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18|回复: 0

认知失调,人性中的傲慢与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2-2014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T4Q1414036917_644x290.jpg
二十多天以来,香港经历了回归后最巨大的政治风波,占中运动期间,“蛮不讲理、寸步不让”几乎成了官民互相指责对方的口头蝉﹐整场风波笔者亦置身其中,近日局势约略缓和,笔者也有了喘息时间,继续分享值得细味之研究。

主观不止于“直觉”

上一回以分析火车难题的第一重设问,再次带出演化与道德直觉的关联,反思我们日常生活究竟有多少道德抉择出于理性判断,有多少却是被道德直觉所迷惑。这样的话题也不乏趣点,例如一些读者将讨论第一重设问的思辩,扯往讨论“思想实验”在哲学上的源流和意义。另外,笔者惊觉与不少的读者遭遇了相类情况,不论课堂内外,曾经遇上那些执迷的读书人,纯粹抽出第一重设问扭曲成道德两难,去质问别人,甚至轻率地谴责对方作出功利主义的抉择,没有带出第二重设问真正道德两难的关键之处。

可见,即使哲学讨论也不容易出于理性批判,意气用事、歪曲脉络、偷换论题的现象随处可见,化作无休止争夺胜败的辩论。事实上,从政治领袖的顽劣固执、绝不妥协,到舆论界的争辩不休,理性的彰显似乎离我们很远,极容易陷入各类情意结和心理问题之中,而本文是继“道德直觉”之后,带出另一系列防碍我们客观看事的研究。

“认知失调”的可怕

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著作《当预言落空》(When Prophecy Fails)中记录了一件真人真事:1954年,一位名叫玛莉安·基奇(Marion Keech)的家庭主妇,宣称在家中收到来自外星人对人类的末日预言,指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夜,大西洋的海水会急速升起,淹没世界诸国,唯独相信一位名为萨纳德(Sanander)的神灵才能得救。后来,她将讯息转告一位研究外星人的博士,不久召集了数十名信徒,部分人不惜辞退工作、变卖资产,为迎接末日做好准备。事件引起了传媒关注,也令万分好奇的费斯汀格与他的同僚假装信徒混进去团体之中。最终,到了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夜,一众相信外星人预言的信徒,比预期时间再多等了好一会儿,最终,大西洋的海水仍未升起,世界也未被淹没,一切如故。可是,为数不少的信徒并未否认预言落空的事实,反而相信是数十人的“念力”感动了上帝,令世界免于毁灭;数小时后,那位博士向信徒说:“我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事,切断了所有的连结……我没有质疑的本钱,我必须相信。”上述事件,正是费斯汀格援以说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的经典事例,只要人们先入为主相信一些观念,即使遭遇彻底相反的客观证据/理据,不但不予理睬,反而寻找一些自我安慰的主观理由,坚信自己没有错误。

为多方面探究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一些受试者,要求他们花一小时去做极为无聊的事情,例如不停地转动木板上的木栓,并要求他们答应会欺骗其他无知的参与者,刻意说转动木栓这玩意很有趣,并不无聊。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完成任务后,一组得到一元酬劳,另一组得到二十元酬劳。结果,仅得一元酬劳的组别,事后会寻找一些理由表示转动木栓也有它趣味之处,并非完全欺骗他人参与无聊游戏,而另一组却依然认为自己遵照游戏规则,成功欺骗其他人浪费了一小时。费斯汀格进一步推断,以一元的回报去欺骗旁人,情感上难以说服自己,他们会扭曲认知,宁愿相信转动木栓“也有它趣味之处”是真实的,相反,取得二十元欺骗他人有点值得,便较难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

7VGB1414037012.jpg
自high自胀法

当问题涉及“自我”,尤其在进行自我评估时,我们便十分容易“自我感觉良好”。曾经,经济学家丹·阿雷利(Dan Ariely)和麦可诺顿(Michael Norton)借故为大学生完成智力测验,当中给予机会让学生“偷看答案”,以观察学生的取态跟测验表现的落差。实验后他们发现,没有偷看答案的学生,误信自己的智力足以取得优秀分数,结果当然比偷看答案的学生成绩更差,那些最自信的学生都高估了自己的智力。

对于人们这类主观情意结,两位心理学家分别以不同的术语加以分析,雪莉·泰勒(Shelley Taylor)视之为“正向错觉”(positive illusion),即人们过度相信自我能力和素质,总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爱蜜丽·普罗尼(Emily Pronin)则视为“偏见的盲点”(bias blind spot),绝大部分的人对自我评估都会出现偏差,然而人人都会认为评估无比客观,不容置疑。

此外还有一个量化研究,学者多米尼克·强森(Dominic Johnson)曾设计了“自我欺骗量表”,他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男性尤其严重),出现正向错觉,唯独拥有“忧郁心理”的人,比较能正确评估现实。

又是大脑的错?

或许,我们会认为上述情况,是否个别学者夸张的说辞,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如此自欺欺人吧?不过,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理论物理学博士·曼维迪诺(Leonard Mlodinow),总结了不少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后,就人们主观情意结、自我中心,漠视一切违反事实的观念,提出深刻反思:

“数十年来,研究型心理学家都以为人是客观的观察者,会评估局势,并用理性的态度追求真理、分析社交世界的特性。……然而如今我们已经知道,相反的说法可能比较贴近事实。健康的一般人,无论是学生、教授、工程师、陆军中校、医生、业务经理,都会认为自己很能干、称职,就算事实正好相反。……我们总以为大脑计算很客观,但其实大脑并不像计算机那般超然,反而深受我们的特性和欲望影响。事实上,当某个议题涉及到自身利益,大脑就会开始进行‘动机性推理’;议题若与自身无关,大脑才会冷静、客观的思考。……具体的说,‘动机性推理’牵涉到某些大脑区块连结,是冷静思考时不会发生的反应,包括边缘系统的额叶眼眶面皮质和前扣带皮质,以及后扣带皮质和楔前叶,而后两者也跟情绪激动下的道德判断有关。大脑就用这些生理机制来欺骗我们。”

后记:

说到这里,让人想起很多所谓的领袖,他们说谎面不改容,用一切理由扭曲现实,极度偏执。不难发现,他们的“认知失调”比宗教狂热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认识心理学之余,面对如此乱局,见者足戒。(资料来源:泛科学网;文/王阳翎(于非))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45245.htm 本帖最后由 amerly96 于 12-12-2014 10:3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9-2025 10:30 AM , Processed in 0.103329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