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65|回复: 9

印度論師對「十方現在佛思想」之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8-20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論師對「十方現在佛思想」之議 115
福嚴佛學研究 第五期 頁115-138 (民國九十九年),新竹:福嚴佛學院
Fuyan Buddhist Studies, No. 5, pp. 115-138 (2010)
Hsinchu: Fuyan Buddhist Institute
ISSN: 2070-0512


印度論師對「十方現在佛思想」之議
─以龍樹、無著、世親、眾賢等為主─
釋宗證

一、前言

關於大乘思想的起源,古來至今,印度、中土古賢乃至現代學界已多有論述,1在此無須贅言。

本文的核心,在於: 「十方現在佛」的思想於印度本土出現乃至盛行時,印度諸大論師的立場──認同者的理由何在?如何會通既有聖典的教示: 「一時無二佛並出」 ;而反對者評擊的觀點又是什麼?兩者的立論是否真能擁護自宗、駁斥他見?其次,基於對「十方現在佛」思想的論辯,論師們進一步意識到「如來化導眾生的能力與程度」 ,是否廣大無礙、究竟圓滿?此一問題,將與「法身常住」說相呼應。本文將論書中對「十方佛」思想的正反兩方分別陳述,以清楚明了其整體的立論點。

本文共分為五節,大要如下:
一、 「前言」 :總述本文寫作的動機、處理的問題與方式等。
二、 「略明現存經論對『一時無二佛』之描述」 :從現存經論中,比較對「一時無二佛」敘述的異同,有利於釐清論師或論書的辯論。
三、 「印度論師對『十方現在佛』思想之評議」 :從印度傳來較為早期、著名
  
-----------------------------------------------                                               
1  諸如:(1)西義雄著,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東京,大東出版社,1945年4月初版,1972年6 月校訂發行。(2)宮本正尊著, 《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 ,東京,三省堂,1954年 9月初版,1972年6 月三版。(3)山田龍城著, 《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 ,京都,平樂寺書店,1959 年 3 月發行,1985 年 8 月第四刷。(4)平川彰著, 《初期大乗仏教の研究》 ,東京,春秋社,1968 年 3 月第一刷。(5)靜谷正雄著, 《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過程》 ,京都,百華苑,1974年7 月發行,1985年5 月二刷。(6)梶芳光運著, 《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0 年9月發行。(7)印順導師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年 5 月初版,1994 年 7 月七版。又本文探究的課題,亦可參見本書pp.152-174、pp.1026-1038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的論書中,探究贊同者與反對者所秉持的主張,以及所引申的議題。
四、結論:歸結本文的要義,以及可進一步處理的問題等。

二、略明現存經論對「一時無二佛」之描述

「十方現在佛」思潮的出現,首先面對的衝擊,乃現存於聖典中──「一時無二佛並出於世」的教證。因此在探討後代論師對此思想的觀感之前,有必要略述現存經論中所記載的相關經句。

就目前所得,經典中, 「一時無二佛並出於世」最早出於《中阿含經》第181 經《多界經》[《中部》第 115 經《多界經》;異譯本:宋‧法賢譯《佛說四品法門經》 ] 。此外,如結集於《長阿含經》中的《典尊經》[異譯本為宋‧施護等譯《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自歡喜經》[異譯本為宋‧法賢譯《信佛功德經》],也同樣提及該文。論書中,較為完整者,有《法蘊足論》與《舍利弗阿毘曇論》。今節錄比對如下:
A:

(1)《中阿含‧多界經》2:

◎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
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
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

(2)《四品法門經》3:

◎又復,阿難!世間若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一佛出世,斯有是處。
◎又復世有二輪王出,亦無是處;一輪王出,斯有是處。

(3)《中部‧多界經》4:

◎了知:無處無位,於一世界中,非前、非後,5若有二佛出世者,

-----------------------------------------------  
                                                
2  《中阿含經》卷47《多界經》(大正 1,723c27-724a2)。
3  《四品法門經》(大正17,713b18-20)。
4  Bahudhātuka Sutta , Majjhima-nikāya . vol.3 , (Londn : The Pali Text Society) , p.65。另見 Bhikkhu Bodhi ,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Boston : WisdomPublications , 1995 ) , p .929。
5  根據《中部》等註解書, 「非前、非後」表示該佛出世的時間「不在某佛的教法完全消逝之前,也不在某位菩薩入胎之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如是處。
了知:有如是處:於一世界中,若唯一佛出世者,有如是處。
◎了知:無處無位,於一世界中,非前、非後,若有二轉輪王出世者,無如是處。
了知:有如是處:於一世界中,若唯一轉輪王出世者,有如是處。

(4)《法蘊足論》〈多界品〉6:

復如實知見:
◎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輪王生一世界;
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輪王生一世界。
◎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如來生一世界;
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如來生一世界。
→是處非處善巧。

(5)《舍利弗阿毘曇論》7:

◎非處:未曾有二轉輪聖王出世,有者,無是處;
是處:曾有一轉輪聖王出世,有是處。
◎非處:未曾有二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世,無有是處;
是處:若一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世,有是處。

B:

(1)《長阿含‧典尊經》:8

時釋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從佛聞、親從佛受:欲使一時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2)《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9

佛以是事告帝釋天主并天眾言:「汝等當知:同一時中,無處容受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宣說諸法。」

(3)《長阿含‧自歡喜經》:10

                                                                                                                                       
-----------------------------------------------  

參見:(1)Bhikkhu Bodhi , MLDB , pp.1320-1321 , n.1089。
(2)Toshiichi Endo , Buddha In Theravāda Buddhism , 1st edition 1997, 2nd edition 2002 ,( Sri Lanka: Buddhist Cultural Centre ) , p.104。
6  《法蘊足論》卷10〈多界品〉(大正 26,502b11-16)。
7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1(大正28,600a11-13;600a24-26)。
8 《長阿含‧典尊經》 卷5(大正 1,31a13-15) [Mahāgovindīya(Mahāvastu)~   D. 19. Mahāgovindasuttanta.]。
9  《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上(大正1,208b1-4)。
10
(1)《長阿含‧自歡喜經》卷 12(大正 1,78c29-79a8)[~D. 28. Sampasādanīya-suttant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1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言:「我當報彼:過去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未來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我躬從佛聞:欲使現在有三耶三佛與如來等者,無有是處。
世尊!我如所聞,依法順法,作如是答,將無咎耶?」
佛言:「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三耶三佛與我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4)《信佛功德經》:11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我不作是言。唯佛具此神通,我知三世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清淨戒法、智慧、解脫、神通、妙行皆悉同等。
佛言:「舍利弗!如是!如是!所有三世諸佛、如來、正等正覺皆悉具此神通等法。…」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義不然。我從佛聞,記念受持:無有二佛並出於世。唯佛世尊是真正等正覺、是正徧知者,具足最上神通之力。世尊!我不見有沙門、婆羅門而能知此通力,況復過於佛者,乃至成佛菩提!…」

就上陳列者,A 部分的經論,有幾點與後代論師詮解「十方現在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中阿含‧多界經》、《中部‧多界經》、《法蘊足論》三者,都是阿難向佛請問智愚之別,佛為開示能否了知界、處、緣起、處非處,為智愚間之異;而「一時無二佛同出於世」,即在「處非處」12的文脈下闡明。《舍利弗阿毘曇論》與其不同,乃說明於「如來十力」之「處非處如來力」。雖然如此,筆者認為《舍利弗阿毘曇論》是將《多界經》中

-----------------------------------------------  
                                                                                                                                       
(2)《雜阿含.498 經》部分內容相近於《長阿含‧自歡喜經》,但沒有「舍利弗廣讚佛的種種功德」的內容,亦無「現在無二佛出世」的文句。再者, 《雜阿含.498 經》中「今現在諸佛世尊」一句, 《相應部》但說「釋尊」而已。詳參照《雜阿含.498 經》卷 18(大正 2,130c7-131a24)[~S. 47. 12. Nālanda] 。
11  《信佛功德經》(大正1,255b6-10;255c1-6)。
12 (1)「處」(梵:sthāna,巴:ṭhāna),在此為「道理」的意思。
(2)無著造《顯揚聖教論》卷 14(大正 31,546c17-18): 「又『處、非處』者,於自果決定名之為『處』 ;當知於餘名為『非處』 。」
無性造《攝大乘論釋》卷 9(大正 31,441c8-9): 「訓釋詞者: 『處』名所以,有所容受;若無所以,無所容受,說名『非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1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處非處」的事例用以詳釋佛的處非處力,13只不過內容稍有不同而已。14


二、文句的描述:

(一)次第上:《中阿含‧多界經》、《法蘊足論》、《舍利弗阿毘曇論》三者是相同的──先敘述轉輪聖王,後明佛;而《中部‧多界經》與《四品法門經》則是先論述佛,後方說轉輪聖王。但無論如何,都沒有「以輪王喻如佛」或「以佛比同輪王」的形式。

(二)內容上:《中部‧多界經》明顯地表示同一時間[非前非後(apubbaṁ acarima&#7745]、同一空間[於一世界中(ekissā lokadhātuya)]不可能有兩位如來[或輪王]出現,《四品法門經》、《法蘊足論》[以及《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亦同;
由此推論漢譯《多界經》的「並」、「世中」應即表示同等的涵義。

相較之下,《舍利弗阿毘曇論》[以及《典尊經》、《自歡喜經》、《信佛功德經》]似乎就不太顯著。15所共同的是,經中[包含兩部論]卻未進一步解釋「一時」 ,尤其是「一界」 ,其所指涉的意涵──這是值得留意的!此將影響對「十方現在佛」思想的抉擇。

三、在說明「無二佛[或二輪王]同時出世」後,《中部‧多界經》、《四品法門經》、《法蘊足論》、《舍利弗阿毘曇論》,皆說到「女人不得成轉輪聖王、帝釋、魔王、梵天王、佛,唯男身可」;16但《中阿含‧多界經》卻缺少此段文。尋漢譯《阿含經》,該文出現在《中阿含‧林品‧瞿曇彌經》之末,17而對應的《增支部‧瞿曇彌經》是沒有的。18從文義
     

-----------------------------------------------  
                                         
13詳見《舍利弗阿毘曇論》卷 10-11(大正31,599b2-600b19)。
14  文句次第或內容多少的差別,或是部派間傳本的歧異,或是後人有所增略,或是傳譯時所形成。
15  此中可區分兩類:一、同說到「時」 、 「空」者:有部系《中阿含經》 、《法蘊足論》以及赤銅鍱部的《中部》 ;二、但說「時間」者:分別說部的《舍利弗阿毘曇論》,以及法藏部所傳的《長阿含經》等。其所蘊含的隱義將於下文再行剖析。
16  Bahudhātuka Sutta , Majjhima-nikāya . vol.3 , pp.65-66; 《四品法門經》 (大正17,713b18-25);
《法蘊足論》卷 10(大正 26,502b11-20);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1(大正 28,600a11-b15)。
17  記載該事緣的經律,有些也說到 「女人有五礙」 。詳見: 《瞿曇彌記果經》 (大正 1,858a1-5),
《中本起經》卷下〈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大正 4,159b8-16),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大正 24,949b15-21), 《五分律》卷 29(大正22,186a11-16)。
18《中阿含.116 經》卷28〈林品〉 《瞿曇彌經》(大正1,607b10-15)[~A. VIII. 51. Gotamī,Vin. Culla-v X.I.]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1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8-2011 0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das

这篇论文接下来,阐述支持“十方现在佛思想”的证据。然后再来一个挺“悬空”的结论。您看完了吗?

南传也相信佛力不可及的无穷世界(visaya-khetta)。根据佛经,释迦佛主要在我们的世界说法。其它世界的轮回众生有其它佛在说法教导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大乘的十方佛概念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概念,就是提出一个这样的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結論可以分類為:

1.上座部系各部派都不認同有十方佛之說。
2.十方佛之說,是出自大眾部乃至後期大乘論師之思想。
3.上座部的觀點比較人性化佛陀,而大眾部則比較神話化佛陀。
4.十方佛之思想是屬於思想大躍進的大乘理論,是後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8-2011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das

不反对您说的。但十方佛思想不一定跟经典逻辑冲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8-2011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as
南傳佛教聖典,《小部经典四(譬喻经)》中存在着“十方佛”說,能漠視不理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11-2025 11:42 PM , Processed in 0.11905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