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08|回复: 3
|
万历朝鲜之战战前3国分析
[复制链接]
|
|
出处:小隐在线
作者: roarcher
0-前言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探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这是明朝大将李如松于1593年包围日军占领的平壤城时做的一首诗。那是一段 尘封的历 史.400年过去了,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已经抹去得差不多了。只有我听 到我的朝鲜族同学 提起丰臣秀吉,加藤清正的名号咬牙切齿的时候,才知道它在 朝鲜人的脑海里永难磨灭。
那是1592到1598年发生在朝鲜全境的战争:明朝在万历帝时期,称万历朝鲜之役 ;朝鲜
在 李朝的世祖年间,称壬辰卫国战争(1592年是壬辰年);日本在太阁丰臣秀吉的统治下, 称文禄、庆长之役(两次战争分别发生在日本的文禄和庆长年间)。
刚刚结束战乱的日本,一个月之内就直捣平壤,朝鲜大半江山落入其手中;而后和承平 日久的明朝整整咬了七年,才因补给不足和丰臣秀吉身亡而退兵。战争的过程实在是令人叹息.....
想李如松写诗时如此自信,最后也是一败之后意气顿失,力主和议,最后因此郁郁不得志,战死沙场。日本将领的用兵确实是高出中朝一筹,这也是连年战争锤炼出来的。 当然朝鲜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绝对是一个例外,他在朝鲜族地位与我们的岳飞差不多,但与岳飞不同的是,很大程度上是他阻止了朝鲜的灭亡。
1-古代的朝鲜
虽然扯远了一点,这些背景还是说吧
我们的史书里的朝鲜列传,总是头一句就是: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武王伐纣之后,纣臣箕 子不肯臣服,逃到辽东去了。为了显示对忠臣的尊敬,武王把他去的那块地封给了他,就是朝鲜的由来了。却说商灭之后,武王故意问箕子商为什么会忘,箕子“不忍言殷恶”,只好环顾左右而言他。。。
至于朝鲜本族的传说,说立国者檀君是天神和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朝鲜
人自然是神的后裔了。我看的这本书上还仔细介绍朝鲜史学界对于此传说是否属实的争论,有趣。
实际上自朝鲜的“三国时代”开始之前,朝鲜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大多
数时候都是由辽东的政权所控制。史记里的朝鲜列传,说的是朝鲜王卫满独立之事,也算是朝鲜“独立”的开端吧。
从3世纪到8世纪,朝鲜处于三国时代,即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当然不是“合久必分”
, 而是朝鲜半岛渐渐形成国家的过程。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有这段历史可以对照的.
这段时期三国一直处于强大的隋朝和唐朝的阴影之下.北方的高句丽首当其冲,自从1世纪开始,就一直和辽东的政权作战,期间互有胜负,但还是保持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最出名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好大喜功的皇帝之一隋炀帝的三次东征:其中612年他御驾亲征,据隋书说是“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几乎是动了全国之兵。高句丽采取坚壁战术,他不得已退兵,撤退途中遭伏击,“九军并陷”,数十万将士只有2000多逃了出去。
被东征耗尽国力的隋朝灭亡之后,唐太宗和高宗继续了高句丽攻略,最终灭亡了它。高句丽的坚壁清野战术,不仅挫败了隋炀帝,千古一帝唐太宗也栽在了这里。倒是一直形象不佳的唐高宗用破坏生产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也不好说侵略什么的,毕竟在中原王朝看来,半岛的政权只是我们的地方政权而已。
再说日本,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孤岛,而要扩张只好通过朝鲜半岛。因此自很早开始 就在半岛南端占据了一些据点。看他们的神话传说,里面居然也有侵朝的内容,真是ft。
百济事实上是日本的半个属国,而新罗则与唐朝修好。 强大的唐朝当然不愿意在半岛上有一个敌对政权。很快百济就被新罗和唐大军所灭,之后其残党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叛,经过白江口一役,大败日军,彻底把日本扩张的势头打了下去。
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战(还是海战),对比万历年间那一次,还有甲午中日战争,我们的胜利变成了失败,而日本人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却经过几次“实践”之后,成为了现实。
2-战前的朝鲜
在唐朝的帮助下,新罗终于统一了半岛。两个世纪的承平之后,陷入了内乱。高句丽和百济的后人纷纷起来反叛,典型的末世景象。和我们的秦末类似的是,最终再次坐上宝座的不是他们,而是后高句丽国的权贵王建-高丽王朝的太祖。那是918年的事情,而他真正统一,则是在18年后了。
高丽王朝自唐末建立后,和辽,金等政权都有冲突,但没有什么大败绩。最终蒙古的铁蹄踏向了朝鲜半岛,一番反抗之后,高丽国王投降了元朝。
蒙古在历史舞台渐渐消失的时候,高丽王朝却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倭寇 。倭寇的起因是日本国内没有领地和俸禄的浪人,自日本国内分裂为南北朝后,成群结队的袭击明朝和朝鲜的海岸。比明朝还要惨的是,高丽更加靠近倭寇的大本营-九州。而倭寇之所以猖獗,与两国自己的弱点及日本国内小领主以及南朝的支持是有莫大关系的。
内忧外患之际,权臣李成桂于1392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通称李氏朝鲜。整个李氏王朝的前期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和倭寇做斗争的历史(忘了这是哪的台词了,呵呵)。这就要涉及万历朝鲜之战时的朝鲜内部情况了。
随便看一本这场战争的简介,都会说当时朝鲜陷入东人党和西人党之争,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朝建国以后,大封功臣。和任何一个朝代一样的是,把持朝政的往往是一些老于世故的功臣勋旧。到十五世纪末以后,这种情况日趋厉害。同时这个阶层也占有了很多土地,理所当然的,就有清流要出现了:)
这些清流,也就是士林,慢慢形成了一股和勋旧大臣抗衡的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经过半 个世纪,中间还夹杂着暴君的酷政,诸如此类的,士林掌握了政权。
这些斗争严重制约了李朝的发展,但是由于签订严格控制日朝贸易和限制侨民的条约,倭寇侵害还是有所减轻的。1567年宣祖继位,此时士林已经完全把持了朝政。可是由于土地兼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加上分权不均,士林内部分裂。已经掌握政权的叫西人党,而 起的叫东人党。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说来有趣,是因为他们的首领住在国都汉城的西面和东面 。后来派别越来越错综复杂,互相牵制,有什么北人,南人之类的,不要猜了,还是他们住汉城的什么地方,呵呵。
这种局面导致李朝政权瘫痪,内耗非常严重,更不要说修边防,御外寇了。当丰臣秀吉的 大军来袭时,李朝的那些党争领袖才意识到危机,可是已经晚了。
3-古代的日本
既然说了古代朝鲜,古代日本也一并说一点吧:)
日本早期的史料极其缺乏,倒是给他们想象自己的历史了充足的空间。由于日本天皇所谓万世一系,血脉一直持续到今日,其创世神话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神武天皇创造了大和民族。他登基的日子据说是二月十一日,称日本的建国日。
翻翻天皇的世系,前面的几乎都是半人半神的人物,动辄就是活了几百岁,如彭祖一般
的 :) 实际上确切的事实倒只有向汉进贡的那个倭国。 大概到了5世纪日本方才有史料记载,可是其后直至710年定都奈良,仍是一笔糊涂帐.
这一时期日本在朝鲜半岛有属地六伽耶,一直牵扯到半岛的漩涡中。只是他们的北进遭到顽强的抵抗。尽管后来培植百济,终于为唐朝和新罗的大军所完败,从此彻彻底底逃出了半岛。
之后就是所谓的奈良和平安时期,也是天皇公卿们的黄金时期,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不 是后来一直做的花瓶。这一时期受唐朝的影响极深,或者说是拷贝了盛唐的文化。所以我们看到的日本传统,倒大半是咱们唐朝的东西。
平安末期,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好几十年之内,就是著名的源平合战了。日本后来的名门,除了奈良平安时期掌权的藤原氏之外,多半就是源氏和平氏的后裔了。由于在古代日本血统非常重要,自豪称自己先祖是其中一家或是其重臣,那是非常重要的。不难想象丰臣秀吉以一介平民之身爬上宝座,其内心仍然觉得自己的卑贱。好像扯远了...
源赖朝击败平氏之后,没有离开其据点镰仓,而是开创了幕府,于1192年做上了征夷大 将军。从此日本进入了武家政权的统治之下,天皇成了摆设,其后他们曾想复辟,没有成功 。不难想象明治维新打着尊王的旗号是出了他们六七百年的怨气。源氏统治并不长,外戚北条氏开始专政,创了一个叫执权的职位,让幕府将军也做了花瓶,呵呵。
镰仓幕府末期,元朝两次来侵,借着海上的大风,把元朝的兵船吹得七零八落,日本总 算逃过一劫。所以他们称这风为神风,认为日本有神的庇护。战后,所有矛盾都激发了出来,那些失意的武士打着尊王的幌子灭亡了镰仓幕府。这时期的天皇后醍醐也算是很有眼光,终于掌握了实权。只是没有协调好与武士的关系,大领主足利尊氏“揭竿而起”,迅速占领京都,并另立天皇,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期。后醍醐天皇逃到了吉野,称南朝。期间很有些故事,出现了楠木正成这样的忠臣,不展开了,总之北朝胜了,以后天皇就是那一系的。这个是历史公案,扯到了天皇的正统性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最后身为南朝后裔的明治承认北朝的正统(迫不得已呀) 。
足利尊氏在室町建立幕府,由于上台依靠了很多大领主的支持,给后世埋下了战乱的种
子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1-2005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丰臣政权前的日本
室町幕府可谓是天生不足,由于对抗南朝的原因,不得不依靠地方领主,并将他们的地位合法化为守护一职。表面上看是幕府掌权,实际上地方割据非常厉害,时不时有领主起来造反。
尽管幕府将很多重要职位给了自己的一门(就是亲戚啦),仍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 统领关东地区(现在的东京一带)的关东管领是最重要的职位,也是足利尊氏的儿子世袭的,却与幕府若即若离,让做为武士阶层发源地的关东充满了变数。
到十五世纪中期,国家经济陷入完全瘫痪,国人纷纷起来造反,即一揆。农民起义尽管
不可能灭亡幕府政权,却完全打倒了幕府的权威。各地的大名(就是地方领主)更加无视幕府, 甚至暗中支持农民起义以从中牟利。这个时候两家大的大名细川和山名互相对立,全国的领主们都转进了这场战乱,即应仁、文明之乱(自然就是天皇当时的年号了)。顺便说说天皇,本来天皇一直是想恢复贵族统治的,只是当时的天皇是足利家捧起来的,既不正统也没有权威,只好可怜巴巴的和幕府一起没落,甚至生活潦倒(当然不是拿老百姓做参照物啦)。
这场战乱持续了很多年,最后各家大名实力耗得差不多了,就悄无声息的结束了,真是
绝妙的讽刺。
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了。拜光荣的游戏所赐,国内喜欢日本战国的人实在是不少
。 这是典型的乱世,到处是下克上,整个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大概可以比拟的,就是我们的十六国吧。这一时期倭寇极其猖獗,算是对国外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太平的明朝被倭寇折磨的恨惨,而不是泱泱大国反作用于这个一盘散沙的岛国。
在这个充满血腥,臣子弑杀主子,父子兄弟相残的乱世,自然要出现枭雄,就是织田信
长了。他从尾张的一个小领主起兵,通过出色的权谋和不停的战争,基本统一了畿内(日本的中部,最富饶的土地和京都所在地)。可是他也仅仅走到了这一步而已,于1582年在京都的本能寺被部将明治光秀所杀。看日本的鬼片,经常会有“第六天魔王”,就是织田信长了, 他极其残酷的镇压农民和僧侣起一,被佛教领袖骂为佛敌。
明治光秀杀织田信长的时候,信长的部将们都在外和其他大名苦战。最有眼光的一个,
就是羽柴(丰臣)秀吉,他迅速退兵诛灭了明治光秀。这位就是侵朝的正主子了,下篇再说吧。
5-丰臣秀吉
之所以酿成侵朝这个历史的大悲剧,大半是由于丰臣秀吉的野心和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因 此仔细说说这个人还是有必要的。
光荣的游戏《太阁立志传》系列,主角就是这个号称战国第一奇人的丰臣秀吉。玩过这
个 游戏的人,看这一篇意义不太大,因为它还是挺尊重历史的,不是在号称历史剧,却实则戏说,呵呵。
虽说日本战国十足的乱世,弄潮的只会是枭雄,但是以丰臣秀吉如此低的社会地位起家 ,在极其重视血统和门阀的日本,也是奇事吧。古日本非贵族和武士是没有姓的,他自然开 始也没有,因为他出身农民,很小就做佣人(这个佣人不是侍从,而是打杂的哦)。幸亏找 到了织田信长这个主子,好歹做了一个武士,起了个名字木下藤吉郎秀吉。凭着战功,逐渐 成了织田家的重臣。织田信长把室町幕府灭亡之后,他做了城主,又改姓羽柴。
1582年明治光秀杀织田信长的时候,他正在中国(日本本州岛的西部,不是我们所说的 中国)和大名毛利氏苦战。这个时候他的战略眼光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他迅速与毛利氏讲和 ,回兵诛灭了明治光秀。虽说明治光秀迅速安抚了朝廷,还做上了名义的征夷大将军(幕府将军的称号,这个夷是北海道的少数民族)。为主子抱了仇,羽柴秀吉在继承人方面占了上风,他最终压倒了主要的反对派柴田胜家(就是那个据说把心脏剖开扔向秀吉的人哦),并排斥了信长的儿子孙子,自己做了主子。
织田信长多以武力逐个消灭对手,而羽柴秀吉却用的是出色的权谋和外交手段。混 战到战国末期,“小鱼吃虾米”,余下的就是一些大的大名了。他往往用的法子是兵临城下 ,稍微打上几战后去劝降。因为日本人很重视家族的存续,而与秀吉死斗却讨不了什么好, 他只用了8年的时间,就统一了除关东和东北的领土。
羽柴秀吉的出身却是他名正言顺主宰天下的绊脚石。他想出来的法子就是亲近天皇,欲 借天皇的权威来巩固政权,换句话说,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1585年他做了关白(天皇制下 的CEO,当然此时只有象征意义而已),后来要天皇赐姓丰臣,想把自己也列入名门之中。后来他又把关白之职让给自己的养子,自称太阁。
当然不识相的大名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关东地区的霸主后北条氏。这个北条氏可不是镰 仓幕府时期掌政的那个北条氏,而是战乱之中以一介武士发家的。于是丰臣秀吉于1590年发 动了小田原征伐。小田原城是后北条氏的据点,号称天下第一大城,固若金汤,丰臣秀吉狡猾的采用围城战略,甚至在阵前表演歌舞,简直是来度假的。围城的结局是后北条氏开城投降,随后丰臣秀吉威慑东北那些大名,完成了日本的一统。
下篇讲他侵朝的计划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1-2005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狂妄的计划
丰臣秀吉是很有过人的野心的,他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的想法早在征讨九州岛的大名岛 津氏前就形成了。当他把日本统一之时,他的目光就瞄向了整个东亚,甚至当时所知的整个世界。
丰臣秀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空想家,因为他不仅仅想征服明朝,还想把东南亚乃至印度
纳入日本的版图。日本人很会编历史,尤其是侵略的历史,经常百般修饰,颠倒黑白。但是丰臣秀吉的做法,却多是白纸黑字的写着侵略,即使狂热的右翼分子也不得不说一声,是失败的。
给一个野心家找侵略扩张的理由,实在是显得比较可笑。统一这个岛国很是激发了他的
野心,他开始醉心于统治更大的领土,而当时羸弱的朝鲜和明朝确实给了他一个错误的信息: 统治东亚大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许他是从那些在朝鲜和明朝海岸烧杀抢掠却一直没有遭到有力抵抗的倭寇那里生出这个想法的吧。至于要东南亚的岛国琉球、菲律宾之类称臣 ,是根于要做“天朝上国”的所谓梦想....至于要侵略印度一带的国家,那绝对是痴人说梦了,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他在给他的侵略计划设计“更美好的未来”。
当然他的野心也是基于要占领更多的领土来封赏手下,用历史课本的话,叫转移国内的 注意力。不妨来看看他的计划,从中也可看出一些端觎:
征服明朝之后,迁都北京。
北京周围十国之地献给天皇,朝廷公卿各给封地。
分别设立大唐和日本关白管理中国和日本
至于他自己,坐镇宁波,指挥侵略印度
至于诸将的封赏,承诺十倍于现在的封地(sigh,知道我们地大物博。。)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时他并没有儿子,所以那些要设立的关白和管理朝鲜,九州的官员 ,都是他的养子。。他要“家天下”可是难呀。 (这个计划的原文是占领平壤后发出的)
利益的驱动使他手下很多大名趋之若骛,尤其是九州那些大名,其中包括日后侵朝的干 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因为打开朝鲜紧锁的国门,可以让他们获取巨大的贸易利益。
当然他先还是作出一副先礼后兵的样子,要求朝鲜国王来日本朝见自己,承认自己是日 本的属国。这样的无礼要求自然被朝鲜国王一口回绝,他就以此为借口开始侵略了。。
仔细看看他的计划,几乎就是后来日本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大东亚共荣圈那套。再仔 细说,就是举国从贫瘠的岛屿上迁移到大陆上来。丰臣秀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 沿着他的足迹继续的人,却取得了部分的成功。经常有人和我争论大和民族是不是具有侵略性,我说有,不信你看看历史。
7-战前的明朝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离日本侵朝只有5年。战前明朝的状态,恐怕我也不需再涂鸦了,何况那本书也足够通俗易懂:)
简要说几句吧。张居正给明王朝做了最关键的一次手术,整饬吏治,刷新颓风;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只可惜他一死,政策就被全部推翻。神宗荒于政事,久不上朝,所以后人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尤其是是否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一事,与大臣们严重对立,称为国本之争(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自然是国本了)。
事实上早在1591年(万历十九年)7月,内阁就接到福建和浙江巡抚的报告,称日本妄图妄图招诱琉球进犯。大学士许国等急忙上书。可惜还是无人重视,以为日本不过一岛国,不足为惧,只需加强海防即可。
那个时候的国内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北部自从俺答封贡,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这还是张居正留下的一些好处。不过1587年(万历十五年)扯力克继承顺义王称号后,渐渐桀骜不顺起来。伙同火落齿在1590年劫掠甘青地区,被革除了市赏。
南部,在1583年发生过缅甸入侵云南事件。
西部同样不稳定,不久之后发生了宁夏副总兵哱拜反叛事件,而万历二十七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万历三大征除援朝其他两个)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立国本时的争执,廷臣相互攻击,中央政府也分崩离析。党争,灭完明朝的东西,此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所以许国奏本称“大臣纷纷求去”。
8-丰臣秀吉的准备
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事前有很明显的信息,他并没有准备打闪电战.可是久疏战争的明朝和朝鲜几乎都没有引起什么注意.
朝鲜王接到过丰臣秀吉要假道朝鲜进攻明朝的国书,却仍旧以对待倭寇的老眼光看日本.李氏王朝在防御倭寇确实打过一些胜战,甚至还派兵船袭击过倭寇的据点对马岛.可是这一次丰臣秀吉是集全国之力打一场豪赌,而朝鲜王干了什么,就是派了几个官僚视察边关,几乎就是苏联二战时的古代版。
明朝更是自大得久了,接到朝鲜王和琉球王的报告就没有什么反应.可叹的是,这场战争前也有一个像秦国攻郑时透漏消息的商人弦高似的人物.是被倭寇虏去的一个医生,定居日本,听说此事后急忙通过不同渠道告知明政府.可是我们的大明朝的反应就是:不理会.
以下说说丰臣秀吉的备战.
日本要向半岛出兵,最近的地方是从九州岛通过对马海峡.九州以近大陆的原因,也是倭寇的大本营,那里的地方领主天高皇帝远,即使是幕府尚有威信的时候,也和倭寇勾勾搭搭.丰臣秀吉之所以决心扩张,和他那些被封在九州的心腹大名是很有关系的.
丰臣秀吉在九州北部建筑了名护屋城,做为他遥控指挥的地方.这里解释一下日本的城的概念,和我们统称的有说不同,实际上是城堡,即军事据点,很多时候建造一个大城也是显示自己的实力(现在的大阪就是为丰臣秀吉所建).接着他开始向全国征兵.他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关白的位子让给自己的养子秀次,自己专心指挥朝鲜战事.
前文说过日本武士政权的体制,就是依靠半独立的地方领主大名.丰臣秀吉也没有例外,这种体制即使是在明治维新时撤销时,也引起过全国性的骚动,可见根基的牢固.他招集全国的大小大名,每家出一定比例的兵,云集名护屋.
他战斗的兵力大概是三十万,当然还有十多万的后勤队.这三十万中一半是先遣队,主要是西部的大名.原因就是靠近朝鲜,补给比较容易.而东部的大名实力比较强大,很多是迫不得已臣服于他的,他们的十五万部队只是作为后备队.而事实上,这些后备队几乎没有参加战争.倭寇之强,多是因为战船,而连年战争也造就了相当强大的九鬼嘉隆和毛利水军.他们几乎是倾巢而动,可是却一败涂地,这是后话了.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日本各个大名的态度.丰臣秀吉统一不过两年,全国也仅仅是初步安定.转封关东的德川家康就是一个典型的厌战派,这倒不是他不赞成侵略什么的,而是看清楚这场战争等于自杀.而另外一个大大名蒲生氏乡更是私下骂丰臣秀吉是个老糊涂.丰臣政权的智囊黑田如水(就是太阁系列那个黑田官兵卫,这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也竭力反对.
9-日军将领
实际出兵是十队,就介绍各队的总大将吧.
第一阵,小西行长,带兵18700人.他老爸是御用商人,影响丰臣政权的财务政策.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商人,在这场战争中尽管做为前锋,最出名的时候反而是两次撤退,一次是从平壤,另一次是邓子龙战死那一次.他主导着整个的外交过程,后面会有叙述.
秀吉死后关原之战,仍旧站在丰臣方,战败被处死.
第二阵,加藤清正,带兵22800人.此人在朝鲜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个恶魔型的人物,据说朝鲜语中这个词是狗的意思,可见朝鲜人对他的痛恨.他是丰臣政权下的第一猛将,封地在九州的中部,此战攻城无数,恶迹斑斑.当然,在日本人看来,那就是着实可爱的人物了,称为"虎加藤".
结局:在秀吉死后,加入德川一方,在德川幕府做了一个藩主,死因不明,呵呵.
第三阵,黑田长政,带兵11000人,黑田如水的儿子,九州北部的大名.他老爸智谋令秀吉恐惧,不得已出家把家业给他.此战战功卓著,不过不如加藤,不懂奴化之道(sigh,以后日本对东北人的奴化,怕是以加藤为祖师的).秀吉死后,迫不及待的投向德川阵营,家业一直传到明治维新.
以上三阵为侵朝前锋,初战直捣平壤,甚至还北上就是他们做的。
第四阵,岛津义弘 ,带兵14000人,九州南部的大名,此战最出名的情景就是他主演的.如果对中学历史书比较熟的话,应该记得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战死那一段.战争的最后,日本军队撤退,中朝联合海军包围了小西行长的战船,他突入阵中大杀一气,李邓二人都不幸遇难.其威名甚至传到北京,被称为"鬼石曼子".
他在秀吉时候决定天下谁属的关原之战也出演了类似一幕,虽然支持丰臣方,但还是保存了领地.以后推翻德川幕府的两大藩之一,就有他的萨摩藩.
第五阵,福岛正则,带兵25000人,一员猛将。关原之战虽然投向德川方获得加封.不过因为为德川政权所忌,被流放,顺便说一下,广岛城就是他建的.
第六阵,小早川隆景,带兵15700人,毛利元就的儿子,三箭之矢的主角之一。若是玩过毛利元就传,那我就多言了,呵呵。九州北部的大名,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称为谋将,把家业让给羽柴秀秋后善终。
第七阵,毛利辉元 ,带兵30000人,毛利元就的孙子,战争后期曾担任右军主将.西部的大大名,实力仅次于德川,不过一直采取恭驯的态度,关原之战虽然是丰臣方的主力,但是因为根基很厚,只是减封.以后推翻德川幕府的两大藩之一,另一就是他的长州藩.
第八阵,宇喜多秀家,带兵10000人,备前的大名,是丰臣秀吉的养子,担任着总司令官,战争中有勇无谋,无甚可提.唯一要说的是秀吉时候坚决反对德川,被是流放,没收领地.
第九阵,羽柴秀秋,带兵11500人,秀吉的另外一个养子,纨绔子弟,在关原之战倒戈投向德川方,直接导致了丰臣政权的覆灭,年级轻轻就死掉了,"身死国除"。
水军的首领是九鬼嘉隆、加藤嘉明、胁坂安治,都是历年水战锻炼的大将,负责运输和
海上控制,结果却被李舜臣打得落花流水
羽柴秀次 ,就是那个关白,秀吉的养子,他并没有参加战争的,最后秀吉有了亲生儿子,就杀掉了他.
还有一个人要说上一说,就是后来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
他本来是三河国的一个小领主,依靠和织田信长结盟扩张势力.到本能寺之变时已经是占据六国的大大名了.后来臣服了丰臣秀吉,并被转封关东,建筑了江户城(就是东京).此战持反对意见,嫡系没有参战,实力保留完好.在秀吉死后,通过关原之战,击败实际掌权的文治派,建立了幕府.值得一提的是此人的性格,就是一个字:忍.幼年做人质,之后先后臣服织田和丰臣,最终取得天下,实在是不容易.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6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