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形勝的類型: 我國的城市與地理形勢的關係,大致有以下幾類。 群山環抱類。如蘭州地處黃河上游,四周群山綿亙,特別是皋蘭山似天然屏障橫臥在城南,各式各樣的古建築依山就勢,層層相因。如烏魯木齊位於天山北麓,四面環山,東面巍峨的柏格達冰峰的山腰有一湖碧綠的天池。如河北承德在群山包圍之中,山上林木茂密,山中一塊綠草如茵的平原和一泓湖水。盛夏時節氣候涼爽,清朝統治者在此修建了避暑山莊。 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類。如昆明在群山之中網開一面,著名的滇池增添了城市的美色。如青島三面是山,一面臨海。 三面環山、一面平原類。如鄭州北有太行,西依邙山,西南為嶽蒿山,東北是華北平原。 依山傍水類。拉薩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旁邊高聳著普陀山,布達拉宮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大理位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周圍是一片扇狀平原。長沙位於湘江之濱,西岸有蔥蘢的嶽麓山。泉州位於晉江入海處,市北有清源山。 水口交合類。常德在沅水入洞庭湖處,湘西物資在此集散。武漢在長江和漢水的匯合處,市內有龜蛇二山。上海在長江入海處。寧波在甬江上游鄞江與姚江兩河交叉處。 臨水類。無錫在太湖之濱。福州濱海,市中心有於山。南昌在贛江下游、鄱陽湖西南岸。 作為一個城市,可以不靠山,但一定要臨水,無水則不能生存。如果有山靠則更好,可以防止水淹,又可以取得木材資源。風水原則是對城市形勝的概括,城市的興建應當考慮風水原則。我們應當認真總結歷代的城建經驗,採用最佳原則建設現代化城市 廟觀與文塔: 寺觀占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佛教佔有峨眉山、普陀山、五臺山、九華山。道教佔有青城山、武當山。凡是名山,都有宗教寺觀。一般說來,寺是佛教供佛、觀是道教供仙。廟是統稱,供神。 為什麼僧侶要佔據名山呢?因為名山風水好,能吸引遊人。遊人越多,香火越旺。再則,市井已被世俗貴族龔斷,僧侶們只好到山間尋找歸宿。山間最適宜僧侶修行。 早在東晉,慧遠法師就在廬山“選精舍,盡山林之美”。到南朝時,其風日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僧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雲遊天下,一方面是布教,另一方面是選擇吉地。唐代自在禪師曾經“命弟子至江南選山水佳麗處,將以終老。”佛、道之間為了爭奪四川青城山,大動干戈,一直鬧到朝廷,由皇帝出面才解決。 佔據了名山,還要善於選擇修建寺觀的地點。《園治•相地篇》提出:“略成小築,足征大觀”,這就是說要使寺廟和名山形成“千山抱一寺,一寺鎮千山”的佈局。應當以點控面,點面結合,善於選擇制高點、轉捩點、空白點,使寺廟選擇在最佳位置。 寺觀要處理好山水相依的關係,“山以水為脈,水以山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依山面水,善於借景、讓景,巧用自然地形,使建築與自然相協調。 寺觀多選在山頂極峰,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傍懸崖峭壁,這樣便於極目遠眺、俯臨凡界。同時可以超世脫俗,表現出神秘的色彩。人們仰看半天雲中的寺觀,就會想到它是神與人的媒介、是天帝到人間的中轉站,是非常神聖的地方。從而提高寺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寺觀建築往往採取“土包屋”的形式,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寺廟隱于萬樹叢中的幽深之處,這樣可以藏氣避風,十分雅靜。敞開的一面是明堂,是進出的場所。 寺觀建築又採取“屋包山”,即寺廟沿山坡覆蓋,背枕高峰,拾級而上,氣宇軒昂,一片黃澄。 寺觀建築還採取虎踞龍盤之勢,背倚大山,兩翼側嶺遠遠回抱如襟帶,又像伸開屈抱太極的雙手。 寺觀最基本的建築原則是因其自然,相彰得益。不可擅動土方,不可亂砍林土,以免傷害了地脈,跑了生氣。 我國寺觀很多,如果實地考察,我們會發現許多有益的經驗: 蘇州的虎丘山園林善於綜合處置地貌,在兩丘間的上山香道上點綴著幾處小景,以提高人們的遊興。以千人石廣場為中心,作為風景集中區域。在西面山上修建了樓臺亭閣,作為用以遠眺的觀賞區。東山和後山幽靜隱秘,別成天地。虎丘山上建有虎丘塔,被整個風景區簇擁,十分突出。 四川灌縣二王廟建在山勢陡急的玉壘山麓,前面緊貼都江古堰。修廟時,為了讓出空間和增加氣勢,特將山門退至山坡上,又在路上修了小巧美觀的牌樓門,用以烘托山門 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坐落在山坡上,兩側有峽谷,穀對面又是高山,這種地勢,風水先生稱為“二龍戲珠”,因為佛光寺被兩條形似蛟龍的峽谷環繞著。這裏取水方便,又不會因山洪淹沒。寺的西南有一口井,常年不涸,風水先生說這井通著東海龍王宮殿。 湖北武當山建築也講究風水。傳說明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命令工部督促30萬人在武當山修建道教觀宇。朱棣先後下旨說:“爾往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觀制,悉以來聞,朕將卜日營建其體。”“今大嶽太和山金頂砌造四周牆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牆務隨地勢高下。”這就是規定,建築群要根據山嶽來確定建築用地,建築物要隨地勢因地制宜。在所有的出家人中,以道教的道士最擅長風水,他們撰寫風水書籍,傳播風水觀念,收帶徒弟,堅持實踐。所以,道教的宮觀是最講求風水的,一般都選在風水最好的地方。 道士們信奉陰陽五行學說,宣揚生死造化,必然會派生出一套風水理論與實踐。 道教于晉代四川青城山修了上清宮,於北魏在山西恒山修了懸空寺,于唐代在陝西華山修了長春洞,又在湖北五當山修了五龍祠,還在安徽齊雲山修了石門寺,福建武夷山修了天寶殿,于宋代在山東嶗山修了太清宮。這些地方風水極佳。 佛教是外來教,僧人不太講究風水。但是,任何外來文化一進入中國本土,就必然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使外來文化變形,成為“半土半洋”的文化。佛教也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南北朝時,他們寺廟往往修在城鎮之中,如南朝自梁時大興佛寺,樓臺殿宇鱗次相望,杜牧有詩感歎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後來為了追求風水,佛寺也上山了。在四川峨眉山修了萬年寺,在雲南雞足山修了迦葉殿,在湖北玉泉山修了玉泉寺,在安徽九華山修了化成寺,在浙江天臺修了國清寺,普陀山修觀音院。 許多名山,佛道共同佔有。如山東泰山、湖南衡山。 可以這樣說,沒有哪一座名山沒有寺觀。諸如前面還未提到的安徽黃山、天柱山;浙江的雁蕩山;江西的廬山、龍虎山;廣東的羅浮山;雲南的西山;北京的香山;天津的盤山;河北的蒼岩山;遼寧的千山;江蘇的棲霞山、花果山,等等。只要我們有興趣去考察,一定可以發現許多風奧秘。 文塔: 我們到農村去考察,汽車還沒進縣城,有時老遠就可以看見一座像筆桿的塔;步行還沒進村,有時也會看到村口有塔。這就是文塔。 文塔,又稱文風塔、文峰塔、文筆塔、文昌塔。它盛行於明中葉至清代。一般修得細長,似毛筆插入雲宵,似乎要在蒼天上書寫什麼。文塔修在縣城郊外的山上或村鎮進出口的土丘上。文塔標誌這個地方的人們重視教育,是儒家用來興文運的一種建築形式,同時也是風水觀念的產物。 風水認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鄉水門之華表。修文塔,要先觀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則可貯其元氣。文塔要合六秀,或合貪狼區門星,或受臨官完帶帝旺水,切忌沐浴死墓絕胎水納朝。坐向以去處為向,來處為坐。起天父地母卦而推高以合貪狼,用闊狹中心而推尺寸以合武曲。其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則會克文星,導致文運不昌。修塔要用風水羅盤測向,用羅經中針盤格定三吉六秀宜生旺食神方。文塔可彌補當地文峰低小之缺陷,使當地多出士子。明清的學人個個都想考中科舉,所以許多鄉村都修建了文塔。 湖北鐘祥縣有文峰塔。此塔建在龍山上,塔有22級,達16米,巍峨雄姿,為郢中城東制高點。塔鐵豎有鐵筆一支直刺青天,大有倚天鋪雲,盡寫乾坤滄桑之勢。當地學子見到此塔,由然而生追慕前賢,振興文運的感慨。文峰塔是當地文風熾盛的標誌,也起到了美化山川的作用。據說,此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文塔,它創建於唐朝廣明元年(880),重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有一座文筆鬧堂石塔。它以城北的五峰作為筆架,城東的堰塘作為硯臺,含義是祈求當地學子文運興盛。 陝西韓城縣有個文星塔,修建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山川形勢,明朝冷崇在《創建文星塔記》說:“楊公來我縣為官,上任後就遊覽了韓城縣的山川名勝,對韓城的風景非常喜愛。但是感到有所不足的是東北方向的山峰還不夠聳拔,於是與本縣鄉紳士們商議,修建一座浮圖(風水塔)來彌補它。塔上塑了一個魁星像,塔北建了一座文昌廟,於是風景更加完美了。” 安徽省旌德縣城有個文昌塔,是按照風水觀念修建。由於旌德縣城的地形像“五龜出洞”,如果讓龜出走了,就會帶走文運和財氣。又由於縣城西南方有一座形狀似火的梓山,導致城裏經常失火。為了“定龜”和“鎮火”,就在清朝乾隆年間修了這座塔。 有些地方講究氣派,將文塔變為文昌閣、奎星樓,這樣耗資更大,人可以登臨其上。修建這種樓閣,一方面是彌補自然環境的某種缺陷,另一方面是使心理上得到滿足,人們將當地的好運都歸於修建了文樓或文閣。江西《芳溪熊氏青雲塔志》記載:“芳溪四面皆山,東有桐岡相台,西有獅嶺風坡,北有牛洞太山,南有爐峰筆架,其鎮密之勢列如屏牆,惟東南隅山勢平原。”於是,“自雍正乙卯歲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長塍二水交匯之際特起文閣以鎮之。又得萬年橋籠其秀,萬述橋砥其流,於是財源之茂,人文之舉,連綿科甲。” 現在,文塔還大量存在於鄉村,它點綴得山川更加美麗,成為人們旅遊之地,也反映出農村文運興盛的新貌。我們不能因為它是風水的物產物就搗毀它,保留它是有意義的。 |