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果煜法师的文章,发现到他的文章解决了很多我的疑问,尤其是关于一些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差异的地方,如解脱道与菩萨道之间的关系,阿罗汉再来不来的问题,留惑润生与忍而不证 等等。因此专贴一下,供有兴趣者参考。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2693
-------------------------------------------------------------------------------------------------------------------------------
菩萨道之离合
今天要讲的是「菩萨道之离合」,首先解释这题目。菩萨道,诸位都听得很多了,所以不用再解释。故再解释「离合」。
释题
离者,虽传统所说,但不以为然
合者,虽传统所未说,宜加以补充也
离者,以菩萨道在佛教里,已讲了一千多年。虽未必所有的讲法都相同,但还是有传统上,较一致的说法。有些说法,以我个人的理解、体会,却不太以为然。故把这些不以为然的部分,提出来且加以澄清,这即是「离者」。至于「合者」,也有一部分虽传统上所未说,但我觉得还是宜加以补充的,即是「合者」也。
所以这主题,比较上是属于思想性的问题,而非禅修的方法。而且,除非你对传统所讲的菩萨道有相当的涉猎,再听这题目,感受才会比较深。
缘起
青海禅修时的心得
读印顺法师《菩萨心行要略》之感想
其次讲到缘起,我前几个月在青海禅修一段时间后,对菩萨道在思想上有些突破和整合。所以,愿提出来跟大家报告、分享。
第二是我回国后,又刚好有人送我这本书-《菩萨心行要略》,这是在印顺法师百年诞辰纪念时,由弟子从他书里,把有关菩萨道的部分摘要、整理,而出版了这本书。
于是,就我青海的禅修心得,再加上《菩萨心行要略》的读后感想,就成为这次演讲的纲要。
学佛三要
信愿,慈悲,智慧
首先讲到学佛三要,这是印顺法师再三提到的。学佛总共有三种最根本的法门:第一是信愿法门,我们今天愿意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当然是对学佛、对修行,有基本的信愿。然此信愿,是比较内在的;不必有一定的形式。
但在佛教里,却以另一种较偏外相形式的为信愿。比如每天诵经,不管诵的是《普门品》、《阿弥陀经》、《地藏经》或《法华经》、《楞严经》等都属之。把诵经当定课,这样的修行法门,依我的分类,乃是信愿法门也。
也有些人不是诵经,而是持名念佛,不管念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等都属之。这依我的分类,也是归在信愿法门。所以,偏于外在形式、有形有相,甚至有仪轨的,都称为「信愿法门」。
第二为慈悲,相信这点,各位已听得很多。但等一下,我还会提出检点与澄清。
第三是智慧,大家都知道: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乃佛教是以智慧为前导,而其他宗教却以信仰为前题。
大般若经
一切智相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在《菩萨心行要略》中,除了学佛三要外,也把般若经的三句话,作为统纲:
第一、「一切智相相应作意」。所谓「一切智相」,用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成就最崇高、最圆满的智慧。「相应作意」是说:以相应于一切智相来作意。故「作意」者,即像平常所谓的「发心」。发此意愿,而希望我们将来能成就一切智相─即最崇高、最圆满的智慧。这即是「一切智相相应作意」也。
其次、「大悲为上首」,何谓大悲呢?1.对象是无限的。一般人其实也有仁爱之心,但对象就很有限了。或只限于自己的眷属、朋友,或只限于认识的、相关的族群;至于其他者就不然。而真正的大悲,则须对一切人、一切众生,都具同样的慈悲。2.心量也是无限的。有些人虽也愿意对别人慈悲,但得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否则就无法慈悲了。而大悲者,绝不会在意是否跟自己的利益冲突。
第三、「无所得为方便」,为什么是「无所得」呢?因为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我们对一切法的执着。故如在修学的过程中,自以为有所得,实乃再增加另外的执着也。而原来的执着,是否已完全舍掉了呢?也不见得!于是,自以为佛法学得很好,其实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因此,要以「无所得」为方便,才能消除对外、对内的一切执着。这内外皆舍,才能与解脱道相应也。所以「以无所得为方便」,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故不只「以无所得为方便」,而且「以无所得为究竟」也。
对照
信愿─一切智相相应作意
慈悲─大悲为上首
智慧─无所得为方便
于是乎,如将「学佛三要」,对照于《大般若经》的三统纲,更可意会其弦外之义。
首先,信愿乃对照于「一切智相相应作意」。即以信愿为基础,而渐成就一切智相也。慈悲,则对照于「大悲为上首」。最后,要证得「无所得」,才能有智慧也。
这对照下来,其实就是菩萨道的总纲。以下我们再详细解释:云何为信愿、慈悲跟智慧? 本帖最后由 蓝袍术士 于 18-8-2012 02:31 P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