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2|回复: 3
|
慈法法师讲授五念门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复制链接]
|
|
21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607(五月初六)(上)
...............昨天我们提到性功德,希望大家认识到佛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作用就是解除我们的负重,消化我们的迷失,使我们清晰起来,破除我们对思想的执著,破除我们对是非人我的这种斗争心的躁动不安,使我们积累沉淀的陋习变得轻松起来,或者说在清净平等觉中能得到真正的如实的安心与安住,这样我们来学佛,就逐步地走向轻快的人生。
那我们就学习下一个——观察彼国庄严形象功德成就。“庄严形象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我们观察彼国十七种庄严称为依报庄严,彼依报庄严是对我们的心理、对我们的心行作为……,极乐世界的这些依报成就直接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性与作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缘什么,这个境界力是不可思议的,就是所谓的所依力,当然这里面有佛的愿力,也有我们自身的愿力,它会直接唤醒我们心灵一些沉睡的或者说我们业习中蒙蔽的我们本具的这些善巧,它通过依报的庄严来展示出来。
我们知道一切佛陀所亲证两种功德,自受用与他受用。这二种受用呢,自受用很明显,我们就知道他自身成就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拥有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等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善巧,当然还有一些内誓善巧。那么他的依报实际也表达了他的一个他受用的善巧的展示,就是利他的一个善巧。所以庄严彼界摄化众生,就是他建立这样一个稀有独特、妙超十方佛国这样的一个严净国土,就是来引导十方众生回归于此,那就是他受用的一个展现。展现给谁呢?来影响一切有缘众生,令其在现行业缘中走出。我们这现行不管它过去有多少累积,从现行中走出自己的我们固有的业力的一种圈子或者业力的一种自我局限,这自我局限我们称为自己的身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受报的这样一个身心世界,我们要去思维它、观察它。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昙鸾法师是这样提示的:“此云何不可思议?”在昙鸾法师的言说、说教中,他认为这十七种庄严功德呢,他每一个开头都是用“不可思议”这样一个文辞来提醒我们——“云何不可思议”。那我们已经思维、思忆惯了,这个问题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思忆的,但是有时候我们的思忆是不起作用的。比如极乐世界,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好比说大家都没有去过巴黎,法国这样一个城市,我们想一下没有任何材料的情况下想象思维是没有意义,称为想象中的巴黎是不可思议的。那极乐世界亦复如是,阿弥陀佛这个国土十七种庄严在我们凡夫的角度下,要是没有佛陀的提示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讲这个是十分准确的。这并不是说来让我们迷信或者说迷惑我们,没有这样的,一切善知识都不会来迷惑众生,他唯一的希望、唯一的作为都令我们有情能真正的生起圆满清净的这种如实的安住,远离贪欲的躁动与迷失。所以他不会给我们制造这种所谓的迷失的思维概念。
他是这样讲的:“夫忍辱得端正”,你说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跟“忍辱”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这样讲:“我心影响也”,他这个提法十分的可爱。我心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就是大家的心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受到镜光明的满足,因为这个满足,因为“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样的满足使我们堪忍,堪忍于世间。因为你是朗照的,没有回馈的。我们知道我们现前的作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作为,基本上每一个作为都要求一个回报,包括语言表达、意识表达、劳动工作、人事关系都要有一个反应,就是我做了这个事情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反应,就是要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有的是尽人意,有的是不尽人意,有的会受到挫伤的,就像我们在诵这个四分律藏中讲啊,说有人不负责任就度残疾有情去出家,令众生受辱,令僧团受辱,就是他减损僧团的作为,整体的这种善巧,拖累大众。他这个“辱”是什么呢?是一种形象,还是一种回馈。那么在世俗中就是这样一个正常的一来一往的一个反应。那我们在极乐世界我们依着净光明满足,我们的心念呢,“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那我们对这个世间堪忍的东西也就会消失,就是他没有回馈了,他像光明一样圆满地普照着十方。在这个圆成的光明中我们的一切求回馈的心得到了消融,或者受到了影响。
那我们在观察、审观彼国“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个依报的形象功德成就的审观意识过程中,我们的身心受到了影响。什么影响呢?不在求世间种种差别的、变异的、这种逆顺的满意不满意的回馈。他就做一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饱满的充盈的感知着就是用自心圆满感知着世间,实际这就是赞自性功德,这个里面本身就在赞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赞着所谓的我们称为佛性也好,佛性之圆明。你看他这个所有的依报啊,他对依报的赞美,都没有离开对佛性的赞美。他赞美佛性干什么呢?来影响我们的现前的现量的心理,对佛性的赞美,对佛性作用的赞美,来影响我们现前的造作的取舍的心念、心理。因为我们这个心理现在是造作的,是有对待的,是有我满意我不满意、顺着我不顺着我。
我到了许多地方跟许多法师、居士都交流过,大部分人在不太知道佛法的教育解决我们的现行烦恼的时候,他特别希望你说一些迎合他的话,你迎合他说,“哎呀,这个法师讲的好呢”,你甚至也有这样的感觉,说哎呀某个法师某个居士某个出家师讲得很好,怎么呢,他迎合了你的心念,但他没有解决你的问题,使你的一种认知的慢心得到了满足,一种你所执的东西得到了满足,但他没有解决你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没有在这个平等安住上、清净安住上得到认证与休息。没有受到这样的影响,所以相互吹捧的很多,你吹我我吹你,哪怕大家都往坑里跳,他也要相互地吹,吹完了回到家里各生烦恼,你生你的烦恼,他生他的烦恼,因为啥?他没办法解决自己心灵的那个亏欠。这个是一定要注意的,作为一个学佛者一定要在自己我们现有的烦恼习气业报上去敢面对它,它不属于你。但是我告诉你,你认为它就是你,谁要迎合了你这个习气:这就是个好人或者说是一个讲法者,或者说是一个什么,你这个路子你一定会走到一个我执的一个漆黑的这样一个环境中。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个形象功德成就是来赞美佛性的作用,使我们随顺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个阿弥陀佛的依报庄严、形象庄严,来使我们的心念,来影响我们现前的执著分别的这种见思二惑养成的一个习惯的心,让我们的心灵也随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一样的普照世间而不求回馈。我们经常能看到太阳月亮,似乎没有特别的情况下日日都可以有太阳月亮,那阴天我们不管它。我们知道太阳它在照耀着阎浮提之时它不管你是高山、大海、平原、净地、污浊的地方,是白种人生存的、黑种人生存的、黄种人生存的地方,是青山秀水还是一片焦土,它都那么样子一个面孔的放着光明、带着温暖、释放着活力、表达着它的平等性的给予,亦或者说一种圆满的给予,不作任何的择取。太阳不会这样说,这个人在礼拜我,对我满意我就多照照他,这一块儿的人呢对我不满意、这儿有不干净的土地我拿光遮一点儿我不要照它。它没有这个东西,可能云才会遮一遮的,人心会遮一遮,但是太阳一直那样圆明的朗照着世间,让一切生命平等地接受它,它也在平等地接受着一切世间,它在空中运行变化,它的心智作为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我们把日月轮表达着一种性德之真实或者说这种满意、满足的形象。
那么这个依报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就是所依境、境界力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你只要关注它,我们以前不满足的心理、求回馈的心理……,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敏感,谁是好人谁顺着我了,谁是坏人谁违背我了;违背我的一定是坏人,随顺我的一定是好人;违背我的心理、我的知见了这一定是坏人,顺着我的知见了这一定是如法;那这样学佛了就背道而驰了。因为这不过是用一种迎合自己的一种执著或者说所执的一种……的渴望,那么这样呢经常会有喜有忧,它没有满足的安住。
所以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观彼世界相的形象庄严来导引我们的心理依止,使我们走出我们的心理的困惑。我们有无量的困惑,我们可以做实验的,你很多想法拿着手电筒照着你的眼睛,你把很多想法都往那里面说谁在照我,很多人很多想法你说你看看太阳,看两分钟哎呀太阳刺眼睛,什么想法你就忘了,很多执著也就变成光明了,它也就消失了。那我们的执著为什么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起那么大的作用呢?为什么光明对它的取代性这么强呢?因为光明可以夺我们那种执著的黑暗的挣扎,它直接可以代替它或者唤醒它这种执著是没有意义的。人人都应该带个手电,谁在生烦恼的时候照着他的眼睛,说你不要烦恼,你看看光明。因为现在的人太容易烦恼了,就是执著太多了,这些分别那些执著,这想法也多,那想法也多。
所以很多人在修法中有性光随顺得见的方便,尤其是在礼拜特别容易啊就是拜忏啊拜经啊或者一些修法上,一旦在随顺性光之时、无造作之时、性光展现之时,就是真正的显现之时,我们所有的执著都变得没有意义了,所有的烦恼变得没有意义了,所有的你认为的是非善恶都变得没有意义了。我师父他过去在台湾闭关的时间,他有两次就是在拜《华严经》的时间就是二见光明,就是身心就有一个对世间的一个认知。
所以这个净光明满足对我们一个修行人来说,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形象功德的成就提示了我们的心。怎么能得到这样一个忍?所谓的忍就是使我们端正起来,就是不求回馈。不去看别人脸子,不去听别人说什么,而是端正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心如净光明一样的,如镜日月轮一样的,你这样去审视它。那我们就对回馈的东西呢,就变得回馈没有意义了,或者说你就不必要考究这个回馈了,所以只有付出不求回馈。那么这种付出是一个满意的付出,因为他自受用是满意的,说净光明满足是自受用,如镜日月轮那是有利他方便的,令众生能照见自心之迷茫。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平时的世俗生活中,要是自己的衣帽不整或者说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调整就去照照镜子,有的家庭就会在客厅里搞一个很大的镜子,我们早期中国没有这么大镜子,最大的过去衣柜有个穿衣镜就不得了了,穿衣服的时候这抖抖那看看,干什么呢?来照见自己。那么“净光明满足”是阿弥陀佛这个依报庄严的这种形象庄严的自受用,也是他国土延续出来的这种功德。那“如镜日月轮”是与一切有缘众生作一个善巧。我们在世间的穿衣镜面前我们可以照到自己种种的穿戴、形象的不足,有的人喜欢把头发那样整这样整,现在女性化化妆什么的。为什么呢?就是自己满意不满意调整调整自己。那你要是念一念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你在这样的一个意识观察下,你再看自己的思想,任何一个躁动那就是一个黑斑,一个污点,你要把它擦掉。
所以昙鸾法师讲:“此云何不思议?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响也。”这个心理受到影响,什么影响呢?“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他说这个极乐世界没有啥嗔忍的东西,为什么呢?它光明朗照故,圆明无碍无对故。他说没有嗔忍的。“人天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我们学佛一定要在自他受用上有个认知,而不要去坚守其他的你那个是非知见就行了。
接下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12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因为上午他们在谈那个说现在的人弘法啊,或者学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说现在各种讲法都很炽盛,人都很自大,我说这个不需要评价它。这个就需要解决我们现行自我的在法义上的利益是不是有?烦恼是不是薄少了?习气是不是淡化了?人是不是轻松了?是不是条理了?是不是感觉到自己在学佛中得到了喜悦?过去的迷失与执著越来越淡了,那种刚强那种固执的伤害越来越少了,越来越会真正地忏悔调整自己的身心世界了,越来越会不自害不害人了,那这个肯定学佛是有意义的。
昙鸾法师他这个讲法呢,“彼光非心”,他说极乐世界这个光呢,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不是心。但是他讲了一个什么呢?说“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就是我们依止着它,你没有观察它的时候,它就不是心它跟你心没关系,跟你的行为也没关系。但是你在观察它,对应观察它的时间呢,它就会影响你的心行。所以“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实践的,好比说我们心中有很多想法,你就念一念“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先放一放,你去观察观察这个随智入观也好,随着这个文句入观,它也就成为你的心行了。所谓的心行代替了你过去的思维、烦恼或者说想法,使我们的思想在阿弥陀佛的依报中得到一次非心行的心行的感知,就是“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样一个体验。
慢慢的我们学会随文入观,依境界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缘,来认知自己现前自己的心理状态,那我们就知道原来的境界跟心理本来是不矛盾的、不对立的,心理也可以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也可以受心理的影响,但是你善于择取了或者你善于休息了善于运用了,那我们观察彼阿弥陀佛国土的这个依报都是有益于我们的身心世界的,那我们对他这个世界的观察就有一个意乐与向往。也可能因为心理跟境界相互在影响,我们转境的机会少一些,那我们观察这个娑婆世界,因为娑婆的违缘炽盛、恶业炽盛,因为我们还没有纯熟,我们观这个娑婆世界往往就会造成共业、他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心理烦恼与惑乱。所以那我们由这个角度来审观就是我们还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境界在影响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也可以间接的、直接的在影响着所谓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们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报的国土庄严无疑对我们来说是公正的、是有益的,这样一个意乐观察对这样的现行烦恼众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趣向于佛法的利益。
所以“智慧观察正念观彼”,观彼国的依报者本来就是个智慧的选择。那我们要是观察极乐世界成熟了,我们再用性德来观察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没问题了。因为极乐世界是顺性设立的,它这个依报庄严也是顺性设立,所以我们在观察它的种种作为形象,在观察这个发过程中都突出的引导我们显示了我们本具的佛性、佛性的妙用、佛性的这种真实状态,所以它是以相破相的方便,或者说以相导引我们回归于自性的安乐、安住。因为娑婆世界我们就很容易迷失在爱憎取舍之中,但我们在对极乐世界的观察中,就比较公正了,为什么呢?我们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境界是在文言与善知识教化的引导下去观察的,而不是妄想所成。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已经习惯于妄想的业力了,所以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这样一个作为过程中能使我们走出现行烦恼,能使我们通过观察彼国依报庄严使我们走出现行颠倒妄想的习惯、执著的习惯、烦恼的习惯。
这个形象功德成就。因为这个形象功德成就影响我们是最直接的,不管是所依力、境界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这个眼根、眼识对境界力对色这个感知是最敏锐的了,十分敏锐。因为我们所谓的妙观察,这个“妙”字,中国的天台教它一说这个妙后面就挂这样一个字“有”,说你“有观察”不好听对吧,叫“妙观察”,翻译成“有观察”不太好听,实际它是让你有观察的,现在我们要把妙观察智变成有观察智实际挺朴实的,但是有观察智不好听、不雅。过去中国人太讲究了,我们翻译一个经,大的译经场都有五千人到八千人这样的人群啊,个个都起作用,可并不是说大家滥竽充数在那儿混日子,没有的,个个都在起作用,有宣读的、有翻译的、有润笔的、有润文的,干什么的都有。像这些文字啊,要是我们把阿弥陀佛这些智呢,变成有观察智,那可能是比较粗糙一些,但是对我们现在人来说你要有观察的能力。那么这个“妙观察智”,我们要写成“有观察智”,可能是说你看你有没有这样观察的智慧。
我们有没有观察的能力呀?有没有智慧观察这样一个能力呢?我们有没有培养过这样不染着的观察能力?我们都知道这个智观是什么,这个智是什么,是无染无著无依呀!就是你在观察中无染无著无依,你这样用无染无著无依的心念去观察这个世间,是正念观察、是智慧观察,你有没有这样观察呢?你有没有这样做过观察呢?这真是对我们是一个提示,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这样的观察方法呢?或者这样的观察作为呢?说妙啊,妙就妙在什么地方呢?它产生了有的作用,但它这个有的作用是不染不著的,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般一观察就把人定在某个角度上了,像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很多固执知见闹矛盾什么的,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怎么样,这个人说过什么样的话,那个人做过什么样的事,他就会特定这个,我们都有很深厚的这样一个习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气呢?因为我们一定把这个有观察这个智已经扔掉了,变成一个执著的习惯了,而不是真正的有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有这种无染无著的观察世间的能力,或者说我们这个妙观察智就是运用无染无著的观察能力。
运用无染无著的观察,这样我们有这个观察能力了,你这个人肯定就会有变化的,人一旦有观察能力,做事情说话就很会恰当,时间地点上选择得很精准。为什么呢?我们上面贴的那个执事五德与谏人五德,都有讲说不爱不怖不痴,知法因缘,知时节因缘,这就是观察而来的呀!这什么时间表达准确,什么时间表达能给对方带来利益,什么时间表达对方接受,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可能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比较功利的时代,就是唯利是图的一个时代,因为教育也好、社会效应也好,甚至大的经济环境气氛也好,基本上都是唯利是图的引导。唯名的教育,唯利的教育,怎么样急于得到利,怎么样急于得到功,而不是令人心安,令人有智慧,令人沉稳健康,这东西就少了。急于功利的东西,“少付出多得到”这样的教育特别的多。这样呢我们的观察的空间就受到了破坏,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算,那观察的智慧,就是运用无染无著的这种机会没有了,因为他要功利,肯定是染着的,他染着于得到。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是最需要妙观察智的,但我们这个时代人因为急于功利而最容易丢失观察的机会,他急于功利去了他没有观察了,他不要观察了,他把时间都缩短了,应该观察的他不观察,应该正念的他不正念。这一点希望诸位善知识对我们这个时代空间有个正面认知,这样我们这个学习一点一滴就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缺憾的地方我们能比较好的把它运用出来。因为大家在不去观察时间呢,你作为一个观察的人你就冷静一分钟,这一群人就得到极大的利益。
我听到他们说这样一个故事,我以前认识一个出家师父,他跟我谈了他到海外去采购铁矿,他们大概在七八层楼,这时候产生地震了,大的地震开始了,整个楼在晃动,那很多人就开始慌乱,就踩死了很多人,这中间就有一个就是讲故事这个菩萨呢,他就很冷静,他就先看哪是安全出口,他就观察这么一刻,其他人都乱的没办法了,他就喊了一声,他说大家静一下,当时就静那么几秒钟,他说跟我走,他就走下去,他说一定不跑要走下去,大家压着阵走下去了,走出一百四十多个人,其他地方都是踩死压死,因为大家堵住门了,都急于功利,急于想逃跑,反而没有观察正确的走出方法,结果死了很多人,他这一伙儿人就安全地走出去了,也就在晃动,但是他们走出去以后,楼就倒了,很多人因为大家蜂拥而上没有观察能力,没有一个观察的引导,就堵在门那儿死了,那楼一倒肯定就没了。这是十分奇特的、很简单的、就那么一点点的观察,就会带来很多不可思议的效果,为什么呢?这保住了很多生命。虽然就这么一点点的妙观察,或者说就这么一点点有观察,其他人没有这一点观察,就会丧失生命。
很多人读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讲到人若在大海中若遇到罗刹啊狂风啊,这个时间应该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假设是我们读过这个经典,我们受过观察智的这种观察能力我们有,真正的遇到大的灾难了,我们遇到这个因缘了,你就会冷静地观察一刻钟,哦,这个时间应该呼唤观世音,引导自己引导大家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一群人就会免于灾难。但是要是这一群人全部就慌了,也可能海水就把他吞噬了。
我们有时间就会忽略这个作用,但是你没有去培养过这个东西,你又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那大家只能是遇到灾难就会混乱,相互的踩踏,甚至就会造成大面积死亡。所以佛教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尤其在这个时代我们知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国好啊没有战争,但是车祸啊这个祸那个祸也是很多。我们不善于观察,对我们的色身、对周边有情的色身、对我们的修行都有极大的危害,为什么呢?现在的人急于功利,好比说超车抢时间,当然也抢功利,有人包括学习佛法就会急于功利,结果造成了很多伤害。所以这个有观察,我为什么说这个“妙”老跟“有”连在一起,我又不能把“妙”给擦掉,因为啥呢?我们历代的祖师都是这么讲的妙观察智,没有讲有观察智的,但我说“有”呢,你有没有呢?就比较直接地提醒自己,看看我们有没有无染无著的观察过这个世间,观察过某个事情,认认真真的去观察观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就是观察的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形象是端庄的、庄严的。以前在一个寺院,我们大家在一起念佛,后来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出家师父在那个地方打坐,我就感觉到很受震撼,为什么呢?就是静静待了一下,看那个出家师父就十分的宁静,寺院的那种心理作为状态,后来感觉到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心理的光相,有个感知。我说这个光啊,实际是我们在比较平和如实的观察下,你就会感觉到光的作用。但要在我们急急忙忙,在我们固执的爱憎的染着的心理状态下,一切光就会淹没,就会变得漆黑,因为你失去了观察能力,因为你有得失爱憎,你的所执会蒙蔽你的心源,你的心光透视不出来。要是我们学会善于有无染无著的这种平等的观察善巧,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稀有的瑞相,征兆瑞相,不是追求啊,它会频繁的出现,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光会折射出来,由于你在平静宁静的状态下你的心会松散开来,你的心智会得到一种宁静的满足,平满的满足。我们可以去尝试,你问问自己有没有过智慧无染的观察,自己可以提示自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12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 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607(五月初六)(下)
那我们拿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来展示我们自心的相应,或者说来启发我们自心庄严,使阿弥陀佛的依报庄严来成熟照见我们本具的功德,这样一个作用对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无疑是佛陀在赐给我们一个受用,给我们带来一个觉悟的唤醒,所以我们要时刻的能唤醒自心,这个学习一定是为了唤醒我们本具心的这个作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它被我们的业习被我们的见思惑搞疲劳了,已经昏睡了,它不愿意起作用了,它总不起作用,它一起作用就开始……,我们不知道它在起什么作用,因为被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取舍、爱憎蒙蔽了,被它麻醉了,它已经开始昏昏欲睡了,它不起作用了。那阿弥陀佛这个顺性的功德成就呢,它能唤醒。我们就是依彼依正二报来认知折射自心作用,这样我们来观察它的庄严,对我们就是一个直接的加持。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依“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这心行就是今借阿弥陀佛依报的境界对我们心行的影响与召唤、印契,这个就是妙观察,或者通过观察的这个媒介观察彼国的庄严来唤醒我们心行的相应,唤醒我们本具心行的相应,唤醒它相应,这一点是我们观察彼国主要的一个意乐愿望或者说会有这样一个结果。所以彼庄严非心行力,那在我们有观察这样一个过程中会产生心行力的妙用,是不可思议的。这样一个无情世界对我们有情的一个直接影响与印契召唤。
我们读下一个:“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因为彼依正二报彰显自性而无遗,这是极乐世界的最殊胜的功德,就是依它的依报形象、依报庄严,它这是个主题,就是我们观察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有什么意义呢?原来是全显自性功德庄严。我们没办法认知我们心灵世界,我们心灵世界最美妙的、最真实具足的法性的作用,我们没办法认识的。我们只能在平常生活中,因为见思惑、昏昏欲睡、麻木不仁、善恶无记,把自己的这个生命就沉浸在其中,一天一天就过去了。我们看不到自己所谓的自性的庄严、心地的庄严,或者说本具本净的庄严、平等的庄严,我们是没办法审思运用的。那么阿弥陀佛就慈悲的通过五劫的思维与二百一十亿个国土的观察,他设立了这样一个依报庄严来全显一些众生的自性功德。让我们在观察彼国庄严的这样一个机遇下,来印契我们本有的佛性,来激活它、唤醒它,使它起作用。说非心行力而作为心行力的现行,解决我们心中的善恶无记的这种业与业的迷茫,我们在善恶无记中已经习惯了,但是在自性清净庄严中,这种平等安住我们的机会十分少!不能说没有。
我经常遇到菩萨这样问,由于我以前讲了一个意乐人生那五个次第。第一个次序讲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业、业习,这业习就离不开善恶无记。很多人时常打电话说:哎呀师父这个善恶很好起的,要杀要盗要妄语了,要布施了要帮助别人了,这善恶都很好搞,无记是个啥呀?问无记的人特别多。那么极乐世界这个清净庄严,这个平等具足,那是个什么呢?我们这个无记你说这个是业嘛,对不对?业就是我们会迷失的东西,善我们也会迷失,恶我们也会迷失,无记同样可以使我们迷失。所以在五种次序中,就这个无记业很多人就打住了,我睡觉是不是无记业?我说是。昏沉是不是个无记业?我说那也是个随烦恼,那也是个无记业。很多习惯性的动作基本上可以说是静无记,但是我们在享受它。清清晰晰的享受这个平等性具足性机会很少,基本上在无记的习惯下作为,就是不善也不恶,但是呢是在不善不恶的这个无记的推动下,在行苦中所有的作为可以说都是无记一个大的角度。
我们对这个苦苦坏苦,大家都会认识很清楚的。实际我们都知道这个苦苦是恶,恶一定是苦苦。在你作的时间是苦,结果还是苦。善是坏苦,这个我们都很好认识清楚。因为啥呢?你做的时间很乐,但是结果会变坏。你要执著了就变成苦,你不执著它未来的果报你要承担的时候它还会产生相续的苦。那么这个无记,大概是行苦,这样判一下吧,要不然很难去有一个准确的对应的概念,这些概念实际是为了清晰我们的心理。你把所有业评判、打包,全部打包了,这都是业习,你感觉到这都是业习你可以不理他了,所有自己的、他人的、共有的你不纠缠了,你拿包一装往垃圾桶一推,你不管它了,为啥呢?这都是业习,你突然感到很轻松。就像我们早上起来房间里很乱,你收拾收拾把垃圾啊该清理的清理了,该倒掉的倒掉了,你感觉哎呀没有事情了。
这个意乐是十分重要的,实际就是它清晰的认知处理了。我们平时就是不会处理自己,就是这个出家师父或者居士尤其是打七的时间,以前我到一个地方打七他们让我开示,我说我不开示大家把头抬起来就行了,为啥呢?五分钟以后头一半进入向下的状态,再过五分钟就又向下一点儿的状态,二十分钟以后很多人头就贴着禅凳了,我说开示是没有用的,大家把头抬起来就行了。因为我以前经常去一些寺庙,这是什么业呢?是无记业呢还是昏沉业呢?不是,很多人已经成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什么样的事业呢?等待!这个等待是行苦,它也不善也不恶,很多出家人都这么说,我昏睡我谁也不得罪,我也不伤害谁对不对?我也没有啥坏的对不对?我就睡睡觉嘛!我很清楚!我很清楚!经常上殿我说你怎么又昏睡了,以前我特别在意这个,现在我不管了,因为以前我特别害怕人去到那个道上了,三恶道的那一道了,我特别怕、担心,因为见的多了,人一生一生往那里拱,现在不担心了,因为啥呢?各安本位,对不对啊?他喜欢——你干涉人家干什么啊!不干涉了,但有一点呢,这是个行苦啊,虽然你不善不恶了,现在这个行苦就把你蔽住了,你在熬这个时间,人家这个时间很灿烂在笑啊在喜悦啊在作为啊在平静啊在观察啊,但是你在熬这个时间,你熬的啥目的你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就是行苦,啥苦呢?不善不恶,苦。你的意识没有快乐的东西,你的抉择没有快乐的东西,你没有主动的东西,你在等待,等待个什么呢?等待审判,等待谁审判呢?自己对自己的审判,没有上帝也没有判官,这六道谁在审判呢?我们自己会审判自己的,很多人认为可能是某个人在审判我们,某个人在咒我们,不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审判,只有我们自己的作为在审判我们自己。你不相信你跟自己的心灵深处对对话,你心灵有一个佛陀也有个上帝,也有判官,也有个阎王,也有个兽王,也有人类之王,什么都有,你可以跟自己心灵对话,没有人判我们。
那么我们从这个学习的角度来看呢,主动对我们来说,清晰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自我认识。那我说我不管我就是一天天的熬过去,熬熬熬,那你就在(无记)这个苦里面泡着。是你也不善不恶了,但你也在被等待审判的那一刻,那一刻是啥呢?谁也不知道,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别人能知道吗?可能是有天眼的人、天眼智的人能知道,其他人都不会知道,你自己记录会知道。这一点呢我们的意乐呀,我们的人生啊,就被这三种苦控制住了,因为控制住了,我们才来观察阿弥陀佛国土的依报庄严,使我们走出这个困惑。因为这种困惑你走不出来,因为我们自己的业力我们是走不出来的。不相信我们用十分钟打坐,五分钟以后得有一半人脑袋进入无记,再五分钟以后一半人进入昏睡,因为啥呢?这个它没有啥可支撑的东西,除了善恶,你善恶再不思维就没有啥了,干什么呢?就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审判,谁来审判呢?自己审判自己。
所以说我们自己用自身的现行环境与业力意识是解决不了行苦的,它警觉不了,他在受苦,他在造业,什么业呢?愚痴业!我不知道这个愚痴咋写呢,干脆我不写了,我不会写,大家都会写。这愚痴业是未来的行苦,我们都知道念牛马驼驴负重而行,它就开始有行苦了,那时候它就说你审判我吧审判我吧,因为啥呢?东西压到身上了,他开始审判了。我经常看到那些,我到鸡足山以来这马帮接触的最多了,以前我看到马我落过泪,马看到我也落过泪,由于我们生生世世啥都做过,也被人驱赶过。我看他们拿那个条子抽那个马,它驮着很重的东西他还在挨着抽,有时候真是有点儿不忍,因为啥呢?早期我们那儿驮沙驮石头,经常那马像水洗了一样,看着你心都会发抖你知道吗?你不要有善良,就是你是个人,你站在那儿体会一下观察一下你心都会发抖。那个马那个腿啊全部都是抖动的,卸那个东西它跪那一刻钟,你看它整个生命啊都在崩溃的边缘。但是这些马这些骡子这些抬东西的人,这些生命都是谁呢?大部分都是(无记)这些人脱变而来的。
寒山拾得在这个天台山说那一群什么人过来了,牛马过来了,他们说这样那样的,这一点都不是骂人吗,在我们身边每每发生,一点儿都不心痛人了,因为啥?大家都这么过来的一生一生。人变马,马变人嘛对不对,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已经习惯了,但是被鞭打的时间就不习惯。那一次它们驮,白草龙一个菩萨拿条子抽它们,我说你不抽它们行不行,他说那我得挣钱对不对啊?也没有办法了,人要加快速度啊,对不对啊?它很负重了,几百斤东西压在身上,他嫌它走得慢就抽它,有的就反抗就跳崖,就崴到崖下面摔死,那这行苦耐不住。
我们这个观察彼国庄严呢最主要的是使我们超越这个东西,我们自身超越不了,因为你已经成熟了这种业力,你怎么能超越呢?就像已经是牛是马了它怎么超越?它只能受那个罪了。我们现在的人呢,善恶无记业已经是我们生命状态了,你要没有方法去观察去实践你超越不了。诸位善知识啊,这一点呢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就是我们自己来解救自己的业力困惑是困难的,所以我们仰仗着阿弥陀佛的国土接引,阿弥陀佛的愿力,来审视自己心灵深处那种无染无著的根本的智慧,有机会;要不然我们用自己的业习就是善恶无记的业习,你没办法审思,它会自我蒙蔽。这种东西就是业习的蒙蔽,十分的厉害。这个是根本体察不到的,我们要能体察到了我们早就成佛了,早就觉悟了,我们体察不到。
接下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12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为什么要提醒呢?我们的时间都不多,那说哎呀那九十天大家天天在一起天天讲来讲去的,时间够多了,实际真是不多,你跟你无量劫来比一比,跟你这一生来比一比,你还有多长时间呢?你就一天能听懂一句、两句、半句能用得上的,那也好啊,触动你心灵的,走出你的善恶无记的机会,又有多少,你自己可以找这个比例,我们自己去寻找这个比例究竟有多大。
那你说我熬我的,我混我的跟你有啥关系,对,没有关系,但我真是祝福大家离开善恶无记的这种行苦、苦苦、坏苦,这个苦啊就是这个娑婆世界啊!就是三界啊!我们都知道苦苦是三恶道,坏苦是善道,行苦是诸圣道啊,菩萨们!给你放高一点儿,还是苦啊!希望大家能离苦得乐,使自己的人生不再受自己的残害。别人没法残害我们的人生、没法残害我们的未来。只有我们自己,假使我们运用不得当,我们就会残害自己的未来。
我在经典上看到一个故事,我感觉到十分震惊。世尊就说到一个地方,一个天人在鞭打一个尸体,很多阿罗汉,这些僧众就受不了,说世尊这怎么回事呢?他说这个天人因为这个身体受过很多罪,他就把墓给劈开,然后把尸体拿出来,他鞭打他,这个尸体是他的前身,使他受了很多罪,就是这个色身造了很多恶业,他就忍受不了,他做天人了他把他的墓给劈开然后拿出来鞭尸,谁造的呢?实际我们自己能造,他人能造吗?佛陀跟我们没有关系了,像阿弥陀佛已经圆满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跟我们任何人一丝关系都没有了,他为什么慈悲呢?发这么多愿干什么呢?就是希望我们不要去鞭尸,希望我们真正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时刻。你说我等待着觉悟,我等待着以后有觉悟的机会了,我再觉悟——你想想可能不可能?这一点呢我感觉到我们珍惜珍惜。
那么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大家应该回去读一读《无量寿经》,对极乐世界的描述、依报的描述。因为它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依《无量寿经》写出来的,所以说他把它浓缩了。“此云何不可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有的人读过《无量寿经》说以什么七宝组成的房间,这个宫殿,以一宝两宝三宝等等组成的宫殿,金沙、水晶池啊、水晶树啊,玛瑙树啊、玛瑙池啊,我一读很多很多这样的庄严、珍宝。这里面是讲我们每一个人所本有的佛性中具足七菩提八正道分,八功德水实际是我们八正道成就的事实,七菩提分中七觉支分中是七宝成就的事实。世尊在这个地方有业报直观的物的说法,也有一个道业的说法。那从心智讲呢那么就是七菩提八正道,那么从物质上讲呢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样一些依报的庄严与心地的觉受的这种影响,所以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正行功德所成就,依愿所成,是顺性所成。这个性非阿弥陀佛所独有,它不是阿弥陀佛自身所独有的,它这个全显自性这个自性呢是十法界众生所共有,十法界众生都拥有这个东西,他不过是通过自己的依报彻底揭示了它实际的报德与作用。
若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没有这种所谓的佛性与自性,那我们读阿弥陀佛这个庄严,国土的庄严也好,认知它也好,就丝毫没有意义了,那阿弥陀佛无外乎是个炫耀者了,不是,他是真正依智心与悲心,智心审观十方法界众生统统拥有这样的“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的这种佛性与法性,这种本具性,他真正以智慧眼审观到了,以慈悲建立这样的国土,来回应众生、印契众生,回应印契一切众生的本具心智。还要谈到这个本具心智,要不谈这个没有办法。这个我们要反复的审观,就是我们不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推在一边,因为你的心与佛陀的心都是法界心,其法界心无大无小无内无外,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无内无外,那我们一个最普通的凡夫的心智也是没有内外的,也是广大究竟的,这一点在意识法界中我们十分容易观察得到的,你只要不拘泥不固执不偏执,你就知道你的意识与佛陀的意识是同样的平等广大真实具足。
那这样阿弥陀佛所有的依报庄严来回应众生、启发有情,激活我们所谓的本具的功德,那么通过这个角度,什么角度呢?种种事功德成就。因为在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这个七宝庄严,我们哪一天可以把《无量寿经》拿来可以读一段,什么七宝行树呀,什么八功德水呀,什么大地黄金呀,什么宫殿楼阁呀,讲的是十分的周全。我们人类只要涉足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用具、房舍、资具都是由七宝组成的,随人心智。不像我们这的宝就是这么硬啊,我们人心硬我们的宝也是硬的,极乐世界顺性调柔宝也是柔软的。我们现在拿一个不管是什么宝都是硬邦邦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宝都是硬朗朗,为啥呢?我们心都很硬,珍宝都应该调柔的应该软一点,结果我们的珍宝都是硬的。
那么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实际描述了性德、功德的这种具足、真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现行中可以取用这些珍宝,我们也可见让我们的心里变得十分的贫瘠。有一次我去了一个水库,这个水库因为大旱啊,干裂了,我站在水库中间想了想啊,我说水库以前很多水,上面人在划船呀,可能在我们头上划船啊,很多鱼在游泳啊,结果水干掉了,就变得像一片荒漠了。有一次我去一个大戈壁滩,那个叫玉门关,那个戈壁滩开车走啊走啊走啊走啊一直看不到边际,那也是人心幻现出来的。那我们到大平原一看,一望无际都是绿色的。前一段我们从河南河北山东走这一段一看,一望无际的麦子啊什么的,翠绿翠绿的。但你在那戈壁滩上沙漠一走,你往那儿一站感觉到哎呀一片荒芜啊,一片死寂,像一个盐海、盐湖一样干了,全部是盐,你往那儿一站感觉到人马上就被盐给干化了,这都是人心,人心产生的依报。
那么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的“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也是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沙漠戈壁是一样的。我们这个世界慢慢的被沙化了,我去蒙古跑了很远的一段路,我们专门去找一个大草原去看一看,这草原上的那个草根,那个草是没了,草根都被拽起来吃了。好比说过去草原上的鹰,一个牧场,夏场、冬场也好,一个牧场假设是十亩地放两头牛羊,现在可能放150头,甚至200头,草根都吃没了,结果草原沙化。我问他们当地的牧民你们怎么感觉呢?他说现在你不掠夺他掠夺大家都一起掠夺。那掠夺完了咋办呢?他说沙化。我说沙化怎么办呢?他说沙化就像新疆的沙漠一样。人心啊!那极乐世界的人心带来什么呢?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八功德水,莲花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无量由旬,什么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红色红光,我们天天读《阿弥陀经》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跟你有多少联系呢?我们心中是不是沙漠呢?实际我们在昏沉、睡觉、无奈、熬时间的时候,那时间的心理是沙漠的心理,红色红光跟我们没有关系,黄色黄光也没有关系,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跟我们也没有关系,因为啥呢?你心理荒芜了,荒芜就会产生沙漠地带。
极乐世界它是顺性生机盎然,充实、自在、有力。那我们这个世界呢我真希望大家有机会了,我们不去走了,可以搞点图片看一看,大海、大的沙漠、大的戈壁,一往那图片那一放你就知道那个威德了,你就知道那无边无际的威德了,给你扔到太空中去你就知道那个威德了,那时候你的心里是个啥作用,你心里有个啥东西。有一次我去沙漠,在沙漠上呆了一个半小时,就静静的呆着,我说我心头浮现是个啥就是个啥,反正沙漠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地方,我看看心理会冒出来什么,说句实话,冒出来更多的还是善恶无记,因为那个沙漠本来就是个无记的国度,无记反而很少了,善念恶念就出来了,自己就会推卸责任说这是不是沙漠中过去打过仗呢?以前有恶人把恶的意识存下来了,沙漠在释放,实际不是的,就是自己的意识啊。
那我们这个所谓的本具呢,它是无量无边的法界啊,当然也包括极乐世界这个法界,因为极乐世界这个法界不离于我们现前一念心智啊,绝对不离,所以十万佛亿土离此不远,一念信即是,你这一念信没有,你就拱到自己业力那个有了,说信佛没有,信业必有,那业力就在你生命意识中开始起作用了。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念念佛要读读经典要观察彼国的庄严呢?实际就是走出我们的依正二报,使我们顺应这种回应来走出依正二报。我们依正二报只有那三种东西——苦苦、坏苦、行苦,只有那三个东西——善恶无记,没有其他的,你不相信可以找一找,你静下心来观察,没有其他东西。所以我们原来观察彼国的依正二报,就是我们走出娑婆世界依正二报的增上方便。虽然没有往生,你看到了极乐世界;虽然还在娑婆世界,你还在这个娑婆世界中生存、感知,但是你已经也间接的体会到了极乐世界的某些角度的庄严与稀有;虽然我们沉浸在善恶无记的业报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本具佛性的某些角度的稀有与庄严、真实与功德。
这个“事”就是它的作用的种种状态罢了,那我们能不能在种种状态下依本性来审观世间呢?假设是我们依佛性来审观这个世间,我们每一时每一刻的自性解脱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作用,就是极乐世界依报的作用,这个话很好讲,自力修持很好讲,但是往往呢我们的善恶无记会把我们包围起来,深深的埋没在我们的业报中不能自拔。所以这个自利中往往就是业报,就是这个名词也是业报。往往我们说观佛、忆佛,就是智慧,就是出离,就是成就,在种种事相中会使我们本具的自性庄严呢,在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种种事相中启发我们的心智,成熟我们的出离,我们自己欲自出离,机遇基本为零,可以去对比的。我们忆念佛的愿力、佛的国土、佛的殊胜功德,看看自己的身心是个什么样子,记录记录,然后我们在忆念自己,靠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作为、自己的修持,看自己是什么一个觉受。那我们就留这样一个作业。
作业——观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两种体验或认知。
我们自己可以去记录记录,对照这二种世界观察,记录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观察与认知,我们自己去做一做、自己去体验体验,因为啥呢?下面有《无量寿经》我们可以读一读。由于这个种种庄严我们可以当经典读一读,因为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察。时间十分的快,自己下去了可以拿出一点儿时间去看看娑婆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体验认知,观察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体验认知,记录自己思想的直接感知就行了。可能这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自我测试,一个自我的对比,不对比人是没办法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混淆的状态可能很少这样去做。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业习当成自己了,这是这个时代最痛苦的东西,就是某种恶习、某种名字、某种作为当成自己,那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一定要认知它。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客居你也要认知它,你不要认为你是娑婆世界的人,就在这个六道里徘徊,这也是你的一个阶段性的东西。那我们要认知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那也是个阶段,但是那是可以主动操作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