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94|回复: 17

空的哲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1-2012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緒論
哲學是多方面的,也是艱深難於了解的;而佛教哲學中的空理,更是多姿多彩,其內涵更不容易了解的;所以這篇文字,只有從文學、哲學、科學各個不同的角度,勉強來詮釋它。為了通俗大眾化,這實在是出於不得已耳。
空,梵語śūnya,意思是說:凡是存在宇宙現象界的萬有,都莫不由許多因緣──關聯的序列性──組構而成。凡是由因緣組合而成的現象界,根本就沒有獨立個體存在之可能性,佛教哲學稱它為「緣起性空」或「中道觀」。「中道」亦含有「否定」論,否定兩邊、中亦不立的徹底絕對超越的精神。
《維摩經》〈弟子品〉「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萬善同歸集》:「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不是斷滅之無。」
      佛學中的「空」、「不」(不生不滅等)、「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苦集滅道等),在這些地方是含有「否定」意義的。空,只是否定宇宙間存在事物上的「不變性、實有性(自有性)、獨立性(獨存性)」;亦即是否定哲學上所謂「本體論、唯物論、唯心論」、宗教上的「唯神論、真宰論、唯梵論」等種種情執謬見的錯誤觀念。能徹底認識宇宙一切「無不變性、無實在性、無獨存性」,便能徹見萬有的實相,諸法的本真。空或中道,是站在純客觀的立場,以最高超越的智慧觀點,去鳥瞰透視宇宙全盤事物的真實相。
空理不但是七百七十五卷般若經的精髓,而是全系大小顯密佛學的核心和特質,同時也可說是人類智慧文化中至高的結晶品。絕非世人腦海中所想像「四大皆空」、「五蘊皆空」的「空」,以為佛學講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無」或「空空洞洞」、「空空如也」的斷滅消極、虛無飄渺之謂。因此,認為凡是學佛者,皆視為逃避現實的消極分子。實際上,佛學中的空理,恰與一般誤會者所想像的正成「反比例」。從沒有、斷滅、空無,消極的意念上理會空,那才是一般人士過於直覺的一種錯謬膚淺得可笑的見解;而不是佛學論空的真正具體含義所在了。
「空」與「有」,可以說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正是「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超越律」。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的肯定命題了。
空理既是多姿多彩的,我們應當從多方面去觀察透視認識它,因它是超言語文字知識學術思想的一種「最普遍圓滿嚴格超越絕對的真理」;而又適合改善人類思想生活,啟發人生理性,淨化世界淨化人心,提高向上人格的唯一方法。我們不欲改善提高人類向上的理性生活目的便罷,欲之,捨空的圓滿哲學,是莫由達到了。
世界人類,無分古今中外,他們所有的學術文化生活思想的來源,除大聖佛陀及其少數弟子外,我敢說,其餘的莫不皆由原始混雜著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不正知見腐蝕了的。質言之:他們的心眼,均未經過實踐空的真理之水所蕩滌之故。所有學說思想,皆含有大量的毒素和鏽質成分在內。
人生能體認圓滿的空理,從而實際地把握它、憑藉它、實踐它。經過不斷的觀察、修習,漸漸地即能空去不良的我癡我見,分別執著的習性;漸漸地便能啟發始覺的理性生活;便能止善行,轉迷為悟;進而智眼明徹,心地坦蕩,皎潔光亮,有如碧空萬里,杲日麗天,無幽不燭了。人生若不經過空慧真理之火的鍛鍊、陶鑄,那無異埋藏混雜在礦渣堆裏的金子,是作用不得的。
    空之否定性,是具有去腐生新,富於積極革命精神的。人生必須否定(扔掉或破壞)其一切故有的私蔽、迷執、成見,滌蠲其頹唐意識、自滿憍慢態度和唯我獨尊的錯謬思想,然後才能達到「度盡一切眾生,皆成佛道,而實無有一眾生為我所度者」,不居功的海量。 能空,才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絕的境界。能空,才能做到「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捨人之所不能捨」如釋迦牟尼佛、提婆菩薩、法顯大師、玄奘大師之流,頂天立地的出格大丈夫。能空,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董狐高忠亮節之流的犧牲精神。能空,又能有如「明鏡高懸,遇形則鑑;洪鐘在架,有扣則鳴」如響斯應靈明洞徹的慧眼。能空,然後能擴展其「太虛不拒諸峰插,滄海何妨萬派流」的襟懷。
「仁者,物我渾然一體」,空也。「民胞物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空私我之境界也。而「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胸量,非空去胸間傀儡,亦無法做到。
至於佛教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悲天憫人之弘願,「苦樂冤親,一視平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之坦蕩情懷,非有最高超越之般若智(悟空之智),是更不能有所企圖以窺門牆了。
反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者,不空也。「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此權利不空的殘忍屠夫手段也。歷史上殺人不眨眼睛的魔鬼如秦始皇、張邦昌、秦檜、張獻宗、洪秀全、近代之希特勒、史達林以及歷史上之昏君、奸臣賊子,莫不是黨同伐異甘為自私自利的奴隸,蔽其心量,此皆不能放下(空去)私我主觀成見之故也。
總之,吾人無論是研究學術也好,對人對事也好,若不一空倚傍,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處理學問與人事,則必一意孤行。如此,在事功上必一無所成。在學術上不是支離破碎,魯莽決裂;便是斷章取義,拾人牙慧,以為家珍。
上面說過,空是多姿多彩的。今為說明空的真正含義,使之通俗化、大眾化起見,特地作多方面的引證、事實上的詮釋,不憚反覆的敘述,俾大家能有確切的認識和深刻的了解,以為研究佛學基礎的確立。
佛學說空,既非空空洞洞、一無所有的,也不是不可捉摸、玄秘奧妙的形而上學,是可以從存在具體的宇宙人生事物上去體認它、辯證它、理解它,才能把握到這一正確的命題;若離開現實具體的事物講空,那便會陷落到不可想像的撥無因果惡取空的斷見深坑中去,是非常危險的!
欲明了空的正義,必先明了具體事物中的人──五蘊──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shos


   二、從具體的人(五蘊)說起
凡動物的組成,都不能離開物質和精神組合的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此五種怎麼都叫蘊?蘊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說積聚許多相似而同性質同一系統的事物或心理,把它歸納成為一類,就叫做蘊。若作「品類」、「範疇」講,亦無不可。      
    《俱舍論》講:「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如契經中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這段文,把它譯成語體是:「凡是由因緣(各種關聯)相互結構存在於現象界的事物──諸有為法,把它歸納分成一類一類的,就叫作蘊。」佛經上說:「凡宇宙間所有構成物質之元素及物體的物質現象,統統叫色。已經消逝壞滅了的物質,叫過去色;尚沒有發生成長到現在的物質,叫未來色;已經由未來移到擺在眼前可見的物質,叫現在色;屬於我們本身的物質(生理)叫內色;我們身外的物質叫外色;能用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叫粗色;肉眼所不能見的,要假科學儀器(如放大鏡等)方可見到的物質(如原子核,極微等乃至紫外線)叫細色。這一切的一切,把它歸納(積聚)成為物質一類,總叫它為色蘊。」
      其餘「受、想、行、識」四蘊,皆可以類推了。   (一)什麼叫色
1.色的標說──原子、物質、生理、物理。佛學中的「色」字,含義頗廣,它包括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原子、佛學的四大極微,科學的一○三種元素)及一切物體現象在內。換言之,色是一切物質(與由物質影響人的行為心理的反應活動叫無表色也在內)的公名。如內而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官器)及五種神經系統;外而色(青黃赤白光影明闇空一顯色等顯色、長短方圓粗細高下等形色、行住坐臥屈伸取捨等表色、無表色、定果色)、聲(八種)、香、味、觸五現實境的物理世界,都稱之為色。可見佛學講色,非一般人所指男女狹義之色,乃概括我們的身子和各種元素,以及身外的大宇都概括在內。這一切都叫色蘊。
2.色的定義──善變的物質。色是質礙義、變壞義。質是體質,礙是障礙,凡是有體質的東西,必互相發生阻礙。如香爐和框子,兩樣都有體質,而不能互相容攝。凡具有質礙的事物,同時又都具有變壞的意義。如香爐框子等,它本身無不在剎那剎那遷流演變,而無不循著破壞消滅之規律前進的。這是物質由生起、而發展、而變化、而消滅,所經程序的必然規律,凡是色法(物質),都不能超越這質礙變壞的原則的。物質的變壞有兩種:一為自然的變壞(見後一期無常中);二是人為的變壞。例如鋼,自身生鏽,是自身的自然變壞。鋼經約一千三百度的熱度,便變成為液體;至約一萬三千度以上,便變為氣體了。這是人為的變壞。   (二)什麼叫受

  「受」是我們對外境接觸時,身心上生起一種領納的功能,而接受外面──客觀環境──一切事物的感覺心理作用,與心理學上的「感覺」、「感情」、「情緒」等相彷彿。我們接觸適意的、順的環境時,即生喜悅的情緒、愉快的感覺,名為「喜受」、「樂受」;接觸不適意的、違逆的環境時,生起憂悲的情緒、痛苦的感覺,名為「憂受」、「苦受」。離開上面那些苦樂憂喜愛惡哀怒等情緒之外,接觸那不苦不樂、不憂不喜的平凡境界,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激不起激昂奮鬥或狂歡等浪花情緒,過著無所謂的生活,名為「捨受」或「中庸受」。總之,凡屬情感方面的心理作用總名「受蘊」。

  (三)什麼叫想

  「想」是我們內心對外境接觸時,所想像的事物、道理,而生起一種認識的心理作用,與心理學上的「知覺」、「寫相」、「表象」相彷彿。凡我們思想上的概念,了解、聯想、分析、綜合,乃至由此而產生新的概念等,皆是想蘊的心理作用。

  (四)什麼叫行

  「行」是造作義。我們與外境接觸時,內心生起種種思慮、選擇、決斷,怎樣適應環境、改造、安排、處理周圍種種環境等心理活動皆名行,由此動身發語而成為行為,與心理學上的「意志」彷彿似之。行蘊,可說是一切活動心理中的參謀團。

  (五)什麼叫識

  「識」是明了分別義,是我們對外和對內「受想行」的總認識的統覺作用。也可說是全部心理活動中的統帥,主持認識的首長,精神的總樞紐。佛學及心理學中的「意識」或「潛意識」、「集團意識」,即是識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蘊何以說是空的

五蘊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實如鏡、花、水、月,故云「五蘊皆空」。五蘊是構成整個人生的具體表現。色是物質的、生理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心理的。五蘊合攏來,就是「心物」統一論。從佛學的立場看「萬物之靈」或「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我」、「生命」或全生物界,都不過是由這五種因緣關係和合組織而存在的;若離開這些關係,它就找不著一個獨立性的「人、我、生命」了。
五蘊和合成人,五蘊的本身亦是沒有「獨立性」和「不變性」的緣起法。《增一阿含》卷二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吾人身心,忽生忽老忽死,假相合聚,五蘊不是空,是什麼?
  這樣講空,我相信大家也許還不能得到確切徹底的了解,和把握到「五蘊皆空」所以然的命題吧?茲再從多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從相續假看空──無常故空

所謂相續,就是時間的連續,因為時間是每一剎那連續的假相,沒有辦法分割出來,使它永久存在不變,這種情形,佛學上稱之為「無常」。我們可以從下列三方面來分析它:
1.剎那無常──剎那kṣaṇa無常(Anitya;Impermanence),又名剎那生滅kṣaṇa-bhaṅga,譯一念頃,時間極短之謂。經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凡物於極短之時間發生變化者,莫如心念,故剎那剎那識曰念念。
《無量義經》:「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維摩經》:「是身如電,念念不住。」蘇東坡云:「生世本暫寓,此身念念非。」
  時間不外過去、現在,和未來波浪式連接的三世。如果精密的分析,那便是無量數的「剎那」所組成,現在的一「剎那」,立刻變成過去;未來的一「剎那」,一會就變成現在。你如果要找現在的一「剎那」,正在尋求之時,即已變成過去的一「剎那」了。就在這相續的「剎那」──時間的組成,要去求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一「剎那」,永遠不可得。
佛學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以極迅速的光的速度(每秒鐘行三十萬公里)不停地而消逝過去而為我們遲鈍者所不能知,這種隱而難知的剎那無常,莊子之「交臂非故」,佛說「一見不再見」,赫拉吉利圖的「濯足長流,抽足復入,已非前水」,禪宗之「嬰孩垂髮白如絲」,皆為剎那無常的註腳。鬚髮爪甲剪了,怎樣又長起來?烏絲怎樣又變成白髮?皮膚怎樣由青春嫩晰而變成?皮似的皺了起來?一件新衣、一朵美麗的鮮花、一座新洋房,怎樣演變而舊,而褪色,而凋謝,而爛壞倒塌?這是上帝主宰的嗎?還是偶然如此?
佛學告訴我們:這不是什麼造物主──神──所使然,而是自然現象發展中的必然定律,無常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法則,客觀的真理規律。凡宇宙萬物,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無不循此剎那無常相續的假相流變著。人們不明白此無常假相是緣起性空,在錯覺妄知上而執以為實為常,這實常的觀念,殊違背客觀真理──空──的。
2.一期無常──期,就是時間上劃分較剎那為長,但仍不過為剎那的連續而已。如六十秒為一分鐘,六十分為一點鐘,二十四點為一晝夜,乃至一月、一年、一世紀、百千萬世紀,仍是多剎那相績的假相,不過比剎那無常來得顯而易見罷了。例如一切事物一期的「生、住、異、滅」,人生一期的「生、病、老、死」,世界(地球或星球)一期的「成、住、壞、空」,這些事物本身一期的延續假相,當然比剎那無常顯而易見得多。
宇宙間一切現象的存在物,無論是生物、植物,乃至各種星球之類,無不經過四相──生、住、異、滅──程序演變的。例如這一座房子,在三年前沒有這座房子,現在由沒有而忽然把它建築起來,這就是「本無今有名生」的「生相」;房子既建築起來,沒有意外的火災、水災、風災、地震災、戰禍的話,至少也得五十年或一百年的存在,這就是存在的時期「生位暫停名住」的「住相」;而它的存在時期,是不能永恆不遷不易的停住不動的,雖然前後相續相似的存在,似能保持它前後的一貫性的假相,其實仍是剎那地在自身內部不斷地發生衝突而激烈的變化著,這就是「住別前後名異」的「異相」;而它本身變異的結果,是自身由相成而相反,由漸變而突變的結果是歸於消滅,這就是「暫有還無名滅」的「滅相」。一幢房子必經過此「生住異滅」一期四相的程序;而一朵花、一株樹、一個太陽、一個人,都莫不由其自身的發生而發展、而變遷、而消滅、而歸於空寂。
  依據宇宙萬物發展的公律進行的事物,有時相反而相成,或相成而相反,或相反而相反的。宇宙萬物之發展,按「黑格爾」的說法,萬物到達了某種程度,必轉化為與自身相反的東西;且轉化之原因不是來自外界,實即存於發展之物的本身。他說:「有限事物的諸限制,並非單是來自外界,一事物之自身的本質,就是消滅其自身的原因,憑他自己的活動,他可以轉化為與自身相反之物。」(此語應從思想上去理解)
萬物發展到極點時,終必轉化為與自身相敵對的東西。且常見到的水,沸了則變為汽,冷了則結為冰,便是很明顯的例子了。類此的公律,只要留心觀察,隨地隨時都可發現的。佛學中之無常、無我、空的真理,就是說明這種公律的究竟的必然鐵則。生物之有生必有死,世界之有成必有壞,此乃緣起因果法則的必然公律,不要有什麼神來主宰才是如此的。
人生因緣起而生長、存在、發展,亦因緣起而衰老、而變遷、死亡。然此死亡,並非一滅永滅而斷絕;如冬期之稻種,一到春季得著種種因緣會合時,又會復生的啊!此無盡期中的一期緣起假相,雖然生滅滅生,如長江水,滔滔前後不絕地流著,一般人仍不能認識其為無常、為空,而執以為永恆不變者。
3.人世無常──宇宙中有一種真實的況味,這況味,往往不為一般醉生夢死、感情麻木的人所能賞識;而天地坦然,具有「履霜堅冰至」的敏感者,則又每每低徊詠嘆,實不能已於情者。
這種真實況味究竟是什麼?那就是無常之痛啊!這裡祇從歷史文學的角度談談人世的無常。我國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之士,似皆具有兩種不同的性格和感情:一是激昂慷慨的豪情,一是對於無常的悲痛。
東晉時代的桓溫,他平居以第一流人物自許的。「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的豪語,就是他說出來的,其氣慨之盛,於此可以想見一般了。而他在北征途中,看見昔日親手種植的楊柳,不覺泫然流起淚來,感嘆的道:「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又南宋時代的「辛棄疾」(稼軒),亦是個豪情俠骨,一時無雙的人物,他的「破陣子」詞道:「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他又一首「滿江紅」詞道:
「過眼溪山,怪都舊似,舊時曾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拆;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樓觀纔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我們讀了這些詞句,心頭不覺生起了無限的惆悵!此外如: 曹孟德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短歌行」。
漢武帝的「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秋風辭」; 魏文帝的「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的「善哉行」。 陳思王的「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的「箜篌引。」 李後主國亡後所寫各詞,字字皆血淚,讀了叫人腸斷! 高爾基的「不論你怎樣,到頭來都是棺材和墳墓。」的「人間集」。 范石湖自營壽藏詩有云:「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亦皆是慷慨悲歌淒涼之至,真叫人不忍卒讀啊!「朝喜花艷春,暮悲花委塵,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這是個人生理無常的感嘆。 「生汝如雛鳳,年荒值幾錢?此行須珍重,不比阿娘邊!」「挑燈含淚疊雲箋,萬里緘封報可憐。為問生身親阿母,賣兒還剩幾多錢?」 這真算得兩首音節哀亮、不忍卒讀、骨肉分離、家庭劇變的無常曲。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這些詩無論從形式與內容說來,莫不是說明歷史人世的無常觀。
我國歷代有價值的文學,多半是描寫生離死別人世無常的感慨,不知賺了若干有情人的眼淚,如「紅樓夢」、「長恨歌」、「阿房宮賦」、「弔古戰場文」、「桃花扇」等,均是一幅無常的寫照圖畫。
近代大藝術家豐子愷說:「真從無常之慟,發出來的感懷佳作,其藝術永遠不朽!在他們的讀者,往往覺得這些部分最可感動,最易共鳴。因為在人生的一切嘆怨如惜別、傷逝、失戀、轗軻(坎坷)等當中,沒有比無常更普遍地為人人所共感了。」這些話說得很對,只有無常之痛才是人世間的真實況味。
無常的洪流,泛濫了整個古今的人類社會。試思百年前世界上千萬人類,而今安在?著此身於天地間,真似斷梗飄萍一般,毫無所託。所以有些人因此懷著消極的念頭,不願向前進取;也有些人及時行樂,盡情的享受,以求麻醉自己身心志氣的。我國道教一流的人物,不解無常的真諦,更從事於內丹、外丹的修煉,希望能得到長生不老的境界。一個人有生必定有死,這原本是自然的因果鐵則。我們呼吸之間,就是一死一生了。彼輩修道煉丹之流,不能在此無常真理中認識生命的意義,悵惶地以希求壽命的無限延長。至於一般盡情享樂,本來也是人的常情,無可厚非的,然而人生除了享樂以外,就再沒有別的人生意義了嗎?何況盛會不再,樂往哀來,深恐欲求忘懷一切,而終不可能啊!那末,一般享樂冀求麻醉身心的人,實無異是慢性自殺呀!悲觀消極的人,似不若因任自然、安時順處的人的達觀。
古往今來,宇宙間沒有一件東西一個人,而不是以極快的速度變動電掣雲駛、飛奔遷流過去的。地球亦將毀滅,太陽終歸死亡,我們又何必用晶瑩的熱淚洗此長恨!若就佛學來講,我們的生命是不斷的,所作的業力也是不滅的,縱然趨於自殺,仍是殺不了的;悲觀消極或求長生的妄動,那只是自己白白地討苦吃而已。 茲錄孔尚任的「桃花扇」裡「哀江南」一詞如後,以作本節的結語。
「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野火頻燒,護陵長揪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牆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櫺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銷。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你記得跨青谿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賸一樹柳彎腰。」 「行到那舊院門,何用輕敲?也不怕小犬哞哞。無非是枯井頹巢,不過些磚苔砌草。手種的花條柳梢,儘意見採樵。這黑灰是誰家廚灶?」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一部世界史,都莫不是黃粱一夢,了不可得啊!第二次大戰死傷了五千萬生靈,多少英雄如希特勒、東條之流,誰又不成為歷史陳跡中的人世無常?結果只落得「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啊!
「剎那」、「一期」、「人世」三種無常統是表現「相續性」的,其「無常」之情形已如上述。因其「無常」故名為「相續假」,相續既假,既無常,則緣起的萬物無不變性,所以萬物是「空」了。
「剎那」和「一期」兩種無常,可說是科學的、哲學的;「人世」無常,可說是情感的、文學的。吾人能時時體會到這無常的真理,則一切不必要的殘忍戰爭,立即可以解除。人間淨土,經過真理的陶冶,逐漸是可以實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從循環假看空──因果故空

從循環假看空,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穀子,播種在田裏,不久,它便發出芽來,漸漸的變成秧、禾、然後一天一天的長成,乃至開花、結實,又變成和播種時相同的穀子。這就是「因果循環」的道理,從穀子播種到穀子結實,在這一循環之中,播種下去的穀子為「因」,結實的穀子為「果」。結實的穀子既不是播種時的穀子,播種下去的穀子如果不經過發芽乃至秧、禾芊等程序也無法變成結實的穀子。在這一循環中,每一個階段都是假的,因它後者否定了前者之故。所以名為「循環假」。   
  在「循環假」中,有著不生不滅「因果」律的存在,這許多因果律,由生而滅,滅了又生;由因結果,果又為因,因因果果,生生滅滅。雖然如是,皆是假相,如旋火輪,全無實體。這就是循環假,既是「假」,假是緣起,緣起即是「空」了。
許多人,不瞭解「因果」是「緣起」的假法(因可為果,因非不變之真因;果可為因,果非不變之實果),而認它為常住不變性的。因果如係不變性、實有性,那它有自主力,那末凡夫的因果必不能轉成出世的聖者因果了。如此,則違聖教量──無常──的空諦了。

  (三)從和合假看空─緣起故空

佛學以為一切物質之所以存在,皆是由於四大或各種因緣和合而成。其結構之原素,佛學謂之四大種,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是(非眼見之地水火風也)。 「地大」是指一切堅固的物質,屬固體;「水大」是指一切流動的物質,屬液體;「火大」是指一切的熱力,和潛在物體內部的一種能;「風大」則指空氣的變換情形,屬動體。
例如人體的組成,骨骼、皮肉、指甲等類屬「地大」,血液、痰涕、便水等屬「水大」,體溫屬「火大」,呼吸屬「風大」。「大」,即普遍的意義,此「地水火風」四種原素,遍於一切萬有,為組成萬有現象之重要因素,故稱為四大。科學把人體分成許多種化學原素,與四大相似的。
又如茶杯,瓷屬「地大」,塑型調和時所用之水屬「水大」,燒瓷時用的煤柴等燃料屬「火大」,火無空氣則不燃,故必須有「風大」。四大和合乃是一切物體組成之因,再詳言之,茶杯是瓷,瓷是氧氫氣及鋁矽等構成的,離開了各種關係,則無茶杯可言了。
又如每一分子的水中有氧原子一個,氫原子兩個。再進一步分析時,它具有電子十個,質子十個,中子八個。如果再追下去問:電子是什麼組成的?中子質子又是什麼構成?科學家也得不到最後的結論,只好勉強說是能。再往下迫,也就無法可說了。
又如一粒黃豆的生起與存在,是由黃豆為因,水、土、陽光、空氣、肥料、人工為緣而生起存在,缺一則不能起,反之則消滅。
  故萬物之存在,莫不是緣起的。一切萬物現象,離開因緣和合,則物體即不存在。而因緣的本身,亦莫不是因緣的假和合相。所以我們肉眼所見的雖是物體的存在,實是一種和合假。
再以心理活動現象而論,亦莫不是依緣起而存在,而絕對無獨立性者。以吾人眼官之「見」為例,須具備十個條件,才能發生有「見」物的作用,否則缺少其中任一個條件就不能有「見」物的功能了。十個條件:一、眼根──眼器官不壞和視神經不壞,盲人因缺眼根,所以不能有「見物」之用。二、境,境是對象,即色境。三、空間,眼看物取境,必須與空間距離,否則物逼附於眼則不能見。四、明,即光波,如白日、月夜、星、燈光等助緣才能「見」物作用,若黑漆一團見個什麼。五、眼識,見的種子功能,此與生理學上惟視神經能見則不同,因視神經是屬生理的,見功能是心理的。生理,心理各有種子,不可混淆!六、作意,即注意,如無注意,見而如無見。孔子說:「心(作意)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正此之謂。七、根本依,即阿賴耶識。八、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九、分別依,即第六意識。十、等無間緣。
前六點,已極科學了;後四點,科學家亦尚未探究到。眼見如此,聽覺、嗅覺、味覺,乃至觸覺、感覺,莫不各具條件,始能有心理活動也。
  因緣生起的生理、物理、心理現象,既依緣起而存在,而無個體獨立性,則當體即「空」了。

  (四)從相對假看空──相待故空

自從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以來,一切的事物,都已沒有絕對性的了。人坐在火車裡,坐火車的人所看到的是窗外的樹物和地在動,人是坐著不動。火車外邊的人,則看到車子在動,車子外邊的事物並不動。
又如我們說這個人是「迷」,那個人是「悟」,要知道「悟」必須對「迷」講,如果世界上沒有「悟」的人,則「迷」者自「迷」,亦不覺為「迷」了。反之,如果世間沒有「迷」的人,則「悟」者自「悟」,亦不覺為「悟」了。
復次,煩惱與菩提,智與愚,貧與富,乃至父子、師生、男女、好醜等,亦復如是。
這種世間相對的事理的分別相,即名為「相對假」,既是「相對假」,則一切名字相、言語相,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一切,畢竟了不可得。了不可得,那不是「空」的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從相狀假看空──無標準故空

  兩個人在一塊,甲長得美,乙長得醜,我們說甲是美,乙是醜。如果有個丙長得比甲還美,則甲丙兩人相比,甲是醜,丙是美。剛才美的人立刻變為醜了。又如再有一個丁長得比乙還醜,則乙丁兩人相比,乙是美丁是醜了。剛才醜的人則又變成美了。
  復次,高低相較,亦復如是。高有更高,低有更低,更高者與高者相較,高者就為低了,反之,低者亦可為高了。
  前面說過,水遇冷成冰,遇熱為汽,水也、冰也、汽也,莫不皆相狀假。這種相狀比較,毫無標準,故名「相狀假」。「相狀假」以無標準故,故由此知其「空」。

  (六)從名詞假看空──假名故空

一個剛生下來的女孩子,我們稱之為女嬰;長大時,我們叫她小姐;求學時,叫她女學生;結婚後,叫她太太;生了孩子,又變成母親;生孫時,又名祖母。女嬰也、小姐也、女學生也、太太也、母親也、祖母也,乃至太祖母也,皆一人也。何以有如許多稱呼?這不是名詞假的證明嗎?
又如一株樹木,在山林中謂之森林,砍伐下來叫做原木,做成門則稱門,做成窗則叫窗,製成桌則稱桌,刻成佛像則又稱佛,木也、門也、窗也、桌也、佛像也、樓板也、木筏也,皆假相假名也。
  世間各種事物,實際上是但有假名而無實義,稱為「名詞假」,佛學上的「空」,實有此義。

  (七)從認識不同看空──心境無定故空

莊子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站在情人的立場去看他私心所愛的人,那她縱然沒有「毛嬙」、「西施」她們那麼美麗,可是在情人的眼裡,她一定要漂亮過西施;若在她仇人或情敵的角度去看她,那她也許會變成莫名的醜惡的羅剎、人間的禍水。這還是就人類男性的立場言;若從魚、鳥、麋鹿異類而論,則「美」之所謂「美」,就更加沒有標準了。我承認莊子的見解是對的。
永明大師《心賦注》引《唯識論》云:「且如一水,四見成差。天見是寶藏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火,魚見是窟宅。」此種不同主觀的認識,與莊子的說法,如出一轍。
也許有人懷疑動物認識不同,乃由牠們的生理、心理的組織所使然;但「水」之為物,總不能說無決定性的。這種懷疑也是難免常識上的錯覺。前面不是說過:水遇熱化為汽,遇冷凝結為冰。「水」果真是不變的麼?
許敬宗對唐太宗說:「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而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而盜賊惡其光輝。」這樣例子,都不過說明了認識的心理和被認識的境界,實無足憑藉以為標準的。
總之,無論是主觀的心理現象也好,客觀的物理現象也好,皆沒有一成不變的決定性。無決定性,則萬法繁興,林林總總,而到頭來無不是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緣生性空

《大智度論》卷二十三說:「一切有為法,無牢無強,不可取,不可著,為如幻化,誑惑凡夫,因是無常,得入空門……復次,無常想,即是聖道別名。」這裡「有為法」,指世間一切因緣──關係條件──而起的精神物質之事物。此一切事物,是不堅牢、不強固,取而不可守,著而不可恃,忽焉而生,忽焉而滅,如幻如化,故曰「無常」。由於無常得悟空理,得入空門(三解脫門之一)。「空」是宇宙中絕對或普遍必然性的真理。故無常之概念,即是聖道別名。
然則由無常的概念,怎樣就能悟入空門呢?今以書籍為諭。吾人現在所讀的書本,印刷精良而美觀,裒然成帙,固甚可珍愛,惟經幾度翻閱之後,汗垢污漬,美觀漸失;若再遇雨淋水浸,則斑爛漫漶、不堪卒讀了。不幸又為火燄所焚,立即化為飛灰;而昔日之書不見矣。此所謂「無常」。然此書在未經印刷裝訂之前,固無所謂書。吾人所閱讀之書,就此已經印刷裝訂者言,則書必藉印刷裝訂及著作發行等種種因緣──關係──而成。此種種因緣完全破壞時,書亦隨之而化為烏有。則書之所以為書,非自古以來,即有其可以自立自主不變之實性。宇宙萬物,莫不皆然。佛學總稱之曰「無自性」──性空。
無自性故空,《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乃形容空的相狀。空而說為「不生不滅」者,如書籍因緣而生,亦隨因緣而滅。此書如此,彼書亦然,古時之書如此,現在與將來之書亦然;但書空無自性之空理則恆常不變(此所以「空」成為宇宙中絕對或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在書無自性的理境上,無此書、彼書、中國書、外國書的差別相可見,故曰空。空,決不因此書、彼書、中國書、外國書之生而生,亦不因此書、彼書、中國書、外國書之滅而滅。故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又書污之即垢,污除即淨;大量生產即增多,材料缺乏即減少,亦皆是緣生現象上的事情,與空理無關,故又曰:「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然此空理,絕非一具體之物,吾人僅能從邏輯的推理之不可得而知之。古德所謂「說是一物即不中」,蓋恐人們於此生執著,誤以空為萬物之主宰,先天地生而生萬物。如此,則有擬物之失,犯無窮的禍患,是佛學所極反對的。
宇宙萬有,形形色色,化化生生,物質的、精神的,無一非因緣會合而生。因緣生故,皆無獨立、不變的自體;而莫不共此一「空性」。此空性既為宇宙萬有之所共,故一毛之微而曰「空」可,指大地山河、日月星辰而曰「空」亦可。
此飄浮於無常洪流上之一切現象,如悲歡離合、生死榮枯,莫不一一當體即空。既空矣,則苦樂悲歡、榮辱得失之心境,因而與空性之不生不滅相應,以不變應萬變,則苦樂平懷,天機活潑。精神上自不致流於極度之苦悶,而消極頹喪或慢性自殺。長生不老之謬說,當更無可動其心志。
昔之高僧,常有道流所謂:神仙者贈之以仙經,惠之以靈丹,而皆置之不顧;或竟面斥其妄。如「黃龍」之斥「呂純陽」為「守屍鬼」,可概見了。
吾人既觀一一物境當體即空,則心無所住。心無所住故,則不隨煩惱之衝動而生迷妄。心如波澄之止水,高懸之明鏡,物來斯照;則是非黑白,自然曲當其情。於是在子則孝,在父則慈,在夫則義,在婦則順,在友則信,居官臨下,則忠藎廉明;即隨俗而為販夫走卒,亦不至於欺弱昧寡,混水摸魚。
又心無所住,則無窒礙,無窒礙,則不為物役;故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餘種種驚天地、泣鬼神之豐功偉業,亦莫不從此空觀而出。
所以空具有革命的積極性,建設性。人類的心靈,能透過佛法「空」的洗禮,其思想言行,纔能獲得真正奮發有為,積極向上而進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空有不二

《中論》〈觀四諦品〉頌云: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此諸頌的大意是:若宇宙萬有──諸法──本性非空,則各各應有「決定性」。諸法若有決定性,則各各應常住不變,不變之法,應非緣生。諸法既非緣生,則無罪無福,無因果業報,亦無生死流轉,亦無出世還滅,現象界之一切法則,皆將完全推翻,故破壞一般常識的世俗諦──世間真實。世俗之事相既被否認,則亦無超常識的絕對真理的存在。世間將永遠如槁木死灰,毫無生機,則實不成其為世界。然現實世界,決非如此,故「第一義空」不可破。
空不可破,諸法無決定性,無不變性,無獨立性,無自有性。無決定性故,於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生生滅滅,流轉無窮。於是花開花落,苦樂相乘,有世俗,亦有真理。而此世界活生生,熱辣辣,萬花繚亂,柳翠桃紅,燦爛莊嚴,無法不備了。
空不可破,宇宙萬有之生起與存在,必具足此空性而後成其為萬有;空性亦必藉萬有而後見其本真,決非破壞萬有歸於空無──沒有──而後始名為空。 《大智度論》卷五十五說:
「空即是般若波羅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緣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
《大乘密嚴經》亦說:
  「離空無有色,離色無有空;如月與光明,始終恒不異。諸法亦如是,空性與之一;展轉無差別,所為皆得成。」
性空之空理,與緣起現象界的一切事物,既如月之與光明,始終不二,吾人欲親證此空理,必不能捨離緣起的現象界之一切事物,而別求之於無何有之鄉。須知完成緣起現象界之萬有,吾人絕不可自作聰明,違此性空真理而別出心裁固執己見,憑空構造一個萬能之神或真宰來。唯有此嚴格而普遍之真理,始能為萬德之母。
欲認識真理,必不能捨離現象界的一切具體的事物,是現象界之一切事物不礙性空之理了。須知完成現象界一切事物的緣起,亦不能違此性空之空理,是性空不礙現象界之一切事物了。不礙現象界之空理曰「真空」;不礙空理之現象界曰「妙有」。有而曰妙,空而曰真,則色空性相之界限泯而浩然大均,會歸於一,是為「無礙法界」。於此亦不可著,不可取,不可住之境界,名曰「無住涅槃」或「無上解脫」。
此種境界,若以我國哲學解釋之,則宋程明道「識仁篇」:「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彷彿似之。若以西洋哲學解釋之,則黑格爾「精神現象」一書中,所述精神發展之最高階段有:「內外一致,主客和諧,物我無二,天人合一」的境界,與此亦有多少相似之處。惟程明道之所言,乃是感情上的;黑格爾較精於思辨,而仍覺空洞;未若佛法深切著明也。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朝聞道,夕死可矣」,其言甚為悲切而意遠。
人生此世,頃刻百年,若謂人生祇須隨本能之衝動,求得物慾的滿足,則飲食男女而已,何異於禽獸!沉淪於物慾,不見性靈,不識真理,大道當前,反以為邪途曲徑,於是投機取巧,殺人越貨,無所不用其極。此何故?蓋人心無真理以作軌則,無解脫之遠景以寄性靈,其精神必如脫韁之野馬,其事業便如空中之樓閣。則其思想言行,必不得其正,縱有事業必支離,縱有情懷皆破碎。
此真理之所以為今日人類所急需;而解脫汨沒之性靈,尤須於此「空有」不二、「理事」不二中求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012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結論

自孔德主張實證哲學的建設,詹姆斯等亦有實用哲學之標榜。殊不知佛教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解、行」並重之高出此等哲學的哲學了。 抗戰期間,任中敏氏在桂林圈山主持漢民中學時,常以我國「高僧傳」為教材,以啟導學生實踐自我教育,免得出了學校,便是空腹高心,所學與做人治事而脫節。任氏曾聽我講《心經》於月牙山,對人曰:「吾人能真正明白實踐般若空義,大雄無畏之犧牲奮鬥精神,不期然而憤悱矣。可惜我國浚浚群公,於佛學中之空理,一無所知。否則,『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孤忠亮節之氣度,已澎湃於國人心海中矣。」任氏對高中生講〈正氣歌〉曰:「正氣之靈魂即為空的哲理,文天祥正實踐之,故能視死如歸。垂危之際,猶能作正氣歌,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曷克至斯?」。任氏可謂於空義得少分受用了。
古人說「學以致用」,學不能致用,即與生活治事為人脫節,何異紙上談兵?吾人應將空的哲理,恒蘊藏於方寸之間,務使與日常做事、待人、接物、語默動靜、行住坐臥、應對進退之生活,打成一片,方能真於佛學得到受用。
今之談佛學與學佛者,多半理論是理論,行為是行為,思想是思想,生活是生活,不能將理論、思想與生活、做事聯繫起來,發生關係,實在失去「以行驗解,以解導行」、「解行合一」的實踐工夫之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2012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os妹 , 你头像的小妹妹 好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12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文转自http://www.plela.org/daoan/w22_3_1.html
以后请注明转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2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请帮我买消化饼。。。。。。严重消化不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2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3-1-2012 01:07 AM 编辑

回复 11# mykopio

喵尽喵事,帮咖兄翻译翻译。。。


二、從具體的人(五蘊)說起
凡動物的組成,都不能離開物質和精神組合的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这里,喵不得不称赞一吓佛陀。其实历代众多超级天才里面,佛陀是喵罪喜欢头3名。。。
5K年前,哪有什么心理学,哲学。佛陀就已经将这些分类到那么细。。。
简单点:
色,就是一切物质。
受,就是感官。(左脑)
想,就是思考。(右脑)
行,就是行动。(手脚)
识,就是系统吓文字化烂后流传后代。
基本上,这五大类表达完人类行为的了。。。
完毕。。。


以吓是喵自己车大炮的,不喜欢大可以表理喵。。。
喵比较喜欢
“识”这一part。通常和尚很喜欢忽略这一part。因为一切皆空大原则。。。
基本上佛经也是一种“识”
识,
如果是由喵分析后,
留下来的就是思考的结晶。那叫想=》识。
如果喵只是在读那个识,什么感觉都没有的。
就是“空”。难听点叫:喵浪费喵自己的时间。。。
识=》??dead end...
如果喵只是在读那个识,什么感觉都没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做就对~那就是识=》行。---------0
如果喵读了之后感觉深厚,烂后进一步总结。那就是识=》受。
如果喵读了之后感觉深厚,烂后进一步总结,烂后开始改变自己行为。那就是识=》受=》行。----------1
如果喵读了之后感觉深厚,烂后进一步总结,烂后又觉得不大对,批判一吓,纠正一吓。那就是识=》受=》想。
如果喵读了之后感觉深厚,烂后进一步总结,烂后又觉得不大对,批判一吓,纠正一吓,烂后改变自己行为。
那就是识=》受=》想=》行。-----------------2


1和2罪大的分别在盲信与否。。。
0叫愚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2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喵楼主,错别字好多喔!破坏掉中文的美。

可以在白一点吗?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2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mykopio

嘿~这是喵文。。。是喵的identity。。。再丑也要接受。。。
(没理由只跟美女交朋友。是吗?)

色,就是一切的物质。就是物理,如光线=》颜色;粒子=》物体;电力=》能量等
受,就是
一切的感官。(左脑)就是感觉,如五官、情绪、感应能力等(现金电脑学罪前卫的AI发展就是往这方面:认识、认得。)
想,就是
一切的思考。(右脑)就是思想,如逻辑、分析、总结、计算、创意、批判、整理等(就像咖兄批判喵文破坏中文之美)
行,就是
一切的行动。(手脚)就是行为,如工作、创造、建筑、电脑、科技、工业等
识,就是系统吓文字化烂后流传后代。(文字物质:口传或记载)就是资讯,如书本、cari、哲学、科学、数学、艺术、管理学等
五蕴基本上已经表达完人间认识得到的事物。。。


【行】与【识】很接近。
抛身吓海实际赚钱是【行】;读着理论上如何赚钱是【识】。

动手是【行】
动口是【识】
动脑是【想】
动感觉是【受】
【受】得到的是【色】

够白了吗?

这里开始是喵自己想出来的:
察觉
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色】
体验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色】与【受】
领悟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色】、【受】与【想】
贯彻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色】、【受】、【想】与【行】
总结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色】、【受】、【想】、【行】与【识】

吓次不白的地方写白一点。。。
喵了那么多,喵实在不懂咖不白哪一个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2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就是:
这世界先有【物质】
烂后喵们来到这个世界【感受】到这世界一切的【物质】。
烂后喵们开始【思考】自己【感受】到的【物质】。(这里就是喵们开始建立喵们价值观的时刻。。。)
烂后喵们开始【做】一些喵们【思考】自己【感受】到的【物质】后喜欢的冬冬。。。
烂后喵们检讨我们所【做】过的冬冬,进行【总结】。。。
烂后喵们再次【感受】到这世界一切的【物质】又有所不同。。。
如此重复N次。。。
N越大,喵们就越接近社会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2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就谈到
无常
因果
缘起
相待
无标准
假名
心境无定

这里卡住。。。
喵要去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2012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无常 - random =》 高级数学
因果 - why =》 科学
缘起 - if-then =》 电脑学
相待 - relativity =》相对论
无标准 - 变幻=》混沌理论
假名 - 文字游戏 =》本位主义
心境无定 - 心里变化 =》心理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15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嗨樓主
可以請問一下是哪裡找來的文章嗎?
想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2-2024 01:09 AM , Processed in 0.1258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