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27|回复: 23

《大乘密严经》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2012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尽、把阿赖耶识体中所有一切法种都全部证得,成为如来无垢识而成就佛道。过程如同在找到黄金以后,把黄金打造成金指环。所以经文中的「金」是比喻阿赖耶识,所以经文接著开示:

《大乘密严经》卷3: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
 …………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
。」


整段经文都是将阿赖耶识比喻为金,!四大之大种性自性乃是阿赖耶识所具备的自性之一,所以阿赖耶识入胎以后,依父精母血、无明贪爱等业力(或菩萨愿力)…为缘,而能依其大种性自性来成就色身;而所成就的色身无常败坏。然而这段经文的「指环」乃是比喻「如来清净藏」,不是比喻身体。


《大乘密严经》卷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于一切法自在无碍,神足力通密严之国,非诸外道二乘行处。与诸邻极修观行者,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皆超三界心意识境。」

本宝典一开始就点出密严佛国净土,不是外道乃至二乘行者所能到达,更而点出密严净土乃是超出三界的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1:「佛亦如是,化形普降于诸世间,随众生心所乐不同,皆使蒙益。无空见者,复令当诣密严佛国。如其性欲而渐开诱,为说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萨摩尼宫等诸安乐处,乃至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庄严,尽于未来随机应现。」

宝典打从卷一开始,就说明 佛降生于世间,随众生心性根器不同而宣说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等不同的法道,众生只要信受,都能得到利益。而不著二乘空见者,也就发大心修学大乘菩提而发愿成就佛道者,就会教导这些大乘行者亲自到达密严佛国净土,亲自领受密严净土的种种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1:

「解脱者亦尔,惑尽而清凉,
 入于无漏界,密严之妙土。
 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
 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
 三昧乐现前,以此而为食。
 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


密严净土乃是无漏法界,一切净土中最为微妙,没有其余净土可以及得上密严净土。密严净土乃是诸佛以及菩萨们清净的居住处。想要到达密严净土的行者,就要修习真实观,也就是修学如何能真实观察到密严净土的方法。要观察密严净土,就要知道密严净土究竟是何样的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2:「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密严佛土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是净法界,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本来常住,不坏不灭;水不能濡、风不能燥,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寻复破坏。非诸似因及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故。

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

密严佛土是如来处,无始无终,非微尘生、非自性生、非乐欲生,不从摩醯首罗而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但是无功用智之所生起。……」

密严净土是寂静极寂静的境界,由此可知密严净土的自住境界中是无六尘、无七识妄心的境界,所以是最寂静的净土世界。是大涅槃的境界、是微妙解脱的境界、是清净无染的境界,也是具备般若智慧的菩萨行者所依止之处。密严净土「本来常住、不坏不灭」,也就是说密严净土不是依众生业力而出现在三界世间的,是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著的净土境界,所以尽未来际都不会坏灭的净土境界。水无法把密严净土沾湿、风亦无法把密严净土给吹干;换句话说:地水火风都无法破坏密严净土。密严净土是法尔如是的从无始以来就这样存在著,没有一因一缘可以出生祂。

一切佛国净土都是该佛国之 佛于因地时,发愿而历经佛道的成就所成的净土世界,都是微尘所成的器间世界。为何唯独密严净土却不是因缘所生、不是微尘所成的器间世界?经文接著开示「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密严净土是超出语言文字、心想的境界,一切言语心行皆到不了密严净土的境界,原来密严净土是唯心净土的境界,并不是世间中的佛国世界,而是唯心净土的自住境界。所以密严佛土是一切众生的自心如来的自住境界,是没有开始也永远不会坏灭的心体。

所以 佛是要大乘行者都亲自到达密严净土的境界,就是要行者们都证得自心如来,亲自领受自心如来的种种殊胜而难可思议的境界。到了卷三,经文的最后,终于为大众直接说明众生自心如来 – 密严净土是哪个心:

《大乘密严经》卷3: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一切众生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密严佛国唯心净土」。因此 佛施设了教外别传,使用种种机锋帮助弟子们所证悟的密严净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也就是禅宗自西天初祖金色头陀大迦叶尊者在灵山见 世尊拈花所悟的心,传自西天第二十八代祖,也就是 菩提达摩尊者,又传自东土而成为东土的禅宗初祖;而后历经一花开五叶,从 六祖大师以后,禅门兴盛,一直传到今天,所悟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密严净土」。


《大乘密严经》卷1:
「至于密严已,渐次而开觉;
 转依获安乐,寂静常安住。」


在卷一时,就已经开示大乘行者证得「阿赖耶识密严净土」以后,就能亲自去体验、领受阿赖耶识种种的功能体性,所以「渐次而开觉」,随著所证而令所觉悟智慧次第增上。所以一切成佛的法种,都是阿赖耶识所持,阿赖耶识当然就是如来藏,成就佛道就是要从到达「阿赖耶识密严净土」开始故。

不论是从卷三「藏即赖耶识」等上下文,乃至综观整部经文,都不断在阐释「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修学大乘就必须要证阿赖耶识,从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次第修学其总相的智慧、别相的智慧、函藏在阿赖耶识体中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说:要成就佛道,就是要从证得阿赖耶识开始,而阿赖耶识体中函藏著成佛的一切法种,所以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开始修除心体中的不净法种,开始修学验证心体中一切种子,就是「由金打造成金指环的过程」。打造的过程,就是「展转」。金指环还是由金打造而来的,所以说「金与金指环无差别」。就如同成佛所证的如来无垢识是由阿赖耶识所打造而成的,所以阿赖耶识与如来无垢识「展转无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2012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阿赖耶起源自阿含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2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不叫起源,而是斷章取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2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斷章取義也是有来源的。其来源来至不正当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2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就会说佛说(阿赖耶识)是不正当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2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不叫起源,而是斷章取義。
das 发表于 14-1-2012 10:01 PM


南传高僧开示如来藏思想:

    http://cforum6.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629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1-2012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乘法乃是菩萨藏之根本,菩萨若离二乘涅槃寂静之修证,即成狂慧,不得解脱。二乘若离「识缘名色」之识--如来藏,则堕於断见,无异外道,不能圆成种智。故批判或否定如来藏思想,诬指为非佛说者,即是砍伐三乘佛法大树之根本,即成魔说,成一阐提,成就谤菩萨藏大恶业,身坏命终时必入地狱。

一切真悟之大德所不敢批判否定,而彼外道及崇尚二乘法诸人,之所以敢批判否定者,皆因不明二乘法中佛说密意所致;二乘法之密意尚不能知,云何能知大乘唯识如来藏密意? 未亲证如来藏故,方敢盲目批判;既已亲证,云何否定批判?既未亲证,即非大乘见道,则彼否定批判之说,復云何可信?佛子於此务必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2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高僧开示如来藏思想:
Svaha 发表于 14-1-2012 11:30 PM



   在南傳佛教的角度來說,那個光明的心是指禪定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2012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LLIAMLYLE 于 15-1-2012 02:07 AM 编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
WILLIAMLYLE 发表于 14-1-2012 01:28 PM


如来藏深妙,福薄众生难信,佛陀早己在阿含期开示 :
   

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卷4:「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奇哉如来,哀愍一切众生,为第一难事。』

-

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如来为第一难事,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

-

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何如为难?』

-

佛告央掘魔罗:『譬如大地荷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大地荷此四担。」

-

央掘魔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

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大地荷四重担,所以者何?余复更有荷重担者。』

-

央掘魔罗白佛言:『谁耶世尊?』

-

佛告央掘魔罗:『正法住世余八十年,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荷四担,何等为四?

-

谓兇恶像类常欲加害,而不顾存亡弃捨身命,要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名初担。

-

重于一切众山积聚,兇恶像类非优婆塞,以一阐提而毁骂之,闻悉能忍,是第二担。

-

重于一切大水积聚,无缘得为国王大臣大力勇将及其眷属说如来藏,唯为下劣形残贫乞堪忍演说,是第三担。

-

重于一切众生大聚,穷守边地多恼之处,衣食汤药众具粗弊,一切苦触无一可乐,男悉邪谤女人少信,域郭丘聚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第四担。

-

重于一切草木积聚,若能荷此四重担者,是名能荷大担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正法欲灭余八十年,弃捨身命,

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能维持彼诸众生,是亦甚难,彼诸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能起信乐是亦甚难。』」(CBETA, T02, no. 120, p. 537, c19-p. 538, a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2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記憶儲存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12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深妙,福薄众生难信,佛陀早己在阿含期开示 :
    《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卷4:「尔时央 ...
WILLIAMLYLE 发表于 15-1-2012 02:04 AM



如来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无众生所熟知的我性 :

【「如来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样的,背弃了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我」。】这種錯說是某派法师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佛陀不可能故意去凑合印度教之「梵」「梵天」「梵我」来当成是大乘佛法,这两者有根本不同的差异。


此派法师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学者的影响,如今又有日本学者松本史朗对于如来藏大加批判。而底下来说明「如来藏」和「梵」两者根本没有关系, 根本不是一回事: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实质的「梵天」,甚至说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有「至尊」的描述,并由祂产生「至尊人格神」来到人间;乃至当「梵天」说他出生一切万物时,他这样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这是印度传统的一支大一统思想。《奥义书》则在之后产生,许多奥义书则明确地赞成一个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皆有「梵」,并且将修行变成一个普遍性的知觉到「梵」,以此称之为「梵我合一」,以为就是涅盘,就是解脱,如此作为「我」的扩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我」都是被佛陀所驳斥的

      依照上述顺序而说,先说「梵」:佛陀说真正的「梵」都不是这样,唯有佛陀说的「梵」才真正是「梵」,其他人都是妄想。「梵」本身在语言上是清净的意思,因此许多人施设的虚妄想,本身就是污染,本身就是虚假,因此远离了佛陀说的「梵」。佛教中的阿罗汉自作证的时候,必然知道「梵行已立」,这「梵」于小乘法中就是以远离诸法的执取来称作是「清净」,既然远离,哪里还会再去施设一个「清净的、崇高的、广大的、殊胜的」外法,说这个是「梵」,这样的「梵」就是如来说的「不清净的」,就是被佛陀所破斥的,而清净的「梵行」则是佛教僧团可以人人修行修证而自作证的,并非只是形而上的思想而己。

      次说「梵天」:如果「梵天」所说自己是宇宙的创造主,那高过其天的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乃至无色界天,还有无想天,到底是谁创造的?这三界的法是属于禅定「证量」的,因此「梵天」的说法不合乎事理,一下子被佛教破斥的。

      最后是「梵我」:「梵我」则以思想来安立一个假说,「梵我」和「禅定」的境界不同,但有人是「梵我」落在三界有为法的境界中来作区别,而禅定是会相应到一个境界天,因此如果一定要说「梵我」是有实质的,是勉强可以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或识无边处天?)来对应。当佛陀示现太子出宫修行时,曾示现从学于外道,得证甚深世间禅定,外道以为这便是涅盘,在《佛本行集经》卷22:

     彼人如是舍诸禅已,进求胜处,而发此心,如前所说,舍诸欲事。如是舍离粗色身故,发厌离心,彼时即得身中所有虚空无边分别,于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内,及树木等,所有诸物悉皆分别,无边虚空,得如是等一切色处,明瞭分别,无边空已,即证胜处,而有偈说:「如是微妙大梵处,一切无相常无言:智人说彼解脱因,即此名为涅盘果。尔时阿罗逻说是语已,白菩萨言:仁者瞿昙!此即是我解脱之处,及其方便,我今为仁显示已讫。」

      然而这样「空无边处天」的「梵我合一」的修行,佛陀修证后便予以捨弃,因为这不是解脱。在许多大乘经典更直接破斥这样的说法,指责「梵我」「出生万物」「一切由梵所出生」都是「邪见」,「梵天」等诸禅定「愚痴」诸天都是「邪见天」。因此硬要说大乘与「梵我」「梵」合流,是罔顾事实,这熟读大藏经的所有法师应当要非常清楚的。所以佛陀所说的如来藏绝非梵我,神我。

--by 古道秋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2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5-1-2012 02:39 PM 编辑

http://www.jainworld.com/JWChi_s ... level2/lesson09.asp
灵魂 jiva

我是灵魂。

我依附在肉体上。

我是看不见的。

我有无穷的能力。

肉体和我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没有我,肉体就无法看,无法思考和感觉。
-----------

如来藏不就是"灵魂"的核心囖...

讲到有个永恒的自我(如来藏),  每个人不懂几开心, 因为原来自己有个不死的真身, 如何难信受呢?? 看看嗜那教就好. 都有很多的支持者. 若他们的僧人不是裸体的话.. 嗜那教将扬名天下...

业如何藏或连在"如来藏"/灵魂??
Bondage of Karma (Bandh)THEORY OF KARMA   
http://www.jainworld.com/philosophy/bondage.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012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无众生所熟知的我性 :

【「如来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样的,背 ...
WILLIAMLYLE 发表于 15-1-2012 01:44 PM


如来藏非一般人以为的本体,  佛陀于《四阿含》中明确宣说: 佛教是「非断非常」。恶慧不能知,

如来藏和一般人以为的本体的许多体性根本不同,日本的松本史朗将其定义为「土著思想」,就是古老民族会期待的大一统的观念。可是他并不明白佛教的如来藏是不跟任何一个法和合的,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我」的延伸。如来藏祂是本有法,不变异法,不会跟其他的一法在和合,不会增减,也就是说祂没有和合义。

祂没有作主义。然而我们以为的我,这本体的我,理论上的我,形而上的我,都能够作主,但如来藏不作主。祂是各有情各自独立,祂和另外一个祂也不会和合,所以佛和佛也不会合并,这和神我、梵我思想追求的「天人合一」、「梵我一体」不同。

      「梵」和如来藏不同,因为如来藏不是大我,如来藏不是众生心,不是「梵」,也不是清净,如来藏没有我性,也不会和您合而为一,如来藏出生这世界,但不是这世界,如来藏也不会因为您觉受到祂而和您相应,因为如来藏没有见闻觉知,您以为祂怎样,祂也不会理您,因为没有见闻觉知,怎么理您?您以为这世界大的大,小的大,合一、不合一,都和他无关,如来藏不理会您怎么想,如来藏也无所谓您怎么想。

      所以我们看不出来《奥义书》中的「梵」和如来藏有何关系,除了有人硬著头皮来凑合以外,这两者根本不同,如果说「梵」是思想,有人不能同意,那说成是偏于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的修证,但无论如何又说如来藏是思想?如来对于取证这样的「梵」,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解脱,无色界天还是在三界轮回之中仍然脱离不了生死。如来便抛弃这法,而直到三界的有顶:非想非非想天,仍不是解脱之法,不是涅盘。因为佛法的解脱,必须以断除我见、断除三缚结作为基础,有了这样的三缚结的断除,就有真正的「八解脱」可说。

      在《白净识者奥义书》,将「梵」说成是「无外无更高,更小或更大」,「世间万事物,神我尽充沛」这样以比量来说「梵」是更高的「神我」,称之为「神人」,设立个「彼超此世间」的超级大我,可是至高得我,根本不是这样的我,所以向其祝愿,几乎是《奥义书》的一贯方式,如「惟愿彼天神,赐我以明智」,以祭祀和祈愿,然而如来藏不是充塞天地之间的虚妄想的大我,如来藏也不需要您去祭祀和祈愿,祂一直根本和您在一起,不需要您的诚服和恭敬,祂不领受三界一切法。

      奥义书以为这样的大我会主宰一切,所以出现「主宰赐福者明神颂所敦」,但如来藏出生万物,却没有作主,当然不会去主宰,也不会赐福。「彼在大宙中,唯是护世主,宇宙之真宰,神秘居万有,梵道神仙传,合契得长住,唯由得知彼,乃断生死网」,这他们以为这个主宰的就是「大我」,每个众生的「大我」,但是如来藏根本不去作主,不去主宰一切。

      集结佛教《四阿含》的大众是偏于小乘的修持,但大乘法却还是有流传下来,有著受持的轨迹,然而小乘人虽然无力弘扬大乘,但还是在《四阿含》点到了大乘所说的「真心」,「如来藏」,以及「菩萨法」,代表有「大乘法」。佛陀在《四阿含》说「三乘法」,同说「三界法中」是「无常、苦、空、无我」,三界法都是「境界法」,都是相对有为法,都是可坏灭法,都是缘起生灭法,只要是可描摹的境界,见闻觉知的境界,不论是内法与外法,不论心中缘取的或向外攀缘的,都是三界法,无一真实有,任何修行的心都是落于境界法中,因此佛陀说一切法无常,一切诸行无常,非真实。

      真心如来藏不是三界法中的任何一法,也没有三界法的体性和境界相,当您去描摹祂,以为祂是清净无染,用此敍述还不是祂,这就是境界有染法,真心不被境界法污染,祂不受境界法,不是我们在修行中所缘取到的任何一个内法,也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外法,也不是内法和外法两个综合起来的法,祂根本不是三界法,祂不是见闻觉知所知道的法。

    佛陀于《四阿含》中明确宣说,佛教是「非断非常」,不是灭后无有,不是灭后就是断灭,也不是灭后有一个常,当然也不是灭后才会缘起出生一个常,因此佛法是直接显示了有一个「不是三界法」的「常」,但于小乘阿含经中并不是处处宣说,多是密意说。然而以「梵」要变成一个真正的万法的来源,是不可能的,因为「梵」还是众生的三界永恒的虚妄想,而实相却是和众生的心有著各自不同的体性,这是无法合而为一的。这「梵我合一」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论调,是一直存在的缪见。如同实修男女淫欲一直是许多古老国家的伪修行一样。而这天地万物都有「梵」的思想和中国古老的「道」在天地之间的思想,实际上也是相通。因此这「梵我合一」、「性修行」、「梵」都是这世界众生的许多共通想像之法之一。

总结来说,当「梵」落入了三界法的范畴,以有情的观点来描述这中间所取得的境界,乃至粗糙的「与梵合而为一」「梵我」都是境界法,都不能离开意识心的见闻觉知的作用,都是因为缘起所生法,都是三界法,因此都不是佛教说的真心如来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2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 祂没有作主义,............不作主。祂是各有情各自独立............如来藏也不会因为您觉受到祂而和您相应,因为如来藏没有见闻觉知,您以为祂怎样,祂也不会理您,因为没有见闻觉知,怎么理您?您以为这世界大的大,小的大,合一、不合一,都和他无关,如来藏不理会您怎么想,如来藏也无所谓您怎么想。
-------------------
以上这些概念, 以简单的讲,如来藏, 祂根本不是真心, 也跟有情没关系, 祂不是"我", 祂存不存在根本不重要, 或者说没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012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非一般人以为的本体,  佛陀于《四阿含》中明确宣说: 佛教是「非断非常」。恶慧不能知,

如来藏 ...
WILLIAMLYLE 发表于 16-1-2012 12:44 AM


    《阿含经》提到:灭除一切,就是本际;这就是因为小乘圣者不能理解这样甚深的大乘法,所以如来便随顺他们的所愿,让他们身灭寿尽,可是这仍不是无有,不是断灭.

如《杂阿含经》卷5已经提到:「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以上焰摩迦比丘在这部经中受到了很重的斥责,后来悔过,不再抱持这样的恶邪见,因此我们可以确信,佛陀说的教义不是以一般人理解的「缘起法」作为实际,也不是以「无我」作为实际,因为一般人以为的缘起法就是只有说一切就是虚妄的、无常的,那阿罗汉入灭后,不再有任何三界法,我们所觉知的一切都不再生起,这一切进入空无,结果这是「恶邪见」,不被佛法接受。而且这经文中是佛法的共同常识,集结的阿罗汉都同意的。因为缘起和无我代表了虚妄的三界法,所以真正的缘起法是以大乘法的真心如来藏所成就的。部派佛教发展,就是学人在修学小乘法和大乘法中,对万法的实相的探究,从而产生了许多看似充满学术气息的议题,然而这些在大乘经典是已经如实阐述,但不容易会通。

      如来藏没有世间人以为的「我」的种种特性,祂没有众生以为的「想」,没有众生以为的「看」,「听」、「觉」、「知」,所以祂不和众生以为的外界法接触。因此当以见闻觉知去寻找见闻觉知的相对应的相貌,都不是真心。思维祂是清净的,或以为境界的清净相,这都不是真心,因为真心离开思维的相貌,离开「清净和染污」,只要境界对祂而言都是染污,因为一切境界都是因缘生灭法,而真心不是生灭法。佛教所说的真心,离开相对两边,也超越世间所说的绝对,也离开生,也离开灭。

      大乘佛子如果福德因缘具足而能够证悟真心如来藏以后,祂还是祂,您还是您,这是如来藏的表征,而大乘法说的「常、乐、我、净」,这其中的「我」是要到如来的境界才可说的,而且大乘法也同时说「无常、苦、空、无我」,这字面似乎是如此相对。但佛陀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来藏不是长于斯、生于斯的三界境界法,祂是本有法,祂不是被出生的法,而我们所感受的都是三界法;如果是三界法,就不是真心。所以佛陀根据最后成佛来说如来藏之体是真实如如心,又根据三界法来说世间法的虚妄,如此因明学中所说的「悖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两者物件不同,如来藏并不被无常无我的三界法所包含,所以并没有任何的悖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2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正法眼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1-2012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
WILLIAMLYLE 发表于 14-1-2012 01:28 PM



真实如来藏  


学佛以来,每见佛子随同信仰一神教之佛学研究者云:「如来藏思想非佛说」,以此
观点而推翻大乘唯识 如来藏系经典。更有甚者,身为佛教大法师及弘扬佛法之居士,
竟认同一神教徒之佛学研究结论,派遣弟子出国留学,以彼为师而研究佛学,怀疑如来
藏思想,进而否定或批判如来藏思想;乃至著书立说,鼓吹「如来藏思想非佛说」之歪
理,此类行为无异砍伐佛法大树之根本。
如来藏思想乃三乘佛法及世间一切法之根本,捨如来藏之根本,则一神教之一切法及世
间诸法,乃至三乘佛法之茎干枝叶花果,皆无所附丽,全盘瓦解,则佛法变成佛学。

佛学乃世间学问,正可归类于东方哲学之内。此则深符研究佛学之一神教徒本心。彼等
藉此成为佛学专家,可提升其在一神教徒所统治世界中之身份地位而获名闻利养;亦可
贬抑佛法之伟大深奥,争取一神教于未来一、二百年间苟延残喘之生存空间。佛子不察
,落此窠臼者不少,其中不乏一时俊彦,随外道破佛说法而起舞,斲丧佛法大树之根本
。此乃佛教之悲哀,亦是末法众生少福之证验。

佛学研究者未必是佛法之信仰者,更未必是佛法之实践者,佛子阅其著作时,务必多所
保留。以检查探讨之心态读之则可,以之修学佛法则万万不可。譬如研究唯识之专家学
者甚多,然多非实践者,以其研究学问之结果而著作唯识学之书籍;以非亲证故,无有
证量,用彼思惟所得而说,错误甚多。唯有考据部份略可读之,然读此无益佛法之修证
,反将因之削减对于佛法之信心,并误导佛法修证之方向。故佛子阅读诸方知识之著作
时,应有拣择,不可迷信名声、权威、世俗身份地位等,免因彼等之误导而入歧途。

佛学研究者迅速成名之道无他,唯特立独行、敢作敢为尔。若能选取一部如来藏系经典
,加以考据,说为佛灭后出现之伪经--是后人所造;则此佛学研究者必定立刻成为风云
人物,一举成名,利养随之而来,风光一生。此等人绝不在意来世之果报,身坏命终时
业报方现前故,造业之时业报犹未现前故,不信有谤法因果。若能一举成名天下知,立
刻享受世间之名闻利养,不计死后有无果报,此乃愚痴人也。

然更有愚痴者,谓随其错误思想而加以引述弘传之佛子。名闻利养早归否定佛经之外道
得,佛子引述传播其谤正法之思想,现生不得名闻利养,死后却得谤法重报,无乃愚痴
中最。

佛学研究者每喜以佛经出现之时间,作为考证佛经真伪之依据。殊不知佛经三大藏,有
说于人间者,有说于龙宫者,有说于四王天者,有说于忉利天者……乃至有说于色究竟
天宫者。若有菩萨具大神通,能至龙宫乃至他化自在天宫,阅读现存之佛经;若有菩萨
修入初地以上,乃至能到色究竟天宫面见释迦牟尼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佛,亲随受法
。此等菩萨返回人间,便将其所阅所闻,依宿命智通,一字不漏而笔记之,何得谓非佛
说?

大藏经所录佛经有真有伪,非真悟者不能知之。譬如《佛说八阳神咒经》是真,《佛说
天地八阳神咒经》是伪。又如续藏之《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亦是伪经,
违佛所说理故。犹如诸宗部所载禅宗诸祖有真悟者,有错悟者。大正藏所载日本道元禅
学之主角--道元禅师,是否证悟,仍有疑义。近人傅伟勋研究道元禅学,著有《道元》
一书,摘录其悟道后之最精彩开示,加以翻译。但末学认为彼诸开示仍未能证明其已证
悟,盼有精通日语者,将大正藏八二册一至三0九页之道元禅师全部开示著述译为中文
,才能判定。不应以其为道元禅学之主角,便判定其为证悟者。

对于佛经亦复如是,不应依其出现时间之早晚而断定真伪,应依其内容是否符合佛意而
判真伪。今观如来藏系等唯识经典,不唯符合原始佛教阿含四部,亦乃成就阿含四部,
使阿含四部佛说声闻、缘觉诸法,立于不败之 地,一切外道、人、天等所不能坏。

然大乘唯识--如来藏系经典,甚深极甚深,非声闻阿罗汉及缘觉辟支佛之所能知。菩萨
初悟(顿悟)后犹未能知,须顿悟后方能入渐悟菩萨位,以其所悟之如来藏为基础而随
佛(或佛说唯识如来藏系经典)修学,才能渐悟渐深。非未顿悟之人读之能得渐悟,非
一般唯识学研究者之能渐悟,非错悟之佛子而能渐悟,更非信仰一神教或不信佛之佛学
佛经考证者所能渐悟。

唯有真正顿悟之佛子,能以其所悟之如来藏总相,而渐悟如来藏系唯识经典所说如来藏
体用之各种别相,并加以体验。故如来藏系之唯识经典是真非假,一切真悟之人皆知其
真实。唯有未悟及错悟之人说之为假,便将如来藏系等唯识经典列入东方哲学范畴,成
为世间学问,唯能作为国际佛学会议之素材、博取世间名闻恭敬之资料。彼等所说所著
,每贻笑于证道者,何益于解脱乎?

民初有大师主张「人生佛教」,毕生提倡人生佛教,此乃正办。此十余年来则有大师主
张「人间佛教」;愚意以为:若欲将佛教广为弘传,使其久住人间则可。若将佛教侷限
于人间,则万万不可。佛教若侷限于人间,则不如一神教之有天堂,则净土一宗亦将殄
灭。故人间佛教之说,难免自我侷限之虑。

阿含四部,处处说有天人常来礼佛学法;而人间有地上菩萨,能现庄严报身,面谒报身
佛于诸天天宫,何得侷限佛教于人间?自古至今,有明显瑞相可证实往生西方安养世界
者,其数甚多,何得将佛教侷限于此娑婆银河系中?故人间佛教之说,乃是管窥蠡测,
难逃管豹唯见一斑之讥。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之所以出现成、住、坏、空之现象而不断轮替重复,皆因有
缘众生之如来藏中蕴含之共业所感;唯众生真心中之不可知执受所共成,非自然有,非
某神所造。三界中一切法之生、住、异、灭,皆因如来藏--阿赖耶识,经由其相分及见
分(七转识)而显现。然七转识见分之运作,不能离于如来藏阿赖耶识之外相分及内相
分,离此则七识见分无能运作,则吾人能知能觉之心无能运作,故云法相唯识--一切法
皆不离一至八识。

一切证悟者(错悟者除外)皆能以其证悟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及其所生七转识,而证验「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此非未悟及错悟佛子之所能知,更非信仰一神教及不信佛
之佛学研究学者所能知,故玄奘大师于长安城门高悬四字:「真唯识量」,不但穷其一
生,乃至如今,无人能破。

「真唯识量」即是「真如来藏量及真真如量」,古来禅宗一般证悟之禅师,犹未能知「
真唯识量」四字内涵,何况古今错悟之禅师及未悟之凡夫?故药山惟俨禅师等人,悟后
猛读经典,其故在此。

然禅宗祖师之证悟者,每多因悟生慢,排斥唯识学,乃因误解唯识学所致。亦因如来藏
系唯识经典甚深难解,真悟者欲求融会贯通亦非易事,故禅师们大多望崖而退。此非佛
子之过,实因真正的证悟极为不易,证悟后欲求贯通如来藏系唯识经论,又复倍难。苟
无多劫所修善根信根福德因缘,则不能遇宗教俱通、定慧等持之真善知识,欲通达唯识
如来藏系经典,诚非易事。

证悟后,未先融会贯通如来藏系唯识经典之人,欲探究《成唯识论》而解其真意者,绝
无可能,何况错悟及未悟之佛学研究者?故瑜伽宗自玄奘大师创立之后,唯有窥基大师
阐扬,数代便亡。然此非二大师之过,实因《成唯识论》陈义极高,证悟之人尚难通达
,何况未悟及错悟之人?偏定偏慧之人亦不能通达,唯有宗教俱通而又定慧等持之人方
能通达。

佛法东来,分为八宗,此八宗皆是佛法,不应分门别派,故末学今作此书,非专为弘扬
瑜伽唯识一宗,亦乃同时护持佛法根本。实因如来藏真实非假,为末法中之广大佛子计
,不得不说,不得不作。然有许多禅师、法师、居士、佛学研究者,因未证得如来藏,
而不信有如来藏,乃以如来藏系等唯识经典出现于人间之年代较晚,而断定如来藏系经
典为非佛说。则末学于此书中,不便引述唯识如来藏系等唯识经典作证,乃纯以众所公
认之阿含四部、大乘般若空、及诸正理而作辨正,证明确有如来藏。

一切反对如来藏思想之凡夫,亦皆各自具足本有之如来藏;乃至一神教号称全知全能的
神,亦具有如来藏而自不知。读者细读本书,便知其理,无庸诤议。

末学于此书中之辨正,虽不能违背佛诫而将证量说出,然不免将证量体验化为理论,隐
其密意而作论述。证悟之人一阅即知,可使悟后之般若慧转深;利根未悟之人,或可由
此书中之蛛丝马迹而悟入,则世间又增知音数 人,无乃菩萨道中一大乐事。因名此书
曰:《真实如来藏》,是为序。

        菩萨戒子 萧平实

                      预序于西元一九九七年仲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2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12 0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卷4:「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奇哉如来,哀
愍一切众生,为第一难事。』

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如来为第一难事,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
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
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
。』

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何如为难?』

佛告央掘魔罗:『譬如大地荷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
者众生,如是大地荷此四担。」

央掘魔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大地荷四重担,所以者何?余复更有荷重担者。』

央掘魔罗白佛言:『谁耶世尊?』

佛告央掘魔罗:『正法住世余八十年,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
之藏,当荷四担,
何等为四?

谓兇恶像类常欲加害,而不顾存亡弃捨身命,要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名初担。

重于一切众山积聚,兇恶像类非优婆塞,以一阐提而毁骂之,闻悉能忍,是第二担。

重于一切大水积聚,无缘得为国王大臣大力勇将及其眷属说如来藏,唯为下劣形残贫乞
堪忍演说,是第三担。

重于一切众生大聚,穷守边地多恼之处,衣食汤药众具粗弊,一切苦触无一可乐,男悉
邪谤女人少信,域郭丘聚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第四担。

重于一切草木积聚,若能荷此四重担者,是名能荷大担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
正法欲灭余八十年,弃捨身命,

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能维持彼诸众生,是亦甚难,彼诸众生闻说
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能起信乐是亦甚难。』」(CBETA, T02, no. 120, p. 537,
c19-p. 538, a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012 05: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LLIAMLYLE 于 25-1-2012 05:38 AM 编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来在经典中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重要的句子在玄奘法师的翻译典籍中,就有八部经论提到,一般众生没有办法区别如来藏和我有何不同。《楞伽经》一再说如来藏是无我,称之为「无我如来之藏」,实叉难陀翻译为「无我如来藏」。经典说的「阿陀那识」就是执持身根的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执藏一切种子功能作用的识,就是如来藏,就是能够发起如来一切德能的宝藏,就是真心,每位众生都有的真心,祂不是现下的我,不是我目前见闻觉知的心,不是这个意识心。

到了《大般涅盘经》说如来的境界是「我」,让这些「凡愚」更无法理解,而《大般涅盘经》说的如来的我,是甚深的境界,以如来的真如可以有五别境心所有法,又有善十一的心所有法,连一般的学者都不清楚,何况是一般众生呢?这样哪里有能力来对此议论说「有我」,说「无我」。

而一般经典所要说的「我」,是因为佛教的观点是在宣说其根本的内涵。如来藏本身没有世间人「瞭解的我」的特性,因此从这一个观点,就无法说祂是「我」,可是祂是真实永恒不坏灭,这又是一般住在世界上的人「期待的我」,以这个观点来说,可以说祂是「我」。所以真正对于「我」的主要争议是来自众生本身,众生认知的「我」是错乱的,将「非我」当成是「我」,将「我」当成是「非我」,将「三界法」的某一个法当作是「我」「我所」,所以不管哪一个是「我」,佛教都予以驳斥,因为从三界法、蕴处界法去想像、去获得、去修证,都不是如来藏,也因此世间人提出的任何学说,都不被如来认同。

所以即使日本的松本史朗逃避了这个三界法是我,他还是落入了「断灭见」,因为他不相信还有三界法外还有实体,又不承认三界法是实体,那当然是断灭见,可是他还是以为这「断灭」而「无有实际的现况」见解,就是真实的佛法,只能说他是如同焰摩迦比丘是断灭见的论者,只不过后来此比丘已经改过了。

《楞伽经》中说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如这一段落,是在说明真实的如来藏,是可以断除众生对于「无我」的恐惧,因此说如来藏的时候,经常在「真实常恒、永远不失」等等多所述说,如此以种种名相善巧智慧方便来开导这些「我见」的外道,以免这些众生永远堕落于生死苦海中,所以宣说如来藏,让大家知道渴慕求取。

可是这并非是要让众生又以为如来藏就是「我」,因为如来藏又不具备众生的种种的我性:作主、见闻觉知等等,如何说是「我」。但为了要指那些将「蕴处界」推计「为我」的外道,这些外道也以为佛法也是和他们说的一样「真实而有」,因此对于佛法也不渴慕追求,然而万法的实相本来就不是「蕴处界、众生所计量推度」,因此如来为了「开示引导」(开引)这些可怜的外道,所以在「真实而有」之外,也要宣说如来藏的「无我」性,让这些外道瞭解自己的见解和佛法不同,不要再附会了。

因此如来为了一般的众生,为了外道,要宣说「无我、真实」的如来藏。所以众生恐惧修行后就没有「我」的,不用担心,因为如来藏永远「真实」存在,非是虚假。那些「计我」的外道,也可以因此知道计度「三界有」为「我」的种种不如实的体性,就可以知道舍离自己推度计量为「我」的种种不如实见解,所以如来如是宣说如来藏。因此印顺说「如来藏是方便说,是为了外道而说」,这样的说法完全是刻意隐瞒事实,因为这语意说得很清楚,如来在宣说如来藏的种种体性时,会根据众生的领会的角度来说如来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2:24 AM , Processed in 0.13294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