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13|回复: 15

想了解<慈经>的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1-2011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 想了解<慈经>的来源。

据说是来自(南传大藏经,《增支部》十一支,法增译),

不过,网络上没有比较完整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1-2011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
http://sss2002.51.net/books/xjcs-cjks.htm

不懂是否算是完整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經》這部經典記載著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一個修禪者,應如何對於宇宙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


據佛經中的記載,那時佛陀在舍衛城中傳法的時候,一群比丘們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教導並傳授他們修禪的方法。佛陀慈愛的將禪修的方法授予比丘們之後,比丘們認真的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禪修法之後,便按照當時佛陀的約制制度,在雨季結夏安居來臨之前,分別前往遠處的一座森林中,持續禪修的練習。

比丘們歡喜的來到的森林裡,每位比丘皆選擇一棵大樹做為他們精進修禪的修習之地。由於他們禪定中時所散發的力量,使這些原本居住在樹上的樹神、精靈等,無法在這樣的力量之下,繼續安然的居住在禪修的比丘之上。它們被迫必須離開樹上,轉移到地面上生存依附。樹神與精靈們離開了原有的安逸的住所,這使它們覺得非常的悲傷。它們希望比丘們能夠盡速的離開森林。然而好幾天過去了,比丘們不但似乎沒有離開的意思,而且比丘們精進禪定的力量愈來愈大,這使得原本就無法適應地上氣息的樹神與精靈們更加的痛苦,整座森林都快要被比丘禪定中的所散發的精神力量給包覆了,在這樣震攝的力量之下,樹神與眾精靈們,都快要無處安住了,而且又得知整個三個月的雨季,比丘們都將要待在這裡,它們的悲傷使它們愈來愈感到憤怒。於是它們決定趕走比丘們。

為了順利趕走這群比丘,樹神與精靈們不僅現化初各種令人恐懼的可怕幻象各種猙獰可懼的聲音來驚嚇比丘,還用各種方法來攻擊侵擾比丘,破壞比丘們的禪定。並且樹神還散發出可怕,令人難以忍受的氣味,這令比丘們非常的難受。

受到這些壓迫的比丘們,無法安住精進禪定。在比丘們努力忍受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無法在這樣繼續下去,於是他們回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報告這樣的狀況,並請佛陀允許,送他們到其它的地方禪修。

佛陀透過神通專注地觀察,知道了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裡更適合比丘禪修的地方了,於是佛陀向比丘們說:『比丘,除了那裡,在也沒有更適合的處所值得你們禪修精進了,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持續的精進。』比丘們聽了之後,深感到不可思議的向佛陀說:『親愛的佛陀啊,我們很願意遵從您的指示,只是我們有不明白之處,想請佛陀開示。如果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樣依然會受到樹神與精靈們的壓迫而無法禪修。佛陀,您為什麼還要把我們送回同樣的處所呢?』

佛陀說:『比丘啊,之前你們在那裡修習之時,並沒有攜帶著面對的武器,現在我將給予你們最得利、且將再也無有恐懼的武器,你們帶著武器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練習禪修,那裡是你們唯一的處所。』佛陀給予比丘們的武器,就是無限慈愛的修習法『慈心』!也就是這部《慈經》的內容。於是佛陀便在這殊勝的機緣中為比丘們宣說了禪修者修習慈心的重要,與如何修習慈心的方法。佛陀並且要比丘們除了要經常誦念這部經之外,並且要時時培養獲得內心安祥的特質,對所有眾生散發慈心。

比丘們受到了佛陀的教導與鼓勵後,歡喜的受持慈經,認真地修習慈心。它們帶著無懼的武器—內心的安祥、寧靜、善順、溫和、謙虛、無求、與對眾生慈愛的心,再度回到森林裡的個別的處所,並根據佛陀的教誨,使整個森林都籠罩在慈愛的波動當中。那些樹神與精靈們深深地被這份慈愛的波動所感動,紛紛決議讓比丘們留下並且不再侵擾比丘們,比丘們也順利的完成安居期的禪修。

转载自
http://sites.google.com/site/shi ... 4%E7%94%B1%E4%BE%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各位,不過樹神和精靈,有點不可思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山野草夫


    谢谢你给的网址。原来还有更长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过的也是讲树神和精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一论坛 于 14-11-2011 05:45 PM 编辑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

      

喜戒禅师 著 释自咏 译


培育正直、善顺、温和、生活简单、善护诸根等特质,
      同时祈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详,没有痛苦,
      如母护子,发展无限的慈心,将能获得自他无量的利益 。




《慈经》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也许受到智者的谴责。接着,他应当在心中培养如下的心念:
            
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不论那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      
      
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横遍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仇恨及敌意。
            
只要一个人是醒觉的,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下,他应当保持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一位放弃执着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见,正直且具足观智,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佛陀的教示


            
《慈经》是有关于对宇宙众生无限爱心的开示,经名在巴利文中称为《慈经》,因为它是以「慈心应作」这个字为经题,所以又经常被称为《慈心应作经》。这部经广为人知,在很多仪式中,出家众都会诵念这部经。
            
这部经的内容是记载佛陀对比丘们的教导。佛世时,有群比丘来到佛陀住的地方,请求佛陀教导并授予他们禅修的方法(这里并没有记载佛陀教授比丘那一种禅修方法),比丘们学习、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禅修方法后,便在雨季安居之前,前往森林,持续禅修的练习。
            
〔禅修比丘的困扰〕            
比丘们选择的那座森林里,住着一群精灵,他们大多数是树神。当比丘们住到森林里时,树神们就必须带着一家大小离开原本居住的树,搬下来住在地上,这让树神们觉得自己很悲惨,因此希望比丘们只要住几天就能赶快离开。然而过了好几天,比丘们仍然没有任何准备离开的迹象。树神们在地上过得很痛苦,便决定现出令人恐惧的可怕幻象,来恐吓比丘。为了能顺利赶走比丘,不仅现出可怕的幻象,树神还放出难闻的气味,令比丘们更加受不了。
            
受到这些幻象与声音压迫的比丘们,无法好好禅修,最后,当他们再也无法忍受时,便回到佛陀的住处,请求佛陀送他们到其它地方禅修。
            
佛陀透过神通眼观察,在地球上却找不到一个比之前所住的更合适的地方,于是佛陀便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除了那里,没有更适合的处所了。你们必须回到原来的地方。」比丘们听了后便说:「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样仍然会受到树神的压迫,而无法禅修。佛陀,为什么您还要把我们送回同样的地方呢?」 佛陀回答:「之前你们到那里,是没有带着武器的,现在我将给予你们武器。你们带着武器回到同样的地方,继续练习禅修,那里是唯一的处所。」
            
〔无惧的武器〕            
佛陀给予他们的武器,就是无限爱心的修习法──慈心(Metta)。于是佛陀便为比丘们讲了这部经,比丘们在学习了慈心观的方法后,便返回森林,安心并顺利地禅修了。
            
培育美好的特质
            
这部经并没有像一般经典以「如是我闻」开始,因为它是被记载在《小部经》中一部非常简短的经。事实上它很简短,你可以在三分钟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诵完,但它的内容却是丰富且多样的。
            
经文的一开始,佛陀讲述比丘应有的特质 ──修习慈心观前必须具备的特质。但这并不表示比丘在修习慈心观前,一定得具备这些,也不表示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比丘便不能修习慈心观。这些美好且理想的特质,虽然比丘们可能无法完全地具足,但还是必须尽量尝试培育及养具。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善于行善」意为善知如何对事物做出合宜的回应;「内心安详」是指寂静安详的涅盘境界。希望到达涅盘的人,应当照着以下所教导的去做。
            
〔个性的培养〕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有能力            
比丘必须有能力为解脱生死的轮回而奋斗,他必须有不断精进于禅修的准备。
            
◎完全地正直            
在巴利语词中「ujU 」这个字是直的意思。一位比丘必须正直,完全地,没有任何迂回的正直。也就是必须坦诚,不仅是一般所认为的坦诚,而且是完完全全地坦诚。
            
◎善顺            
「 suvaco」在巴利语词中是容易沟通的意思。容易沟通表示一个人愿意接受劝告及他人的批评。当被批评时,他不会生气;被告诫时,也不会因此而瞋怒。同样的字出现在另一部经──《祝福经》(The Blessing Sutta)。在这里「 suvaco」被解释为服从。《慈经》中 ,所谓的「善顺」是指一个人必须有接受他人劝告而不生气的心理准备。因此,比丘必须具足接受别人的劝告与批评而不发怒的特质。
            
◎温和            
比丘必须温和──在行为、语言及意念上保持温和。有时,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不温和的行者,但温和对比丘来说却是一个好的特质。比丘们修习慈、悲、喜、舍,所以应该保持温和 ──做事时温和,行走、讲话时温和,意念也时时保持温和。
            
◎谦虚            
比丘必须谦虚而不自满,也不应自傲。人们,尤其是尚未证得阿罗汉的人,总是容易自傲。他们会对自己的出生、学历、知识、办事能力,及成就等感到自傲。这种慢心即使到了第三果──阿那含果,还是会生起,虽然并不是太严重。比丘应该试着减少并去除这种自满的心,而保持谦虚。当一个人自傲时,别人不容易亲近他,他也无法很善巧地指导他人,因此无法成为好的领导者或好老师。比丘必须谦虚,当他修行愈前进时,他将变得愈加谦虚。
            
佛世时,佛陀最优秀的弟子是舍利弗尊者,他虽然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次于佛陀的大尊者,但是他非常谦虚。有一次,他的下裙穿得不是很整齐 ,衣角垂了下来,一位在当天刚剃度的七岁沙弥,指着下垂的衣角,并告诉尊者它没被穿好。舍利弗看了一下他的衣服,便将下裙调整好,然后对着七岁的沙弥合掌说:「老师,现在可以了吗?」舍利弗是如此地谦虚,这也是很多比丘喜欢他的原因。比丘应该像舍利弗尊者一样地谦虚。
            
〔生活行为〕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知足            
知足是指对于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因为接受在家人的护持,比丘不应该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应该要知足,对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假若比丘需要很多东西时,就会向在家人要求:「我要这些衣服,我要一个新钵。」这将给在家人带来困扰。知足是很好的特质,出家与在家的行者都应该培养。当能够知足时,你就会拥有快乐。佛陀说:「知足是最好的财产,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任何东西。经上说「知足」就像用皮革包裹住你的脚,当踩在地面上,虽然无法将皮革铺满整片大地,却可以包裹你的足下,只要脚被皮革裹住,也就如同整片大地被皮革铺满了。对所拥有的感到知足时,你也就拥有了一切,因为你将不再需要任何东西。知足是比丘必须具备的良好特质
            
◎容易被护持
            
「容易被护持」是不对自己的所得做太多反应。当有人带东西来,不应该说:「我不要这件,我要那件。」这种人就是难以护持。「知足」与「易被护持」,是比丘必须具备的特质。比丘必须对已拥有及他人所给予的感到知足。当具足了这二种特质,将能真正地住于喜悦之中。
            
◎少务            
比丘不应该太忙,不应该周旋于过多事务之中;也不应忙碌于世间的事,在那些无益于精神提升的事中团团转。比丘必须少事少务,如果必须要做些什么,也必须是修习佛陀的教法及研究法义,其它的责任及事务,都应是次要而不是非做不可的。比丘的生活必须少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简单            
简单的生活型态就是保持生活的轻简。比丘应只拥有少数物品而不是太多,因为比丘过着出家的生活,虽然可能是住在寺院之中,也要能很容易地安排自己,随时都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而没有太多的背负。
            
比丘应过着简单的生活,只需要八件必需品,当有了这八件物品,就足够让他们过生活。佛世时,这八件必需品是被允许拥有的,若有其它特殊情况,比丘也能拥有十或十二件,那就是数量不多的钵、袈裟、杖、凉鞋。比丘所拥有的就仅仅是这些东西,他们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
            
当比丘拥有的不多,就能自由地游行各处,不管想往那里去,都不必担心背负太多东西。在今日,如果比丘还可以过着简单的生活,这不是非常美好吗?现代的比丘都拥有太多东西,就像我,如果要迁移到其它地方,可能必须要租一台卡车或类似卡车大小的交通工具才能载得完。
            
经典上说,比丘必须像只飞鸟,鸟儿的翅膀就是牠唯一的所有,牠们只带着翅膀远行,比丘就必须像鸟儿一般。我们是学习中的比丘,应该学着过简单或轻便的生活,能轻便地到任何地方去,不需太多的财物。
            
有一则关于少欲及多欲比丘的故事。在锡兰的Anuradhapura古城,有一位名望很高,为众人所知的比丘。一天,有一位比丘朋友来探望他,他这位朋友喜欢拥有许多东西。这位远来的客比丘认为常住比丘这么有名,在该天早上,一定会有很多人到寺院,供养食物及东西,于是期待着能收到许多好东西,可是那天早上却没有人来。常住比丘便告诉来访的朋友要一起出外托钵,外出托钵回来后,客比丘心想:早上没有人来,中午就一定会有人带食物来。但到了中午,还是没有人来。就这样地,常住比丘是一直过着很简单,并没有太多积蓄的生活。
            
有一天,二人一起外出托钵,客比丘告诉常住比丘,离城不远处,有个非常好的地方,客比丘建议可以一起到那儿去。常住比丘便说:「好哇,那我们就一起去吧!」客比丘回答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些东西留在寺院,我的杖、我的钵、我的袈裟,我的所有,我必须要回去拿。」常住比丘听了后说:「怎么你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客比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马上换了个口气,跟常住比丘说:「其实我不需要再去其它地方,任何地方对我来说都是好地方,任何地方都是适合的,在Anuradhapura城里,还有一座塔,那里供奉佛陀的舍利子,我留在这,可以好好地用功,所以我不需要再去其它地方了。」就这样,客比丘留下了不解的常住比丘,独自地往回走。这就是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比丘。
            
◎守护根门            
守护根门 ──守护眼、耳等六根,这也是一项好特质。守护眼根是指比丘必须照顾自己的眼根而不染上恶法,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所缘时,必须训练自己不染上恶法,这就是比丘不东看西看的原因,不应该看这看那的,像好动的猴子一般,目光应该尽量朝下。在言语或其它根门的守护上也是一样,比丘必须能控制自己。因此,你看不到与一群人玩笑嬉戏的比丘。
            
曾经有一次,我听类似学习会话的录音带,卡带中的演说者建议听众,当对着他人说话时,必须看着这个人的面孔。同时,他也鼓励握手。听到这里时,我心中就想:「噢!那不适合我。」当比丘讲话时,不要望着对方,必须目光朝下。比丘也从不与人握手,尤其是妇女。比丘应该守护六根,他必须守护眼睛,守护他的耳朵、鼻子,总之,六根都必须守护。
            
◎谨慎、不轻率            
谨慎是聪明、有智慧的真实展现。除此之外,比丘也应该不轻率,不在行为、言语,以及意念上轻率。比丘不应莽莽撞撞,也不应该自负。
            
◎不贪恋眷属            
比丘不应对在家人有所执着,这样的特质是值得被鼓励及赞叹的。比丘不应该说:「这是我的护持者,他就像我的兄弟,而她就像我的姐妹。」佛陀说:「出家人必须如月亮一般,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月亮不正都是新的样貌吗?今天的月亮是一个形状,明天的月亮又是另一个形状,所以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相同的,比丘每一次与护持者的接触也要是新的,不要记下他们的名字与地址,也不应该染着攀缘。现代人也许不会同意这一点,但是经典上曾指出比丘不应该分享在家人的快乐与悲伤。在巴利文里有一句「Sahasoka,Sahanandi」,意思是快乐与悲伤的感受在一起。比丘是远离在家的快乐与悲伤的人,他过着出家的生活,所以不应受在家人起起伏伏的心情所影响,应该远离,不应执着攀缘。
            
〔不犯错〕            
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也许受到智者的谴责。
            
比丘不应该轻犯极小的错误,以免被他人及智者所谴责。如果所做的这一件事将带来责难,就应该避免。这是比丘为了修习慈心观所必须培养的特质。
            讲到这里,比丘应该具备的特质共有几个呢?他必须有能力、正直、完全正直、善顺、温和及谦虚,知足、易被护持、俗务少、生活简单、守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不贪恋眷属、不犯极小的过失,以免受到智者谴责,共是十五项特质。比丘必须培养这十五项特质,在家的行者也能做某些程度的学习与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心的修习
            
〔培育慈悲的心念〕
            
接着,他应当在心中培养如下的心念:

            
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经文接下来的部分,佛陀教导如何修习慈心观。比丘必须培育这样的心念:「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他必须将这慈悲的心念散播给所有的人。

            
〔慈心的所缘〕            
不论那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

            
我们说「愿一切众生,和喜充满。」这也是慈心观的修习。但更具体地,我们也可以特别祝福某一类的众生。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比丘各种不同方式的慈心观。
            
◎弱小与强壮            
首先,愿所有弱小的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也愿所有强壮的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这是互为一组的两类众生。            
◎长的、矮短、中等
            
然后是长的、中的、短的众生。长的如蛇等其它类似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还有其它长度中等或较短的众生,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这是互为一组的三类众生。接下来是体型大的,如大象和鲸等,及中型、小型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体态壮硕 (巨大或肥胖)、中等、瘦小的众生,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
            
◎可见不可见            
然后,是我们曾经见过与不曾见过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在我们周围及离我们遥远的众生,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已出生与即将出生的众生,愿他们内心喜悦,愿他们快乐,没有分别。
            
根据这部经,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修习慈心观。我们并未修习在此经中所教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分为四对及三组,四对是指愿所有一切软弱与强壮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在我们邻近与离我们遥远的,已经出生与即将出生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
            
然后是三组(三类众生互为一组)。愿所有一切长的、中的、短的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愿所有一切肥厚或胖的,中型的,及瘦或小的众生,愿这些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或愿他们身喜悦及心喜悦。我们可以依据这部经的教导,如此修习。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练习慈心,我们练习的是《清净道论》所教导的方法,将所缘一点一点地扩展,直到含括一切的众生。另外,还有五百二十八种练习慈心观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修习慈心观。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我们以四对三组的方法来练习。
            
〔没有伤害他人的心〕            
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这也是慈心的一种表达「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希望无人存有伤害他人的心。
            
〔如母护子〕            
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这是一段很美的文。母亲将不顾一切地保护她唯一的孩子,即使她自己的生命面临危险。一个人必须散发慈悲与无量的心给一切众生,因此,修习慈心观时,必须视所有的众生如同你唯一的孩子,即使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危难,他都能安安稳稳地受到你的保护。
            
〔超越时空的限制〕            
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横遍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仇恨及敌意。
            
接着,我们散发慈悲的心念遍满整个的世界。「上方、下方及十方」是指上至天人的世界,下至地狱,心念不断地扩展,遍及十方。「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敌意。」我们修习慈心观到最后一个阶段,必须遍及所有的众生,没有任何地分别,扩展直至全宇宙,任何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慈心是无法衡量及没有限制的,因为它的对象 ──众生,是没有分别与限制。
            
〔正念而住〕            
只要一个人是醒觉,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下,他应当保持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这里是教导我们,在什么时间修习慈心观。「正念」是带有慈心的正念,这里主要说的是慈心。所以当一个人在醒觉的状态,不管是站立、走路、坐着或躺下,都必须保持慈心。慈心必须不间断地练习,驾驶中、坐巴士、搭飞机、工作时,不论你正在做些什么,都可以加以练习。佛陀说:「无论一个人站着、走路、坐着或者躺下,只要他是醒觉的,就必须保持正念,慈心的正念。」            
当生活充满慈心,你将生活在生命中一种崇高的境界,即是过着圣者的生活,你也就是住在圣者的安住处。
            
慈心的殊胜            
一位放弃执着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见,正直且具足观智,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不再受生〕            
慈心观可以带领我们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只有第五禅无法达到。
            
禅那是修观禅的基础,禅修者可以修习观禅达到解脱。「不落入邪见」指经由修习达到初果圣人的阶段,已断除邪见。藉由修习慈心基础的禅观,禅修者可以达到一次断除欲望,便永远断除欲望的圣者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阶位(初果,二果,三果)。肯定的,这样的修行者将不再回到这欲乐所成的世界,不再入母胎受生。
            
我们也可以说 ,这样的人就是阿罗汉。当一个人修习以慈心为基础的禅观而成为阿罗汉,他将不再到任何一界去受生。
            
〔禅那的基础〕
            
慈心观本身可以为你带来快乐,它能引导你进入禅那。当你透过慈心观的修习 (禅观的基础)进入慈心或禅那,你可以达到不同阶段的证悟 ──初、二、三、四果圣人的阶位。佛陀希望我们不只藉修习慈心观来达到禅那,也应该修习禅观,以修习慈心观所达到的禅那作为基础,而成为圣人。
            
佛陀相当赞叹慈心。有一回佛陀说:「比丘,不管世间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发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慈心的散发远远地超越任何光芒。」所谓「 不管任何世间的功德,都不如散发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是指慈心带来禅那。
            
〔不受非人伤害〕            
在另外一部经中,佛陀说:「比丘,就犹如那些有许多妇女而有很少男人的部落,他们很容易被强盗及土匪所掳夺伤害一样,如果比丘无法保持住在慈心,也没有努力在心中散发慈心,他将容易被非人所毁坏。」如果你会害怕非人,就要修习慈心观。
            
〔随佛教导者〕            
另一部经中,佛陀又说:「比丘们,如果一位比丘只是修习一弹指间短暂的慈心,他便足以被称为比丘。他不会缺乏禅那,他是遵随佛陀的教诲、告诫而行。他也不浪费信众的供养。别人对这样的比丘,还能多说些什么吗?」比丘被在家人护持,接受在家人食物的供养,受用食物,又必须要没有亏欠他人,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以散乱的心受食,这样的行为即是对在家人有所亏欠,将因此而必须偿还所接受的一切,例如出生在在家人的家里,作他的仆人等。
            
比丘应该怎么做,才不会亏欠他人的供养呢?他必须完成这一件事或二件事。当受用食物时,他必须具有反省心,比丘必须反省:「我吃这些食物不是为了美貌,也不是为了强壮身体,更不是为了自傲。取用这些食物是为了跟随法的学习,使我有足够的体力禅修。」 这就是比丘用斋时,不鼓励讲话的原因。
            
如果用斋前忘了先反省,那比丘就应该对供养与护持的人作慈心观。如果对施者作慈心观,散播慈心,这被称为「没有浪费信众的供养」,因此佛陀是非常赞叹慈心观的。
            
慈心观的功德            
修习慈心观有十一种功德。第一及第二个功德是「你将舒服或容易入眠,能够舒服入睡,也舒服地起身。」仅仅是这样的好处,对我们而言就已经足够了。很多人不好入眠,如果难以入睡时,就应该修习慈心观,以慈心观伴随你入眠。当躺下来准备睡觉时,与其忧虑或想其它的事情,不如修习慈心观 ──愿所有的众生安好、快乐及安详;愿所有的众生安好、快乐及安详 ──睡前说这些话,你将会睡得很好,也将很有精神地醒来,不会有不愉快及可怕的梦。修习慈心观有很多利益,观禅的修习也是如此。(1)
            
在佛教国家,我们有诵念这部经的习俗。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很多人并没有想很多,以为这部经只是用来诵念而已,只要诵念,就已经足够。但这部经并不只是拿来念诵而已,而是当你诵念时,同时也是在修习慈心观了。而且,并不是诵一次就足够,是需要不断培育的。《慈经》不是拿来诵的,是要练习,要培养的,这也就是我告诉你们必须修习慈心观的原因。我要求你们读这些经文十次,或依你们的意愿增加,透过这样的方式,来长养和成就慈心的修习,不要只是念过一次。每一个仪式都要诵念这部经,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够。我们不应该只是如此,我们必须很认真地修习以长养慈爱心。
            
(编者按︰本文摘译自喜戒禅师( Sayadaw U Silananda)一九八四年在美国的开示《无限慈心》(Universal Love)部分内容。其中《慈经》经文原位于中译稿第七段之后,因 考量阅读完整性,故调整至文章开头。内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慈心观的十一功德: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而往生梵天。
            [hr]            
喜戒禅师简介            
◎一九二七年生于缅甸。            
◎一九四三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马哈希禅修系统的训练;同年并担任佛教第六次结集的编辑委员。            
◎一九七九年跟随马哈希禅师至美国传法,之后经马哈希禅师指定留在美国指导禅修,推广禅法。            
◎目前担任美国加州半月湾的美国南传佛教组织(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缅甸的国际南传佛教传教大学(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长。            
◎着有《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业的法则》(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缅文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7: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回复看似与标题无关的。。。


敦煌写卷P.3559研究
            
            周震豪
            2008-03-10 18:40:49 阅读 208 次
            
作者提供,原刊《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内容提要】敦煌写本P. 3559一份内容丰富的长卷,通行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仅列出其中的6件文献,漏编另外5件。通过对全部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该卷所含11件文献均与北宗禅有关,集中地反映了北宗渐修思想及修习次第,故应为一部北宗渐修禅法的文献汇编。特别是其中所含北齐僧稠禅法思想,内容与北宗禅法几无二致,对研究北宗禅法的思想来源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敦煌写本;北宗禅法;僧稠禅师

敦煌写本P. 3559是一份首尾俱残但内容丰富的长卷,对北宗禅的渐修思想及修习次第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以其内容芜杂,甄别不易,王重民先生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仅列出了其中的6件文献,即《圆明论》一卷、《导凡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蕲州忍和上撰)、《传法宝纪并序》(京兆杜朏字方明撰)、《先德集问答体为禅宗语录》、《大乘心行论》(稠禅师撰)、《姚和尚金刚五礼》。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及施娉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因袭之。然仔细研读,发现此卷除上述6件外,还包含着另外5件文献,即:《夜坐号》一首、《稠禅师意,问大乘安心入道之法如何》、《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寂和尚偈》和《导凡趣圣心决》。卷背为《天宝十载(751)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1][P263-286]因与本文无关,这里略而不论。

在上述诸佛教文献中,《圆明论》作者未详,就其思想内容而言,是要求习禅者逐步克服无始以来自身所俱有的障碍明心见性的诸业,最后达到圆通无碍,明了一切的境界。属于北宗禅文献无疑。

蕲州忍和上撰《导凡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在敦煌文献中写卷较多,计有北宇04、S. 2669、S. 3558、S. 4064、P. 3437、P. 3559、P. 3777等11件写本,还有6种朝鲜刊本。“蕲州忍和上”即禅宗五祖弘忍,继四祖道信之后,他进一步发展了达摩禅法,使具有中国特点的禅宗初具雏形。弘忍长期驻锡湖北蕲州,以双峰山和冯茂山为中心,弘扬禅法,弟子广布全国,使达摩禅法得到广泛传播。弘忍圆寂后,法门大启,龙象辈出,门下分成许多宗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慧能的南宗、神秀的北宗和智诜的净众派等,传灯不绝,法脉流长。[2][P81]由于弘忍继承了道信因材施教、顿渐兼修的习法,在讲法时传授给十大弟子及其信众,其中惠能以得信衣袈裟而自居,号称六祖,专修其顿悟法门。另一弟子神秀亦被其门下尊奉为六祖,专习渐修法门。在弘忍撰《导凡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中,顿悟渐修思想兼而有之,[3][P68-69]而主张北宗渐修思想的人把其渐修思想宗旨写在北宗思想集中的卷子中,以此作为他们修习的基本依据。

《传法宝纪并序》是记载早期北宗禅法的一部史书,作者杜朏,字方明,唐朝京兆人。此人很可能就是北宗禅师义福在洛阳大福先寺曾师事过的“朏法师”,义福曾跟他学习大乘经论。[2][P141]在敦煌文献中,《传法宝纪并序》有3个写卷,分别为P. 2634、P. 3858和P. 3559号,全篇由序、目录和从达摩至神秀的七章以及作者的总论组成,记载了从北魏菩提达摩到神秀及其弟子们都以《楞伽经》为禅法要旨的传承事迹和北宗渐修思想。《传法宝纪》中对神秀法系的一系列的赞词和后面所说:“昔尝有知音者,令修此传纪。今将草润绝笔,辄为其后论矣。”[4][P182]由此可以认为,作者杜朏与神秀一系的人及渐修法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德集问答体为禅宗语录》之定名,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筱原寿雄认为此段为《修心要论》的附记。[5][P176]柳田圣山则因文中有“秀和上传”等文字,遂定名为《秀和上传语》。[6][P566]观其内容,为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语录,故命曰《秀和上传语》当更为确切。据敦煌文献《传法宝纪》载,神秀20岁时受具足戒,从此“锐志律仪,渐修守慧”,他所创的渐修禅法,得到了武则天皇权的大力支持,主要流传在以嵩洛为中心的地区。[4][P180]《秀和上传语》云:“秀和上传,若见行人来问,只劝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以来,得一口食塞饥饱,大小便利,即闭门坐,莫读经论,莫共人语,能者久久堪用,此大难有,如猕猴取栗中食,坐研。此语不虚。”此语与《高僧传·道信传》及《传法宝纪·道信传》中所记道信常劝门“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饱……”之内容几无二致,其中的“努力勤坐”、“能作三五年”等修习内容,显然不同于南宗的“一念成佛”思想,渐修之意显而易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凡趣圣心决》


作者未明,但文中有“此文忍师弟子承所闻传”诸语,说明此文是弘忍的弟子们所作。据考,此文系弘忍弟子法如所撰。[7][P49]神秀以洛阳为中心弘扬渐修思想,法如则以嵩山为中心,弘扬渐修思想。在弘忍圆寂后,法如曾赴淮南弘法,后至洛阳敬爱寺。683年始居嵩山少林寺,处众三年,人不知其高,以其在弘忍门下所学的高深造诣,后为少林寺的定门之旨。


《夜坐号》,首尾无题,首句为“阿摩罗识,此云无垢清净识也,即如来藏,佛性之别名”。通篇俱述“阿摩罗识”种种。

《寂和尚偈》为神秀高足普寂禅师偈语。慧能、神秀在日,南北二宗的争斗并不激烈,只是在二大师圆寂后,南北之争才趋向白热化。慧能弟子神会北上,与北宗僧人在滑台进行辨论,最后受到北宗的迫害。当时,北宗代表人物普寂以禅门七祖自居,受到朝廷尊崇,声名显赫。南北宗之争,究其实质,为神会和普寂之争。普寂在神秀门下学习和修行七年,按神秀的吩咐研习讲述般若空理的《思益梵天所问经》和宣扬如来自性清净心的《楞伽经》。神秀对他说:“此两部经,禅学所宗要者。且道尚秘密,不应眩曜。”[8][P1190-1191]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部经是北宗禅法的重要理论依据。《寂和尚偈》和他宣扬的北宗禅法,引导学人通过“摄心”坐禅、“总明佛体”、“了清净因”,摆脱烦恼而达到觉悟。


《姚和尚金刚五礼》的作者为姚和尚,法名未知。就该文献本身言,有三点需特别注意:其一,该文献与弘扬北宗思想的诸多文献抄写于同一卷子中,应系抄写者思想倾向的反映;其二,文献对北宗渐修禅法特别重视,其内容及修习形式主旨均在明心见性;其三,明显带有净土宗礼忏的风格,是北宗渐修思想与净土思想结合的产物。传统观念上的习禅就是讲摄心静坐,不讲念佛礼忏。而此卷的出现,对于重新认识北宗渐修思想与净土礼拜忏悔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北宗渐修思想所倡导的不仅仅是摄心守坐禅,与净土宗的念佛忏悔修习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结合因素。


与僧稠禅师有关的作品此卷号共计三篇,即《稠禅师意,问大乘安心入道之法如何》、《大乘心行论》和《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据张鷟《朝野佥载》卷2载:“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稠禅师]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嵩岳少林碑》亦载僧稠禅师为少林初祖跋陀的弟子,幼落发为沙弥,武功高强,武德纯正,被誉为少林二祖。[9] 道宣《续高僧传》卷20《习禅五》把僧稠列为中国早期习禅之创始人,称“高齐河北,独盛僧稠”。体现了僧稠在北周时期的尊崇地位。


《稠禅师意,问大乘安心入道之法如何》的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如何安心;第二,对禅定的解释;第三禅定与心境的关系;第四大乘佛法的修行途径。安心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先决条件,要“顿止诸缘,妄念永息”。福缘深厚的人,通过这种理解,就可以不受外在与内心事物的干扰,达到无边、大寂、不思议与和法永住等四种三昧。[10][P91]莜原寿雄以该文献中有“夫安心者,须要常见本清净心”之内容而将其定为北宗禅作品。[5][P178]


《大乘心行论》,首题稠禅师所撰。莜原寿雄把该文献定为北宗禅作品,理由是这篇文字所述内容均为以大乘看心为中心的禅法。[5][P172-173]冉云华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文献所述的“五停观”并非北宗禅法。[10][P105-106]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僧稠为北齐时代人,远早于慧能、神秀,那时根本没有顿悟渐修南北宗之说。后世北宗渐修者以僧稠禅法更契合他们的习禅思想或僧稠禅法对北宗禅的思想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故而尊崇之。僧稠禅师所处的时代是小乘禅法向大乘禅法过渡日臻成熟的时代,也就是说北齐至初唐的禅法特点是以“看心”、“守心”为禅僧修习的普遍现象。


《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僧稠禅法的基本思想。僧稠认为,渐修明心见性必须要经过八道次递,即信受、精勤、空门、息缘、观空、无我、逆流、离欲。文中用幽默、传统、比喻等手法,以中国传统中医处方形式,指出病人所需用的药及量和加工方法,形式独特,在其它佛教文献中是很稀见的。僧稠禅师把大千世界云云众生喻作病人,深受懒惰、执内外见、有所得、色、声、香、味、触、法等烦恼诸病困扰系缚,久久轮回六道,不能出离三界。僧稠禅师悲愍众生,指出根源所在,授以修持之法,依次慢慢克服诸病,必脱离苦海,跳出三界,任其逍遥,永不再受轮回之苦。文献对于北宗渐修思想的修持指导作用尤为重要,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引起修习者及学界足够的重视。


日本学者川崎ゞチコ首先注意到《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的价值,但误将其列入禅僧颂偈的“杂诗文类”。[11][P326]冉云华先生曾对该文献作过简单介绍并附录文,[12][P72-78]但鲁鱼亥豕之讹时有所见。今以前贤研究成果为基础,将P. 3559《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重新校录如下:


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

信受一两,取渴仰乐闻佛法者         

精勤二两,取昼夜专习不堕(惰)者

空门一两,取知内外见者

息缘二两,取知毕竟无所得者

观空一两,取知苦空无常者

无我二两,取无自他分别者

逆流一两,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

离欲二两,取无依无处所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右此八味,惠斧挫之,于定臼中细捣,以不二罗筛,勿令粗过,日服方寸止,若消者,不限多少。若闷旋塔,逍遥稳即幽居静坐,其慎药之法,逢人省出语,值物与心,防贪断口味,特厄好行淫。茅庵最获乐,任意得汤风。宜寒便处冻,弊服益功能。非但破宿结,亦复息残徵(症)。腾空出林薮,火宅不相逢。金丹未足比,玉屑岂能胜。莫软(懒)堕,勤自课,时可昔(惜),莫空过。


这一特殊“药方”看起来相当简单明了,实则含有诸多深奥的哲学命题,直指僧稠禅法的核心要义。僧稠禅法对后世北宗渐修思想的形成有无直接影响,尚不得而知,故剖析“药方”之内涵对正确认识北宗渐修思想与僧稠禅法之关系是有一定意义的。


“信受一两,取渴仰乐闻佛法者”。信为心法之名,是诸法之实体,为三宝之净德,出世之善根。诸佛法中,信为能入,受为能住,只有入住佛法,才能脱离生死苦海。若欲潜心修习,首先要相信佛陀的教诲并认真去依次修习,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易言之,修习之人所要履行的最关键一步就是正信正受,只有这样,方可为以后的修习打下坚实基础。


“精勤二两,取昼夜专习不惰者”。专心静坐,不被世俗烦恼所扰,是习禅人的首要之法。在《传法宝纪·道信传》中,四祖道信对弟子们的告诫,就准确地表明了“精勤“二字的含义:


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猕猴取栗中肉吃,坐研取,此人难有。”[4][P178]


只要有口饭吃,就三年五年坚持坐下去,不必读经,如此坚持下去最终必会达到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昼夜专习,明白自心即佛心,从而达到求佛不必外求,只要向内心求的境界,也就达到目的了。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须“三五年”才会有所成效,一旦得之,则“久久堪用”。[13][P416-420]


“空门一两,取知内外见者”。以有空分别诸法,为有而非空;以无分别诸法,为无而有空。总之,诸法的实体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内见包括贪、瞋、痴、爱等自心可感觉到的诸邪念,外见指对名、利、享乐等心外之物的贪求。只有明确内见、外见在修行过程中的危害性,才有利于勇猛精进。把内见、外见都视作空梦一场,方才不会被诸烦恼所系缚。所以修习空门是根治执着重病的灵丹妙药。


“息缘二两,取知毕竟无所得者”,其意在于息灭诸缘,以消旧业。息缘不但会使自我身心在修习过程中免受外界诸缘所扰,而且还能灭掉无始以来所有业障重负。本性清净,则无一物现前,不被一切言教惑乱,逐渐悟解佛理。僧稠禅师对于息缘的解释,可见于P. 3664《稠禅师意》,文中明示:


欲修大乘之道,先当安心,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言安者,顿止诸缘,妄想永息,放舍身心,虚豁其怀,不缘而照,起作恒寂……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若能行此观者,体同虚空,名无边三昧;无心入,名大寂三昧;诸量不起,是不思议三昧;不从缘变,名法住三昧。


在现实生活中,缘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要做到万般随缘过,不叫它染心,这样才能达到息缘的真正目的。


“观空一两,取知苦空无常者”。为观照诸法之空相,无相妙慧,照无相境,内外并寂,缘观共空。看透世间本来面目,人生无常,四大皆空,认识此理,方不被世间诸烦恼所障。僧稠禅师在敦煌卷子P. 3559、P. 3664《大乘心行论》中言:“又《维摩经》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菩提相,不复更灭也’。”成、住、坏、空乃大千世界演进之理,习禅修定之人应视作泡幻,唯有菩提相,常住常存,不灭不坏,修习之人应努力追求。


“无我二两,取无自他分别者”。无我,亦称非我,于人身执有此,称为人我;为他人执有此,称为自他。人身为五蕴和合之假名所成,为因缘所生,生老病死,无自无他,不须起分别之心。僧稠禅师在《大乘心行论》中有精辟论述:


但以众生,妄想分别,若无分别,名为正见。若无分别心,心则无住,心无住处,则无所依,则无攀缘,心无攀缘,则心不动。心不动故,则无实相,无实相故,则是真心,真心故,则是无生。


换言之,自他的分别心的产生是攀缘心在作怪,若无自他分别之心,使已心常寂然不动,自会达到真如实相的妙境。这里讲的真心,即是佛心,自己本身俱足的真如佛性,自心与佛心融为一体,方达到无生的境界,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逆流一两,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为佛教所谓的“六尘”。六尘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某种欲求,佛以色、声、香、味、触、法而说法,由此使众生悟解其理,不再受轮回之苦;愚迷众生因执于六尘,久经不悟,然而苦海无边,大众多逆其流而行之。芸芸众生皆以六尘而为快事,修习者则以六尘为最大系缚。对于坐研时间尚短的人而言,用逆流之法对治心中种种妄想,可谓悟解真如三昧之捷径。


“离欲二两,取无依无处所者”。出家人不讲享受,三衣之外,更无余物,没有依靠和处所,无有羁绊和系缚,有利于心境清净,佛性彰显。僧稠禅师在《大乘心行论》中这样讲到:


一切行者,若举动施为,如何作心?作有二者:一从外入理门;二从理起用门。从外入理门者,身心共行,不念诸法。身口亦然,耳闻善事意不起,目睹恶法心不从,是非得失,不忤于已。但持惠眼自形相,惠从乱起,不从乱得。定者,息妄正求,不缘诸法,是息妄不念,善法是正求。云何惠?心行灭处,此是实惠,亦名涅槃,亦名寂灭。从理起用门者,身心别行,内心不分别。身口同世间,身口行善,意不起;身口行恶,意不缘。不除身口善恶法,但除意地攀缘心。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攀缘是病本,除攀缘心,不除善恶法。心生境现,乐在诸见。心灭境去,与理相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种种私心杂念及欲求不易摆脱,容易左右其正常思维及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欲缚”。只有脱离了欲缚,才能像僧稠禅师所言“心灭境去,与理相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僧稠禅法的基本思想与修习次第与后世北宗禅的渐修思想基本一致,故而被视为北宗文献。


北宗渐修禅法非常推崇僧稠禅师的修习方法。僧稠禅师把众生的不良习气视为诸病,用信受、精勤、空门、息缘、观空、无我、逆流、离欲共计八味药开出了一药处方,其中精勤、息缘、无我、离欲下的药量是二两,其它均为一两,由此可以看出,这四味药显得偏重一些。“右此八味,惠斧挫之,于定臼中细捣,以不二罗筛”,此等比喻形象贴切,语言生动,易为广大信众所接受。最后还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和依此修行必将获得的利益等等,对禅修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修习禅法不走由定生慧的传统之路,强调定慧一体,一入门即“顿见佛性”。禅师教人参禅的方式,极为灵活多样,行、住、坐、卧皆为禅。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禅法理论深受北齐僧稠禅师的影响。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1]与南宗顿悟禅法的简单快捷比较起来,北宗渐修禅法显得要漫长、艰难得多,这一因素庶几乎成为后来南宗顿悟禅法取代北宗渐修禅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P. 3559长卷内含11件文献,反映的均为北宗禅法内容,故就其性质而言,可以理解为一部北宗渐修禅法的文献汇编。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其中所含《稠禅师药方疗有漏,病愈出三界逍遥散》一篇,集中反映了北齐时期僧稠禅师的禅法思想,许多内容与后来北宗禅法几无二致,对北宗禅思想及修习方式应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到了后世北宗禅信徒的推崇。


此文的撰写曾得到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富学博士的指教与帮助,于此深致谢意。

[1]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

[2]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杨富学,王书庆.东山法门及其对敦煌禅修的影响[A].中国禅学.第2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筱原寿雄.北宗禅与南宗禅[A].讲座敦煌.8.敦煌仏典と禅[C].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6]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M].京都:法藏馆,2000.

[7] 袁德领.《导凡趣圣心决》录文及作者考略[J].禅.2000,(3).

[8] [唐]李邕.大照禅师塔铭[A].全唐文.卷262[C].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77[C].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10] 冉云华.《僧稠禅意》的研究[A].中国禅学研究论集[C].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11] 川崎ゞチコ.通俗诗类·杂诗文类[A].讲座敦煌.8.敦煌仏典と禅[C].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12] 冉云华.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A].中国禅学研究论集[C].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13] 杨富学,王书庆.从敦煌文献看道信禅法[A].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  P. 3047、P. 3488、P. 2045、敦博77《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录文见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9页。
                编辑:李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心趣圣心决》,全,首题“导心趣圣心决”,全文54行,约一千六百余字。

  
  导凡趣圣心决[1]

  初菩提达摩以此学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大师弘忍,弘忍传法如,
  法如传弟子道秀等是。道信有杜正伦作碑文。此文忍师弟子承所闻传。

  若要修观,要须从外观。所以须者,以诸外境,是生心因缘,起烦恼处。又来凡夫志力
  粗浅,若令即入深胜处,恐难进趣。所以先从外观者,须知诸法本来体性平等、无差别相。
  今所有诸法,但是无始薰习、因缘幻起、无有实体。此法平等,因缘幻起,理本非是有无生
  灭、是非长短,只为无始无明迷惑[2]不了此理,无人法处,妄见人法;无生灭有无处,妄
  见有无。妄取着,执人执法,造种种业,流转六道。今人法生灭有无等,但只是妄心,谓此
  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既知此理,但心所缘皆须一一随逐,如前观察,知唯是心,无外境界。

  作此观察纯熟已,常令此心缘虚妄理,住心传久,传久已,即须却观此妄心为常是有,为复
  是无,又是灭,种种推求,毕竟不可得。若过去心,过去心已灭;若未来心,未来心未至;
  若现在心,现在心不住。又来两心不并,觉心生时,不觉心已灭。夫论心生必须假因缘。因
  缘若积聚,即有所从生;因缘先自不积聚,生何可生?生既无生,灭亦无灭。又须睹却观此
  心。

  问:此心既是智觉心,何须更观?
  答:此心虽是智心、觉心,犹是心家流类,仍有生灭,境相未亡。
  问:既须此观,尚有能观、所观在耶?
  答:今言却观者,只是当念观心,自却更观无能所。凡刀不自割指,心不自观心。意在
  无观之时,即有能所观。正却观之时,既无能所观。此时离言绝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此心不入无记不?
  答:此时中性,自开发逾远,转复增明,岂是无记?前云入深胜处者,谓观能所俱净,
  言语心行,并不能诠。次后云逾深逾远,转增转明,此是闻已,如理作意,修所证处,非功
  用到,何可得诣?修行人闻思惟修证。《头陀经》云:觉观心动,是犯内戒;觉身有相,是
  犯外戒。若犯内戒,是坏法身;若犯外戒,是坏[3]色身;若内外俱犯,非我弟子,我非本
  师。此已上是具戒久行觉人。

《华严经》云:菩萨戒藏中,说持菩萨戒有四种料简:一者虽
  起不成犯;二者不起亦成犯;三者起不起俱成不犯;四者起不起俱成犯。又虽起不成犯者,
  以常作意,力未成故;虽不起亦成犯者,为不作意力故;起不起俱成不犯者,并为不作意故。
  所云起者,谓妄念。此实为修道之人所持菩萨根本之净戒。一切功德从此而生,一切义理因
  该而了。愿同行者传之。

  欲得解言语,唯须见理,明一中含万法,万法一时生,生时弥宇宙,会时不见形,谁能
  解此曲,此曲甚奇精。精妙实不穷,智者善虚融。恒将具妄识,分别有无中。有无虽两法,
  无本一皆无。有无同一泯,三界共沉浮。沉浮真俗谛,动息还无际。寂寂难窥测,照照理难
  医。难医亦难寻,非浅亦非深。欲知真实法,唯修一念心。

  夜坐号一首
  端坐寂无事,敛思入禅林
  妄花随□落,迢迢天籁心

  修善行,亦有三种:一日供养三宝,身礼口忏,意业观察;二于十行、六度乃至诸波罗
  蜜,亦须修学,无有厌足;三以此善根誓愿回向,普共众生,趣大菩提。

  修慈忍行,亦有三种:一以慈愍心,若有众生背思忧恼,终不嗔之。二见嗔过患,云嗔
  如猛火,烧灭一切诸善根。故又云,起一嗔心,成百千种障碍法门,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三
  见忍利益,云若能忍者,是即名为有力大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努力好看习,正当心上看。若也看心心不得,勤于不得处中看。得无看,正是看,勤勤
  看,谛谛看,熟熟看,细细看,净心看,净士还用净心看。

  若其不舍如来藏,随心逐心入长安,即日出家,即日成道,即日报父母恩,即日报七代
  先亡恩,即日报三世诸佛恩。若以一念妄想生,是谤三世诸佛及谤七代三世父母。失之毫厘,
  [4]差之千里。普愿众生行此行,千劫万劫勿沉沦。心起故入生死涅槃,诸道受若,身作种
  种形。若以一念合正道,即是种种诸佛形。入理之时,两道俱是一佛身。

  校注:1、原文竖行,今改横行。录文用简化字及新式标点。原文不分段,今据文意分
  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风起云涌


    甚麼關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10-2025 08:22 PM , Processed in 0.13285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