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144|回复: 6
|
罪人VS痴愚的病人
[复制链接]
|
|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3-12-2011 12:38 AM 编辑
根据【维基百科】:
『部分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將人類和上帝隔絕,使人類終生受苦,不得解脫。聖經裡雖沒有出現過原罪、罪性或原罪論等字眼。但聖經對原罪這個概念有清楚的表達。羅馬書五章十二節「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所以,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性,這種罪性是無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永無停止,這就是「原罪」。而原罪的由來是來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要得到救贖,只有靠耶穌基督。』
基督教认为人出生于世即有罪,人人都是罪人,而摆脱罪的唯一方法就是信靠耶稣基督。
--------------------------------------------------------------------------------------------------------------------------------------------------------
佛教又是如何看待生命呢?
人出生于世就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之苦。死亡并非是解脱,而是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又必然经历生,老,病,死之苦,轮回不息。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生于世是因为无明。无明就如同痴愚的病人,一直活在病痛之中,甚至习惯了病痛。痴愚的病人不知道自己生病,不知道自己生病的原因,不知道自己可以摆脱生病且能体验无病痛之乐,不知道摆脱病痛的治疗法。
不知道自己生病,就是不知道苦谛。
不知道自己生病的原因,就是不知道集谛。
不知道自己可以摆脱生病且能体验无病痛之乐,就是不知道灭谛。
不知道摆脱病痛的治疗法,就是不知道道谛。
以上对四圣谛无知,乃至于未能如实澈见之,统称为无明。
由于无明,众生才会轮转在生死苦海之中。而破除无明的最基础就是认识四圣谛。 |
|
|
|
|
|
|
|
|
|
|
发表于 2-12-20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中的原罪就像是DNA般遗传给下一代,神学中的盲点就在这里。
1.这原罪遗传因子是传自父母?
2.还是上帝重新加入给下一代?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么上帝是万物创造主就不能成立,因为新一代的原罪需要依靠父母来传递。
如果要上帝是唯一创造者的理论成立,那么每一代的新人类就必须是上帝重新创造,和父母无关。既然是无关,那就不存在任何遗传痕迹了。或说上帝是很喜欢加个莫须有的罪名给人,每创造一个新人,都要再加个罪咎给人。。。这样的神。。。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2-2011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3-12-2011 12:55 AM 编辑
撇开【旧约圣经】不论,专注在以耶稣基督为主角的【新约圣经】来看待上帝,上帝还是蛮仁慈的。
信仰上帝的人虽然不否定【旧约】,却是以【新约】的教诲为主来建立信念。原罪的沿袭,阿当夏娃后代灵魂从何而来?人死后是否等到审判日被上帝复活接受审判才上天堂下地狱,还是死后即刻能见到耶稣基督?这些属于圣经逻辑性,合理性的问题,对信仰【新约】的人来说都不太重要。
他们重视的是耶稣基督如何挽救他们的心灵,这个才是重点。因为接受耶稣基督,他们的心灵获得慰籍,展开了全新生命之旅。这对一些人来说是很奇妙的体验。这样的奇妙体验震撼力是很强的。
佛教呢?接受了三宝,信仰了三宝之后,还没有『重生』的感觉。诵经,拜佛,持咒虽一时有奇妙感觉,可是佛门宗派其多,教理太过丰富,以致信徒自身感受各种奇怪感受,在理论上未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种依据『[感受』来信仰佛教的人,始终都是不巩固的。
佛教是极为理性的宗教。要尽形寿皈依三宝,就必须获得正见,这样才能真正的巩固自己的信仰。 |
|
|
|
|
|
|
|
|
|
|
发表于 3-12-2011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和基督教,到底哪者才能培育出信心强大的追随者?
阿罗汉和基督教圣徒,究竟谁的信心最大?阿罗汉说得出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种坚定又从容淡定绝对不是掩饰而来,解脱当下至命终都不改变。
反而基督徒充满拿捏不定的心理,都不断处于退转又前进的状态,接触到神时就激情疯狂,失效后就颓丧消沉,过后又接触到神,然后再接触不到又。。。。总之不能做到无时无刻不退转状态,还是被无常困扰,这种说得上是信心?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2-2011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徒当然不能跟阿罗汉比。就算是基督教定义的圣人saint,也远远不如睹见圣道的初果圣人,更何况是阿罗汉?
不过基督教徒倒可以拿来跟佛教徒比。基督教在教义上比之综合诸宗派教义繁杂的佛教其目标和理念更加清晰明确。基督教徒接受了耶稣基督,初步感受到『神的大爱』。在这之后一切内心感受都归于神的赐予。基督徒面对困难,会说成是神的考验。跨越困难,会说出是神给予的力量和信念。基督教徒把一切荣誉归于神,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于神,以快乐的心境坦然的生活。所以基督徒信道,他们的理念专注在神。任何不平凡的感受和体验,任何失败和挫折,任何胜利与成功都归于神。
佛教徒则不然。佛教里面,有佛菩萨他力加持的理念,也有自力寻求解脱的理念。佛教徒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不能说是佛陀赐予的平静,也很难从教义上定义那种平静是什么?有些狂妄之人会认为那是『一念不生』证道的境界。有些人欣喜这种感受,把这个感受看成是“神圣的境界”。比如说诵经内心平静,或见到经文化成莲花,或见到佛菩萨放光等。也有人接触了佛教内心生气感动。可是后来他们在基督教或其他宗教也获得这种感受的时候,他们就会迷惑。
除了南传佛教有较清晰的目标与理念,北传佛教大部分都很繁杂。即要以佛陀神力解脱,又好像学禅宗顿悟之教?各种各样的超自然感受是咋回事?一时内心发起强大的誓愿想救度一切人,一时又对自己的体验缺乏自信。这些种种,使得一些人脱离了佛教投入其他宗教的怀抱。 |
|
|
|
|
|
|
|
|
|
|
发表于 3-12-2011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harani 于 3-12-2011 12:25 PM 编辑
佛陀时代的‘佛教徒’的定义其实是不一定的,不一定是皈依三宝就是佛教徒。就如经典内的某个妓女,她虽然皈依了三宝,除了贡献场地给佛陀说法,另一面也又供养其他外道,也去听外道说法。称得上是佛教徒的,应该是初果,或者能如实看见三法印的人吧。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2-2011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初学佛直到现在,见到一些学佛人常见学佛,最终却放弃佛教信仰,转信外道。也有学佛人诵经,念佛,持咒,体验种种超凡感受,可是最终却走入歧途的。为什么佛菩萨不加持他们呢?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正见。由于这个缘故,他们的信念不足,很容易被未知的感受,外来的感动动摇心志。
唯有正见才能巩固佛教的信仰。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