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4|回复: 6

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火電裝機容量 跨入歷史性新階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2025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標誌著新能源發展在中國大陸跨入歷史性新階段。


據《快科技》報導,2024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總計為33.5億千瓦,同比增長14.6%。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涵蓋了風電、太陽能發電及生物質發電,占比顯著提升至14.5億千瓦,首次超越火電的14.4億千瓦裝機規模。

報導指出,在火力發電中,煤電裝機量為11.9億千瓦,同比增長2.6%,但是煤電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已下降至35.7%,雖然佔比仍高,但同比還是減少了4.2個百分點。

在發電結構方面,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增長同樣令人矚目。2024年,中國大陸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15.4%,其增量佔據了總發電量增量的84.2%。相比之下,煤電發電量占比則下降至54.8%,比上年降低了3個百分點。

報導說,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中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也預示著中國大陸電力行業正朝著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穩步前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1-2025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绿能才40多%, 今年这么快就过50% 了, 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025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弯弯只有继续用爱发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025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居然用爱发电, 是不是和你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tuace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025 07: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2025年01月24日 14:26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阮煜琳 闫晓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4日消息,截至2024年底,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在内的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郝英杰当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气电、抽水蓄能新投产装机规模大幅增长,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全国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合计1.7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2%。其中,电源完成投资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为86.6%。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14.4亿千瓦,其中,煤电11.9亿千瓦、同比增长2.6%,煤电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5.7%,同比降低4.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9.5亿千瓦,同比增长23.8%,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8.2%,比上年底提高4.3个百分点。

  2024年,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为54.8%,比上年降低3.0个百分点。2024年,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4%,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量占总发电量增量的比重达到84.2%。

  “2024年,全国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郝英杰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量占总发电量增量的比重超过八成,煤电发挥了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025 08: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engineer

高兴不高兴,惊喜不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1-2025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穹顶之下》十年后 中国的雾霾 消失了!


2015年,《穹顶之下》横空出世。这部纪录片发布后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让人们对中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5年是纪录片发布后的第十年,如今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足以说明问题。1月10日,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新闻发布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经初步测算,2024年,北京市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而与2013年相比,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浓度分别下降65.9%、50.0%、57.1%、88.7%。

2013年以来北京市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图源:新京报

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创下两个历史之最——优良天数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历年最少。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日仅2天,同比减少6天。

历经十年治理,“北京蓝”成为了常态,在这背后中国的空气治理是如何进行并取得成功的?

“霾”,消失了

十年前,《穹顶之下》爆火背后的核心价值是点出了空气污染的成因,对于十年前的中国而言,依然还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正如18世纪的伦敦与19世纪的洛杉矶一样,快速发展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能源与空气研究机构CREA研究员邱程骋向虎嗅ESG组表示,雾霾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受逆温层形成和静稳天气增多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气扩散能力大幅下降,污染物更易积聚并形成高浓度。

同时,采暖季供暖需求上升,散煤燃烧、煤电供应的增加,以及高强度的工业活动和交通排放叠加,显著推高了污染水平。此外,冬春季更频繁的沙尘暴也进一步加剧了北方地区雾霾的发生可能性。

总结而言,雾霾的原因可归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中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建筑施工扬尘、生活源污染等因素。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曾在2013年参加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时分享一组研究数据,指出雾霾90%来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仅有约10%的雾霾是自然排放。

他通过对当时五次强霾污染分析得出,大气污染物包括有机碳、元素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扬尘等。在2013年1月的强霾中,北京机动车排放贡献最大,占25%;其次为燃煤19%和外来输送19%;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来源则是燃煤34%、机动车16%和工业15%。

此外,河北和天津地区的燃煤、化工、重金属冶炼都是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在北京年平均PM2.5排放中,燃煤占26%,机动车19%,餐饮11%,工业10%。需要指出的是,从2010年到2014年,北京空气质量状态比例的变化并不大。

雾霾带来的危害在于,在当时的白天空气中NO2浓度出现高值,并同步出现硝酸盐浓度高值,白天生成的硝酸盐夜间在高浓度SO2和硫酸盐的作用下向致癌物亚硝酸盐转化,于是空气治理到了不得不下重手的地步。

邱程骋认为,有关部门的“狠抓”是空气治理获得成功的关键,“十年来,中国通过加强煤电和工业末端治理、提高非电行业电气化率以及控制冬季散煤燃烧等措施,将2013-2022年间PM2.5浓度大幅降低了57%,这一成就与中央政策的有效贯彻密不可分。”

自2013年起,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长期政策,推动地方切实落实空气治理举措。

其中最典型的是煤电行业,在“大气十条”之后,2015年三部门又联合下发《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指导煤电行业一手抓超低排放改造,另一手则针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煤电厂抓落后产能淘汰。

其结果是,中国不仅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超超临界发电厂,也打造出了全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提前完成电力部门超低排放改造和十三五规划的要求。

在电力部门之外,钢铁、水泥、化工、玻璃等部门也在“大气十条”发布后加快了大气污染治理步伐,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新增产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据第二次污染普查数据,2017年相比2007年全国造纸、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品产量分别增加61%、50%和71%,但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减少84%,钢铁行业二氧化硫减少54%,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少23%。

宏观数据或许让人体会不深,在微观层面以2019年为例,时任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报告了“一笔账”,指出2018年化解钢铁产能3000多万吨,淘汰了1.3万台工业炉窑,老旧汽车淘汰了200多万辆,北方清洁取暖(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完成480万户以上,全国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首次跌破60%......


2017年中国散煤消费结构图指出,全国散煤消费量在7.5亿吨左右,其中居民用煤2.34亿吨,主要用于农村冬季取暖。资料来源: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7。

后来的这几年我们都看到了,全国掀起电动车更新换代潮,大量电动车企崛起替代老牌燃油车企,中国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汽车清洁能源转型。

总结当年治理雾霾的系统性工程,大致经历了从立法与执法到监测与预警,到减少排放源,再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最终打赢了“蓝天保卫战”。

2022年9月,在回答外国媒体记者关于“北京如何实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提问时,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的陈吉宁用了三个“前所未有”来阐述过去十年北京的环境治理历程,“治理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治理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空气质量的六个指标全部达标,水环境实现历史性好转,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这十年是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的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2-2025 06:51 AM , Processed in 0.1232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