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909|回复: 4

从《俱舍论》的九十八个烦恼看“见道”和“证果”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9-2012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俱舍论颂疏讲记随眠品》,智敏法师开示
原址: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2783

(楼主介绍:一直以来,我总是搞不明白,悟道和证果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什么是九十八个烦恼?什么是八十八个结使?读了智敏法师的这篇开示,从学理上终于开窍了,因此分享上来。为了方便大家参考,我也找来了八十八结使表,希望对诸位同修的学习很有帮助。南无阿弥陀佛)



那么这十个烦恼,打开,就成九十八(见上表)...

“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欲界总的断的烦恼,见道所断的、修道所断的,一共有三十六种。“见苦等”,这个“等”怎么说?“苦等,等取余四部也”,见苦、见集、见灭、见道,还有修所断,(除见苦)还有其它的四部,一共是五部。

“十七七八四”,这个“十”是什么?见苦所断的烦恼,十个随眠是满的,全部都有,就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取。

这个我们有一个表,你们以前都散的,可能你们都没有带来。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要介绍一个名词,我们说八十八使,使就是烦恼了,见道所断的烦恼有八十八种,叫八十八使。所以这个八十八使是我们学法相的人,必须要记住的。我们开悟也好,见道也好,断什么烦恼?断八十八个烦恼。

这八十八个烦恼,是哪八十八个?那么我们一个一个说。先是苦谛下面的烦恼,十个,随眠具足。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取,这个十个都满的。

那么集谛下边要少三个,七个,那就是说,十个里边,身见、边见、戒禁取没有的。这个为什么没有?这个后边要讲,这个迷集的时候这三个见不会有的。那么就是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一共七个。

灭谛下边的烦恼,见道的时候,迷灭谛的烦恼有七个,也要断掉的,也是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这是跟集谛一样的。

十个、七个、七个。

那么道谛下边,加个戒禁取,因为戒禁取这个时候,直接迷道的。非道谓道,这个是戒禁取了,所以说,道谛下面有这么一个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戒禁取,加这个,那么一总是八个。

所以说欲界所断的,苦集灭道,见道的时候,欲界所断的烦恼,有三十二个,十个、七个、七个、八个,三十二。

那么色界没有瞋。见苦的下边除一个瞋,见集的下边也除一个瞋,见灭、见道都除一个瞋。本来是十七七八,变了九六六七,那么就是三十二减了四,二十八。

无色界一样,没有瞋心的。所以说,他要断的烦恼里边也没有瞋。瞋没有的嘛,用不着断了。那么也是九六六七,也是二十八个。

三十二、二十八,就是六十,再加二十八,八十八。那么这个八十八个烦恼,就是见道所断的。我们经常说,见道断八十八使,使就是烦恼了。那么见道断八十八使,就是这个,见道所断。

那么下边,修道(楼主注:修道是见道以后的事情,悟后起修)所断的。修道所断的:欲界里边说,有贪、瞋、痴、慢,四个;那么色界里边,也有贪、痴、慢,没有瞋;无色界也是贪、痴、慢。色界,贪痴慢,没有瞋,无色界也没有瞋。四个、三个、三个,十个。八十八加十个,九十八。但是断的时候,不一样。我们这个修所断的烦恼里边,就分九九八十一品。这个八十八使,在见道的时候,在《俱舍》说是十五个剎那(剎那是很快的时间),在十五个剎那里边呢,把这八十八使断得干干净净的。那就是说,“千年暗室一灯照破”。几万年、几亿年的一个漆黑的洞,一个黑洞洞,只要一个灯一照,当下就照得亮亮的,不需要经过很长的磨练,这是见道。见道是很快,在十五剎那把八十八使全部消灭。但是修道却不是那么容易。修道是这个烦恼是少了,只有贪瞋痴慢,色界是贪痴慢,无色界是贪痴慢,烦恼一共只有十个。但是断起来,却是要一品一品断。欲界分九品;色界四个地——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每一个地又是九品;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是四个地,也是每一个地九品。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断的时候,一品一品断。那个断的时候,起一个对治道断一品,再来一个再断一品。把,欲界的九品断完,才能得到色界的定。

我们要进入色界的话,欲界的九品烦恼要断完。如果说是世间道断的,那就是得初禅;以出世道断的,那就是成三果,阿那含,他是欲界的烦恼没有了。初果、二果,那欲界的烦恼断了……。初果是见道了,八十八使断掉了,但是欲界的烦恼可以一品也不断,乃至断五品,这属于初果的。二果就是断六品,欲界烦恼断六品的,就是二果了。断了九品以上,三果。所以说在初果、二果呢,不一定显出家相的,还有在家的,可以带妻。然而他因为见了道之后,烦恼很轻,只要一提起正念,马上就烦恼息下去了,不像凡夫。而且初果、二果,因为见道所断的烦恼是断完了,对三宝、四谛的法,绝对不怀疑,对五戒,哪怕你受也好,不受也好,即使断命因缘,也不犯的。这是无漏戒,也是道共戒。这是圣者的,他的功德,他无论什么情况之下,不会犯五戒的。

那么到了三果以上,那就是截然地离欲了,他就是不显那些……。对五欲、对欲界的男女的贪,已经断完了。所以说欲界不来了,三果是不还果了,他欲界的烦恼断完了,欲界再不来了。那么这是欲界的烦恼九品断完了,是三果了,品位很高了。这个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也有九品,这要断完,定生喜乐地九品也要断完,然后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再加上无色界的四个地,一共是八九七十二品,这个断完之后,才证阿罗汉。证阿罗汉果,要九九八十一品烦恼全部断完。那么成佛还不行,成佛还要诸冥、一切冥都要灭除,除烦恼之外还要所知障的习气断完,才能成佛。

(楼主补注:三果又叫不还果,在人间证到不还果之后,下辈子,欲界不来了,可以升到五不还天去修证四果阿罗汉。根据法师的解释,见道的任务还是断见惑,根据四谛十六行相去断烦恼的见惑,它不断修惑,这个修惑还没有动的,必需悟后起修。所以见道的时候是分别依据苦、集、灭、道四部逐个观破,但是悟后起修的时候,不再分别苦集灭道,它是总的一品一品上证,从欲界上证到无色界,最终断尽九九八十一品烦恼然后成佛。此是汉传佛教根据俱舍论》的观点而言)

那么这就是说,八十八、九十八的一些数字。还有点时间,还有几分钟,我们把这个讲一下。

就是什么呢?这个就是联系到念珠,一百零八颗。这个一百零八怎么来的?这个见道所断的烦恼是八十八使,八十八个,修道所断的烦恼十个,九十八,这个书上个有了,还要加上十个缠,缠是小烦恼。哪十个缠呢?无惭、无愧、悭、嫉、悔(就是恶作)、眠(睡眠)、昏沉、掉举、忿、覆。这十个缠,加上去,九十八加十,一百零八。那就是说我们念珠,一百零八的来源。断烦恼,这个念珠的数断一百零八种烦恼,这是从断德上面说。

从功德方面说,一百零八个三昧。要断的一百零八个烦恼,要修的一百零八个三昧,就是念珠的来源。人家问你:念珠一百零八是哪儿来?为什么一定要一百零八呢?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些烦恼,不但是修行需要知道,你可以有方向嘛:你要见道,你要断什么东西?你要修道、证果,你要断什么东西?那有方向了。如果人家说你开了悟了,你自己问问自己:我这些见道断的烦恼断了没有?如果没有断,没有开悟。如果断掉了,那你是知道,不要人说了,自己也知道。所以这些呢,是学教的好处,有一个方向的,有标准的。你到什么地位,自己一核对好了,这个在什么地位,自己在哪一个部位。不会是增上慢了,自以为自己啊……。有的人就是不学教,自己拼命修禅定,也会得到一些境界了,这境界来了,……。我就碰到一些居士,他就修定。我们说在修定有九住心了。本来心是缘外境的,内住,第一是内住,缘内境;那么等住,你把它缘内的时候,一下子又蹦出去了,等住,把它能够时间长一点,照昂旺堪布的说法就是,一串念珠念佛的时间了,能够定在这个境上;然后等住、静住,慢慢,慢慢进去。到第五住的时候,那是定的境界又深了,会有那些感觉,是定中一些光影门头,就是定中的境界:感到自己身体没有了,或者看到一些山河大地,好象是如幻如化的了。假使你这个时候观想本尊的话,当下你自己感到就是显本尊相。那么有些人搞错了,他看到自己身体好象不见了,或者是看东西都是飘飘茫茫的了,就感到证到空性了。差的远得很,这还是定境,连般若皮毛还没碰到。要真正把这个空性的见得到、证到之后,那才是叫证到空性,那就是真的开悟。所以说,看到这些境界,自以为开悟了,那就是不学教的关系。我们说提倡学教也是这个,你如果《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章”你好好学过的话,你再去修禅定,基本上可以保证你不会走那个邪路、偏路,也不会自己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不会有这些情况。

那么没有这些教理的配合,那就很容易搞错了。因为定中的境界是千变万化,而且是超过一般普通的经验的,感觉很稀奇,那么你这个搞不清楚,从来没有这个经验了,也没有人指示的话,就会搞错。

我们说,一般说观想一个佛像了,或者观想本尊,假使我们说修四臂观音的,观四臂观音观,你没有得定的人,你不要说观,想都想不清楚,漆黑一团,一会儿,你就观了前头,他跑了后头去了,你观了上边,他跑到边上去了,你观不起来的。如果你心能够定到五住心以上,不但是显出来,而且就感到就是自己身上一样的。那有的人就说:我自己成佛了。这个差得太远了!这个跟成佛还不知道差了十万八千里,也不能形容这个话了,那不过是定中的境界,他有自己感到,能观、所观的,分不出来了,因为定里边就是没有内外了,前后之分的了,那个定的境界跟我们外边的散心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要自己……,有经验的,有师承教过的,他当然自己有把握,没有师承教过,自己或者没有经验,你看了这些书之后,也有一个标准——自己呆在什么地步,不会得狂妄,自以为证到什么境界了。那么现在很多人,气功师、什么也好,看到一些……(不能说他们没有境界了),他们都说自己成佛了,甚至于什么如来、什么佛、什么菩萨,多得不得了。这个你们就是可想而知,他们是对教理是没有学了。如果你学了真正佛教教理之后,那就谦虚得多了,自己晓得自己在哪一步。这个你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磁带没有讲),我们说你如果有一点水平的话,去看一看,九住心,那还在奢摩他,还没有成就之前的境界,你毗钵奢那这个空观还没有碰到,那是已经有这个境界了。那千万不要以为证到空性了,这是差得……,不晓得差到那里去了。所以一定要学教,不学教的话,你走路没有方向,自己没有标准,走到哪里也不知道,很容易自己以为高得不得了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简介

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俱舍论》中所说最为详细,《发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俱舍论》,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highlander1979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9-2012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有人分享《俱舍论》了,自看完圆觉经之后,这部聪明论就是我打算研究的下一部佛典,稍微看了一下堪布索达吉讲解的俱舍论,感觉内容丰富,九品三十卷里几乎概括各个细节,从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的事物到有我无我,是一部巨细靡遗的经典之作。
待我学习学习之后,有机会交流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2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有人分享《俱舍论》了,自看完圆觉经之后,这部聪明论就是我打算研究的下一部佛典,稍微看了一下堪布索达吉讲解的俱舍论,感觉内容丰富,九品三十卷里几乎概括各个细节,从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的事物到有我无我,是一部巨细靡遗的经典之作。
待我学习学习之后,有机会交流交流


学大乘法的弊端是,方便法门五花八门,各门各宗的经典太多,不象其他一些宗教的经典都很简单明确(即使南传法也没那么复杂)。一谈到佛法,就很头大,不知道该选哪部经典,也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说,佛法所有这些教理体系,都要以《俱舍论》为基础。《俱舍论》可以帮助学者搭建起最基本的法相名言体系,比如什么叫五蕴,什么叫十二处,什么叫十八界?世界万法又如何汇归为蕴、处、界?这些都是趣入佛法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这个有点像电脑的存储空间,唯有这些名言体系构建起来,存储空间才会比较大,这样一来,才能读取并容纳更多的外在世界丰富的信息。否则,面对境界,就会很模糊,认识不了那么细致。

听了很有道理。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12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取

请问 "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取" 为何解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2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 "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取" 为何解乎?  


以上归入五不正见之中,详解请读下帖:

五不正见的体就是执我
http://cforum1.cari.com.my/forum ... &extra=page%3D1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highlander1979 + 2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11-2025 06:37 AM , Processed in 0.33423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