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11|回复: 19

提倡「恕道」是否有助於解決現今的社會問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6-2015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恕道淺述                                             
                                                                                                       http://www.dfg.cn/big5/chtwh/rxjj/10-shudao.htm                                                                                    
                                                在論語里仁篇裡,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說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復:「其恕乎」。此即中國傳統的讀書人所傳習的忠恕之道,或單提一個恕字,稱為恕道。                                                
                        
孔子將恕字教給子貢時,惟恐子貢不知如何在這個字上用工夫,於是加以詮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是行恕道者的根本依據。                                                
                        
己所不欲的欲字,在禮記中庸裡即是願字。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孔穎達疏:「恕,忖也,忖度其義於人。他人有一不善之事施之於己,己所不願,亦勿施於人,人亦不願故也」。勿施於人的施字亦作加字講。論語公冶長篇,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馬融注:「加,陵也」。陵是居高臨下之象,有強人所不欲的意思。                                                
                        
古注以禮記大學所說的「絜矩之道」來解釋恕道,很能得其要旨。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所惡於上下等等,例如在上位者以不合理的事情加之於我,為我所惡,我即不可如此使令我的下級。又如我的下級對我陽奉陰違,不盡職責,為我所惡,我即不可如此事奉我的上級。他如前後左右,都以此類推。如此不以自己所惡之事加諸上下前後左右,即是恕道。所以鄭康成說:「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於人」。                                                
                        
子貢曾子皆以恕道而成大賢,吾人仰慕先賢道德,應當以恕道自勵。隨時不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聖訓。己所不欲的事情,不論古今,都是多得難以悉數,且就當前習見的略舉幾條,以供研討。例如噪音是我所不欲,推想他人,諒必與我同感,因此,我看電視時,即不可放大聲音,開車時不可亂按喇叭,更不可在公園裡用擴音器強迫大眾聽我唱歌或演講。又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果菜農藥餘毒,都是我所不欲,我想也不會有人所欲,因此,我的工廠不可任意排廢水,冒黑煙,我的果菜農藥未消除,不可採收出售。我是儒生,我尊敬孔子,崇信儒經,如果有人毀謗孔子,或寫一些不三不四的文章,拿孔子開玩笑,或者斷章取義,曲解儒經,把儒家學問說得一文不值,是我所痛惡。我想各宗教徒對於他們的教主經典,也是這樣尊敬維護。因此,我即不可毀謗各教教主,不可曲解各教經文。這樣列舉下去,「不可」的事情太多太多。然而愈多「不可」,愈能增進恕道,人與人間,國與國間,宗教與宗教間,愈能化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恕字的功效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教育以仁為中心,如何行仁,那就是恕。如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孔子答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盡心篇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程瑤田論學小記進德篇說:「恕者行仁之方也,堯舜之仁,終身恕焉而已矣。勉然之恕,學者之行仁也。自然之恕,聖人之行仁也。能恕則仁矣」。學者學恕,由勉強而行,求近其仁,進而求其大道,一則修己,一則安人,終身行之,可以不愧為中國人。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恕道(英語:The Golden Rule, 黃金定律)是一與倫理有關的品德,指人應具有同理心。積極面為「推己及人」,消極面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著重行善,後者告誡人勿行惡(又被稱為「白銀定律(Silver Rule)」)。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5%E9%81%93

當善惡的爭議越來越極端時,人類就會對道德倫理越來越漠視。人心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漠無情,進而為未來的暴政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如何運用同理心在不大幅度影響律法情況下,讓恕道成為解決社會各種問題是蠻考智慧的。

要把恕道或是同理心用在社會意識排斥的人、事、物方面,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原因會是什麼呢?

各位網友們,對於在解決社會問題中運用恕道的智慧不曉得有何看法呢?如果有類似的經歷也歡迎提出討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6-2015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應該不算離題
我看到這個文章
想到的反而不是最近熱哄哄的死刑問題
而是當時法家之法的問題
許多人都批評法家是個冷冰冰的人物
但想一想
我們民主時代會因為想保住『民』(或自己)而合理地施暴
當時的君主制的君何嘗也不只是為了保住『國』(自己的國)而選擇性的施暴
兩者都認為自己就是主體,都是該被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5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恕”?何谓“宽恕”?什么人应该让我们宽恕?什么人不值得让我们宽恕?
凡事都有一定的条件,没有地基如何建起高楼大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5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是一个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也是全世界的“四大圣哲”之一,是一代鼎鼎有名的大圣人,中国人把他称为“至圣先师”,依据孔子的理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才是值得我们考虑是否要给予宽恕及原谅的前提条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15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矛盾很难以同理心去谅解,例如某政治人物说沙巴地震是游客曾在神山上拍裸照而引起的,还要因此扣留游客,我真的接受不到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15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一直原谅别人没有用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7-2015 03:5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肥Nen国男 于 21-7-2015 04:15 AM 编辑

忠恕違道,所以忠恕不是孔子的主干价值观。

曾子说的话未必就是孔子的意思。

德治与法治有一定游离空间,在此行恕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15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奢谈恕道,你得看对方是什么人物。冥顽不灵就免了。
否则鼓励重犯。鼓励更大规模犯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7-2015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社会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如果只是一味没有原则的退让及宽恕的话,所谓的“战争”也应该免了,因为我们必须宽恕别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必须盲目宽恕别人,任人侵占凌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15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里原谅你, 执法时依法治你,不代表没原谅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15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一大堆文言文让我看到一头雾水,但我想我明白您想讨论的课题,所谓『恕道』就是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谅解对方行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解决任何社会问题的好方法,只不过这需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也就是大部分的人认同这个『恕道』才会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5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5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1MDB,你认为需要启动“恕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5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恕道,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结论。
前提是对方必须是一个善良、有良心的人,而不是一个泯灭良心,不会悔改的人,这是不值得我们原谅的。
在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最重要,唯我独尊,自我中心,容不下别人,也丝毫不会为对方着想,更不用说什么“同理心”了,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绝无可能,我们别指望太阳会从南方升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5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推行恕道之前,首先我们必须考虑推行人道主义,先行仁义道德,才行宽恕赦免,这才符合儒家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及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5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不是宽恕。

有仁义之心的人,可以让人宽恕;
相反的,若是泯灭良知的话,如果说要对他盲目的宽恕与赦免他的罪行,这似乎。。。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对有关的受害者而言,是非常的不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7-2015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將恕字教給子貢時,惟恐子貢不知如何在這個字上用工夫,於是加以詮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是行恕道者的根本依據。                                                


什么叫做“恕道”?
就如以上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作恶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反这条规定的话,而且是故意违反,并且没有悔改之意的话,为什么我们要无条件的原谅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5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1-7-2015 01:25 PM
奢谈恕道,你得看对方是什么人物。冥顽不灵就免了。
否则鼓励重犯。鼓励更大规模犯案。

对,有时候盲目鼓励我们宽恕作恶多端、毫无悔改之意的坏人,其实也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aron_mlk 于 28-7-2015 07:53 AM 编辑

这个社会大致分成五种人:
1。 道德演说家
对于道德观念及相关的道德修养有很多的劝诫及演说,时常对某些人说教,仿佛很精通相关的道德思想等等。

2。 道德实践家
这类人不大喜欢口说仁义道德,一味盲目的劝人向善,或是只会向人诠释及提倡某些道德观念,而自己却不愿意亲身落实,甚至还会把它当做是洪水猛兽一般,避之则吉。相反的,这类人比较倾向于“默默耕耘”,不会哗众取宠,只说不做,表里不一,口是心非,而是愿意亲身实践所谓的道德修养,木讷寡言,以行动来落实所谓的道德观念。这样的人正是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最佳典范。

3。 道德演说+实践家
这类人具有演说道德的口才,也有实践道德的诚意及修养,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仿佛是一个“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的人。这样的人将会以具体的行动来落实有关的道德修养,身先士卒,亲身躬行,是一个百分百的正人君子、善人君子。

4。 道德绝缘体
某些人喜欢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既不会刻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所谓的崇高的道德修养的标准,也不会时常向人劝说与道德修养有关的东西,相反的,他们反而对其他的东西比较有兴趣,不会特别关注所谓的道德修养的议题。

5。 道德批判家
这类人比较喜欢批评别人,甚至会做出某些言过其实、无中生有、颠倒是非的批评与指控。但是,他们却不会以相同的标准来审视自己,检查自己是否也有犯上同样的错误,以谦虚诚恳的心来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推行及提倡所谓的“恕道”之前,我们必须重视所谓的“人道”及“善道”,而不是一味盲目的推行“恕道”,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15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cguanz 发表于 22-7-2015 10:37 AM
我心里原谅你, 执法时依法治你,不代表没原谅你

也许,即使我们依法制裁对方(坏人),也不代表没有原谅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8-2025 09:18 AM , Processed in 0.48060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