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090|回复: 54

佛教的缘起与今日的无常变化一切皆有迹可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7-2011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3-7-2011 10:40 PM 编辑

我在论坛看了不少关于佛陀的说法...
有时有很多的疑惑..
后来在我对佛教不离不弃的追溯下终于明白了
佛教整个历史与其演变的轨迹  其中有很多的无常变化
我参考了 空海法师, 随佛比丘, 与葛印卡老师的四念住开示
我会引用他们的资料开示 来提出一些我的规点
希望大家可以用平等心包容心看看我写的

先说一下佛灭后发生的故事....
内容引用于葛印卡老师四念住开示 (第二集)
80岁的佛陀离开了人间, 当时...
在场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达到阿罗汉完全解脱的最后终点....
他们了解自然法则
每个人一出生就必定会有死去的一天
不论是佛陀还是凡夫都没有差别 当一个人到了凋零的年岁就有一天必然会死去
但是那些还没有在法上增上受用的人 他们感觉非常难过一些人甚至开始哭泣
而有一个人却非常高兴 一个老比丘 年长没有智慧的老比丘
他觉得非常高兴 "
哦 太棒了 这个老头子已经死了!
我们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下... 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现在我们可以自由的做我们想做的了 他有个教导这样说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 现在我可以做我自己的主人了  太棒了
这显示僧团里开始出现这样的份子
他们并不是真的对法有兴趣 他们只是发现加入佛陀的僧团可以得到某种社会身份地位
因而穿上袈裟 他们可以生活舒适 得到更多的供养 得到更多的尊敬 他们对法并没有兴趣
然而对这位比丘我觉得非常感激
非常感谢这个人 为什么呢?
因为当这位老比丘宣布太好了 佛陀已经离开人间了
一位佛陀的上坐弟子听到了这句话 他想如果连今天都有这种人
那么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他们将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扭曲佛陀的教法 事实上后来真的发生了
应该如何保存佛陀所说的话呢?
如何保存佛陀的教导呢...
于是这位长老比丘 他决定必须结集所有的佛陀的教法 为了避免将来人们任意修改佛陀的教法
应该设法把他们保存下来 否则未来极有可能像这位伙伴一样他们会把自己的话放到佛陀的口中 说佛陀是这样说的
他们将会舍弃某些对于法的增上是非常更本重要的训诫并且说是佛陀应许的... (几个世纪以后这些事情确实发生了)

所以尊者认为当这些曾经眼见耳闻佛陀教导的亲随弟子还在的时候 我们必须把佛陀确实说过的话保存下来

所以他决定召集500位阿罗汉比丘进行经典结集...  他说我们一起坐下来背诵佛陀的教导 一经过鉴定确认就记下来
这是佛陀入灭不久就立刻进行的 如果直到100年或者200年后才结集 人们可能接受可能不接受

这是一位有智慧的比丘 即使少数人 也能结集 但他召集了500位年长的阿罗汉 为的是让当时和未来的人印象深刻
让他们知道有500位阿罗汉集合在一起 背诵了佛陀的教法 给他一个确实的保证

题外话.. 阿难(佛陀的堂弟)也参与了这次的结集 经典里的(如是我闻)就是这里由阿难说的...

所有佛陀的教法编集了三个部分 这就是Tipitaka - Ti 是三个的意思 pitaka 是篮子的意思
因为以前印度书通常都放在篮子当中
这3中佛陀的教法
其中一个是经藏 这个是对大众或长或短的演说
第二个是律藏 这个是特别对僧众的开示 内容是有关于他们的记录 对在家人5戒就够了
僧众则有200多条戒 这也是为什么老比丘会说噢对我们有这么多限制
第3个就是论藏 - 阿比达摩
也就是更高的法  法就是自然的法则 也就是实相
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必须是具备修持较深入的人才能了解的法
阿比达摩 是对身心现象这整个领域的分析研究
对于所有身心与心中升起的法 都有详尽的解说
身心是如何互动 如何互相影响
光是阅读阿比达摩 是无法了解他的内容的
必须要有直接对于色身直接修持内观较深的人才能了解的


这3部经典就是后来的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以及譬喻经、法句经
如果佛弟子没有研读过这些经典而只看金刚经、华严经 或者是其他后来编集的经典
那么有些地方可能不一定是佛陀原本说出来的话而是翻译者的意思....
或者不一定是原汁原味...

累了.... 明天继续

TO Be Continue....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7-2011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流變史簡介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8-2011 04:02 PM 编辑

引用 阿含解脫道次第(中鼎版)序    空海法師  講述

佛陀當初所講的那些經典教理,等佛陀滅度之後,弟子們把它結集下來,最早結集出來的就是《雜阿含經》,再來又慢慢的聚集結集。為什麼最初要結集《雜阿含經》呢?如果進入實修的人,就可以體會《雜阿含》是記載整個解脫法、究竟法的核心,實修實證一定會回到那裡、體證到那裡。

最初在佛陀滅度之後,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過來,就是《雜阿含》,然後再慢慢陸續把次要的又集結過來,或是把比較深的一些法義,做更詳細的詮釋,就是《中阿含》。再次要的再集結過來,就是《長阿含》與《增一阿含》。所以,佛陀滅度後162年的前後一百年期間,就集結《四部阿含》經典。在今天的南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就是《四部阿含》再加上《小部》,他們稱作《五部》。但是《小部》的重點還是在前面的《相應阿含》,《相應部》就是我們稱作的《雜阿含》。佛陀最初所講的,以及佛陀滅度之後的二、三百年之間,所有的佛法、所有的部派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最初的經典只有《四部阿含》,沒有其他經典。

西元前327年(佛紀218年),亞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
亞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滅渡後二百多年,引進羅馬帝國非常興盛的雕刻、美術藝術,在羅馬文化的遺跡可以顯現出歐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別的專長。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們的多神教信仰,所以會有阿波羅、宙斯、維那斯、邱比特……這些信仰。
多神信仰造成后来的多佛信仰...
我们会继续说下去

佛紀277年,也就是西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國王,建立了孔雀王朝,而且把佛教拓展成為印度的國教,然後派很多的僧侶、佛教使者,到各處去傳法。向南傳,有一支來到斯里蘭卡,向東傳的是到孟加拉,然後漸漸向東慢慢過來,向西的就向西邊地區過來。為什麼後來大乘佛教的佛法會不斷一直量變、質變?但是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方面卻還是保存著原始佛法風貌,為什麼?這方面非常重要。當他們把佛法傳到各地,由於喜馬拉雅山山脈的阻隔,讓印度跟中國沒辦法溝通、交流,所以佛法沒辦法直接傳到中國,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比丘要步行到中國很耗時.. 因為要托缽並且讓人們信奉佛法才可以一步步往前走, 同時印度的語言隔膜也造成了佛法與中國接觸的時間更長。 有一位比丘曾說過翻譯佛法猶如嚼飯於人失其原味。常常要回到原始佛法才了解佛陀的意思..
隨佛比丘的見解.........
古時的比丘......
因為要托缽並且讓人們信奉佛法才可以一步步往前走, 同時印度的語言隔膜也造成了佛法與中國接觸的時間更長。

小小的我見:
"有一位比丘曾說過翻譯佛法猶如嚼飯於人失其原味。常常要回到原始佛法才了解佛陀的意思.."


斯里蘭卡又是在一個單獨的小島,佛教傳到這裡教化,沒有外來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們就能夠保存相當原始的風貌,當初佛陀所講的經典風貌都能夠保存下來。

西元前268年,當阿育王把佛法傳開之後,因為羅馬與希臘文化已經侵襲過來了,再者中國的文化也漸漸過來,於是形成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爐,剛好介於幾大文化之間,一個是印度文化,一個是波斯文化,一個是羅馬希臘文化,一個是中國文化。因為歐洲的羅馬希臘文化侵襲過來之後,會將他們整個的觀念、文化都帶過來,於是就不斷在變化、變化。


中亞地區都是屬於遊牧民族地區,特性是不斷在遷徒,不斷在流動、在變化,他們居無定所,這樣的人民特性,哪來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的機會,讓大家同聚在一起半個月好好聞思佛法,沒有那一種福報啊!於是所謂的「速食文化」就產生了,簡單、快速就好了,沒有那麼多時間聽聞那些佛法,講最簡單的就好了。遊牧民族的文化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性,說一些最簡單就好。另外,因為遊牧民族就好像浪子、流浪的人,一般心靈上會比較空虛,所以背後會需要信仰上、精神上的寄託。因此,佛法講說理智方面、靠自力方面的,對他們來講會變成力量很弱,沒辦法體會那些,會認為「別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羅太陽神這些神在保佑啊!你們佛教所講的這種靠自力,又沒有那些神的這些信仰……」。

如果以市場需求、競爭方面來講,佛教在這裡變成沒辦法立足,因為他們需要這樣一種層次的文化,所以那些祖師大德們就不得已,「好吧!你們有什麼,我們也來一些方便法……」於是佛教開始藉用一些方便法來攝化眾生,「他們有什麼神,好吧!我們也來設立一個什麼某某佛、什麼佛、什麼佛……,他們有什麼神像,我們也來雕塑佛像……」於是佛教從理智型的佛教,然後漸漸為了適應這個地區民眾的需要,所以從質變方面,開始利用一些方便法。但是,最初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究竟法」,而「方便法」只是一些權說,透過「方便法」就像為了吸引小朋友來讀書,幼稚園裡面設置一些玩具,以及運動遊樂、遊戲器材,讓小朋友比較喜歡過來,然後就再慢慢教化。

所以,用一些「方便法」本無可厚非,但是後來時空慢慢流變、演變之後,結果竟然演變成「以方便為究竟」,就把佛法本末又顛倒了。因為最初並沒有整部經典,沒有經典文字的整套印刷,也沒有那些紙張,都只是靠背誦,這樣很容易忘掉或是摻雜。到後來有簡單的文字記載之後,也是一樣容易會有一些摻雜,因此到佛陀滅度四百年之後,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經典結集出來。為什麼這些敘述跟中國佛教很有關係呢?經過大概三、四百年的孕育,到西元前233年,佛教普及全印度,阿育王歿。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189年,這時候希臘系統統治了印度西北部。當孔雀王朝滅後,熏迦王朝建立,熏迦卻是打壓佛教,致力復興婆羅門教。

到西元前180年,印度佛教本身不斷在質變,也不斷在變化,但是在這之前傳出來的二支系統,卻沒有受到影響。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響。西元前150年,印度佛教發生部派分裂,但是各部派都仍以《四部阿含》為核心主軸。西元前139年,亦即佛滅後四百年,中國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才跟這裡的區域有所接觸,但是佛法在這裡已經蘊釀一、二百年了,這時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觸而已,佛法沒有流傳過來。到佛滅後四百四十幾年,大乘佛教漸漸興起,般若經成立

在佛滅265年,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但是不管再怎麼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由於「大眾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經過二百年之後,「大眾部」為了適應當地文化的背景,於是開始慢慢編輯一些大乘經典。所以,「大眾部」所編輯的一些經典,後來經過佛教學者考證,為什麼大乘很多經典是原始佛法地區這裡找不到的?然後從佛教歷史的整個時空背景去找,才把整個因緣都找出來。所以,在西元前456年,三藏才正式成立。

西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風興盛,都是受到羅馬、波斯文化跟希臘文化所影響的。佛教從原來不崇拜偶像,到後來漸漸不得已,轉變為有佛像的雕刻。到西元前二年,這時候中國邊境地區才開始接觸佛法。佛滅後204年,亦即西元前60年的前後一、二百年間,《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初期大乘經典就陸續成立,是在佛陀滅後四百年期間才慢慢結集出來。

 所以,我們所接觸的大乘經典,大部分都是在佛滅後四、五百年,才另外再慢慢編集出來。所流傳的早期原始佛法並不是主流,所以就不受重視,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到中國來度化的,都是中亞地區的僧侶、出家眾,他們也不知道了,就把那些經過一、二百年後所編輯的經論,傳到中國來翻譯。很多後來的人也不知道了,就把他們所記的那些經論,然後傳到中國來翻譯。到中國來翻譯他們就「如是我聞」,都這樣移過來、移過來,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

    中國是在下游地區,只是類似一個「接受器」,傳什麼過來就接受什麼,因此中國不知道這些質變、量變的過程。流傳的旅程總共大概有五百年,西元前後中亞跟敦煌的佛教非常發達,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那時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薩,以及美術雕刻石像方面的,不斷一直在變、在變、在變,就像經過化學變化,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說從原班人馬,然後原來經文這樣一直搬過來,都是會一直在變、在變、在變,不斷從量變到質變,但是我們這邊「接受器」都不知道。所以,中國這邊後來所接受的,會覺得「奇怪!怎麼這一部經這樣講?這部經這樣講?這部經這樣講?……」很多都變成重複,中國人就不知道啊!結果後來就有人判別大概這個是佛陀什麼時候講的,那個是什麼時候佛陀講的,於是才有所謂的大、小、中、頓、圓那些。

           事實上,那是中國的判別,跟原始佛法完全沒有關係,當然那時候有那時候的時空背景,以那時候的資訊就能夠蒐集到這樣,是無可厚非,因為他們也盡心盡力想要釐清迷魂陣,也希望幫助後學的人找到一條明路,只是當時他們所接受的訊息不夠正確,也沒辦法去求真求證。因為在西元二、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間,佛經大量傳到中國翻譯,以當時的時空背景,沒辦法進行考證研究。


到西元1171年,唐太宗貞觀元年,玄奘大師由長安出發,當時候也感到很迷惑,為什麼這麼多的佛經說法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玄奘大師是懷抱著這一種理想及想法來到印度,也不知道佛法已經有很多很多的變化了。在佛滅後1150年,印度佛教的「中觀」與「唯識」二派論戰不休,大乘佛教進入後期,秘密大乘佛法漸漸興起,秘密大乘經典也陸續成立,佛法此時在印度已經是進入不斷的論戰,以及把佛法變成學術化在研究、在探討,在大學裡面寫論文、寫報告,能夠進入實修的不多了,大家變成愈來愈是在表面上做學問。他以為來到佛陀出生地、佛法的發源地--印度,總該是最好的,結果還是沒辦法得到原始佛法。



這裡我簡化了整個佛學的考古歷史.....
如果有人有興趣看全文
請點這裡空海法師的開示原文鏈接

佛陀重來都不執著於大乘或者小乘的理念因為他知道如果眾生少一點輪迴就少一點苦...該斷就斷 越早斷 苦就越少
佛陀說只要憎寶 法寶 佛寶駐世 即使沒有佛陀直接教導眾生還是可以靠這三寶悟解脫...

如果給我選擇我會選小乘的寶典 修習內觀 安那帕納 並跟隨着佛陀原經原文來聽聞修習....

下一樓我會引用隨佛比丘的開示來講為何選小乘而不是大乘....
隨佛比丘說的說法很有邏輯 與 說服力

附上一個 額外有力的證明佛法的變質變量由考古學家考證出來的視頻
第一集


第二集 鏈接
第三集 鏈接
第四集 鏈接
第五集 鏈接

未完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11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隨佛比丘上座部開示 - 音頻上傳(敬請期待)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6-7-2011 12:17 PM 编辑

第一集因緣法與空之正說

第二集生死轮回的集起与灭尽上
第二集生死轮回的集起与灭尽下

第三集菩提正道上
第三集菩提正道下

第四集(忘了標題回頭填上)上
第四集(忘了標題回頭填上)中
第四集(忘了標題回頭填上)下

(忘了標題回頭填上)
(忘了標題回頭填上)
(忘了標題回頭填上)

上傳完畢 但願此mp3能幫助大家對佛法的理解更深入.... 是我在中國一名與我一起修內觀師兄送我的
所以這裡我感激這些師兄給我進一步認識佛法的機會
這些都是由隨佛尊重在美國的開示 聲音可能會不太清 希望大家見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隨佛比丘開示簡介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1-8-2011 09:47 AM 编辑

我將在 15號 繼續寫隨佛比丘在音頻裡面的開示....

我將會去內觀11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1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23-7-2011 08:14 PM 编辑

Brother,非常谢谢您的帖子,相信这里还有许多学佛法者很需要了解佛教的演变历史,经过您的解释之后应该可以更容易去分析及选择自己应该走的路。
其实我曾经在一个多月前参加过随佛法师主办的两天两夜佛法班,让我可以凭此机会确认自己对佛法的见解是没有错的,真的是获益良多。
我曾经在佛法里浮沉,所以未免也接受一些佛陀教义以外的道理,但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佛陀的古道”后才清醒过来,即刻选择跟随佛陀的脚步往向解脱的方向。
所以我时常对朋友说,别太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感情,该放下时后必要放下方可以获得真实法义,否则只能浪费这一生对佛法的研究与学习,也忽略了断苦的真正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7-2011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3-7-2011 11:07 PM 编辑

回复 5# 凡夫不能解

不客气, 我写下来希望可以静心谛听的人可以静听然后思维。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自己领悟到的法 一定要去说给别人听。

佛陀曾经教他的孩子

当你听闻法之后再去说法给人。

实际上是说给自己听。

因为透过和别人讨论与分享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会更深入

这对后面的修行非常有用



这里送给同修这个佛陀对罗睺罗(佛陀的孩子)的开示
羅睺羅向佛陀求法之後,依據《雜阿含200經》的記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


此時佛陀觀察出羅睺羅的「解脫慧未熟」,這是指羅睺羅還不具足長期如理聽聞和思考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背景知識不夠,必須加強義理的訓練。這猶如一個學童的算數尚未成熟前,不適合就去做生意。解脫的智慧要從身心或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五受陰)下手,所以佛陀要羅睺羅去對別人教導五取蘊,藉由教學相長的訓練,掌握五取蘊的詳細內容和性質。過了一些時日,羅睺羅已經對別人教導了五取蘊,便來拜見佛陀,再次請求佛陀傳授法要並允許獨自專修。經上說: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說六入處。


同樣的,佛陀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慧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對別人教導六處(六入處),了知六處的詳細內容,這是由於六處分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此中涉及個人身心和環境的互動。經由教學相長的訓練,過了一陣子,羅睺羅已經教導了內外六處,又來拜見佛陀,再次請求傳授法要並允許獨自專修。經上說: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缘起法)未?」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同樣的,佛陀看出羅睺羅的解脫的智慧還是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對別人教導緣起法(尼陀那法),了知緣起的詳細內容,這是由於緣起的流轉和還滅,涉及眾生的輪迴和解脫,想要滅苦就要熟悉這一過程。經由教學相長的訓練,過了一陣子,羅睺羅已經教導了緣起法,便來拜見佛陀,再一次請求傳授法要並允許獨自專修。經上說: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同樣的,佛陀看出羅睺羅雖然教導了五取蘊、六處和緣起法的道理,但是還未融會貫通,解脫智慧還是未熟,所以佛陀要羅睺羅獨在靜處,將前面所說的法,專心思考。羅睺羅接受佛陀的指示後,回去觀察思考,有一天終於豁然貫通,體會到佛陀所教導的這一切法都是順趨涅槃、流注涅槃、導向涅槃。羅睺羅想通之後,便來到佛陀跟前,詳細報告心得。經上說: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經過這一番的教學訓練後,佛陀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智慧終於成熟了,可以接受更深的法要,於是向羅睺羅教導下一階段的修行重點:「一切都是無常。什麼法是無常的呢?眼睛是無常的,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產生的眼識,以及眼根、色境、眼識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觸都是無常的……」羅睺羅聽聞佛陀的法要,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禮敬後,回去繼續用功

心得分享。。从这里的次第来看
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再来是內六处(触)(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处(触)(色、聲、香、味、觸、法)
第三是缘起法
最后就是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这些都是解脱之法 可惜现今的佛学都太过于注重世间善行(世间法)。
古诗,佛陀很少教导他的弟子去社会帮助人都是叫他们守护6根
佛陀自己也没有鼓吹慈善机构那样的活动。
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含义在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7-2011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Gap_Gezz


    说的好,慈善事业不是达成涅槃的条件,它只不过是世间法,但世间人一直认为慈善及慈悲心才是修行的最主要条件,其实真正的修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就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11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6-7-2011 02:37 AM 编辑

回复 7# 凡夫不能解

慈悲喜捨 任然是很重要的
只是不能過渡執著而已... 有些人認為我一心向善就好了.... 一定可以沒有痛苦...
實際上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裡面每一句都很重要。

但是現在的人大多數太執著於行善積德 這和戒禁取沒有分別。
守戒固然是好 可是執著了就是束縛 讓我們沒辦法進行到下一步。

行善也是一樣,過渡行善結果眾生不在乎自淨其意。
為何我強調自淨其意呢, 這裡很重要。如果眾生不斷行善,沒有觀察自己的心念那也是枉然。
善人有沒有看到自己行善為的是什麼?如果有目的來行善那還是有私心。為自己積福?
實際上佛陀要我們行善的目的是為我們的心念不自私的去布施(放下自我)
然後心念潔淨了就可以進入解脫實修階段。不管你行了多少善,最終還是要回到離苦得樂的正途上。

佛弟子若沒真正按照佛陀的話來做最多也只是個不解佛意的弟子而已。


佛陀自己給了一個很好的譬喻.... 晚些我按經文放上來 希望可以一起分享心得、一起參詳

大心材譬喻經 - 中部 29
由於原文非常的長。有興趣看佛陀原文的可以自己搜索。我把文中的大意寫下來就好了。

在本經中, 世尊通過尋找心材的譬喻(樹木裡面的實心材 - 通常用來製作車輪,鋤頭等), 說明修行人本應該致力於滅苦。
但有些人卻以獲得利養、恭敬、名譽為滿足,認為已實現目標而放逸, 如執枝葉以為心材;
有些人以持戒清淨為滿足, 認為已實現目標而陷入放逸,如執表皮以為心材;
有些人以禪定成就為滿足, 認為已實現目標而陷入放逸,如執樹皮以為心材;
有些人以擁有智見為滿足, 認為已實現目標而陷入放逸,如執膚材以為心材。
最後佛陀強調:唯有不動的心解脫才是梵行的終究目標。


最後我們來靜思一下 如果我們不斷行善助人 而以為是究竟的 是解脫的心材 那麼就大錯了
行善只是修行的一部分 心解脫才是梵行的究竟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7-2011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Gap_Gezz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Gap_Gezz


   这3部经典就是后来的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以及譬喻经、法句经
如果佛弟子没有研读过这些经典而只看金刚经、华严经 或者是其他后来编集的经典
那么有些地方可能不一定是佛陀原本说出来的话而是翻译者的意思....
或者不一定是原汁原味...


不对, 因该是就是后来的十二支部 (或后来简化称为九支部)- 这在部派和南传都有记载的。。
而大乘经典就是藏在里面, 古称为 大方广经, 本生经, 喻经, 颂佛经, 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凡夫不能解


   
慈善事业不是达成涅槃的条件,它只不过是世间法,但世间人一直认为慈善及慈悲心才是修行的最主要条件,其实真正的修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就涅槃”。


不对, 佛陀与阿难尊者有者段很重要的问答, 当时阿难尊者看到佛第子们在修善道,很称赞他们,
就对他们说,这修善道就等于作到佛法教义的一半了,
但佛陀听了之后马上改正阿难尊者
佛陀说, 不, 阿难, 这修善道不是作到佛法教义的一半了,而就是我教义的全部。

这段话是有收在部派的经典(阿含经)和南传的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7-2011 09:39 PM 编辑

回复 2# Gap_Gezz


   
斯里蘭卡又是在一個單獨的小島,佛教傳到這裡教化,沒有外來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們就能夠保存相當原始的風貌,當初佛陀所講的經典風貌都能夠保存下來。


这也不对, 在古锡兰, 本有两大派的,
一是无畏山派(是兼修大乘菩萨道和声闻道的,也有密教),
一是大寺派(只修自改良的上座部的声闻道
在古时, 无畏山派是强过比大寺派的

印尼和马来诸岛的大乘密教就是从锡兰的无畏山派传来的
中国的尼戒就是从锡兰的无畏山派传到南京的
早在唐前的中国的法显就是到锡兰的无畏山学习的, 很多大乘教义和经典和论藏都是传自锡兰的无畏山派的

但后来这两派在政治上有了冲突, 一个随大寺派的锡兰国王派兵灭了无畏山派。
但到今这远古(比唐还早)无畏山派的考古遗迹和文献还可以在锡兰卡,印尼,等地找得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7-2011 10:26 PM 编辑

回复 2# Gap_Gezz


   
在佛滅265年,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但是不管再怎麼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由於「大眾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經過二百年之後,「大眾部」為了適應當地文化的背景,於是開始慢慢編輯一些大乘經典。所以,「大眾部」所編輯的一些經典,後來經過佛教學者考證,為什麼大乘很多經典是原始佛法地區這裡找不到的?然後從佛教歷史的整個時空背景去找,才把整個因緣都找出來。所以,在西元前456年,三藏才正式成立。


这样讲也不对,因为原始佛教根本没有留下经典,
所谓的「上座部」與「大眾部」是当时二十多派的部派佛教之一, 只能称为部派佛教。
因为这二十多派的教义重点都有不同, 只能说他们各吸收佛陀的不同重点的教义。 有一大半的这些部派的教义中点都吸收在大乘教中, 如多佛论,佛性论, 三世因果论, 如来藏论, 佛国论, 三身论, 菩萨道, 等等
而原始的上座派的教论也和当今的南传教义有大不同, 古上座派提倡五阴是真实论, 也就是说当今的南传也是后来演化的上座派,自己也吸收大众部,大乘和其他部派的教义而改良。

各部派的教义是保留在汉传和藏传的阿含里



西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風興盛,都是受到羅馬、波斯文化跟希臘文化所影響的。佛教從原來不崇拜偶像,到後來漸漸不得已,轉變為有佛像的雕刻。到西元前二年,這時候中國邊境地區才開始接觸佛法。佛滅後204年,亦即西元前60年的前後一、二百年間,《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初期大乘經典就陸續成立,是在佛陀滅後四百年期間才慢慢結集出來。


这样讲也不对,因为原本的阿含,部派,和南传经典里都承认佛陀是天人师,就是说他有天众和人众的第子。 佛陀在世时就有不是声闻的第子, 而是天人,仙人和王族的第子。 佛陀对他们的教法就与他的声闻第子的教法不同。 佛陀教他们大乘的教义。 这些教义在声闻教的记载不太多。 但天人,仙人和王族的第子在佛灭后两三百年后就慢慢的流传到人世间。

在佛教内要验知其教义是否如法,
一是看修行者的德行, 厉代南北传的长老在品德,智慧,悲行,都不相上下, 所以都能互尊敬对方, 在法座上互相同坐同样的位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清池
有这段话吗?? 那一部经?? 可否告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LZ 的分享,终于让我认识到佛教的历史,我认为在信奉一个宗教前应该要了解背后的历史,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真正学到该学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什么你就信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个脚印,明天再来看.
Sadhu x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7-2011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7-2011 11:12 PM 编辑

有这段话吗?? 那一部经?? 可否告之??


回三法印:

这些经、律一致的说到:『善知识是满梵行
《杂阿含经》卷27(大正2,195b)。
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
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
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

不再造恶,进修众善,脱离生死,就是「善知识是满梵行」。

「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之相关文献:
1. 《杂阿含》卷27(726经),大正2,195b。
2. 《相应部》45.2(巴利文PTS本:SN.vol. V.p.2-p.3;日译本:《南传大藏经》十六上,p.140,142)。
3. 《相应部》3.18(巴利文PTS本:SN.vol. I.p.87-p.89;日译本:《南传大藏经》十二,p.147-149)。(佛告波斯匿王):「大王应如是学:“我(大王)将来是善知识,善友,善伴。”」〔佛勉励大王:如果能不放逸,将来大王也是善知识〕。
4. 《杂阿含》卷46(1238经),大正2,339a-b。
5. 《别译杂阿含》卷4(65经),大正2,396a-b。
6. 《增一阿含》卷40「九众生居品第44」(10),大正2,768c-769a。
7. 《杂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8b-c。


《杂阿含》卷46(1238经),大正2,339a-b:
阿难云:「半梵行者,是善知识…」
佛云:「……莫作是语,……我为善知识,……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
此经中说:佛令众生脱离老病死,佛本身就是善知识

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
   《别译杂阿含》卷4(65经),大正2,396a-b:
阿难比丘…言:「善知识者,梵行半体。…」
我(释尊)告阿难:「止,止,莫作是语,…我(释尊)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8b29-c11: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如是念:『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难陀!我由善知识故,令诸有情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得解脱。若离善友无如是事。阿难陀!于我所说应勤修学。」

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而释尊本身也是善知识:
1、《增一阿含》卷40,大正2,768c: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DIpaMkara=燃灯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此经说的很明白,并不是说「善知识一定要全梵行,信、闻、念、施、慧皆悉具足的人,才可以当作我们的善知识」;而是说「亲近了善知识,能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信、闻、念、施、慧皆得以增长,就此意义而言: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释尊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度化众生,令其脱离生死。如果释尊往昔没有亲近善知识的话,也终必无法得到燃灯佛授记

「为什么善知识是满梵行?」从经、律的解说是:由于亲近善知识,不再造恶,进修众善,乃至脱离生死,从这个意义来说「善知识是满梵行」。并非「满梵行的才可以称为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清池

不对, 佛陀与阿难尊者有者段很重要的问答, 当时阿难尊者看到佛第子们在修善道,很称赞他们,
就对他们说,这修善道就等于作到佛法教义的一半了,
但佛陀听了之后马上改正阿难尊者
佛陀说, 不, 阿难, 这修善道不是作到佛法教义的一半了,而就是我教义的全部。
---------
可是你这段没有在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7-2011 11:32 PM 编辑

回三法印:

可是你这段没有在当中..!!!


(是阿难从佛陀的身教中引导人们修善道,佛陀教他的第子们在修善道, 阿难自身的令悟到的真理)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以我的切身体会,梵行成就,有一半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
佛陀回答道:“不,阿难,满梵行就是全部善知识的引导指点。

「为什么善知识是满梵行?」从经、律的解说是:由于亲近善知识,不再造恶,进修众善,乃至脱离生死,从这个意义来说「善知识是满梵行」。并非「满梵行的才可以称为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1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卷64〈入法界品39之5〉(大正10,345b9-21):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0-2025 06:40 AM , Processed in 0.13476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