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0-2011 04:52 PM 编辑
認為心經是密教經典的,不只是日本密教高僧空海一人,近代中國的東初老人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提出兩個論點基礎:第一是般若思想的說法者的演變過程,第二是心經經文最後增添了咒語,兩者讓心經密教化。
歷代有諸多心經研究,而近代東初老人的心經研究也頗值得參究。東初老人一生致力於佛教史學之研究,《心經思想史》是重要著作之一,文章內容來自於他對《大般若經》龐大資料的細膩分析,完整呈現般若思想的發展過程,並由此進一步推斷《心經》與密教有緊密關係。其推論過程:
1. 參覽典籍,全面而仔細的比對心經和般若思想。
2. 發現般若思想的說法者不斷在更換角色,最早是須菩提、舍利弗,再來是文殊菩薩,最後是觀自在菩薩。
3. 密教家在經文最後加上了咒語,讓心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密教經典。
●東初老人分析《心經》所參覽的典籍
東初老人1950年起深入《大般若經》的分析與研究,當時發現《心經》並不被列入第七世紀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的600卷之內,後幾經蒐尋在第五世紀鳩摩羅什的《大品般若》找到了《心經》每一句經的可能來處。他又參覽唐代窺基大師的《心經幽贊》,窺基是玄奘大師得意學生,與玄奘同為中國「唯識宗」的創始者,曾留下很多重要的佛學著作。此外在撰寫般若思想的閉關期間,東初老人還分析唐代慧淨、靖邁的《心經疏》,其中慧淨所著的是一卷發現在敦煌的重要註疏。最後,他在其著作《心經思想史》列入近代日本學者保坂玉泉引用空海大師〈心經秘鍵〉所完成的組織分析圖。
●提出般若思想說法者的演變過程
東初老人對心經和般若思想全面而仔細的比對研究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演變: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做為般若思想代言人(說法者)的角色,曾經歷五次換角,他們分別是須菩提、舍利弗、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最後是觀自在菩薩。東初老人的分析是這樣的:
第一,《小品般若》的說法者:須菩提
《小品般若》是般若經之中較早的經,這時以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為空性的說法者,他代表原始的禪學派的思想,以破壞與分析空的思想為中心,但是未能積極開顯般若的真空,因為須菩提的空不夠完善,於是接著才會發展出以舍利弗為說法者的《大品般若》。須菩提屬聲聞乘眾,以其為中心的空性思想仍含有小乘色彩。
第二,《大品般若》的說法者之一:舍利弗
《大品般若》的說法者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代表後來興起的智慧派。這是因為須菩提的空不究竟,不具體,至多只能分析破壞諸法的現象,實質上並無法達到認識諸法本體的真空。所以才會改由舍利弗來宣說般若思想。舍利弗的空跟須菩提的空有何差異呢?舍利弗的空是相對的智慧,偏於真偽善惡、長短大小的比較,能達到判斷相對的因果律。由於他和須菩提同屬聲聞乘眾,所以舍利弗的空性思想仍含有小乘色彩。
第三,《大品般若》的說法者之二:文殊菩薩
東初老人分析另一位《大品般若》的說法者是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祂與須菩提、舍利弗不同,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祂以絕對平等智宣說本體空觀的般若,這種智慧是直觀現前,也就是宇宙本體如實相的顯現。
文殊菩薩之所以成為說法者是因為舍利佛的空仍然不夠究竟,舍利弗所代表的是差別的相對智慧,屬於分析物理界或現象界事物的智慧,不是超經驗界或本體界的智慧。因此無論是須菩提或是舍利弗都沒有足夠的條件來說明廣大無邊甚深的般若思想,於是《大品般若》持續發展改為以文殊菩薩的絕對平等性智說法,透由直觀的智慧來超越舍利弗差別相對的智慧。由《小品般若》到《大品般若》,講說空性的說法主由須菩提、舍利弗一直到文殊菩薩,其變化與發展說明小乘般若進步到大乘般若的不同階段。
第四,《大品般若》的說法者之三: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者,這位歷史上偉大的智者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了正覺。在他真實的一生之中,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圓寂為止,自然《大品般若》的說法者一定有他,而且重要。
第五,《心經》的說法:觀自在菩薩
東初老人進一步分析《心經》是出於《大品般若》,這時正值大乘轉型期,也就是密教即將興盛時期的般若思想,這時般若思想的說法者改由當時備受崇拜的觀自在菩薩來擔綱。
觀自在菩薩在當時的印度是神蹟靈驗的大菩薩,被佛教各宗派所崇拜,其中最為尊崇的是大乘密教。在這時期,許多經典也時常以觀自在菩薩為說法主,並不僅僅止於心經。例如在《大品般若》的經典中,原本是「菩薩摩訶薩」的地方被改成「觀自在菩薩」,但內容思想與原經相同維持不變;此外,也有將說法者由「釋迦牟尼佛」改成「觀自在菩薩」的情形。
●添加咒語讓心經密教化
除此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改變是《心經》的流通分添增了密教持明院般若菩薩的咒語,這在般若思想的經典是非常罕見的情形。觀自在菩薩地位的提昇與咒語添增這兩項特質,讓東初老人深信《心經》是般若思想密教化的說法。東初老人在《心經思想史》這樣寫著:「《心經》,除去此咒語真言,完全為經的體材。即「三世諸佛,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完全結束經文的文句。因為密教家想把此部當為自己的經典,所以把般若密教化,附上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东初老人(1908~1977)江苏泰县人, 依本籍姜堰鎮觀音庵靜禪老和尚披剃,法名鐙朗,法號東初,以號行。年
22 ( 1929 ),於寶華山受具足戒,先後就讀鎮江竹林佛學院、安徽九華山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1935年,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受曹洞宗智光和尚付法;1946年,繼席該寺方丈。其間,與法兄雪煩協助智老共創佛學院,並發行《中流》月刊。 三十八年抵台湾,翌年掩关于台北北投法藏寺,次年于关中创办“人生”月刊。四十五年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先后影印大正大藏经,并创办“佛教文化”季刊。六十六年十二月,结跏趺坐,安然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七,法腊四十二。其弟子圣严法师,为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等文教事业;另一弟子圣开法师宏扬人乘佛教,一生致力推行幸福人化,提倡净化世道人心,用功甚勤
法鼓山-書名就叫《心經思想史》,作者:東初老人
或者佛光文化叢書的《般若心經》,作者:程恭讓與東初長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