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8 | 回复: 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全文并注解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mr.chong 于 20-11-2011 02:12 AM 编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虽然短小精悍,却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读懂了这经,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或也就可以掌握了。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解译得很清楚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虽然解译得很好,解释后文章却太长,不方便阅读。因此我删除了很多不影响理解心经的内容,然后整理修改出下文,以方便大家快速读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就有七种。以下是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它在中国最为盛行:
观自在 菩萨 ,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
依 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 涅槃 。
三世诸佛, 依 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 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
楼主
|
发表于 20-11-2011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r.chong 于 20-11-2011 02:13 AM 编辑
经题说明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
常念《心经》。
「摩诃」是梵文,就是大。 佛说的「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平时我们说的是相对的「大」,如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而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下文的「多」、 「胜」也有类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但这很勉强。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经」是通名,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
经文注解
【观自在菩萨。 】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 「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深般若波罗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台风扇,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就是种种思想。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五蕴皆空],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也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佛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很盛,荫盖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世间事物,了达五蕴并非实有,当体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佛为什么说世间的物质都是[空]的呢?
佛学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因缘)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 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 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 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 。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无苦集灭道。 】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楼主
|
发表于 20-11-2011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r.chong 于 20-11-2011 02:09 AM 编辑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
[智]指[四智]。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梦想]即是妄想。
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关于密咒印顺法师的另一种解说请参看:
http://www.fzrj.com/dszz/read-da ... =14&innercode=1.htm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般若有三:(一)实相是体;(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之内,而是根据自身领会,贯彻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离开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
我们谈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
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楼主
|
发表于 20-11-2011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
楼主
|
发表于 20-11-2011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话文: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当我修行大智慧到彼岸心经成就时,观照到内心处于极其平衡、清净的状态,以前一直都活跃着的五蕴都消失了,过去所承受的苦难,厄运也有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殆尽,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出现了。舍利子,我跟你说,我们所见的物质形态看似有形,其实和无形的空没有差别,甚至还可以这么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舍利子我告诉你,所有生命的本质,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其本原是极清净、极平衡的,它们一直存在着,不生也不死,没有生和死的概念,没有垢和净的差别,也不存在增加或减少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清净中没有有形物质的存在,没有感受、思想、意念和见解。到了这样的境界,已经没有六根了,也感觉不到六尘了,也没有六识的分别了,彻底摆脱了六道轮回的折磨,所以也就无须知道“苦、集、灭、道”这样的圣谛了,谈不上什么智商,也谈不上什么拥有,一切都了不可得。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成就了菩萨的功果。我跟你说,依智慧到彼岸来修行,能做到心无挂碍,因为知道了所有的现象都是暂时的、短暂的,不是根本;如果做到了心无挂碍的境地,哪里还会有恐怖,哪里还会有颠倒的妄想,最终自自然然地就到达了彼岸,到达了清净的极乐世界。所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佛都是依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来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是最神奇的心法,是最明了的心法,是最上乘的心法,是不可思议的心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也可以叫做智慧到彼岸心法。现说心法如下: 修行、修行,不断地超越自我 当到达清净的彼岸时,自然成就大智慧了。
发表于 20-11-2011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好,我入门就先学这个。
话说,有一次,有两个朋友跟我谈心经,一个说不懂,我就叫另一个解释,他就谈到全宇宙都是空,是假,我看不顺眼,就讲几句,不懂的那个忽然冒出这一句话,“心经可以有不一样的看法,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我因此无语。
发表于 20-11-2011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心經有千變萬化此乃其中一化。。。。。。。
楼主
|
发表于 20-11-2011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11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 字号:大 中 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引用翻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观音菩萨,修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觉悟到一切皆是虚妄不实,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对舍利子说,空和色没什么不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尘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如此。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 佛对舍利子说,一切法都非真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一切了无可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 因为无所得,因为菩萨按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所以心无挂碍。因为心无挂碍,所以没有恐怖,就会远离妄想,最终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世诸佛,就是因为按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最终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平等、圆满的智慧。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所以可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能够消除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能消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所以请念般若波罗蜜咒,咒文为:去呀!去呀!向彼岸去呀!大家向彼岸去呀!速速觉悟呀!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语,给人相当高深的感觉,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意思。 其实这句话并不难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认为必须的东西」,包括任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事物。 「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没有一样事物是绝对必须的」。 所以 「一切你认为必须的,没有一样是绝对必须的」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你会发现,任何人能从特定领域的苦里面得到解脱,都是因为在那个领域发现到这个事实。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没有了,我们的生活的确会起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而继续快乐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简单,古时候的人并没有石油,但他们不见得过得比我们不快乐。
如果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便利商店…人就会活不下去吗?人就会不快乐吗?当然不会。
认识到任何的「必须」都只是跟习惯有关,就是自由的关键。也就是说,一旦习惯改变,原先的「必须」就不再是必须了。
比如习惯开车的人,就觉得有车是必须;习惯上网的人,就觉得网络是必须…但对没车、没网络的人而言,这些都不是必须,也就没有失去的恐惧。
我们看清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以以此作为我们的生活准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明心见性。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喜欢你认同你,所以遇到诽谤与谩骂,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自己保持慈悲心,不作恶,不害人,净心才能生智慧。
不要再生贪有心。因为得到什么一定以失去什么为代价。你想得到的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光有得没有失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凡人来说,世间万物都要靠自己争取,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东西争取了仍得不到也没办法。
不要再生悲伤心。我们往往感情多变,一不如意,就心生难过。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件坏事已经发生,再难过也是无济于事。而且有所失必有所得,“吃亏就是占便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都要保持平静,心不动。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悲。《黄帝内经》中也说喜伤心、恐伤肾、悲伤肺、怒伤肝。可见从生理角度讲,心动不如不动。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11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大智慧
★波罗蜜多:到达彼岸
★菩萨:觉而有情(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萨二字可解为觉而有情)
★涅盘:智能产生飞跃
Ⅰ、无论在地球或在外星的生命,只要达到得道的标准都可称为“究竟涅盘”
Ⅱ、无论哪一级别的菩萨和佛,在离开人间脱离肉体时,亦可称“涅盘”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彻底觉悟的高层次(无上正等正觉)
Ⅰ、阿:无
Ⅱ、耨多罗:上
Ⅲ、三:正
Ⅳ、藐:等
Ⅴ、菩提:觉
(三世诸佛的能量和大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标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 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 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转贴
http://playkid.blog.hexun.com/57743817_d.html
发表于 21-11-2011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1-11-2011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pro 于 22-11-2011 12:27 AM 编辑
【观自在菩萨。 】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 「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
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
這一版都講明是觀世音菩薩了!! (Arya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梵文羅馬拼音:
.....gambhiram prajna pararamita caryam caramano vyavalokayati sma: panca-skandhas tams ca svabhavasunyan pasyati sma
正在進入超越的智慧的甚深修行狀態之中. 祂由高出往下看, 確切地關照到五蘊, 也關照出它們的本性是空的.
沒有 度一切苦厄 這一句
不增不减
梵文羅馬拼音: anuna aparipurnah
應該是:
沒有缺陷, 也沒有完美 (not deficient or complete)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南無:
歸命, 禮敬
阿彌陀:
(amita)來自"ma"的字根, 為"測量,量度"之意, 相當于英文的 measure, 其過去式被動分詞為"mita", 相當于英文的 measured; 若在字前加上否定接頭詞"a",就變成"不可測量,無法量度"的"amita", 就是英文的 unmeasured 或 unlimited
看不出是什麽 (是最秘的核心 )
发表于 22-11-2011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Prajna-paramita Hrdaya Sutram
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觀自在菩薩親教授玄奘法師梵文本-燉煌石室本 】
Arya-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gambhiram prajna-paramita-caryam caramano, vyavalokati sma panca-skandha a-sattash ca sva-bhava shunyam pashyati sma. Iha shariputra, rupam iva shunyata, shunyata iva rupam, rupa na prthak shunyata, shunyata na prthag rupam, yad rupam sa shunyata, yad shunyata sa rupam. Evam-eva vedana samjna samskara vijnanam. Iha shariputra sarva dharma shunyata-laksana, anutpanna a-niruddha, a-mala a-vimala, a-nuna a-paripurna. Tasmat shuriputra shunyatayam na rupam, na vedana, na samjna, na samskara, na vijnanam, na caksu-srotra-ghrana- jihva-kaya-manasa, na rupam-shabda-gandha-rasa-sparstavya-dharma. Na caksur-dhatu yavan na manovijnanam-dhatu. Na-avidya, na-avidya-ksayo, yavan na jara-maranam, na jara-marana-ksayo. Na duhkha-samudaya-nirodha-marga, na jnanam na prapti na abhi-samaya. Tasman na praptitva bodhisattvanam prajna-paramitam ashritya vi-haratya citta âvarana, citta avarana na sthitva na trasto, vi-paryasa ati-kranta nistha nirvanam. Tryadhva vyavasthita sarva buddha prajna-paramitam ashritya anuttaram samyak-sambodhim abhi-sambuddha. Tasmaj jnatavyam prajna-paramita maha-mantra, maha-vidya-mantra, anuttara-mantra, asama-samati-mantra. Sarva duhkha pra-shamana satyam amithyatva. Prajna-paramitam ukto mantra, tadyatha, gate gate para-gate para sam-gate bodhi svaha.
轉譯自:
《佛教大藏經》第二十冊般若部八第640至641頁。另有一版本在《大正新修大藏 經》第八卷般若部四第851至852頁。此版本有甚多重復的句子。
轉譯於公元一九九零年。公元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十八日重修訂
( Transliterated in the year 1990 volume 20th page 640 to 641 of the Buddhist Maha-tripitaka by Mr. Chua Boon Tuan (蔡文端) of Rawang Buddhist Association (萬撓佛教會). 8, Jalan Maxwell, 48000 Rawang, Selangor, West Malaysia. )
R. B. A. Tel : 603-60917215 [ Saturday after 10.30 p.m. ]
Residence Tel : 603-60870063 [ Monday to Sunday after 9.30 a.m. ]
Handphone : 6016-6795961. E-mail : chuaboontuan@hotmail.com
Revised again on 18/11/2010.
Prajna-paramita Hrdaya Sutram
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觀自在菩薩親教授玄奘法師梵文本-燉煌石室本 】
聖 觀 自 在 菩 薩 深 般 若 波羅密多 行 行
Arya-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gambhiram prajna-paramita-caryam caramano,
觀 察 切實 五 蘊 非 有 及 自 性 空 照 見 復次
vyavalokati sma panca-skandha a-sattash ca svabhava shunyam pashyati sma. Iha
舍 利 子 色 性 是 空 空 性 是 色 色 不 異 空 空
shariputra, rupam iva shunyata, shunyata iva rupam, rupa na prthak shunyata, shunyata
不 異 色 如是 色 即是 空 如是 空 即是 色 亦復 如是
na prthag rupam, yad rupam sa shunyata, yad shunyata sa rupam; evam-eva
受 想 行 識 復次 舍利子(是) 諸 法 空 相
vedana-samjna-samskara-vijnanam. Iha shariputra sarva dharma shunyata-laksana,
不 生 不 滅 不 垢 不 淨 不 減 不 增 是 故 舍 利 子
anutpanna a-niruddha, a-mala a-vimala, a-nuna a-paripurna. Tasmat shariputra
空 中 無 色 無 受 無 想 無 行 無 識 無
shunyatayam na rupam, na vedana, na samjna, na samskara, na vijnanam, na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無 色 聲 香 味
caksu srotra ghrana jihva kaya manasa, na rupam shabda gandha rasa
觸 法 無 眼 界 乃 至 無 意 識 界 無 無 明(亦)
sparstavya dharma. Na caksur-dhatur yavan na manovijnanam-dhatu. Na avidya,
無 無 明 盡 乃 至 無 老 死(亦) 無 老 死 盡 無 苦
na avidya ksayo, yavan na jara-maranam, na jara-marana-ksayo. Na duhkha,
集 滅 道 無 智 無 得 無 證 故 無
samudaya, nirodha, marga. Na jnanam, na prapti, na abhi-samaya. Tasman na
所 得 菩 提 薩 埵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依 止 心 無 罣 礙 心
praptitva bodhisattvanam prajna-paramitam ashritya vi-haratya citta âvarana, citta
罣 礙 無 有(故) 無(有)恐怖 顛 倒 夢 想 遠 離 究 竟 涅 槃 三 世
avarana na sthitva na trasto, vi-paryasa ati-kranta nistha nirva5am. Tryadhva-
(所)有 諸 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依 無 上 正 等 正 覺
vyavasthita sarva-buddha prajna-paramitam sharitya anuttaram samyak-sa3bodhim
證 得 故 知 般 若 波羅密多(是) 大 神 咒 (是) 大 明
abhi-sambuddha. Tasmaj jnatavyam prajna-paramita maha-mantra, maha-vidya-
咒 (是) 無 上 咒 (是) 無 等 等 咒 一 切 苦 能 息 除 真 實
mantra, anuttara-mantra, asama-samati-mantra. Sarva du`kha pra-shamana satyam
不 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說 咒 (曰) 所 謂 揭諦 揭諦 波羅 揭諦 波羅
amithyatva. Prajna-paramitam ukto mantra, tadyatha, gate gate para-gate para
僧 揭諦 菩 提 娑婆訶.
sam-gate bodhi svaha.
轉譯自:
《佛教大藏經》第二十冊般若部八第640 至641 頁。另有一版本在《大正新修大藏 經》
第八卷般若部四第851 至852 頁。此版本有甚多重復的句子。
轉譯於公元一九九零年。公元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十八日重修訂。
http://www.dharanipitaka.net/2011/2008/sutra-stotra/Prajna-paramita-hrdaya.pdf
发表于 24-11-2011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心经适合在什么情况下背诵?还是任何时候都可以?
发表于 25-11-2011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年戒仔就是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粒就打到火云邪神重伤
发表于 25-11-2011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发表于 25-11-2011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简单的分析,让我们更容易清楚的去了解心经的内容.....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11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心经适合在什么情况下背诵?还是任何时候都可以?
DDreamer 发表于 24-11-2011 07:16 PM
我爸去世时我有念,平时也可以念的啊。
发表于 26-11-2011 03: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wi82 于 26-11-2011 03:24 AM 编辑
梵文念诵版
VIDEO
发表于 27-11-2011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