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738|回复: 1
|
宣化上人语录(节选)
[复制链接]
|
|
|
简介:以下语录仅是部分节录,全文请读宣化老和尚的《金刚棒喝》。
地址: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 ... BangHe/contents.htm
弟子感恩法师的大慈大悲个大恩大德。谷成顶礼合十。
-------------------------------------------------
1.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2.妄念是沒有根的。你找那個妄念的根在什麼地方?你不跟著妄念跑,念起你不和它合股就得了嘛。
3.末法時候邪正不分,你就看他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爭心,有沒有癡心,有沒有求心,有沒有自私心,有沒有自利心,是不是盡在那裡打妄語騙人。
4.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
5.自性就是佛性,佛性是圓陀陀,光灼灼,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的。
6.哪一行,哪一派,哪一宗,哪一教,若是能盡量利益他人,而不要利益自己的,這都是真的,再說明顯一點,就是如果表面幫助人,而裡邊有所企圖,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色,就是貪名,再不就貪利,那他後邊總有一個黑影在後邊跟著。
7.「我」是個假名詞,真正的「我」是本來的佛性。如果你把人、眾生、壽者看成一體,則我相會減少。
8.發願若能利人,即使是妄想亦無礙;若不能利人,則應去妄想。
9.有道真富貴,無德是最貧。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就是完人。
10.因為情感是很自私的;如果七情作主,那就犯了自私,離開大道。因為大道是大公無私。
11.「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得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12. 修道就是內功外果,非偏於一邊。立外功時,不執著外功可得;內修德要清心寡慾,自淨其意。少慾望,才能利已。若能除去貪心,就能利他。
13.參「念佛是誰」、「誰在念佛」,要參才行,不是用問的,這是要參的。就像用錐子鑽窟窿,鑽透了就知道了;沒鑽透,你問也不明白。這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法門,誰也說不出來;旁人能告訴你的,都是假的。
14.人也不是小,宇宙也不是大。
15. 問:打坐時心裡應觀想什麼?宣化:沒有一定的地方,就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有一個地方就這住了。無所住,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地方用功夫。
16.「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17. 入定時,心中明白,端然正坐,身不動不搖,頭不低不偏。這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睡覺時,什麼也不知道,甚至鼾聲如雷,姿勢恰好相反。
18.愚癡就是覺得自己不愚癡,這便是愚癡。
19.問:什麼叫業?宣化:業就是人的負擔,生命上的負擔,精神上的負擔。各人所造的業,由各人的倉庫收起來,即收到八識田裡。此倉庫就是有神通,業重也放得下,業輕也放得下。那是無大無小,也沒有什麼分別,這都是你自己的,不是旁人的。誰也偷不去,誰也搶不去,誰也拿不去。
20. 問:佛教、道教、儒教有什麼分別?它們是不是一樣?宣化:一個小學課程道德,一個中學課程道德,一個大學課程道德;大學課程道德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不要把三寶忘了,中學就叫你皈依你自己的精氣神,不要把精氣神耗散了,初學的呢,就叫你把人道好好盡圓滿了它。
21. 問:佛教和道教有什麼不同呢?宣化:佛教是究竟徹底。你明白佛法,不明白道教,這談不到真明白佛法。明白道教,你不明白佛學,那只是一半,只是走一步、二步、一個開始。
22. 法就是氣,就是我們這股氣,通天通地,乃至於諸佛、菩薩和我們都是一體,就因為這個氣是通的。
23. 問:為什麼一定要雙跏趺坐才能入定呢?宣化:也可以的。這個叫金剛坐,堅固一點。
24. 前七識在人身上是一起工作的,這前七識都受第八識的支配。若分開來,前面七識並不負責任,負責任的是第八識。當第八識到最後無法控制前七識時,這人便死了。人死時第八識走得最後,入胎時它又來的最先。所謂「去後來先做主翁」第八識是主人翁,它若不來,前七識根本沒有作用。前面七個識都是由它才有的,它若壞了,前七識也都壞了。好像機器引擎的的化油器一樣,化油器壞了,其餘的部分皆不能起作用了。
25. 你捨不得能捨,那才是真捨。
26. 問:對於佛教分出南。北二乘,師父有何看法?宣化:佛教的道理中,根本不分流派,只是後人失去真理後,南、北二乘才各立門戶,互相排斥。我們為什麼要骨肉相殘?大乘說小乘太小,小乘也不尊敬大乘法師。其實,誰在佛教中挑撥離間,就不是一個佛教徒,不要說大乘小乘,連一乘也沒有!因為我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只懂贊己謗他,這就是的起因。
27. 問:什麼是「乘」,大乘與小乘有什麼分別?宣化:乘,就是一輛車子,可以載人。大乘可以載多一些人,小乘載少些人。眾生根性各別,趣向不同,故有偏向大乘或小乘之分。其實大小都是一乘,不要在此生分別心。
28. 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也可以說,一切法皆不是佛法。總之,學佛要放下任何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29. 問:什麼是外道?宣化:心外求法。
30. 我們要在假裡尋真,不要離假去覓真。
31. 問:什麼是來明去白?宣化:所謂「來明」,就是知道自己前生是怎麼一回事。例如這裡有些人知道自己前生是出家人,或者居士。「去白」,就是知道死後做什麼?是進牛腹、入馬胎,抑或往生極樂世界?了生脫死的人,一切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再不糊塗了。
32. 現在一般出家人,只穿上大袖袍子(海青),以為這就表示自己是出家人。其實大袖袍子是唐代的古老衣服,在家人一樣穿。這種衣服傳到日本,至今日本的人民還穿著。這絕不是出家人的標誌,唯有袈裟是出家人必備的裝束,方能現比丘相。
33. 存有妄想貪念要見佛、見花,這是假的,想見什麼便見什麼,亦是假的。主要在一念未生前所見境界才是真,都有點意思,但有時還屬幻化。參禪最好不要有境界,什麼都沒有,只是空,不要驚,不要喜,驚喜都會著魔,如《楞嚴經》所列之五十種陰魔。
34.煩惱菩提如冰與水,煩惱即菩提,置之死地而後生,在不能忍的地方要能忍,不能過關的地方要過關,那才是不需要鑽牛角尖,沒有死路。
35. 信仰好像五味似的,佛所說的各種法門也就好像味道似的。酸甜苦辣鹹,你不能說酸的是第一,也不能說甜的是第一,不能說苦的是第一,也不能說辣的是第一,也不能說鹹的是第一,這是人各有所好。
36. 問:一般人認為信佛或出家,是逃避現實,是這樣嗎?宣化:《六祖壇經》上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並非與世間法脫節或相違背,而是即入世又超世,在塵出塵,即相離相。
37. 問:如何辨別善知識,惡知識?宣化:那很簡單,先衡量他是否貪財?是否好色?就以此二端作準繩。
38. 問:孫中山先生以往曾經說過:「佛教是救世這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中山先生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宣化:佛學是真正的科學,所以佛在數千年以前,那時候科學沒有發達,他就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由這一點看來,佛當時沒有顯微鏡,沒有什麼放大鏡,他就知道這缽水裡有八萬四千蟲,到今天一般人才證實這是真的,所以說人的智慧和佛的智慧相差的很遠,中山先生說:「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我的見解是:「佛學不但可以補科學之偏,佛學是包括科學,而科學不能包括佛學。」。
39. 所謂密和顯,「密」並不是像我們人所想像的那個密,「顯」也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顯。在佛教裡,「顯」是人人都明白,我為乙說法,甲也會懂;為甲說法,乙也會懂,這是「顯」。「密」就是我為姓張的說法,姓李的他不懂;給姓李的說法,姓張的他不懂,這叫秘密不定,並不說秘密不叫人知道,講什麼雙修呀、單修呀、胡修呀、亂修呀,不是講這個。
40. 問:有人說無佛可成,那到底修什麼呢?宣化:佛是有佛,不過我們成了佛,就不會再執著有個佛。
41. 問:常聽人說,坐禪會靈魂出竅,到底真正坐禪是什麼?宣化:坐禪,濟公說過:「食者餓也,饑者瘦也。」你要食就是因為餓了就食,肚子餓了就會瘦。坐禪就是冷靜你的思想。你坐著,它出竅的時候你知道的;它出不了竅,你自己也知道的。我不想這個,不想出竅或不出竅,我吃飯也不願意吃得太多。
42. 問:何謂唯識。何謂般若,二者有何不同?宣化:唯識是識心所知道的;般若是智慧,是識心所不知道的。
43. 「佛」半梵語,具足叫「佛陀耶」,英文叫Buddha。我就順著而取名為「不大」,雖「不大」,但小不小呢?也不小。
44.問:我未受五戒,為什麼要守呢?宣化:這五戒是自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也應該要守。受戒是事相,守戒是理;你必定要守戒清淨,在事相上才能圓滿。
45.打坐及參禪雖名詞不同,意思則一。參禪就是要真明白,不再糊塗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8-2012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6.不論哪一道都可以成佛,但必須要經過人道,才可以成佛,不是由畜生直接可以成佛的。從眾生到成佛的這條路上,人道是個最重要的衙門。
47.問:無慾才能修佛法,但世界若無慾望即不能進步。請問凡人應如何兩者兼顧?宣化:既然說有慾望才能進步,那進步又是什麼?進步又能怎樣?又有什麼好處嗎。
48.舍利子是人修行持戒而有的,不殺生、不偷盜;主要是不邪淫,則自己本身寶貴的東西,不會丟了。那「寶貴的東西」是什麼呢?我相信每個人自己都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生命的根本,我不需要說太多。你如果沒有邪淫的行為,舍利子自然會光明燦爛,比鑽石都堅固。
49.問:「性、識、意、心,有什麼分別?」宣化:小孩子剛生出來時,活活潑潑的,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這時可說是「性」。一知道吃奶了,「識」就會增加。吃奶之後,又懂得穿衣服,不容就會冷,不穿就會覺得羞恥;知道飢渴寒暑,這就是「意」了。等到長大,想要這個,想要那個,這就是有「心」了。本來這是四種心,可是也可以說是一個,互相有連帶關係,不可分開,是同一家。雖說有四個名詞,但是它本性是一樣的,它根本的罪魁就是「業」。
50.什麼是漏盡通你知道嗎?我說的得到五眼六通也都不是一樣的,有相似通,有究竟通。他得的是相似通,知道很淺的,知道你心裡他心裡想說什麼話,差不多的人都可以有這種境界。要是究竟通,不但是一個人,整個世界眾生的心心唸唸,他都知道,哪一個人想什麼都知道,不但人類思想知道,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
51.寫文章是越長越好,說話是越少越好。
52.問:為什麼師父的記憶力這麼好?一般人應如何修呢?宣化:生生世世修無漏的法門。
53.問:無漏怎麼修呢?宣化:回去多讀《楞嚴經》。
54.問:為什麼現在外道這麼多?宣化:真的是怕人知道;假的是要人知道。
55.問:參禪的法門是不是比較危險,容易著魔?宣化:這種情形有種種因緣,不是一種的因緣。有的人修行,他的自私心太重,我見太深,總是忘不了我,總是存了自私自利的心,修道是為自己。因為他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就容易著魔。
56.問:請說明外三寶--佛法僧,和內三寶--精氣神的關係。宣化:神對佛,精對僧,氣對法;內三寶是人的法身慧命,外三寶是人的好榜樣。所以護持外三寶的同時,也要愛護自己的精氣神,潔身如玉,才不會把內三寶浪費了。並非出家就是僧,要能不浪費精氣才能稱為僧。所以即便是在家人,只要能不浪費精氣,也就是僧。信不信由你。
57.三障指業障、報障、煩惱障。
58.鬼和神還是一類。鬼屬於鬼法界,神屬神界,鬼屬陰,神屬陽。
59.念佛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念佛是為了修淨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是預備將來的資食,並不是預備解決任何人的問題。你誦經是增加自己的智慧。你自己不能解決一切現前的問題,你的智慧不夠;你若智慧夠了,一切的問題都迎刃而解,當機立斷。
60.《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境界可著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61.問:吃肉是一般人的習慣,現在應該怎麼樣可以革除這種習慣呢?宣化:「肉」字裡邊兩個人,裡面罩著外邊人,眾生還吃眾生肉,仔細思量是人吃人。
62.正定就是沒有邪見;你有邪見就不是正定,《楞嚴經》上說得清清楚楚:「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落群邪。」這是正定的一個解釋,也是最好的一個解釋。
63.問:何謂菩提?宣化:「菩提」即「不提」,要放下!包括財色名食睡。
64.問:今生脾氣大,這前生做什麼來的呢?宣化:前生殺業重。你前生種了殺業、殺因、殺緣--殺的因緣,或者教人殺的方法--因為你殺生殺得多,所以今生冤孽很重,所以就很大的脾氣,很剛強,還有殺性。
65.問:為什麼有人妒忌心很重?宣化:在前生若是造的淫業太重了,今生妒忌心很重,很厲害的,一舉一動都生妒忌心。無論任何人他都妒忌,這就是因為造的淫業重。
66.問:怎麼樣可以不餓?宣化:氣足就不餓。你氣要充足了,你就幾天不吃飯,也沒有什麼問題,講話不是那麼大聲音。
67.問:怎麼樣可以不睏?宣化:神足就不睏。你要是神足就不睏。睡那麼多覺為什麼呢?就因為陰氣盛才睡覺,你陽氣要是盛就不會睡那麼多覺。
68.問:為什麼怕冷?宣化:精足就不怕冷。你守戒律,不犯戒你就可以不怕冷,怎麼冷的天氣也不怕了。這並沒有什麼一個特別的方法,男人不接近女人,女人也不接近男人,要這樣子你就不吃東西也可以了,不穿衣服也不冷了。
69.問:什麼是神通?人怎麼會有神通?宣化:神互相通著叫神通,神在那兒交通。修行時間能聚精會神,精氣神都圓滿充足了,就有神通,能起筆,什麼事情不用說他也明白,這是一種神通。
70.問:氣是什麼?宣化:氣就是一股靈氣,也就是「性」。譬如燒開水,這有一股氣。我們人也有一股熱氣在裡頭,所以人的血你把它放出來,它都有三十六度的熱度,每一個人大都是這樣子。那血涼的呢?那就變成冷血動物,就沒有什麼情感。所以鬼是沒有什麼情感,對誰也沒有什麼親情表示。你與它在人間是兄弟親戚,它死了就專門要整你,要害你,為什麼?這就是正相反的。所以人要相親了,鬼就相嫉了。
71.問:什麼叫不錯因果?宣化:守戒律就是不錯因果。你不要落於空,也不落於有。你落於空,這是撥無因果;落於有,還是錯因果。
72.問:怎麼知道人有沒有修行?宣化:就看他吃東西。他有修行,好吃的東西讓給旁人吃,自己不貪好東西吃,也不會先拿到鼻子來聞一聞,這壞了沒有?不會的。修行的人甚至於吃什麼也不知道,吃飯就可以。
73.問:為什麼得愛死病?宣化:同性戀。「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這個疾就是無藥可救的疾。人的精裡都有毒,同性的毒就相忌,相忌到了極點時演變的疾病。異性就相調和。男女異性相合就能調和這個毒,就像「電」,陰陽電相觸就有光,單陰單陽,它沒光;不但沒光,它還爆炸了。
74.問:人怎樣才能開悟呢?宣化:開悟好像開鎖一樣。鎖能把門鎖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鑰匙,才能把門鎖打開。否則將永遠被禁在屋中。那麼,這把鑰匙放在哪裡?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很容易找到。怎樣去找呢?你現在參禪打坐、念佛持咒,就是在找鑰匙。
75.問:為什麼不說謝謝?宣化:因為現在說」謝謝」的人,比汪洋大海的水還多,人人皆說「謝謝」,但心中是不是真的,只有天曉得。故我們勿亂說「謝謝」,我們要說真話,所謂「直心是道場」。
76.問:什麼叫真言呢?宣化:沒有虛字,是真實的語言。所謂真語、實語、如語都叫真言,也就是佛所說的話,是鬼神都明白。那麼人呢?可就不太懂了。真言,也可以說是另外一個世界的語言。另外什麼世界的語言呢?就是屬於靈界的語言。
77.問:信佛的人什麼最要緊?宣化:信佛的人切記要守住五戒,五戒是最要緊的,五戒也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天的一條階梯。若守住五戒,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會把人身丟了。
78.問:出玄入牝是什麼?宣化:這是神仙修出玄入牝的法門。從頭上一個小人兒,這小人兒開始時有一寸那麼高,以後長成二寸,三寸四寸五寸,一點點的高起來,直到八萬四千丈,便能頂天立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他一個身體又可以化成一萬個身體,一千個或一百萬個身體。
79.問:生時曾結婚多少次,死後業報呈現,有一把大鋸,把人從頭頂鋸到足尖,便鋸開多少份。分開有什麼不好呢?宣化:分得零零碎碎,再欲把靈性重聚一起,就不容易了,千百億劫也恐怕不能復得人身。這時性化靈殘,與草木同朽,變成無情的植物。本性分散了,便不容易做為眾生。
80.問:什麼是真境界?宣化: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真實的。一旦有了癡心妄動,想要見到什麼,那麼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虛妄的。
81.問:念佛時,應以什麼心來念?宣化:無心!無心而念。凡所有心,皆是妄心,了不可得,應離心緣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82.問:真我是什麼?宣化:就是自性,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我,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假的。
83.問:怎樣說話都有智慧?宣化:真正的智慧在於一切要簡單、明瞭、扼要、不需要多說的就不要多說。
84.生死不是大病,生死不了才是大病。
85.問:師父說:「靜中有定力,不如動中有定力」為什麼?宣化:因為在動時,如果沒有定力,還會被境界所轉。不要耽空滯寂。耽空就是歡喜空,滯寂就是執著寂靜。要靜中修動,動中修靜。
86.所謂「直心是道場。」心不直不會到道場,心要直很快會到道場。這個道場不是我們現在講經的道場,而是菩提道場,就是成佛。直心是正直的心,不是彎曲的心。什麼是彎曲的心,就是諂媚。
87.問:怎樣能不生四惡趣?宣化:你若不存鬥爭心,就和阿修羅斷絕往來。你若不貪,就和畜生界斷絕往來。你若不瞋,就和餓鬼界斷絕往來。你若不癡,就和地獄界斷絕往來。
88.問:什麼是第一念?宣化:即是本來的一念,不暇思索,不用心意識就明白了。凡是去想,都是人心,不是道心。
89.問:平常我們見到好吃的東西,第一念就想去吃它,或見到漂亮的東西,立刻想擁有它。難道這也是「第一義諦」嗎?宣化:不是的,勿弄錯了。所謂第一念是開本見知,是你的真心流露,本來面目。貪吃、貪好的念頭屬於妄心、貪心,不是真心。
90.一般人,只知道做小本錢的生意,不知做大資本的生意。為什麼?第一資本「善根」不夠,第二經驗「智慧」不足,所以沒有大發展。什麼是大生意?就是出離三界的生死大事。
91.問:中道是不是無有無空的境界?宣化:中道並不是無有無空,它是也有有,也有空,但你不要落於有,也不落於空。落於有,是你偏於有了,落於空,是你偏於空了……不空不有,就是中道,這是不執著。要再找個中道,你要是有執著中道,也就是不中道了。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