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68|回复: 0

中文报副刊超载政治的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12-2005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个周末,因为要赶硕士论文,我选择性的出席花踪国际文艺营的一些讲座。

在姚拓自传《雪泥鸿爪》推介礼过后,我们迎来了文艺营的第一场讲座--关于中文报副刊与中文文学推广的紧密联系。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新加坡《联合早报》执行编辑兼副刊主任潘正镭的演讲内容。他没有直接陈述中文报副刊如何带动7、80年代新马文学的发展,反而是以咀嚼回忆的滋味,道出了在冷战未过;中国民间文革惨痛经验依旧浓烈;台湾的党禁、报禁还未解除的年代,处于中华文化边缘地带的一份华文报,在地域、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重重阻隔下,集结了17位来自中国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美国、欧洲等地的中文作家。

1983年1月13日至19日,新加坡《星洲日报》与人民协会、写作人协会、新加坡文艺研究会通过主办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在那个中国刚刚试行改革开放、台湾文人学者依旧生活在蒋家戒严管制的恐惧当中、两岸离92共识对话窗口仍就遥不可期的年代,把台湾海峡两岸三地被政治割裂的文人学者,串联在一起。

潘正镭回忆道,台湾作家洛夫一下飞机接受记者访问时,一开口就不断的强调他们此行只谈文化,不谈政治。当时两岸文人心中对政治的顾忌,可见一斑。

潘正镭表示,两岸文人在离别在即之时,仍不敢敞开胸怀直接抒发心中的不舍。感性的诗人以诗寄语对岸的文友们好好珍重。当主讲人提到郑愁予也含蓄的写了一首诗赠予海峡另一端的文友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那是写《错误》的著名台湾早慧诗人。

潘正镭也展示了一张未曾公开,台湾作家三毛与一名年迈中国作家在国际文艺营结束后,即将离别时不舍拥抱的合照。在潘正镭的要求下,身旁的另一位主讲人起身将经过加大影印的黑白照片左右来回展示。

那是一个时代的一个经典缩影,化做无数的烙印,坎在历经过悲情世代的人心。那是一个文学超越政治的年代,那是一个中文报副刊超载政治的年代。

-----------------------------------

欢迎浏览我的部落格

http://erhc79.blogspo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2-2025 11:02 PM , Processed in 0.11259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