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4|回复: 0

进门先踩日本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025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lap 于 20-10-2025 11:38 PM 编辑



澳洲看似与世无争,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历史中却铭刻着一部不容忘却的复仇史诗。

在其战争纪念馆的入口,甚至曾投影日本旭日旗图案,每一位参观者,无论国籍,都需踏足其上,方能入内。

图片来源:skeptics.stackexchange.com

这一决绝姿态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血泪记忆?

这一切,要从八十年前那场将澳洲从世外桃源拖入战火的致命空袭说起。

1942年2月19日上午9时58分,日军260多架敌机,向澳大利亚北部门户达尔文港倾泻了683枚炸弹。

对比珍珠港事件的556枚炸弹,这个仅有5800人口的小镇承受了更密集的轰炸。

官方文件显示,两次空袭共造成235人死亡,另有300至400人受伤。30架飞机被摧毁,港内9艘、港外2艘船只被击沉。

如今港口边的纪念碑,还密密麻麻刻满了遇难者的姓名,无声诉说着这场灾难。

图片来源:lant.nt.gov.au

日军选择达尔文港并非偶然,这里是盟军反攻东南亚的跳板,更是日本“大东亚共荣圈”野心的关键障碍。

在连克马来西亚、新加坡后,日军企图复制闪电战模式,却低估了澳洲人的反抗意志。

空袭发生后一周内,100万澳大利亚人报名参军。当时全国总人口仅700万,相当于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扛起武器,连妇女和老人也组成民防队,持猎枪守卫海岸线。

这种全民皆兵的爆发力,深植于澳大利亚的建国基因。

1788年,英国将736名重刑犯流放至这片大陆,其中不乏叛军、银行劫匪、盗贼等“硬茬”。



图片来源:bbc.com

1942年7月,日军进攻科科达小径,企图夺取莫尔兹比港。

防守这条100公里山路的,是澳洲第39民兵营的800名青年士兵,平均年龄18岁,仅受过3个月训练,被戏称为“巧克力士兵”。

面对日军精锐的南海支队8000余人,这群青年用猎枪、长矛和手榴弹展开殊死抵抗。

士兵汤姆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每天都在死人……但身后就是家乡,退一步就是亡国。”

数月后援军抵达时,第39营仅剩32人存活,存活率4%。

他们的牺牲将日军拖入补给断绝的绝境:日军原计划7天攻克的道路,耗时42天仍未走完,最终因山洪与指挥官溺亡而溃败。

图片来源:lant.nt.gov.au

1943年盟军反攻阶段,澳军开启了复仇模式。

美军负责海上封锁,澳军则深入丛林“清理”残敌,他们拒绝接受日军投降,对举白旗者开枪,对装死者补刀。

当美军以《日内瓦公约》劝阻时,澳军士兵反问:“日本在南京屠城时讲过公约吗?在新加坡处决战俘的时候讲过公约吗?”

新几内亚战役中,20万日军被围困至仅1万人幸存,战俘营内又有近半数死亡。这种冷酷,源于达尔文港的硝烟、科科达小径的尸骨,以及6万澳洲军民的生命代价。

日本投降后,澳大利亚提出三大严正诉求:处决包括天皇在内的所有战犯、在澳本土举行受降仪式、独立审判东南亚BC级战犯。

东京审判中,澳方坚持追责天皇,最终使提交的148名丙级战犯全部被处决或终身监禁。

澳洲国徽上的鸸鹋与袋鼠,象征“只会前进不会后退”,恰如其对战争罪行的态度。

最后

八十年过去,达尔文港的警报依然年年鸣响。澳大利亚用历史证明:文明需要獠牙守护,正义唯有强硬方能存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0-2025 10:15 AM , Processed in 0.12098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