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66|回复: 4

周泳杉:祭祖之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9-2018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系念主法和尚上悟下道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安!学人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参与我们新马印祭祖大典,也很荣幸接受大会的邀请来跟大家谈一谈祭祖的意义。
  祭祖主要的是连根,把我们跟我们的根联系起来。我们的根在哪里?在父母,父母还有父母,父母的父母还有父母。所以我们不是单独的存在这个世间,我们有源头。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源头,我们看到一棵树,它为什么长得这么茂盛?因为它有根。我们看到河流,为什么能源源不绝的有水在那里流动?因为它有源头。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什么在这个世间这么的有福报,事业为什么发展得这样的壮盛?是因为他有根。一个人不忘本,念念想著祖先,孝顺父母,他就有根了,这个根能够帮助他在这个世间长出好的枝叶花果。我们看了很羡慕!可是光是羡慕这个枝叶花果,这个是无济於事的,我们要去找到他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这么的有福报,他的花为什么开得这么的美,枝叶为什么这么的壮盛,结果为什么这么的丰硕。因为他有根,根就是孝道。所以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我们把孝敬这两个字能够抓到,我们人生就有根了。
  刚刚说,木必有根,水必有源,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这个就是祭祖的意义。《论语》里面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是父母的大丧,人在世间难免有一死,而这个死是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换一个身体,身体不能用了,灵性还能够灵明不昧,临终有一个好的安详的归宿,来生就能够有好的去处。所以对父母的大丧,孝子非常的谨慎。所以我们奉行印祖「临终三大要」,来为父母送终,这个是孝子最大的一个心愿。这就是厚待父母,报答父母对我们一生养育之恩。他不随便,必得谨慎小心,拿出最真诚的一颗心来做这件事情。你看这个人就有厚道的存心。先对父母厚道,这个人的根就扎下去了。所以《弟子规》一开始就教「入则孝」,教「丧尽礼,祭尽诚」。丧事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最为重视,就是因为有好的结束才有好的开始,结束不好,下一个开始肯定不好。因此孝子最重视的就是给与父母一个最圆满的人生句点。
  丧尽礼之后就是祭尽诚,就要追祭我们过去的父母跟过去的祖先。为什么?把这个根永远的跟我们连在一起。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新马印这三个地方,都能够恪遵老祖先的这些教诲,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的姓氏保持著连根、养根的美德,有很多的会馆,很多的宗祠,都还保持著凝聚同宗同族的这个力量。这个是我们华人为什么在海外还能够发展得这么旺盛的原因,因为我们承接著祖先的福报,承接著祖先的德行。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祭祖,主要的目的就在这个地方,把根找回来,把根传给下一代,不要让下一代变成失根的一个人。一个失根的人是没有福报的人,在这个世间没有福报,生活会非常的困难。我们看到全世界现在有各种灾难的频传,这个就是福报浅薄的徵兆。怎么样帮助挽回这样的一个劣势?第一步就是祭祖,就是倡导慎终追远,倡导连根、养根。所以在这里我们每一年举办纪念祖先,意义相当的深远。祭祀不是为了要跟祖先祈求什么,完全在一个知恩报恩的心境上,它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认知的迷信,拜祖先一般人以为是迷信,其实不然。
  自古以来帝王建国,建立一个国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盖宗庙。宗庙是什么意思?这个庙就是貌,面貌,也就是说进到这个庙就像看到祖先的面貌一样。我们现在有照片,过去的这些父母我们可以用照片来纪念他们、来缅怀他们。可是古代没有照片,他们就用牌位,写一个牌位。然后在这个庙里还有家谱,家谱就是家庭的历史,就是一个家族它有一部历史,我们要让子孙去学习,让他知道他的祖先曾经在这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过哪一些贡献,让他能够感念祖先,让他对这个家族产生特殊的凝聚力、向心力,还有特殊的情感,他会爱这个家,他会爱他的宗族,他会爱他的文化,他会爱他的祖先。这个就是纪念祖先的意义。所以这个貌,就是进到这个庙就好像看到祖先的面貌。
  祖先的面貌是什么?就是一个德字,德。所以这个面貌就是德相,有德的面貌。当子孙能够知道祖先的德在哪里,从小就知道,他就愿意学习。而愿意学习这个德他就有福报,因为所有的福报都来自於德,德能够感福。所以积德是因,这个是因,得福是果。因跟果决定相应,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在这个世间你要成为一个有福报的人,你就要从这个德的因来积累,才会有福报。福报包括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必需的受用,譬如财富、地位、健康、寿命,还有善终。这些我们古人叫五福,五福临门是一个人最圆满的人生。从哪里来的?从德,要修德。我们怎么知道要修德、要积德?因为知道孝顺父母,缅怀祖先,从这里来的,根都在那里。
  反观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忽略了这个教育,没有祭祖了,大家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间活著需要一分福报,想要追求福报,又不知道福报的根源在哪里,不知道从德开始经营。所以浪费了很多生命,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却没有得到想要经营的人生目标。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祭祀祖先,就是把那个根找出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每一天的福报,都跟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德相息息相关。我们不是独立活在这个世间的,我们上有祖先,我们下还有子孙。中国人有一个字就把这个意象表明出来了,那就是一个孝字,孝道的孝。这个字《说文解字》告诉我们,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儿子背著父母,它就是一个意象,告诉我们父母上面还有父母,子孙下面还有子孙,就是这个脉络不能断掉,你中间不能给它切断,切断就不吉祥了,就没有福报了。告诉我们,从孝道这个字就把福报的道理就讲出来了,就是教我们不能断根,世代都要相承连结得起来。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要纪念祖先。
  因此,在宗庙里面,这个庙就不是迷信,这个庙就是纪念馆,我们现在讲的纪念堂,纪念馆、纪念堂,就是这个概念,专门纪念祖先的地方。而古代宗庙后面就是学堂,就是私塾,也就是说每一年春秋二祭之后,平常宗庙没有活动它就办教育,就在宗庙里面办教育。所以古代的宗庙,前面是祖先的牌位,后面那个堂就是孔子的牌位,都供奉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小朋友就在这个地方接受教育,聘请私塾的老师在这个地方来教育他们。老和尚时常给我们谈到他小时候上私塾,父亲带著他,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这个是纪念老师,然后再请私塾的先生上座,然后父亲带著他再跟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教孝亲尊师。这个就是人一生福报的根基就在这里打下去了。所以宗庙确实是一个教育的机构,它在教什么?它在教孝敬,在教真诚心、教恭敬心,它在教这些,这些都是德相,都是感福报的根源。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祭祖,最重要的就是把孝敬、真诚的心找回来。所以整个仪式的过程特别重视诚、敬这两个字,这是德相。这一些态度一定要靠教育来承传。
  所以为什么主办单位在每一次举办祭祀大典的时候都要安排讲授祭祀的意义,原因就在这里。透过教育,这个活动才能够产生生命力,不会让人家觉得这是一个迷信的活动。如果它流为迷信,它以后一定会被舍弃掉。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下一代的这些年轻人不愿意祭祀祖先?因为他不知道祭祀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他真的知道的话,他哪有不纪念祖先的道理?所以,今天提倡祭祀,确实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教我们知恩报恩,教我们饮水思源,教我们受人点滴当涌泉以报,教我们待人要厚道、要真诚,教我们这一些。所以我们不是只有在祭祀的会场表现出我们的真诚恭敬而已,不是,而是要把这一分真诚跟恭敬延续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拜祖先的态度来与一切有缘的人相处,这个就是祭祀的意义。你虽然没有求福报,可是你的福报已经在里面了。
  在佛的时代,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年轻人在河边东拜拜、西拜拜,佛就上前去问这个年轻人,你在拜什么?这个年轻人就告诉佛,他说我的父亲生前教我要拜六方神,东、南、西、北、上、下这六方的神明,据说神会赐福给我。佛一听,佛说我们佛法里面也有拜六方神。这个年轻人就向佛请教,佛法拜六方神是什么意思?佛说,拜东方的神,东方的神就是父母。为什么?因为东方,你看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成长茁壮,所以东方象徵生机。我们从父母来的,我们都是父母生的,所以东方的神就是父母。所以当你孝顺父母的时候,你就是在拜东方。什么是西方的神?西方是夫妻,因为西方所代表的是道义,义,东方代表的是仁,西方代表的是义。因为夫妻讲求道义,夫妻的相处有恩义,还有情义。所以夫妻好好的相处,和谐的对待,家庭能够家和,这个就是拜西方,把西方给照顾好了。
  那南方呢?南方是老师,南方表智慧。因为佛法是在北半球形成的一个文明,赤道在我们的南边,所以南边代表光明,代表智慧。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往南方,善知识都在南方,那是表法,表智慧。所以佛告诉这个年轻人,南方就是老师,当你尊敬老师,对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你就是在拜南方。那北方是什么?北方是朋友,因为北方属智慧,北方属水,属智慧,因为水有智慧的样貌,它能随圆就方,它没有执著,「竹密不妨流水过」,它没有执著,「山高岂碍白云飞」。水是液体的水,云是气体的水,所以都代表智慧。为什么朋友代表智慧?因为朋友在一起,「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在一起有劝谏的道义。所以这个都生智慧。一个人没有朋友,他的智慧会有局限。所以当你好好的对待你的朋友,接受你朋友的劝谏,这个就是拜北方的神,这就是拜北方。
  什么是上方的神?上方是宗教师。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和尚是宗教师,他引领我们在系念法会当中普沾法会的利益,冥阳两利。所以上方就是宗教师,你能够恪遵宗教师的指导,你就是拜上方的神。下方是谁?下方是佣人,你们家的仆人就是下方。你善待你的仆人,「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个就是拜下方的神。结果这个年轻人听完六方的意义之后,就反问佛,他说佛,你刚刚讲的都是人,怎么他们叫神?佛告诉这个年轻人,只要你把这六方的人都照顾得很好,你的人际关系很融洽,这些人就会为你带来福报,这个福报就是你善待他们感应得来的,这难道不是拜六方的神吗?这个福报的到来会非常的快速,会非常的相应。
  所以佛法的教导跟我们老祖先的教诲完全一致,没有两样,都是没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我们拜祖先不是为了跟祖先要求什么,不是,而是在纪念祖先的过程当中,把祖先的德、祖先的智慧承传下来。所以一定要重视教学,一定要重视上课。上课的内容一定要回归经典的教诲,心性的方向,不是只有知识、技能,不是,要讲求开发智慧,讲求开发本性。因为本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相,德相就是德能、相好,无量。这一些都在哪里?都在经典里面。所以老和尚在世界各地都在大力的弘扬传统文化,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追溯祖德,把祖先的功德能够找回来。透过祭祖只是一个开头而已,在这个开头,我们拿出真诚心来做,拿出恭敬心来做,然后怎么让这样一个真诚、恭敬的德能够延续下去?靠教学。所以还要在平常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学,提倡因果的教学,这个就是真正的在拜祖先。就像刚刚学人跟大家举例的,那六方的神不是只有你在那里拜拜他,不是,那六方的神你要搞清楚我们跟他的关系是什么。当你搞清楚了,你能够敦伦尽分,福报就在里面长出来了。这哪里有迷信?这个完全是一个教育。所以你就能把迷信的色彩剥掉,直接的回归到它教育的本质。
  所以我们今天不讲宗庙,因为大家听不懂。过去老和尚曾经,这是早年,很早年了,他老人家倡导百姓宗祠,这个大概是在一九六O年代,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大概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老和尚那时候就倡导百姓宗祠。可是后来去看中华姓氏的一个资料,发现不是只有百姓,有万姓,就是姓氏超过上万个,所以后来就把百姓改成万姓。宗祠现在没有人听得懂了,已经过了半个世纪,所以把宗祠用一个名词来代表,叫纪念堂,就是刚刚学人跟大家说的,庙就是貌,就是纪念堂的意思。所以以后就把它改成万姓先祖纪念堂。其实它的概念就是百姓宗祠,就是这个概念,一模一样,本质完全没有变,都是在教孝敬的。这是因为老人家知道,如果没有孝敬,经典就会变成知识,就会变成徒具形式的书本,它不能够开发智慧;如果要开发智慧,一定要拿到孝敬的钥匙才能够进得去,这叫扎根教育。所以老人家这几年大力的在提倡这些概念,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做一个榜样,让下一代还能够看到孝敬的样貌,这个是我们留给子孙最大的福祉。我们留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你留书本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读得懂,可是我们要留孝敬的德相给他们,他们就能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福报。他们有福报,灾难就能化解,资源就能够再生,污染就能够清澈,社会就能够祥和。所以这都是息息相关的。
  而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祀,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那个厚就是仁爱。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请问这个厚不厚?这个不厚,这个是应该的,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是应该的。可是你对我不好,我还对你好,这就厚了。我们为什么能做到?就是因为你孝顺父母,你能够把孝顺父母的心拿来礼敬一切的大众,我们学传统文化、学佛就有根底,我们在这里做三时系念的佛事才能够有感应,才能够追荐我们的冤亲债主、历代祖先、家亲眷属,你才能够追荐他们,因为你有德,你有真实的功夫。而我们这一生在这个报结束之后,你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靠著这个功德来做为资粮。所以千万不能够小看祭祀的这个典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无量的宝藏,智慧的宝藏,福报的宝藏,这个是老祖先传给我们非常特殊的恩德。我们知道了,我们认真来这里学习。所以等一下会场会有祭祀的一个仪式,在这个仪式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提起恭敬心、提起真诚心。
  恭敬在哪里展现?在一个让字上面展现,把自己摆低,把别人提高,心里面不要争,心里面要学清净心,不要染著欲望,要把欲望放下,这个时候你的清净心现前,这个才叫恭敬。所以日常生活要学习礼让、学习忍让、学习谦让,要学习这个,拿这分心来祭祖,你就是有恭敬心。所以平常如果我们跟人家什么都要争,什么都要理论,要看人不顺眼,要有对立心,这个就没有让。这样子来祭祖先就不会有感应,因为你有障碍。所以祭祖先得到福报,首先要放下争论的对立,放下竞争的念头,放下斗争的意念,真正的在人际关系当中把让,谦让、忍让、礼让,做出来。
  譬如说,父母教导我们,《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就是顺,孝在一个顺上面,你就知道他能够让,他能够礼敬父母。再到朋友,我们讲一个最高的父母跟平等的朋友,朋友看到我们有过失,告诉我们,我们要接受,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个就是傲慢。别人说,我们不肯改,这个就是不敬,这个就是不谦虚,哪怕我们的外表很谦虚,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他重视在内心真正的把自己放下,把自己摆低。当你有这样的一个修行的功夫,你走到祭祀的会场来祭祀,你有功德,你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祭祀,还不仅仅在那个仪式上面而已。但是你说没有这个仪式可不可以?没有这个仪式我们很难生起恭敬。所以仪式跟内涵都要并存。仪式是摄受众生的一个表象,而内涵是修行的本质,虽然重实质不重形式,可是没有形式也不能够表达实质,摄受众生。
  我们了解这些道理之后,我们知道怎么学恭敬,就从谦卑开始学起。而谦卑不是外表的鞠躬而已,而是真正内心里面关怀别人、照顾别人,真正的能够把一切的福祉施与给众生,我们只享受清净,一切的福报无条件的供养给众生,你恭敬心就学到了。这种心到了极点就是真诚心,叫诚、叫敬。而这个心你做到了极点,真诚透出来,你一定是专。所以平常怎么学诚?学专。平常怎么专?念佛,你平常要在念佛上面学习专注,学习摄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诚,念兹在兹就是诚。所以,能够平常念佛,待人能够谦下,时时心里面放著别人,能够学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念念都为众生著想,不妨碍人,不给一个众生添麻烦,不找众生麻烦,能够把一切的福报供养给众生,这个就是学习祭祀的课程我们圆满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祭祀典礼,它能够通自性。当你在这个典礼当中能够高度升华自己的灵性,能够学习到礼敬的态度,而且把它运用在生活里面,不要让它失去,你这一生不但能够平安,能够有福报,甚至你能把这个福报再传给下一代,这个就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的祭祀它的功劳、它的功德就圆满了。所以我们非常的荣幸,我们能有这个机会,有这样殊胜的福报聚集在一堂,也为我们新马印所有的同胞能够藉这个机会来祈福,为他们,还不知道这些道理的人,为他们祈福,能为一切的众生来谋福报,代众生忏悔,代众生受苦,代众生积德、积福。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祭祀的一个道理。
  我们要感恩成就这次这样庄严的法会的这些功德主,感恩这些因缘让我们能够聚集在一起,除了我们用心的把这次的祭祀大典圆满之外,我们还要延续这个祭祀大典的教学,希望我们能够发起学习传统文化的这些运动。华人在海外学习华语不是只有学习一种语言而已。如果学习华语只让它变成学习一种语言,那么这个语言以后会消失,因为他可以不学,他有很多选项,他可以学英文,他可以学法文,可以学日文,可以学韩文,他为什么要学中文?所以我们如果能把中文「文以载道」的那个道把它说清楚,甚至在生活当中演绎出来,我们下一代才能够体会到学华文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开发自性宝藏的媒介,他就会学。
  所以祭祀的典礼另外的意义就在这里,引发大家能够探索文字背后的道,文以载道,把那个道彰显出来;也就是说,你要认识到那个道,你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福报,你都具备了,你就有开发它的能力。这个时候华文就是宝贝,不但华人要学,洋人也要学。而且不是只有学普通的华文,还要学文言文,因为经典都是文言文写的。文言文会不会很难?文言文比英文简单,你要学得会英文,你一定学得会文言文。大家不相信的话,可以到汉学院来,我们欢迎大家到汉学院,我们汉学院有教文言文的老师,每一天上文言文,他的学生据说半年就能看得懂文言文。所以我们不但提倡祭祀,我们是藉由祭祀来引发大家对於汉学、对於祖宗智慧的一个了解,进而学习,进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所以我们拿出真心来做这件事情,拿出生命来灌注在这个有意义的祭祖大典当中。所以等一下我们开始祭祀的时候,我们要思念祖德,要追念我们祖先在这一块土地上曾经做过的努力,我们要怀念他们,要感恩他们,然后要立一个志向,为往圣继绝学。这些祖先已经过往了,我们要把他传给我们的学问传下去,不要断在我这一代。如果我的子孙听不到这些教诲,我有过失,我有罪过。我们要发这个心念,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这个太平盛世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的把它中兴起来,发扬起来,我们今天的祭祀大典就充满意义了。
  学人非常感恩大会能够给与学人这个机会,来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祭祀的意义,也祝祷我们新马印这个地区所有的同胞,大家能够道业成长,光寿无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谢谢大家。
  摘自:祭祖之意义 周泳杉老师主讲 2017/9/9 新加坡 Big Box, Level 3 Megabox Event Hal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9-2018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恢复孝敬 家和人乐 宇清国安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祭祖大典」的良辰吉日。看到庄严肃穆的祭典会场,以及来自各地的嘉宾共襄盛举,我们感到非常的欢喜。祭祖是中华传统提倡孝道、报本反始的良好习俗,能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功效,对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们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宗教领袖,都曾经和我们讨论过世界和平的问题。有些领导人甚至怀疑这个世界是否还会有和平!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如何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必须要从根源著手。现代人失去了诚敬心,起心动念只想自己,而没有想到别人。我想,这应该是社会动乱、国际冲突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何在?就是源自於教育的问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礼记.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时候的圣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教」字,《说文解字》说:「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字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孩子,是大人打一个叉,小孩自然效法模仿打第二个叉。这个字告诉我们上行下效,强调身教的重要。教有教训、教令的意思。《尚书.舜典》说:「敬敷五教。」五教是指五伦、五常的教化。「育」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育有养育、生育的意思,育德就是长养德行的意思。所以,教育就是通过宣扬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化,来培养世人的德行。

  古代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宗教教育,都是教导人们要自利利他。然而,我们从这几十年来的社会现象看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教竞争、斗争,争名争利,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造成的结果,就如同二千三百年前中国战国时代,孟子见梁惠王时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之人都只讲利,而不讲道义,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由此可知,只知自利而不知道义、不知利他,纵使自私自利的行为得到了满足,然而其结果是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精神生活陷入痛苦之中,甚至要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今天我们在此地举办祭祖大典,重大的意义之一,是让后世子孙体会和认识到我们老祖宗深远的智慧。正是由於这种智慧,才造就了太平盛世,老祖宗所过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

  回顾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老祖宗留给后代子孙无与伦比、充满智慧的教诲,其中有伦理、有道德,有圣哲的教育。从历史的殷鉴之中,我们能够看到,历朝历代,短则是几十年,长一、二百年,在中国历史上长治久安的局面比比皆是。这种安定和谐、宇清国安的太平盛世是从哪里来的?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教育而来。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孝和敬。儒家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家《太上感应篇》说:「忠孝友悌。」佛教《观无量寿佛经》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三教圣人都教导世人要孝亲尊师。「孝」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人子女者不能不恪尽孝道;「敬」是以老师为代表,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老师长养我们的慧命,给我们智慧,所谓是师徒如父子,学生对老师的恭敬等同於对父母的孝敬。千百年来,中国孝、敬这两个根的确是根深蒂固,由此维系了几千年的安定和谐、长治久安。

  今天我们要把中国传统的教育找回来,最直接的办法是办补习班,仿照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国文补习班」的方式,真正能够培养出继承文化道统的圣贤人才。同时,还希望能够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实验特区,把五千年传统文化落实在这个地区,实现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兴办老人乐园。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做出实验,做成功了世人才会相信,没有做出榜样,大家不会相信。

  近代以来,由於战乱和社会的动乱,中华传统文化的祭祖中断了不少年。我们感到恢复祭典对於复兴文化和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些年来,积极的提倡恢复清明、中元和冬至的祭祖大典,这是提倡孝道的根本。我们还希望能够恢复祭孔,这是代表师道。虽有孝道的根,如果没有师道也不可,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相等,只有恢复师道尊严,文化的承传才会有希望。有了孝道和师道,才能培养出圣贤君子,成圣、成贤、成君子,这是中国好人的标准。什么是好人?圣贤君子是好人。为什么?他们以仁爱为本,知道爱自己、爱他人,而且知足常乐,为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希望通过提倡祭祖、恢复传统文化圣贤教育,真正为国家民族培养出匡世救民的圣贤君子,真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值此祭祖大典举办之际,我们真诚祝福与会的各位嘉宾,身心康泰,吉祥如意!祝福世界各大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祝福祖国和世界各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永享太平!谢谢大家。

  摘自:恢复孝敬家和人乐宇清国安——岁次丁酉香港冬至祭祖大典开示 2017/12/21 香港国际机场亚洲国际博览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9-2018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承传法脉 圆满孝德


  尊敬的悟行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们,大家好!

  今天,喜逢澳洲墨尔本净宗学会,在新的道场举行庄严的落成典礼,并且举办了三时系念法会,应学会同修们的邀请,在此地跟大家讲几句话。

  记得早年,每逢新道场成立,我们经常都是启讲《地藏经》,因为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而「孝亲尊师」这四个字,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且,这四个字不仅是佛法的根本,它也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本。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净业三福,并且特别提醒我们,每一个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必须要修这三种福。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头两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我们要重视,不能疏忽,我们修行、学佛功夫有没有得力,就在这两句话,确实能够做为勘验我们修行功夫的标准。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佛是为了要做佛;佛是什么?一个把孝道、师道做到究竟圆满的人,这个人就是佛陀,就是如来。

  中国的「孝」字,它的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老」是代表上一代,「子」是代表下一代,这两个字结合,代表父母跟子女是一体的关系,也就是说,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不可以分割的。在这里面,上一代还有上一代,所以那个「老」字也就代表过去无始以来的所有众生;「子」代表下一代,我们知道,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所以「子」字就可以用来代表尽未来际的一切众生。那么「老」跟「子」这两个字结合,就代表著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众生,全部都是彼此一体的,没有一个众生在这个一体之外。这种一体的关系,就是究竟圆满的孝敬,这个圆满的孝敬,它的体就是佛法所说的真如自性,就是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常寂光,就是我们在经上所读到的如来清净法身。我们中国的佛教是属於大乘佛教,《无量寿经》是属於大乘里面的一乘圆教。我们知道,大乘圆教的菩萨有分成四十一个阶位,最上面的是等觉菩萨。等觉的孝敬还有欠缺一分,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因为他还有一品无始无明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尽,他必须要再往上提升,把那一品无明习气断尽,证得究竟的如来果位,到那个时候,他的孝敬才算是真正圆满;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菩萨才真正回归到他自性的本来面目,才真的回到了常寂光,跟一切众生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一丝毫的隔碍。所以「孝」这个字,我们不能小看它。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所讲的就是「孝」跟「敬」,就是讲的孝道与师道,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本。在这当中,孝的对象是以父母为代表,敬的对象是以老师为代表。我们也要知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孝道,一定要在这上面努力。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孝养父母,就很难做到奉事师长;而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奉事师长,不能够尊师重道,对老师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那么,我们修行的成就就会很有限,甚至於没有成就,所以,孝亲尊师很重要!我们看海贤老和尚,他一生的成就非常殊胜,真正是无比的殊胜,他是怎么成就的?就凭他对老师的教诲完全依教奉行,一点都不打折扣。他真做到了老实、听话、真干,真正把「奉事师长」这四个字做得非常圆满,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么,我们也会想知道,海贤老和尚为什么能把「奉事师长」这四个字落实得这么圆满?我们可以观察到,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孝道的基础,我们看《来佛三圣永思集》就可以看到,贤公真正是一位大孝子。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真正能够对父母亲尽孝道的人,他就可以用至诚的心去奉事师长、去承传师志,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孝亲、尊师这两种德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福报的根本,也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根本。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中是怎么积功累德的?这在《无量寿经》里面都有记载,古大德在大经的注解里面也有提到,法藏菩萨也是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才可以圆满成佛,才可以去圆满他所发的四十八愿。所以,没有在这两个德行上面下功夫,我们确实很难做到自利利他。我们知道,世尊的末法时代还有九千年,在这九千年当中,佛法的法脉要靠谁来承传?众生的法身慧命要靠谁来护持?世尊在地藏菩萨本愿会上,把这个使命托付给地藏菩萨,也就是说,从世尊灭度,一直到弥勒如来出世之前,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包括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里,地藏菩萨都要担负起教化众生的使命,要担负起承传佛法法脉的使命。佛在地藏会上的这个表法,意义非常深,这个表法就是告诉我们,众生的法身慧命、如来正法的承传,都要依靠孝亲尊师这个万德之本;离开这个根本,我们就不能够真正利益自己,不能真正利益众生,不能真正承传释迦如来的法脉。所以,地藏菩萨很重要。谁是地藏菩萨?我们要发心做地藏菩萨,这就是说,我们要努力把孝亲尊师给做出来,把孝道跟师道找回来,要把它们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大多数人在中年,四、五十岁之前,父母大多都还健在,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孝养的责任?有没有努力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讲的孝亲。再来是奉事师长,老师对我们的恩德跟父母养育之恩可以相提并论,对父母讲一个「孝」字,对老师讲一个「敬」字。老师辛勤教导我们,把关於宇宙人生的智慧,把他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全部都传授给我们,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对老师要提起感恩的心,要有至诚恭敬的心。对於师长的教诲,都要努力依教奉行,对老师以及所有的长辈们都要尊敬,这是奉事师长,是师道的落实。

  我们道场的同修们,都是修净土法门的。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在末法时代未来的九千年里,到了最后,当所有经典都消失了,《无量寿经》还继续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一百年,度脱有缘众生。那么我们也会想到,佛教经典、大乘佛法,究竟要依靠什么,才可以在这个世间继续存在九千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想到,这就要靠我们把孝道和师道找回来。世尊嘱托地藏菩萨,多次的嘱托,那就是表法给我们看的。我们要在德行的根本上面下功夫,不能忽视根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度度他,才能够肩负起承传世尊法脉的使命。

  在我们当前的这个时代里,海贤老和尚确实为我们净土宗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没有他来给我们表演,来给我们做证明,净土宗确实是遇到了非常严重的魔难。贤公祖师不认识字,不会讲经说法,能够对净土宗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全凭他真正把孝亲尊师给做到家了。祖师在我们这个世间,真正是把这个万德之本给彻底落实、发扬光大;没有这个根本,净宗的法脉、大乘佛法的法脉,都不能够延续。所以,我们要有使命感,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尽心尽力,把孝亲尊师的榜样做出来,表演给社会大众看,这就是对众生最大的帮助,也是对佛法最大的帮助;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把根本给疏忽了。真正要到极乐世界,世尊在《弥陀经》上讲,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我们就知道,凡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个个都是大福德之人。我们自己能够在孝亲尊师的德行上面下功夫,给世人做一个好榜样,那么我们就是大福德之人。为什么?因为你真正救了佛法、救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也救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你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你必定得生!

  我们这一生能够得人身、闻佛法,而且能够闻到佛法里面最殊胜的净土法门,这正是彭际清大士所说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在六道轮回里能够得人身、闻佛法,那已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了;得人身、闻佛法,还能够闻到净土法门,而且能够对这个法门感到欢喜,能够生起信愿,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要是过去生中没有长时间学习过佛法,没有供养过诸佛如来,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会有这个机会,纵然是我们遇到了,也不可能感到欢喜。所以,我们要牢牢的把握住这一次的机会,这一生决定不能够空过,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

  真正能够发愿求生,我们就得度了,我们生生世世的问题都解决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智慧、能力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哪个地方跟我们有缘,我们就可以到那个地方去现身说法、去帮助众生,带给一切有缘众生真实的利益。在这些众生里面,有很多都是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师长,他们都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都还没有脱离十法界,我们都有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早日离苦得乐。所以,只有到了极乐世界,我们才真正把孝道落实到究竟圆满。到了极乐世界,就等於是成佛了,我们在那里得到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无论是智慧、神通、自行化他,都得大自在,都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这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好处,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只有极乐世界有;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有这一门特殊,只有这一门真实。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讲《无量寿经》,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依这部经修行,信愿持名,往生极乐,这个法门,我们人人都有份。

  极乐世界要怎么去?蕅益大师教我们,要真信、要真愿。要信有西方极乐世界,要信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了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真的,这是信;然后,我们有真正的愿心,真正立定志向,希望这一生能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愿。我们有信、有愿,条件就具足了,剩下一个是念佛,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切时一切处,最好佛号在心中不间断,这样你就拿到往生极乐世界的保证书了。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真正依这个法门修行,我们就是如来的第一弟子。我们在这个苦难的六道轮回里面,能够遇到如来的第一法门,做如来的第一弟子,然后往生到十方世界最殊胜的第一刹土,亲近诸佛里面的第一如来,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确实就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希望大家都能够努力,希望我们这一生最后都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都在莲池海会里永远的团聚在一起。

  今天,值此墨尔本净宗学会新道场落成典礼之际,在此祝福道场的各位法师道业精进,法缘殊胜,法轮常转;祝福诸位同修身心安康,法喜充满,福慧增长,同生净土。谢谢大家!

  摘自:承传法脉 圆满孝德——墨尔本净宗学会新道场落成典礼暨三时系念法会致贺开示 2017/11/19 澳洲墨尔本净宗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9-2018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对台南极乐寺大众开示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听说有这个盛会,要我来讲几句话,我很欢喜。

  简单的跟大家报告一下,昨天我到成功大学去参观。这个学校跟我也算是有缘分,我是民国三十八年跟著军队到台湾来的,第一天晚上我们从广州坐的军舰到高雄,高雄下船之后,就把我们送到旭町营房,就是现在成大的校舍,那时候住在那边。我记得我们好像一共是有三个团,住在现在他整个的校园。时间太久了,你看一眨眼,将近七十年了,应该是。时间过得很快,到那里还生疏、陌生了,只有一个很深的概念,那个大榕树还在,记得很清楚。成功大学现在办得还很成功,也有意思我们要合作办这个汉学院,是一桩好事情。校长见过两次面,也很热心,热衷於这桩事情。

  为什么要办汉学院?为什么要办佛学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是真正的目标。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三千年,非常可信、靠得住的。古圣先贤,我们不学佛不知道,学佛之后明白了,明白什么?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佛家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儒跟道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们应该是同等的境界。现在很不幸,传统文化愈来愈陌生了,儒、释、道三教很不幸,社会大众误认为迷信。我也不例外,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认为宗教都是迷信,所以跟宗教没有缘分,没有接触到。昨天在访问成大,还有几位老教授,方东美先生的学生,我们算同学,但不是在一个学校,是一个老师教的,他们是在学校里认识老师的,我是在老师家里认识他的,我跟老师的课是家里上的,不是在学校里,我也把这桩事情告诉大家。

  我这一生生活得非常辛苦,都是在战乱的时代,天天要逃难,居无定所。所以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两个腿走路走了十个省,总走了几万里,非常辛苦,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从小,我这个年龄,六、七岁的时候我都还记得,还能记事,所受的教育,用现在话来说社会教育。那个时候社会大众的人,无论是,读书人不必说,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有规矩,也就是说,社会上你可以明显看得出看得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现在这些没有了,那乱世!那个时候虽然是乱,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读书人,读古书、受传统教育的人还不少,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做出来给我们看,像《弟子规》,现在我们小朋友背,在那个时候大人出来,你从他身上就看出来了,我们是受的这个教育。所以真正明了从前读书人对於社会的贡献,值得尊敬、值得佩服。现在这些人没有了,我们这一代都已经到九十出头了。眼看著我们的传统文化会随著时间消失,也就是说看不到孝顺父母,看不到尊重老师,这种人看不到。不能怪他,他没有学过,他见也没见到过。以前读书人,大人表演给年轻人看,让你听到、让你见到,这个印象深;现在只听到,没有见到,所以半信半疑。孝亲没有了,尊师重道没有了,老师想传,找不到学生;学生想学,找不到老师。

  我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面,有三位老师教我,在台湾这段时期。第一个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上课不是在学校,是在他家里,这个不容易。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要在他家里上课?原因很多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是什么?我们对老师有尊师重道的这个态度,跟学校学生不一样。所以老师告诉我,老师要找个学生不容易,学生找个老师也不容易。老师要什么人?要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要这样的学生,他才能教,才能承传。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尊师重道,把学校当作商店一样,学店,这个是没办法做到的。我就是小时候,不是在学堂,看社会大众还有这种伦理道德的演出,能够做到的人很多,受这个感染,知道对老师的恭敬,所以老师愿意让我到他家里学。第二个老师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也是一个星期给我一个小时,一对一的教学,我佛学的根基跟老师章嘉大师学的。大师过世之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佛法是在台中学来的。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没有佛学院,一对一的教,很有受用,所以也是深深感谢老师,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的恩德。

  没有方先生,我不会走进宗教,因为年轻那个时候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问老师,佛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有哲学?老师笑著告诉我,你还年轻,你不懂得,「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跟我这么说法的,「大乘经典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么多好处,所以我才走进佛门,才到逛寺庙,逛寺庙目的是什么?借经书。因为那个时候台湾买不到佛经,买不到经书,只有寺庙里头藏经楼里头有这个东西,所以我到寺庙进藏经楼,在那个里面去看佛经,这么来的。看到不懂、有疑惑的地方问老师,向老师请教,老师教我,这么一个缘。

  我今天把我自己,老师能够单独教我,什么原因告诉大家,希望大家真正要想成就,学传统文化,学大乘佛法,不能离开孝亲尊师。孝亲是中国文化的根,尊师是中国文化的本,根像个树木一样,埋在下面的根,本是它的主干。我们要想继承传统文化,这个理念要有,要有使命感。现在大家不读文言文,怎么办?我们来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再从自己身上发扬光大。怎么发扬光大?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我们从这做起;不是读,要做到,做给社会大众人看,这个就是度化众生,这个就是发扬光大。然后找好学生,要像老师一样,把这个法传下去,不可以在地球上中断,我们要把它继承下来,为往圣继绝学,然后再传给下一代。找好学生,传给下一代,教孝、教敬、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后面圣贤的智慧教育他自己去学去,我们要至少帮助这些,这就是无量的功德。

  我今天在此地就把这一点点,自己一生经历的,老师能看中,能把我拉在旁边一对一的教学,原因在此地,告诉大家。大家能够这样的立志,我相信会有很多好老师找你。我的话就说到此地,谢谢大家!

  摘自:老法师对台南极乐寺大众开示 2017/11/11 台南极乐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9-2018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荣耀归来123 于 25-9-2018 11:0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8-2025 06:45 PM , Processed in 0.13645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