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409|回复: 9
|
KWSP 和 CPF 还有在玩 英伟达(辉达)AI Ponzi game?
[复制链接]
|
|
|

楼主 |
发表于 5-11-2025 10:0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1-2025 10:1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图片中文字的 OCR 结果(已按原顺序分条呈现):
@forestsenlin · 1 hr ago
支持诚阅 👍👍👍❤️❤️❤️
@OkokOo-xe9he · 56 min ago
问题是他们把负債包装成各種金融產品,把負債转给他人,然后由别人承担。或把負債集中一起,然后一次过爆掉。像迷你债券等,雷曼兄弟。
|
|
|
|
|
|
|
|
|
|
|
发表于 5-11-2025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匿名
发表于 5-11-2025 11:40 AM
ilovet 发表于 5-11-2025 10:22 AM
|
|
|
|
|
|
|
|
|
|
|

匿名
发表于 5-11-2025 12:33 PM
|
|
|
|
|
|
|
|
|
|

匿名
发表于 5-11-2025 02:58 PM
|
個人認為AI 產業本身並非泡沫,然而市場對其過度炒作,已導致股市出現泡沫現象。 |
|
|
|
|
|
|
|
|
|
|

匿名
发表于 10-11-2025 04:18 PM
ilovet 发表于 5-11-2025 10:22 AM
https://youtu.be/bIIhz2sOo1w? 本月麻痹涨 , ponzi |
|
|
|
|
|
|
|
|
|
|
发表于 10-11-2025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來兩年跌20%?
今年有些都漲100%了,兩年後跌20%很誇張? |
|
|
|
|
|
|
|
|
|
|

匿名
发表于 14-11-2025 09:11 AM
AkanDatang之父 发表于 10-11-2025 04:22 PM
未來兩年跌20%?
今年有些都漲100%了,兩年後跌20%很誇張?
日前,Michael Burry 將矛頭指向了一眾科技巨頭。
他的指控是,Meta、Google等科技巨頭正在上演一場「現代最常見的騙局」,它們看似驚人的利潤,是建立在一個會計戲法之上的。
Burry認為,它們故意假裝自己的AI硬體(GPU)能用得比實際更久,從而人為地壓低成本,誇大利潤。
Burry 預測在2026到2028年間,這種做法將讓五大科技巨頭總共少報約1760億美元的折舊費用。到2028年,Oracle 的盈利可能被誇大了27%,Meta 則被誇大了21%。
事實上,這並非 Burry 的新視角,華爾街的頂級投行,其實也早有提出過這個問題。
而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來自亞馬遜。2025年第一季,亞馬遜部分承認了這個問題,將部分伺服器和網路設備的折舊年限從6年縮短回5年,理由正是AI技術發展太快。僅此一項調整,就預計會讓公司2025年的營業利潤減少7億美元。
▋是「會計詐欺」還是「技術之爭」?GPU的兩種生命
Burry 用「詐欺」這個詞,極具煽動性。但事實真的如此非黑即白嗎?我認為,這是一場關於GPU「兩種生命」的複雜技術與商業模式之爭。
Burry的觀點:物理壽命只有1-3年
這個論點基於GPU在「訓練」(Training)模型時的極端工作狀態。AI模型訓練需要GPU以極高利用率(60-70%)長時間滿載運行,巨大的熱量和電力壓力會導致其物理故障率飆升。
Meta內部的數據就顯示,其GPU年化故障率為9%,意味著三年內的累積故障率高達27%。加上Nvidia每年推出性能翻倍的新晶片,舊晶片很快就會在「訓練」場景中被淘汰。
從這個角度看,2-3年的折舊期是合理的。
科技巨頭的觀點:經濟壽命可達5-7年
巨頭們的辯護,核心在於一個關鍵詞:「推理」(Inference)。
AI的運作分為兩個階段:1. 用海量數據訓練出一個模型;2. 用訓練好的模型來提供服務(例如回答你的問題、生成圖片),這個過程就是「推理」。
它們的策略如下:
1. 第1-2年:最新、最昂貴的GPU用於高強度的「訓練」任務。
2. 第3-4年:當新一代GPU問世後,這些「退役」的訓練GPU會被重新部署到「高級推理」服務中。
3. 第5年及以後:這些GPU會再次被轉移到成本敏感、大批量的「普通推理」任務中。
Azure的歷史數據支持了這一點:2014-2016年推出的GPU,直到2023年才宣布退役,實際服務壽命長達7-9年。因為「推理」任務的負載遠低於「訓練」,GPU的故障率極低(<3%),可以穩定運行很多年。
▋華爾街的矛盾——看見定時炸彈,為何仍高喊買入?
這是整件事中最有趣的地方。既然有不少機構都看到了「定時炸彈」,為什麼它們的股票分析師仍然給予這些公司「買入」評級?
這揭示了之前市場的一個核心邏輯:增長的誘惑,壓倒了對質量的擔憂。
市場的邏輯是:
1. 短期增長是王道:AI帶來的營收增長是爆炸性的、真實可見的。
2. 會計問題是「未來」的事:折舊的「定時炸彈」可能在3-5年後才會顯現威力,但這個也只不過是一個可能性。在瞬息萬變的科技行業,活在當下、抓住眼前的增長浪潮,才是最重要的。
華爾街的態度可以總結為:「我們知道財報裡可能有水分,但這家公司印鈔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先上車,晚點再擔心泡沫破裂的問題。」
▋估值回歸理性是件好事?
我認為,Burry 的擔憂有可能是對的,財報中的「水分」也確實存在。
但如果市場開始正視這個擔憂,並因此導致估值回落,這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AI革命走向成熟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好信號。原因有三點:
1. 從「狂熱」到「理性」,擠出水分
Burry的警告和市場的擔憂,就像一劑退燒藥。它讓市場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利潤的「含金量」,迫使估值回歸到一個更健康的水平。這是一個擠出水分的過程。
2. 為長期投資者創造「黃金二次浪潮」
這段時間的市場,充斥著投機者和動量交易者,他們追逐的是故事和不斷膨脹的估值。高昂的價格讓許多真正看好AI技術長期價值的理性投資者望而卻步。
現在,估值的回落,等於是為這些理性的長期投資者打開了一扇窗。這不是危機,而是「第二波上車機會」。
當價格不再離譜,投資決策可以更多地基於技術實力、商業模式和真實的投資回報率,而不是市場情緒。
3. 倒逼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
而當市場開始關注折舊、現金流和真實利潤時,它會倒逼所有參與者,包括科技巨頭們,變得更加務實。它們必須證明,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能夠帶來真實、可持續的投資回報,而不僅僅是帳面上的漂亮數字。
這會淘汰掉實力較弱的參與者,並促使領導者建立更穩固的護城河。這就像修剪一棵大樹,剪掉虛長的枝葉,才能讓主幹更粗壯。
當別人因「定時炸彈」的恐懼而拋售時,理性的投資者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
在一個更合理的價格下,我是否願意買入這個正在改變世界的未來?
- KP
p.s. 最新研究報告已經發出,內容是討論究竟這個記憶體週期是否能夠持續,成為我Substack會員,獲取這份完整報告。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