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 2927|回复: 47
 | 
略谈声闻乘中的“法有我”(法执)
 [复制链接] |  
 |  | 
 
|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24-5-2012 10:28 PM 编辑 
 上座部认为有个最小无法分割的最小单位,由四大及其四特性合成,名为Kalapa/attha-kalapa 极微,类似现代科学发现的亚原子粒子。上座部的核心思想,把这些极微认为“法实有”。
 若不了解,可以仔细参详以下内容:
 【四大种与极微】四大种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哲学家,以地、水、火、风为宇宙的质料因。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其理论有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上文中说的地、水、火、风,并不是指地、水、火、风四种物,事实上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
 极微说:
 印度 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印度原子论的思想最早见于奥义书。在古代印度持有朴素的原子论思想的派别有顺世论、耆那教,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胜论和邪命派等。其中较明确、系统地提出极微说或原子论的是耆那教和胜论。耆那教承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原子和原子复合体构成。原子是不可分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的,原子复合体由相对立的两个以至无限多个原子结合而成,有多种形式;原子具有多种属性,由于重量不同而运动,当不同性质的原子相结合时,则产生不同的感觉。胜论认为世界由不同性质的极微所组成,极微是一种被分割为最小、最末时的物质单位,是一种永恒的实体;它的基本形式是地、水、火、风。极微最初是成双的结合,称为子微,子微结合为孙微,以至无穷,多重极微的积聚形成世界的多种形态,而极微结合的原因被推测为"不可见力的规律"。其他各派的极微说大都和元素论相混合。古代印度哲学中的极微说是对于物质结构的猜测和推论,是现代科学原子论的先驱之一。
 《俱舍论》卷十二:“分析诸色至一极微,故一极微为色极少。” 
 《大毗婆沙论》: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舍乘履抟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睹见。不可听闻。不可嗅尝。不可摩触。  
 现在的南传上座部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说明,但是显然是认可存在最小不可分割的色法单位和名法单位,这一最小不可分割的概念,中观唯识是坚决反对的。不过根据马哈希尊者的观点,认为除了当下在看、听时,无物存在。可以知道南传上座部是认为“没有客观”的极微存在,某方面和中观唯识的观点一样,不过南传上座部尽管在胜义谛上将不可分割的色法定义为究竟真实法,但是这个胜义谛和大乘的胜义谛完全是两回事,还是认为有个极微实有的定义。
 
 南传阿毗达摩论藏(Abhidhamma Pitaka)
 心(citta)、心所(cetasika)、色(rupa)与涅槃(Nibbana)为四种究竟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sabhava)而最终存在、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之法。心与心所都是精神现象(名法),色是物质现象(色法)。一共有89(121)种心、52心所与28种色法,它们都是有为的究竟法(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而涅槃是属于无为的究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成之法)。
 南传阿毗达摩论藏(Com M Abh Ⅵ.2 p.235)
 四界-界dhatu:物质的基本元素。因为它们能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质,所以称为界。地、水、火、风这四界又称为四大种cattaro mahabhuta,它们是不可再分割的物质成份,并且以各种方式组成所有物质,从微粒到高山都不例外。
 南传帕奥禅师:
 当观察过去的禅修者观察有分意界时,他将见到不断生灭,没有间断的连续过程。那是只有一个连续过程而不是只有一个心。更容易了解的是,比如当蚂蚁爬向一个地方,您将见到一条线的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同样的,生灭的名色过程也只是一个相续。
 有时候,当禅修者观察过去时,会发现过去的三或四人。那么,就逐一观察每一人的四界。观察之后,他将了解那一个过去的人的名色过程与他的名色过程是连贯的。他清楚地发现那一个名色连续过程与他自己的名色连续过程是同一条线的。当他观察其它人的四界及分析其名色,那名色与他自己的名色之间没有连接或关连。所以,个人的连续过程与他人的连续过程是否相同?不同。个人的连续过程是一个过程,他人的是另一个过程。在一个依因果的关系轮转的连续过程中,是否有任何暂停或停止?不。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了解到这些称为了解一性。
 
 
 大乘方面,不管中观还是唯识,都极力反对极微实有的说法,认为这些都是“法执”。认为分析到一切微尘最微细量的极微尘,再将极微尘分析而消尽,成了只有一个虚空。任何一法,分析到最后都成为虚空。大乘认为眼等五识以自识所变为所缘缘,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故不许随极微和集,成色等粗色。
 《中观总义》:①破无分微尘实有:在一个无分微尘的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各放置一个无分微尘,中尘和六尘相对,则中尘可以分为六面,成为有分;如果不和六尘相对,则六尘和中尘成为一体,无法堆成粗大的色法。这样把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如《唯识二十颂》云:“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②破无分刹那实有:
 观察相邻的两个无分刹那的关系:
 (一)两刹那接触:
 两者只是部分接触,则在一个无分刹那上,具有接触和不接触的两部分,应成有分。如果全分接触,则两刹那融合为一,无法形成心识的相续。
 (二)两刹那不接触:
 取一个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触,中间有空白段;和后一刹那不接触,中间也有空白段。再观察前一空白段的末位和后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两者接触,中间的无分刹那应成空白;如果不接触,两者成为不同的两分,这样,无分刹那和前者接触的部分,必不同于它和后者接触的部分,应成可分。
 因此,无分刹那胜义中不存在,本来无实空性。
 以上抉择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为空性,由此,一切色法和心法从粗大到极微之间,都没有实有一体,更没有实有多体,当体远离一、多,自性本空。《如意宝藏论释》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之故,犹如水月。”
 从胜义中说,无分是不可被分割(无极微),不可被分割便意味着没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分。如果有上下东南西北等方分,便有一个体积在,便可以分割。分割成上段、中段和下段;或者前段、中段、后段;或者从东西分割、或从南北分割,总之,可以分割成不同部分的,便不是无分微尘。
 
 实有的现基是无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实有自性意味着不仰仗他缘。如果可以被分割,这个微尘便非实有。因为仰仗上中下等部分组成之故;或仰仗多个微尘聚合组成之故。既然必须观待其他部分,才能成立这个法,这个法就不能成为一个实有的不观待任何因缘的体性。
 
 这里就直接引用凌波居士的讲解:
 极微旧译邻虚尘,新译极微。就是把物质分析到极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单位,就称为极微(参阅极微条)。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认为极微实有,永久不灭,世界坏时,极微散布虚空中,作为建立新世界的质料。胜论师又主张,极微的集合体称为‘有分色’,有分色就是五识可缘的各种物质。说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实在论者,认为极微实有,主张‘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众多极微集合成为‘聚色’。聚色是就是五识可缘的物质。经量部学者也承认极微为实有,众多极微和合成为‘粗色’,粗色就是五识可缘的物质。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兴起,以无著、世亲为中心的一派的学者,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的立场,破斥极微非实,不能成立。如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二十论》,陈那菩萨所造的《观所缘缘论》,都是针对小乘外道——如胜论派、小乘说一切有部、经量部、顺正理师等的谬论而加以破斥的。
 极微是物质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最後单元,这邻乎太虚的单元,有没有方分,是否可与六方相合?如果有方分,可与六方相合,那麽一个极微仍可分成六分,分後的极微仍可再分下去,如果是这样,则所谓极微者,是但有其名,并无此物,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故颂文说: “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
 方分,是佛学名词,其实就是体积。凡是物质,以其有质碍性,所以必有体积(即长乘阔乘高的三度空间),且占有空间。有体积,必有上下左右前後六接触面,此即颂文中的 “与六合” 。事实上,古代印度学者分析体积,用的是七分法,即一物分割去六个接触面後,还有中心的一部分,也就是一分为七。所以才合七极微为一微量,合七微量为一金尘。
 
 如果说极微没有方分(即以其邻乎太虚,没有体积而言。) 则即使七极微合而为一,合後其量并没有加大,仍然是没有体积。如果是这样,则聚极微集合成粗色的理论就不能成立 (如果极微是零,聚多少零仍然是零。)粗色仍不能为五识所缘。反之,如果粗色能为五识所缘,则证明极微有方分(体积) ,极微又可 “一应分成六” 了。
 
 印度古代的这种极微学说,后世学者譬喻为原子理论。原子,英文 Atom ,其最初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过去科学家以原子为最终的质点,这和小乘外道认极微为实有的理论相似。但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发现原子不是最终质点,原子是由带有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飞旋的电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质量却占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所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其质量与质子相等;而电子带负电,其质量只有质子的一八三六分之一,以光速环绕原子核旋转。每一原子的质子和电子数目相同,以维持平衡。这样,就说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终质点。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突飞猛晋,发现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轻子、光子、夸克( 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层,根本不是物质,只是‘能’。
 
 在爱因斯坦以前,科学家说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一是能。物质之间可以互相变换,譬如水可以变冰,冰也可变水;能之间也可以互相变化,如电可以变光、变热,光、热也可以变成电。可是物质和能是两种基本元素,则不能互相变换。一直到爱因斯坦用数学计算,发现物质和能也可以互相变换,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说法,直到原子弹(物质)爆炸后,变成大量的热和光,再也没有人怀疑物质和能互变的理论了。如此一来,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变现出来的现象。
 
 那么,这种‘能’存在于何处呢?佛经上说即存在于虚空之中。小乘、外道以极微为实有,为色法的基本质料;大乘唯识宗亟力破遣极微,以极微为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如果极微不是色法的基本质料,色法的基本质料究竟是什么呢?此在《楞严经》卷三中,佛陀对阿难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把物质分析成极微,再分下去就成为‘邻虚尘’——邻近虚空的微尘。邻虚尘若再分析,‘即实空性’——就成为虚空。最后告诉我们说:‘当知虚空出生色相’。虚空可生出色相,当知此虚空不是一无所有的‘顽空’,而是能够生起妙有的‘真空’——即所谓‘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
 
 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认极微有其实体。空宗以‘缘起性空’立论,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皆属空性,何来实体?有宗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一切现象都是阿赖耶识种子变现,因缘假合,极微根本不能成立。故《成唯识论》卷二曰:‘……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彼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明为色,故说极微为色边际。’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继而又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正以说明,物质现象和虚空(正确应称为‘空性’),虚空和物质现象,是‘不一不异’,现象是万法之相,虚空是万法之性。四大、极微全是假法,没有实体可得,全是能量的转变。
值得注意唯识的另一观点:小乘人因为证悟的差别,无法理解大乘所讲的空性。因为空性甚深微妙,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即是指的中观般若空性法门。执着有分微尘实有,则决定不可能通达万法唯心的观点。由此障碍趣入大乘法。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众因緣生法
 我說皆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众因緣生法我說皆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BEJ7684 发表于 6-4-2012 09:17 PM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6-4-2012 09:34 PM 编辑 
 值得注意唯识的另一观点:小乘人因为证悟的差别,无法理解大乘所讲的空性。因为空性甚深微妙,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即是指的中观般若空性法门。执着有分微尘实有,则决定不可能通达万法唯心的观点。由此障碍趣入大乘法。Svaha 发表于 6-4-2012 09:09 PM
 
 楼主只是普通人一名。难道楼主还有诸位大乘学人包括文章作者都理解大乘所讲的空性?
 大乘学人在发表伟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证量到哪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6-4-2012 09:38 PM 编辑 
 楼主只是普通人一名。难道楼主还有诸位大乘学人包括文章作者都理解大乘所讲的空性?素还真 发表于 6-4-2012 09:31 PM
 本人当然还未证悟空性。不过还是可以透过经典,可以了解大乘与各派的观点。而且那些不是本人的观点,我已注明了是唯识学派的观点,唯识学确实是认为小乘还有法执。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主要是說涅磐法,才立下三法印,不是說出三界法。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主要是說涅磐法,才立下三法印,不是說出三界法。royallam 发表于 6-4-2012 09:39 PM
 认为有个极微存在,是无我吗?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人当然还未证悟空性。不过还是可以透过经典,可以了解大乘与各派的观点。而且那些不是本人的观点,我已 ...Svaha 发表于 6-4-2012 09:37 PM
 
 一个人不通晓大小乘,又没有修持大小乘,又何以说通过经典可以了解各派观点?甚至批评小乘?
 
 再说很多佳礼的大乘学人,学了南传佛教的东西却不懂得感恩,整天扮证悟佛法的超级高手,看到都显!(
  不是说你)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你认为南传是小乘?一个人不通晓大小乘,又没有修持大小乘,又何以说通过经典可以了解各派观点?甚至批评小乘?
 再说很 ...
 素还真 发表于 6-4-2012 09:42 PM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Svaha 
 不直的留念的東西。
 royallam 发表于 6-4-2012 09:54 PM
 你应该还未深入研究佛学。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2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13# Svaha 
 涅磐就是《O》,為什麼佛涅磐後還有經出,為天人說經之事。
 
 你有看長阿含經嗎?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10# Svaha 
 
 大乘小乘本是一乘,又何必分乘也。什么是一乘。。。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2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14# royallam 
 
 咦,(0)是啥呀。。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2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Svaha 
 
 大乘小乘本是一乘,又何必分乘也。什么是一乘。。。
 真够力 发表于 7-4-2012 01:21 PM
 不,应该说大乘、声闻乘“终归”一乘(佛乘),其实早期并无或稀有“小乘”一词,例如大智度论内的“声闻乘”出现频率高于小乘很多倍,占了90%。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2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17# Svaha 
 
 说得好,一乘即佛乘,佛乘是啥呀。。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2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Svaha 
 
 说得好,一乘即佛乘,佛乘是啥呀。。
 真够力 发表于 7-4-2012 01:37 PM
 
 就是菩萨道行者最终成佛,声闻、缘觉则需回小向大。 “会三归一”,将三乘佛法,八万四千枝叶法,最终都得导归根本法、一佛乘法、导归究竟说。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2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19# Svaha 
 
 归一,乃是一乘即是佛乘,佛乘即是心乘,。我之大乘亦非乘,无乘即是乘,,,修行之人不可天天分乘。。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2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