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023|回复: 20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4-2013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作者:Stephen R. Covey
中文版: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我教授曾经叫我们买来看。他是我很欣赏的一个教授。在一次机遇下给我看到这本书,以超值的价钱买了下来。就开始看了。写出来可以让我记得更清楚,更久,也可以跟大家分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鞭策我每天至少看几页。要不然我看了没有3天会以忙碌为借口不看30天,然后就什么都忘了。

这本书我决定细细品尝,而不是匆匆看完。之前买了一些书,有些很匆忙的看完了,结果到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就是为了看而看,为了看完所有的书就匆匆读完。结果没有多久就忘光了,不effective 。这种看法,根本品尝不到书中的精华。所以这次就决定慢慢看了。

我看英文版。我不是翻译专家。有些词语就用英文的了。这书的英文也不深,像我这种半桶水的都能明白,大家肯定没有问题的。

这书讲的最主要的还是内在的成长。一开始用了一个Paradigm来形容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这个词,这里就用观念吧。要把事情做对做好,我们必须有正确的 paradigm。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产生的。你如何看待事情,你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所以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是一致的。要改变行为,必须从最基本的地方下手 -- Paradigm Shift。

当你对事情的看法改变,你想法接着改变,接下来就是感觉、和所做出的行为都会不一样。作者举出了一个例子。有天,在一间餐馆,每个顾客就坐着想用餐点。气氛和谐。突然,有一个父亲带着几个孩子走进来。孩子进来后整间餐馆就变得很喧闹。令人不解的事那位父亲就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餐馆的顾客开始不爽。过了一阵子,作者就跟那父亲说:“你不打算管教你的孩子吗?他们吵到了这里的顾客。” 那父亲说 :“你是对的。我该做点东西。我们刚从医院出来,他们母亲刚过世,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状况。” 当时,作者的态度立刻转变,语气变得关心和慰问。这就是所谓的 Paradigm Shift。就因为他看法不一样,所以行为也跟着改变了。

这是开头所写的一些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4-2013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不错。但我只是快速翻阅,没仔细读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4-2013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kyey 发表于 6-4-2013 05:50 PM
这本不错。但我只是快速翻阅,没仔细读完。

我觉得这本要细细品尝才可以找到精华
可以重看一遍
之前也是有些书我匆忙看完,现在一点记忆也没有
比如《一点小信仰》Mitch Albom 的书,我超喜欢他的书的,结果现在什么都记不起来

明天有空的开始写第一个hab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4-2013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等你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4-2013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好星期天放上来。
结果pattern一出,就拖到星期二了
今天告诉自己不能再拖了,再拖,这本书看不完

第一个习惯:Proactive

这里的proactive不单单指takinginitiative。而是指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生活负责,我们应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所影响。我们的决定,应该是取决于价值(values),而不是conditions。这就好像天气不应该左右我们的心情,一样的道理。无论晴天雨天,我们都不应该被外界影响。

书中说到我们现代生活中的paradigm都是被conditioned了。被conditioned这词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意思就是被局限在那种状态,所以一直让这种状态影响我们的paradigm。然后我们会被种种的因素(stimulus)影响我们,然后我们做出反应(response)。


我们做出什么反应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决定。’Noone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consent’ 可不是吗?如果我们选择不被伤害,又有谁能够伤害我们?每次人家说的伤害都不是被事情所伤害,而是被自己的response所伤害。


其实这个观点有点像张得芬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说到:(注:以下内容转自《遇见未知的自己》)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 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比方说,我婆婆看到我的时候脸色不太好(A),如果我认为她讨厌我(B),我会觉得很难过(C),但是如果我认为她当时心情不好(B1),我会很中立地(C1)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动。如果我认为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B2),我会很心疼地对她格外好一些(C2)。所以不同的B,造成不同的C,也影响我和我婆婆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我们每个负面的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因为情绪是身体被我们思想刺激之后而产生的反应。检视自己负面情绪后面的思想,看看是不是能成立。整理过自己的思想之后,默念自己破解人生模式的咒语”——“我看见并接纳,我有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进而放下对它的需要。

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一样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是中立的。我们的response(结果)是取决于我们的观念(paradigm)。如果我们把事情往好的那方面看,所做出的结果就会是好的。反之亦然。


待续。
本帖最后由 nikuang04 于 9-4-2013 07:53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4-2013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第一个习惯:Proactive

书中谈到了一个例子。有个病危的病人,在离开人世之前坚持把自己的经历些写来,留给孩子。她没有理会自己肉体上的痛苦,而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写故事留给后人。这种情况所留给人的印象是长久的。在苦难的情况下,产生了paradigm shift。旁人看到这种情况肯定在观念上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这种对生命的积极(proactive)、付出和爱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身边的人的。

此外,说话也是一个因素。我们想什么就会说什么。思想和言行都是一致的。

关于爱情的感觉。里面说到一个丈夫说他们都对彼此失去了感觉。我们不该让感觉造就我们。Proactive的人要造就感觉,造就爱。Reactive People (proactive反义词)会让感觉控制他们,是他们让感觉控制他们。对于Reactive People来说,love是个动词 (love is a verb). 而Proactive的人刚好相反。Proactive的人 make love a verb. 自己去创造love,自己去控制自己的feeling。爱和感觉,可以重新找回。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4-2013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习惯:Proactive

Circle of Concern / Circle of Influence
前者是我们所想的事情。我们人每天脑经都在动,为了找吃,所想的事情成千上万,多得数不清。可是在那么多事情之中,只有一部分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我们有influence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做出怎样的response等等。而其他事情,都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套用一句俗话:能解决的事,不必去担心。不能解决的事,担心也没有。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塞车,控制不了的事情,就不必去担心了。与其埋怨每天塞车,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我们对塞车的response。可以选择好的response,比如听歌放松一下,跟车上的人聊天,看书等等。如果我们开始埋怨,我们就让这些不能控制的事情控制我们,让他们操纵我们。

Proactive people 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可以控制的事情。circle of influence放大。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把时间花在这里。我们没有能力插手的事情和问题,就livewith them。就算我们有多不喜欢他,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事情控制我们。Proactivepeople are driven by values, 我们可以选择对这些没有能力控制的事情的反应,换一个角度看待事情。一个很好的例子,马来西亚华裔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是no control problems。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应对。往好的方面想,这造成了大马华裔的刻苦耐劳,所以才有那么多成功人士。


这个观点和张得芬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说法不谋而合。里面有说到:(注:以下内容转自《遇见未知的自己》)

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


跟以上同理。


我们虽然可以选择对事情的response,可是很多时候事情的consequence都不如预期。有事情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这就会造成错误(mistake)和遗憾。这些错误和遗憾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没有机会重来一次。所以他们也不是在我们的控制范围的。正确的做法是从错误中学习,不再重犯。而不是一直感到自责、悲哀等等。当我们感到自责,就是我们队事情的response。我们选择感到自责。所以,只要在下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最好的做法。


有个我很欣赏的前辈,他曾经所过:
You correct a mistake by not doing another mistake. You don’t correct a mistake by making another mistake.
跟以上同理。

待续...
本帖最后由 nikuang04 于 13-4-2013 11:4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13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念书时,住同一宿舍的朋友不知从哪借来了"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这本书,
我翻翻,发现是本好书,内容扎实,言之有物,不是坊间那种只有泛泛之谈的励志读物。

过了一年,另一个朋友搬家,好多杂物要丢,我去看看有什么宝物可以捡,没想到竟在旧报堆发现了Stephen Covey的这本书。我马上将它占为己有。

至今,我几乎每周都会拿出翻看。

惭愧,前面的3个private victories,我还未达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4-2013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第一个习惯:Proactive

总结:这章所写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想法的改变,可以造成我们所做出的response很大的差别。我们对我们的response有责任。Proactive People 的response是出于价值考量,而不是被环境,他人和feeling影响。所以有句俗话说:快乐是一种选择。再来,就是把时间和经历花在该花、可以解决,在我们范围能力里面的事情。那些不在控制范围里面的就让老天爷来安排,不必去担心。

建议:观察自己和身边人所用的语言,有什么是属于reactive的?比如:If only, I can’t, I have to. 等等,这些都是reactive的。Proactive 的人会用 I will, I choose to 等等。没有所谓的I have to。都是自己的选择。

建议:回想在生活当中,自己曾经做了哪些reactive response?比如上司给太多工作?太压力等等。在这个例子里面,上司给的工作量已经是事实,是circle of concern,我们控制不了。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的response。我们可以专注于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不必花时间去想什么做不完,为什么是我做等等。这于事无补。回想过去,那么下次就可以做出proactive response。

最近身边发生了好多事情。我有时候会胡思乱想,越想越远。其实很多事情都不在我能力范围以内,想了都是浪费时间和经历而已,怎么会effective?看完chapter 1,也是时候练习一下这个habit。每次开始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开始想到circle of concern 是我们不必理会的。

第一个习惯 –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4-2013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egel 发表于 14-4-2013 02:00 PM
我念书时,住同一宿舍的朋友不知从哪借来了"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这本书,
我翻翻,发现是 ...

哪里遇到问题了?
讨论讨论,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4-2013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习惯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了什么而做。比如当我们要建屋子,我们会先想好屋子的结构,外表、材料等等,才去动工。这样就是有了theend in mind,才去begin。这就是所谓的twocreation。先有了creationin mental,才有了creationin physicalFirstmental creation是我们自己shape的,而不是别人影响的。比如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不应该是人家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必须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方向对了,才着手去追求。这样才会有成就感。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到头来会发现这些都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结果就是一场空。更有可能的是,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失去的更多。只有知道了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才会专心去做真正我们要做的事。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位父亲,你要孩子记得你的什么?比如你要孩子记得那些美好的回忆、记得有个尽责的父亲、有个爱他的父亲等等。这些都是自己真心想要看到的事情。把这些目标地放在end ,那么方向和价值就会很明显了。当做事情的时候,态度和行为都会因为paradigm有了这些想法而改变。同样的事情复制在每一天上。复制一遍,就不会浪费时间在做无谓的事情了。

这篇开头说得真好。人生的道路上,要找到一条正确的方向,说易不易,说难不难。难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我也才在不久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敢敢放手去追求。要不然,在社会浮浮沉沉,没有一个目标,到头来就一事无成。

待续...
本帖最后由 nikuang04 于 16-4-2013 10:1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13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停顿一下。竟然停了1个月。时间到底是怎么过的?

第二个习惯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4个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中心:security(身份,安全感),guidance (方向),wisdom (智慧)power (最主要是指physicalpower). 每个人的这四种因素所处于的位置都不一样。比如说security。最糟糕的security就是你的身份和安全感都被他人控制着,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活着没有意义。最崇高的security就是在内心之中懂得自己的定位、懂得自己的身份。这四种因素所处的位置是取决于你的中心(centre)。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被这影响着,因为他决定了你的paradigm

一个例子。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今晚要跟太太去看演唱会。突然老板打电话过来要你回去公司加班。
·        如果你是 family centered, 你最重要的考量当然是太太。你会拒绝老板并说要带太太去看演唱会。如果你太过familycentered,你会很担心太太的反应,担心她不高兴,不会让他失望和伤心。

如果是 money centered, 最主要的考量当然是金钱。你会想着加班的薪水,可能会得到老板的赏识。你会跟太太说下次吧,希望他能明白经济来源的重要性。
·        
如果是work centered, 你会想说这是一个机会,证明你是好员工的机会。你认为加班会得到老板的认可。觉得认为太太应该明白你的处境。

各种各样的center都会影响你做决定。只有当你是principlecentered,你会冷静下来分析,平衡各方面的需求,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影响。这么做跟那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然后会做出最好的决定,对太太、对上司来说都是最好的决定。

当然,在这个例子,反正到最后都是选择其一而已。不同的center也会导致跟principlecenter一样的结果。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做决定的过程:你是proactive的,不被其他因素影响。第二,你做的决定是看长远的结果。第三是心态问题。如果你选择加班是为了打败对手或者为了讨老板欢心,跟你选择加班是因为你真正为了公司而付出,是完全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将会导致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是真心付出,那么你会安心地去工作,并且享受他。这样才可以把工作做好。

所以,一个principlecentered的人,看事情是不一样的。那些principle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本帖最后由 nikuang04 于 15-5-2013 10:3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3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第二个习惯:BeginWith The End in Mind

只有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才不会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自我。你想当怎样的家长?怎样的孩子?员工?朋友等等?都是由你自己决定。


书中也写到关于PersonalMission Statement。里面写清楚你想要当怎样的角色(家长,孩子,员工,朋友等等)。把自己想要的写下来,时不时就拿出来复习修改。这样子就会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够takeaction去完成它。


这一章写得太好了。强调的包括自己的中心是不应该被外界影响的,是应该withincircle of influence的,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对于生活,必须有个方向,才能够前进。要寻找自己的方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花点时间,想清楚这一生要的是什么,慢慢地就可以找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不会迷失了自己。


前一阵子跟朋友谈起人生中的方向这个话题。她说她要毕业了,有点迷茫该怎么走下去。回想当初我也是面对这种问题。我不想一毕业就被人牵着鼻子走,找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为了薪水而做。当时我请教过我的老师。我老师说这种问题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你会开始有点头绪的。而到最后也正如他所说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告诉朋友说别急,总有一天你会突然灵感一来,想通了自己要什么,那时问题就解决了。


也在此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过一个精彩无悔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13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习惯:Putfirst things first

时间管理分成4个象限:重要跟紧急、重要跟不紧急、不重要跟紧急和不重要跟不紧急。
重要跟紧急:比如说一些project赶着要完成的
重要跟不紧急:人际关系、计划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可是并不urgent。所以很多人都是一拖再拖,到最后时间都没有放在这个象限上
不重要跟紧急:电话响、email、一些report等等
不重要跟不紧急:游戏时间、不重要和无意义的事情


紧急的事情通常都是看得到的。他们会迫使我们做出行动。比如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在准备很重要的report。可是突然电话一响,却突然会拿掉你所有的专注力去接听电话。这就是紧急的时间。可是,很多时候电话响都不是重要的事情,却会迫使我们去做出行动。


很多人把时间花在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上。以为那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的紧急度通常都是源自于别人的期望和别人的优先权。


真正会管理时间的人会把多数时间放在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情上。这包括了长远的计划、多做运动等等。我们都知道多做运动的重要性,可是却从来很少人坚持去做,就是因为他不紧急。Effective的人都会把精力放在这个象限,看得更加长远,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把精力集中在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情上是第二章提及的PrincipleCentered的结果。如果你的center是你的伴侣、朋友、金钱等等,你会一直把时间focus13象限,对这些外来的因素react。如果你的priority是根据principlecentre,那么你会自然地把精力集中在象限2的事情。因为象限2就是所谓的Putfirst things first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13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习惯:Putfirst things first

第三章也讲到了delegation。就是叫别人做事情。一种是叫你做这个做那个,典型的上司给命令。这种叫做goferdelegation。另外一种把精力集中在结果,不是办法。叫别人做事情就放心的让他人去做。这种叫做stewardshipdelegation.


Gofer delegation是属于命令型的。从头到尾就是叫人家用这个方法做这个,做那个。到头来可能比让自己去做更加糟糕。


Stewardship 一开始需要花时间跟精神。但是一旦用对了,是一项很好的投资。一开始双方必须坐下来谈。了解想要的结果。双方必须明白,重要的是结果。当中可以提及一些以往的经验,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错误不应该犯等等。


只要双方存在信任,那么被委托的一方将会尽他的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总结这一章说的就是要懂得分辨事情的轻重。把精力集中在quadrant I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13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个习惯:ThinkWin/Win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分几种:双赢,赢/输,输/赢,双输, 双赢/NoDeal


双赢就是凡事都想办法让双方都赢。这个是最好的办法。

/输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比如说学术上的成绩。A拿了好成绩必然有B拿了比较差的成绩。其中一方赢代表了另一方的输。运动员之间的较劲。有人拿第一也有人拿最后。赢的人都需要别人的牺牲。法官的决定,总会有人赢有人输。这个是最常见的,生活在竞争的社会里头例子到处都是。


/赢是比赢/输更惨的。还没有开始一方就先认输了。认输的一方通常都会比较自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等。长久下来,这将会对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的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会隐藏在心底深处,到了一段时间后死灰复燃。

双输:当2个都非常自我的人在一起通常就会有这种结果。比如一方只想要对方输,要对方赔偿、付出代价,不管自己会不会付出代价都好,就是要对方输。


双赢/NoDeal 就是如果谈判期间不能达到双赢,可能有些条件一方不能答应等等,那么就暂时不用签任何文件。这样在一开始就把问题摊开来往往是最好的,而不是把问题藏起来,然后过后事情发生了才全部搬出来讲,那时就头大了。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场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如一个比赛,你赢了就代表对方输了。你跟某公司做工,你当然会想办法帮公司打到市场上的对手,这就是赢/输。如果跟一个人吵架了,觉得这回可以让他,那么可以采取输/赢的手法,自己认错等等。或者觉得吵下去所话的时间跟精力根本不值得,所以就认输。有一句英文quote我非常喜欢:

Apologizing does not always mean you are wrong, it just meansthat you value your relationship more than your eg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5-2013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ikuang04 发表于 15-5-2013 08:29 PM
鸟。停顿一下。竟然停了1个月。时间到底是怎么过的?

第二个习惯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這本書看似很有趣

只是不明白principle centered應該是怎麼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13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工作的时候上过这个7 habits的课程,课程一开始就说:其实这些习惯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只是我们都太熟悉结果没把它们放在心上。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先了解别人,才让别人了解自己,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13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余年前我朋友看了这本书……
我当时还不怎么觉得这书(甚至这类书籍)很特别,现在看了楼主的解析,原来很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7-2013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unkai 发表于 13-7-2013 02:49 AM
十余年前我朋友看了这本书……
我当时还不怎么觉得这书(甚至这类书籍)很特别,现在看了楼主的解析,原来 ...

这本书不错看
可惜楼主懒惰继续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5 02:58 AM , Processed in 0.16391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