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19|回复: 5

以 不動心解脫 作為“法”核心之“目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0-2020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5-10-2020 01:45 PM 编辑



中部30經/心材譬喻小經(譬喻品[3])(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凡這些團體的領導者,群眾的老師,有名望的知名開宗祖師,眾人公認有德行者的沙門、婆羅門,
即: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羅、阿夷多翅舍欽婆羅、浮陀迦旃延、散惹耶毘羅梨子、尼乾陀若提子,  
全都如自己自稱的已證知呢?全都未證知呢?或者某些已證知,某些未證知呢?」  
 「夠了!婆羅門!停止這個: 『全都如自己自稱的已證知呢?全都未證知呢?或者某些已證知,某些未證知呢?』
婆羅門!我將教導你法,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先生!」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內皮,越過外皮後,
切斷枝葉,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內皮,不了知外皮,不了知枝葉,
因為,像這樣,
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內皮,越過外皮後,
切斷枝葉, 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內皮後,
切斷外皮, 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內皮,不了知外皮,不了知枝葉,
因為,像這樣,
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內皮後,
切斷外皮,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後,
切斷內皮,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內皮,不了知外皮,不了知枝葉,
因為,像這樣, 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後,
切斷內皮,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後,
切斷膚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內皮,不了知外皮,不了知枝葉,
因為,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後,
切斷膚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
僅切斷心材拿起來離開,知道:『這是心材。』
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了知心材,了知膚材,了知內皮,了知外皮,了知枝葉,』  
因為,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
僅切斷心材拿起來離開,(他)知道:「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經歷
 
 同樣的, 婆羅門!這裡,某人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使利養、恭敬、名聲生起,他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我有利養、恭敬、名聲,這些其他比丘是不知名的無能者。』
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產生意欲、不努力,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內皮,越過外皮後,
切斷枝葉,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裡,某人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使利養、恭敬、名聲生起,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以該戒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我是持戒者、善法者,這些其他比丘是破戒者、惡法者。』
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產生意欲、不努力,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內皮後,
切斷外皮,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裡,某人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使利養、恭敬、名聲生起,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為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戒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定具足,他以該定具足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以該定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我是得定者、心一境者,這些其他比丘是不得定者、心散亂者。』

他對其它比定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產生意欲、不努力,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
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後,  
切斷內皮,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裡,某人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中略)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使利養、恭敬、名聲生起,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為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戒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
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他到達定具足,他以該定具足而成為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定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定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
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他到達智見,他以該智見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以該智見稱讚自己,輕蔑他人:『我是有知的,我住於看得見,這些其他比丘是無知的、他們住於看不見。』
他對其它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產生意欲、不努力,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後,
切斷膚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為:『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沒經歷,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裡,某人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使利養、恭敬、名聲生起,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為悅意的、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為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戒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定具足,他以該定具足而成為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定具足而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定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智見,他以智見而成為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
他不以該智見稱讚自己,輕蔑他人,
他對其它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產生意欲、努力,不成為行為染著的、怠慢的。  
 而,婆羅門!什麼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呢?
   婆羅門!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具念、住於樂者』的第三禪,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以慧見後,
[他的]諸煩惱被滅盡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婆羅門!這些是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
僅切斷心材,知道:『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經歷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婆羅門!像這樣,
這梵行
[以]利養、恭敬、名聲效益
[以]戒具足效益
[以]定具足效益
[以]智見效益
(利養、恭敬、名聲、戒具足、定具足、智見 這些 只是“學習過程之結果”,並“法”核心的目標”


比丘們!這不動心解脫(意為 不生不滅之 解脫),  
比丘們!這這梵行的目標,這是核心,這是完結。」  


 當這麼說時,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中略)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心材譬喻小經第十終了。




何為“法”“核心目標”
佛陀早就說過了!

可惜的是
許多人 有看卻沒懂。

可悲的 是
更多未曾經歷過的人
雖然嘴上常掛著【學佛】兩個字,
卻選擇用 世俗的 知見
由自己決定 對和不對
去否定“佛”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10-2020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c1357 于 13-12-2020 10:45 AM 编辑

學習了, 謝謝二線財務清數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0-2020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別的我都不談沒有時間,LZ這裏寫: 這不動心解脫(意為 不生不滅之 解脫),  

莊老師明明就有注釋看都不看,胡說什麽不生不滅之解脫?什麽叫不生不滅之解脫?出處哪裏?可以自己亂發明名詞嗎?

不動心解脫」(akuppā cetovimut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可動搖的心的釋放」(unshakable liberation of mind)。

破斥猶豫》以「阿羅漢果的解脫」解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20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7-10-2020 10:50 AM 编辑

一個人  
正確的知見 比他人多
從來都不是什麼問題。
修行人
執著於 自己的知見

才是 需要去面對的 問題。

佛陀
他從不因自己圓滿的智慧
而要求人們
盲目的 一定要、依照、選擇、相信 他,
佛陀
也不鼓勵
只因為對方是 某某人
人們就應該 去依從 對方的一切。

而是  
告訴人們
應 自己
去學習 正確的知見
再自我作探查與糾正和棄捨不善之處,
以證智自作證後 才能獲得自身所生起的智慧
利益回自己個人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0-2020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 住於想受滅,以“慧”後,
(當進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住於想受滅,有取 則是人們所謂的【空】。)
(當超越【空】不再執取【空】,
   無取故無緣,
   無緣則不生,  
   不生故不滅。

    當一個人不再執著一切的【筏】
    抽出心 使轉向 智與見
    “慧”解“生”與“滅”之“究竟”
    才能“見”諸煩惱被滅盡,否則 就只是 進入於【空】或 再出回來。)

[他的]諸煩惱被滅盡
(因為“慧”的生起 則“無明”滅,
   “無明”滅,
    此滅故彼滅。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諸煩惱被滅盡)
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婆羅門!這些是比智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
僅切斷心材,知道:『這是心材。』
凡應該被心材作為核心的,那個目標他將經歷,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婆羅門!像這樣,
這梵行
不[以]利養、恭敬、名聲為效益;
不[以]戒具足為效益;
不[以]定具足為效益;
不[以]智見為效益,
利養、恭敬、名聲、戒具足、定具足、智見 只是【學習“正道”之過程】的一些結果並非是“法”核心“目標”。)

比丘們!這不動心解脫(意為 不生不滅之 解脫)
(說是“不生不滅”是因為 超越了一切的智見     
    住於想受 而不生
   所以這被世間所定義的“心”之當下 只能解說為“不生”,不生故不滅。)
(當此被世間所定義的“心” 不再為一切 而 “取或捨”與“生或滅”,
   “慧”
  “當下之心” 是解脫了。)
(一個人
   若不能遵循 佛陀的教導
   棄捨 執著於 有與無 之貪愛,
   再以不執著之心態 去學習,
   就難以理解佛陀所說的
每當有牛乳時,
那時, 既不名為『凝乳』,
也不名為『生酥』,
也不名為『熟酥』,
也不名為『熟酥醍醐』,
那時,只名為牛乳。《長部9經/玻得播達經》

為何
每當有牛乳時,
既不名為『凝乳』,
也不名為『生酥』或 什麼什麼,

只名為牛乳?
若不能清楚的理解上述之 “因”與“緣”
就無“法”去遵循,
也無“法”以“慧見”去解開“生”和“滅”與“有”和“無”之究竟,
若不能 以“法”去辨別 有與無 和 生與滅 之究竟,
“人” 難免就會 依世俗的認知
以 【有】和【沒有】 繼續去尋找結果與糾纏下去了。)


比丘們!這是這梵行的目標,這是核心,這是完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20 01:0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8-2025 04:10 AM , Processed in 0.11026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