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种种私心杂念及欲求不易摆脱,容易左右其正常思维及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欲缚”。只有脱离了欲缚,才能像僧稠禅师所言“心灭境去,与理相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僧稠禅法的基本思想与修习次第与后世北宗禅的渐修思想基本一致,故而被视为北宗文献。
北宗渐修禅法非常推崇僧稠禅师的修习方法。僧稠禅师把众生的不良习气视为诸病,用信受、精勤、空门、息缘、观空、无我、逆流、离欲共计八味药开出了一药处方,其中精勤、息缘、无我、离欲下的药量是二两,其它均为一两,由此可以看出,这四味药显得偏重一些。“右此八味,惠斧挫之,于定臼中细捣,以不二罗筛”,此等比喻形象贴切,语言生动,易为广大信众所接受。最后还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和依此修行必将获得的利益等等,对禅修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修习禅法不走由定生慧的传统之路,强调定慧一体,一入门即“顿见佛性”。禅师教人参禅的方式,极为灵活多样,行、住、坐、卧皆为禅。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禅法理论深受北齐僧稠禅师的影响。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1]与南宗顿悟禅法的简单快捷比较起来,北宗渐修禅法显得要漫长、艰难得多,这一因素庶几乎成为后来南宗顿悟禅法取代北宗渐修禅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P. 3559长卷内含11件文献,反映的均为北宗禅法内容,故就其性质而言,可以理解为一部北宗渐修禅法的文献汇编。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其中所含《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一篇,集中反映了北齐时期僧稠禅师的禅法思想,许多内容与后来北宗禅法几无二致,对北宗禅思想及修习方式应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到了后世北宗禅信徒的推崇。
此文的撰写曾得到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富学博士的指教与帮助,于此深致谢意。 [1]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 [2]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杨富学,王书庆.东山法门及其对敦煌禅修的影响[A].中国禅学.第2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筱原寿雄.北宗禅与南宗禅[A].讲座敦煌.8.敦煌仏典と禅[C].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6]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M].京都:法藏馆,2000. [7] 袁德领.《导凡趣圣心决》录文及作者考略[J].禅.2000,(3). [8] [唐]李邕.大照禅师塔铭[A].全唐文.卷262[C].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77[C].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10] 冉云华.《僧稠禅意》的研究[A].中国禅学研究论集[C].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11] 川崎ゞチコ.通俗诗类·杂诗文类[A].讲座敦煌.8.敦煌仏典と禅[C].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12] 冉云华.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A].中国禅学研究论集[C].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13] 杨富学,王书庆.从敦煌文献看道信禅法[A].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 P. 3047、P. 3488、P. 2045、敦博77《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录文见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9页。
编辑:李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