, 一個在加拿大育空區從事潛水活動多年,同時教授技術潛水跟休閒潛水的PADI教練長說:「如果在一個有錨繩的潛水環境下,拇指上翹代表的是馬上行動,但是在一個非預期的情況下,你得要事先跟你的潛伴作好溝通。」「一旦你跟你的潛伴作了手勢,請順便溝通為什麼要馬上上昇,例如把你的殘壓錶拿給他看,而且務必要看到他回應一個OK的手勢,確保你們都了解接下來的動作。」

Step Three: 保持中性浮力
中性浮力是在上昇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一旦你控制不好你的浮力,你的這次上昇很可能會因為過快而發生問題。你可以用手劃一個方形提醒你的潛伴作好浮力控制。同時,也請你把雙手空出來,好讓你可以專心控制你的充排氣閥跟看錶組。照像機、燈光等,這些配備都請你收好或扣住,此時你決不會需要用到這些裝備。

Step Four: 離開水底
你跟你的潛伴應該面對面,眼睛互相對視,交換OK的手勢後開始上昇,左手拿著充排氣閥並且在上昇過程中保持眼神接觸,這樣可以讓你們可以依照彼此的上昇速度作對照。

如果你的中性浮力作的夠好,你應該可以利用一口深呼吸離開水底。如果你不行作到,你到底該不該對著BCD充氣呢? 有許多的教練對於這點都有不同的意見,就像佛州Key Largo的潛水教練Bob Snyder就認為,「如果你控制不好中性浮力以致要用外力去上昇,我倒寧願你保持負浮力,再用腳踢踢蛙鞋,增加一點上昇的力量。因為既然你作不好中性浮力,就代表你對充排氣閥的控制還不純熟,一旦你充氣上昇,也勢必來不及對於上昇過程中,BCD內部澎漲的氣體適時作反應。」

但是Patterson跟其它許多的教練都認為,用腳踢動蛙鞋上昇勢必消耗許多不必要的空氣,而且會造成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刺激中樞神經,很可能過度換氣或者有DCS的風險,導致上昇過程發生意外。他建議潛水員利用輕點充氣鈕建立少許的正浮力,並且將注意力集中在浮力的控制上,並且利用BCD內的空氣浮力開始上昇。

事實上,上述提到的都是在中性浮力無法建立的前題下,還是有最大部份的教練會希望你用中性浮力緩慢上昇,或者輕點你的充氣鈕,讓你的浮力輕輕的建立起來,並保持與你潛伴的相對位置。

Step Five: 上昇過程中洩氣
一旦你開始上昇,馬上可以點放一下你的洩氣鈕,因為你BCD內的氣體正在開始澎漲,會以倍數建立正浮力,而你一點都不想要衝到水面上去,對吧? 如果你的配重過重,你BCD內的氣體原來就較多,一旦澎漲也會造成更大的浮力,你得要特別注意洩氣。

如果沒有錨繩可以讓你對照上昇的速度,保持上昇速度低於每分鐘18米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等你覺得上昇的太快才開始洩氣,你已經反應太慢了,而且通常在這種情況下,你又會一次洩了太多的氣,一停下來又開始下沈,一充氣又過頭,上上下下,很快就把自己弄的頭昏腦漲。

上述的情況很像你在冰上開車,一旦你過度補償煞車或是動力,都會把清況弄得更糟。試著去預測浮力的成長以及減少,最快的方式去學習就是在上昇過程中握著你的充排氣閥。不過有許多人把充排氣閥拿的太低,如此一來你BCD裡頭的氣無法順利排出,你自然就作不好浮力的控制了。在上昇的過程中,我們的目 標是每分鐘低於18米的速度,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到底目前的上昇速度是不是過快呢? 所以最好你可以帶著電腦錶潛水,一邊控制你的浮力,一邊用電腦錶的深度變化作佐證。一旦電腦發出警告音,你就知道你的上昇速度過快了,這是一個最有效而且最實際的方法。

電腦錶也可以幫助你練習,下次你可以到五米深的水裡面,看著傳統的深度錶上昇,看電腦錶是不是有發生警告音,一直練習到電腦錶不會叫為止,如此一來你就記住每分鐘18米以內的上昇速度,感覺是怎麼樣的。

Step Six: 在最大深度的一半作一分鐘的安全停留
如果你是在最大深度30米的地方潛水,請你在15米的深度作一分鐘的停留,第一個好處可以讓你有機會對目前的浮力作檢查,是不是有過多的氣留在BCD內,感覺一下,再調整一下,因為從15米以上的深度,每一米的上昇都會讓你BCD內的氣體作倍數的增長,最常見浮力失控的例子都是在這個深度以上發生的。

另外一個好處是,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在最大深度的一半作一分鐘的減壓停留可以大大減低DCS發生的機率。這個理論是因於微氣泡原理,也就是說讓你身體內溶解於血液的氮氣泡可以大量的排出。

在作完短暫的一分鐘停留之後,你跟你的潛伴應該再交換一個OK的手勢再繼續上昇,下一個目標「五米安全停留。」

Step Seven: 五米安全停留
當你上昇至7、8米,把BCD內的氣都洩的差不多的時候,請你在五米的深度作三到五分鐘的安全停留。如果你感到有點飄,你可以站立起來把充排氣閥舉高洩氣,或許用手去拉背後的洩氣閥,把BCD內最後的氣體排出。

花最少三分鐘的時間停一下,這條潛水規則可以抵觸其它的規則,例如氣量低於50 Bar必需離開水面等,如果你必須再用10或20 Bar的氣量去停留而低於50 Bar,想都不用想,停至少三分鐘。如果你的氣量足夠,建議你停留五分鐘再出水面。

Step Eight: 最後的五米深度
當好不容易等到三分鐘的安全停留結束,有許多的潛水員「碰」一聲的衝到水面上去,可是最後的這五米壓力的改變,正是影響身體內氣泡變化倍數最大的時候,例如說,一米水壓是1個單位,那五米深的水壓就是5倍的單位了。所以,請在最後的五米保持一樣的上昇速度,儘可能的放慢你的上昇速度,幫自己一個忙。





參考文章: Rodale's Scuba Diving Magaz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9-2006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学到了些知识。。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06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et the Lead Off- 減少配重小密訣
經由減少腰上的配重來改善你下次的潛水
Published on Scuba Diving Magazine

當你要用9公斤配重來把你的臀部壓在水底下時,別怨潛水長在他的配重帶上只有2公斤的配重。他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是吞了釣魚鉛錘嗎?還是有神力幫助他減少配重呢?BC的用意不就是用來抵消配重的負浮力嗎?

實際上,並非你所想像的。BC的角色主要是在潛水過程中補償浮力的改變,而不是為本來你就不須要的多餘配重來補充正浮力!減去些許的配重不僅是你的機會,而且是應該做的事。YMCA的潛水計畫副總監Tec Clerk說:「大約有50%以上的休閒潛水員的配重都超重。」


好要好得恰到好處!

過多的配重可以使人比較容易潛下水面,但是也使得在浮力控制上更加困難。因為不論深度如何額外的鉛塊所產生的負浮力是不變的,所以要隨著深度而你必須一直改變你放入BC的空氣來支持鉛塊的負浮力,這樣子總是會失去平衡的。

假使你用6公斤的配重,在15公尺深時,你要把BC加入足夠的空氣來產生6公斤的浮力,可以使你保持中性浮力。如果你下降時,增加的水壓會擠壓你BC裡的氣泡。現在由於這樣的變化,假設會使得BC中的浮力剩下2公斤,然而6公斤的鉛塊還是6公斤的鉛塊,這樣子一來你還是有4公斤的負浮力。

換句話說,如果你從15公尺上升時,你BC中的空氣會膨脹而產生更大的浮力,假設增加到了9公斤。如此一來,你變成有多了3公斤的正浮力。

接下更糟的是問題來了,舉例,如果你有3公斤的正浮力而且正要上升,BC中的空氣會漸漸變大跟產生更大的浮力。3公斤的浮力變成4公斤,5公斤,7公斤,10公斤甚至更大。你越上升,上升速度就越快;相同的原因,當你太重時,也會加速你的下潛。


想像果嶺推杆!

曾玩過高爾夫球嗎?在小丘上的果嶺有個洞,你必須在球滾下之前,要用足夠的推力將球推到最上面進入洞中。這就是好比中性浮力。推得太輕或是太重而過頭,都會很快地滾下小丘。速度的增加隨著每一吋而變化,就好比正浮力與負浮力隨著深度的變化而改變。

你能夠當上升時利用洩出BC的空氣或是當下潛時增加BC裡的空氣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就像當球要開始滾動時,你要把它推回到小丘頂端一樣。

不幸的是,大多數的潛水員都是矯枉過正,他們都是把球推得太用力而滾過頭到另外一邊去。像潛水員這種重量的物體本身不會如預期般快速地在水中改變方向,所以當我們按下充氣閥一次時,還不會立即產生效果,要等上一段時間之後,第一次充的氣才會顯現出效果。

配戴額外的配重就像是讓小丘更加的陡峭而頂點(也就是中性浮力的區域)更小且不容易做到。換句話說,你穿載越接近適當配重,就像使得小丘變得平坦些且容易使得球停在頂端。要使浮力得以控制,你需要讓你所有的氣泡減到最小,還有將鉛塊也減到最少。


目標:適當配重

多少公斤是你需要的呢?這答案會每天因人,因裝備以及其他因素而異。

然而對大家來說,目標就是配戴足夠的配重讓你可以在5公尺深的水中,穿著沒有空氣的BC和快要耗盡的氣瓶時保持中性浮力。換言之,你要做安全停留時,很顯然的結果是你可以使自己靜止不動地待上3到5分鐘。

為何跟深度有關呢?因為你所用的裝備像是BC等。這些裝備所使用的材質當中有數以千計的微小氣泡,或是在乾式防寒衣中存在著一個大氣泡,這些都會隨著深度的變化有反比的關係,會使得浮力增加和減少。一般而言,一件男用溼式防寒衣每1mm厚度在水面上有1~1.5公斤的浮力。

為何跟壓力有關呢?因為隨著使用的時間,氣瓶內空氣的重量會改變但是氣瓶的尺寸大小卻不會改變。在標準80cu.的鋁氣瓶中空氣重量大約有2.7公斤。當呼吸時壓力從206bar降到34.5bar時,空氣重量大約剩下0.45公斤左右,所以現在你多了2.25公斤的浮力了。

附帶地,鋼瓶不會變得比較輕這件事也不是真的。一開始鋼瓶就很重,可能到潛水結束時都還是負浮力,然而你從氣瓶吸出13立方呎的空氣就會讓氣瓶的重量減少約0.45公斤(也就是多了0,45公斤的浮力)。


如何達到適當配重?

OK,在安全停留時,你需要足夠的配重來保持中性浮力。需要多少呢?你也許已經聽過不少方法來猜測你倒底需要多少的配重,例如:
l 用你體重的十分之一作為你的配重
l 當你全副裝備,調整配重到使你可以浮在水面上眼睛的高度。
l 當你全副裝備,加鉛塊直到使你可以平緩地下降為止。

可是這些都只是猜測的方式。這裡提供一些如何減少猜測的方式,用它至少在你第一次潛水前,測試看看。至少在你第一次潛水前,測試看看。你不需要浪費你的潛水時間,在過程中不用緊緊抓住你的潛伴或是有任何風險讓你成為船員的笑柄。

1. 去浮潛:戴上你的面鏡,呼吸管,蛙鞋跟防寒衣,以及一條配重帶根據上述的任一方法所得的結果。
2. 下潛吧:往水下踢大約3公尺深,保持水平,留下一半的呼吸並且憋氣,看看你是否上升還是下降。
3. 調整:回到陸地上或海邊,調整你的配重重量讓你在水下3公尺深可以停懸。
4. 再加個2.3公斤(5磅)左右:再加上2.3公斤(5磅),可以補償你用標準80cu. 鋁氣瓶用盡時的產生的正浮力。

這個辦法應該可以調整現在使用的配重和你的適當配重只差1.5~2公斤,而且你或許還會有其他多餘的0.5~1公斤的負浮力來自於你的調節器跟儀表,而你的BC是接近於中性浮力的。


調整到你的最適配重

開始你的潛水吧。感覺太輕?別太早定論,直到你已經可以掌握BC裡的空氣跟防寒衣所造成的浮力,焦慮心理因素等等。感覺太重?還是一樣,別太早定論,你應該會因為氣瓶中空氣的重量有約2.3公斤(5磅)的負浮力。

精準地調整你的配重數最好在潛水結束之前,當你在大約水深5公尺做安全停留時,將氣瓶壓力留下約35bar,這時候你應該可以非常容易保持你的浮力。在這時所有的氣泡早就從你的防寒衣中被擠壓出來,而這時你的氣瓶已接近空氣瓶的狀態,你已經將你身上的浮力加到最大,這時只要把鉛塊加到足夠讓你在此時形成中性浮力就行了。


如何下潛:老鳥的秘訣

當潛水長認為你配重過重,而你在減少配重後卻在船邊載浮載沈而不能下潛時,你一定很難接受這種說法!下潛不了,在這情況下你顯然地是要加較多的鉛塊,而非少量的,對吧?
也許不是。在很多情況下,潛水員會製造不必要浮力造成自己還浮在水面,以下有幾個原因。

1. 焦慮產生:焦慮地潛水員會比較常擺動他們的手腳,而且這樣一來會產生讓他們往水面上移動的力量。這也說明為何新手幾乎比資深潛水員用較多的配重;他們試著藉由增加鉛塊來克服下潛時緊張所造成的踢蛙鞋而產生的浮力。

小技巧:SSI教練簽證官Daryl Bauer建議,將你蛙鞋收起往上貼近你的臀部,用並且用你的雙手抱住你的膝蓋,這樣你的雙手雙腳就能保持不動。或是夾緊你的手臂貼近於身體,還有腳趾朝向下以減少阻力。

2. BC裡的空氣:你也許想過你已經把空氣都洩光了,但當你按著洩氣鈕時充排氣閥的位置卻很被你放得太低根本洩不出空氣。還有許多BC還是依然有大量氣泡在裡面。這問題是由於BC是有彈性的所以常會造成空氣有時會卡住沒辨法排出。

小技巧:PADI課程總監Linda Van Velson說道,將充排氣閥盡可能地用左手舉高使得皺摺的管子可以完全地伸展,同時用右手去擠壓BC排出卡住的空氣。

ScubaLab已經發現許多BC會在你頭後方的氣囊藏有氣泡,尤其是背氣囊式BC,你可以檢查你的頭後方的氣囊,如果有氣泡阻塞在那,就會感覺那裏的氣囊好像是你頭後面有個枕頭一樣。

小技巧:當你將排氣閥打開時,身體往後仰一些些像是躺在懶骨頭躺椅一樣的姿勢,這可以使得氣泡往充排氣閥移動且排出。

3. 防寒衣裡的空氣:使用乾式防寒衣的潛水員尤其是比較感受到這樣的問題,因為被困在乾式防寒衣中的氣泡有時會很大。當潛水結束時,如果潛水員使用適當地配重跟充氣,他需要僅有足夠的空氣在防寒衣內保持乾燥之用,他在防寒衣的樣子是看起來擠壓皺皺地。想要利用身體的彎曲跟緊緊抱住自己的動作將乾式防寒衣中的空氣完全排出是不太可能的,唯有水壓可以做到這點。

小技巧:NAUI課程總監Bill Kendig建議走下水稍微游到深處。直到頸部,同時將頸部的迫緊環打開一指幅的寬度讓空氣排出。要小心,別讓水從迫緊環進去。

縱使濕式防寒衣一開始也會保有一些空氣,其材質會把數以千計微小氣泡困在內裏當中。因此在腋下跟鼠蹊部位比較容易形成較大的氣泡。而且毛絨布料比光滑的布料更容易藏有小氣泡。
小技巧:耐心點。把自己浸在水中等個幾分鐘。打開頸部一指幅讓空氣排出,或更徹底一點就是拉開拉鍊也可以讓空氣排出。移動你的臂部跟大腿讓氣泡往上排出得更快些。也拍拍你的頭套,或者使你的頭套的開口朝上排出空氣,這樣子頭套不會變成一個浮力袋。

4. 肺部的空氣:當你要下水前,很自然的會將肺部的空氣充飽。許多潛水員都不清楚即使在下水後,以及在他們感到輕鬆前的剛開始幾分鐘,他們都還是只用也就是淺呼吸以肺部中最上層的組織在做空氣交換。此時他們頂多呼出肺部一半的空氣,然後又很快的吸足空氣。這樣會形成額外的浮力,同時他們長期這樣子的呼吸方式,也會造成二氧化碳累積的風險。

小技巧:當你決定要下潛時,盡可能的吐氣,直到你已經下沈到1~2公尺深之後才開始吸氣。使你的所吸第一口氣先含著直到你再下幾公尺之後,才開始正常的呼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7-2007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final Ascent 上昇的最後階段!

The final Ascent 上昇的最後階段!

作者:John Francis


終於完成了你的安全停留,開始上昇到水面。你盯著水面上的扶梯,而這時,一個潛水員快速的從你的面前衝過,擺動的蛙鞋拉出了一連串的泡沫,搶在你之前抓住了扶梯,這個看起來像是插隊的行為讓你覺得你也應該加速搶在另一個潛水員前抓住扶梯。

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比賽,我們是應該比賽,但不是和其他潛水員比誰爬上船的第一名,而是和身體裡的氣泡比賽,而且這是一場比慢的比賽。潛水員一定會想,我們已經很乖的依每分鐘9公尺的速度慢慢上昇,在5公尺完成的我的安全停留,基本上這次潛水已經算結束了!而水面那麼近,為什麼我們不能就快點上昇呢?

這樣的想法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在我們完成安全停留後,減壓病 (DCS) 的危機還在我們頭上6公尺半等著我們 (到水面的5公尺+爬上船甲板的1.5公尺)。在我們做最後上昇的階段,氣泡的澎漲很有可能造成動脈氣泡栓塞(arterial gas embolism, AGE),這是潛水意外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溺斃。即使是使勁的爬上扶梯,在船上解下氣瓶、配重的重活兒都可能增加你得到DCS和AGE的機率。

Hal Watts 是一位潛齡超過40年的潛水教練,他認為潛水員基本上根本沒在注意安全停留後的上昇的危險。 Divers Alert Network (DAN) 的統計數字也支持 Hal Watts 的論點,潛水員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他們的安全停留,他們就可以直接的到水面上。DAN的Project Dive Exploration 從世界各地的潛水員收集到70,000筆以上的電腦錶潛水剖面圖中發現,至少有1/4的潛水員在安全停留後的上昇快於每分鐘9公尺的速度。而有些人在這最後5公尺的上昇的速度已經超過容許的速度,有時是快得離譜。

這又如何?

Dr. Richard Moon 在 Diving Medicine 的文章中寫道:AGE 動脈氣體栓塞只要在上昇過程憋氣 1~2 公尺就會發生。在這場最後 5公尺上昇的比賽中,身體裡的氣泡可不是簡單的對手,因為它就像是在你 BC 中保持你浮力的空氣一樣,在上昇的最後一段,頑強、狡滑、爆發力驚人。氣泡是因壓力而改變體積的,所以表示在上昇的最後階段,體積變化非常大,而且是隨著上昇的每一公尺,他的膨漲比率一直加大。試想,當你從40公尺 (5大氣壓力) 開始上昇到 30 公尺 (4大氣壓力)時,氣泡膨漲的比率是1.25,空氣體積較原本漲大了 25%。但從 30公尺到 20公尺時,氣泡膨漲的比率加大為 1.33,空氣體積較原本漲大了33%。20公尺到10公尺則是 50%,最後 10公尺到水面則是 100%的膨漲。這表示氣泡在最後 10公尺漲大的體積比 40公尺到 10公尺漲大的體積還大得多!而在最後到水面 5公尺氣體膨漲的體積則是一開始上昇 5公尺氣體膨漲的體積的 5倍!

加速的氣體膨漲速度表示,如果我們要保持一個持續不變的上昇速度,必須要在上昇的過程中越來越頻繁的排出 BC 中的空氣!但是大多數潛水員不會去預期這個情形,而傾向見招拆招,等上昇太快了再來反應!所以在最後上昇的幾公尺裡,往往潛水員會被快速變化的浮力搞得狼狽不堪。

同樣的,身體裡的氣泡也在膨漲,在這裡有兩場比賽在進行,一場是我們的循環系統和血液中的隨著上昇加速膨漲的氮氣泡,必須在氮氣泡漲大到塞住微血管之前把它們送到肺部去,不然當他們塞住微血管後,血流速度會變慢,將會阻礙到身體組織代謝氮氣!而這時氣泡就會被逼到在你的身體組織和關節中產生,然後壓迫你的神經,這就是減壓病 (DCS) 的產生!

當氮氣泡到達肺時,氮氣泡會自血液中釋放出來,而隨著其它的氣體一起先放進肺臟中數以千計的肺泡中。這時另一場比賽也開始了,每一個肺泡其實就是一個大氣泡,隨著每一公尺的上昇,肺泡也一直在澎漲。如果你不呼氣來把肺泡的中的空氣排出去,肺泡就會反向的把氣體再壓回我們的血管中!而這些氣泡最後就會成為動脈空氣栓塞(AGE)的原因,這些氣泡會隨著動脈開始往你的心臟和大腦移動,當這些氣泡在這兩個地方阻塞時,就像是心臟病發作或是中風!

空氣栓塞和 DCS 其實是不太一樣的潛水傷害,但是兩個通常是互相關連的。如果在上昇時有非常高含量的氮在體內,栓塞會造成氣泡的集合、累積,然後這就是我們的說的 DCS 第三型:動脈栓塞AGE併發 DCS。『這可是最嚴重的事!』Dr. Richard Vann 表示,如果你的大腦和脊椎組織在栓塞時氣體過度飽合,你將會發現到處充滿了氣泡在摧毀你的神經系統。只要你在這一段你慢慢的上昇,在身體組織和血管中的氮氣泡可以及時被代謝出體外,你就可以平安無事的上昇到水面!

就在你覺得安全的時候!

有很多的潛水意外是發生在上昇到水面之後和到達裝備間之前!當然有很多意外是非常明顯的:例如頭去撞到船、從上船浮梯上摔下、或是在甲板上跘倒!但這之中對包含了一些氣泡會造成的麻煩,如潛水後段的劇烈運動會造成氣泡產生而增加你得減壓病的機率。

當肌肉在運動的時候,肌肉纖維互相磨擦,會產生一些微小的氣泡稱為氣泡核 (bubble nuclei),這些小氣泡會從飽合的身體組織中吸引氮氣形成足以引發 DCS 的大氣泡。無論你從怎麼樣的潛水中結束上岸,你身體內一定還有幾個器官還含有氮氣,這就像是個已開罐的汽水,還在冒著汽。劇烈的運動所造成的氣泡核就像是一個伸入汽水中攪拌的棒子,會搞得氣泡大量冒出!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知道當太空人從事太空漫步時也很容易發生減壓病!所以 NASA 曾經做有關 DCS 的實驗來模擬太空漫步的情形 (從24公尺上昇到水面)。在實驗中,有一些實驗是以都普勒超音波對受試者做掃描,有些受試者被要求在加壓艙中一直走動,一些則是靜靜坐著。結果是令人驚訝的,根據 NASA 的研究生物生理學家 Dr. Michael R. Powell 表示:走動的受試者身上產生出的氣泡多於安靜坐著的受試者,而發生 DCS 的機率更增加 3~8 倍。

證據顯示,潛水後的運動會引發 DCS。舉例來說,船宿潛水的潛水員通常都比一般潛水員在同樣一天的潛水中會潛得比較久,而且潛水頻率也比較頻繁,因此他們身上的氮含量通常也比一般的潛水員還多!你一定認為他們得 DCS 的比例較高,但是根據 DAN 的統計資料,其實船宿潛水員得減壓病的比例卻比較低!沒人能確切知道為什麼,但是有一點很明顯的是他們在船上的活動受限,所以在船上不太可能有機會做什麼劇烈運動!

所以根據這些研究,Powell 認為我們可能冒著得 DCS 的危險在背著氣瓶和配重在爬上船!他認為在上船前最好是可以把重裝整個脫掉,讓船上的船員提上去,上船時不要死拉硬拖爬上船,上船後不要拎著重裝備走來走去!儘可能的減少你在潛水後的劇烈運動。他提醒,尤其在爬上船時,記得不要閉氣,這可能提昇胸腔內的壓力,造成肺泡把氮氣壓回血管,再流到動脈中,這就會有可能造成 DCS 第三型併發 AGE。

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其實絕大部份的潛水員,不論以多快速度從 5 公尺處上昇到水面還有背著他們的重裝備爬上船根本就不會得到 DCS,最重要的還是看你身上在上昇時的氮含量!在單一的免減壓潛水之後,你上昇的速度也一直保持在正常的範圍,你的氮含量是很低的,這時你可以不用擔心在上面我們提的可能性。但是當你做了更深、更長的重覆潛水後,你的氮含量一直在累積,同時也一直在增加風險。再加上你是不是身體狀況不好?過重?脫水?有心臟方面的缺陷?像是會有小洞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讓氣泡漏入動脈中 (25%的人有這個小洞,5~10%的人的洞大到足以造成嚴重的 DCS)?

當個懶人吧!

一但到達了裝備間,把裝備脫下,好好休息一下!但不要睡覺,睡覺會讓你的血液流速變慢,影響到你的氮氣代謝速度。坐好,慢慢的動動手腳、或是慢慢的走一走,保持身體溫暖!但別跑去打海灘排球,也別去跑步!

上昇的最後階段小技巧!告訴你如何在潛水結束時減少體內的氮氣泡

1. 加長你的安全停留時間;5 公尺的安全停留對接下來上昇和上岸後的身體氮氣泡含量有很大的影響!
2. 在完成安全停留後,上昇前,確定你的浮力控制是沒問題的!
3. 絕對不要以 BC 充氣來做為上昇的方法,如真的須要用點力上昇,以吸氣及往上踢的方法來向上!
4. 一旦開始上昇,記得隨時要洩掉 BC 的氣來抵消 BC 內的氣體澎漲所造成的正浮力!
5. 在上昇的過程,保持呼吸道暢通,吸氣和呼氣都是一樣安全的行為,記得保持你的呼吸頻率!
6. 在深度 2.5 公尺處停一下,調整你的浮力!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減慢你的上昇速度
7. 慢慢來!最後的上昇過程以每分鐘 9 公尺的速度上昇代表需要 30秒,如果你有另一支手錶有秒針指示也不錯!
8. 在水面上不要急!慢慢的等船來;如果你使用的是 Nitrox 高氧空氣潛水,請繼續使用氣瓶內的高氧空氣來代謝你的氮氣!
9. 上船前,把配重、重裝脫下讓船員拿上去,只著輕裝上船會比較輕鬆!
10. 在潛水中間的休息時間,好好坐著或是輕鬆的動一動都可以,但不要睡覺,也不要做劇烈運動!
11. 在水面休息時間結束前才換氣瓶,不要在潛水剛結束就開始先換氣瓶!
12. 長時間、大深度的重覆潛水後,一定要更保守的計劃你下一次的潛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6-2024 01:34 PM , Processed in 0.0650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