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09|回复: 48

中药的传奇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5-2011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使君子的故事:
      宋年间,潘洲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
  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未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炙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能驱除蛔虫?于是就又给孙子吃了八九枚。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郎中断定是过量中毒,忙用甘草、生姜等给孙儿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每获良效。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时想不出,最后应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功能是驱虫、消疳积。对蛔虫、蛲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有毒性,勿过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11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蛭的故事:
    隋唐时代,有位名医叫孙思邈,专为贫苦百姓医治疾病。
  一天,孙思邈正在长安城的寓所休息,忽闻窗外传来一阵喧闹嘈杂声,原来是一群人拥着一个用手捂着左眼的男子大汉,来请孙思邈诊疗眼外伤。孙思邈近前一看,好不厉害。那大汉的左眼被人打得像一个熟透了的红桃,充满淤血,此时须将淤血排除。可因离眼珠太近,如用针挑或用小刀割开放血,有戳伤眼珠的危险。他沉思片刻,一言不发。突然他快步跑出客厅,直奔后庭院。不一会儿,他手捏着一个小布包回来,说:“有办法了,你躺下吧!”孙思邈打开布包抓出两条刚从后院庭池边捉来的水蛭(俗称蚂蝗),众人一见大惊。只见他迅速将水蛭洗净就放在大汉淤血的眼部,水蛭在血肿上愉快地吸起血来。顷刻间水蛭身上变得又粗又大,而大汉眼部血肿却越来越小,最后血肿完全消失了。孙思邈熟练地抓住水蛭,用清水为大汉洗净患处,又熬上消肿草药,几日后那大汉的眼病果然痊愈了。水蛭(蚂蝗),在中世纪时,阿拉伯地区和欧洲,曾盛行用水蛭吸血来诊疗某些脑淤血、急性青光眼、局部充血等症。中医医药学用来诊疗妇科及外科一些病症,如月经不调、跌打损伤、淤血疼痛、消痛肿丹毒等。
  歌曰:水蛭味咸,除积淤坚,通经坠产,折伤可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眼的故事:
    龙眼是中医传统补药,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虚劳赢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本人家有粮田千顷,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视为宝贝。小福禄娇生惯养,长得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这下可急坏了钱员外。
  钱员外有位通晓医药的远房亲戚王夫人,她见福禄这般模样,就对钱员外说:“少爷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于娇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王夫人并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在哪吒闹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穷孩子吃了这种果子不但没有出什么危险,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从此人们才开始把这种果子当作补药吃,并叫它为“龙眼”。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听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每天蒸给福禄吃。久而久之,福禄果然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夜交藤的故事:
    古时候,在一座山上住着一位姓何的老翁,他自幼身体衰弱多病,须发也早早发白。他虽然才五十多岁,可那老态龙钟的样子,说他八十多岁都有人相信。何老翁日夜为此而烦恼苦闷。
  一天,何老翁到山下一位朋友家做客,到晚上才回家。归途中,他发现一株藤青植物,其枝蔓自己互相交缠,交缠一会忽又自行分开,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止。他大为惊奇,把这植物的块根挖出来带回家去,问遍了乡村的左邻右舍,没有人能知道此物是啥。
  几个月后,有位异乡的老友来做客,听了此事说:“既有异常之兆,此物定是珍物,你可把它作为补品服用,一定会大有益”。何老翁听了连连称道。他遵照老友嘱咐,把挖回的块根研为细末,每日空腹服用,黄酒为引送服一钱。当他服过七天之后,就觉得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于是他又增加到每日二钱继续服用。服过一年多以后,何老翁的身体强健犹如少年一般,苍白的须发也逐渐变得乌黑发亮。真乃是“归途偶得夜交藤,服后白发变黑颜”。
  何老翁之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服了此药使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所以这种藤本植物的块根便取名为何首乌,其蔓茎取名为夜交藤。
  目前,何首乌是治疗血虚萎黄,须发早白,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的常用药物,而且还有治疗动脉硬化,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夜交藤为安神养心,祛风活络之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1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的分享~
原來有這樣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1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故事我喜欢,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榴的故事:
   石榴原名安石榴。据史载,约在公元二世纪,石榴产在当时隶属中国王朝的西域之地—安国和石国(今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和塔什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将其引入内地。这其中还有一段优美的佳话。

张骞到达西域安石国以后,在他住的房子门前,有一颗树繁花怒放,色艳如火。张骞甚为喜爱,经常站在其旁观赏,后经打听得知是石榴树。后来天旱了,石榴花叶日见枯萎。张骞不时担水浇灌,从而使其枝叶返绿,榴花复艳。

张骞完成使命回中原时,安石国国王赠金送礼他皆不要,却请求带回那棵石榴树,国王欣然应诺。不幸的是张骞在归途中遭匈奴人拦截,在冲杀中将那棵石榴树失落了。当张骞人马到了长安,汉武帝率百官出城迎接。正在此时,只见一位著红裙绿衣的妙龄女子,气吁吁、泪滴滴,向张骞奔来。

汉武帝及百官皆惊,不知出了何事。张骞定睛一看,也大吃一惊,这不是在安石国下榻时被自己哄出门的那位姑娘吗?原来,张骞起程的前一天夜里,他的房门被轻轻叩开,只见那位姑娘正向他施礼,请求与恩人一同前往中原。张骞一时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暗想必是安时国的使女想随自己逃往中原。自己身为汗使,不能因此惹出祸端,于是将其劝出门外。不想今日她又追来。张骞问道:“你不在安石国,千里迢迢追赶我们究竟是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不图富贵,只求回报浇灌之恩,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相随。”言罢忽然不见,旋即化为一棵花盛叶茂的石榴树。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汉武帝大喜,命花工将其移植到御花园中,从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树。

潘岳在咏石榴的赋中写道:“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石榴全身是宝,其花、叶、果实、果壳、根皮均可药用。石榴花“阴干为末,和铁丹服一年,变白发如漆”,可见其有乌发之功,但更多的是用石榴花止血。民间常用石榴叶来治疗跌打损伤,以叶捣敷受伤处。石榴的果实红如玛瑙,白若水晶,其味清甜可口。石榴根皮能杀虫,石榴果皮酸涩,可以止泻痢。如使用的恰到好处,石榴是一味有效的民间单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手的故事:
   度人难下指,合掌即传心。
   金华“佛手”常青,果实金黄,象征吉祥,历来就有“果中仙品,世间奇卉”之美誉:其果形状如纤手,或握或伸,千姿百态;成熟后,色泽金黄、油亮,香气馥郁,闻之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
   关于“佛手”的由来,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早以前,金华罗店一座高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亲年老久病,终日双手抱胸,自觉胸腹胀闷不舒。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求医无效。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手样的果子,经母亲一闻,病就好了。可是,醒来一看,母亲病情依旧,原来那是一场梦。于是,儿子下决心要找到梦中见到的那种果子。经过多少天的翻山越岭,当他坐在岩石上歇息时,突然看见一只美丽的仙鹤,一边舞一边歌:“金华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时山门口,大好时机莫错过。”
    第二天午夜,儿子爬上金华山顶的山门,只见金花遍地,金果满枝,金光耀眼。一位美丽的女子飘然而来,儿子定睛一看,正是梦中所见的仙女。 仙女说道:“你的孝心感人,今送你天橘一只,可治好你母亲的病。”儿子感激不禁,恳求仙女再赐给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亲天天能闻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
    仙女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回来后,将天橘给母亲服用,母亲胸腹胀闷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赐给的天橘苗经过辛勤培植,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山村,给更多的人享用。乡亲们认为,这位仙女就是救世观音,天橘象观音的玉手,因此称之为“佛手”。
   《本草纲目》中对“佛手”有这样的描述:“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其味(指舌尝)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饯)果食置于几案,可供玩赏。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精的故事:
    "黄精"能补气润肺,是一味有名的中药。关于黄精的由来,有着一段 动人的传说。
     从前有个财主,家里有个丫环名叫黄精。黄精出身很苦,可天生得一付好容貌。财主色迷心窍,一心想要黄精做小老婆。
  财主捎信给黄精的父亲说,你家祖祖辈辈种我的田,吃我的粮,而今我要黄精做小老婆,你要是不愿意,就马上还我的债,滚出我的家门。
  阳雀不与毒蛇同巢,一家人急得没办法,只好让黄精赶快躲出家门去。漆黑的三更夜,黄精逃出了财主的庄园。可是她刚刚逃出虎口,就被狗腿子发觉了。于是,财主马上派家丁打着灯笼火把去追赶黄精姑娘。黑灯瞎火的黄精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啊跑,鬼晓得怎么跑到了一座悬崖边,这时身后灯笼火把愈来愈近了,姑娘一狠心跳下了悬崖。
  黄精跳崖后心想这一下必死无疑,;可没想落到半山腰却被一棵小树桂住了,摔到了树边的一小块斜坡上。她只觉得浑身一阵阵火辣辣疼,一下子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她挣眼-看,吓了一大跳,只见身下是万丈深渊。几天来她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粒米,身子非常虚弱。她见身边长着密密麻麻的野草,黄梗细叶,叶子狭长,开着些白花,便顺手揪下一把草叶,放在嘴里暂且充饥。一次,她拔下一棵有手指粗的草根,放在嘴里一嚼,觉得又香又甜,比那些草梗草叶好吃得多!打这以后,黄精姑娘便每天挖草根过日子,一边寻找上山的路。太阳升起又落,月亮落了又升,转眼过了半年。一天姑娘爬上了一块大岩石后面,只见一棵酒杯粗的黄藤从崖顶上垂了下来,她抓住藤萝向上爬,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身子变得非常轻,轻得象燕子一样,非常轻松地爬上了山顶,连气都没有喘。
  上了山顶,她径直朝西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了一个村落,她走到一家门前:"主人家.请给碗饭吃吧。"
  只见里边走出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婆婆,看了姑娘一眼说:"讨饭也不看看时间,人家大清早还没有生火呢,哪来的饭吃呵。"说完又回屋去了。
  "老妈妈请行行好,我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有碗剩饭也行。"黄精说道。
  老婆婆见她说得怪可怜的,就开门让黄精进了屋,又去热了碗剩饭,烧了碗热汤。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背柴禾老头儿进了门。老婆婆指着黄精对老头儿说:"这是个苦命的讨饭姑娘,她家乡闹旱灾,爹娘都死了,讨饭到这里,咱们就收下她做闺女吧!"老头儿看着姑娘,点了点头。从此,黄精姑娘在老婆婆家住下。
日子一长。姑娘便把身世告诉了大妈、大伯。黄精遭难跳崖没死,全靠吃草叶、草根活了半年多,这下可叫大妈,大伯吃了一惊,都说姑娘命大、造化大。姑娘的遭遇渐渐地传遍了全村。村里有个采药老人,他听到姑娘吃草根能活这么长的时间,见到黄精姑娘那么水灵灵的,就问姑娘吃的是什么样的草根。姑娘带着老人在山上找到了那种草根。采药老人挖起放在嘴里细细地品尝,觉得味道清香甘甜,吃后身子又暖和、又舒服,精力旺盛。后来他把这种草根给病人吃后,病情减轻了,结老年人服用,身子骨渐渐变得越来越硬朗了。
因是黄精姑娘发现的这种草,所以大家就给它起名叫“黄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长卿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于外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三天,症状就完全消失。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为何药?”徐长卿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就要治罪。情急之下,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会意,忙说:“秉万岁,这草药生于山野,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
    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而“蛇痢草”的原名反倒鲜为人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芨的故事:
    古时候,有位会稽将官,从关外保护皇帝回京。一路上,杀了十七名番将。看看来到山海关口,突然有六个番将追杀上来,这将官先掩护皇帝进关,自己返冲出去,迎敌冲杀。不料终因太疲劳了,寡不敌众,被人砍了四刀。但他却稳坐在马背上,冲回来,来到关前,一声大吼,竟把马儿提上城头,那些番将瞪眼咂舌都惊呆啦!忙用箭射,这将官身上又中了好多箭,最后被救到皇帝面前。
    皇帝见了很感动,马上命令太医抢救。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接上了;就是肺被箭射穿,呼吸急促,嘴里还吐着血,很危险。
    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求能人前来医治。
    这天,有一位老农,拿着几株象棕榈叶一样的草药,草根有颗象菱角肉的块块,献给皇帝道:“请皇上把这根块烘干,磨成粉,冲服并外敷。”
    不久,那将官果然伤口愈合,嘴里也不吐血啦。
    皇上见了很高兴,要封老农做官,他不要;皇上赏他银子,他也不要。
    皇帝问他道:“你要什么呢?”
    老农笑笑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请皇上把这味草药,叫太医院编入药书,公布天下,使咱老百姓也会用它来医治肺伤出血就行了。”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好!就这样吧!这药叫什么名字呵?”
    老农回答道:“还没名称呢,就请皇上取个名字吧!”
    皇帝想了一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那老农说道:“我叫白芨!”
    皇帝笑笑道:“那就叫它为‘白芨’吧!”
    于是就有了中药白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梨的故事:
    从前有个老头,他的儿子得了痨病。医生判断,病人的肺快烂完了,所以不肯再治。病人没有办法,只好等死。
    老头非常吝啬,平日不但在钱财方面抠得很紧,而且还差使儿子们。如今,虽说这个儿子病得要死了,老头还是不让他歇息。说:
    “有病也不能吃闲饭,你去看梨园吧!”
    这年秋天,来了一场暴风雨,梨园里没熟的梨掉了满地。卖吧,没人要;丢了吧,太可惜。老头就把梨煮熟当饭。他算计,这样可省些大米卖掉,把梨的损失补回来。他那痨病儿子一连好多天也只得顿顿吃梨。
    过了些日子,病人碰见了医生。医生一看病人的气色,大吃一惊,说:
    “来,让我看看你的脉。”
    医生切过脉,叫道:“哎呀,你的病怎么减轻啦?这些日子吃什么药来的?”
    “没吃药啊,就是天天拿梨当饭。”
    “吃梨?”医生问明情况,想了想说:“也许这梨能治病。我看你就再吃些梨吧?”
    第二天,医生从老头家买了许多梨。又把害痨病的人都找来,让他们回去煮梨吃。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病人都有好转。医生怕鲜梨不好保存,就把它制成“梨膏〔当药,让病人继续吃。半年过后,原来推手不治的病人全好了。
    从此,人们知道了梨对治疗痨病很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草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又来了很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坐在家里等丈夫归来治病,而丈夫一时又不回来。她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们打发打发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烧火的地方有一大堆草棍子,拿起一根咬上一口。觉得还有点甜,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小纸一包一包包好,又一一发给那些来看病的人,说:“这是我们家老头留下的药,你们拿回去用它煎水喝,喝完了就会病好的。”那些早就等得着急了的病人们一听都很高兴,每人拿了一包药告辞致谢而去。
  过了几天,好几个人拎了礼物来答谢草药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楞住了,他妻子心中有数,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如此这般地小声对他说了一番话,他才恍然大悟。他问妻子给的是什么药,他妻子拿来一根烧火的干草棍子说:“我给他们的就是这种干草”。草药郎中问那几个人原来得了什么病,他们回答说,有的脾胃虚弱,有的咳嗽多痰,有的咽喉疼痛,有的中毒肿胀……可现在,他们吃了“干草”之后,病已经全部好了。
  从那时起,草药郎中就把“甘草”当作中药使用,既让它治病,又让它调和百药,并正式命名为“甘草”,甘草的药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歌曰: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枯草的故事:
    神农是民间传说中的药仙,他解除众生疾苦之伟绩,千古传颂。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班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书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盛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

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可入肺气郁结所致瘰疬,用舒肝解郁的药物,配合夏枯草清热散结,效果极佳。据现代医学研究,夏枯草有降低血压和抗多种细菌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乳腺炎、高血压等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母草的故事:
   

夏商时,有一贫妇李氏,在生孩子时留下淤血腹痛之症,她的儿子都长成大人了,可她的病始终没有治好,体质越来越虚弱。大儿子劝她求医治疗,李氏伤心地说:“咱们连隔夜粮都没有了,哪有钱治病呢?”
  一天,大儿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后便急匆匆走出门去。他在十多里之外找到一位采药人,诉说了自己母亲的病苦。那采药人一听喜上眉梢,说:“你母亲的病我能治好,但需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大儿子忙说:“钱粮都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治好我母亲的病,报酬好说。”大儿子问:“那你什么时候采药呢?”采药人却说:“这个你就别问了,明天早晨你带着钱粮来取药便是了”
  这天刚刚接近黄昏之时,那采药人便扛着锄头,背着药篓悄悄地进了山。李氏的大儿子也蹑手蹑脚地跟在采药人的后面,见采药人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挖了两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立即找到那采药人挖药的地方,借着月光,看到的竟是一种叶子呈手掌状,开着淡红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他赶紧将自己带来的口袋打开,用手挖了很多这种草,连夜回家去给母亲煎汤喝,七天后,疗效大显,母亲不像以前那么腹痛了,再喝七天后,淤血也不见了。后来,李氏的大儿子就用这种草药给很多妇女治好了病,人们给这种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歌曰:益母草苦,妇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祛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夷花的故事:
     辛夷花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木兰的干燥花蕾,味辛性温,入肺胃经,能通鼻窍,散风寒,治鼻渊头痛、风寒感冒。说起来,辛夷花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姓秦的秀才,得了鼻孔流脓水的病,经常鼻塞不通,浊涕常流,腥臭难闻,连自己得妻子儿女都回避他。他求了不少名医,用过不少药物,总不见好转,内心非常苦恼,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日,他在一棵古树下准备自缢,被一个过路的樵夫救下。问明缘由后,樵夫告诉他说:“此山中有一种药可治此病。”秦秀才忙问药名,并拿出银两酬谢。樵夫笑笑说:“老夫认柴不认药,救人一命值几何?心诚意肯香扑面,活命自不惧坎坷”.着用手往深山一指,就走了。
  秦秀才按照樵夫的指点,攀缘到深山中寻找,终于发现一种花树,叶茂花大,香气四溢。他采了一些花蕾,煎水连服数天,果真痊愈。他高兴异常,又采了一些种子。精心种在自家院子里,以此树的花为得此病的人医治,皆得奇效。有人问他这药何名?他想了想,觉得这药是樵夫暗言指点,自己意会所得,就叫“心意花”吧。天长日久,就成了后世的“辛夷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牵牛的故事:
    从前,在黑丑山下住着一家姓王的人家,家中只有两口人,男的叫王安,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突然,有一天王安下田耕作归来,觉得自己两腿发沉,第二天竟然卧床不起,妻子望着丈夫满身水肿,腹部肿胀,心中痛苦无比。虽四处求医,也没有治好丈夫的病。一日,有一个牵牛娃从王家门前经过,见一向辛勤劳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问:“伯母,大伯怎么躺下了?“王氏回答说:“你大伯患了水肿,腹胀病,不能下地了。”牵牛娃说:“这好办,我去采些药来试试!”说着,牵牛娃一溜烟跑到山上,采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颗粒的花籽来,递给王安:“大伯,你用这花籽熬药喝看看效果咋样?”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过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两碗汤药喝两次。喝了不到一个月,满身水肿消退,腹胀消失,两腿也活动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过了几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惊奇,又采集了几大包这种花籽,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各种症状全部消失,病人痊愈了。后来,王安找到牵牛娃问:“你给我采的那种花籽叫什么名字?“牵牛娃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王安牵着牛来到花丛鞠躬表示谢意,牵牛娃在旁边见了,便说:“这种花就起名叫牵牛花吧,我采的花籽就叫牵牛子得了”于是牵牛子的名字就这样传下来了。
  歌曰:牵牛苦寒,利水消肿,盅胀痃癖,散滞除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莱菔子的故事: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外患内忧,政务繁忙,劳累过度,以至卧床不起。御医们可慌了手脚,急忙会诊研究,按照“北则补”的原则,在膳食中倍加营养滋补之品,反而觉得眩晕眼花,不思饮食,怒火一来就流鼻血。
    御医们吓得惶恐不安,苦无良方,有的虽已看出“富贵”的病因,但又不敢冒然越出皇宫“太平”方的范围,去冒风险,最后一致同意“出皇榜”。
    有个江湖郎中见到告示后,便揭榜进宫。在给西太后诊脉后,他不慌不忙地从药袋里取出三钱莱菔子,研成细末,再加入一点面粉,用茶水调和均匀,然后搓揉成三个丸子,让太后一日三次,每次1丸服下。
    西太后一丸下去,鼻血就止住了;二丸下去,眩晕也除了;三丸末了,太后诸恙已平,食欲顿开,西太后加倍赏赐了郎中。郎中高兴地出了宫门,感慨之余,遂立传作诗曰:“莱菔虽小有奇功,一朝出马显神威,代参消滞通肠胃,太后御医赞美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花蛇草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疲惫的医生伏案小憩。朦胧中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
    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
    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胶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民间流传着一种怪病,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直到气喘咳嗽、咯血而死。一时间万户萧疏,村镇冷落。
      父母也不幸患了此病,双双去世。阿娇为使众乡亲脱离病痛,只身赴东岳泰山寻求治病草药。
      一天,路遇一位长老。长老告诉她病可治,药难得。要用一头小黑驴的皮,而这驴凶猛异常。”阿娇说:“只要能救人苦难,豁出性命也心甘!”
     阿娇立刻拜师学艺。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把七十二路剑法练得精通。
     阿娇拜别恩师,到深山去寻找小黑驴。
     在一个残阳如血的傍晚,终于开始了与凶猛黑驴的搏斗。经过一番苦斗,阿娇制服了小黑驴。
     按长老的吩咐,熬制驴皮。阿娇在锅内添八八六十四担泉水,烧九九八十一担桑柴,敖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出锅了。
    病人服一个好一个,为了纪念阿娇姑娘,后来人们就把药胶叫做“阿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12:10 PM , Processed in 0.12556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