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63|回复: 4

为何五蕴(色、受、想、行、识)依这个次第排列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0-2012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俱舍论颂疏讲记界品》,智敏法师开示
原址: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2788

戊一 蕴次第
且初第一蕴次第者。论云:如是已说诸蕴废立,当说次第。颂曰: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
释曰:此之两句,总有四义:一、随粗次第,二、随染次第,三、随器等次第,四、随界别次第。

《俱舍论》里有这个话:“如是已说诸蕴废立”,诸蕴的废立的道理都讲完了,那么要说它的次第了,“当说次第”,现在要说五蕴的次第了。

五蕴的次第怎么说呢?就是这个颂来说。随着“粗”、“染”、“器等”——“等”包括器之外的其他东西,“界别”,这些都是原因。依这样子的次第来安立——随粗的次第,随染的次第,随器等的次第,随界别的次第,来安立五蕴的次第。粗的次第,染的次第怎么说呢?下边都要说。

有四个道理,一个是随粗次第,二是随染的次第,三是随器等次第,四随界别的次第。因为根据这个次第是这样安立的,那么五蕴的次第,也决定如此安立,不能动。先说第一个:

且随粗次第者。色有对故,诸蕴中粗。谓五蕴中,色蕴有对,余四无对。故色最粗,先说色也。无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说我手等痛言。无色者,受等四蕴,于中最粗唯受行相。何以得知?故举喻言手等也,言痛即在苦受,不言手等想,明知受粗于想,故先说受。

“且随粗次第者。色有对故,诸蕴中粗”,它就是挨着粗细来说了。五蕴里边依粗细来排呢,色最粗,受第二,想第三,行第四,识最后、最细。因为粗细的关系,它决定如此,你调一调,那就不对的了,粗的细的就乱掉了。那么现在色、受、想、行、识,就是一个比一个细,前面的粗,后边的细。

为什么粗细这样安立呢?“色有对故”,色是有对法,有质碍的,五蕴里边最粗。其他四个蕴都是精神的东西,没有质碍的。所以有质碍的色法最粗...

“无色中粗”,“无色”就是余下的四个蕴,不是质碍的色法。无色里边最粗的,“唯受行相”,四个无色蕴里边,受的行相最粗。为什么最粗?“世说我手等痛言”,举一个例,世界上经常说,“我手痛、脚痛”,你这个就是受的表现,受是比较明显的,容易感觉到的。“何以得知?”怎么知道?“故举喻言,手等也”,手、脚、头,都是。“言痛即在苦受”,就是在苦受——感到痛了。它只是感到手痛,不是手的想——其他的都没感到。最容易感到的是手痛啊,不舒服啊,这些。这就很明显地说,受的行相粗,最容易感觉到,“明知受粗于想,故先说受”。第二个就是受了。

待二想麤,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解云:待者对也,二者行识二蕴也。想对此二即粗,故言待二想粗。次说想蕴也。

“待二想粗”,还有两个蕴,就是行蕴跟想蕴里边,因为识蕴最细,摆在最后头,想蕴比起来要粗一些。为什么?“男女等想,易了知故”,我们一看到,这是男的、女的,这个相先知道;然后再起贪心,贪在后头。“解云:待者对也,二者行识二蕴也”,还剩下三个蕴里边,想蕴跟另两个蕴比起来要粗。什么原因?一般说,男女形相比较容易知道,“想对此二”,对行、识两个蕴来说比较粗,“故言,待二想粗”。这文字讲得很仔细。只要语文的基础有点,谁都看得懂。因为它比行蕴、识蕴这两个蕴要粗,所以挨着就说想蕴。

行粗过识,贪瞋等行,易了知故。此贪瞋等,是行蕴摄。既易了知,明知行蕴粗于识蕴。

你看了男女相之后,然后起贪、瞋、痴心。看好的就贪了,看到不对的冤家、仇人就起瞋心。这个“行”就是心所法,所以行蕴要挨着“想”后头。行跟识哪个粗呢?当然行粗。“贪瞋等行,易了知故”,我们见了相之后,就要起贪瞋的心,这个心就比较明显、易了知。那么识蕴是怎么的?识蕴是了总相,比较微细,这个下边要说。“此贪瞋等,是行蕴摄”,心所法,行蕴里边的。“既易了知,明知行蕴,粗于识蕴”,因为贪瞋容易明显的知道,而识蕴的了别比较细,所以行蕴粗。第四个是行蕴。
心所法有四十六个。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大善地法,跟善心同时生起的——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勤、不害,十个。大烦恼地法六个,一切烦恼都有它们几个——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小烦恼地法,这是单独起的——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 、憍,十个。还有不定法——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现在要问,贪、瞋、慢、疑 都是坏东西...受、想两个心所,各安一个蕴...

受想行里边都有心所法,识蕴是心王,都跟前面五识可以相应...

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分别故。解云:境有二相,一者总相,谓色声等。二者别相,谓违顺等。心所取别,识取总相,故难分别,最为细也。

那么识蕴最细,为什么?“总取境相,难分别故”,因为识蕴是取总相的。别相是心所法取的。心所法取别相,心王(识蕴)取总相。我们画个图,总的一个蓝图是总相;里边红颜色,黄颜色,人,鸟,房屋等等,都是别相。我们注意的是别相;总的一个图是微细的,总相。总相不明显;一接触到,就容易看到的,容易引人注意的是别相。所以说行比识粗,识是了总相:最后、最细。这就根据粗细的次第,决定是色、受、想、行、识,不能调。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随染次第者,或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此由耽着乐受味故,耽受复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业烦恼烦恼是行蕴摄故,如是烦恼依识而生,由此随染,立蕴次第。

“第二随染次第者”,染就是烦恼,生起烦恼的次第,也是色、受、想、行、识。

“或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此由耽着,乐受味故”,我们说无始以来,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人之大欲成也,就是饮食、男女的问题。从无始以来,男的、女的,就是看了外相,再产生爱乐。所以“染”,染污就是从这个色相生起来的。那为什么生起爱乐呢?就因为有受,感到舒服;看到好看的就感到欢喜,心里高兴。所以受在后头。那么为什么又起这个舒服的受呢?

“耽受复因倒想生故”,颠倒啊。本来是不净的,你说净;想错了,你就感到好受了,贪心来了,乐受起来了。如果你没有颠倒想,本来就是大粪,本来就是不净,你这个有什么乐受?没有乐受了,也不会贪着。所以说这个受的原因呢,是因为颠倒想,想在后头。那么这个颠倒想哪里来的?“由业烦恼故”,因为烦恼、业产生颠倒想。烦恼业是行蕴,所以行蕴又在后头。“如是烦恼依识而生”,烦恼是心王生出来的,心王的识是最后。从生烦恼的次第来说,也是色、受、想、行、识。不能调。“由此随染,立蕴次第”,随着生起烦恼,这个蕴的次第也是色、受、想、行、识。

第三,随器等次第者。器等者,等取饮食、助味、厨人、食者也。夫欲请客,先求食器。既得其器,次求米面,以为饮食。米面已办,次求盐酢,以为助味,便付厨厨人,使令调合。饮食既办,进客,令食。

第三个:“器等”指的是什么?这个“等”,等四个东西:饮食,助味——摆点香料,厨人——烧饭的厨师,食者——吃饭的人。“器”就是好的摆碗、筷之类的东西,是吃饭的餐具。“夫欲请客,先求食器”,这个打个比喻来说,“器等”就是用请客的事情来说。你要请个贵客,你必须要求好的食器,名贵的、好的碗筷之类的东西。得了器之后,你要烧东西给人家吃,你不能拿个筷子给人家吃。碗里边要盛些东西的,盛些什么?主要是米、麺等等——饮食。单是饮食,饭、菜烧了,不加盐,不加香料,你这个东西不好吃的;所以说你烧的时候呢,还要摆一些助味的东西,盐、酢等等提味道。

记得波斯匿王有很多夫人,他第一夫人是茉莉夫人,是最聪明的。有一次,波斯匿王要看他的女人到底对他感情怎么样?他说:“你们对我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他的很多妃子说,好象是宝珠一样的欢喜,好象什么一样的,都是拣最好的东西来说。而茉莉夫人说:“好象菜要盐巴一样”,波斯匿王开始不懂,“把我当一个盐巴,盐巴又不值价钱,怎么比一个盐呢?”他就心里对茉莉夫人不大高兴,“她对我并不重视,把我当一个盐巴,价值不高的”。后来茉莉夫人知道他没有懂,就对国王的厨师说“明天开始,菜里边都不要摆盐”,第一夫人的话他当然听,他就烧了菜来了。国王吃,“怎么?怎么?没有盐的,没有味道”,第一天勉强吃下去了,第二天,越吃越不好,第三天不要吃了,发脾气了,“怎么一点味道都没有?”茉莉夫人就说了“你自己看嘛,这些最好的菜,这些菜都是最名贵的东西,但是没有盐,菜的味道就没有了”,那么盐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波斯匿王就知道了,“噢,盐巴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助味是相当要紧。波斯匿王才知道,茉莉夫人对他最好,像菜少不了盐一样,那是最不能缺的东西。其他的珍珠、宝贝,什么东西啊,你没有珍珠宝贝也可以生活嘛,你这个菜没有盐了,就不好吃了。所以他懂了,还是茉莉夫人对他最好。

这里就是说助味,就是盐巴之类的东西。那么你这个东西准备好,要人烧,没有人烧,摆在一起它不会变饭,不会变菜的。所以要厨师,“便付厨人,使令调合”,把它调配,把它做起来。“饮食既办”,饮食烧好之后干什么?“进客,令食”,请贵客吃了。这个请客的程序,跟五蕴什么关系?下边配起来:这喻跟五蕴的法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10-2012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色蕴如器,如世间器,饮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如世间食,有损有益,受亦如是,乐受益人,苦受便损。想同助味,如世盐酢,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时,生苦受味,起亲想时,生乐受味。行似厨人,由行蕴中,有业烦恼,能感异熟。如世厨人,造得饮食。识喻食者,受果报故。故随器等,立蕴次第。

一切饮食所依,就是器了,一切饮食都要依靠这个。世间的饮食都要摆在一个碗、盘子上;色蕴是器一样的,饮食要靠它。“色亦如是”,一切受从色蕴里产生的。所以说色就是器,受就是饮食。“如世间食,有损有益,受亦如是”,饮食吃下去,有营养的,吃了身体就好。有的吃了不好的,吃了就不欢喜,就对身体有害处。受也一样,好的受对人有好处,苦受对人有损恼。这是受相当于饮食。

“想同助味”,这个想就是助味,盐巴、酢之类的,“如世盐酢,助生食味,想亦如是”,你若想得很厉害,“起怨想时生苦受味,起亲想时生乐受味”,就是遇到怨家的时候,心里气得不得了,很不舒服。就是这个想,你不想他,根本两个人一样的。但是你一想,这个是亲,欢喜得不得了,甚至于放也放不下;这个是怨,恨得不得了,最好把他杀掉。这就是想的作用。这个想很厉害。前面说为什么贪心贪得那么厉害,瞋心瞋得那么厉害呢?就是你颠倒想的关系,不净为净,无常为常,无我为我——本来是空的你说是不空的。这样常、乐、我、净一执着,那就生很多的事情出来。如果这个没有,什么事情都解决了。这个想起了极大的作用,就是说助味摆下去,菜就好吃了,不摆的话,菜就不好吃了。

“行似厨人”,这个厨师是哪个?行是造作迁流,我们前面说的,迁流造作就是厨师,他把饭造起来。“由行蕴中,有业烦恼”,烦恼与业,它就造作的,烦恼、业造了要感异熟、感果报。“如世厨人,造得饮食”,造饮食出来了,本来是一些材料,经过它造作,就成了饮食,饮食就变成异熟果来了,异熟果来了,哪个吃?这个贵宾来吃。

“识喻食者”,这个识蕴就是贵客,“受果报故”,果报就是你来受。请客是好东西请他吃,但是受报却不一定了,不好的报你也得受,你起了烦恼,造业了,你不受也不行了。这个也挨个次第。

记得小时候,大概很早了,总之我才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滑稽影片,卓别林大家可能知道,专门做滑稽电影的。一个《摩登时代》,一个新式的、理想的一个世界,就是将来什么东西都是用机器,人动也不要动的。他去一个餐馆去吃饭,一个很舒服的椅子一坐,跟理发店的椅子一样的,前面一个小茶几一样的东西,放在前头,它是机器,第一道菜来了,它的匙子,自己送到你嘴里,第二道什么菜来了,叉子叉起,送到你嘴里,慢慢吃慢慢喝,很高兴,一下子一个毛巾来了,嘴里一擦,这个很舒服,自己不要动的,就坐在那里好了,东西来是吃好了,汤来了就喝好了,吃到嘴上有油了,毛巾给你轻轻地一擦,这不很舒服嘛!后来机器坏了,怎么样?它不断的东西加进来,你第一口还没吃完,它啪啪啪来了,一 堆堆的东西啪倒进去,这不说了,汤哗哗地倒进来了,“哎呀,不得了,受不了了”,一脸都是脏东西。那么毛巾呢,赶快毛巾,毛巾这个机器也坏了,啪啪两边打耳刮子,把他搞的不行。他想下来,下不来了,这个报来了,不受不行。这个“食者”就是受报的人。这是比喻。照这个比喻说,五蕴的次第也是色、受、想、行、识,第三个。

第四,随界别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诸妙欲,色相显了,先说色蕴。于色界中,有胜喜等,受相显了,次说受蕴。三无色中,取空等相,想相显了,次说想蕴。第一有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解云: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谓思是业,行蕴所摄。由非想业,能感有顶八万劫果。故思最胜,行相显了,次说行蕴。

三界来说,欲界里边,五妙欲是色:男女色,什么色,“色相显了”。所以色蕴,欲界最低

然后色界里边,“有胜喜等”,“等”就是“乐”。色界个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是喜乐,所以说色界里边“有胜喜等”,有殊胜的喜,比欲界殊胜得多了

有人说,你们佛教徒,出家人,怎么把世间上的人的天性,淫欲的事情,你们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怎么放得下呢?他不知道还有殊胜的乐在这里,你如果得了禅定,这个乐不晓得比人间的男女乐超胜多少倍,如果没有这个喜乐的话,那这个事情就难办了。我们修行,如果没有一个乐代替,那要放弃这个乐很困难。我们用什么乐代替?一个是法乐,我们现在学《俱舍》,学了味道的人,他感到很乐,那可以把其他的乐放掉,世间的乐可以放掉。那么禅定之乐,这个乐生起来,那不得了,一般世间的乐比不上。如果你证了道之后,空性大乐,那不得了,那世间的东西根本再也不要了,简直如大粪一样了,这个是最殊胜的乐了。我们有这些乐在后头,所以对世间的那些乐呢,看得微乎其微,完全可以拋弃的。而且从真正的事实真相来看,这不是乐。我们前面说过的,都是苦。色界里边有喜有乐,所以受先讲,喜乐是受,所以说受蕴

“三无色中”,哪三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取空等相,想相显了,次说想蕴”,空无边处怎么修呢?就想整个的宇宙的一片是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一片都是识;最后,无所有处,什么都没有,识也没有,空也没有——空是境,识是能缘的,能所二缘都没有。这个我们看很高啊,你不要看低了。三无色定是相当高的,而这三个都是想,以想来修的。“想相显了,次说想蕴”,那么这是三个无色。

最后“第一有”,“有”就是三有,三有里边是第一的,那就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思最为胜”,这个非想非非想天里边,思心所是最殊胜的,“行相显了”。怎么叫“思最为胜”呢?“第一有中,非想地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 

“谓思是业”,造业的是思。我们到业品就知道,思心所是造业的,决定要做什么事情是思心所的,造业就是因为它的命令才去造的。这个思“行蕴所摄”。

非想非非想的业,在三界里边是最高的——三界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就是三有之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里边有八万四千劫的乐报。这个思心所最殊胜的了,一切的思心所没有那么殊胜的——那是有漏的来说,无漏的是比它要殊胜。那么有漏里边,有顶、非想非非想天,是顶上第一层,再高没有了。造它的业呢,这个思心所最殊胜。所以从有顶来说,思心所的行相最殊胜、最显了。那么思心所是心所法,行蕴里边的。所以说挨着就说行蕴。

此前四蕴,识住其中,故后说识。 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故识后说。由如世间,田种次第,先田后种。田喻四蕴,识喻其种。

“此前四蕴”,前面的四个蕴次第排好了:先是欲界的色蕴,色界的受蕴,三个无色的想蕴,非想非非想的行蕴。最后识蕴怎么安排?“识住其中,故后说识”。这个我们将来要说,四识住,识就住在色、受、想、行这四个蕴里边的,识在后头。识是能住的,它们是所住的,所以识在最后说。

“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这个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所住的先说,能住的后说。这个为什么?有道理:“由如世间,田种次第”,我们要种田,先有田,再去弄种子。你田都没有,买了很多种子干啥?所以先要有所,有能种的地的那个田,然后去买能种的种子。如果你田都没有,你根本不要买种子,你买来干啥?你种哪里儿去呢?所以说先要有田,后要有种子。先要有色、受、想、行,所住的,然后有能住的。

这个我们也很简单,住房子,你说住房子,人是能住的,房子是所住的,你房子都没有,你来干啥?你根本住不下。所以说先要有所住的,然后有能住的。那么所住的就是色、受、想、行,能住的是识——识在后头。所以说:“田喻四蕴,识喻其种”,田比喻四个蕴,识比喻种子。既然先要有田后有种子,那么田在前——色、受、想、行在前,最后一个识,摆在后头。

由上四义,立蕴次第故,故此五蕴,无增减失。

因为上面四个道理:随粗、染、器等、界别,就这四个意义来说,安立五蕴的次第如此。这个五蕴不但次第如此,而且不能多不能少,少一个就安不上次第来了,中间缺了一块了。所以不但五蕴要这么安次第,而且五个蕴不能增不能减,“无增减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12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色身才有感受,有感受才有贪妄,有贪妄才有执著,有执著就会产生妄想,有妄想才有行动。所有的感受,妄想和行动(行为或业力)都在意识中产生作用及效果,因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生命只不过是这些五蕴的组合体归纳为名色(Body and Mind)在制造业力及承受业力的效应罢了!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10-10-2012 02:5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12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只是个臭皮囊,在缺乏意识下只是一团死的人体机器。名和色是一体但它们本身是各自分开的。身体的内脏犹如机器零件,除非它们坏了否则会继续在体内运行直到生命老死为止,可是它们不会受到意识的控制。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13-10-2012 05:5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12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10-10-2012 02:52 PM
有色身才有感受,有感受才有贪妄,有贪妄才有执著,有执著就会产生妄想,有妄想才有行动。所有的感受,妄想 ...

的確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11-2025 11:02 PM , Processed in 0.13398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