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8|回复: 1
|
美观察家:“我发现中国并没有太在意输赢的问题”
[复制链接]
|
|
只有当中国真正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对中国提起兴趣”。
观察人士指出,考虑到如今中国在全球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来说,尤其是对于西方媒体界、学界和政界的人们来说,打破对中国的偏见、消除对中国的误解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荣誉退休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mpany)的荣誉退休高级合伙人。在过去15年里的80多次访华过程中,他与中国的企业家、官员和普通民众进行了大量互动。
“我在中国看到的普通人大多是开心的,他们很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我发现他们都充满了干劲。而我在中国见到的政府官员也都真心希望能做一些从长期角度来看对老百姓有好处的工作”,彼得·沃克最近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说。不过他在美国主流媒体上所看到的中国形象却是非常负面的:“美国媒体会在报道中提到中国老百姓是多么不开心、多么受到压迫,而政府官员们无一不是腐败分子,没有人把涉及百姓利益的工作放在心上,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权力”。
由于中国在美国舆论中的形象是如此负面,这位经验丰富的商务咨询专家决定写一本书来“揭示真相”。在其最近出版的《权力、差异和平等:消除中美之间的误解与分歧》(Powerful,Different,Equal: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一书中,彼得·沃克写道:“我只是如实记述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人们不会在读这本书时感到我有任何亲美或亲华的倾向”。
“中国和美国之所以奉行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与两国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是有关系的。如果美国人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不会对两国体制为何会有今天这样的差异感到不解了”,彼得·沃克对记者说。 彼得·沃克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崇尚和谐、集体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他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人从儒家思想和所身处的社会现实中形成的,“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儒家思想自形成至今已经有2500年了,可这套价值观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曾在中国生活过45年的詹姆斯·海默维茨(James Heimowitz)是位于纽约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的总裁,他也同意彼得·沃克的这一观点。“美国人真的知道中国的体制是如何运转的吗?我并不认为美国已经对中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詹姆斯·海默维茨说。 在谈到中国快速发展时,美国诺威奇大学(Norwich University)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萨瓦尔·喀什米尔(Sarwar Kashmeri)把这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归因于“中国自己发展出来的国家治理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萨瓦尔·喀什米尔已经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多年研究,他认为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并不十分准确”。他最近就“一带一路”出版了一本新书,他在书中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语言来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一带一路”。 几位观察家指出,美国已经到了超越零和博弈思维、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并与中国联手解决事关全人类福祉的全球性问题的时候了。.....
https://www.1688.com.au/world/international/2019/11/30/700012 |
|
|
|
|
|
|
|
发表于 1-12-2019 08:0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