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菩萨善戒经
出自大藏经 瑜伽部
有九卷 三十品
求那跋摩大师所翻译。
求那跋摩是罽賓国人,罽賓,古代西域國名,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学界尚无定论。求那跋摩大师大概是公元366-370年的人物。
根据高僧传所记载,
父亲是王族, 跋摩十四岁时,母亲忽然想吃野味,命他去办,他回绝:
“有性命的东西,无不贪生,为一时享乐摧折其命,不是仁慈之人所应为。”
母亲生气, 说,“若是招来罪过,我替你承担!”。
他毕竟没去。又一天,跋摩不小心把烧油浇在手指上,他举着手指对母亲说: “很疼, 请母亲代。”
他母亲回答说: “痛在你身上,我怎能替代呢?”
跋摩大师回答: “母亲,眼前的苦痛尚且不能替代,何况是三途(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呢? ”
母亲想起几天前的事,立即悔悟,自此终身不再恣意杀生。
二十岁,跋摩大师出家受戒, 精通藏律,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誉。
后来国家里的大臣见他父亲,即国王年事已高,就好几次要把他请回来当国王, 跋摩大师怕在那里惹出是非,就入山遁世。
在山上数年后,跋摩大师下山往其他过去走去, 在云游的时候宏观教化, 跋摩大师仪表非凡, 后来还度化了阇婆国的国王及人民。
跋摩大师名声传于远近,各国纷纷来请, 公元424年(中国南北朝)有行者面奏宋文帝,要把他请来。
跋摩大师却在书记未到的时候,坐了小船,来到了中国。
跋摩大师在始兴(浙江杭县),停了一年左右。传言始兴有虎市山,多老虎, 自跋摩来后,虎灾便绝了。他有时行路也遇到虎,他用锡杖按住虎头,摆弄一下便离开。这样远近的山民过客,纷纷归依佛法。
后来文帝终于见到了他, 向他请示, “弟子常想持斋不杀,但又感到这是以身殉物,不能实现。法师不远万里来教化敝国,还请多加指教。”
跋摩大师这样回答,
(白话)
“道法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表,在于自己,而不在他人。况且,帝王与匹夫,修行方法本不一样。匹夫身贱名轻,说话没有威信,若不克己苦行,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帝王则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发一句善言,则士女都会欢悦无比,施一件善政,则人神和睦。施刑罚不残忍,使役不过分,就能使风雨适时,寒暖得当,谷物桑麻繁茂。这样持斋,斋才算大,这样不杀,德才算大。哪里在乎少吃半天肉、多保全一只鸟儿呢?"
(文言)
"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
文帝让他住在祇洹寺,供养丰厚,一时王公贵族,名士清流,纷纷前来请教。跋摩稍事准备,便开讲《法华经》与《十地论》。
开讲那天,车辆挤满寺院周围,往来观看的人,摩肩接踵。跋摩神态天然,议论绝妙,听者无不叹服。
除在中国讲经之外,他还翻译经典, 《菩萨善戒》经,就是其中一部。
跋摩大师 的故事,出自高僧传(文言文: http://fodian.goodweb.cn/dict_read16.asp?ID=29 )
白话可以参考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77313.htm
《菩萨善戒》经文很长,一天一点。。。。
经文在第二个帖子才开始。。。
本帖最后由 越光宝盒2 于 27-8-2012 09:37 PM 编辑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8-2012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原来经文没有分段 ,为了方便大家和我自己阅读,我把他分段,在highlight, 若要仔细请参考原文)
原文: 网址: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1582
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菩萨地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祇陀林中。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千人。尔时世尊即告无量诸菩萨言。谁能于此后恶世时。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能护法。谁能教化一切众生。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护正法。能化众生。
师子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亦能以种种方便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道。我能遮持令不堕落。
文殊师利复作是言。世尊。若有众生凡所求索。我悉能令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复作是言。我能惠施众生大智。
法幢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能以法普施众生。
日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众生安乐。
月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
善护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不放逸。
无尽意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悉令知见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言。世尊。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
善月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之因
观世音菩萨言。世尊。我能救护众生怖畏。
得大势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未度者度。
众善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善意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堕在畜生。我能教化令其调伏。
不乐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之人令得上根。
不谛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狂者正道。
乐见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
释幢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饿鬼众生远离饥苦。
圣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维摩诘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疑心。
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闭塞三恶道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异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众生无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种种怖畏。
宝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
善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众生。
净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以爱调诸众生。
宝贤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勤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苦恼众生悉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贫穷。破结菩萨言。
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邪伪众生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诸乘众生皆住一乘。
法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悉得法眼。
金刚子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恶业。
法增菩萨言。世尊。我能如法摄持众生。
无名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远离三毒。
月胜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众生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法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我能破坏众生疑网。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尔时舍利弗作是思惟。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
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勤修精进具足方便。而能种种利益众生。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众生云何乃从是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及诸所须。世尊。我今定知。如是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实如所言唯诸菩萨乃知菩萨。实非声闻缘觉所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虽复现佛种种神足。终不舍于菩萨之心。舍利弗。若有长者生憍慢心。菩萨现作长者之像。破彼慢故。若至那罗延及端正人有憍慢者。悉现其身坏其憍慢。若得圣法示以大乘。何以故。离一解脱更无异解脱故。是故名如来。
舍利弗。在家菩萨修集二施。一者法施。二者财施。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施。四者说法施。
出家菩萨具足成就是四施已。能调其心破坏憍慢修集忍辱。
舍利弗。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则能受持菩萨禁戒。又复具足三种惠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
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
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大施者。能舍妻子。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
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具是忍已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舍利弗。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若自知具如是四事。则为十方诸佛所知。其人亦能知十方佛。
舍利弗。若知不具如是四事。受菩萨戒者。是人亦不得菩萨戒。亦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菩萨有二种。一者从瞋因缘。二者从痴因缘。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以是瞋痴二因缘故能毁菩萨戒。舍利弗。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应先远离欲痴瞋畏。
六月昼夜独处闲静纤悔诸罪。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归依释迦牟尼如来。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无坏身。南无宝光。南无无量自在王。南无无上林王。南无无上欢喜。南无宝火。南无宝月光。南无清净。南无手勤精进。南无梵德。南无善功德。南无栴檀功德。南无光功德。南无阿叔伽功德。南无那罗延力。南无华功德。南无莲华。南无财功德。南无念功德。南无善名。南无释种王。南无无胜。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南无无动。南无大山王如是等无量世间诸佛菩萨。常住在世宣说法化。唯愿愍哀留心见念。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作众罪不善恶业。若自作若见他作心生随喜。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现在僧物。若自取已若见他取心生随喜。若自造作五逆之罪。见他造作心生欢喜。若自造作十不善业。若见他作心生欢喜。以是不善业因缘故。当生畜生饿鬼地狱。若边地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亲近邪见不值佛世。如是等罪今悉诚心求哀忏悔。如于现在释迦佛前。如来世尊真实知见。其智无碍净眼无障。常为一切众生证人。唯愿观我诚心忏悔。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复次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施于畜生一把。若我持戒乃至一念如是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如过去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如未来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亦如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发愿回向。
舍利弗。菩萨如是至心礼拜恭敬诸佛过六月已。若去若立若行若坐。十方诸佛示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虽示菩萨如是相好。而于法界初无动转。何以故。如来真实知其心故。十方诸佛定知是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修集慈悲。能坏魔众转正法轮。能调众生宣说法界。以是义故。十方诸佛为是菩萨示现其身。
舍利弗。如师子吼猫狸能不。不也世尊。若有不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殖诸德本能得受持菩萨戒不不也世尊。舍利弗。如香象王之所负担驴能胜不。不也世尊。舍利弗。如日月光萤火及不。不也世尊。舍利弗。如毗沙门所有财宝贫者等不。不也世尊。舍利弗金翅鸟飞乌能及不。不也世尊。舍利弗。若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深殖德本。是人乃能受菩萨戒。了了见于十方诸佛。舍利弗。受菩萨戒已。若有客尘烦恼因缘犯可忏法应当向诸佛忏。菩萨终不造五逆罪。若贪不息乃至生子。应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殷重心求哀忏悔。若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如本佛前二年忏悔。舍利弗。菩萨若以瞋恚因缘毁禁戒者无有是处。以瞋因缘毁破禁戒得忏悔者亦无是处。
尔时优波离于其晨朝从禅定起。即诣佛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戒经中说。若我弟子有信者。于所受戒乃至失命终不毁犯。世尊。现在若入涅槃。我当云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世尊。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今不知毗尼方便。云何当说。今者多有大比丘僧诸菩萨僧。唯愿如来具示广说。佛言。善哉善哉。优波离。至心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优波离。声闻戒因缘异。菩萨戒因缘异。声闻戒心异。菩萨戒心异。声闻戒庄严异。菩萨戒庄严异。声闻戒方便异。菩萨戒方便异。优波离。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优波离。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以是义故。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是故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是名菩萨戒。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勤行精进不应毁犯。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闻是法已乐于生死。
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毗尼者名为调伏。一切法性毕竟是调。如来何故宣说毗尼。
文殊师利。若凡夫人能知诸法毕竟调者。如来终不宣说毗尼。以凡夫人不知不解。是故如来为说毗尼。
文殊师利。汝今何故不说毗尼。优波离欲得闻之。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优波离。一切诸法毕竟调伏。一切诸法性不可污。一切诸法性无颠倒。一切诸法其性清净。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一切诸法无有取着。一切诸法不去不来。一切诸法不可思议。一切诸法无有障碍。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一切诸法无行。一切诸法不出不灭。一切诸法无有三世。一切诸法无有疑网。如是等法佛悉觉知。优波离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言。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宣说如是解脱。
优波离言。世尊。云何名憍慢。若菩萨言。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修造诸行。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声闻行不毕竟。若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是名菩萨憍慢。
下次继续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12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第一品的时候已经获益良多。
虽然从前对已经对菩萨途径和声闻途径隐约感觉不同,但是了解得并不具体。
这经文,已经把许多同样是修行,却在行径上有异给列出了。 以前的一些疑惑得到印证。
这经文也解释了,倾向声闻教法的师兄们对大乘法门的看法会觉得有点困惑。文中许多经文,其实就解释了。。
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
这里的庄严力, 范围一个很广,三十二相,肯定是其中一个,这三十二相,根据优婆塞戒经里(即是佛陀过去世因地时候怎么修)是力行什么善法而获得。而且是生生世世。所以这里跟优婆塞戒经是通的。
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
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些行者喜欢琴棋书画诸等爱好等。
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
先当调伏柔软诸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好。呵呵调伏, 从很浅简单的一般人说的调理坏脾气,还有理智,坚强。
受益。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12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原来经文没有分段 ,为了方便大家和我自己阅读,我把他分段,在highlight, 若要仔细请参考原文)
原文: 网址: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1582
现在来看第二品 (共有九卷,三十品)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行于善果。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何等为十。
一者支。
二者翼。
三者净心。
四者行。
五者有。
六者因。
七者器。
八者地。
九者方便。
十者住。
云何名支。谓菩萨性。菩萨性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支。
因此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因。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性。
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故。得修行
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离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行六波罗蜜故。则得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名之为支。
菩萨摩诃萨随发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支。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当知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有菩萨性。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发心勤修精进。则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菩萨性发菩提心勤修精进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支者名因。亦名为梯。亦名增长。亦名庄严。亦名依凭。亦名次第。亦名进行。亦名室宅。以是义故。
性名为支。云何名性。性有二种。
一者本性。
二者客性。
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
言客性者。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是名客性。
而此经中以是二种名之为性。是二性者名之为支。又复性者亦名为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
复有二种。
一细
二粗。
所言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故名为细。
所言粗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故名为粗。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二种性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况诸外道。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何故名胜。以清净故。清净有二。
一净智障。
二净结障。
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等。
一者根胜。
二者行胜。
三方便胜。
四得果胜。
言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声闻缘觉为自度故修集善法。菩萨之人不自为己。但为众生修集善法。施众安乐大悲怜殷。是名行胜。
方便胜者。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菩萨方便则能善知一切诸法。是名方便胜。
言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是名果胜。
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何等为六。
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注: 以下经文解说六度菠萝蜜)
以何义故。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欲施施时及行施已。悉生欢喜随所施物。若多若少心无疑悔。若少施时亦无羞愧。若无财时常赞叹施。见有悭者能破其心。见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见父母。见来求者深自庆幸。若无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若有人问犹不说人长短过失。况于无问而自说耶。若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知恩念恩受恩能报。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宝心不贪着。于己物中心无吝惜。能食能衣惠施于人。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虽获大宝不生贪喜。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尸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净软。于众生中不起恶心恚害之心。若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众罪。作已心悔深生惭愧发露忏悔。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作一子想。终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心常求觅真善知识。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破坏憍慢先意问讯知恩念恩。若有乞者软语慰喻。不以幻术诳惑众生。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诸众生广修福业。见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菩萨尔时观彼受苦如己无异。护持佛戒乃至轻微尚不故毁。况余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终不自为。若有众生具戒忍慧。乐与同行得柔软心。无有害心无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不诳众生无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赞人善。况有问者而当不说尊重宗敬正实之语。是名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若有来打我是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之。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者所谓不净。于和合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多无所损何故不喜。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多不瞋故云何名瞋。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谁打谁受。譬如二物相触出声。若我瞋者应当自瞋。何以故。以业缘故而得此身。以是身故受是楚毒。譬如有的箭则着之。我若增长是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若不能观善恶法者。必定当堕三恶道中。以是义故若打若骂不应于他生瞋恨心。如是观已。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复次若见有打骂者。应于是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终不中废。事若未果终不中悔。虽得他人恭敬供养。于己所修不休不息。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禅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至心乐观诸法实义。乐住寂静及无人处。乐离恶人增长善法。见乐静者欢喜恭敬。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终不为于诸恶觉观之所破坏。修集慈心视怨如子。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隐。身设受苦不生忧恼。若失身命及以财物。若系若缚若打若摈。能自晓喻不失正念生于忧苦。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若他忘失能为诲示。以如是等至心因缘。于后世中不忘法界。是名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知诸方术及诸众生所有言说。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亦不放逸。不为外道之所诳惑。不随邪见所说义理。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我今粗略说粗印相。后细印相诸佛所知。菩萨性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诸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是故名上。亦名不动。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菩萨摩诃萨若不睹见恶法过患。则不得修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修上善时。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犹故胜于恶道众生。何以故。菩萨性故。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恶道者。能速破坏疾得出离。如其不出不同恶道受于重苦。若受苦时于诸众生犹生大悲。以性因缘故得悲心。是故菩萨胜于一切三恶众生。菩萨摩诃萨以四烦恼因缘故破坏净法。何等为四。
一者利重常恒。
二者以是二结亲近恶友。
三者若于师所王主怨贼而生怖惧故失善心起于烦恼。
四者为身命故作诸恶法。
以是四法虽有菩萨摩诃萨性。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12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原来经文没有分段 ,为了方便大家和我自己阅读,我把他分段,再highlight, 若要仔细请参考原文)
原文: 网址: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1582
现在来看第二品 (共有九卷,三十品)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三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立大正愿。
作如是言。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缘因。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缘因。
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善大善。名实真实。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诸恶。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誓愿无胜无上。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有五事。何等为五。
一者性。
二者行。
三者境界。
四者功德。
五者增长。
是名为五。
菩萨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
是故初发菩提之心。则能摄取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随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发心名之为支。发菩提心故行菩萨戒。是故发心为菩萨戒支。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菩萨发心复有二种。
一者毕竟。
二者不毕竟。
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退失。不毕竟者则有退失。退有二种。
一毕竟退。
二不毕竟退。
毕竟退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其法。
不毕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是菩提心有四种因。何等为四。
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尔时则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萨事不可思议。若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我亦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至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
二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唯闻诸佛菩萨秘藏。闻已即生敬信之心。得信心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大智故发菩提心。
三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亦不闻法见法灭时。便作是念。无上佛法能灭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唯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今亦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护持佛法久住于世。为住世故发菩提心。
四者复有不见佛法灭时。唯见恶世诸众生等。具重烦恼贪恚痴等。无惭无愧悭悋嫉妒。愁忧苦恼不信懒惰。见是事已寻作是念。大恶世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如是恶时尚不能发二乘之心。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今当发菩提之心。发是心已乃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萨于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
复有四因发菩提心。何等为四。
一者性具足。
二者善友具足。
三者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不畏菩提难行苦行。
性具足者。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
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不以小乘转他大乘。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具足慧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生于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断其苦。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
上者复有四事。
一者观生死苦。
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不放逸。
二具足戒。
三能忍辱。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
三者得坚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
是为四。
修集慈心有四种力。
何等为四。
一者内力。
二者外力。
三者因力。
四者庄严力。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内力。
为欲化度诸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外力。
能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师事诸佛及诸菩萨。是名因力。
菩萨摩诃萨乐近善友听受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是名庄严力。
若菩萨摩诃萨以是二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正心不动心不退心不转心。
所谓内力因力。若以外力及庄严力。发菩提心。是名不正心动心退心转心。
菩萨转心有四因缘。何等为四。
一者性不具足。
二者恶友具足。
三者于诸众生不具悲心。
四者不能观察生死过患。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事不可思议。何等为二。
一者于诸众生作眷属想。
二者无众生想。
菩萨常以智慧观察。唯是众生众生属谁。是名为二因。是二心能令菩萨无有退转。
初发菩提有二种心。
何等为二。
一者为施众生安隐。
二者为施众生快乐。
以诸善法化诸众生令离恶法。是名安隐。
能以财物账。给众生令离贫穷。所谓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是名快乐。
不退菩萨有二种心。
何等为二。
一者性庄严。
二者专心受持庄严。
常念欲令众生安乐。是名性庄严。
终不退转菩提之心。因是至心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是名受持庄严。
不退菩萨出生福德有二处。
何等为二。
一者菩提之心。
二者众生受苦。
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初发坚心菩萨又有二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何等为二。
一者因胜。
二者果胜。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善法。是名为因。
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如是因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不退菩萨有二大事。
何等为二。
一者发是心已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福田。为作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以怜愍故行住坐卧若眠若寤。常为诸天之所守护。如转轮王常为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护。不退菩萨亦复如是。以怜愍故若更受身无有病苦。
二者发心菩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犹如父母。一切众生于菩萨所。身口意业柔软无恶是名为二。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于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不受不废不愁。能自调伏。亦能调他。随其所化众生之处。皆悉能令滋长福业。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能速得出。虽同受苦不生楚毒。见受苦者心生悲愍。菩萨初发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赞叹
本帖最后由 越光宝盒2 于 5-10-2012 11:06 PM 编辑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