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82|回复: 36
|
西方黑心假药 - 抗抑郁药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17-10-2012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0-2012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ki130909 发表于 17-10-2012 11:31 AM 
最重要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自己能站起来
没错,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
|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0-2012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ragonet 发表于 17-10-2012 12:43 PM 
呵呵,LZ对西方的反击!
抵制黑心假药人人有责.gif)
|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十四岁时曾经因为功课不好 患过忧郁症,看了心理医生,也吃药。
我可以说的就是:看医生,吃药过后, 我的也好起来了。
我可以好起来当然是各方面的配合:
1. 心理医生跟家人沟通,希望别给我太大压力
2. 药物控制了我极端低落的情绪
好起来后,成绩也自然好了。
我相信药物可以控制,但是太过于依赖药物,而心结还是没打开的话,再吃多少药也是没有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oibuiang 发表于 17-10-2012 03:23 PM 
抵制黑心假药人人有责
那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不是黑心假药,楼主被中国黑心药毒害太深了! |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0-2012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ragonet 发表于 17-10-2012 05:52 PM 
那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不是黑心假药,楼主被中国黑心药毒害太深了!
看来你没有看第二个视频
抗抑郁药基本上是没有实际功效的,即使有些人吃了有功效那也只不过是假药效应(placebo effect)类似一种心理作用,基本上就像吃维他命C来达到抗抑郁的功效一样。所以抗抑郁药本身就是placebo(假药)而已。更何况,这药对25岁以下的年轻人/儿童有严重的反效果,也就是服用了会比之前提高双倍的自杀风险。
对大人没有效,对25岁以下的却有反效果,这不是假药是什么?
那为何说是黑心呢?
制药厂为了谋取暴利把正面的研究数据大力宣传,而负面的就隐瞒起来。即使他们知道这药有如此严重的副作用(自杀、谋杀、学校枪击),为了暴利他们还是大力推广。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确定的知道他们的药与治疗抑郁症之间的科学根据。
就是为了钱,大力推广连自己都搞不懂且还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给普罗大众,这不是黑心是什么?
|
|
|
|
|
|
|
|
发表于 17-10-2012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心假药大馬也有生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0-2012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inro 发表于 17-10-2012 06:28 PM 
会不会是MIC的?他们很习惯了的
是西方的制药厂,有经过FDA的
本帖最后由 ooibuiang 于 17-10-2012 07:13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12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oibuiang 发表于 17-10-2012 06:41 PM 
看来你没有看第二个视频
抗抑郁药基本上是没有实际功效的,即使有些人吃了有功效那也只不过是假药效应 ...
这是某人西方人士的片面之词,抑郁症是一种现代人的情绪疾病,如果抗抑郁药没有效果的话,这种药也不会发展到今天。抗抑郁药是黑心假药不至于,副作用和临床试验可能还有待进步: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 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故从略。
抗抑郁药是反映消除病理情绪低落、提高情绪。用以治疗抑郁症性疾病的精神药物。它不同于精神振奋剂,只能消除病理性抑郁情绪,并不提高正常人的情绪。已用于临床的有三类。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还可用于治疗症及惊恐发作。严重心、肝、肾疾患和青光眼患者禁用,老年、孕妇、前列腺肥大及癫痫患者慎用。
TCA抗抑郁作用机理尚未TCA阻断胺泵、减少突触前膜对生物胺的回收,特别是减少去甲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回收,使突触后受体部位有效神经递质的浓度增高,起到抗抑郁作用。
TCA的镇静作用出现最早,继之为饮食和行为方面的进步,一般在2~4周后才出现情绪改善。应用时,采取剂时递增法,于取得治疗效应后,继续应用治疗剂量治疗4~6周,然后递减至半量维持治疗6个月。
TCA的副作用,以外周性抗胆碱能副作用为常见,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中可导致尿潴留,肠麻痹等。对血压的影响和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可引起心肌损害,应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电图变化。还有诱发躁狂、双手细震颤及抗胆碱能性谵妄状态等副作用。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MAOI)是最早出现的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郁制单胺氧化酶(MAO),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递质的破坏,增加突触间隙内的浓度,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由于MAOI的副作用较多,抗抑郁效果不及TCA,近20年来已逐渐被TCA取代。
常用药物有苯乙肼(肼类),从15mg每日2次开始,逐渐加量,最高日量为75mg;超苯环丙胺日用剂量为10~30mg。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其抗胆碱能副作用和对肝脏的损害,有心血管、肝、肾疾病者忌用。服药期内不宜吃含酷胺较高的食物(如乳酪、鸡肝、啤酒等),否则易产生高血压危象。MAOI和许多药物或食物产生交互作用应引起医务人员警惕和提醒患者注意。
一般不与TCA合用,如需改用TCA时,应先停用MAOI2周后,再开始服用TCA。
(三)四环类抗抑郁药(tetracyclica)代表药物是麦普替林(maprotiline)疗效与TCA相似,但具有奏效快、副作用少、抗抑郁作用谱广等优点。因其对心脏毒性较小,病人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好,更适用于老年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抑郁症患者。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502.htm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0-2012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ragonet 发表于 18-10-2012 10:33 AM 
这是某人西方人士的片面之词,抑郁症是一种现代人的情绪疾病,如果抗抑郁药没有效果的话,这种药也不会发 ...
你错了
为了谋取暴利,没功效的假药也会被大力宣传成“有功效”
况且,已经有研究报告证明抗抑郁药物对人体弊大于利
科普:抗抑郁药物或对人体弊大于利
2012年04月28日 13:44
来源:新华网 作者:马晓澄
字号:T|T
37人参与26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华网温哥华4月26日电(记者马晓澄)每年全球有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但加拿大一项新研究称,大部分抗抑郁药物对病人的伤害或许远大于其带来的好处,人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
在新一期学术期刊《心理学前沿》发表的论文中,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抗抑郁药安全且有效”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研究人员说,大部分抗抑郁药主要通过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来减轻抑郁症状。虽然血清素能够调节情绪,但这并不是其唯一功能,而抗抑郁药物会影响血清素的正常调节,从而影响与之有关的多种生理功能,由此产生的风险包括婴儿发育障碍、消化功能障碍和中风等。
研究人员分析了此前关于抗抑郁药效果的研究后发现,使用抗抑郁药的老年病人死亡几率比没有使用此类药物的同类人群高,这说明这些药物对身体的整体效果弊大于利。
论文的第一作者保罗·安德鲁说,血清素是一种“古老的化学物质”,它调节人体的不同功能,人为干涉这些进程会带来危害。抑郁症患者停用药物后病情很容易复发,就是因为大脑需要建立新的平衡。研究人员认为,科学评价抗抑郁药物持续使用的利弊十分重要。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2_04/28/14221937_0.shtml 本帖最后由 ooibuiang 于 18-10-2012 11:03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0-2012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三个研究显示 抗抑郁药对人体坏处比好处更多,服用者也有更高的死亡率
The authors reviewed three recent studies showing that elderly anti-depressant users are more likely to die than non-users, even after taking other important variables into account. The higher death rate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se drugs on the body is more harmful than beneficial.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134863/Anti-depressants-harm-good.html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12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呢,会有一定的责任与压力……学习放下才是路的终点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