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36|回复: 47
|
请问所谓的“佛性”究竟是什么?
[复制链接]
|
|
大家好!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因为颠倒、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既然如此,那么,到底什么是“佛性”呢?这所谓的“佛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然人人都有佛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显示出我们与生俱来的佛性呢?
我们大家都是人,既然是人,就应该要有所谓的“人性”。
可是,我们是否同样也需要具备所谓的“佛性”呢?
这所谓的“佛性”,又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
既然我们大家都是人,那么,我们是否只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性”就够了,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再继续培养我们的“佛性”?
请问我这样的想法,到底正不正确呢?
所谓的“佛性”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我们这些众生本来就拥有一定的“佛性”,只是因为颠倒、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显示出我们的“佛性”?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说是比较具备更加深厚的“佛性”?
我们又该如何培养我们的佛性呢?
各位有什么意见或看法,不妨直说,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交流,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31-7-2024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7-2024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义经有这十二句:
其身非有亦非无 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 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
非动非转非闲静 非进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来
非青非黄非赤白 非红非紫种种色
这里的“其身”就是指“佛”
那么这34个非是指什么呢?
其实就是指“生命”。
佛 就是 生命
“
非有亦非无 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 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
非动非转非闲静 非进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来
非青非黄非赤白 非红非紫种种色
”
当您明白“佛”就是指生命,那么您再以这个角度去读经文,
那么就能参透 佛性。
|
|
|
|
|
|
|
|
发表于 31-7-2024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动人 于 1-8-2024 09:07 PM 编辑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以, 佛性就是良知,赤子之心,一却都是那么自然,没有善也没有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31-7-2024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问题,看来只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才有办法回答你了。
至于如何培养,据了解是,闻(听闻佛法/看佛经),思(思维佛法),修(实践佛法),证(证悟)吧。
什么是人性?希望楼主详细说明说明下。 |
|
|
|
|
|
|
|
发表于 1-8-2024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mesWongSC 于 1-8-2024 10:15 PM 编辑
无量心 生福报 无极限
无极限 生息息 爱相连
为何君视而不见 规矩定方圆
悟性 悟觉 悟空 心甘情愿
放下 颠倒梦想 放下云烟
放下 空欲色 放下悬念
多一物 却添了 太多危险
少一物 贪嗔痴 会少一点
若是缘 再苦味也是甜
若无缘 藏爱 在心田
尘世 藕断还丝连 回首一瞬间
种颗善因 陪你走好每一天
唯有 心无挂碍 成就大愿
唯有 心无故 妙不可言
算天算地 算尽了 从前
算不出 生死 会在哪一天
勿生恨 点化虚空的眼
勿生怨 欢喜 不遥远
缠绕 慾望的思念 善恶一瞬间
心怀忏悔 陪你走好每一天
再牢的谎言 却逃不过天眼
明日之前 心流离更远
浮云霎那间 障眼 人心渐离间
集苦连连 不断的出现
无量心 生福报 无极限
无极限 生息息 爱相连
凡人却视而不见 规矩定方圆
悟性 悟觉 悟空 心甘情愿
简简单单 陪你走好每一天
楼主要的答案可以在这首歌内找到
无量心 生福报 无极限 无极限 生息息 爱相连:
无限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带来无限的福报,并且与世间万物息息相连。
为何君视而不见 规矩定方圆:
人们常常看不见真理,拘泥于世俗的规矩和限制,无法认清本质。
悟性 悟觉 悟空 心甘情愿:
通过悟性、觉悟和对空性的理解,人们能够心甘情愿地放下执着。
放下 颠倒梦想 放下云烟 放下 空欲色 放下悬念:
放下各种执念和欲望,通过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若是缘 再苦味也是甜 若无缘 藏爱 在心田:
无论缘分如何,都是修行的一部分。即使没有缘分,心中仍然怀有慈悲和爱。
尘世 藕断还丝连 回首一瞬间 种颗善因 陪你走好每一天:
世俗的纷扰和无常,但种善因可以带来正面的影响,陪伴每一天。
唯有 心无挂碍 成就大愿 唯有 心无故 妙不可言:
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明日之前 心流离更远 / 浮云霎那间 障眼 人心渐离间:
人心的无常和迷惑,要看破浮云般的虚幻。
|
|
|
|
|
|
|
|
发表于 2-8-2024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明白
中文「佛」一詞
源自印度梵文“Buddha”的音译,文字譯過來的意思是「智慧、覺悟」。
它代表著修行圓滿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所要表達的是
每个人都有“智慧”,
只是因为颠倒、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也就是說
當一個人
能夠充分的理解 “法”,
就能觉悟而证得智慧
以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涅槃、解脫。
至於【佛性】這兩個字,
不知前因後果的人如果喜歡,
【任何的意思】都可以自己將它當作是【答案】,能開心就好!
若不欲虛耗今生,
只需好好去學習“正法”,
自己能理解到“正確的法義”
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
沒必要執著在人云亦云或針鋒相對上。
|
|
|
|
|
|
|
|
发表于 2-8-2024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8-2024 11:28 PM 编辑
佛性这个概念出自大乘佛经,尤其是【大般涅槃经】说得更为透彻,或可以参考天亲菩萨的【佛性论】。
佛性就是成佛的正因。譬如西瓜种子能够长出西瓜。西瓜种子就是西瓜的正因。假如没有西瓜种子,农夫再如何浇水施肥也无法种出西瓜。佛性也是如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因为众生已具有成佛的正因。
这里说的佛是指大乘佛教定义的佛。大乘佛教所说的佛,譬如释迦牟尼佛,虽示现入灭实则并未入灭。佛可以分身千百亿同时在不同的世界说法。在有些世界示现入灭,或在有些时间示现出家,降魔,成道等等。或示现菩萨相,声闻相,辟支佛相,外道相,居士相,山川大海等等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以成就如是之佛。一切众生包括蚯蚓,蚂蚁,猫狗,人类,饿鬼,天神,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乃至一阐提都有佛性。举凡是众生都有佛性。死物如石头等就没有佛性,所以石头不能够成佛,人工智能也不能够成佛。
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何众生不是佛?用譬喻来解释,众生如同金矿。金矿还有纯金和杂质。纯金比如佛性,杂质比如无明。众生的佛性被无明遮盖,所以没有佛的功德庄严和神通自在。
假如众生有幸遇到佛法僧三宝,跟三宝结缘,那么就能够渐次的净化金矿的杂质,一直到提炼出纯正黄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果。大乘佛教以缘因佛性来说明这个情况。
虽然众生具有佛性,但是假如没有因缘引导修行,众生究竟无法成佛,金矿始终是金矿,不会自动变成纯金。缘因就是佛法僧三宝。
一切众生的佛性本来就具足圆满,不是靠修行是使之更加圆满。
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究竟都能够成佛。因为一切众生究竟会遇到三宝,踏上成佛之路。为什么一切众生究竟会遇到三宝?因为三宝长住从不休息。一切众生只要有缘遇到三宝,成佛大道就已经开启。哪怕是一阐提(断善根),也会因为本性真如熏习,而逐渐恢复善根。然后慢慢在三宝引导下入佛道。总来说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究竟成佛。
|
|
|
|
|
|
|
|
发表于 5-8-2024 08:3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8-2024 05:1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首乌 于 6-8-2024 05:32 AM 编辑
山野草夫 发表于 31-7-2024 10:57 PM
这问题,看来只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才有办法回答你了。
至于如何培养,据了解是,闻(听闻佛法/ ...
关于什么是所谓的“佛性”,相信正如@路人。 大大所说的,我们必须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要能够觉悟,大彻大悟,这样就能够显示出我们的“佛性”了。
而且,佛经里面有说,“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以,由此可见,所谓的“佛性”,应该就是指“我们这些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一般的智慧和品德”,所以,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修行和实践,才能显现出我们与生俱来的“佛性”。
至于所谓的“人性”,我个人认为,意思就是我们做人要凭良心,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至于所谓的“佛性”,则是更高一层,意思就是具有非常圆满的智慧,以及具有非常高尚的品德,能够同时具备以上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发及显现出我们与生俱来的佛性”了。
|
|
|
|
|
|
|
|
发表于 11-8-2024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相信,佛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本性,有类似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的那种本性。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2:3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把人性分割,它喜歡的部分叫著佛性,它不喜歡的部分叫著魔性。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2:3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11-8-2024 06:13 PM
本人相信,佛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本性,有类似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的那种本性。
...
本性又是什麼?是善還是惡?
貓殺老鼠來吃,是不是本性?是善還是惡?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2: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11-8-2024 06:13 PM
本人相信,佛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本性,有类似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的那种本性。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2: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2:5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2-8-2024 11:19 PM
佛性这个概念出自大乘佛经,尤其是【大般涅槃经】说得更为透彻,或可以参考天亲菩萨的【佛性论】。
到最后众生会不会渡尽?
就是所有众生都成佛了,地藏也成佛。
还是众生是无限的?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和恶,都是cognition的概念。善和恶,到了最后,也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而利益的定义,不过就是当这件事满足个体或群体的七情六欲,就可称为利益。
符合你/你们的利益=善
违背你/你们的利益=恶
所以,人杀鸡来吃,人杀植物来吃,这些都和本性无关,这些都是外在行为。
善和恶,更加和本性无关。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肉身的行为和心境分开。
肉身不论做什么,善也好,恶也好,都不影响本性。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8:4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12-8-2024 06:08 PM
善和恶,都是cognition的概念。善和恶,到了最后,也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而利益的定义,不过就是当这件 ...
符合你/你们的利益=善
违背你/你们的利益=恶
------------------------
对身心有益的事=善
对身心有害的事=恶
这个才是佛教的善恶观 |
|
|
|
|
|
|
|
发表于 12-8-2024 08:5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性就是当你做对身心有益的事时会感到快乐和肯定自己,当你做对身心有害的事时会产生苦和否定自己。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